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柏林伯爵號是怎樣的航母?對後來的航母製造有怎樣的影響?
本來這條船除了在德棍口中似乎也沒什麼存在感,最近由於遊戲的原因想起來了。
原來想用「怎樣評價」的句式來問,但想了想,這種阿卡林的船也不好評價。很多德棍把這條航母吹得舉世無雙,和導彈一樣並列為元首二戰黑科技,除了載機量(這實在吹不起來噻……)其他方方面面全球第一。百科什麼的講述也比較籠統。那真實的齊柏林伯爵是怎樣的呢?而且有德棍說齊柏林伯爵號是現代(甲板上翹)滑躍式航母的鼻祖,這是真的嗎?
對後來的航母……倒確實是沒什麼影響。但關於這條航母本身,看了一圈也沒人說到點子上。
拿齊柏林和美日的艦隊航母比較沒什麼意義,因為無論是整體定位還是具體運用都有著極大差別。和英國航母比一比倒還算有點意思。
對於德國海軍來說,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任務是摧毀英國的海上貿易,而九成九的連接英國本土和外界的海上交通線都在北大西洋匯聚。由於德國人的兵力處於弱勢(在德國人自己看來,哪怕Z計劃完成了也是如此),再加上地理條件的劣勢,以艦隊交戰直接奪取制海權是不可能的,破交戰就成了唯一選擇。
對於在北大西洋活動的破交艦/艦隊,有這麼幾個問題:
1、偵察。這裡的偵察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商船隊的偵察,這是破交戰的核心;二是對敵方主力艦的偵察。單艦或幾條大型戰艦的偵察能力非常有限,水上飛機在北大西洋又難以使用,航母無疑是最佳選擇。
2、反偵察與防空。針對德國破交艦,英國人以高速主力艦和航母組成的獵殲集群來應對。航母負責提供持續的偵察搜索(這一點和德國航母類似),搜索完成之後必要時直接攻擊敵艦以期讓其減速,便於己方主力艦的追擊(最典型例子就是劍魚對俾斯麥號的攻擊)。反過來,對德國人來說,驅逐英國航母派出的偵察機、防禦其攻擊機就成了一項重要任務。這當然也最適合由航母完成。
除此之外,適合北大西洋破交戰的航母還會有這樣的一些要求:
1、高速。一方面是方便逃逸,這個不必多說;另一方面則是身處外海,長期得不到維護,再考慮可能發生的受損,動力系統必須留足冗餘度。
2、機庫全收容。和上一條類似,你不能讓艦載機長期暴露在北大西洋的風浪中,而且這些飛機只能在航母上修理維護,又需要設備和備件,載機量上不去也實屬正常(而且其實不怎麼重要)。從機庫面積來看,也沒有特別多的浪費。
3、防護和炮備。由於很難得到足夠的屏護艦艇(甚至於根本沒有),一些情況下航母很容易受到敵方輕型艦艇的近距離襲擊(比如全力對遠距離目標進行偵察的時候,再比如夜晚),強大的側舷防護也就不難理解。炮備也同理。
以上這些加起來,就是齊柏林號。根本來說,是一條能在遠海長時間獨立活動的、具備一定巡洋艦特徵的偵察機/戰鬥機母艦,和美日的艦隊航母根本就不是同一種東西。
再針對幾個所謂的「槽點」說一說。
1、彈射器:齊柏林號的彈射器確實是個槽點,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效率不佳,彈射一波飛機之後中間要等很長時間;二是彈射器突出於甲板上,意味著除了彈射器再無其他的起飛方式。但前面已經說過了,齊柏林的主要任務是偵察,而由航母進行的大範圍持續偵察,實際上看的是總出動架次,而非單次的峰值出動架次。後者實際上代表了攻擊能力,對常規的艦隊航母來說是極端重要的指標,但對德國航母來說就並非如此。另一角度來看,由航母進行大範圍持續偵察,這種事其實美日雙方都不會做(因為會變相削弱攻擊能力),一般要麼寥寥幾架飛機(對日本來說用水機的時候更多),要麼就是事先得到情報指引,放出大量飛機以求迅速找到目標。而德國人不必考慮攻擊能力,才得以實施這種航空偵察。持續偵察放出的飛機數量也有限,齊柏林的彈射器完全可以應付。在我看來,唯一的顯著缺點是只有這一种放飛方式,一旦出故障了會很麻煩。
2、水平防護。40mm的水平裝甲確實是非常薄弱,無須否認。但是對面英國航母的攻擊力也不強……
進一步加強水平裝甲,實際上只是提升了生存能力。機庫和飛行甲板仍是無防護的,仍然會被敵人輕易廢掉航空能力。情況糟糕一點,失去了航空力量的破交艦隊會面臨敵方海空力量的直接打擊,水平裝甲多一點也不過就是能多撐一會兒罷了。除非造裝甲航母,否則沒什麼區別。而一條擁有3吋裝甲飛行甲板(和光輝一個級別)、同時防護機庫、其他指標不變的裝甲航母版齊柏林,需要的噸位可小不了。總結一下,齊柏林號的設計雖然很一般,但至少基本滿足了德國人的需求,這就夠了。換成美國人或者日本人來造,細節上肯定會處理的更好,但最終造出來的東西,我想也不會有什麼本質上的差別。齊柏林思路對戰後蘇聯影響很大啊,重武器版航母。
齊柏林設計思路是破交戰而非正規海上對決,這個一定要記住。
設計齊柏林的時候,德國人的思路很奇特,但也不乏其自身的戰略考量,相比於一戰期間,納粹海軍更為弱勢,為此德國海上戰略家們做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條基本原則,就是放棄與英國海上決戰企圖,一切圍繞破交戰來進行。在雷德爾主政期間,破交戰並非完全依賴潛艇,水面艦艇也是破交戰主力,幾艘德意志級裝甲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巡,設計初衷都是依靠高速穿透英國海軍封鎖線深入大洋實施破交戰,高航速和大的航程都是其設計原則,而火力則夠用為主。說白了就是打不過的跑的過,跑不過的打的過。齊柏林也是這思路,齊柏林載機數量不大,但是卻裝了8門對海用的150廊廓炮,主要目的是將載機用於偵查英國護航船隊和對付護航用的小型護航航母,廊廓炮則用來攻擊失去防衛能力的商船,從而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巡邏作戰的續航時間。一旦遇到裝備大型艦隊航母的英國艦隊,齊柏林又可以利用其高速擺脫追擊逃之夭夭(當然這點有點想當然,再快也跑不過飛機)。
所以說齊柏林這種既有載機,又強調航母自身作戰能力的奇特結構尤其戰略思考和需求牽引的,不是瞎整的。
齊柏林這個思路對後來蘇聯弱勢海軍發展航母提供了很多啟發,從莫斯科級到庫茲涅佐夫級,紅海軍的航母都可以被視為齊柏林思路的翻版。
紅海軍在戰略上和納粹德國有類似的地方,就是並非與美國艦隊進行艦隊決戰(紅海軍在大洋上萬彈打航母不過是YY出來的),除了派核潛艇大量實施破交作戰以外,紅海軍還有一個更高層級的戰略,就是一旦爆發核大戰,紅海軍應當馬上構建一個大型的防禦圈,全力保護北極海域的戰略核潛艇完成對美國實施戰略打擊的任務。其實在這個戰略裡面,我們可以發現美國艦隊才是進攻者,紅海軍反倒是防禦一方。紅海軍所有的戰略重心幾乎都是圍繞這個計劃來實施的,各種水面艦艇和潛艇的配置也是圍繞這個戰略需求而設計的。在這個大戰略下,紅海軍的水面艦艇承當的堅盾角色,潛艇才是刺出的長矛(發生核導彈或者前出大洋破交戰)。在這種思路指導下,紅海軍選擇齊柏林這種重武器航母的思路也就不奇怪了。紅海軍的航母有兩個主要目標,第一是充當防禦圈的反潛核心,消滅一切企圖穿越防禦圈偷襲其戰略核潛艇的美國攻擊核潛艇。這也是三代航母都配有大量反潛直升機的緣故,前兩代甚至說只能是反潛直升機航母。第二是在岸基航空兵支援下與巡洋艦一起充當防禦圈作戰的主力。因為紅海軍水面艦艇是家門口作戰,隨時可以得到強大的岸基航空兵的支援,蘇聯航母並不需要美國那種大甲板攻擊航母的巨大載機量,甚至不是空戰的主力,早期莫斯科級除了反潛,主要角色就防空,使用艦空導彈做區域防空。從基輔級開始增加了反艦能力,角色更為全面,基輔級載機雖然增加了鐵匠,但是也並未考量使用短腿慢速的鐵匠來防空,更多是充當反擊對方反潛飛機和保護本方反潛直升機的任務,區域防空依然依靠自身艦空導彈實施。庫茲涅佐夫級因為戰機能力強化,區域防空任務主要由戰機承擔,不再需要遠程防空導彈,但是反艦導彈還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在上述戰略影響下,我們可以發現紅海軍的航母雖然不斷升級和強化,但其設計核心思路從未改變:其實是另外一種多面手的角色,在短暫而爆裂的全面戰爭中,紅海軍航母其實充當了前出海上防禦圈的核心角色——反潛中心,防空圈的前出指揮所和情報中心,反艦作戰中重要力量。這種三合一全面角色可以讓預想中殘酷而激烈但時間短暫的全面核大戰中的紅色航母幾乎沒有任何短板(按照紅海軍的設想,這場海戰是非常短暫的,只要十幾個小時內頂住強大的美國海軍航母編隊的飽和進攻,保證戰略核潛艇發射完全部導彈就可以)。而且只要這個任務成功,哪怕全部損失掉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還有剩餘,那麼這種性能全面的航母又可以充當紅海軍反攻的核心,去消滅對方還在苟延殘喘的魚腩艦隊。
話說雖然我們慶幸從未發生過設想中的核大戰,但是想想一下全盛時期的紅海軍與北約海軍在北極海域來一場短促而暴烈的海上大戰(大量使用各種戰術核武器)的場面,也是醉了。
總之齊柏林雖然從未真正完成妊娠,但其子孫後代卻在蘇聯繁衍至今。
看到朋友給《老金:齊柏林伯爵號是怎樣的航母?對後來的航母製造有怎樣的影響?》這個回答點了贊,感覺挺監介的……
把這個回答的論述梳理重排一下,其邏輯大致是:
①:德國海軍的破交戰略決定了齊柏林的技術特點:「既有載機,又強調航母自身作戰能力」;
②:蘇聯海軍的堡壘海域戰略決定了蘇聯航母的技術特點:「既有載機,又強調航母自身作戰能力」;③:由①②可知,「齊柏林這個思路對後來蘇聯弱勢海軍發展航母提供了很多啟發,從莫斯科級到庫茲涅佐夫級,紅海軍的航母都可以被視為齊柏林思路的翻版」。
①看著還沒啥問題,但②問題就比較明顯了。——蘇聯開始搞航母和載機艦的時候,「堡壘海域」連影子都還沒有呢!
如今,但凡提及冷戰期間的蘇聯海軍,只要是個軍迷都會說兩句「堡壘海域」。此論流傳日廣,頗有荒腔走板之勢,彷彿蘇聯海軍就是個一心守著巴倫支海的縮頭烏龜一般。但是,在自己家門口的海域苟到地老天荒這種好事,哪有那麼容易?
追溯蘇聯戰略核潛艇和潛射彈道導彈的發展歷史:直到1972年底,「德爾塔I」級首艇才服役(該級艇1965年才立項),射程7700千米的R-29潛射彈道導彈開始部署更要等到1974年,此時蘇聯海軍才首次具備了不必通過北約反潛網就足以對美國本土發動核打擊的能力。而「堡壘海域」戰略的真正成熟得等到20世紀80年代了。
即使排除掉被赫魯曉夫槍斃的那一溜正規航母方案,只從載機巡洋艦「莫斯科」級算起:1958年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就批准了造船工業部《海軍十年規劃:1956-1965》的修改案,要求設計建造可搭載反潛直升機的巡洋艦,1961年1123方案就已定型,首艦1962年開工、1964年下水、1967年就服役了;而「莫斯科」級設計之初的任務定位,則是消滅搭載「北極星」彈道導彈的美國戰略戰略核潛艇——「北極星」早期型號的射程只有1900千米,美國海軍彈道導彈核潛艇得要跑到離蘇聯本土比較近的海域(比如東地中海)才能夠得到蘇聯本土——「莫斯科」級的首要任務是消滅蘇聯近海的美國戰略戰略核潛艇,而不是什麼「消滅一切企圖穿越防禦圈偷襲其戰略核潛艇的美國攻擊核潛艇」(雖然其也具備對付後者的能力)。
從「莫斯科」級本身的技術特點來看,其也與「齊柏林」沒什麼瓜葛:「齊柏林」再怎麼特殊,那也是一條有全通飛行甲板的航母;而「莫斯科」級,明擺著就是帶大號直升機庫和艉部飛行甲板的巡洋艦,跟義大利和髪國(以及稍晚一點的日本)同行們一個造型。這些只有半截飛行甲板的直升機巡洋艦/驅逐艦,相比於全通式甲板載機艦,在直升機作業上並無優勢,它們主要的優點在於:其一,噸位比較小、比較省錢(義大利和髪國比較看重這個);其二,長得不像航母,政治風險比較小(蘇聯和日本比較看重這個)。
簡而言之,在蘇聯航母和載機巡洋艦的起步期,並不存在什麼「堡壘海域」。
當然,如果把「保衛『堡壘海域』」放寬到「反潛」,說「莫斯科」級和「基輔」級是「以反潛為核心任務」定位下的產物,那倒是說得通的,但並不是這一約束條件下的唯一解、更不是最優解。——英國、西班牙等國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條一兩萬噸的全通式甲板載機艦,也完全可以塞個十來二十架直升機,完全不輸「莫斯科」級,升級潛力和任務彈性還更大;四萬多噸的正規航母,反潛能力和綜合作戰能力更是比「基輔」級高到不知哪裡去了,畢竟,要提升反潛能力就要更多的直升機,而更多的直升機就意味著更大的機庫和飛行甲板,而更大的機庫和飛行甲板又意味著更完善的艦載機組合方式。
也就是說,即使真要「一切都為『堡壘海域』服務、一切都為反潛任務讓路」,「莫斯科」級和「基輔」級也極大地浪費了噸位,同樣的噸位換成直通式甲板載機艦,反潛作戰效率更高、綜合作戰能力更強。實際上,蘇聯海軍自己也一直都想要直通式甲板大平頂,奈何赫魯曉夫和烏斯季諾夫等人先後作梗,最後不得不搞出一堆四不像。蘇聯航母和載機艦,與其說是蘇聯海軍戰略的產物,不如說是蘇聯海軍戰略不得不對政治高層妥協的產物。
(上圖為人類史上三大航母殺手之一,詳情見《楊愛紅:有哪些武器被曾稱為「航母殺手」?而且實際又如何?》)
既然②要打個大問號,那麼③中的結論自然也就搖搖欲墜了。
其實,哪怕②是對的,③的邏輯也是有問題的:張三因為近視戴眼鏡,李四因為老花戴眼鏡,你能因此就說張三啟發/影響了李四嗎?任何國家的艦船設計都是本國海軍戰略和政治博弈的產物,如果僅僅因為AB兩國相近的戰略催生了ab兩種相似的裝備就說a影響/啟發了b、b是a的翻版,那也太隨意了。
「齊柏林」號究竟有沒有給蘇聯航母和載機艦發展帶來「啟發」、蘇聯航母和艦載機究竟是不是「齊柏林思路的翻版」,我認為不應該大而化之地玄談什麼戰略,而應當具體地看看蘇聯航母和艦載機在線形、艙室布置、設備設施等方面與「齊柏林」號是否有相同或相似之處,蘇聯艦船設計人員是否有從「齊柏林」號上汲取靈感。在這一點上, @彭克進 的回答《彭克進:齊柏林伯爵號是怎樣的航母?對後來的航母製造有怎樣的影響?》就給出了有益的參考:蘇聯確實有人對「齊柏林」號很感興趣。
——然而長得像「齊柏林」號的方案都被斃掉了。畢竟「齊柏林」號再怎麼非比尋常,那也是有著全通式飛行甲板和彈射器的真正的航母,與之相似的設計,赫魯曉夫同志是不會批准的;8門150炮說起來嚇人,其實裝在飛行甲板下的炮郭里也占不了多大空間和噸位,跟蘇聯載機艦那種佔用大量甲板面積和內部艙室布置導彈的玩法根本不能比。所以我的觀點就是,蘇聯載機艦是從蘇聯本土長出來的一串奇葩,頂多就「莫斯科」級參考了一點義大利和髪國直升機巡洋艦的思路,跟「齊柏林」號基本沒啥關係。
最後我得表明多炮塔主義的立場:「齊柏林」號也好、蘇聯載機艦也罷,這些平頂船邪教和RPG邪教徒通通都該擱海底作人工漁礁或者回爐變易拉罐,少數可以保留作博物館充當反面教材。
多鉚蒸剛,炮塔至大!
億萬星辰,億萬炮塔!
多鉚蒸剛,炮塔至上!
億萬炮塔,億萬榮光!
看到了@匿名用戶的答案,這位朋友反對了 @老金 的觀點,對航母服務於蘇聯海軍的堡壘區提出了質疑。
我要反對一下老金的另一點,即齊柏林級是為了破交作戰而生的。故而列觀點如下,與各位探討。
時隔兩年,挖出來探討,十分抱歉。
我在很多答案下都看到過類似的說法:
包括但不限於:
沙恩霍斯特是為破交而生的...
俾斯麥是為破交而生的...
希佩爾海軍上將是為破交而生的...
現在齊柏林也是這麼個說法...
敢情整個德國海軍都是為破交而生的...
在一戰已經充分驗證了無限制潛艇戰的卓越效果的前提下,德國人造戰列艦、航空母艦、重巡洋艦去懟...商船?
這真的是很難想像的,一戰德國巡洋艦破交給英國戰巡摁著打,然後德國人又造了一堆去執行破交任務?
按我的觀點,納粹德國海軍的一系列水面艦艇都是雄心勃勃的Z計劃的一環。
我們可以看一下Z計劃的規模:
德文wiki給出的數據是:
10艘戰列艦(2艘俾斯麥級和6艘H級,德文wiki把沙恩霍斯特列入,但是作為魏瑪時代規劃德意志級計劃的4、5號艦,歸入z計劃稍有不妥)
4艘航空母艦(A航艦即齊柏林伯爵號,B航艦可能預定命名為彼得·施特拉塞,以及新設計的兩艘)
3艘O級戰列巡洋艦
12艘P級裝甲艦
等
附表如下:
表中的數據包含了德國海軍既有的艦艇。其中SCOUTS應該是指偵查輕巡洋艦/大型驅逐艦。
在魏瑪共和國時代,德國海軍的主要假想敵應該是法國海軍和波蘭海軍,這一階段德國海軍還是很理智的。
並且同期借外貿名義重新開展了新潛艇的研發工作(規避凡爾賽條約)
很顯然,德國海軍對於水面破交艦艇的需求也僅限遠到南美海岸或者印度洋/亞洲這種遠超一般潛艇續航能力的區域。(至於美國海岸,一戰時期的大型U艇已經有充分的能力進行打擊)
這種任務完全可以交給德意志級和規劃中的P級,以及輔助巡洋艦來執行。
可見,這麼龐大的計劃顯然不可能是為了僅僅去打擊英國的海上生命線。
如果這一計劃沒有受二戰影響,按時在1945-1948年完成,那麼德國海軍很可能再度擁有一支強大的水面艦艇部隊。其規模上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抗衡皇家海軍的本土艦隊,哪怕英國人從地中海和遠東抽調力量回來。
如果出於破交目的,要突破北海的皇家海軍阻擊,這麼大規模的艦隊敲鑼打鼓的出去,顯然很不合理。
更何況,你要是能在北海突破皇家海軍的大艦隊,還要搞哪門子破交...
這些艦艇僅僅是因為戰爭提前到來,被迫執行破交任務,而很顯然不是被設計來執行破交任務的。
這就好比假如2014年左右中美開戰,中國海軍僅有的幾條052c去掏了美軍的運輸艦,你總不能評價052c是為破交而生的啊...
而齊柏林伯爵級的設計,很顯然並不會和破交搭上多大關係,而是航母早期歲月中,對航母定位、使用和戰術上的茫然導致的。
尤其是被日本人的獨特設計荼毒了一番之後。
赤城上也裝備了200毫米火炮,島國海軍馬鹿的潛艇都不樂意打商船,難道赤城也是破交的?
毫無疑問不是,早期的航母,出於遭遇敵方艦艇的考慮,很多都有巡洋艦級別的火炮,美日都不例外。
簡單的將一些奇怪的設計歸於破交,顯然是一種思維定式。
對於蘇聯,很顯然齊柏林級僅僅能說起到了啟蒙的作用,正如中國海軍研究了一番「墨爾本」號,只能說大致了解了航母的結構和部分細節原理。你要說她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海軍,很顯然是沒有多大道理的。按照原有設計看,是徹頭徹尾的垃圾,空有一個航速和沒卯月的垂直防禦,3w3的噸位,戰鬥力不如2w的飛龍,和隼鷹打平。水平紙防禦,放太平洋死的第一個就是你,艦艏有兩個彈射器,看上去很厲害,然而這是本艦最大的槽點,兩個彈射器突出於甲板,導致艦載機沒法靠自身動力起飛,只能彈,然而這破彈射器一起充滿蒸汽只能彈18架,再裝填要50多分鐘,也就是說一次放出18架後接下來50分鐘啥也做不了,作為對比隼鷹30架,飛龍36架(笑)當然這船也不是無藥可救,把彈射器改了也不是啥大工程,本身機庫面積也不小,把對海副炮拆了還能再加強一點。當然她身上那個啥啥啥施耐德推進系統還是很有意思的。
其實德三當時來霓虹學大建的時候並沒直接想著造一個小號吃撐,一開始打算學龍驤,而且十分堅定,霓虹也勸不住,直到在參觀期間發生了第四艦隊事件。。。
要真是按最初的想法,造了個龍驤出來,再想想北海那海況。。。載機量小一號的赤城。然而沒造完,所以毫無存在感。對後來的航母發展毫無影響——造都沒造完的戰前貨色也好意思來和英美航母談影響?你可以讓那個德棍在上面滑躍一下。
可以傳送波紋給每一代jojo
齊柏林伯爵號航母值得一提的一點是在其設計中配置的彈射器。
根據設計,齊柏林伯爵號將在飛行甲板前端安裝兩部以壓縮蒸汽為動力的FL.42型飛機彈射器。其軌長23米,能將一架2.5噸重的艦載機在10秒鐘的時間內以145 km/h的速度送入空中。氣缸每次充滿需要至少50分鐘,每次充滿則可以連續彈射9架艦載機。FL.42型彈射器部分示意圖?彈射測試中的Ju-87C齊柏林伯爵號本身實際上是哈德勒博士在仔細「取經」了日本和英國兩國航母設計,並加上自身本國作戰思路的產物。
其次正如上面回答者的回答內容一樣,齊柏林伯爵號航母對於蘇聯的航母設計無論是從使用用途的思路上,還是整艦的設計都起到了極大的影響。從個人閱讀到的相關書籍文章上曾提到過在1939年,蘇聯中央造船研究所的技術人員曾隨蘇聯海軍代表團前往德國考察,並參觀了正在施工中的「齊柏林伯爵」號。有資料甚至顯示蘇聯方面還希望直接從德國購買「齊柏林伯爵」號的姊妹艦「彼得.施特拉塞」號艦體。詳細地可以進一步查閱參考蘇聯「71號工程項目」和「72號工程項目(科斯特羅木辛諾夫級)」的航母設計。而且有趣的是蘇聯的領導人,與德三的元首在航母方面,都對華而不實且不切實際的「航空戰列艦」或是「航空巡洋艦」有著不可割捨的濃厚興趣。齊柏林是航母?不是輕巡洋艦嘛?滑稽滑稽
u艇破交?
挺好的CL破交?也沒毛病滿排三萬多噸的航母破交?我跟你講我就這個表情哪有用航母破交的道理!船體飛機飛行員不要錢的啊!花這麼多錢砸出來的寶貝你就拿去破交?你想花多久收回成本?惡劣海況/夜晚被DDCLCA抓到了怎麼辦?就算你把人家弄死了,彈射器萬一被打壞了你不是廢了?到時候不要說破交,自保都難。更不用說齊柏林開始設計的時候德國海軍還在敦刻爾克330「巨根」的淫威下瑟瑟發抖。專業破交航母什麼的,tan90°!不要把什麼毛病都推給破交!繼承某德一向的浪費噸位水準,還黑科技,不就是彈射器么,大E機庫里就塞著兩個,根據艦隊9、10、11美國佬發現航母最大最有用的技能是全甲板攻擊,直接放三四個中隊把對面先拍死,所以約克城開始美國佬就在琢磨夾板後面怎麼多塞飛機,前面留出多些跑道一次性成批起降,彈射器說句最難聽的話就是順風跑路的時候放兩個去騷擾一下別人,就例如萬年被賣金凱德那幫罐頭航母去跟壓碼頭玩命那次。
至於說航母搞巡洋艦炮,搞裝甲,話說小鬍子海盜船至於要用航母這麼奢侈么?←_←
至於說影響蘇聯,最影響蘇聯航母的是誰?←_←海軍之敵,部長會議副主席,軍工部長烏斯季諾夫表示,浪費錢的統統不簽名,造多點潛艇不很好嗎,然後蘇聯那些「蝙蝠航母」與其說是什麼德國影響倒不如說是蘇聯海軍曲線救國,這是反潛航空巡洋艦,絕對不是航母,您老簽字可好?
看看赤城就得了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艦crwb都有這個未成艦,地位也都不算低。
設計時參考了赤城。配置了輕巡級別的火炮武裝和重巡水平的垂直防護,炮戰能力在同期相當強,而對抗艦爆的水平防護則較弱,彈射器不好用,航空運作能力較差,機庫面積尚可但是載機定數很少。
德三的第一條cv,設計上不成熟的地方相當多,落後於同期其他cv,非要吹是吹不動的好帥氣的船!比起審美觀極度扭曲的IJN來說齊柏林和俾斯麥都好美(最簡單的,你看看怪物Fuso,最丑戰列艦沒說的
有毛影響。
討論它還不如討論黑豹、u21對戰後的影響。推薦閱讀:
※蘇聯共產黨從斯大林死後到八一九政變之前的中央政治局是什麼樣的?
※如何評價尼古拉.布哈林?
※如果蘇聯在冷戰結束後之後沒有解體,現在的世界會是什麼樣?
※如何評價瓦西里·格羅斯曼的作品《生活與命運》?
※如果沒有諾曼底登陸,而且不讓盟軍在德國後方進行小動作,讓納粹與蘇聯在東線安心互剛,蘇聯能打到柏林嗎?
TAG:蘇聯 | 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 | 航空母艦 | 海軍 | 二戰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