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當年帶走的財富到底對台灣初期發展起了多大作用?
這是一個政權,政權的執政黨是國民黨。
和日本留下的工業基礎、美國給的天量援助比,不算多。但如果沒有這真金白銀髮下去,國民黨根本熬不到美援重新到來的1952年,日本留下的工業基礎也得被拆了燒火,所以撤台黃金是國民黨和台灣的吊命湯。此外,帶走的錢和物資雖然現在看不多,實際上把大陸的流動資金一掃而空。大陸再積攢起這麼一筆錢,已經是十幾年後的60年代了。我剛剛就此寫了一篇文章:
- 《拿了大陸黃金,台灣欠大陸「救命錢」》
奄奄一息的國民黨終於頂不住清算黨產的壓力,公布了幾十年來的「總賬」。對於大陸網民來說,國民黨還有多少油水可「榨」只能算個娛樂新聞,畢竟看落水狗淹死並沒有什麼意思。但是,這個「總賬」表明,國民黨政權逃往台灣的時候帶走了227萬兩黃金。對歷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是當年濫發金圓券,用廢紙騙走的大陸各省財富。國民黨黨產問題因此在大陸也成了熱門話題。
那麼,國民黨到底帶走了多少財富呢?227萬兩這個數字是否有所隱瞞?
1 到底搶了多少?
從各方面記錄來看,227萬兩這個數字不能說非常準確,但也不能說離譜。美國加州大學有位老教授叫吳興鏞,他的父親是吳嵩慶,自北伐戰爭時期就追隨國民黨做後勤主管,後來擔任國民黨軍聯勤總部副總司令,曾專門主持過向台灣撤退金銀的工作。吳嵩慶去世後,全部私人筆記和資料交給了吳興鏞教授,吳興鏞因此開始研究國民黨黃金問題。從吳教授的超然地位和他父親的履歷來看,這個考據應該是相當可信的。
吳教授認為,大陸運台黃金主要分四批:
- 第一批1948年末起運,從上海經廈門運往台灣,合計258萬兩。另有銀元400萬。
- 第二批1949年1-2月起運,從上海到廈門鼓浪嶼,99萬兩。另有3000萬銀元。
- 第三批1949年3月起運,從上海空運到台北,60萬兩。
- 第四批1949年5-6月,從上海運到台灣19.8萬兩。另有銀元120萬。
四批合計436.8萬兩。此外從美國運回國庫儲蓄20萬兩,合計450萬兩有餘。
不過,國民黨方面負責推行金圓券工作的俞鴻鈞統計,最後拿到手的黃金並沒有這麼多。完全丟掉大陸之後清點國庫,只有277萬兩,這倒是接近於227萬兩的說法。
為何會有如此之大的差額呢?從史料來看,主要原因是國民黨在解放戰爭末期又花掉了一些金銀。1949年初的時候,國民黨還不承認在大陸的全面失敗,至少不認為台灣是唯一的退路。當時雖然三大戰役已經結束,長江防線岌岌可危,但蔣系在西南還有百萬之眾和蜀道天險,廣東還有富庶的省份和出海口,桂系和閻錫山各自有十幾萬直系軍隊和經營已久的基地。在蔣介石、白崇禧等人看來,只要美蘇儘早爆發衝突,中原鹿死誰手還未為可知。
所以,雖然黃金運到了台灣,也只是為國庫找了一個安全的存放地點。一旦大陸有反撲的機會,該花錢還是要花錢的。許多留在大陸的軍閥因此得到了台灣空投的黃金,比如說西北馬家守蘭州,就得到5萬兩黃金的財政支持;陶峙岳當時尚控制新疆,也拿到了10萬兩。這些黃金一部分被馬家軍閥等人拿到國外享受,一部分為解放軍所繳獲,一部分失散於戰場。幾個月至少消耗了幾十萬兩。
到了1949年末,重慶失陷,成都被圍,桂系主力被打殘,江南完全易手,蔣介石終於認清了大陸戰事已不可挽回的事實,決心全面向台灣收縮。此時清點,國庫存金約為290萬兩左右。失掉大陸蔣介石已成驚弓之鳥,曾派人到菲律賓、韓國等地建立基地,為進一步流亡做準備,又消耗了一些硬通貨,這和俞鴻鈞277萬兩的數據比較契合。
國民黨官員檢查台灣金庫
此外,不能忽視同期運走的外匯、銀元和其他貴金屬。比如說第二批90多萬兩黃金起運的同時,軍艦上還有3000萬枚銀元及7000萬美元現金。國民黨在山東撤退的時候,也捲走了十幾家銀行上千萬美元現金。按照吳興鏞的研究,認為實際運台的其他硬通貨價值350萬兩。即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硬通貨總共摺合成黃金約為700萬兩左右,其中一半左右是黃金。
700萬兩黃金摺合多少錢呢?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兩黃金是多重。當時實行的是舊市制,一斤16兩,即一兩31.25克。而國際金價單位是盎司,即31.1克。在黃金總量誤差可能達到十幾萬兩的情況下,我們不妨近似認定一兩就是一盎司。國民黨此時手中的全部細軟大概就是700萬盎司的樣子。1944年,美國壓倒英國的金融霸權,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了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價。700萬盎司約等於2.5億美元。這就是國民黨從大陸最終帶走的硬通貨數量。
2 不止是金銀
國民黨臨行帶走的不止是金銀美鈔,還有海量的物資。在淮海戰役之後的幾個月里,僅上海開往台灣的貨輪就多達1500艘,幾百萬兩黃金只佔用了數百噸的運量。其餘的船上,貨倉里滿是貴重物資和機器。根據軍統經理處少將處長郭旭回憶,上海戰役前,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的命令非常明確:
……上海資本家的物資,由上海警備司令部會同上海市民政局調查,監視工作則由稽查處負責辦理。
- 1.中央銀行所存黃金、白銀和銀元,掃數運往台灣。
- 2.機器設備、車輛、紙張及暖氣設備等物資,都運往台灣。
- 3.棉紗、布疋,大部分運往台灣,一部分運往香港,由上海市政府派人到香港管理。
- 4.所有招商局及民生公司的輪船,除留一部分軍用外,其餘都交由物資局調用。
- 5.帆船及大小木船3000多艘,其中約有1500艘不能駛往台灣,暫留作軍用外,能駛往台灣的都交物資局調用
當然,由於效率低和地下黨破壞,工業物資沒有全部運走。但還是有相當數量的物資運往台灣,細數台灣軍工產業,大多數都有從大陸搶運的物資做起家資本。比如說台軍現在全部子彈都靠205聯勤廠製造,這個廠前身就是李鴻章主辦的南京金陵兵工廠;2014年出現重大事故的204聯勤廠,前身是武漢的化工廠,到台灣後負責製造化學毒氣。當時中國唯一能造航空發動機的貴州航發廠,後來搬到了台中。台灣的高雄飛機製造廠雖然被美軍轟炸破壞,但又遷入了大陸的三四家飛機廠,成為台灣航空工業的起點。
輕工業也一樣,解放前夕,榮氏家族的申新系統紡織廠大多數可移動資產都去了台灣。50年代初,台灣製造業前100名,有24家源於上海資本或上海企業家。蔣緯國的岳父石鳳翔本來是西安實業家,1948年把美國進口的物資直接運往台灣,改在台灣經營。1950年前後,由於台灣房屋不足,由大陸運來的布匹、棉紗一度無處存放,腐爛甚多。青島撤退時,啤酒廠的一部分設備運到台灣成了台啤的起家資產。郎咸平的父親郎豐津隨26軍撤退的時候,身下就是一箱不知何處搞到的啤酒。
物資都去了台灣。輪船當然也不會給共產黨留下,1949年全國造船能力只有每年6000-10000噸,全部剩餘機動船噸位不到20萬噸,大多殘破到不能出海。但國民黨撤退時,僅招商局一家就帶走26萬噸優質船隻(香港招商局起義帶回2萬多噸)。全國總計24艘油輪,到共產黨接手的時候,只剩下四艘1000噸左右的舊船,且已自沉江中,尚待打撈。這些被捲走的船隻也成了國民黨政權「復興」的本錢。
2.5億美元的浮財,一兩千船的物資機器,幾十萬噸的海輪,國民黨帶走的物資貌似不多,但考慮到國民黨退台之後控制的人口,這筆錢相當不少。1945年台灣有600萬人,國民黨撤退裹挾了200萬人入台,合計800萬人。當時大陸人口5.5億有餘,手裡有多少硬通貨呢?區區1600萬美元。再加上十幾萬兩的黃金儲備,大陸硬通貨合計也只有一兩千萬美元,不到國民黨政權的十分之一。
1949年毛澤東親自去了一趟莫斯科,赫魯曉夫來了一趟中國,總共給了中國5億美元貸款。整個50年代,大陸方面能動用的國際硬通貨不超過10億美元(要還的)。考慮到台灣人口約為大陸的70分之一,可以說國民黨當時的發展資本要比大陸雄厚的多。即便只計算絕對數量,大陸外匯和黃金儲備合計超過2.5億美元也要到十幾年後的1963年;海輪總量超過被台灣帶走的噸位要到1961年。即大陸要用十幾年的發展才能補齊被國民黨掏空的家底。在國民黨捲走的招商局輪船中,有一艘海遼號率先起義,開赴解放區,這艘3400噸的海輪立刻被新中國視為珍寶,以至於被印到了人民幣上,一直用到我記事的時候。可見國民黨捲走這批工業「種子」在那個年代何等重要。
3 「經濟奇蹟」的本錢
但這依然不是台灣方面主要的優勢所在。作為1895年即割讓的殖民地,台灣對於日本這個弱勢帝國主義來說已經不是簡單的傾銷市場和原料基地,而是「內地的延長」(1919年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提出的觀點)。為了把台灣同化為日本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和財團對台灣進行了多輪投資,已經把台灣改造成一個準工業化社會。
1931年,台灣發電量和整個大陸相當,著名的日月潭景區就是一個大型發電站。到了1949年,因為接收了東北的日佔區,整個大陸的發電能力是170萬千瓦,僅相當於台灣的4-5倍。日本投降時,台灣總鐵路里程已經超過5000公里(包括私營窄軌),約為大陸的四分之一。台灣800萬人口,已有一半是工商業人口。即便不考慮台灣因四面臨海而帶來的交通便利,國民黨控制區的人均工業化水平也超出大陸十幾倍,在1949年就達到了大陸80年代水平。
當然,台灣的工業和交通業原本依附於日本本土。在台灣的日本人多達幾十萬,除了負責鎮壓的軍人和官員外,還包括許多技工和工程師。戰後這些人撤出,導致台灣產業運轉不靈。但很快,國民黨撤台,除了帶來幾十萬軍隊,還帶來了上百萬教育水平遠超中國平均值的人口。中央研究院四分之一的院士去了台灣,和日佔時期形成的中小學教育結合,把台灣打造為中國教育水平最高的省份,正好承接台灣遠高於內地水平的工業。
等到台灣本地徵兵制度建立以後,幾十萬老兵從一線部隊中裁撤出來。他們雖然缺乏教育,但遠離家鄉,缺乏組織,被禁止結婚,只需一紙「授田證」做報酬,就可以送到基建工地上做奴隸式的勞動。現在打通台灣東西海岸聯繫的中橫公路(太魯閣公路),就是用這些老兵的血汗換來的。
還有,台灣在1949年之後接受了天量(相對人口而言)的美國援助。1950-1957年,僅直接經濟援助就高達6.83億美元,換算到大陸人口相當於近500億美元,足可以為大陸援建十幾個「一五計劃」。即便不考慮總計幾十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台灣的美援數量也堪稱驚人。60年代前期,台灣每年接受美國直接經濟援助就高達一兩億美元,和帶往台灣的全部黃金價值相當,大多數以貸款貼息和獎勵方式提供給製造業,迅速刺激了台灣經濟的成長。
日本留下的工廠、大陸移居的技術人口、動輒數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再加上美國單方面開放市場,這都是台灣經濟一度遠勝於大陸的核心原因。但在1949年這個逃亡年代,幾項有利條件都是遠水不解近渴:首先,日本投資的工業在二戰末期被美國多次轟炸,需要修復才能發揮作用;其次,大陸移居的人口還處於無政府主義狀態,需要時間來組織成可用的人力,暫時也沒法變成經濟盈餘。
至於美國援助……美國已經給了100個師的美械,都在大陸送給了解放軍。退台的國民黨軍號稱官比兵多,兵比槍多,槍比子彈多,時刻都可能因為少量解放軍偷渡部隊而做鳥獸散。在距離台北幾十里路的汐止區還有台共武裝基地的時候,美國不會再給一觸即潰的國民黨政權提供支持。國民黨政權必須自己熬過撤退初期混亂的日子,才有資格寄生於這個全中國經濟基礎最好的省份。
4 經濟壓艙石
這個時候,從大陸搜刮的金銀外匯、輪船物資就發揮了它的用處——安定人心,進口糧食,幣制改革,收買骨幹,乃至為土改提供支持。在49年-50年的混亂日子裡,這筆黃金外匯比幾十艘海軍艦艇更能幫助國民黨在台灣站住腳。(最強的巡洋艦重慶號已經投奔解放軍)按照吳興鏞先生及其家人的回憶:「1949年後半年裡,嫡系國民黨軍隊的薪餉就是發銀圓與黃金。」
直到朝鮮戰爭爆發,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美援才重新開始出現,在財政斷糧的絕望中拯救了國民黨政權。1952年起,美國上億美元的援助加入國民黨政府財政,最艱難的時期過去了。可以說,從大陸搜颳走的金銀物資是國民黨政權「熬過」這兩年混亂期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催化劑和墊腳石。時至今日,部分黃金依然在台灣「國庫」中發揮準備金作用。2008年5月,國民黨的盧秀燕等四名「立委」在「央行」副總裁楊金龍的陪同下,前往文園「國庫」參觀,他們發現有108萬兩從大陸來的黃金,自1950年6月入庫後再未動用。一直充當台灣貨幣的準備金。
總的來說,國民黨撤退時從大陸掠走了價值數億美元的財富,脅迫了上百萬受教育人口,對大陸經濟來說是慘痛損失,對台灣來說則是強大的經濟刺激。數百萬兩黃金一方面充當了國民黨撤台初期的救命錢,另一方面也是台灣重建工業化社會的第一筆流動資金,更是台灣這個小島應對國際市場風浪的「壓艙石」。幾億美元的資產雖然還談不上天文數字,但它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後來的百億、千億美元。只是國民黨餘孽和部分台灣人把大陸黃金看做了天經地義的「祖傳」資本,忘了它和台灣的日本工業基礎(二戰戰利品)、故宮文物一樣,本來是全中國人民的財富。這筆賬早晚要和台灣當局、和國民黨反動派算個清楚。
台北宏盛帝寶豪宅,僅168戶,連勝文等藍營權貴和富商的居住地
胡志強兒子結婚 4位歷任國民黨主席同場道賀中新網4月3日電 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前台中市長、旺旺集團副董事長鬍志強家有喜事,兒子胡韡耀3月在香港結婚,昨晚在林酒店舉辦歸寧宴,冠蓋雲集,馬英九、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新北市長朱立倫、前台北市長郝龍斌等人都到場祝福,胡志強很高興兒子娶得美嬌娘,祝福新人「永遠幸福快樂」。
相關問答:
如何用事實反駁「沒有大陸的支持,港台就得破產餓死」的言論? - 馬前卒的回答
待兩岸統一後,蔣介石的陵怎麼安排? - 馬前卒的回答台灣前景似乎非常光明,普遍唱衰台灣的觀點是否沒有根據且不符合事實? - 馬前卒的回答
如何說服香港人支持中央關於選舉問題的決定? 馬前卒的回答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戰敗主要是因為軍事策略失誤嗎? -馬前卒的回答大致算了一下,如果按照帶到台灣黃金1.3億美元,加上外匯等硬通貨2.5億美元。
那麼這筆錢,按人頭相當於馬歇爾計劃對西德的援助,相當於對法國、英國援助的一半左右,比對義大利的援助多兩成,對土耳其援助的5倍(50年左右的人口不好找啊,人口少的更難找啊,其他就不比了吧)。
當然,台灣起步有困難,大量人口湧入啦,基建被破壞啦,但是歐洲起步也有困難啊,青壯年勞動力不足,基建被破壞,人才向美國流失等等,至少德意志不比台灣好到哪裡去吧。
如果算上去台灣的各級官員,地紳實業家等等自帶的細軟,以及國外的存款,以及各種機械等固定資產就不知道多少了。新竹清華靠的不就是帶去台灣的「清華基金」嘛,來源還是庚子賠款的退款呢。
總的來講,這筆財富的價值之於台灣,絕不亞於馬歇爾計劃之於歐洲。確實沒多大作用,因為老蔣基本上將這部分黃金很快用光了,甚至土改都要開一部分空頭支票出來的——用在台日產的股票。美國人的援助才是老蔣維繫下去的關鍵——沒有這部分黃金,美國人也不會放著台灣被阿共仔拿下的,這點可以從朝鮮戰爭爆發的同時第七艦隊的動向上看出來。至於小蔣的經濟奇蹟,那是發達國家產業資本外溢帶動的機遇,當然前提是在冷戰格局中站對隊伍了——美國在二戰後扶持日本復興遏制蘇聯和中國,日本復興伴隨的資本和產業轉移順便光顧了韓國和台灣這兩個東亞條件僅次於日本的地區了(四小龍另外兩個港城更多是區位優勢的結果),拉美就沒這個好命。而朝鮮抱在經互會大腿上,80年代走下坡路,90年代直接掉坑裡了,中國要不是中美關係正常化和改革開放如神來之筆,也跳不上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大船。
打植物大戰殭屍,我全局要用上萬陽光。開場給50還是給500有什麼區別啊。沒多大用。所以費力去刷125獎勵的人一定是蠢爆了。那些死貴的開場陽光肯定沒有銷量。
--
=回應評論區的部份放在引言後方=剛好最近看到這方面的資料,出處是李筱峰教授的臉書,結論是:沒多大作用,還真以為黃金就是金手指啊……
信不信就看個人了。
有人說,國民黨當年從中國大陸運了227萬兩黃金來台,成為「穩定台灣金融重大支柱」
;中國的所謂「民運人士」王炳章於1998年3月在紐約放話說,1949年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從中國大陸運到台灣的70噸黃金,是屬於中國大陸人民的錢,應還給他們。類似這種觀念,普遍存在於當今中國人民的腦中,他們認為,因為有了這70噸的黃金,才有台灣的經濟發展。言下之意,台灣的經濟發展沒什麼了不起,是犧牲了中國大陸人民的利益換來的。其然乎?根據曾長期擔任蔣介石總統侍從官的前主計長周宏濤的回憶錄,國民黨帶來的黃金,因支付軍餉,在來台第二年的1950年9月就用完了!他提到,1950年6月7日中央銀行總裁向蔣介石報告指出,1949年以來運至台灣的國庫存金(國家所有,非國民黨所有),共3755,000多兩,但至當年5月底,共耗掉3212,000多兩,僅剩542,000多兩。周宏濤回憶錄指出,由於美援斷絕,加上退入台灣的60萬大軍的龐大開支,讓已捉襟見肘的國庫存金迅速消耗。消耗存金最大宗為軍費,平均每個月必須撥付近180,000兩,在1950年9月就花光了。周宏濤表示:「長久以來,國內外以為政府攜來台灣的黃金數量龐大到花用不盡,可為台灣未來發展『奠基』,其實不然。」(見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蔣公與我─周宏濤回憶錄》)再說,此時中國大陸上經濟崩潰,台灣受累,大批軍民逃入台灣,人口驟增,給台灣社會極大壓力。終戰初,台灣人口僅600多萬人,但從1946年到1952年的7年間,台灣共增加了約200萬人,其中僅1949年到1950年的大逃亡,就進入了軍民約100萬人之多。這些突然涌入的人口,又不是第一線生產線上的人口 (雖然其中移入一些高級技術人員,但因當時台海兩岸工業結構不同,並不能馬上符合當時台灣產業結構的需要) ,因此台灣一時要承受的經濟壓力極大。人口開始大增的1948年和1949年,也是台灣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期。1949年6月台灣的物價指數,已是「光復」之初的7000多倍。令人難以忘懷的「四萬元換一元」的新台幣發行,也在此時開始。所以,台灣此時突然湧進這麼高比例的人口所承受的經濟與社會壓力,豈是區區70噸黃金所能紓解?
只有手機看更新,多了許多評論,這邊統一回覆一下。
一、首先這個題目指的發展,從已經出現的答案,以及過往類似的話題的熱點看來,都指的是經濟發展,所以我也純就經濟發展討論,如果是說軍事發展、戰略發展這些,資料都在上面,可以照自己喜歡的來理解。
二、我發現很多人有意無意地忽略引文第三段,放上來不是為了充字數。只算好的、不算壞的這種推演也只可能出現在網路上,若現實生活中也能這樣搞,台灣早就稱霸全球了。七年通貨膨脹7000倍是什麼概念?倒推回2008年的物價再計算現在的物價就知道了。
從我活著開始計算,聽過有人懷念日據時代的,聽說有人懷念小蔣時代的,反正我就是從來沒聽過有人懷念蔣介石那時代。就像PRC,親歷者不會懷念三年自然災害跟文革一樣。蔣介石根本不在乎經濟與人民,滿腦子想的就是反攻大陸,直到他兒子覺得反攻無望才開始台灣的建設,可以說他在位時就是台灣的經濟真空期。
三、說至少黃金散布在民間的……你經濟學是油畫老師教的嗎?民間的財富跟政府的財富當然不一樣啊,不然人民納稅幹嘛?如果蔣經國一拍腦門,決定大力發展紡織工業,然後呢?鼓吹民眾自由捐輸嗎?
四、黃金支付軍費,那沒有黃金軍費有不用付了嗎?軍隊會就此嘩變嗎?這個已經離題了,我要論證的僅是黃金與台灣經濟發展無關。至於沒有黃金老蔣會怎麼做呢?我腦門一拍就設想出下面幾種可能:
- 縱兵掠奪,屠殺都幹了也不差這一筆。
- 以未來天然資源開發收益向各國銀行抵押貸款。
- 出讓某些利益以換取美援。
- 直接投降,提早完成統一。
- 破釜沈舟、背水一戰,趁解放軍抗美援朝且共黨內部混亂的時機,跨海強硬進攻福建,以戰養戰。老蔣王霸光環上身,一路龍傲天式的高歌猛進,結果一不留神就收復大陸惹。
這種假設性的問題,變數太多,討論起來就變成兩個妄想症患者在對噴,說服不了對方,而且沒什麼意思。
五、老蔣帶來最寶貴的是人才。的確,外省籍的技術官僚在蔣經國時代,為台灣經濟發展做出無法磨滅的巨大貢獻,但在認知這事實的同時,最好先瞭解兩項背景知識。
1.台灣不是沒人才,而是被殺得差不多了。在二二八事件後發生清鄉,國民政府軍計劃性的屠殺台灣籍知識份子與鄉紳。一說國共戰事漸趨不利,老蔣為了退路安定而發動清洗。
2.國民黨專制統治時期,在公務員任用上對台籍人士採取歧視性措施,經濟領域的高階職位,當然沒有台籍人士的份。不管是屠殺的倖存者還是之後成長的精英,要嘛只能做底層職位,要嘛就是當副手,外省人才有人才的錯誤印象就是這樣產生的。
如果要論證A族群與B族群哪個優秀,那應該讓兩邊做同一件事,假設A不但達成進度,而且還超額完成;相反地B不但做不好,還要A幫忙善後,那我們就可以說A族群極為優秀。
若裁判先拿坦克機槍把B給突突了一大半,然後把工作交給A去做,B在旁邊看。A完成目標大家都誇讚A果然是人才,哪像B是Loser……這聽起來有哪邊不對吧?
事實上,就算帶來了大把人才,我懷疑還是有大半的人力是浪費的。就像玩三國志,君主有五六十個武將,可是地盤就一個貴州……好像沒那麼多事可以做啊……
--我猜是對於台灣土改有很大的支撐作用
以下引用:
(台灣土改實行)「耕者有其田」,地主可以保留政府法定田地數額,超過部分一律由政府徵購轉賣給尚未獲得土地的農民,地價按耕地正產品的2.5倍計算,以實物土地債券(佔70%)和公營企業股票(30%)作為補償。實物土地債券由台灣當局委託台灣土地銀行發放,年利率為4%,在10年內分20期償清本息;公營企業股票是從日本人手中接收過來的四大公司(水泥、造紙、農林、工礦)的股票。
這些證券的背後如果沒有中央銀行足夠的準備金支持,是不能成功的。
一個小孩,十分聰明,小學成績年年全班第一。但是家裡窮,讀不起中學,關鍵時刻有個慈善企業家給了他一筆錢,讓他讀完了中學大學,最終成了一個大科學家。你說這小孩為什麼能成為科學家,當然是因為他聰明,勤奮,有毅力,以及大學提供的平台和資源。跟那筆學費沒什麼關係。可問題是沒有那學費,小孩早就綴學在家,以後科學界就沒這人了。
中國近十年黃金總產量三千多噸,但如果有人說中國近年的經濟發展是靠黃金推動的,你是不是會覺得很荒唐?同理,聲稱百噸黃金促成了台灣的發展,為什麼就有那麼多人相信呢?
國民政府的控制和汲取能力很有限,從一點就能看出來:鹽稅仍占稅收的很高比例。雖然人人都要吃鹽,但鹽在日常支出里僅占極小的比例,如果鹽稅是一個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這個政府的汲取能力必然很低,類似於古代的政府。當然,這種畸形現象的主要成因是戰亂,這裡不再贅述。當時中國的黃金,大多流散在民間,而不在政府的銀行里。共產黨的汲取能力則強得多,僅1950年這一年,共產黨就在廣東一省收兌黃金745萬兩,約合230多噸。
國民政府運到台灣的黃金,根據不同的記載,有不同的數據,375萬兩是較高的數據。當時的兩與金衡盎司幾乎等重,每盎司黃金是35美元,375萬兩黃金約合1.3億美元,約相當於台灣50年代初一年的軍費。
由於經濟總量有限,為了與大陸對抗,台灣軍費佔GDP的比例曾長期高於大陸,對於明顯高出大陸的這部分軍費負擔,1.3億美元確實能彌補其中一小部分,但也僅此而已,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就完全談不上了。
不僅是軍事方面,資源極為匱乏的小島上憑空多出三分之一人口,長期保持高比例的勞動力脫產去當兵,這些負擔都不是1.3億美元能彌補的。
台灣的煤炭和石油等能源,以及其他礦產資源幾乎全靠進口。現在台灣每年進口煤炭花的錢,相當於一百多噸黃金;每年進口石油花的錢,更是相當於幾百噸黃金。。。注意,這還沒提其他資源,說的也僅僅是一年。而且不是今天才自給率低,台灣當年發展初期就是如此。
反觀大陸,煤炭儲量足夠再用百年,石油自給率約為50%。這些都是台灣發展經濟的劣勢,國民黨帶走的百噸黃金,能否彌補其中的N分之一?跟世界其他國家比,大陸的人均資源已經很低了,尚且比台灣有如此巨大的優勢,你還相信百噸黃金對台灣的發展能有很大作用?
在1973年之前,美元一直與黃金掛鉤,美元就是黃金。在國際援助領域,1.3億美元算不上什麼大數目,如果這筆錢真能對一個經濟體的發展有很大作用,那麼非洲應該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大洲了。
——————————————————————————————————————看評論,似乎沒誰再敢說黃金對台灣發展有多大作用,但有很多人退而糾纏黃金對國民黨初到台灣的影響。就此予以補充:1,沒了這些黃金,台灣是不是就不搞和平土改了?台灣搞土改依賴的主要是國有化的企業和土地,而不是黃金。假設真用錢搞土改,也不會說沒錢就不搞了,至多是今年沒錢,那麼就推遲到明年,僅此而已。
2,沒了這些黃金,台灣是不是就沒了軍費、乃至被共產黨消滅了?任何一個政權在生死存亡的狀況下,就算借,也不可能省了軍費。帶走那些黃金只夠一年軍費,但後來那麼多年的、逐漸增長的軍費照樣維持,蔣政權因此垮了?
3,對於佔GDP高比例的軍費負擔,那些黃金只能減少一小部分負擔。反之,即便沒有這些黃金,國民黨初到台灣的負擔也只會增加一小部分。要說國民黨政權沒了黃金就會完蛋,就太離譜了。1 國民政府以政府名義帶去的黃金確實有限。但去台灣的國民政府官員從大陸搜刮的民脂民膏那就沒法統計了。(比如把現在天朝一半的處局級官員都趕到海南島去 海南島經濟會如何呢)
2 從50年到65年美國給了台灣41億美元的援助,假設按人頭比例援助大陸 那需要3000億美元左右。 而美國50年的GDP不過2900億 65年也就8000多億。粗略的算一下 如果按援助台灣比例的援助大陸 美國得把他這些年聯邦政府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一給大陸才可以。PS:這還沒說台灣49年的經濟基礎要遠好於大陸。看了半天評論,終於知道大家普遍看法是什麼了。
我想請大家搞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除了美金,沒有幾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是可以直接兌換黃金的。至少彎彎不是沒明白?那我再說明白點彎彎這七十噸黃金,一克也沒分給老百姓。你們真以為彎彎拿著黃金給老百姓結算呢?圖樣圖森破啊黃金早就被換成等價的新台幣發出去了。新台幣是紙幣哦所以後來才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如果沒有這七十噸黃金作為準備金,那就等於政府發空頭支票,市場憑空多出數萬億新台幣,不通貨膨脹才鬼。黃金有防通脹支付結算的功能,你說它是杯水車薪,那我也只能說,杯水車薪也是薪,那也比一窮二白好七十噸的黃金意義不大,意義大的是這個黃金作為政府信用時發行貨幣帶來的乘數效用。我們學現代經濟頭條就要知道我們手裡攥的紙幣沒有價值,期價值是國家賦予的。那麼國家憑什麼賦予貨幣價值呢?是因為公權利有稅收和發行國債的權利。有這些作為保證,政府的貨幣信用才不是空頭支票。我們研究金融體系的時候,總要提到保證金這個詞。貨幣之所以快速流通,就是因為花錢的人的錢比存錢的人的錢少,銀行可以利用存貸差貸款,維持貨幣發行。可是你如果什麼都沒有,人家憑什麼在你這裡存錢?那麼就要提到一個詞,本金。也就是說,沒有本金,你就無法創造出貨幣信用。即使你有政府公權利,可以稅收和發債,但如果沒有本金,你的政府依舊無法維持。七十噸黃金意義不大,買不了什麼東西。但是七十噸黃金作為刮民黨政府的中央儲備金,為政府一開始為經濟注入定心丸打下一定的基礎。我說的重點還不在這,重點是,七十噸黃金並不多,但七十噸黃金帶來的貨幣的乘數效應是相當大的。這對於活躍彎彎經濟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請別問我乘數效應什麼意思,我瞎編的看了一些回答我笑了!就好像一個富二代過上幸福的生活,你卻說這全是他個人發展的好,和家庭背景沒有關係…… 台灣經濟的成功必然和帶走的巨額財富有關!首先就體現在初期的基礎建設上,由於日本一直把台灣作為一個材料生產基地,新興工業發展很少,大型的生產工廠就是靠帶走的巨額財富建造的,包括交通、水利、城市建設等才得以快速發展,這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其次,巨額的財富用以購買大量的軍事物資,別以為美國對台灣的軍事援助是無償的,老美什麼時候干賠本買賣,要沒這錢,別說發展經濟了,老蔣早就面朝大海了!另外,這些巨額財富是台灣信心基礎,沒有這些金銀,去的一些人才早就做鳥獸散了,海外親戚又多,窮地方定留不住他們的…… 當然,富二代多了,不是個個都能保住祖宗的家業的,所以後來台灣一些政治建設是不能否定的。
美援斷絕,加上退入台灣的60萬大軍的龐大開支,讓已捉襟見肘的國庫存金迅速消耗。消耗存金最大宗為軍費,平均每個月必須撥付近180,000兩,在1950年9月就花光了
支付軍餉這麼大的作用居然被一句話就給全抹了。
哪國的政府敢給軍隊斷一年餉試試,他還想不想玩了?
軍餉給不起的後果,大家完全可以想像,這參照其實挺多的。
台灣必定亂套,政策執行力低下,行政改革全是空話,軍力弱,軍心思變,別談什麼意義形態,民心向背,人都是要吃飯的,軍隊被逼極了,隨時變身軍匪,更易被中共滲透突擊,沒準比文革都要高潮,還談什麼發展,什麼騰飛。
周宏濤表示:「長久以來,國內外以為政府攜來台灣的黃金數量龐大到花用不盡,可為台灣未來發展『奠基』,其實不然。」
他所說的『奠基』應該只是狹義意義上的,政府直接投入經濟建設,比如建設基礎工業,投資教育。
他之言論的主體是「政府」,由政府執行他所說的「奠基」。
但政府的基,由誰來墊?
財力,軍力,執行力,是政府穩定,社會穩定的基礎。
換個角度想想,黃金留在哪裡是此消彼長的問題,國民黨運得多積極,就表示國民黨認為這些黃金的用處有多大,對吧?
他運得多積極我不知道,知道了也難能以量化。
那些黃金,是不是「穩定台灣金融重大支柱」不好說,但絕對是「穩定台灣社會的重大支柱」。
沒有社會的穩定,發展,呵呵
以上全是一個腦袋基本正常人的簡單思考,再專業的知識我就不懂了。
比如,黃金由政府散到民間,這些黃金還有金融意義么?與其說帶走的錢對台灣的發展起到作用,不如說帶走的人更為重要。國民黨帶去台灣的人才可以說幾乎就是舊中國的全部精華。中共建國後第一缺乏的就是人才,所以才要和民主黨派聯合,才要呼喚海外留學人才。台灣和香港的大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陸的特殊情況,造成一個國家的精英集中到了一個省,一個城市。當前的衰落,也是因為這批精英老了,人才比率又恢復到了人口數量的平均水平。
雖然政治不正確,但是我要說 老蔣帶的200萬外省精英才是台灣騰飛的關鍵。
有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
從日本手中接收工廠、土地等資產才是支撐後來土改的決定因素。
=========
回家補數據。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但我有個猜想,國民黨帶到台灣的人,才是台灣發展的關鍵。
我指的是國民黨帶去那麼多人,形成的1950年以後的台灣人口比例(農:工:商:軍),應該是比大陸更具有工業化潛力的,但我沒有數據支持,所以只是猜想。
請摺疊。有一定作用,但影響不大。體制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日佔時期的多數工業基地都遺留在朝鮮而非韓國,韓國直到60年代還是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然而自70年代韓國經濟首次超越朝鮮後,兩國經濟差距越來越大。結果到今天朝鮮成了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韓國卻成為了中等發達國家。美國對亞洲四小龍嚴格說並不算扶植,因為沒有資金和技術的輸入,四小龍僅通過與美國和全世界正常的經貿,便取得了驚人的發展(當然改革開放前大陸閉關鎖國也為四小龍營造了良好的商業機遇)
說沒有用的我真是笑不動,你們是要粉還是要黑啊,70噸黃金被gmd變成沒用的東西?探討有沒有作用,我覺得應該先考慮如果沒有這個條件事情會有什麼變化。如果沒有這些黃金,可能軍隊就已經嘩變起義了,說不定台灣早解放了。所以雖然這些黃金可能並沒有多少直接作用於經濟發展之上,但是不能就說它沒有用了,因為它提供了發展的環境和基礎。總結來講,台灣的經濟騰飛離不開這些黃金打造的基礎,但可能跟台灣人民和對岸政府的努力關係更加緊密
吃了三個包子才飽,於是第一個包子不如第三個有用,是么
簡單說一下我知道的,拋磚引玉,國名黨帶過去的黃金儲備,在50年底的時候就消耗殆凈了,蔣要保障質量200萬人的支出已經拙捉襟見肘,連新台幣的幣值都難以保障,後來朝鮮戰爭爆發,蔣獲得美元,將部分軍隊轉去建設基建,開展土改,再慢慢開展經濟建設。
推薦閱讀:
※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武王出於怎樣的考慮而如此決策呢?
※三國時的遼東公孫氏是漢人嗎?為什麼東吳陸瑁稱公孫氏為「東夷」?
※有哪些出生在中國的外國名人?
※太監是怎麼排尿的?
※抗倭戰爭是虛構的嗎?「戚繼光不是民族英雄,王直無罪」是否符合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