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少華人(<0.5%)的非英語國家生活是是怎樣一番體驗?


20150720 更新 天氣。

瑞典。

0.28%是占當地人口的比重,算是小於0.5%了吧。

自己是過去留學的,Master還有一年畢業。說說我的感受。

總結:適合想定居安穩的生活的華人,不適合想做一番事業的華人。

剛到的時候覺得真好啊!風景如此美膩,房間如此大,網速如此快,人民如此真誠!

風景:

我家窗口往外拍的。

這是今年三月底,乍暖還寒的時候。

房間:

(忽略凌亂)

一個人住30平哦!不過月租很貴就是了(o_ _)?

網速的話,10m/s左右吧。(逃

瑞典民風很有意思,奔放的同時給我一種共產主義的趕腳:如果是鄰里(同一棟樓),不管認不認識,見面一定會打招呼;當然如果你會瑞典語的話,自來熟地與陌生人聊天是很重要的技能,我某個德國哥們曾親眼目睹一位在路邊牽著一條大狗的中年男子被一個身材火辣的少女搭訕了15分鐘然後去他家了……他家了……家了……了(德國人能聽懂60%的瑞典語)

消費很方便,瑞典99%的地方可以用銀行卡消費,就連廣場上賣水果的大叔都有POS機...我真是醉了...所以只要卡有錢,基本上去哪兒你都不用帶現金。是不是一下子覺得開心了很多?

但很快,不便之處就無力的感受到:

交通。貴是一方面,地鐵每次25克朗,大約是20rmb這樣,不過可以1.5小時內在市區內任意坐(相同公司的線路,包括大巴);月卡560.但是感受就是坐地鐵跟坐過山車有的一拼,太TM晃了...

而且偶爾會有奇葩事件發生,比如:

去年去隔壁城市看望基友,回來的時候遇上電線杆倒塌(wtf)導致火車停運,一幫人滯留在半路等了倆小時終於等到大巴來接人...醉了

語言。我想在非英語國家最難過的就是這個了吧,如果你沒學過的話;

話費沒了想充個值,各種看不懂。。

但幸虧瑞典是個英文普及率高達98%的國家;即使70歲的奶奶半路問我問題我聽不懂:「I"m sorry?」 她也能立刻切換正宗英腔:「aha! English right? ok here is the thing blah blah blah」。。。

飲食。

一開始還是挺喜歡吃西餐的。

這是學校開學banquet的晚餐。

但吃多了,也就膩味了;大街上能吃的除了土耳其烤肉,麥當勞,印度自助,亞洲自助,沒啥合你胃口的了;相信我,所有中國人都會懷念在中國的一切有關吃的記憶。

在瑞典,所有中國餐館都是亞洲餐館(因為他們覺得沒什麼差...)所以你在中國餐館也能吃到壽司和越南春卷神馬的..而且味道是調過的,比較甜膩,瑞典人很喜歡,我嘛,呵呵

所以就自己做咯。

從一開始的能吃就行,到後面的好吃,也是經歷了各種嘗試和失敗..被逼的沒辦法,因為你不做就得挨餓。

生活方式:悠閑

真的太悠閑了,銀行早上10點開,下午四點關,周末不開,呵呵...

所有商店基本下午五六點就關了,晚上八點回來經過商場的趕腳像是我們這兒二線城市晚上12點的商場。

夜宵?呵呵,自己做吧,所以我養成了早睡的好習慣

瑞典的產假也是最久的,生了孩子連父親都有18個月的產假,所以大街上隨處可見帶孩子的瑞典爸比。

因為工資高福利高,所有工作人員都是一副超脫了的趕腳,比如我有一次忘帶公交卡了,上了巴士才知道,當時就很囧想用信用卡現買一張,巴士司機說不用啦過去吧。 。。但地鐵因為逃票的人(多是難民)太多,逐漸開始檢查了。。

很多中國女生畢業後選擇留瑞典,有很大原因是因為這裡的高福利和悠閑的生活方式(我會說她們有很帥的瑞典老公嗎)。

天氣:冷+黑

因為地處北歐,離北極圈非常近,夏天晝長夜短,太陽早上四點半就出來了,晚上九點半才下山....時常會讓你有種「太陽才下山我就得睡覺」了的錯覺。

其實這還算好,到了冬天,holy molly...

12月份的時候,天氣好的話一天兩個小時日出(11點到1點),不好的話全天陰沉,而大多數的天氣都不好,所以基本上多雲和陰的狀態會佔據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連續三個月...是個人都容易抑鬱。

雖然我比較宅,但我也無法忍受這種鬼天氣,所以這也是我不打算畢業之後在瑞典繼續生活的原因吧。

風大!風大!風大!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管何時,出門帶件風衣絕對是不二選擇。

夏天風大,開心啊;氣溫也不算高,最多20度;風大的原因也非常涼爽宜人,我剛到瑞典的八月,發現屋子裡沒有空調,沒空調。。。

冬天,艾瑪,冷+雪,還有前面說的無陽光,地獄一樣,所以冬天最適合宅(當然你又要去超市買吃的sigh)

其他想到的再補充吧。

題外話:

超市裡的蔬菜有一些是連根一起賣的。把葉子摘下來炒菜,你可以繼續養著根。

「酸」奶。名副其實的酸奶,未調味。謹慎嘗試,第一口差點吐出來,以為牛奶壞了。


一些事情需要電話預約,例如醫院、網路、租房等,打電話打多了會抑鬱的狀態……


好吧,被打臉了,原以為題主這個問題在知乎估計很難有符合條件的答主來回答,因為以天朝人民走四方的特點,基本哪哪都有不少的中國人,少於0.5%的估計也就戰亂國家。後面幾個知友提到的諸如瑞典韓國等都算是符合條件。也說說我的體驗,爪機作答,排版啥的請見諒。

本人目前在大洋洲某島國:美帝的海外屬地-美屬薩摩亞。公司是遠洋漁業公司,主要是捕撈金槍魚這些。我是被外派到這邊做駐外財務,即將完成兩年合同期,所以年底就可以滾回大天朝,想想就開森。介紹一下這個地方:作為一個美帝的海外屬地,其實沾不到一丁點世界頭號強國的光,這邊還是很朴(luo)實(hou),就一小漁港。人口不多,當地人的體格也比較壯(pang)。來這邊,最大的感受是節奏真的一下慢了很多。如上面某位知友說的,一般辦公的下午4點已經下班,即使是工廠工人,周末也是不上班的。一開始是適應不了,覺得他們都太懶了,後面慢慢覺得中國人其實活得比較累,一生都在為房子車子票子勞碌,而他們即使錢不多,也享受和家人的時光。

—————————我是萌萌的分割線———————

晚上仔細的再想想這個問題,題主的關注點主要應該不是生活內容,而是在一個被當作極少數群體中,國人的體驗。廣東人有句話「食得鹹魚抵得渴」,其實如果不是去到發達國家的大城市,還是在一個非英語國家,估計大部分的地方都不如國內的四五線城市的,不僅僅體現在國人記憶深刻的食物(壯哉我大吃貨民族,現在特想吃國內的美食TAT)還體現在昂貴的物價(剛去的時面對一顆將近10美刀的一人份生菜驚訝的不要不要的,現在已麻木了)、匱乏的物資(小島上的物資都是靠貨櫃運過來的,2月份米國的貨櫃工人罷工,那段時間島上連最簡單的雞蛋都買不到....)交通的不便等等衣食住行生活的全方面。除了上面,作為極少數的外人,你還必須遵守他們或合理或不合理的規定(尤其是宗教方面是很敏感的)同樣的,不管你在當地生活了多久,在他們眼中你都是需要防著的外人。而當地的華人圈子裡,和國內一樣,既有抱團取暖的行為(成立緊急基金什麼的,不是一蹴而就,也是一步步從一盤散沙過來的)、也有互相坑害的動作(隔壁一對小夫妻被親戚騙說這邊是美帝,可以幫他們辦綠卡,花了40多W尼瑪)。但其實總體而言,國人在一起互相之間還是比在國內來的實誠些。他們選擇待在這邊,看中的不只是新鮮的空氣、掙錢的機會(即使是開店的也認為比國內更容易),還有簡單的人際關係,不需要多少中國夢,只需專註自己的生活。

花絮:以前一直以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新一天和最後進入新一天的國家是剛好相差24小時的。來到剛好處於國際日期變更線東側的美屬薩摩亞(慢國內19個小時,像跨年什麼的感覺自己被留在歷史了),才知道另一個薩摩亞(薩摩亞獨立王國)夏令時的時候比這邊快25個小時。

就介樣,手機碼字,思維混亂T_T客官看看罷了


烏拉圭說西班牙語,300多萬人口,有大約300個華人,數學不好,但想來應該低於0.5%了,整年能看見的亞洲人不超過5個,比之前在阿根廷少得多。

當地中餐只有一個香港人開的專門做賣場大排檔的廣式炒麵,還有一兩家非專業人員開的小飯館,水平不如自己做的。

不知什麼原因,這個位於地球另一端的南美洲小國有使用醬油調味的習慣,所以在任何超市,都必定有賣醬油的,跟國內差不多,大部分是本地日本人釀造的kyoto牌,當地幾十年的老字號,一直用簡陋的塑料瓶子包裝,但味道非常鮮美,沒有普通醬油的苦味,也有少數是進口李錦記的,味道比較淡。

南美洲人吃的意式大米,顆粒長而細,易碎,且大都無彈性,無香味,無粘性,炒飯蓋澆都不易入味,完全是味如嚼蠟,當地人是把它煮個八成熟用來跟蔬菜或牛奶涼拌,作為類似沙拉或土豆泥的配菜。

照片上這些是相對味道較好的特殊品種,當然也就較貴,最便宜的也是一般大米的兩倍價格,最下面黃色和綠色的是類似中國大米的粗粒米,但缺少彈性,味道也一般,褐色的是糙米,只能用來熬粥,紫色的那個有類似泰國香米的味道,但是口感就一般,那個哈亞提米品種是日本大米,圓粒,口感好粘性大,但是比較硬,烹飪時間掌握不好容易半生不熟或糊鍋。

這些泰國進口的粉絲和河粉最近頗受歡迎,當地人用來代替義大利麵條,煮熟後撈出來拿西紅柿醬拌著吃……麩質不耐體質在當地頗為常見,也有很多人認為大米製品更加健康。

這速食麵由巴西生產,味道同80年代那些最簡單原始的油炸速食麵,一塊面一包調料的那種。

土豆麵粉丸子,這裡有個傳統,就是每個月29號大家都吃這個,也只有29號飯館才做這道菜,也是煮熟了拿西紅柿醬拌著吃……因為翻來覆去就那麼幾種烹調方式。為啥有這個傳統?有兩種說法,報紙上說是跟情人節那個聖瓦倫丁有什麼關係,而民間的說法是,每個月底大家手裡都缺錢,只能拿土豆麵粉搓丸子煮著吃,就形成了這麼個傳統。

各種泡菜和鹹菜,上面是經典本地風味老三樣,什錦泡菜蘑菇泡菜和甜椒泡菜,下面好像是進口德國還是奧地利的腌黃瓜?

Guarana汽水,Guarana就是印第安果,南美洲的一種水果,這玩藝是我最喜歡的飲料,只要看見就買,味道有點像以前北京賣的黑加侖汽水和啤酒的綜合體,而且以當地的標準來看,也不是特別甜,當地的飲料很多都跟他們的點心一樣,齁甜。

這個我媳婦特別喜歡,類似芝麻醬的巧克力奶油玩意。本地連鎖超市搞德國周活動,這個東西好像是當時出售的德國特產之一,可能是比較受大眾歡迎,之後那超市就一直在進口它。超市每個一段時間就搞個什麼德國周西班牙周墨西哥周義大利周法國周之類,專門出售從相應國家進口的特色產品。

有沒有中國周?南美洲的超市,80%以上的商品都是中國製造,每天都是中國周。

大街上的同心鎖噴泉,一定有賣鎖的在全世界推行這種風俗,在這裡掛同心鎖,講究把男女方的名字用記號筆或油漆寫在鎖頭上,或者在鎖頭上系個寫著雙方名字的小布條。

作為南半球的拉美國家,聖誕節是在夏天,乾燥,炎熱和聖誕樹。

12月的街頭,每年聖誕節後到來年3月,當地人會蜂擁而出四處旅遊度假,有錢的出國旅遊,沒錢的就去國內的海濱。

這是老城區,就是最早建立的那一片城區,政府機關總統府什麼的都在這裡,附近是碼頭,也是商業比較繁華的地方,但是晚上就不太安全,這是其中一條步行街,兩邊都是商店。

街道兩邊的房子基本都是19世紀的,那種鐵欄杆陽台就是那個時代的特色,大部分建築物維護的不錯,現在也仍然很堅固耐用。

老城區的地攤小販有自己的工會,所以雖然占路了,城管也拿他們沒轍,但是在城內其他一些街道,亂擺攤或者賣走私香煙盜版碟之類的還是有可能被城管抄的

七八月份是冬天,然季節相反,雨季卻跟北半球相同,一個潮濕多雨的冬天,冬天也有冬天的好處,逛街不那麼曬,也沒蚊子騷擾。

這是老式的連排公寓,樓上和樓下是兩戶,所以是兩個門,這種風格的房子一般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建築的。

這種則是20末30年代初的風格,更偏向於實用主義,但仍保留了一些有趣的傳統裝飾風格,比如每層各不相同的窗戶形狀。

類似街角這個公寓的大樓看起來好像是70年代之後的產物,其實是30年代蓋的,看起來相當現代派了。

街頭的小攤,賣的一般都是產自中國的廉價百貨,看多了很有身處中國的感覺,也有類似中國早年前的街頭自由市場,那種很多個小鐵棚子攤販組成的,很有八十年代的感覺,我超喜歡,雖然從來不在那裡買東西,但是可以用來回憶童年的好時光,在中國現在應該已經取締已久了。

4姐妹餐廳,然而一眼望去櫃檯里和跑堂的全是五大三粗的老爺們兒,想必那4姐妹退休很久了,今天的特菜是葡式牛排、烤小牛肉和魚肉配什麼不知什麼醬,還有那不勒斯式後臀尖,所謂的葡式肉葡式雞,就是把煮熟的肉或雞腿澆上類似當地拌麵條的西紅柿肉末鹵。至於那不勒斯式後臀尖,那不勒斯式肉排就是把裹麵糊炸熟的肉排上面碼上乳酪和火腿片,然後像比薩一樣烤,直到把乳酪烤化,想必這那不勒斯後臀尖也是差不多的做法。

Ternera是烤小牛肉,在我看來是最符合中國人口味的當地食品之一,肉很嫩,很入味,附送涼拌菜葉、土豆沙拉或炸薯條,以及一筐作為主食的麵包頭,量足實惠。

這是當地的小鎮,一個大教堂 + 教堂前面的廣場 + 這樣一條橫穿廣場的商業街,以及圍繞所有這些的民居,南美洲小鎮的通用構造大抵就是如此了。

小鎮上的足球俱樂部,就像中國的小鎮一樣,街頭人行道上也有擺攤賣服裝和食品的,每天黃昏,大家下班的時候,還會有人推車賣熱狗和炸油餅。

每個小鎮都會有個壯觀的水塔,既有這種普普通通的標準造型,也有弄成城堡之類模樣的花哨造型,根據當地不同的文化背景,比如瑞士移民的鎮子,就給弄成瑞士風格房屋的外形了。

在這些小鎮上,人們還在用這種70年代風格的牆畫來做廣告,而不是燈箱之類的東西,頗有生活氣息,讓人想起小時候的商店招牌和宣傳畫。

已經在這片大陸混了10年了,老婆是阿根廷人,熟人也多是當地人,也沒什麼感覺不習慣的,今天科技這麼發達,通過網路連接,中國如同就在身邊,而不是地球對面,也不是幾十年前老移民一個月打次國際長途的弧獨海外生活能比的了。


謝邀

居然有兩個邀請... 但是委內瑞拉的華人肯定是超過0.5%的,我小時候體育老師教數學教的還不錯。 華人超過20萬,當地人3000萬左右,如果再算上出差的人的話0.8也有可能

對於這個題我個人的想法是,我到這個國家生活當然是要跟外國人在一起啊! 出了國還不找個金絲猴玩玩嗎?為啥還老想著中國人的事情啊...

華人多說明機會多,掙錢的可能性大。別的方面我覺得也沒什麼特別的便利


難得看到一個問題讓我有 「問得不就是我嗎?!」 的感覺。。

根據維基百科 Overseas Chinese 符合要求的國家至少有韓國、義大利、西班牙、北歐、德國(這個比例應該是固定人口,加上流動人口就算翻一倍還是很少)。。還不算很亂吧,數據幫你們查好了自己對號入座吧。。

背景:德國,華人佔比 0.1% (2010年的數據有點老,這兩年應該有所提升但應該不至於變5倍吧)

非英語國家我覺得只要自己學習當地語言就好了,即使不會也就多點不便和減少融入機會。華人&<0.5%是個人無法改變的條件,決定了市場需求小,作為美食民族就來著重吐槽下吃。中餐館(不包括針 (pian) 對 (pian) 德國人的)特別少,比如30多萬人的城市只有1家,基本都是國內黑料的水平吧,吃到現在沒一家油條、生煎、腸粉是合格的,第一次發現中餐還能做成這麼難吃。不過隨著祖 (guo) 國 (nei) 母 (tu) 親 (hao) 日 (feng) 益 (yong) 強 (er) 大 (lai),法蘭克福新開了好幾家質量不錯的粵菜東北菜館。

坑占完了。。剛吞下德國豬肘,現在有點。。齁。。先反胃一會兒再想想。。


根據 @wilsonliu 的數據義大利算符合條件的

但是我還是想說,中國人已經佔領全球……請組織放心!

Prato、Reggio Emilia這種中國人聚集區簡直了……

溫州話才是官方用語好么

馬路上的廣告是什麼喜洋洋幼兒園之類的

義大利人牆上亂塗亂畫那是塗鴉,Prato牆上到處是「辦證XXXXXXXXX」

義大利人的車子喜歡後備箱大的,Prato到處都是中國人最愛款的轎車

而且後視鏡上還綁紅繩的……

中國的吃的這兩個地方就沒有找不到的,要get大白兔奶糖、咪咪蝦條so easy

Reggio Emilia吃到一個燒烤火鍋自助簡直爽到爆~

米蘭華人街那塊也是滿滿的違和感

建築是義大利的,人、餐廳、廣告牌全是中國的……

答主住的城市倒是算中國人少的

但是和義大利同學約約約,還是喜歡約中國人的日料放題

而且這种放題義大利到處都有

有過一個室友,來自一個很小很小的鎮,她說他們鎮上也有很多中國人的……

中國人反殖民戰略就快成功了……


馬達加斯加算嗎,基本見不到華人(想見你就半夜去賭場…不論在哪兒晚上耍錢的肯定有),定居的更少,因為社會治安簡直太差了,白天在大街上你是不敢下車的,車窗搖下來就會有黑黑的小手往裡探,給了好吃的之後還有有更多小孩子圍過來。晚上從賭場回賓館,打的車真的就是咱們國內報廢的車 車裡面沒有會亮的 電線就在外面露著,廢了半天勁兒打著了火車就得得瑟瑟上路了,黑人司機說的話你也聽不懂,整條路上漆黑一片 (路燈?別想了 米有!),你也不知道他開到哪兒了,就在這種情況下,就在這種情況下,司機突然停車然後翻出來個東西下車了,天呢!這簡直是我經歷過最恐怖的事,車上三個人都愣了,我覺得小命要交待在這兒了。。。結果大哥拿了個裝著汽油的礦泉水瓶子加油去了,還很負責任的把我們送回去了。。。

在馬國有最好喝的啤酒,當然還有在國外吃過最好吃的中餐,因為調料神馬的都是國內進口的,原料新鮮又沒污染。首都安塔那那利佛最好的中餐廳音樂餐廳我們連吃了兩三天,老闆是一對閩南華僑老夫婦,服務員也都是當地人很勤快,在行程的最後一天我們快到機場了,碰到過的最可愛最nice的導遊告訴我們中午有恐怖襲擊,炸彈就在餐廳門口爆炸了…

所以在外華人的處境差別蠻大的,也有享受著高福利過的簡單開心的,也有這種生命安全最基本的權利都得不到保障的。

社會蒙昧不開化、缺乏教育的同時,你也會看到人最真的心,去馬達加斯加一定會讓你看到一個不一樣的社會,生活不易 且行且珍惜^_^


在這個國家沒見到什麼華人,也幾乎沒什麼人懂英語,日本人還有幾個(外出經驗豐富的已經知道是哪個區域了)。

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只是覺得此地風景純美自然但還是中國的飯菜更好吃。

這是電腦里最近的一張圖(住處附近,屌絲手機拍攝於一個月內,無任何後制)。

(可是圖片為什麼是變型的?)


樓上那些貌似沒有滿足0.5%這個比例的吧。

我也沒生活過,但估計大家很難想像在羅馬尼亞的蒂米什瓦拉Timisoara,我們一行5個人走到哪都會引起當地人回頭甚至主動過來搭訕。

在這個擁有人口將近2000萬的東歐國家裡,華人的人數是7000人,估計裡面超過6900人是在東部的首都布加勒斯特,在最西側靠近塞爾維亞的蒂米什瓦拉,總人口30萬人,華人不超過10個。


剛到的前兩個月,整個城市就我一個中國人,除此之外,有一個從小就出生在那裡的台灣人,不會講中文。

在路上走,突然被一個女生拉著手要合影,她男朋友給我拍的照。


冰島,

華人應該理論上比瑞典的比例還小。

所以結果就是大家很團結,中國人多數都認識,大使館會舉辦活動招呼大家,舉行春節宴會,然後就是和瑞典的那個差不多了。


看到有人說德國華人比例很小 當然從來沒數過是否超過百分之零點五。

在這裡生活快七年了,也快到七年之癢的地步了,至於說體驗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不好比較。和我在國內生活時候差不多,可能更獨立一點,-雖然我以前也很獨立,不過諸如刷牆,裝傢具,吭哧洗車這樣的事情都是在德國才開始自己做的。

此外,最大的體驗就是自己愛幹嘛幹嘛,沒人替你瞎操心。-雖然我在國內也是自己愛幹嘛幹嘛,但是還是有親戚之類的。在德國生活久了,除掉自己家裡人,都快忘了自己還有七姑八大姨之類的了。

自己覺得不好的地方就是中文退步比較快,還好有網路,可以保證一定的

自己和中文見面頻率。

其他的想到再說。


不知道瑞士華人比例佔多少,如果也滿足這個0.5%的話,我也來答答


世界何處無華人


推薦閱讀:

九天南美(秘魯)旅遊路線?
為什麼拉丁美洲稱為「拉丁」美洲?
為什麼南美洲旅遊對於中國人不熱?
智利是否可以被視為發達國家?
去南美國家旅遊,有哪些地方最值得去?

TAG:歐洲 | 中東 | 南美洲 | 海外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