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汽車使用小米模式可以嗎?
如果生產汽車也像小米一樣 用各大公司的高等配件 集中在一台車上(嗯。。有點像日系改裝)然後再以較為低廉的價格銷售 有可行性嗎?
1,沒人能給你公版設計
2,一輛車的模具成本和手機的模具成本不是一個數量級3,目前國內好像還沒有汽車代工廠,哪天富士康有汽車代工廠了才行4,現在一輛車的研發少說3年,研發費用億計,哪家風投敢投?5,銷售,售後體系怎麼鋪設?汽車不能快遞啊。。親!
補充一些前兩天回復的內容
提到快遞的童鞋,你們如果有車就應該知道維修保養是要去4s店的,否則是沒保修的,請想像一下如果你要開幾百公里才能去做保養,可能等一天都做不了。這是觀致目前碰到的問題,網點太少,只有幾大城市有4s店的消費者才會買。目前看起來,真正做到互聯網思維的車企只有特斯拉,但人家目前看起來是做高端產品起家的,和低價完全不沾邊。對富人來說特斯拉就是玩具,所以不會計較這些問題。可是即使這樣,在中國,它也只把銷售區域放在有銷售店的幾個城市。而且,特斯拉是一個顛覆性的產品,有它的不可替代性。所以,轉回傳統車的問題,對於工薪階層來說,你用一年的收入買一輛要用六年,照顧一家老小起居的家用車,你會更注意哪些問題?空間,舒適性,安全性,經濟性。這些主流的汽車廠商都可以基本滿足。手機畢竟只是個人快消品,但是汽車在中國還是家庭的耐用消費品,追求的絕不會是加速會有多牛,最高能跑多快。十幾年前,自主車企抓住了合資不屑於的低價市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可如今還是打不進更高一級的市場。現在,從3萬到30萬基本都變成了紅海。再要作為一個汽車行業的後來者,除非有能夠顛覆行業的作品,否則基本不可能在這個行業生存下去。很有意思的話題。先說說小米模式,然後再回答題主的問題。
排名第一的回答很贊,對小米模式確實有很深的理解。但小米模式真的僅此而已么?
小米模式的核心在於互聯網營銷。但互聯網營銷究竟是在什麼方面顛覆了傳統商業模式呢?換言之,就是線上銷售(簡化成「線上銷售」sale online是有理由的,後面還會繼續提到這個名詞)如何顛覆了傳統商業模式?
我想這個問題應該很好回答。線上銷售使銷售實現了扁平化,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簡化了交易程序。正是因為這一點,在某些領域線上銷售顛覆了傳統商業模式。也許有人會問,電商不就是線上銷售么?這個和小米模式有啥區別?
區別就是電商仍然多了一道中間環節。小米模式就是自己來做電商。這麼做的目的何在?目的就是減少中間環節。所以,一切的問題就在於中間環節。小米模式正是自己做電商,最大程度上壓縮了中間環節的利潤,而在產品賣低價的時候自己還能從中獲得利潤。這也是小米模式生存下去的前提。沒有利潤,什麼模式都是白扯!
然後再回答題主的問題,汽車行業可以用小米模式么?
當然可以。不要講什麼產品有沒有標準化,零部件的複雜程度,中國的汽車行業剛起步的時候靠的就是CKD(進口散件組裝),現在雖然不用CKD了,但只不過是把衝壓、焊接、噴塗、總裝的環節拿出來在國內進行而已,離自主研發製造一款車型差了有十萬八千里那麼遠。國內合資品牌的汽車生產其實就其本質來說,仍然是進口散件或國內採購散件組裝,中方根本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既然汽車都可以用CKD的形式生產,那麼用小米模式生產汽車所要做的只是找一家代工廠,然後自己設計一款產品而已。
問題的關鍵出來了。自己設計一款產品並不難。不要把這玩意兒想得很難,國際上不少真正的汽車巨頭,比如Magna之類的角色,人家就是專干這個的,從外形到底盤,從內飾到調校,甚至零部件供應,人家全包了。
小米所要做的只是尋找一家代工廠而已。我看這個艱巨的任務,吉利的寧波工廠就可以完成。吉利當初就是干CKD起家的。
設計、生產都有了,然後就看銷售和售後服務了。現在有個時髦的概念叫O2O,聽著好像很專業,其實就是Online To Offline。如果覺得理解還有點費勁,那麼想想美團喔喔團媽媽團就行了,理髮美容洗浴之類的,人家就是線上銷售,這個就是Online。團了之後,要想接受服務,就要到店裡去,這個就是線下交易,也就是Offline。汽車行業能不能採用這個模式呢?
當然可以了。Tesla現在就是這麼做的。然後我們再構想一下這個汽車O2O具體這麼操作:
在每個城市建1-2個旗艦店就夠用了。目的當然不是賣車,只是展示,當然你要現場下單自然也未為不可。想買的時候,你坐家裡在電腦上操作一番就行了,你可以自由定製你喜歡的顏色、內飾和一些小部件。到時候坐等有人上門送車,或者自己提車就完了。
售後服務可以委託幾家授權維修點進行就行了。不就是加個機油,換個三濾之類的,有哪個專業汽修是做不到的?
這麼一來,似乎用小米模式生產汽車也無可無不可啊!其實你錯了,而且錯的相當離譜。小米模式在汽車領域之無法實現,不是因為技術上的原因,而是你動了人家的乳酪啦!
汽車行業這麼多年來形成的一大堆陳規陋習,養了一大批吃這碗飯的傢伙,他們會容你生存下去?你所面對的是一個強大的利益集團及其在政府的代言人和地方政府結合在一起的龐大勢力。這不是IT行業,如果沒有像Elon Musk這樣的名人光環加持,你就不要有這種奢望。
因為你不是和一個人在戰鬥,你是在和一個資產數萬億的龐大的利益集團在戰鬥,你沒有成功的可能。一款全新汽車的研發周期是5年,對現有產品的小改款要三年。這期間投入的成本我不說,我只舉一個例子: 車子在投產之前必須先製作實驗車,這些試驗車專門用來完成一系列的測試,由於實驗車階段工廠還未開模,整個車都是手工打造,一輛市場價10萬多的車,它的實驗車價格就在100萬左右。而為了完成一系列的試驗,這些實驗車必須生產出近100輛。這些車不會賣給客戶,大部分車在測試結束以後就報廢了。國家法規對汽車有嚴格的要求,發動機排放,車內污染物,碰撞等等,而完成這些試驗的代價也是非常高昂的,比如排放實驗設備運行一次的代價就是上萬塊,比如碰撞,至少直接報廢掉5台實驗車。除去國家要求的測試之外,廠家還會進行一些列的測試,這些測試都是從客戶的角度出發,比如測試空調在極端環境下能否正常工作等。 只要完成了一系列的試驗之後,確保車子的狀態達到國家要求,達到客戶的要求,解決各項問題之後,才會開始賣車。 我所舉的還只是車子在投產之後的實驗車的費用,而這隻佔到汽車6年開發周期的1年不到。至於之前的設計成本,供應商成本,等等都還沒有計入在內。再比如開發起始階段的,發動機燃燒性能開發,那費用消耗就不是實驗車開銷這個量極的了,純粹的燒錢,燒發動機。 你們看到了汽車上市後的,所謂的暴利,但是看不到開發階段的大量資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一輛汽車前期的投入,絕不是一個手機所能比擬的,而收回成本的時間更是漫長的。 而且4s店這個環節肯定是無法缺少的。如果網購汽車,那你車子的常規保養怎麼辦,常規保養的零件必須從廠家過來,難道讓廠家每次給你郵寄?車子上保險的事情怎麼處理,車在路上發生交通事故誰來處理,廠家派人過來?那你就先等一個月吧。 既然4s店的人無法省去,那麼4s店就必須從中分利。如果不通過銷售渠道獲得利潤,那麼4S店必然要抬高維修價格,最終這個錢還是分攤到消費者手上。
所以,所謂的低價銷售很難實現,環節太多而又無法避免。
本田大眾早就玩過了好么CRV要麼?途觀要麼?加價20000,不加請排隊等半年,加價的永遠插你前面。
瀉藥!!!
親,怎麼和你說呢。 @Jung Shen 說的不錯,可能是太簡潔,你不能理解。1 小米玩的是期貨!!汽車可以嗎??我是不看好。小米以高配置(貌似很高),低價格的方式對市場進行饑渴式銷售,其他手機廠商完全不和他一個套路,所以小米在價格上佔領了市場,根據電子產品的價格趨勢,當其他手機也以類似的配置出貨時,他們已沒有價格優勢和市場優勢了。汽車市場可以嗎??汽車能有手機的出貨量嗎??2 汽車設計和手機設計,完全不是一回事啊。汽車的用途很多,所以設計會根據用途和市場劃分來進行設計,手機呢??基本上以娛樂為主,附加通話功能。汽車設計是多方面平衡後的結果,很重要的一點是安全方面的考慮,當然汽車外觀等也很重要。手機呢??參照iphons就可以了,最多是按鍵的位置讓位給內部設計,屏幕換大些,配置高一點就可以了(以上僅僅是個人理解,不是手機的設計就是這樣)。3 或許你是受了【圖文】絲逆襲 義大利開源汽車對比國產代步車的啟發所以才這樣想的。那麼我想知道,這樣的汽車,地盤調校是怎麼做的??靠一些預先設計的孔位安裝就可以了嗎??這樣的汽車,怎麼看都像卡丁車,而不是汽車。4 法律法規方面。即便是汽車改裝很開源的國外,汽車改裝也需要通過道路行駛標準,否則就會變成非法改裝了。而國內汽車相關法律法規有哪些呢?請自行百度。手機的質量標準就簡單多了,就是蜂窩式移動通話和電池質量方面的標準。哪個容易??5 售後呢?汽車售後,維修人員必須經過培訓後才能上崗,尤其是4S店。況且汽車有召回制度,手機有嗎??簡單說一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說實話,話題要是說透徹了,完全是一個大工程,我一個屌絲大叔,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家庭,還要學習,完全做不到啊。。。。和單身碼農不能比啊。。。。。。。。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調校、安全配置……等這些都模塊化了再說吧~等真模塊化了,我倒希望出個沒有設計就是最好設計的便宜車,不過那時候賣點就不是小米的性能了,而是便宜……
不太同意目前第一的答案。在傳統汽車市場maomaobear所謂的那一套基本不可能完成。先反駁下他的觀點:
所謂的同樣感受、同舒適度的汽車,A6要40W,小米做出來賣10W的問題。這是不可能的!整個汽車太複雜了,就單列舉發動機。同樣參數標準的發動機,意味著它們就是一樣的產品,可能是不同廠家生產,或者代號不同。但是它們的機械性能相同,這意味著發動機的材質、汽缸的平整度等等是相同的。要能加工出和A6相同參數的發動機,所需要的生產設備也必須是一個水平的。那麼,既然廠家生產出的發動機可以10W賣給奧迪組裝,為什麼要賣給一個剛進入市場,而且想擾亂市場秩序的」小米「呢?關鍵是你給廠家的報價還只有3W!除非那家廠是你乾爹開的,誰會放這錢不賺?好!maomaobear馬上會說能召集了一批精英團隊可以製造出來。前提已經給你說了,有些機械設備不是說設計不出來,是設計出來了,你所能調動的基礎加工設備加工不出來。好,你有一大群精英,你的精英能先把基礎加工設備也給設計加工出來。請問這麼一批人真的是能聚集於一家初創公司的?而且這樣你的生產線將會過於長。關鍵是即使是你自己招來的這批精英,能做出來的這些設備,再用這些設備加工出來的發動機,你真的能控制成本在3W以下?能不超過奧迪的就已經不錯了!
但是對於題主的問題,目前也不是毫無希望的。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特別是純電動汽車領域還是有很打突破的。因為純電動車其實本質上跟傳動汽車已經很不一樣的。純電動車的關鍵技術變成了大容量,高能率比的電池、高性能驅動電機、超快速充電系統等等。這些技術有很強的突破預期,一項或多項技術的革新將會大大的提高純電動汽車的使用性能和方便程度。而這條路上已經有特斯拉在賓士了。如果能召集到一批技術能人,踏踏實實的研發,借鑒maomaobear的那套營銷策略可以取得成功。PS:作為一名工程師,及其厭惡maomaobear在他後面評論中運用的各種差不多。機械這種東西,不一樣就是不一樣,沒有差不多!曾經一度有流言說小米要成為中國的特斯拉,擠入電動汽車行業,雖然被雷軍證實是謠言了,但是小米和特斯拉還是有相同之處——都是各自行業的製造商,但卻更給人互聯網企業的感覺,小米更是以互聯網企業自居。當然,也有不同。
特斯拉汽車的成功還在概念階段,盈利不多,股價不低,主要還是玩資本遊戲。小米雖然也玩資本遊戲,但是小米的業績是實實在在的。從第一批30萬一搶而空,到一年1700萬,再到上半年2611萬,銷量在全世界都能排進前列,利潤率也是國產手機中最高的之一。
短短三、四年,就從入門小廠變成巨頭,小米的秘密在哪?
小米的秘密
自從2012年開始,分析小米的文章就鋪天蓋地。但是靠譜的不多。其實大道至簡,小米的成功並不太複雜,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複製。
在手機行業,華為榮耀,中興Nubia、OPPO的一加都在一定程度上複製了小米的成功。
雷軍公開的說法是,專註、極致、口碑、快。這些都是實話。但是雷軍並沒有說到為什麼要做這些?如何做這些?也沒有說除了這幾條,小米還做了什麼。而真正的秘密就在這些問題後面。
1、專註做好有競爭力的單一產品
雷軍所謂的專註,就是把一年一款小米手機做好,一個價位就只有一款產品。投入越多,問題越少。小米的所謂做到極致是對自己而言的,小米手機能不出大問題,還能在體驗上領先一步,這就是單一產品聚焦的好處。這條是學蘋果的,特斯拉其實也學了這一條。
產品要有競爭力,就要在同等價格給用戶更好的體驗,小米一代用1999元的價格提供了當時頂級手機硬體配置和人機交互,靠優秀的用戶體驗和高性價比獲得競爭力。
2、參與感帶來病毒營銷
這一手小米手機學自魅族,在開發過程中廣泛聽取用戶意見,讓用戶有深切的參與感,把產品當作自己的孩子,可以充分激起核心用戶的購買熱情,這些人也會帶來病毒營銷的種子,成為產品和品牌的粉絲。
3、雙重定價的營銷方式
這個是小米的核心營銷手段,高配低價其實小米只是名義,供應鏈不佔優勢,毛利率高,憑什麼做到高配低價?
那麼小米接近成本的定價是怎麼回事?秘密就在於雙重定價。名義定價是1999,1499,799,小米2代還降價到了1799,但實際定價隨行就市。
其實這個和汽車加價有點類似,名義9.9萬,但是你去4S店買非要加到12萬才能提到車。小米的名義低價加搶購模式帶來的廣告效應非常強大,甚至形成了社會熱點。無論買不買小米,做不做手機都知道有個小米手機,有個雷軍。
4、扁平化的內部管理
據員工的消息,小米內部非常扁平化。就是創始人,部門領導,工程師三級。
各個部門各管一塊,開會時間都很少,為避免官僚主義,大公司病做了很大努力。工程師靠加薪刺激積極性,沒有KPI,這就避免很多勾心鬥角,部門牆的問題。內耗少加上6*12的工作時間,還有加班,小米才能做到快。做到高效率。這是小米的核心競爭力。
5、互聯網企業的風投和人才
小米一直不承認自己是手機企業,而是互聯網企業,其實小米要的是互聯網企業的融資手段和估值。做手機企業找風險投資不容易,估值倍數低,而互聯網企業估值高得多,投資者也更容易找,特斯拉能熱也是掛互聯網和風投的邊。雷軍在創立小米前已經做過幾次上市套現,可謂駕輕就熟。
上市的預期還可以吸引優秀的人才,元老有股份,公司發展一輪,資產就升值一輪。從百萬到過億,只要短短几年,這是什麼高薪都比不了的。這種誘惑下,小米能吸引到在谷歌、微軟、IBM工作的人才,並且讓人才打雞血一樣的工作,辛苦幾年,換取上市後一生的財務自由。
小米的套路,大約在2013年被手機行業看透,華為榮耀、中興nubia、OPPO的一加開始部分或者全部複製小米的經驗,收穫都不錯。如果不考慮技術因素,讓汽車企業來學小米,應該如何做呢?
如何造一輛小米式汽車
1、互聯網圈錢術
無論你要造汽車也好,手機也好,首先你得找到會造汽車和手機的人。而會造車的人都是人才,你憑什麼把他們拉到一個新公司裡面去?答案是風投上市。靠上市發行的高溢價,獲取十倍百倍的收益,這是什麼高薪都比不了的。
所以,複製小米需要成立一家新的汽車公司,這家公司可以不自己製造汽車,而只是做技術研發、設計和市場營銷。製造的活交給傳統汽車企業來干。但是這家企業要有上市的前景,創始人要有足夠的互聯網背景,有風投變現的經驗。
新公司還有一個優勢是沒有品牌包袱,無論是一汽、長城,還是比亞迪製造,品牌都和他們沒關係,特斯拉初期用台灣富田電機絲毫無損形象。
上市變現的大餅能吸引到一流的技術團隊,小米的初期人員來自於微軟、谷歌、騰訊……汽車公司的人員就應該來自於寶馬、賓士、奧迪、雷克薩斯、特斯拉……
2、有競爭力的單一產品
小米手機能成功,至少一開始是完全靠產品的。在小米一代發布的時候,市面上只有三星和HTC的高價手機在性能上能和小米相比,只有蘋果和魅族的UI(人機交互界面)能和MIUI相比。
小米的名義定價是1999元,配置與普通國產高端手機相當。2000元的價格買4000元的配置,這是小米初期成功的原因。
在高配低價的同時,靠周光平博士的團隊把故障率控制在一個不算高的水平,保證產品的基本質量。價格便宜,故障率不高,產品性能和體驗出色,自然就有競爭力。
如果把當年的小米手機放到汽車上,就要求汽車廠商做出這樣一款產品(只需要一款,一款才能做到極致):
(1)價格在國產汽車價格的熱銷上限,轎車10萬元,SUV15萬元;
(2)各項性能指標達到中高級車的水準,譬如奧迪A6L、賓士ML350的水準;
(3)用戶的日常使用體驗細節達到或者超過頂級水準(價格貴的車做的未必好,一些豪華車中控台UI和特斯拉比就是原始時代,而這不需要多高的技術,只是思路問題);
(4)故障率達到業界平均水平,不能過高。
其實,觀致3在人才和資本上,有一點小米的意思,但是近況不佳,除了營銷不利,很大程度就是產品定位的問題。小米做到的,觀致沒有做到。
觀致3從產品品質上看還不錯,外觀審美中庸,安全碰撞得分不錯。但它只是一款2690mm軸距、非獨立懸掛的前驅A級車,而遠非小米手機檔次(在手機行業)的頂配車。並且,它的定價與一線品牌的A級車沒有太大差距,所以觀致3的銷售情況遠遠沒有小米那麼理想。
如果小米當時出一款單核配置,512M內存的中低檔手機,即使產品本身做得再好,它以一個新品牌賣1999元一樣是死路一條。
差不多價錢配置,品質沒有絕對優勢,人們為什麼不買三星買小米,同樣,人們為什麼不買新福克斯買觀致3?這樣的產品沒有競爭力。
小米手機當時對標的是三星的S2,頂配配置(不是頂級價格的三星大觀系列)的安卓手機,用汽車比喻的話。就是奧迪A6L,寶馬5系,賓士E級別的車。
做轎車,至少應該是個前置後驅縱置發動機的車,前面雙叉臂或者多連桿懸掛,後面多連桿懸掛,軸距你至少得做到2900mm以上,一看是個高級車的范。
同樣,做SUV,也得前置後驅的車,前面雙叉臂或者多連桿懸掛,後面多連桿懸掛,軸距你至少得做到2900mm以上,在規格上一看,是途銳、Q7、卡宴的數據。這樣大家才認為你的這個車的檔次足夠高。
特斯拉Model S為什麼要把軸距做到2959mm?為什麼要做前雙叉後多連桿?為什麼全鋁車身、可選空氣懸掛?它的技術找寶馬Mini為原型做個小車完全沒有問題,加速可能更快,操控可能更好。但是你做個小車說去PK寶馬M5誰信啊?怎麼賣更高的價格?
就目前國內企業所具有的技術來看,紅旗H7和長城H8的底盤有這種基礎;紅旗H7是豐田皇冠的底盤血統,長城H8是賓士ML的底盤血統。縱置發動機後驅車,軸距和懸掛檔次都夠。
在發動機上長安不錯,傳說中的2.0T升功率媲美寶馬,現在做出來的1.8T在功率和靜音上都不錯;在混合動力上和電子設備上比亞迪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術。這些底子加上一流團隊的調試修改,有希望做出能和奧迪A6L、賓士ML350比技術指標(各項駕駛品質指標、靜音、碰撞測試)的汽車。
人機交互方面,汽車企業不合格,可以讓互聯網企業來做。互聯網企業就是靠人機交互吃飯的(即使BBA,保時捷,在車載電腦的人機交互上遠不如特斯拉,而特斯拉的人機交互水平放到互聯網企業來看,也就是個中等水平)。而引入互聯網企業因素,除了可以增加更多的功能(譬如引入百度,增加地圖導航,加油站定位,餐館推薦),還有利於引進風投。
如果拿紅旗H7和長城H8做模板的話,主要的問題是成本,20萬、30萬的車怎麼壓到10萬、15萬?答案是成熟平台批量加電商。
一款車型正向研發成本最高(觀致3是正向研發的),逆向就低一些,而逆向上了批量,成本就更低。一個經典的成熟平台各種資源都是用過的,成本可以進一步降低。馬自達6當年是一款價格頗高的中檔車型,而這個經典平枱曆經多年,改出來的奔騰B50就是一款價格低廉的入門級車型。
汽車除了生產成本,還有很大一塊是廣告費用和銷售渠道的費用(包括代理和4S的費用),學小米就要通過電商把這塊錢省下來。在電商名義的低價下,這種高規格超低名義價格的汽車會引發瘋狂的搶購,量上去成本就能降下來。不通過4S店,不需要廣告,成本會進一步降低,紅旗H7的幾億廣告費,黃金地段的4S店租金如果回饋給消費者,車價能降多少?
3、互聯網營銷術
互聯網營銷術,兩條最重要。
首先是參與感。從產品設計的時候,就讓目標用戶參與進來,在開發過程開始與用戶互動,讓用戶把產品當孩子,培養核心用戶,做病毒營銷。對汽車來說,在開發的時候就可以放出藍圖,廣泛聽取目標用戶的意見,10萬的轎車,15萬的SUV,你想要我們做成什麼樣子?大框架定了,小細節和功能可以聽用戶的,讓用戶有這輛車就是為我訂製的感覺。
產品上市後,聽取用戶的使用意見反饋,即使做出修改,不是結構大動,能給用戶升級的就升級。這種做法帶來的口碑是十億廣告費買不來的。
其次是低價搶購,高價銷售。什麼能最大程度的吸引用戶,製造新聞?低價是最有利的武器。10萬元的價格,我給你奧迪A6L的規格和性能,來搶吧(實際線下銷售可能加到12萬、15萬……)搶到的歡天喜地,搶不到的只能去線下購買。
網路搶購等於白送2萬到5萬,會有多少人動心?小米每次幾十秒一搶而空,不過才幾百塊的差價。這種模式可以帶來的轟動效應,引發街頭巷尾的話題,這也是十億廣告費買不來的。
總結:
小米的成功包括產品、融資、營銷,這些都是可以學習的。管理模式要學比較困難,只能盡量借鑒。
不過,對汽車行業來說,汽車的標準化還沒達到手機的程度,做高水準產品需要足夠技術支撐,而國內任何一家企業底蘊都不太夠,所以需要合作加上吸引國際一流人才參與才可能做出相當於當年小米手機的水平。
融資方面,其實國內BAT三巨頭有足夠的財力入主汽車行業,只是需要一個契機。汽車行業做O2O有天然優勢,對BAT三巨頭是有吸引力的。
營銷方面難度最小,國內手機廠商能迅速跟進小米並且取得銷量和利潤,就是先學的營銷,這方面汽車廠商看懂了就可以速成。
太低估了工業製造的難度了。老羅折騰那麼久,連個手機都沒搞出來。
商業的本質問題還是錢……只要硬條件足,什麼技術,人才,模式等等都沒絕對的壁壘。小米模式的確是一種創新,但不一定用在別的地方就能同樣效果,不失為一種啟迪~換個角度~小米模式更像是種水到渠成,消費電子行業發展到那個點上了就會催生通過「拼縫」殺出自己獨特模式的,雷軍自己的話……站在風口上的豬布拉布拉……也許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裡能誕生下一個累不死
很奇怪這麼多專業人士都在否定題主的觀點,很多OEM現在乾的並不比小米多多少。汽車上萬於個零部件,真正採購進來的一般在1000+,除了車身一般自己衝壓(大多數還是在下屬的車身廠)其他的工作也就是裝配再裝配。
我們腦洞大開下額,內燃機車基本沒戲。純電動車倒是可以暢想。因為沒有技術壁壘和行業競爭,生產銷售和維護成本也低。看首都這環境,未來,也會出台相關政策也說不準呢。
那不基本和BYD差不多
前面幾位說的基本都是套用小米模式的外在表現形式,我補充一點。
小米模式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小米這麼做是為了什麼?
我認為小米不把自己作為一個手機廠商,而強調自己的互聯網企業的屬性是有根據的。
小米賣手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建立起小米的用戶基數,從而構建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小米生態圈。所以說,賣手機並不是小米的最終目的,而打造以MIUI為核心,小米整合的一套完整的服務才是最終目的。你想想看,未來幾年必定是逐步由PC轉向移動互聯網,而小米由小米手機佔據的龐大的用戶群,而小米佔據互聯網移動流量的入口,這樣的目的才是小米想要的。所以,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小米敢於打性價比這張牌。而就手機這個行業來說,學小米模式都是有局限性的,為什麼這麼說的,因為傳統的手機廠商是依靠手機來盈利的,所以他們可以有限的學學小米的互聯網營銷方式,但歸根結底來說,二者的出發點是不同的,一個是依靠銷售手機來獲取利潤,而另一個則是我不要求在手機上獲取多少利潤,只要賣手機就行了,只要越多用戶通過我的手機使用我的服務就好了。這樣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小米要賣小米路由、小米移動電源、小米手環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的銷售利潤完全不及小米手機的一個小零頭,但小米這樣做就是為了打造一套完整的小米生態圈,以後看電視有小米電視,玩有小米平板、小米手機,家裡小米路由、小米盒子....等等。
而目前的汽車行業也正如我上面所提到的傳統的手機廠商,主要還是依靠汽車的銷售為主要盈利點的,並不是通過銷售汽車而獲得用戶,從而在此基礎上在進行增值服務。所以,汽車行業想要完全的複製小米模式至少在目前看來是沒有可能的,甚至在同一行業的傳統手機廠商也是不可能完全複製的,let alone the automobile..
再回來看看汽車這個行業,研發費用動則億計,而且周期相對漫長,再者目前整個汽車行業還沒有形成像手機行業一樣高度的完善化,具體我就不再贅述了,前面幾位說的都有。
但是,我感覺部分的參考還是相對有價值的,特斯拉相對傳統的內燃機汽車來說,簡單了不少,其模式也是在互聯網化,我想,可能以後汽車行業也會逐步地變革,保不準在某一天改革就悄然發生了。可以用小米加步槍模式
樓主說得一部分對,一部分有問題,首先做手機和做汽車不一樣,手機就目前來看沒有太大的技術門檻,現在都是玩系統,小米趕上了安卓起步潮流。專門來了個小米論壇,小米系統,變相刷廣告。其實用過小米系統都知道,並不怎麼好,只是原生安卓體驗太差,就像早期軟體產品不注重用戶體驗,360來個優化桌面開機速度。其實沒有安卓大熱和安卓各種各樣的問題,小米是不會成功的,魅族也有專門的系統,根本沒人刷,封閉的,魅族品質比小米強的不是一半點,還有小米的屌絲手機忽悠模式,參照錐子手機那麼多死忠粉絲,明明知道不可能那麼好,毫無製造經驗的手機廠商忽然說要造出一個牛逼無比的手機,你覺得靠譜么?但是總之,也就2000塊的東西,並不值錢,大家買了覺得再不濟也是手機么,要是功能牛逼,那不就賺了,其實小米一宣傳時候高性價比,當第一批手機到用戶手裡時候那配置比著國內同期品牌優勢並不大,於是有小米1S。再說特斯拉,特斯拉是製造業,有自己核心技術,國內人買車有一部分是炫耀心裡,和對國產品牌的不認同,因為國產車太掉價了,就像很多人買蘋果一樣,當然蘋果確實貴的有道理,10萬塊錢並不是小數,一般對於買這種車的人群來說,選擇要不買個2000快的手機謹慎有謹慎,字面上的數據是忽悠不住消費者,他們會考察你的發動機,變速箱技術,底盤什麼的,而國內還沒有真牛逼的汽車製造廠家,因為好的汽車確實是工業藝術的結晶,當國內水平達到那個檔次,再學特斯拉。
Hi , all !題主的idea值得參考,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可行性就未知了。得注意幾個問題:1.現在的汽車生產其實也是集合各個品牌的各部件。各部件由某一專一品牌生產,如輪胎就是由輪胎產商靠近原料產地生產,剎車有專門的廠商來做,廠商只是負責採集這些進行組裝。懸掛系統在架構上都差不多,廠商只是進行各自的調校。2.使用小米模式就意味著整車的部件你都得採用別人的解決方案,包括發動機,而這又是汽車品牌的核心。如果不能自己掌握核心技術而依賴其他廠商,這將不利於品牌的長遠發展。3.小米模式的初衷是針對技術發燒友,而汽車的目標定位則要考慮不同群體。考慮到這一點,售後服務就得仔細考慮,至少售後服務你需要一個像4S店的CareCenter吧。
有可能,然後你就搶購,搶購個十幾年車就能提了。
國產的 山寨小寶馬那樣的四輪有啥難造的?
小米的之類 造個會跑的 耍猴的模式 給你9999元 你買不買別想太多手機的高端原件除了三星索尼壓箱底的黑科技不賣 其他都買的到 少那幾樣差別也不大汽車的發動機人家不賣你你拿什麼組裝
推薦閱讀:
※柯南中出現過哪些型號的車?
※還有比 Top Gear 更好的電視節目么?
※英國車輛號牌的歷史?
※開一輛沒有轉向助力的車是什麼體驗?
※該怎樣理解梅賽德斯賓士的廣告語「The best or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