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輯能對一部電影產生什麼影響?
剪輯對於劇本結構的影響,或者說剪輯技術對於電影本身結構的影響?
我剪輯重要性有真正深的理解,是看剪輯師 Ralph Rosenblum 的自傳,看到自己喜歡的幾部 Woody Allen 的電影是怎麼剪出來的。
Ralph Rosenblum Robert Karen,When the Shooting Stops…the Cutting Begins, A Film Editor』s Story, Viking, 1979
可以說 Rosenblum 本來是一個一輩子都懷才不遇的平凡的剪輯師,直到到遇到了一個對電影語言完全不懂的 Woody Allen。正是他這樣的剪輯師,還有 Gordon Willis 這樣偉大的攝影師,教會了 Woody Allen 如何拍電影,成為一個偉大的導演。
廢話少說,下面是我十多年前寫的書摘,因為太長,只取了和 Woody Allen 相關的後半部分。
---
就是因為遇到這樣和那樣讓剪輯變得非常不順心的事情(數部片子剪輯超過半年,甚至一年),Rosenblum終於決定,要退休了。這時候,製片人Jack Grossberg打電話過來,說他現在製作的一部片子已經剪了8個月了,但是觀眾就是不笑,能不能過來幫忙看看。當然了,導演又是一個新導演,叫 Woody Allen,片子就是Take the Money and Run。Rosenblum想想,看看也無妨,就去了。
樣片其實還不錯。喜劇跟其它片子最大的區別在於,鏡頭拍得不好看,拍得糙,都沒關係,只要笑料能讓人笑就好。這片子笑料很足。但是,感覺整個調子錯了,很 嚴肅,很多橋段最後就死掉了,比如結尾Woody Allen扮演的Virgil乾脆像Bonnie Clyde里那樣被人亂槍打死(就是最後的拍電影搶銀行,兩伙劫匪撞一起了,出門Virgil就被幹掉了。據說第一次看樣片的時候幾個製片看到結尾都瘋掉 了。但是Woody Allen說他本來就是想拍一部憂傷的片子)。而且片子的節奏也成問題,不流暢,一看就知道,原來的剪輯是西部的,很盡職,但是太聽導演的話了,如果導演 再是生手,就出問題了。這樣的戲很不平衡,得剪掉不少東西。看完樣片,Rosenblum要了劇本走,回去一看,原來劇本里的笑料更多,就去問 Grossberg這些笑話咋都沒拍進去啊。Grossberg說,都在都在,導演覺得不好就沒用。於是Rosenberg既然素材有,就還有戲,商量了一下,給自己一個剪輯顧問的頭銜,就接了活兒。於是Grossberg說,既然接了,就去見見他那個性格內向的導演吧。
他們在72街和Madison大道邊上碰頭,拐到附近的一家海鮮館子,見到正在吃晚飯的Woody Allen。初見Woody,Rosenblum發現他完全沒有導演的架子,一下子好感增加了不少。就像製片說的,Woody非常內向。他說話聲音很小, 有時候Rosenblum得把頭側過去才能聽到。如果碰巧嘴裡有東西,Woody說話的時候就會用手遮住嘴。他跟Rosenblum說,自己要去巡演 Play It Again Sam,有幾個月不在,要Rosenblum想怎麼剪就怎麼剪。
於是Rosenblum就開始了對Take the Money and Run的大修。Rosenblum發現,Woody還是典型的現場表演出身,對不完美的素材缺乏耐心,不會想到在後期用剪輯和其它手段打磨。一個橋段如果有星點的問題,他就完全放棄不會再用。
其實電影喜劇早就知道如何利用剪輯的力量。比如David Lean當年就寫過文章講喜劇剪輯(Lean當年就是剪輯出身),他舉的是一個假想性實驗,假設我們有Laurel和Hardy喜劇的兩個鏡頭:一個是中 景,倆人在跑,跑著跑著一個人滑倒了;另一個鏡頭是特寫,地上一個香蕉皮,過兩秒後有隻腳踩上去了。最順暢的剪輯就是拍兩人跑,切到特寫,腳踩香蕉皮,切 回中景滑倒。但是最順暢的剪輯不是最有喜劇效果的。Lean說喜劇有一個古老的格言:告訴觀眾你要做什麼;把它做出來;告訴觀眾你做了。按照這個格言,鏡頭應該這麼剪:
1. 中景,兩人在跑。
2. 特寫,香蕉皮。(告訴觀眾你要做什麼)
3. 中景,兩人在跑。一個人突然滑倒了。(把它做出來)
4. 如果可以的話,切一個滑倒的人的表情的特寫。(告訴觀眾你做了)
Take the Money and Run這片子的故事本來時間性不強,基本就是無數的小故事組成的,於是Rosenblum就開始乾坤大挪移。比如他把拿著打火機搶錢的一段給調到了片頭以前。結尾的搶劫提前。為了連戲,Rosenblum從扔掉的素材里把Virgil父母的採訪給找了出來,還有旁白Jackson Beck採訪Virgil的段落,加上原來的旁白,用在需要串戲的地方。他找來配樂Marvin Hamlisch把一些段落重新配過。比如Virgil和女友約會前在家裡準備的段落,Rosenblum讓Hamlisch把原來憂傷的哀樂換成了輕快的小曲,Woody Allen吃驚的發現整個段落,雖然一格畫面都沒變,就成了純粹的喜劇。在Virgil一夥兒從Chain Gang逃出去一段,本來是一伙人先擺脫了追捕,吃了頓路邊餐,偷了幾輛自行車,繼續跑。Rosenblum把吃飯偷車的部分全部刪去,讓整個段落的節奏緊湊起來,再把配樂換成bassa nova,就帶出了喜劇氣氛。Rosenblum又把很多原來扔掉的素材都塞了回來。比如Virgil和女友初次相會的段落,他跟Woody Allen說,這段拍得非常棒,如果能加上一段幽默的旁白,就能和整個片子其它段落協調了。Woody Allen覺得建議不錯,就坐在一邊花了幾個小時把旁白寫了出來。
影片最大的問題還是在結尾,Rosenblum發現Woody Allen拍了至少有半打的結尾,都不太成功。於是Rosenblum建議Woody可以回到片頭的風格。事實上Rosenblum跟Woody合作的數部影片里,只有一部影片沒有重拍結尾。拍完Sleeper後,Woody就開始把重拍的費用事先估算到整個預算里,而他給Rosenblum的劇本里,結尾乾脆是「Ending to be shot」,而每次Rosenblum給Woody的建議都是,為啥不回到影片開頭的風格呢?於是這部片子里Woody第二天就拿出了一個新方案,用一組採訪結束了影片,他找來自己的前妻Louise Lasser演以為Virgil是個白痴的鄰居,找了助理導演來演最後拍到Virgil落網的攝影師……而影片最後的鏡頭,Virgil在牢房裡削肥皂的戲,是發行前幾天才搞定的。
一部片子下來,Rosenblum對Woody Allen大有好感。這倒並非是兩人成了莫逆之交。恰恰相反,在私交上,Rosenblum和Woody從來沒有超越過普通朋友的關係,他們後來雖然合作了許多年,也共同參加過無數的社交活動,但是,他們從來就沒有一起發自內心的笑過,沒有對同一件事抒發過內心的感懷。但是正是如此,Rosenblum才越發覺得Woody Allen是難得的合作者,因為他們兩人都是猶太人,都是紐約長大,都非常內向,都充滿了對生活的沮喪,都不喜歡那些自吹自擂的人……都尊重對方的選擇。
Rosenblum覺得這輩子只遇到過一個被自己還內向的,就是Woody Allen。怎麼內向呢,比如就剪輯這樣的事情,在剪Interior的時候,Rosenblum有時候都需要自己的助理迴避。
一般人很難想像如此內向的人如何去拍電影,如何當明星。對於Woody Allen,拍電影最快樂的就是寫劇本了,因為寫劇本的時候,你不用去面對拍攝時候的問題,尤其是不用面對現場的工作人員。一般劇組拍片,早上開戲前,大 家都會抱著杯咖啡聊天,Woody Allen會躡手躡腳的避開大家,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他會想盡一切辦法不跟別人說話。即使來了新人,如果可能,就不去握手。等到9點一過,他就輕聲的,不帶語調的說,「我們可以開始了么?」Woody Allen就這樣把自己和其它人異化開來。
沉默是內向的人保護自己的辦法,Woody Allen也不例外,不苟言笑,不說話,乃至到不泄漏出一點內心的情感,內心卻依然高傲,他總結說,沉默是「痛楚者的架子(superiority of the afflicted)」。出名之後的Woody Allen依然如此,在生活里或許會讓人覺得乖張。Rosenblum剪輯Sleeper的時候和Woody一次去吃午飯,來了兩個中年婦女,顯然認出了 Woody。於是一個人走過來,問「你是Woody Allen嗎?」Woody Allen頭也不抬,一邊吃一邊說「Yes」。那女人走回去,兩人交談了一下,又走了回來,「你肯定你真的是Woody Allen?」又是頭都不抬的「Yes」。女人走回去,交談一下,另外一個人走了過來,「你能證明嗎?」Rosenblum趕快站起來把兩位給請走了。也 許是真的沒辦法,Rosenblum說,兩個人去看電影的時候,都是他去買票,Woody在一邊藏著。
但是這並不是說跟Woody Allen的合作會不愉快。比如Woody的大方是有口皆碑的。他從來不吝嗇自己影片的credit。Annie Hall,開場的Credit,片頭後,就是剪輯Rosenblum,場景設計,攝影,等等,都是大字。不能說Woody Allen沒有導演的ego,而是他的性格,讓他培養出了極強的控制能力,令他如苦行僧一般生活。他可以刻意將自己的ego壓制下去,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他也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工作。每部片子拍完,你不會見到他高興,或者失望,或者沮喪,或者自我慶祝,而是轉身就開始創作下部電影的劇本。他每天都堅持吹他的單簧管,一周七天。在拍Sleeper的時候,因為檔期的問題,Rosenblum也跑到片場去,邊拍邊剪。每天早上八點半到片 場,其它地方都是靜悄悄的,就只能聽到Woody在吹他的曲子。剪輯的時候,他們的剪輯房裡沒有過歡聲笑語。不像很多喜劇出身的導演,比如編劇Herb Gardner或者導演Mel Brooks,他們在剪輯室里不停的說笑話,彷彿如果不這樣,就無法證明自己還能保持逗樂的能力。Woody Allen在剪輯室里的時候,從來不會吃一口零食,他的中午飯有時候簡單到一杯蘇打水。他們說話的語調基本都沒有感情,從不激動。Woody從來不會因為 段子用不上了而懊悔,Rosenblum說這段戲感覺不對,Woody看看,就剪掉。Rosenblum說要補戲,Woody就坐到一邊想,過一會兒他紙片上就寫好了新段子。
Rosenblum說,Woody Allen就彷彿是鬧市裡的一頭大象,固執的認為自己是別人都看不見的一隻蟑螂。
1976年,Rosenblum為Woody Allen剪輯了Annie Hall。從剪輯上講,這也是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倒不是說這片子里剪輯有多眼花繚亂,整部片子下來,只有341個鏡頭,算很少了。有意思在於,這片子本 來講的不是這件事,最後剪呀剪,就剪成現在這個故事了。
本來的片名叫做Anhedonia,意思就是沒法享受生活的人。片子里Annie Hall有句對白,當然是對Alvy Singer說的,就是you cannot enjoy life。可想而知,Woody Allen和編劇Brickman最早想寫的其實就是Woody Allen演的Alvy Singer這個人。這部關於Alvy Singer這個人的生活看法,成長經歷,愛情,工作,等等等等的片子最初的結構完全是開放式的,沒有時間線索,沒有戲劇主線,有點像一篇議論文,充滿了社會諷刺,反智的笑話,超現實的場景,和過度文學化的,特別費腦筋的評論。但是拍出來一看,笑話還在,但是戲劇性一點都沒有,寫在紙上看著特別有意思的東 西到了銀幕上就沒勁了。不過Woody和Rosenblum發現,有Annie Hall的橋段就顯得比較有張力,於是他們開始用Alvy和Annie的感情線做串線的故事來調整,大段大段刪除其它段落,不到一半的時候,就發現,這片 子其實該是一段兩個人的故事。
要想理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就得比較一下最初版本的結構和現在的版本。
片頭,是Alvy Singer自述成長過程,其實是一段典型的社會批判,外加帶出Alvy的基本形象。這段現在是6分鐘長,在初剪版里,有14分鐘。比如,裡面有一段是原來小學的同學在說自己長大了幹什麼,第一個人是模範學生Donald,說自己長大了是一個頗掙錢的服裝公司的老闆。在初版里,鏡頭會一下子切到現在的 Donald家,Donald陪著Alvy參觀,他家的孩子在後面鬧騰,背景里電視放著無聊的節目,Alvy尖刻的問你就能忍受這樣無聊的都市生活。那邊 Donald的老婆,穿著艷俗,喊著「他是說咱家么?」。Alvy指著電視說就這種節目。然後電視里的主持人跟Alvy爭吵,Alvy拿 Kierkegaard的話嗆他,他那邊問Kierkegaard是哪個電視台的,那邊Donald的老婆開始跟電視里的女嘉賓開始搭訕……
接下來一段依然是Alvy和Rob從遠處出現,討論著所謂的反猶問題,我們開始意識到Alvy是個典型的出現生活危機的人,喜歡把自己在生活上和事業上的問題歸咎於所謂的社會問題,喜歡改造別人而不會去改變自己。我們接著見到Annie,在電影院遇到Marshall McLuhan,然後是通過幾個閃回把Woody的兩個前妻Allison和Robin都過了一遍。這段結束,影片的前四分之一完了。可是在初版里,到這 段結束,片子已經完了一半。
你說那原來能有啥呢,可以舉個例子,Alvy的第一任老婆Allison,現在的版本里是切到Alvy和Allison在競選活動上認識,切到兩人鬱悶的性生活(JFK),就回來了。原來的版本可就花了,開始切到競選,然後,切到Woody小時候裝病,表兄Doris來看他,那了一堆關於納粹的漫畫,然後切到了納粹德國,出來幾個德國兵,還是說德文打字幕的:「報告,我們抓了兩個抵抗份子,我們已經審問了那個法國人Satre,他不肯招,現在還剩這個美國人。」Alvy當然也不招,然後德國軍官就拿著槍指著Alvy腦袋說不招就斃了你。Alvy從兜里拿出個木偶說,出於道德原因我是不能背叛同志的,但是它可以替我說。然後切回到Allison,這回不只JFK了,連智利地震都上了。
當Rosenblum和Woody意識到這些東西太鬆散後,就大刀闊斧的把裡面枝節的東西砍掉,讓整個故事圍繞Annie和Alvy來展開,另外去掉了許多過於抽象反智的笑話。比如跟第二任老婆Robin在聚會上,Alvy躲到屋裡看Knicks隊比賽,原版的比賽轉播是這樣風格的:「Knicks得球 ——出界了——Jackson傳給Bradley——投籃!不中!籃板——Kierkegaard。傳給了Nietzsche——快攻傳給Kafka!在 罰球線邊上——Kafka和Alvy——就他們倆——倆人都顯得很著急——還有負罪感——沒人能投籃!Earl Monroe盜球了!Knicks隊四打二——」
Woody Allen總是很冷靜,能夠把握住商業和個人口味之間的平衡,一旦他覺得普通觀眾樂不起來,就會放棄。因為一個笑話不成功,你損失的不是一個笑話,而是好幾個笑話:觀眾有時候需要幾個回合才能恢復原來的情緒。但這也不是說他會完全扔掉個人的趣味。比如Alvy在中間和Annie感情發生挫折的時候去找了 Shelly Duvall演的記者Pam,做愛後有句台詞是「Sex with you is really a Kafkaesque experience」。再比如在Banana里獨裁者去CIA走錯了門,進了UJA,估計大部分觀眾不會知道這個UJA是United Jewish Appeal的縮寫。而Sleeper裡面被告知當年搞到原子彈發動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Albert Shanker,其實是當時的紐約教師工會主席的名字。
影片之後就順理成章了,為了整個影片的節奏,砍掉的段落當然很多,比如Alvy造訪Annie在Wisconsin的家,吃飯的時候聽說Alvy在心理醫師那裡泡了15年,Annie的母親就讓Alvy給自己解夢:她夢見一個穿著自己老公浴袍的人跟她搶遙控器,結果她把遙控器扔進馬桶沖了。Alvy說「你開玩笑吧。這顯然是個生殖器崇拜的夢嘛。」Annie的老爸一定要Alvy解釋一下,Alvy只好說,「生殖器崇拜……就是說潛意識裡有閹割的慾望。」
這個笑話,因為前面的段落已經太長,到這裡勁頭就緩了,所以就剪掉了。類似的還有Walken扮演的Annie的弟弟跟Alvy說自己開車的心理問題的段落。不過後來Woody根據試映的反應,終於在最後又把這個橋段放了回去。
其它橋段還有Rob,Alvy和Annie回Alvy長大的地方逛的一段,原來有十多分鐘長,可想而知,又是天馬行空的橋段來回飛。比如有一段幾個人聊到來世,突然升起一個電梯,魔鬼跑出來,拉他們去地獄參觀。到第五層寫著:此層給:有組織犯罪者,獨裁者,和反對口交者。在最後的片子里這段只有兩分多鐘時 間。
類似的還有Alvy和Duvall的戲,在劇場里的談話被砍掉一半,和以前的戲類似,超現實風格的橋段被刪掉了,這次是切到了伊甸園,見到了上帝。上帝說自己創造了人,Alvy說,能不能不要把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放得那麼近——會遺禍無窮啊。
把這些凌厲但是有些散亂的橋段都剪去後,我們最終的影片Annie Hall終於落位了。最後的結尾依然是問題。Woody設計了很多結尾,都不成功,比如他設計兩人最後在放映The Pity and The Sorrow的劇院外見面,結果拍成了老氣的催淚彈,最後就留了個全景在片子里。Rosenblum照例建議Woody回到影片開頭的風格,於是 Woody就找了個關於蛋的笑話出來,跟片頭的笑話做對應。然後Woody說可以不可以閃回一下,Rosenblum就剪了幾個過去的鏡頭,配上Annie的歌曲,就成了。
Rosenblum說,剪輯就像雕刻,從石頭裡把隱藏其間的塑像刻出來,是雕刻,從膠片里把隱藏其間的影片剪出來,就是剪輯。
咖啡喝多了……
這個問題不妨改為「剪輯能對一部電影產生什麼影響?」
在剪輯選擇的重要性問題上,美國剪輯師Walter Murch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12664/answer/14872956 ) 總結了「6項」法則(The Rule of Six):
1,Emotion (情緒) 51%2,Story (故事) 23%3,Rhythm (節奏)10%4,Eye-trace (視線:觀眾注意力焦點在畫框內的位置和移動)7%5,Two-dimensional plane of screen (二維銀幕平面) 5%6,Three-dimensional space of action (三維動作空間) 4%當然當然,這些百分比有多半是在開玩笑,但也表明了重要性,情緒(Emotion)的比重超過餘下5項的總和。按照他的話說,這個排序是個犧牲順序,也就是說,在選擇一個剪輯點時,如果不得不在6項中取捨,那麼為了上面的項目可以犧牲下面的項目。簡而言之,他認為剪輯最重要就是調動觀眾情緒,縮油的縮油都是為了觀眾情緒服務。電影是剪出來的。但前提是之前的(劇本、導演、表演、拍攝,等)環節不能出問題。
有個業內笑話:剪輯可以讓一頭豬跑的更快,但不能把一頭豬變成一條狗。剪輯可以把一部電影變成另一部電影,參見《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多圖預警!!!
以前看過的一個視頻,有條件的直接戳視頻:剪輯到底剪什麼?一位有經驗的剪輯師有何不同?(超清)|時長1分51秒http://cloud.video.taobao.com/play/u/739066286/e/1/t/1/p/1/11667492.swf手機上好像不方便打開上面這個鏈接,這裡有個優酷鏈接(高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UzMTQ3ODU2.html?from=s1.8-1-1.2
視頻原地址(無中文字幕,手機用戶點開後請耐心把頁面往下拉):
http://insidetheedit.com/這家網站製作了這個小視屏,闡釋了一位剪輯師複雜的工作究竟是什麼。不方便看視頻的請看截圖首先表明觀點:我不贊成所謂剪輯只是錦上添花、潤色,事實上剪輯才讓一部電影成為電影,個中原由可以寫一本書,且前面的答題者都大致點到,所以就在@呂耀棋 和@肥沙 童鞋的基礎上補充幾位導演的觀點 可以引用導演愛斯坦森的話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剪輯的作用,他說,A鏡頭+B鏡頭並不是簡單的1+1,它會產生新的內容、概念C,這不是兩者之和,更像是兩者之積。 新浪潮的代表戈達爾更甚,他認為剪輯才是電影創作的開始。 在BBC的片子里看到某導演還不無戲謔地說,一個好的剪輯師可以防止導演自殺。 還是請戳這個片子《BBC電影剪接的魔力》吧,傳送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n0u0Tfm3CU/
http://share.renren.com/share/291586213/13746459589?from=0101010202ref=hotnewsfeedsfet=110fin=0ff_id=291586213
請看這個視頻 《出神入化:電影剪輯的魔力》 相信我,這個說的很棒很棒對已知及未知時空的探索與構架。
感覺就好比烹飪對飯菜的重要性,各種配菜放多少,怎麼個工序燒,怎麼個火候控制,作料放多少,什麼時候放,燒出來的菜好吃,甚至最後哪道菜先上也有不同效果。一部好看的電影也是從一些原料製作而來的,這樣看著才好看,才能將想要表達的內容和效果理想得表達出來。本人非專業人士,這些都是常年觀影的感受而已。從技術角度來考慮,剪輯實現了一般長鏡頭所無法實現的效果;加快了電影原材料拍攝的進度,節省了時間、經費、資源。與其說剪輯影響了電影結構,倒不如說電影豐富的劇情和較短的時間限制,要求通過剪輯才能實現電影本身的預期效果。
這個問題其實挺讓人糾結的,太學院范兒了。 就好比寫文章,初稿之後必定是要修改的,你要問修改對於文章的重要性「是什麼」,你指向的一個「形象」,而非一種「感受」。這太折磨人了。
拍攝是上街買菜,剪輯才是下鍋烹飪。你說影響有多大?
剪輯當然可以做出另一部作品,你留什麼素材,去掉什麼素材,呈現出的結果根本不一樣。所以好萊塢的導演最重要的權力是影片的最終剪輯權,只有斯科塞斯、斯皮爾伯格等頂級導演才可以全權享受這樣的待遇。雷德利·斯科特的《天國王朝》就是例子,上映時罵聲一片,後來推出了導演剪輯版DVD,又獲得盛讚,因為電影公司在公映版本中把很多想要表達影片主題的段落都剪掉了。
有人舉了網路惡搞(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例子。
那我說點關於綜藝剪輯的吧。
最近《演員的誕生》事件。讓剪輯再一次成為了人們議論的焦點。
人們不禁感嘆剪輯的「威力」。
其實被剪輯「鬼斧神工」過的不止袁立一個。甚至還有更慘的。
這裡有一個專門的盤點視頻:
【剪輯的誕生】不止袁立,大張偉姚貝娜也被節目組給「劇本」過_綜藝_娛樂_bilibili_嗶哩嗶哩
首先來看袁立的現身說法:
我上這個節目就如我在微博里說的,是被那個小導演叫去的,上場以後你也看到了演的都很正常,但是突然最後結束的時候,我突然瘋啦!什麼拉住張國立的手什麼說什麼,「我被你弄傷心啦~」,這句話從哪裡來的,這個鏡頭這句口型在哪裡我不知道哎,而且直接是放了章子怡的一個表情,一個很驚悚很奇怪我是不是瘋了的表情。實際上是這樣的,我演完了以後我跟張國立寒暄,然後我們就很開心,張國立就是很開心的講話,然後張國立邀請我跳了一段舞,被剪掉了,跳了一段舞后又是一陣寒暄,然後張國立說倒口倒的很好,然後我就笑死了,蹲在地上,在這鏡頭裡還看到了我轉身,就是他們給我評判了以後我打了一個耶,然後轉身,其實都是張國立跟我說我倒口倒的好,現場笑死了我們。
記者:哦,這段是您跟張國立的寒暄,被剪到後來導師的評論中去了。答:對,是的,亂剪。然後弄完了以後,這個時候突然宋丹丹老師就在地下說了「袁立袁立等一下」,當時是現場氣氛一下就凝固了,因為前面都是在嘻嘻哈哈玩得很開心,張國立跟你寒暄,突然她跟你說,「我們還有一PART要錄,沒時間了趕緊進下一場」,好了,OK然後就宣布,我沒有得分,對吧。沒有得分也就沒有得分,又無所謂的事情,他們很想看到我哭,很想看到一個老演員在舞台上被弄下來,這有什麼,這只是遊戲,所以張國立說袁立就是來玩的,對這就是遊戲啊有什麼呢,贏了我就是奧斯卡最佳了么,我才不信呢,所以當時我說了一番話,我說你們因為出於對愛護同學的關係,讓張彤贏了,我覺得同學之間就應該是這樣,相愛相親的,演員跟演員之間就應該不僅在鏡頭上相愛,鏡頭底下也要相愛的,我非常贊同這個決定的,這就是我當時的原話,但是全部都沒有了,然後一片掌聲我下台,下台了以後後面的機器來拍我,「你失敗了什麼感覺」,一切都在等著我了,我有進了一個圈套,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小導演一直在採訪我,他在問我我覺得無所謂,但是他暗示我你輸了你難不難過,你輸了你難不難過這種感覺,我不難過不難過呀,我就覺得好奇怪,就一定讓你覺得你很難過,所以後來的剪輯就是他用了一些很簡潔的話,什麼活潑什麼靈動了,其實我講了有20分鐘呢,最後剪了兩秒鐘對不對,所以這個是剪輯的勝利,我說這個剪輯非常好,因為他非常能夠用他手裡的那把剪刀,去剪出他想要的東西,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剪輯師,我覺得浙江衛視的剪輯非常優秀,但是,如果這個人心裡是善良的,他剪出來的都是弘揚善意的,但是如果這個人是邪惡的,他能剪輯的非常邪惡有力量,因為他的剪刀真的非常厲害。
姚貝娜因為節目刻意剪輯所炮製出來的」甩手事件「也到現在還有人傳播,流毒至今:
熱狗做直播也說被惡魔剪輯坑慘,差點被罵到懷疑人生。
至於比賽結果本身就不用說了。
各種操作結果最後還來一個平票得出雙冠軍的結果,然後導演死咬說不是劇本,真的是讓人……
李若彤表示自己被亂剪:
而大張偉也因為惡意的剪輯陷入了**傳聞。
影響之惡劣,以至於很7年後主持人大鵬都還曾經再度聲明道歉。
見於我的文章:【剪輯的誕生】不止是袁立,大張偉姚貝娜也都被節目的剪輯坑了!
混淆了一個概念,一般電影,剪接權都在導演手裡,所以,電影實際是導演剪接的。這麼說,是剪接重要還是導演重要?剪接權不在導演手裡的電影,談誰重要沒有意義了。
美國導演加里·庫柏:一部電影成功與否,往往是由剪輯來決定的。
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劇本和剪輯掌握著一部影片的生命。 「剪輯」一開始只是「剪接」。「剪接」是電影藝術創作初期使用的名稱,偏重技術性,後來發展成為「剪輯」,著重的是藝術性。回答這個問題又不得不說起蒙太奇,還是先說剪輯吧。- 剪輯的作用
合理、高明、正確地增強影片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 剪輯的形成
電影剪輯的初始階段,那個時候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電影剪輯都是「硬剪硬接」,後面才有了「淡入淡出」這一類電影特效,電影有了畫面技巧結構。被譽為「世界電影導演第一人」的喬治·梅里愛創造了快動作、慢動作、停機再拍、疊影等眾多光學特技,他是真正把電影技藝變成了電影藝術的人。他開創了電影有畫面技巧的剪輯方法,標誌著電影剪輯開始成為電影剪輯藝術。
- 剪輯的發展
前蘇聯著名電影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在其27歲的時候,自己導演自己剪輯,發行了轟動世界的《戰艦波將金號》,然後自己反覆琢磨,總結齣電影的蒙太奇理論,這套理論直至今天依然流傳於電影界。可以說,蒙太奇學說便是從剪輯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進而上升為理論。
- 剪輯與劇本的關係
影視藝術的第一度創作是劇本的創作。影視文學劇本是用文字來寫出視聽形象的劇本。影視剪輯則根據文學劇本內容,根據導演的意圖進行蒙太奇形象的再塑造,對全片的結構進行調整(增刪修飾之類的),從而使得內容和形式得以統一。它在影視製作中扮演著「第三度創作」的角色,是影視製作後期最重要最關鍵的一環。在剪輯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進行蒙太奇形象的塑造,甚至可以說,剪輯與蒙太奇是同義詞。因為剪輯對主體動作進行分解組合,對鏡頭語言和視聽語言進行了再創作,構成了不同的表達內容、敘述故事的基本方法。
- 剪輯與導演的關係
導演在影視創作中處於中心地位,導演在拍攝和分鏡頭過程中會有剪輯意識,剪輯師也會在理解導演總意圖的基礎上,參與分鏡頭和剪輯的過程。因為剪輯藝術的特殊性質,不是導演藝術所能完全代替的,所以,剪輯和導演在創作過程中,既是工作上的合作又是藝術上的互補關係。之所以說到剪輯和導演的關係,是因為我覺得理解了剪輯和導演的關係,就理解了剪輯和其他影片構成元素的關係。
導演把素材拍回來,進了剪輯房,剪輯師用這些素材來組接,講一個故事。舉個例子,導演去耕地,播種,施肥(融資、策劃、編劇),種了蔬菜,然後成熟採回家。配菜員(剪輯師助理)把菜清洗(篩選OK條),然後切段(粗剪),廚師(剪輯指導)開始炒菜(精剪)……同時導演在這個菜里,把鹽、大料、花椒、蚝油、醬油醋味精(調色、音樂、音效、調色)……放進去,最後,上菜(進入院線公映)。
剪輯賦予電影生命。
早期的電影中其實並沒有剪輯這個概念,從盧米埃爾兄弟的《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開始,電影往往是一鏡到底,拍攝著日常生活中,固定空間的影像。
電影發明之初,熒幕中活靈活現的真實場景再現無疑給與了觀眾極大的新鮮感,但時間久了,新鮮勁過了,人們就開始產生了質疑,我為什麼要花錢看這種蹲在大街上就能看到的東西,這時的電影無疑是沒有未來的。
直到1903年的一部電影,埃德溫波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如同划過黑夜的閃電,為電影帶來了一個光明的未來。
他首次在電影中引入了剪輯的概念,通過連接兩個毫無關係的鏡頭,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帶給了觀眾一種猛烈的情感衝擊,極大地豐富了電影的敘事技巧。
而埃德溫波特的《火車大劫案》,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電影的開端,因為在這部電影里的剪輯技巧,徹底讓電影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統治,讓自由創作成為了可能,自此擁有了真正符合電影藝術規律的時空,而在這時,觀眾也開始了從被動地接受電影畫面,開始了腦補一些電影所沒有展示的片段。
再之後的大衛格里菲斯,更是將剪輯技巧趨於成熟,他首次將遠中近景以及特寫結合在一部影片之中,這種剪輯技巧時至今日仍被廣泛運用於現代電影工業的剪輯生產中。這種鏡頭敘事方法擺脫了戲劇的表現形式,產生審美效應,讓電影達到了與藝術、美學、音樂同等的高度。
以後的以後,電影工業蓬勃發展,這一切,都是源於剪輯技巧在電影生產中的運用。
這或許便是剪輯對於電影的影響吧。
如有缺誤,請斧正。我個人認為剪輯是電影呈現得最終手段,至於你問會給電影產生什麼樣得影響,我覺得用「升華」兩個字更恰當。
可能我們都是從事這個行業的,在早幾年前,剪輯是不被看重的,大多數人認為剪輯就是導演的手而已,但現在的剪輯決不能用「技術」兩個字概述。它絕對是藝術的體現,所以我在這裡我要簡單澄清一下我的觀點。
我們都知道大體的影片形成可劃分為劇本——拍攝——後期。劇本的故事內容一般都不錯,但是往往在執行拍攝時,我們會遇到很多外界因素不得不對劇本進行修改,例如:場地環境,資金費用,演員狀態等等。當素材拿到手裡時,可能並不是我們大腦所想像的那種場景和故事,所以作為後期剪輯,為了呈現最好的效果,剪輯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影片做到極致。這也就是說剪輯起到了對影片「升華」的作用。
我覺得拿當今比較火熱的真人秀欄目為例子最恰當。真人秀沒有劇本,紀實拍攝,沒有那麼多的表演(說表演算好聽了,其實就是作秀)。所以作為剪輯師,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表現故事,表現演員。甚至有些根本很無聊的原始素材,剪輯師依然要做出好玩的效果。所以「剪輯」對影片的形成作用非常大。這只是我的個人理解,有什麼問題也可以直接找我
qq:344255477公眾號:xingchiedu
剪輯是電影的靈魂。即使沒有經過剪輯的片子其實剪輯的原理也在發生作用,因為你看到的影像其實都是幻覺。電影從來都不是連續的,而是一個畫面一個畫面連接在一起。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我們都知道,單獨的音符是沒有意義的,但是這些音符通過不同的排列給予不同的時長就會出現不同的曲子,電影里的剪輯就相當於將音符組成樂曲的過程。推薦閱讀:
※荒誕和治癒結合是日本電影的一大特色嗎?為什麼?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的哪個片段讓你一瞬間意識到了魔法的魅力?
※如何評價導演婁燁?
※買電影票時,網上顯示座位已經被買,為什麼開場後實際座位卻沒人?
※《解憂雜貨店》中國版開拍在即,你對選角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