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在與來訪人交談之後是怎麼把自己抽離出來?
有人會來找我談心,但是每每談完之後自己總會在那個情緒里出不來,好像別人的情緒已經紮根到我的身體里了。
首先非常感謝題主所問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真的證明了心理諮詢是一門真的真的很累的工作。每次同學聚會總有人在飯桌上和我說「真羨慕你,你這工作動動嘴,就能掙錢了」言罷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說實話,這真的是一件讓人很無語的事情。尤其是當我耐心的和他們講述這個行業需要很多專業訓練後,他們吃驚的反問道「和人聊天還需要培訓?」真的是讓人淚流滿面。
好,不扯遠了。回到題主的問題上,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談談諮詢師到底在用什麼工作?
諮詢師在工作的時候可以說是經歷著明暗兩條主線,第一條是明線那就是問題解決,而第二條是暗線那就是情感修復。這兩條主線又由兩種不同的層面,那就是意識層面和潛意識層面。這兩條主線按照兩種不同的層面可以大體規划出心理諮詢的工作要點。可看下面的表格:
這四個部分的工作並沒有固定的先後順序,但是不停的流動著的。比如說某位來訪者帶著始終無法走出失戀的問題而來,他可能最先和諮詢師處於C 階段來探討該怎麼辦,在一段時間關於失戀的痛苦體驗開始被帶出,因此來到A階段,而後在諮詢師的幫助下開始理解自己為什麼如此痛苦,這份痛苦又有什麼意義,於是來訪者來到了D階段。當來訪者理解了自己的內心體驗後,內心需求開始覺醒,於是來訪者來到了B階段,來訪者開始審視自己的自卑、不自信等問題。諮詢師開始通過關係,修復來訪者成長經歷的自信創傷。最後來訪者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開始嘗試邁入下一段戀愛關係,回到了C階段。
理論上說是這樣沒錯,但是對於諮詢師來說這個順序的流動是相當困難的事情。諮詢師很容易卡在A、C兩個階段。
首先說卡在A階段,這就是題主所說的情況。諮詢師會總是捲入來訪者的情感中,諮詢師甚至在出了諮詢室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在和下一個來訪者一起工作的時候仍然會感到難受,甚至會頻繁的把現在的來訪者經歷和上一個來訪者經歷做比較。這不僅會讓諮詢師很累,更會讓你感到面對來訪者的時候有些無力(當然因人而異,也許你會有不同的體驗)。卡在A階段的原因有很多,但大體上來說可以理解為過分捲入。來訪者所表達的情感狀態或者經歷裡面有一部分的情緒感受擊中了諮詢師的內心,像是一個湯勺一般攪動了諮詢師平靜的內心,引發了許多諮詢師無法言表的感受,這也就是常說的反移情。(因篇幅所限,關於反移情的內容我就不展開說了。)因此諮詢師會像和來訪者打一個無聲的配合一般,共同捲入了一個很深切的情感中,進而卡在了A階段。
解決卡在A階段的最好方式,就是找督導。把你每次被卡主的情緒和你的督導說說,讓你的督導師幫助你釋放這個情緒(A階段),理解這個情緒的產生(D階段),重新成長面對這個情緒所需的內在能力(B階段),最後重新找到如何不再如此「出不來」(C階段)。
另一種情況卡在C階段,指的是諮詢師會常常的發現來訪者過分的關注於癥狀,而不願意探索癥狀背後的故事。這就是常說的阻抗(事實上阻抗無處不在,它只是我們的一種自我防衛,這裡不具體展開了)。這時就需要諮詢師理解來訪者到底在防禦著什麼,理解阻抗(D)階段,然後反過頭來嘗試幫助來訪者宣洩出自己無法表達的,害怕表達的那部分情感體驗(A)階段,鞏固咨訪關係,然後走下去。
當然,並不是諮詢師只會卡在AC階段,事實上BD階段也是會有的。而且關於卡在AC階段的可能性也有很多,這裡我只是略微的談了一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相關的書籍。
上面所說的是從理論上如何解決總卡在來訪者的某些情感上。事實上在平時工作的時候,還可能是因為諮詢師單純的勞累所導致的。這種勞累往往是因為新諮詢師,並沒有很好地適應諮詢師的職業身份與技能,而過度使用了自己人的內在部分工作而造成的。我想分享一點我作為諮詢師,如何保護自己不被這種勞累所影響的個人做法,希望能有幫助。
1、一定要有健康的個人生活。諮詢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你在付出體力腦力的同時,還需要付出大量的情感。因此就特別的需要一些個人生活作為充電,這裡指的個人生活主要指的是要有平衡的個人生活,也就是朋友交往、興趣愛好、精神世界、身體鍛煉四個方面的內容。
2、一定要有工作夥伴,好多人和我說,喜歡做諮詢師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只憑自己手藝吃飯的人。這是一個大錯特錯的想法,諮詢師是一個非常需要有夥伴交流的行業,這種交流不僅是專業上的,更是互相扶持上的。
3、一定要有穩定的督導,這一點至關重要,督導並不是說一定要能教給你什麼什麼,很多時候督導就是一面鏡子,幫助你看到你自己忽略的東西,這點非常重要。
4、要有足夠的休假,這點我不贅述了。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個事情的重要。
5、一定、一定、一定、一定、一定要理解,諮詢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要正式的對待它,但不要過分神話它。心理諮詢並不是神術,並不是高尚的如天使一般的行業,心理諮詢師不是神、也不是英雄,我們只是用我們的專業技術在做我們能力所及內的工作,並儘力的在能力範圍內幫助別人而已。
最後分享一句,忘了是哪個著名的心理諮詢師說的話,「心理諮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要學會用科學的力量保障工作,更要學會關於這門工作的藝術。
--------------
新書《愈親密,愈傷害》已在知乎電子書上架,歡迎大家指正
愈親密,愈傷害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出版
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反移情,是非常寶貴的工作資源。當諮詢師對自己有足夠了解後,便能夠通過反移情來開展工作。
栗子:我曾非常抵觸和某來訪者開展工作,每次快到和他諮詢的時間,就坐立不安,因為這個人非常讓人厭惡。後來我發現,這種厭惡存在於一切和他互動的人身上。不是這些人挑剔,而是來訪者散發出的味道,勾引著人們的厭惡。
當然想要儘可能的不被這些情緒左右(是不被情緒左右,而非不產生它們),確實是有技巧的。
1.開始工作以前,明確自己為什麼從事心理諮詢行業。2.初始訪談,確定諮詢的時間設置。3.諮詢中,諮詢師將話題集中在來訪者經歷事件時候的感受。4.諮詢中,慎用自我暴露,自我暴露是為了引發來訪者反思。5.諮詢中,及時識別自己的反移情是什麼,以及它是被什麼勾引起來的。6.同輩督導,和你的團隊一塊分享,你產生了什麼感受,它是怎麼來的……7.個人成長,找你的督導或體驗師講述你反移情的經歷——是什麼讓它控制著你難以自拔?8.諮詢後,犒勞自己的勞動。暫時就想到這些,以後可能還會更新。接下來我分別舉栗子探討。
栗子1,我一個朋友來曾經是諮詢師,現在已經改行了,當初選擇這個行業是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可現實是排骨的,朋友發現自己在諮詢中無論做什麼都沒用!都沒用!沒用!沒用!沒用!用!用!這種無力感讓他懷疑自己的價值,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適合做諮詢師。每當他發現自己來訪者說「沒啥感覺」的時候都想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拯救者心態會產生無能為力和「我很傻逼」的反移情,所不能充分識別和督導,後果很嚴重。栗子2,我們決定在每周六下午3點到3點50諮詢早來不提前晚來不延長。這樣就建立了一個租賃關係,來訪者花錢租賃我的50分鐘,出了這個時間我還有我自己的事兒干。於是我感覺,在50分鐘內,我都快受不鳥了,時間到了之後,整個人非常解脫,那酸爽彷彿穿了一天高跟鞋逛街晚上突然脫下來……(我為什麼提到高跟鞋?)
栗子3諮詢中將話題集中在來訪者的感受上。來訪者說「他發簡訊說分手!」我們可以說「當你看到信息的時候,心理發生什麼了?」,也可以說「天哪他怎麼做出這樣的事兒!」,也可以說「聽到你的經歷我感到好心酸」。可以選第一個。
栗子4,來訪者說「他發簡訊說分手!」,自我暴露a「我也曾經歷過分手,那一年,我18歲…她也18歲………」。自我暴露b「你突然說這個事兒讓我猝不及防,慢慢說」。答案可以選擇b。
栗子5,跟著上面的栗子說,情緒是憤怒。原因是來訪者的老公在外面做了別人的小白臉,來訪者越說越憤怒,諮詢師越聽越心疼(又一個情緒),又沒辦法給來訪者拔創(無能為力,情緒)。緊跟著諮詢師發現自己狀態不對,有了上述三個情緒,而且不自主的聯想到了自己那一年的故事……找到根源,情緒好一大半。
栗子6,把一切和反移情相關的信息,跟你的同伴吐槽,可能比栗子5還詳細。
栗子7,那一年的故事,為什麼還在侵擾著現在的你?還有哪些情結停在了當時?那句至今沒說出口的話是什麼?………
栗子8,詳見下圖:
—————重點—————
沒錯,就是廣告!我和一幫子怪人合作專欄,多功能怪人志
http://zhuanlan.zhihu.com/learnmore趕緊關注!趕緊關注!趕緊關注!
倒霉孩子,非得說三遍你才關注么?每個諮詢師都需要接受諮詢的。
如果諮詢師不接受諮詢,很容易被來訪者的問題「點著」。這種情況學名叫做「反移情」。個人執業的專業心理諮詢師通常有系統受訓,個人督導,個人體驗/個人分析/個人治療,團體督導,同輩小組討論等支持體系。沒有任何保護措施,裸身肉搏的,很容易傷人傷已。也不利於專業度的提高。
心理諮詢就是一門潛在的高危險性職業。
提供你一個思維模式,
先要想著,大不了自己就去別的心理諮詢師那裡做疏導。這是後路。然後再嘗試各種各樣的辦法,(樓上前輩們的都挺好的),達到抽離與開導自己的最初目的。
一般想好了後路,做其他事情就遊刃有餘的多了,動機性也會更強。某種程度上,這取決於你自己的邊界是不是足夠清晰又同時具有靈活性。
靈活性,保證你可以跟不同的來訪者建立各種各樣的關係。什麼移情反移情,都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這個跟你的問題不太相干。
相干的是:邊界清晰,你可以知道什麼時候是諮詢,什麼時候是你自己的生活,或者正在跟另一個咨客諮詢。設立清晰的邊界,可以幫你很快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收費、時間限制、只在諮詢室里諮詢,不要去咖啡廳做諮詢,等等諮詢工作本身的設置就起到這樣的作用。為什麼我們不跟來訪者隨便聊聊就能幫助他?這些設置本身別看它們不起眼,這才是區分什麼是正規的諮詢,什麼是坑蒙拐騙的核心。除了保證工作質量之外,還幫我們明確界限。這種感覺在我以往的心理諮詢經歷中有過為數不多的幾次,但在絕大多數時候,我沒有受此困擾。這對於我來說,或許是適宜的。
羅傑斯說,「傾聽來訪者的苦惱,彷彿是自己的苦惱;感受來訪者的痛苦,彷彿是自己的痛苦」(大意)。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說,共情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能力。來訪者的感受,彷彿自己也曾經歷過,唯有如此,才能真切地理解來訪者。但是,有效的心理諮詢並不止於共情,它必須幫助來訪者發展未被利用的機會,它一定是建設性的、立足於當下的。
當我們被捲入或陷入來訪者的困境中不能自拔時,我們通常會經歷如下的體驗:
假如一個來訪者被婚姻中的三角關係弄得焦頭爛額、不知如何抉擇時,即使諮詢結束了,我們也難以放下,似乎生怕他會做出一個不合理、不利於他的將來的決定,有時甚至產生想要替他做決定的衝動。
假如來訪者向我們傾訴了她從小遭受家庭暴力的傷害,當諮詢結束後,我們的腦海中會仍然翻騰著與虐待、家暴有關的信息或畫面,我們的潛意識可能會受到危害。即使一個人的心理再強大,如果他每天都被大量的負面信息包圍著,他的潛意識就會不健康,從而影響到整個人的身心健康。這讓我想起了《南京大屠殺》的作者——張純如女士。她長年接觸大屠殺中那些慘絕人寰的事件的記憶、場景或畫面,雖然她做的是一件正義的事情,但她的精神終於受到不斷侵蝕、毒害而面臨崩潰,最終自殺身亡,令人惋惜。
這可以說是心理諮詢師職業的潛在危害之一。心理諮詢之所以收費昂貴,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固然是由於心理諮詢師提供了高度專業的助人服務;其二,為了不至於陷入職業倦怠,心理諮詢師必須花費金錢和精力進行不斷的學習培訓;其三,大概就是用來補償他可能會遭受的職業危害。
回到你的問題,那麼,如何把自己抽離出來呢?
這裡我立刻想到一個詞,那就是「界限」(或界限感)。是的,我們不可能對來訪者的處境無動於衷;事實上,我們越是與來訪者做到準確的共情,咨訪關係就會越好,也越有利於諮詢取得成效。但是,我們卻不能失去界限——在諮詢中,我們與來訪者的精神世界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體的,但諮詢結束了,我們便與他分離了。諮詢以外,我們的時間便是自己的,我們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家人、自己的朋友圈子等等。即使在諮詢過程中,我們與來訪者也是有較為清晰的界限的,如羅傑斯所聲稱的那樣:
「治療師一定不能喪失自己的獨立性。……當治療師能夠領會來訪者看到的、感受到的私人世界,同時又能確保自己的認同感不會丟失,那麼,來訪者就很可能出現建設性的變化。」(《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理論及實踐》第八版,P125,[美]Gerald Corey 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來訪者是我們的職業關係的另一端;我們尊重他的命運,他的改變或不改變,我們帶著最大的誠意祝福他——但最終能否幸福卻取決於他自己。如此這般,我們便有了健全的界限感,也就解決了如何把自己抽離出來的問題。
謝邀 @Jackie Thomson
看來還是新手。等多諮詢幾次,漸漸地適應就不會這樣了。剛開始時我也是這樣的,後來是漸漸地平靜,「事不關己,低低掛起」。既重視又不重視,既理解又裝不理解,既共情又不十分共情~慢慢來吧,你會適應的~我相信你~
聽起來題主的共情能力非常好,但似乎情感上有些過度捲入。下面簡單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1 嚴守諮詢設置。諸如時間、頻率、費用、邊界等一系列設置為的是給來訪者和諮詢師提供雙重保護。過度滿足來訪者是諮詢師的自虐。
2 覺察自己的反移情。狹義上的反移情指來訪者帶給我們的感受,廣義上的反移情還包括諮詢師本身對來訪者的感受。前者是術語所稱投射性認同的產物,為極好的理解來訪者的工具。後者一定要堅持個人體驗和督導,把自己這面鏡子擦乾淨,才有可能照出真實的來訪者。
3 完全抽離不現實。諮詢師的第一身份首先是作為情感動物的人。來訪者常憤憤道:因為我付了錢所以你才關心我。難道來訪者錯了嗎?可又能說諮詢師的關心是假的嗎?我們通過諮詢謀生助人,更從和來訪者的關係中了解自己。
4 杜絕救世主情結。認清諮詢的職業性,承認自己的局限性。個案能接則接,不能接則轉,硬著頭皮上是陪來訪者搞殉情。
5 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心理諮詢不是知識傳遞的過程,而是人格影響的過程。諮詢師能走多遠,來訪者才有可能走多遠。
心理諮詢師要有很好的「共情」的能力,就是彷彿能對來訪者的感覺感同身受的能力。重點是「彷彿」兩個字!!!沒有「彷彿」兩個字容易自己沉浸在來訪者所帶來的情緒里無法自拔,忘記了自己諮詢師的角色,這樣對諮詢師而言容易失去客觀性,也難以實施對來訪者的心理幫助。作為諮詢師要明白,同情心不能放的太重,不然容易失去客觀性。
假裝在聽
所不具備角色,環境的切換,不是好「演員」至少它不會紮根成負擔,它是在豐富我
同事之間互相做放鬆和疏導,找督導做情緒督導,不過也有督導明確表示不做情緒督導的。
心理諮詢師和社會工作者都是抑鬱症高發職業啊。可以給自己放一個小假,出去放鬆一下
心理諮詢師只靠讀幾本心理學書是遠遠不夠的。
一般臨床心理師和諮詢心理師定期都會找固定的自己的心理師來溝通和疏解情緒。而且也會持續學習界內新東西接受培訓。
推薦閱讀:
※抑鬱,自閉,失眠該怎麼辦?
※為何幼兒園小朋友會排擠那些智力障礙的兒童?
※我覺得我被一個心理諮詢師騙錢騙感情了,怎麼辦?
※舍友不管宿舍衛生,老是我一個人搞,心理不平衡怎麼辦?
※我人很內向,不自信,話很少,經常被別人忽視,孤立,沒有朋友。經常一個人活動,應該如何擺脫這種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