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世界著名芭蕾舞劇《胡桃夾子》里的中國舞?

平安夜看了一場Moscow Ballet的25周年演出胡桃夾子,號稱聖誕芭蕾,據說很多美國小孩看過不止一次,情節緊湊有趣,舞台華麗多變,音樂也很抓耳朵,是柴可夫斯基作曲,

整個舞劇分上下兩幕,第二幕是女孩的夢境,有幾段來自不同國家的舞蹈片段,西班牙舞,阿拉伯舞,中國舞,法國舞,和俄羅斯舞,整個劇看得暢快淋漓,沒有太深刻的主題,卻很歡快的感覺。

只有一處十分尷尬,我滿懷期待地等待中國舞片段,結果是滑稽舞曲,兩個穿著完全看不出中國風的演員雙指朝天跳得很調皮的感覺,如下圖,

這是什麼鬼?我不反對滑稽舞曲,但是從服裝到舞步到音樂和中國到底有什麼關係?我特地在油管上看了看1993年紐約芭蕾舞團版本,那個中國舞一男兩女,居然是清朝服飾,男演員梳著清朝辮子,?尷尬嗎?刻板嗎?

為了對比,再看看其他國家舞蹈畫風,絕對更有特色鍋,美感,以下分別是法國,西班牙,俄羅斯和阿拉伯舞蹈,也許也有刻板印象,但至少沒有醜化嫌疑

好了其實我自己評價了一番,但希望大家特別是看過這部劇的來評論一下中國舞部分到底尷不尷尬,希望向大家學習。

以上圖片均來自http://nutcracker.com


(深深嘆一口氣)這不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首先,我想先請讀者放下所謂的"老是要黑中國"的理論,因為,我不認為文化是讓Nutcracker中的Chinese (tea)會如此混亂的原因 -- 許多人不要說黑中國了,很多中華(和其他)文化的基礎都說不上來。所以,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是出在對事情的態度上,而非文化理解和傳播上。

我們先從表層談起。

題主說到的NYCB version,其中中國舞者代表的是茶,阿拉伯舞者是咖啡,俄國舞者是糖果拐杖,阿拉伯舞者是巧克力,法國舞者代表是一種傳統點心。這些都發生在一個夢幻的國度...就像很多電影前面會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一樣,看官可以(努力的)不要對號入座。

(上圖:Nutcracker, wiki)

然而,這個灰色地帶真的很大,坑也很深。要說巧合也未免太過巧合。

這就要說到比較深的部分了...

有幸參加過好幾次Nutcracker的演出,與美國其中一個大型舞團,也和小學校一起,不管是哪個,都是完整的Nutcracker。就美國的環境來講,Nutcracker已經變成一個"傳統"。因為年年都做,所以不再有太多人去質疑為什麼會有這個傳統,又為什麼要死命的遵守,甚至有些人提出創新的建議時,常常會被用沒有先例來否定。對很多學校或是舞團來說,這的確是除了夏校外最賺錢的一個時間,因為很多不看芭蕾,對芭蕾沒有任何興趣的家庭也會參與,票比其他舞劇好賣不少。以美國這個文化經費嚴重短缺(請不要戰美國錢已經很多,我指的是與其他方面,且就需求有多少來說)的環境來說,舞團和學校努力求生的同時,怎麼樣賺錢,比任何其他的事情都要來的重要。

但,其實是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

因為錢不夠 --&> 只能拿舊的東西繼續使用

因為只能使用舊的東西 --&> 所以票房無法擴張 --&> 所以錢不夠

因為錢不夠 --&> 很多有才華的人無法盡情展現新的想法,或是改變現在不夠好的東西

因為無法創新或是改善 --&> 越來越少人願意花越來越貴的票進劇院看一樣的東西...

你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因為錢不夠,但或許是我太天真,我不認為傳統不應該打破。就是因為是傳統,所以更應該去挑戰 -- 就像滾雪球一樣,會黏上越來越多的雪片,而不斷地敲擊,"傳統"才會擁有能夠維持下去的養分跟堅固。一個學校或是舞團要維持Nutcracker,需要一定量的團結力。許多學校因為要維持"傳統",雖然Nutcracker賺了比較多,也仍然是虧錢的狀態,更因為如此,砍老師,砍鋼琴伴奏,砍暖氣,砍.... 砸鍋賣碗的辦Nutcracker的同時,其實只是拆東牆補西牆,票房不好的根本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一個如此盛大的舞劇中的一部分,居然是赤裸裸對一個文化(其實是多個,很多舞團的俄國、西班牙,也一點都不符合真實情況)的忽視,題主能意識到,很多觀眾也能,很多舞者也能。觀眾對舞團/學校的態度失望,自然不會買票; 舞者對舞團的漠視感到失望,自然也就不願意盡心。這些終究還是會影響到票房,影響到票房,那也就沒有錢,沒有心力、人力,去改變。我常常會覺得這到底是在維持傳統,還是維持面子?

或許...

砍掉一年的Nutcracker?砍掉一年所有的服裝費用?砍掉一年的樂團,使用學生樂團?不要演整齣Nutcracker?不要請guest?不要租劇院?不要...?Nutcracker帶來的聖誕節氣氛,闔家團聚進入夢幻的國度,這些真的一定要在有水晶燈的劇院才行嗎?一定要穿著tutu戴著皇冠才行嗎?我覺得,需要有越來越多人思考到這個傳統背後的意義是什麼。要不然,不單單是Nutcracker中act 2的問題,很多其他的表演,或是行業,也一樣有同樣的問題 -- 我們太在乎表面看起來是什麼,太在乎今天一時的順遂,小看了我們擁有的影響力。

就題主的問題,總結一句話,隨便的態度導致明知不合理的事也就這樣年復一年的過了。


後話:

我並不是說要考古考究,每個道具服裝都符合所代表的文化和背景,畢竟我們都知道那是個夢幻的國度,各種的想像力都是美好的。但,我覺得,我們能遠遠地比死守傳統要來的好。

或許是我太天真,我認為做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我們不是單純的練功,把東西搬上舞台,讓這個學校還是舞團活下去就好,如同任何一門工作,我們只是選擇使用舞蹈來當作我們的聲音,我們所做的一切,代表我們的想法,我們的原則,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所以...是,Nutcracker中的Chinese (tea)的確是我個人很不喜歡Nutcracker的其中一個原因。

去年,我和學校的亞洲同學和平的與學校溝通,表明如果學校不調整,我們便不願意參與中國舞者的部分。一部分的學生也表明不願意參與某個舞種。我們的確是很任性,畢竟一般來說,你是不可以對casting有任何的意見的。學校雖然同意了,卻處處給我們不好的臉色,也有人覺得我們過於嚴肅,不過就是一個舞蹈,何必呢。但,我覺得,我今天參與了,就代表我這個人願意為這個行動背書,不管是服裝,還是手勢(我們舞團是一個翹起的手指頭)都不是我希望觀眾看到的中華文化。我不是百分百的華人,很多參與的同學也不是華人... again,我覺得這不是文化上的戰爭,而是態度上的。要做,就要因為我覺得對的原因做,而拆東牆補西牆的賺錢,還是因為50年前是這樣今天就得是這樣做,我可不願意將就。


本回答里有多張高清圖像,請使用WiFi.

:P

很早就疑惑於胡桃夾子里的中國舞曲,在我看來無論編舞還是服飾都沒有足夠的美感。因此也搜集了一些不同劇院、不同年代的版本來看,這一段舞都不太令人滿意。

下面這組是莫斯科大劇院2010年直播中的部分截圖。這個造型實在……算不上好看。男舞者細細長長的小鬍子除非解釋成刻板印象,令人怎樣也想不到其必要性。胡桃夾子中的幾個性格舞,其實表達的是Clara和Nutcracker來到了一個甜點王國,來自西班牙的巧克力、阿拉伯的咖啡、中國的茶和俄羅斯的candy canes(拐杖糖?)紛紛來歡迎他們。所以這套服裝選取的是茶杯和茶元素,姑且算切題吧。然而如@芭蕾柚回答中所說,這些造型已經可以說算得上「古老」了——莫大在Maximova時期,用的也是這套造型。說是遵循傳統,實際上完全可以說是因循守舊。

下面再放一些其他版本的截圖,劇院信息標註在圖片中。

↑清朝服飾加上陰陽元素。

↑這套看起來更像蒙古族服飾。

↑比較老版本的青花瓷元素。

↑男舞者典型的清朝服飾(背後還有辮子),女舞者莫名混搭進藝妓感。

↑黃袍、舞龍與功夫。(以及衣服上那個並不像龍的裝飾)

↑一言難盡的被面服裝。

↑京劇臉譜?

可以看到,無論大團小團,中國舞曲的造型都可以稱為缺乏美感。其實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這段舞短小急促,只有一分鐘左右,也沒有推動劇情的作用,就像紙杯蛋糕上的彩色糖粒一樣,只起到一小點兒豐富內容的作用,所以沒有什麼關注度。糖梅仙子的舞裙可以改進又改進,中國舞的造型卻幾十年不變。所沿用的元素,依然是幾十年前西方對東方的刻板印象——清朝服飾、男人的辮子、陰陽、龍、功夫、閃亮的廉價綢緞等,甚至雜糅一些其他國家的元素進去。我並不能否認這些元素屬於中國,但時至今日依然用一些較為敏感的形象來指代中國,不能算作合適。

其實,可以用更加精緻的舞美來加強這段舞的風格。如果說一定要加入中國元素的話,中國服飾並非沒有裙裝。選用一些飽和度稍低的顏色,將裙擺改短,配合同樣不用長的飛袖,豈不好看?因為這段音樂非常歡快,所以不宜寬袍大袖。本身胡桃夾子就是夢幻、童真的代言詞,目前所選用的造型整體不能說符合這部作品的風格,有些不倫不類。

其次,一定要有所謂的「中國元素」嗎?既然是茶精靈的舞蹈,在我看來,更理想的情況是選用一些小小舞者——參考蘆笛舞曲。穿上淺綠色的小蓬蓬裙,歡快地蹦蹦跳跳,就像茶所帶來的春天氣息一樣,一定令人賞心悅目,風格上也更為契合,而非一出被排斥在邊緣的滑稽戲了。

以上。

(下面是一點迷思。

我們所認為的「中國風」↓

她有獨特的東方氣質,清雅、渺遠。

溫婉而不花哨。

可以濃烈,卻不艷俗。

可以拙樸如山野之風。

可以典雅如月華之練。

可以華貴,但不死板。

但一定稱得上賞心悅目。

然而,「老外」理解的中國風↓

嘆息一聲,誰叫咱們國內文化市場一樣亂象頻生呢?


《胡桃夾子》是1892年的作品,「茶」舞段是古典芭蕾編舞大師彼季帕根據對東方舞蹈的想像而編創的。雖與我們眼中的中國舞截然不同,但那個年代人們對東方舞蹈的印象,在古典芭蕾舞劇的復排演繹中得到留存,的確是件有趣的事兒呢!


瀉藥。雖然經常看芭蕾舞劇但並不是這方面的專家,隨便寫寫。

簡單點說,我們都知道老外對「中國風」總有蜜汁誤解…你看維密就知道了

胡桃夾子的首演是在1892年,也就是清光緒十八年。那個時候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就很理所當然的代入到胡桃夾子里了。

《胡桃夾子》作為一出經典的芭蕾舞劇,要做創新是一個很尷尬、里外不是人的選擇,所以我們看到的大部分的改變都是換湯不換藥。更何況,直至今日,外國人還是對「中國風」有蜜汁誤解…再點名一下維密…


應該跟配樂有很大關係。


推薦閱讀:

跳舞零基礎的人想學宅舞的話該怎麼練呢?
什麼群舞適合兩個男生和25個女生跳?
如何評價一代傳奇的芭蕾舞者Alessandra Ferri?
學習肚皮舞是什麼樣的體驗?
全職學肚皮舞一年怎麼樣?

TAG:中國文化 | 舞蹈 | 芭蕾舞 | 西方文化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