科技進步的動力是什麼?

網上充斥著政治題的答案,希望得到獨特的論述


科技這個詞應該分解為科學和技術

科學是研究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是什麼,即認識世界,發現世界運行的規律。

技術是研究我們怎麼做,即更容易地改變世界滿足我們的需要。

科學研究最初的動力是人類的好奇心,對世界,對自身,對未知的好奇。

而技術研究直接動力就是直接的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改變某種事物的需要。

繼而人們發現科學對技術的推動作用,由此也因為實際需要研究科學規律。

比如發現季節變換的規律對農耕大有好處,於是有人專門研究曆法,研究星星運動規律。

無論科學還是技術,小的進步靠實際需要推動,利用現有知識技術的改進,理論的完善。

而大的進步,往往最初研究往往看不到實際的好處,就需要人們對科學本身的專註和愛好了。


預算



懶惰,因為懶得自己做,於是發明機器來做,因為懶得操作機器,於是發明人工智慧。。。。所以有人說科技發展到未來將導致人類滅亡,我估計原因就是到時候人類懶得活了,決定讓機器人替我們活。。。。

-------------

加一個,還有戰爭,能強烈刺激科技進步


這是個過於泛泛的問題,我們也可以泛泛的回答:因為人的」需求「!

這種需求可以是任何:性、地盤、錢、權利、便捷的生活、精神體驗……任何~

當人類還是嗷嗷亂叫圍獵野豬的時候,他們因為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好更高效的捕獵工具;

當人類不堪竹簡的沉重、絹布的昂貴時,就有了相對輕便且廉價的造紙術;

當人類嫌棄一次戰爭的時間太長殺人太慢的時候,就有了效率更高的新式武器;

理由是不一而足的,但歸根結底都是」我想要……「


需求


阿里巴巴總參謀長曾鳴曾提到過:什麼是戰略。

在他看來,戰略就是想做,能做和可做的交集。

想做就是有很強的內驅力去做,一般人為賺錢,科學家為改變人類,喬布斯為顛覆世界。

能做是有資源有能力支撐去做。很多事情光想做是不行的,喬布斯想在北京開發房地產,但沒有相關資源也是不行的;馬雲馬化騰一度想做手機,也沒有做成。

可做是客觀大環境允許去做,簡單的說就是勢。雷軍說要順勢而為,現在做智能手機就是大勢,可穿戴設備是大勢,智能汽車是大勢;過氣的領域比如電腦城、批發市場、功能手機,這些過氣的領域花50倍精力也難以回天。

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鄧稼先研發原子彈,有他個人的原因,有之前的技術積累,有中國需要核武器的強烈需求;

喬布斯創造iPhone,有他個人的原因,有之前幾百年的技術積累,有客觀大環境需求;

要用人懶來解釋原子彈,很難說得通。用預算來解釋,也困難,例如現在預算10億元在北大清華培養1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下文呢?


資本主義, 技術可以對資本擴張帶來顯著的幫助


多提問


好奇心。


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
科研農民的觀點。
看到題目,異常興奮。每個人都是需要來活下來的,也就是各種各樣的工作不讓人餓死。
幾千年以前,有人選擇種地,順道養活一家人,無意中發現有些水稻長得大,於是人們懂得了增產,推動了農業技術的進步。
現在,有人選擇科研來獲得科研經費從而養家糊口,順道養活一批人,無意中發現就要到deadline,於是在論文的deadline之前推動了科技的進步。


慾望


科學的發展可能還有人類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驅動。

但技術的發展基本是人類物質利益的驅動,尤其是現代,基本上國家或者資本為了爭奪物質利益。所以戰爭常常是最能刺激科技發展的力量。


社會的需求比十所大學更能推進科學向前——恩格斯


人類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



懶惰這個答案不錯,為了生存,為了生活更加的方便,為了讓自己更舒適,更加的便捷、高效,所以人類發明了工具,發明了一系列的東西,包括科技。用科技來減少人力付出,這些促使科技不斷的進步。


是各種慾望


科技進步的動力歸根結底應該是人類的繁衍慾望吧。

有人說是懶惰,但懶惰的背後不就是有更多的時間來休息,來做其他的事情,不就是為了繁衍。

佔有的慾望,佔有更多資源來讓自己有更多的生存資源。

合作。人類在一起合作變得更強大,令自己難以被消滅。


K.K.認為,technium本身就是動力的源頭與指向


推薦閱讀:

北歐究竟發達到什麼程度?
隨著科技的發展洪水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與建造跨海大橋這些超級工程相比,技術上難度在哪裡?
這樣的靜態3D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
IT 圈裡有哪些經常被讀錯的詞?
玄學,風水該信否?

TAG:科技史 | 科技業 | 自然科學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