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顯微鏡檢查血液,能看百病嗎?

從指尖取一滴血液,用顯微鏡觀察,根據電腦呈現出的顯微視野來判斷有什麼病,這可信嗎?


某些血液病或者某些寄生蟲感染可以透過看血塗片診斷。然後,大部分疾病,恩,哪怕快要死了,血液細胞看起來也是完全正常的。


對於血塗片可以用來看什麼,樓上@路過凝結 答主已經回答的很全面了。我只是補充一小點:

血液裡面確實包含很多很多關於疾病的明確信息(可以直接診斷疾病)或是蛛絲馬跡(可以對某些疾病進行提示,縮小範圍),但是這些絕不是某一個單項檢查可以完成的。有時住院病人做檢查會一次抽很多管血,就是因為不同的檢查項目需要不同的試劑方法來檢測,而很多方法對於血液的條件要求也不同,由此才會用各種不同顏色的采血管來完成。

至於血塗片的顯微鏡肉眼所見,那信息量實在有限。儘管血塗片在某些疾病如白血病、傳單、血小板減少等血液系統疾病,或是現今城市中已經很少見的寄生蟲感染當中,的確能夠一眼判斷疾病元兇,並會在一些影響到外周血比例變化的疾病中給出一些相應的提示信息,但是對於大多數疾病來說,就像之前一位答主說的,很可能到疾病晚期臨終前血塗片都不會有什麼異常發現。

另外還要強調:醫學是一門很複雜的學科,那種宣稱「一滴血驗百病」或是「一粒葯治百病」或是「治癒率百分之百」的,基本可確認騙子無疑。


血塗片只是一種檢驗的手段。雖然這種手段的操作繁瑣 效率低 需要常年的工作經驗積累,但是 她依舊是目前臨床上不可取代的一種檢驗技術。

拿血常規舉例 現在基本上所有醫院都是依賴儀器操作 三分類 五分群 可以快速 高效的把血液中細胞分為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三大類 。並且細化各類細胞所佔的百分比,來初期判斷是否有貧血,炎症感染,凝血功能障礙等。

但是,它儀器是沒腦子的啊,他沒發主觀去判斷!如果出現原始幼稚的細胞,它只能估摸著去估計這個好像是原始紅細胞,這個好像是中性中幼粒,這他媽好像是原始淋巴細胞,這一坨好像是巨大血小板!

寶寶表示很不開的!怎麼辦 ?必須拿其血液重新推張血塗片在顯微鏡下繼續觀察,用平時積累的理論知識和虛心向科室同仁請教,來判斷這到底是神馬細胞!

血塗片是俗稱的金標準,而儀器做的只能稱為過篩實驗,無論到哪一時刻,檢驗先輩們留下的那一套低效率 操作繁瑣的鏡下分辨細胞,計數,這才是檢驗最紮實的基本功!

哎媽呀,這時候在回頭看看題主的問題,我好像跑偏了,虧我洋洋洒洒寫了數百字,竟跑偏了。


下面是實驗課拍的顯微鏡下血塗片,血液標本是我們一位同學的,EDTA-K2抗凝,瑞吉氏染色。物鏡為100倍油鏡,目鏡倍數記不清了。那個稍大的,細胞核染成紫紅色的,是淋巴細胞(白細胞的一種),零零星星的紫紅色結構是血小板,周圍大量淡紅色雙面凹圓盤狀細胞就是紅細胞了。

血細胞計數、血細胞形態觀察可以檢出部分疾病,比如白血病(白細胞數目大幅度增多應考慮白血病可能)、貧血、細菌或病毒感染(白細胞數目增多)、血細胞內寄生蟲等。醫生看到的和你能看到的一樣,就是這些……


搬運一下我在果殼的帖子。

很多人都遇到過「一滴血檢測」這種體檢項目,也有叫「MDI超顯微血細胞檢測」、「一滴血亞健康評估」一類名字的。這和醫院裡取血查血象不同,是一種看似非常高科技的檢驗方式:1、消毒手指,針刺取兩份血並塗抹在載玻片上。2、把待測者拉到與顯微鏡相連的電腦前,讓他親眼看見自己的血細胞在遊動。3、等另一份血液凝固在載玻片上,根據血痂的顏色、裂紋的走向,推斷出待測者有什麼病。據稱,該檢測可以診斷從缺乏維生素到癌症甚至吸毒的上百種疾病。

不得不說,這個檢測互動性很強,比現有的醫學檢驗都好看。當待測者看到高倍顯微鏡下自己的血細胞時,一種「勇攀高峰」的科技感油然而生,我第一次體驗時便激動得汗毛倒豎。

好吧,我們來慢慢扒皮。

首先不妨用常識來推測一下,如果用顯微鏡觀察一滴血就可以查出血象、血生化等數據,我們還做抽血幹什麼?如此不用試劑、不用複雜儀器的低成本查體手段,為什麼沒能佔領各大醫院?連社區衛生站都沒有蹤影?戒毒站也沒有?

如果你喜歡直覺和陰謀論,覺得這是醫院為了維持暴利設置的門檻,我們可以繼續扒皮。喜歡直覺的你一定記得商周時最時髦的占卜手段——燒王八殼吧?也有用羊肩胛骨山寨的。弄個王八殼放在火上燒烤,最後觀察燒出的顏色、裂紋的走向,推測凶吉……咦?這段話好眼熟。

有朋友問,為什麼我做「一滴血」時感覺那麼准?我告訴你一個小竅門,下次你再做時,一句話也別說。不信?請你回憶一下診斷人員的台詞:「最近是不是沒休息好呀?早晨喝水了嗎?剛才B超沒說你啥吧?最近有沒有不舒服?」……只要你跟他搭茬,噹噹噹噹,不一會診斷就出來了:作息不規律,血稠,輕度脂肪肝,口腔潰瘍……其實這是以前算命先生常用的手法:提前派人進村打聽好各家的情況,隔段時間再去,就可以料事如神的說出「你命里沒有哥哥,父親早逝blablabla……」

還不夠嗎?接下來嚴肅扒皮。

國內的銷售商家均聲稱「一滴血檢測儀」是斯坦福大學R.W.Bradford的發明,我苦苦搜索了半天,發現斯坦福的Bradford老先生是上世紀中期研究直線電子加速器的,根本沒做過顯微和醫學,所以所謂「斯坦福大學」是被國內的無良商家張冠李戴的。

再搜索,發現這個顯微設備確實帶著Bradford的名字,其原型叫做Bradford Variable Projection Microscope,一種顯微器材,1996年獲專利(US 5,666,020),發明人Robert William Bradford。這個Bradford顯微鏡和「一滴血測試儀」有什麼關係么?還真有。威武的google帶我來到了一個案件08-20168-KHV,被告正是這位Bradford,原告是……美國政府。一大堆洋文看下來,發現Bradford可謂劣跡斑斑,他聲稱自己是醫生、教授,其實卻沒有任何學位,早在1977年就因走私聲稱「抗癌」的假藥被判有罪,1984、1986、2004年分別受到FDA等機構的藥品禁令和銷毀令,2008年又因虛假宣傳顯微鏡診斷、藥品欺詐再次被起訴,這一次,他的診斷和葯被同夥Toth鬧出了人命。

Bradford居然學乖了,在2010年9月低了頭,承認了郵件詐騙、藥物標識不規範、欺騙FDA等幾項罪名,承認了借虛構諸如「萊姆病爆發」等謊言,推銷一滴血檢測儀,並借其診斷兜售相關藥物的「產業鏈式騙局」。像這樣痛快認罪並認繳巨額罰金的騙子實在千年難遇,因為,這個賣抗癌假藥、號稱自己的顯微鏡可以診斷癌症的假醫生……得了前列腺癌,三年存活率只有5%,命不久矣。2011年8月,Bradford去世。其同夥Toth因使用一滴血檢測誤診、誤用藥物致人死亡被判入獄。

實際上,使用「一滴血檢測儀」做活血檢測,只是一種非常粗糙的定性觀察,充其量只能看到血細胞形態等粗淺內容,而且主觀偏差和隨機性都很大。同樣是挨一針,定量的血常規檢測比起「一滴血檢測」實在靠譜太多了,而且費用還非常低。

那麼,凝固血診斷疾病又是怎麼回事?據兜售一滴血檢測儀的商家宣傳,以凝固血的形態來診斷疾病,是Bradford創立的「全息胚理論」,這個理論參考了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我擦嘞嚇得我差點失禁……對不起我又失態了。稍微一查就知道,這又是無良商家的瞎編。「全息胚假說」是上世紀80年代張穎清提出的,爭論了二三十年,至今沒有得到學界認可,拿它診斷疾病,簡直是痴人說夢。而且,不管你挺中醫還是反中醫,這個「全息胚假說」的誕生都跟中醫理論沒關係。張穎清先生已經作古,相關爭論也已偃旗息鼓,這個假說大概也將隨著他一起入土為安了。其實這裡的槽點在於,Bradford跟中醫和全息胚壓根不相干,純粹是中國的商家給硬安上去的,他的干血診斷,其實叫做「HLB Blood Test」,以其自創的「Oxidology學說」為基礎(這是啥啊- -b)。學術文獻中,只有他自己的文章索引,原文已不可考。

這個干血測試能不能診斷疾病?實際上,血液凝固是血小板聚集、產生凝血酶,促使血漿中的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轉變為不溶的纖維蛋白的過程。凝血速度和血痂形態受到環境溫度、血滴大小、異物刺激等多種因素影響,偶然性非常強,且血液的量越少,凝血形態的隨機性也就越大。玻璃片上的細微雜質、空氣的流動、飲水導致的血液粘稠度變化甚至取血時按壓載玻片的力度都會改變這一小滴血的凝固形態。如此隨機的過程,顯然無法獲得確定的診斷結果。因此,以目前的認知水平,凝血形態是不能用來診斷疾病的。

也許有人認為實踐會走在理論的前面,這確實有可能,此時我們就必須要有強大的數據和統計支撐。比如,「一滴血檢測」培訓教材聲稱:干血上第四個同心圓區域R4出現纖維聚集,是心肌缺血的表現。如果想要證實這一無法用理論解釋的命題,必須要觀察大量的干血樣本,通過統計學找到「R4纖維聚集」和患者確實「心肌缺血」的相關性,才能有初步的結論。

類似的實踐檢驗有嗎?檢索一下學術論文,國際期刊上完全未見,僅國內非主流雜誌上有少量HLB干血診斷的文章,還有幾篇在介紹「成功經驗」時不忘客氣地指出HLB檢驗「無統計學意義」、「指標偏少表淺,缺乏定量技術,應用範圍狹窄」、「可能存在誤診」,與其「成功經驗」自相矛盾。也就是說,用干血的凝血紋路診斷疾病既沒有可靠的理論基礎,也沒有像樣的實踐檢驗,幾乎等同於憑空編造。耐人尋味的是,這一毫無依據的HLB檢驗在被引入中國後,居然先投入了使用,後出現了若干正面的「實踐支撐」,而且帶著自相矛盾的「提示」……我們的醫學研究實在令人汗顏。

如果你仍然願意相信慣犯Bradford的「發明」和國內模稜兩可的「研究成果」,我也沒轍。建議:切記扎手指前一定要消毒,切記被診斷出病之後別買他們賣的保健品和葯,切記要以正規醫院的檢驗為準。

Bradford的一滴血檢測儀在美國被批得一文不值,不被FDA認可,但在中國居然冒用了中醫的名頭「發揚光大」,甚至佔領了某些大公司的員工體檢市場。其實,一滴血檢測儀從頭至尾就是Bradford精心設計的一場騙局,跟健康基本無關,純粹是其兜售藥物的工具。至於被中國商家「嫁接」到顯微鏡上看血嘎巴兒的「中醫全息診斷」,我的建議是:咱還是買個王八殼在家裡燒烤吧。

以上。

心狠手黑的老狼

參考資料:

[1]一滴血檢測儀培訓教程。百度文庫-信息提示

[2]Barrett S. A Close Look at Robert W. Bradford and His Committee for Freedom of Choice in Medicine. Quack Watch, Mar 20, 2012.

[3]ROBERT W. BRADFORD的認罪協議。http://www.casewatch.org/doj/bradford/plea.shtml

[4]Robert W. Bradford的訃告。Obituary of Prof. Robert W. Bradford, D.Sc., N.M.D. (Aug/Sept 2011) Townsend Letter for Doctors Patients

[5]鞠全榮,李鐵軍,曹吉烈,王兵,劉宗印. 干血分析法快速篩查前列腺疾病的臨床研究[J]. 中國自然醫學雜誌,2005,(4).

[6]黃榮國,駱秉銓,陳興新,邵博一,賈久明. 布氏顯微鏡及其在心血管臨床中的應用[J]. 中國微循環,1999,(4).

[7]張雁歌,武留信,孫雪蕾,肖萍. 超高倍顯微診斷儀在亞健康診斷中的應用研究[C]. 第四屆中國健康產業論壇.

[8]王友寧. 血液凝固相分析與疾病早期診斷的價值探討[J]. 中原醫刊,2005,(19).


很久以前的血常規就是這麼乾的。人工推片子,染色,鏡檢。那時候還有個什麼米勒窺盤,就是數細胞的,不然就這樣數也沒個標準。

主要工作就是大概的數數血細胞個數,分分類,看看細胞樣子正常不正常啊,等等。偶爾查查瘧原蟲。這是很早很早之前的。因為人工看,肯定費時費力,有時候還數忘了還需要幾個人數了看看。

那大概是我帶教老師年輕時候的事了,現在他已退休。現在基本是機器數,更準確了。那些顯微鏡鏡檢只能在實驗課上看到,或者對機器結果有疑問才會顯微鏡鏡檢。

你想想血常規大概能幹嘛?大部分時候就是看看你有沒有炎症,初步排除一下你有沒有白血病的可能,等等。肯定,肯定,是不夠的。

不然光光血液就那麼多檢查項目是怎麼來的。


一部分吧 細菌還是病毒感染能區分出來 血液病某些也能檢查出來 寄生蟲某些也能看出來 肝腎功異常能查出來 對肝腎疾病有幫助 是很基礎的檢查 必要 但是也不是萬能的


把所有現有的技術手段都用上都不一定能找出是啥病 就更別說顯微鏡了


謝邀。不可信。沒有任何一種檢查手段可以針對百病。


不是萬能的,而且現在醫院通行的是靜脈血塗片,不是手指血。

要看你幹什麼用。總而言之,對於細菌感染、血液病有比較高的參考價值,對肝腎疾病、皮膚疾病、風濕病等有一定參考價值,對癌症和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病等幫助不多。

如果是感染,末梢血塗片有大致以下幾個方面的幫助:

1,細菌感染,中性粒細胞比例高,計數高,中毒性改變,是比較明顯的,靈敏度比降鈣素原和C蛋白是差點,但對臨床診斷很有幫助。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激素類藥物、外傷、燒傷等情況下,中性粒細胞也會升高,需要醫生甄別。

2,病毒感染,淋巴比例高,粒細胞相對低,此時看顯微鏡很難看到形態異常。但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疾病,簡稱「傳單」)診斷很重要,上個月發燒,給自己推了一片發現是傳單。

3,寄生蟲感染和過敏性疾病嗜酸性粒細胞高,偶有嗜鹼性粒細胞高。絲蟲病可以用乙胺嗪趕到血里找,瘧疾和錐蟲病也很依賴血塗片(Giemsa染色)。

感染後期單核細胞高。應激狀態粒細胞高。

如果是血液系統疾病,末梢血塗片是必做項目。當然,也必須做進一步的檢查

1,紅細胞病,對於形態異常非常敏感,但診斷特異性比生化檢測、蛋白電泳和基因診斷要差。可以看到貧血,但是對於病因診斷幫助有限。

2,白血病,觀察患者血液細胞形態並計數,以及細胞化學染色檢查,都是極為必要的。觀察血片整體狀態,也可以評估患者造血,對巨球蛋白血症、尼曼-匹克病等少見病的診斷也是有幫助的。

當然,這些檢查都只是「探路兵」。要確診,必須對骨髓和腫大的淋巴結穿刺採樣,除了形態學和細胞化學檢查,還必須檢查細胞表面的抗原、細胞內部的特殊染色體和致病基因。

可見,對於白血病,血塗片關鍵在於檢查方便快速、提示性強。按照日本血液學家三輪史朗的觀點,「血液形態學檢驗是血液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基礎,絕不能忽視」。三輪氏是上一代血液學大師,對形態的重視程度超過今天,也有時代的因素。

3,淋巴瘤,診斷依賴淋巴結穿刺檢查。幫助有限,流式細胞儀為代表的現代檢測手段才是關鍵。但是血塗片可以幫助評估患者整體情況。

4,血小板疾病,對於血小板畸形和無力症比較有幫助,計數也有很大提示意義。另外在EDTA所致的假性凝集中也不可缺少。血小板聚集曲線等試驗更能提供針對性信息。

對於許多慢性病,比如肝硬化,血象反映人身體的一個側面。營養不良有貧血,代償性脾腫大有三系(特別是血小板)減少,易感染可以有中毒顆粒,等等。這時血液檢查不是要你給出一個診斷標誌物,而是對患者的整體進行一番評估。現在大家血常規都用機器做,做出來覺得不對就再上一遍機器,而忽視了鏡下形態的檢查,有些時候是不利於了解血液的實際情況的。

至於說人快死了,細胞形態會不會有變化,這個很難說了。就算是呼吸衰竭的患者,你看他酸中毒低氧血症了,那麼扎出來手指血顏色就明顯不對勁了,還要去糾結鏡下形態嗎?至於心梗患者,也會有人注意到白細胞增多等等一系列的繼發血象改變吧。血象和生化檢測在這點上是略略相似的,不能保證診斷所有疾病,但卻能幫助評估患者整體狀況。


通常顯微鏡看血塗片是病理……多見於診斷白血病和骨髓瘤,還僅僅是初步診斷……


當然不可靠 基本上可以說他是騙人的。


謝邀。

不可信。光學顯微鏡能看到的東西有限,只能看看血細胞形態,查一查某些寄生蟲,非常有耐心的話可以數一數各類血細胞的數目對不對,粗略判斷一下有沒有感染或者感染種類。

光學顯微鏡下細菌還不如芝麻大,染色沒染好說不定都看不到。病毒什麼的,看不到。

現在醫院裡應該也不用指尖取血了。一滴血可以查的東西很多,但是用顯微鏡,能看出來的就很少了,就算形態學改變了,也只能提示某種疾病。

話說。。紅細胞增多減少什麼的,靠顯微鏡下數數到死也數不出來啊=_=


謝 @深井冰邀。

可能判斷部分疾病,但不可能是百病。

指尖的血會混有組織液,能說明的東西很有限,早已不再推薦用指尖采血。

這個依舊採用這麼不準確的古老的采血方式,所以肯定是騙人的。


骨折?


不能看百病,只能是初步判定一些白血病或者貧血,如果要是確證這些血液病還得骨髓塗片,做其他檢查。


題主,你知道啥叫血常規嗎?

多說一句,血常規這種檢查是真·雞肋


不可信,一種普通的異常血細胞形態可以對應很多很多種疾病。根本不能具體到特定的一種病。除非是鐮狀紅細胞,風濕小體,泡沫細胞這種特殊且少見的情況。

綜上所述,是完全不可信的。


不可信也不能不信,鄙人不幸檢驗科預備人員一名,最初的血檢的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機器的大幅度使用的確在某一方面可以取代血檢,但是,血檢確實最為直觀的初步判斷病理特性的一種檢查病狀的方法


醫學檢驗不請自來,血常規的鏡檢基本啥也確定不了(瘧疾啥的個別除外),但是會有許多提示的意義,比如白血病,貧血什麼的。那個玩意兒,路過,笑笑就好了。


推薦閱讀:

除了醫生和患者,醫院還有哪些獨特的現象?
在醫院輸血,醫生告訴我可能感染艾滋病,後果自負。我有點不能理解這個狀況?都是這樣?
如何看待網上關於「國內醫院輸液泛濫」的討論?
難道街頭足浴按摩店異性保健按摩在操作中真的不需要循經取穴、根據人體經絡穴位來施行嗎?
有人說國產疫苗可以管15年,進口疫苗可以管30年,這是真的嗎?

TAG:醫療 | 醫生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