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否在"發揚光大"中醫("發揚光大"引用知乎某問題原文)?
在知乎上看到"中國起源但日本發揚光大的問題" 其中一位樓主提到了中醫 感覺挺驚訝的 樓主沒有提供可查找資料 我想知道這個是真的嗎?
反對高票知友@孟德爾 的觀點。
第一,日本漢方界沒有「獨崇傷寒」,並非鐵板一塊,略了解日本漢方便知道日本漢方中有昭和古方派(代表人物大塚敬節)、淺田流折衷派(代表人物木村長久)、一貫堂流後世派(代表人物矢數道明)。目前的漢方醫學,吸取了現代醫學的研究方法,隨著流行病學研究及循證醫學研究的出現,學派以與以前不同的形式繼續存在,在傳統理論方面出現了江部經方理論。現在,日本漢方醫學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第二,日本漢方並沒有廢棄中醫理論中的陰陽五行,對金元李朱醫學的研究一直後繼有人,安井廣迪在日本東洋醫學會學衍獎的頒獎會上講演時提到(摘自《日本漢方醫學源流與臨床研究展望》):
漢方醫學,是從五世紀開始不斷從中國的知識中汲取而來的。當初只是簡單的模仿,後來逐漸形成日本獨特的形式。到十六世紀由於曲直瀨的努力,全面導入當時明朝的醫學體系而獲得成功。以後數世紀這種醫學體系成為主流。後來被稱為後世派醫學是以陰陽五行為基礎,根據辨證論治來運用處方的。
第三,日本漢方中不僅用成方,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諸多加減變化,有很多值得我國醫生參考的經驗,比如對加味逍遙散的應用上,對於手掌角化症常加味地骨皮、荊芥,對於頑固皮膚病常加味川芎、生地。
第四,所謂的「標準目錄」並不存在,只有類似津村葯業的用藥指導手冊,類似於參考書,並沒有絕對的權威性。
第五,日本漢方中醫保納入部分甚多,比如葛根湯,是納入醫保眾所周知的感冒藥,每年的醫保過千萬張。
綜上所述,日本的確是在發揚光大中醫,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早已預見到了這一切,說仲景若在天有靈,必定會說「吾道東矣」。現在看著這遊戲界人士信口回答的諸多擁躉,就知道的確仲景之道東矣。
發現知乎上有一個現象:有理有據粉中醫的,基本都是利益相關的行業從業者;有理有據黑中醫的,基本上是醫學行業以外的從業者。一個普通的程序員也能滿嘴「大樣本隨機雙盲實驗」,人家可不只是隨口說,是真知道是咋回事。可是,一個外行要怎麼有理有據地粉中醫呢?
我覺得中醫從業者,要振興「國術」,首先應該嘗試降低理解門檻,大家都不懂,還怎麼去信?情懷,總有耗光的一天。
-----------------------補充內容-------之前見過不少為中醫站台的觀點,說中醫建立在獨特的架構之上,一般人理解不了,現代的自然科學也無法解釋。我覺得這種觀點有點匪夷所思,小學一年級我們就開始學習「數學」,三年級我們就開始學習「自然」,到了中學又分成了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的分支就更複雜了。問題是,一張最最普通的西藥說明書,幾乎涵蓋了化學、物理、數學、生物等等我們從小學到大的學科知識,而中藥的說明書呢?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從計算機到智能手機,從登月到飛機核彈,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原子電子,都沒有離開自然科學這一廣袤範疇。世界建立在現代自然科學之上,沒有建立在中醫那個架構之上,到底是中醫錯了,還是世界錯了?一代科學巨匠牛頓錯了我們知道,開爾文男爵的「烏雲說」次年就被打臉我們也知道,可是華佗、扁鵲、孫思邈、張仲景、葛洪、李時珍他們到底有沒有錯?為什麼不讓我們知道?日本是徹底的去醫存葯,而且是從古代就開始,把陰陽五行之類的中醫理論統統剔除,改成一種草藥學了。獨崇傷寒也是一樣的原因,剔除理論,只用成方。
日本現在漢方葯很發達,但是和中醫沒什麼關係。
第一,日本漢方葯有一個標準目錄,裡面記錄了成藥和單獨的中藥,你可以從單子上開藥。這其實不是中藥,而是西醫草藥。
第二,日本醫生開藥必須給出明確的西醫診斷,可以是上呼吸道感染也可以是扁桃腺發炎,但是脾胃虛寒是絕對沒戲的。
日本只有西醫才發執照,因此沒有所謂的中醫醫生,西醫醫生自己去學中醫然後開正宗的中藥是可以的,但是不納入醫保。
日本有「中醫」嗎?--俞天任(冰冷雨天)的博客--鳳凰網博客其實這個問題很複雜,不是一句發揚光大可以總結的。
作為一個曾經的中醫粉,現在的中醫黑,在粉黑轉換之間,確實有思考過中醫的種種現象,當然包括日本「中醫」的發展和借鑒作用。談談日本「中醫」現象要全局性的觀察和思考,不能靠幾篇文章,幾張照片得出些結論,當然空想更不行。
一、日本「中醫」稱為漢方醫或皇漢醫,源自中醫是確定無誤的,而且看名字也知道歷史很久。
二、「獨崇傷寒」,其他答案中有配圖(這張照片看起來是在葯妝店裡面拍的,大家有機會去日本玩都會去逛這種店,去過的就會知道這是什麼樣的一種店了,我就不多介紹了),我們可以看到圖片上滿滿的傷寒論里的方子,這實際上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但是為什麼很少看到傷寒論以外的藥物?這個現象不了解漢方醫歷史的人是不太清楚的,那麼我先說結論,漢方醫「獨崇傷寒」,講究「方證對應」,那麼另外的內經,本草在漢方醫中又是什麼樣的地位?為什麼會和國內地位差距如此巨大?有回答中提到了漢方醫的「腹證」,如果願意了解的話那就更有意思了,四診合參,脈學在漢方醫中的地位如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什麼樣的情況是方證不對應?(以上這些問題如果都展開說夠寫論文了,所以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觀察,只有了解這些以後你才能知道漢方醫和中醫不一樣的地方)。三、「漢蘭學派」,日本江戶時代荷蘭人帶去了西醫,稱之為「蘭醫」,漢方醫內產生了一個新的流派,這個流派稱之為「折衷派」,差不多就是中西醫結合的意思,不過這派的發展軌跡很有意思,有興趣的可以多了解一下,所謂「以史為鑒,可知興替」,當然不是說下場會一樣,只是了解一下,不是覺得日本「中醫」發展好嘛,那就多看看人家唄。四、「廢止中醫」,明治維新後,漢方醫被政府禁止。五、現代日本漢方醫的發展按我看有兩條線。一條線是漢方醫理論部分,結論是基本已經歇了,已無繼續發展可能,也就是其他回答中的「棄醫」部分,其實就是廢醫啦。一條線是漢方葯部分,這部分又分兩個階段,以小柴胡湯事件為界,差別在於相關實驗的強制要求上,前半段可以理解成存葯,但現在只能理解成驗葯了。當然,日本小柴胡湯事件在國內中醫界也是討論甚多,多集中於日本人不辨證使用導致的,但是,在漢方藥物使用上日本人從來就沒有「辨證」過。目前來說,日本漢方葯的監管越來越嚴格,使用上也不需要漢方理論的指導(其實想指導也沒了),不做藥理藥性研究(漢方理論都歇了,這部分就不要求了唄),做藥效學研究(大XX雙X隨X對X越來越多,反正方證對應不用考慮辨證論治,一人一方的事,小日本比較軸啊),強製藥物安全實驗(千年古方一樣要,親,不過日本人很雞賊,劑量部分基本上是原方的1/4~1/6,這部分實驗太好過關了),不過這樣一搞,歐美老外好像很吃這麼一套的,所以出口搞的比正牌中藥好太多了,羨慕別人的時候多看看別人是咋搞的,方法很重要。
但是漢方葯在日本就是一個生意而已,整天就在傷寒論裡面折騰那點經方,你要指望他們去發揚光大是不可能了。話說回來,小日本眼光確實獨到,中醫的東西我也看過不少,確實傷寒論亮點不少,相比別的奇奇怪怪的東西強太多了,沿著傷寒論的思路走下去融於現代醫學是有可能的。
看日本「中醫」要全方位的觀察,打開蓋子看看人家是咋搞的,我覺得中醫是完全可以借鑒的日本「中醫」的,不過有些人恐怕只是葉公好龍而已,按我說不要等十年,只爭朝夕算了。
當然我寫的爛文也只是我的看法,所以有興趣的人可以對文中這些問題自己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另:本回答免戰,我只是說了幾個現象和我思考的點,同樣的現象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也許你覺得這叫發揚光大,也許和我一樣覺得這是廢醫驗葯,也許你能發現幾個牛逼閃閃的點去如何如何,都是個人看法,僅此而已。這個是真的,在日本叫做漢方醫學,實質上就是中醫,有很多著名的針灸家、漢方家。
針灸:代田文志 澤田健
漢方:大塚敬節 丹波元堅 湯本求真 吉益東洞在科研上也是不於遺力的,例如為改善血糖,一個白虎湯可以研究幾十年。這方面的文獻一下不方便找,但是我為事實負責。
在日本甚至有某些漢醫學會,例如千金會,專門研究唐代《千金要方》,這些在國內都是聞所未聞的。
更不提不提的是,一些非常珍貴的古籍在國內遺失卻在日本有藏本,早期國內出版中醫著作需要去日本考究校對。
在民國以及文革期間,漢方書籍還影響了數代的國內中醫學者。早期的留日學者也翻譯了不少漢方著作傳入國內,直至今天仍然在銷售,其對中醫的見解讓無數國內中醫學子汗顏!
類聚方、葯征 傷寒廣要 傷寒論考注
(更多的請自行搜索)其漢方製劑的輝煌更是國內無法比擬的,把《傷寒論》中古方通過減少比例等流程作為漢方上市,已經成為日本人家喻戶曉的製劑。從1967年開始接受漢方醫學藥物進入健康保險允許使用的藥物名單,時至今日,共有148種漢方藥劑獲得承認。更為痛心的是,很多已經申請專利,這是給國內中醫藥行業一記重拳!
日本漢方有些著作甚至涉及到國內沒有的領域,例如腹診的專著《腹證奇覽》,國內僅提及過,但第一本腹診臨床專著竟然由日本人寫出。
這個可怕的民族,無論是明治維新還是脫亞入歐,他們的野心永遠不會消停下來,直到無法承載的侵略。
我永遠不會輕視這個民族,他們帶給我的,是夢中跌落懸崖般的那種恐懼。
日本漢方家大塚敬節曾說過,「現在我們向中國學習中醫,10年後讓中國向我們學習。」哪有的事,日本早廢掉中醫了,這些都是一些吹中醫的造的假騙騙中國人而已
日本留下的 一些漢方,也都是只許西醫研究的這是日本漢方醫取得資格的手續:前提就是一定要先念過西醫考過國家考試成為西醫後,有興趣
的自己再研究中醫,換句話說,中醫在日本只是整個西醫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不方便打字,直接說結論:在日本搞中醫理論的,早就走下坡路了。日本現在主要是搞中藥。網上黑中醫理論的人的一個論據就是日本在搞棄醫存葯。
國內某些炒的很貴的中藥比如:靈芝孢子粉。就是因為日本發現它對癌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歷史的車輪誰也擋不住,沒有必要唱輓歌。
學中醫的可怕的不是懷疑,可怕的是活在自己編織的美好的夢裡,捧著幾個病例吹牛。然後對自己一輩子看過的病案總結成書時還duang的一下加特效。
整理某國醫大師病例時,我當時提議能不能整理一下那些沒有明顯效果的病案時,被要求改措辭,也是一種無奈呀。書上寫的東西不能全信啊。1874年日本明治政府立法廢除了漢方醫,1895年漢方醫試圖死灰復燃,被國會否決。自此日本沒有了獨立的中醫,僅保留極少部分漢方葯(中藥)。
這篇文章寫的很詳細,也是日本人自己的觀點之一,轉過來給大家參考:【海外中醫】日本東洋醫學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日本東洋醫學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作者簡介】田中耕一郎 畢業於北海道大學教育學學士,富山大學醫學部研究生,東邦大學醫學部博士後,現工作於東邦大學醫學部東洋醫學研究室。
【編者的話】 中醫學傳入日本以後,被日本人稱之為漢方,或漢方醫學。與日本人的哲學思想、民族性格、道德規範、社會風俗、生活習慣等相結合後,已帶有本民族文化的特徵,是「日本化了」的中醫學,因而也被日本人視為日本的傳統醫學。隨著荷蘭人將西醫帶入日本,日本人開始將漢方稱之為東洋醫學。本刊特邀日本田中耕一郎先生,從美國對亞洲傳統醫學的認識,東洋醫學的科學驗證、教育、作用等方面,詳細介紹日本東洋醫學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為世界各國傳統醫學的發展研究提供了值得參考的資料。
正 文
文/田中耕一郎 來源:中醫藥導報
1 美國對亞洲傳統醫學的認識
在日本,傳統醫學(即東洋醫學,在日本國內也被稱為「漢方」)中大多數的中藥材、中藥顆粒劑被適用於全民醫保的保險制度里。因此,可以說在日本,傳統醫學在日常治療中已佔有一席之地。在日本醫師就是指西醫師,並沒有像中國那樣將中、西醫師區別分開。醫師中有89%的人會使用適用於保險的中藥處方。
觀之其他國家,例如美國有補充替代醫學(CAM)、整合醫學的說法,並設有相應的政府機構即美國國家補充與替代醫學中心(National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Integrative Health:NCCIH)。補充替代醫學被劃分為3類。第1類是被稱為天然產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療法、益生菌療法。第2類是用作身體的治療,包括瑜伽、按摩脊柱療法、整骨術、冥想療法、按摩推拿等。第3類是傳統治療師,順勢療法、阿育吠陀醫學(印度傳統醫學)、自然療法等,中國的傳統醫學也歸在其中。這也是在美國將亞洲的傳統醫學稱之為「亞流」的緣故。
以NCCIH(美國國家補充與替代醫學中心)為主實施了3個計劃,包括:(1)軍人及退伍軍人的疾病管理;(2)癌症患者的癥狀管理;(3)整合方式與健康相關行為。雖然其中也包括瑜伽和冥想療法,但東洋醫學並未被納入此計劃。儘管如此,東洋醫學至少在日本、中國、韓國的臨床醫療上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
2 培養東洋醫學人才的必要性
東洋醫學裡有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思維方式,即使是對患有同樣癥狀的病人,也不一定使用同樣的治療方法。只有通過傳統醫學的診斷才能夠開出相應的處方。與把特定成分作為對象的自然療法不同,東洋醫學並不是靠單味中藥取勝,而是在經過準確的診斷後選方配藥。如果沒有專門的人才,從事專業的治療,也就不能充分發揮出藥材應有的功效。那麼就如同在眾多雷同的研究里無法清楚地分辨出真偽。
由於各國之間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在日本、中國和韓國都按各自的教學體制培養本國的傳統醫學人才。而美國對傳統醫學的支援體制尚未完善,也未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NCCIH之所以對東洋醫學的認識還很低、是與在傳統醫學這個領域得到的科學驗證較少有關。日本也面臨類似的狀況,這將在下文中談到。
3 補充替代醫學與東洋醫學
2015年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她從青蒿提取物中發現了抑制瘧原蟲繁殖的物質,並命名為「青蒿素」。這一發現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
時至今日,青蒿仍然是東洋醫學臨床上常用的中藥。像這樣從持有特定功效的中藥里提取有效成分製成各種醫藥製劑,已成為東洋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從更廣義的範疇上將葯膳、太極拳這些與飲食、身體運動有密切關係的內容也劃分到東洋醫學體系里。中藥品種眾多,傳統醫學在現代醫學的領域裡已佔據一席之地,通過飲食、身體運動達到自我保健、頤養生命,與之密切相關的補充替代醫學、整合醫學將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主流。
4 關於東洋醫學的科學驗證
4.1 日本東洋醫學的科學驗證的現狀 有關東洋醫學的科學驗證,從Cochrane Library(CENTRAL)考克蘭圖書館裡,可以檢索到所有的漢方製劑的(RCT)隨機對照試驗數據。2011年對所有補充替代醫學的引用[1]有44,840條,相對2006年的5,000條呈上升趨勢,其中60%是2000年以後出現的,英語佔71%,中文佔23%[1]。但有36%的引用在MEDLINE(美國聯機醫學文獻分析和檢索系統)里沒有被加上索引,這是繼非維生素、非礦物質保健品(如葡萄糖胺、魚油)34%之後,中藥又出現同樣的問題。
2007~2011年由於索引製作不完善,引用數一度呈下降趨勢,如果考慮到這一點,引用數將繼續增長,超過10,000條。
在以現代醫學為主的體制下,日本國內積極致力於引進東洋醫學教育與科研。與傳統的東洋醫學教育模式相比,接受現代醫學教育的醫師們,在醫學部畢業後將重新學習東洋醫學,同時將東洋醫學的科學驗證現狀納入學習範疇。並且提出朝著西醫學與東洋醫學結合的方向發展,更加客觀地評價傳統的病理機制,立足於傳統醫學的理論,對藥理學、生理學進行科學的驗證。
在日本西洋醫學與東洋醫學結合的現狀可以體現在臨床中使用西醫學的病名,如慢性硬膜下血腫,更年期綜合征等;東洋醫學的病理機制的科學驗證;五臓機能系統與性別、年齡、體格指數(BMI)、生物化學檢查項目的關聯性[2]。同時運用數式解析法嘗試如何更加客觀地評價東洋醫學的傳統診斷方法[3]。東洋醫學是通過五官感受進行診斷的方法,往往有主觀臆測的傾向。因此為了達到更加客觀地評價東洋醫學,科學研究勢在必行。這裡有客觀角度研究舌診的論文作為參考例[4]。
4.2 日本東洋醫學做出的嘗試 日本東洋醫學會(the Japan Society for Oriental Medicine)是以日本醫師為主的最大的東洋醫學學術團體。在日本東洋醫學會,Evidence Reports of kampo Treatment 2013:402RCT(EKAT 2013)(漢方治療證據報告2013)發表,部分摘要見圖1,分門別類介紹了日本正在進行涉及多方面的隨機交叉試驗。可以參照以下的網站進一步了解。(The Japan Society for Oriental Medicine.)
圖1 2013漢方治療證據報告(部分摘要)4.3 東洋醫學臨床研究的優勢 1875年,明治政府限定,只有接受過西洋醫學教育的才可以取得醫師執照。當時,漢方醫的人數遠遠超過了西醫師。從此,多數人中斷了傳統醫學的學習,只有少數人通過師徒關係或藉助書籍才得以傳承下來。
進入昭和時代,以倡導復興傳統醫學為主的古方派(經方派)成為東洋醫學的主力。古方派重視傷寒論,基本上都使用出自《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方劑。製藥公司將原有的湯藥用工業手法抽出有效成分製成粉末顆粒,以傷寒論為主的經方佔有絕大多數。其中148種顆粒製劑適用於全民醫保中的各類保險制度。
漢方葯進入保險制度的框架里,使得有更多的醫師在日常臨床中增加了處方開藥的機會,也使東洋醫學得到普及推廣。同時採用既成製劑(等同於中成藥)可以確保有效成分的穩定性,與普通的製劑一樣更加便於臨床研究,但同時也出現了不能因人而異調配出適合患者的方葯,用保險減輕了患者的負擔,但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供給方廠家出現赤字等問題。
作為既成製劑即中成藥進行臨床研究,受人矚目的代表是大建中湯、六君子湯、抑肝散、五苓散。大建中湯對術後腸梗阻具有預防作用,已被納入外科開腹手術後,常規治療範疇。即使是沒有學過東洋醫學的外科醫師,也熟知它是預防腸梗阻的常規用藥,運用在日常治療中。相關的科學驗證也表明了其具有熱感受性TRPV1受體(辣椒素受體)的部分作用。
抑肝散是收錄在中國明朝《保嬰撮要》里的兒科處方,在日本經常用於成年人[5]。岩崎等[6]的報告表明,抑肝散對阿爾茨海默病攻擊性煩躁不安等精神癥狀有效,並廣泛運用在內科領域。
六君子湯是脾氣虛的代表方劑,它對消化道運動的影響機制多次被研究報告。
五苓散用於腎臟內科的血液透析等臨床治療,它與水通道蛋白4相關聯,作為體內水分平衡的調節藥物,用於神經科的慢性硬膜下血腫、腦梗死後浮腫的治療,正逐漸受到注目。
諸如此類的研究,可以說是日本「日西醫結合」的最好體現。東洋醫學得到普及發展,被西醫師用於日常治療之中,這些都與提高東洋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地位密切相關。然而,也呈現出將真正的東洋醫學教育置之不理的現狀。只有深入學習東洋醫學,才能在臨床上靈活運用。只憑一些科學驗證報告,用西洋醫學的病名來處方開藥,終究是有限度的。更加深入學習東洋、西洋醫學,加深對人體的認識,發展臨床與科學驗證將是日本東洋醫學肩負的重任。
5 東洋醫學教育
5.1 大學裡的東洋醫學教育 日本的大學的醫學部多以西洋醫學教育為主。曾經不被列為必修課程的東洋醫學,如今根據厚生勞動省的規定,各大學的醫學部已將東洋醫學指定為必修課程。
在東邦大學的教學大綱里,東洋醫學作為二年級與四年級必修課程,開設講座共6場,每場70 min。如果是選修課程,則開設共14次50 min的講座,在春秋兩學期開課,可以說這是在日本醫科大學中開設課時較多的大學。講座由本校老師為主擔任,內容豐富充實。從五年級到六年級醫學部學生有3個月的時間用來自由選擇想要進修的科目,這時每年都會有數名學生,以隨診的形式,從旁接受帶教醫生講解東洋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經驗,再用1個月的時間集中積累東洋醫學的研究成果。
但在國家醫師資格考試里,東洋醫學被劃在醫學史的範疇,臨床知識並不作為考試內容。
5.2 畢業後的東洋醫學教育 在內科專科醫生考試的問題集里,有關東洋醫學臨床的試題被刊登在綜合診療部分。實際上即使出現在考題中,也只有幾條而已。但是,東洋醫學臨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認識,從這點上看是非常重要的。
東洋醫學專科醫師制度目前處於過渡期,今後也有變更的可能性。為了取得日本東洋醫學會認可的漢方專科醫師資格,必需取得西洋醫學基礎學科中的某科專科醫師資格。然後在日本東洋醫學會認定的研究機構進行3年以上的進修,才可得到東洋醫學專科醫師的考試資格。在日本達到一定專業水平後的西醫師,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可以打開通往漢方專科醫師資格的道路。
5.3 大學附屬醫院的臨床教育 東洋醫學門診的開設仍然局限於部分大學附屬醫院。北里大學是昭和時代漢方復興後,培養發掘大批東洋醫學人才的場所,受其影響的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慶應義塾大學也開設了東洋醫學的講座,千葉大學,富山大學設立了「和漢診療學」的研究團體,使學習西洋醫學的醫師能夠更好地理解傳統醫學的思維方式。這些從廣義上都屬於經方派。
東邦大學、日本醫科大學東洋醫學科,以中醫學為基礎並引進日本特有的漢方學,近似於時方派。東邦大學東洋醫學科本著臨床治療靈活實用的理念,不管是中醫學還是日本漢方雙管齊下各取所長。東邦大學附屬醫院裡,單獨設置的治療科室,有3名專屬醫師,在以現代醫學為常規治療的前提下,與院方攜手合作,展開中藥與針灸治療。患者多是志願接受東洋醫學治療和由其他科室介紹來的。在日本大學附屬醫院裡,讓西洋醫學的綜合診療科及其他專科醫師了解東洋醫學對現代醫學所起的作用,比什麼都重要,為此我們正努力發展密切合作的關係。
東邦大學東洋醫學科現初診患者250人/年,年門診量達10,000人次,儘管人數還較少,但有逐漸增長的趨勢。絕大多數的患者同時接受西醫與東洋醫學的治療,年齡0~90歲,疾病多種多樣,有慢性疲勞、失眠、神經性疼痛、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神經官能症、慢性咳嗽、濕疹、怕冷症、閉經、月經不調等(見圖2)。對照相應的西醫專科有消化內科、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骨傷科、皮膚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婦產科、口腔外科、精神科等。東洋醫學不僅在內科,而且在全院各個診療科室得到廣泛運用。
圖2 東邦大學東洋醫學科診治的部分疾病譜
5.4 培養有西醫專業知識的東洋醫學醫師 用東洋醫學治療患者各種各樣的疾病,可以涉及到嬰幼兒、兒童、成年人、中老年人等人生的各個階段,這就與西洋醫學的各種專科領域有了密切聯繫。東洋醫學科是在東、西洋醫學兩者基礎上給予患者相應的治療,但仍存在至今用西洋醫學無法解決或無法用相應治療標準治療等問題。例如慢性疲勞、除去器質性病變的不明原因發熱、慢性炎症(如慢性複發性扁桃體炎)、經前期緊張綜合征、月經失調、輕度抑鬱症、慢性疼痛、皮膚病(痤瘡、濕疹等)、化療及放射線療法引起的副作用等。
因此,東洋醫學的醫師必須積極吸收西洋醫學中各專科領域的知識,同時,向那些對東洋醫學懷有興趣的西醫師講解兩者理論的共同點,構築一個新的教育體制,培養更多的東洋醫學專科醫師。
6 東洋醫學所起的作用
為了將醫學應用於更廣泛的領域,這就要求具有綜合診斷治療的能力與高水平的專業知識,以尋求一個不同於現在的新的醫學體系,創立新的統一的醫療。為此、東洋醫學將在多個專業領域裡起到了橋樑作用。
同時,面對老齡化社會,將東洋醫學中抗衰防老的養生方法運用到生活中,以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目的。隨著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發病率日漸增多,用傳統飲食文化及相應醫學知識合理攝食、提高生活質量,變得必不可少。「醫食同源」來自東洋醫學的養生理論,通過食療、不依靠藥物,達到養生防病目的,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7 結 論
將東洋醫學融入現代醫學之中,在新興整合醫療與專科醫療領域之間搭起橋樑、建立一個新型的醫療模式,能提高老齡化社會的自我保健意識,推進亞洲傳統醫學的健康生活方式,與原有的藥物治療一道來增進患者健康,提高醫療質量,削減醫療費用,同時將帶動各國傳統醫學,特別是在亞洲將引起共同研究傳統醫學的熱潮,同時在研究領域裡跨越國界的合作關係也將會變得不可缺少。
參考文獻
[1] Wieland LS, Manheimer E, Sampson M, et al.Bibliometric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Cochrane Complementary Medicine Fieldspecialized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J].Systematic Reviews,2013(2):51.
[2] Watanabe K,Plotnikoff GA, Sakiyama T, Reissenweber-Hewel H.Collaboration ofJapanese[J].Kampo Medicine and Modern Biomedicine,2015.
[3] Okada T, AfendiFM, Yamazaki M, et al. Informatics framework of traditional Sino-Japanesemedicine (Kampo) unveiled by factor analysis[J]. J Nat Med,2015.
[4] Kainuma M,Furusyo N, Urita Y, 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bjective tongue color andendoscopic findings: results from the Kyushu and Okinawapopulation study (KOPS)[J].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5,15(1):372.
[5] Okamoto H, lyoM, Ueda K, et al.Yokukan-san: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use of this Kampoherbal formula in dementia and psychiatric conditions[J].Neuropsychiatr DisTreat,2014.
[6] Kitagawa H,Munekage M, Matsumoto T, et al.One example to Basic research of Formulation ofherbs from pharmacology Pharmacokinetic Profiles of Active Ingredients and ItsMetabolites Derived from Rikkunshito, a Ghrelin Enhancer, in Healthy JapaneseVolunteers: A Cross-Over, Randomized Study[J].PLoS One,2015.
我能說前不久德國還將針灸列入軍醫院治療軍人嗎?而且很多好中醫被米國挖走了。因為米國要技術,技術可以了就行了。芙蓉姐姐說在米國她做幫別人美甲都沒有被歧視,你覺得針灸推拿會被歧視?至少不會像中國一樣有色眼光濃厚。
看了上圖確實覺得有點悲涼,國內的中成藥大多數都是以時方為主,不是說時方不能治病,而是適應症的範圍還不夠大,其中治療感冒尤其是風熱感冒的,補益類的中成藥佔了不少,據我個人觀察,風熱類的感冒要小於風寒性感冒,現在很多的人也不是需要補,而是需要瀉或者兩者兼顧。而作為中醫歷史地位極高的傷寒論所載藥方,僅僅有小柴胡、桂枝茯苓丸寥寥幾種有中成藥存在,確實不知道原因何在?利益所使還是政策所致?
別的不敢說,藥劑學和藥理上多學自日本。各種沖劑,復方,漢方葯國際市場日韓為主不是沒有理由的。#上個大實話被一幫中醫粉罵成狗,我慫#
搬運一篇文章
2003年10月,筆者受大阪漢方振興財團之邀,赴日參加其成立20周年紀念活動並學術講演。見聞所及,感慨良深,擇可借鑒者略書數端,以供參考。
一、中醫是寶
在國內對中醫之寶貴雖有一定認識,但一到國外始知自己膚淺,甚至有身在中不知福的感覺。津村順大堂株式會社(下稱津村)的高層領導告訴我們,日本文部省(相當於我國教育部)官員認為,過去醫學教育的錯誤,就是忽視了漢方醫學的教育問題,今後各大學醫學院(部)都應設立漢方醫學課程,其內容、課時則各大學自定;厚生省(相當於我國衛生部)也支持研究與應用漢方,納入保險醫療的漢方處方逐年增加,現己近200萬。中藥顆粒煮散,如符合標準規定的方劑,亦可報銷;國家還拔專款支持對中醫藥課題的研究。為什麼實行單軌制、只准西醫開漢方葯的日本如此重視漢方醫?據日本方面介紹,主要是基於疾病譜的變化,就是說現代日本已經很少見生物因素致病的群體性疾病,而因環境惡化、生活習慣不良等因素所致疾病則急劇增加,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腫瘤、變態反應性疾病、神經精神病等,與心理和社會相關的疾病也與日俱增,如糖尿病發病率已達6.3
:1,現代醫學在治療這些疾病常有蒼白無力之感。因此全球發達國家與WHO已著眼傳統醫學多年,希望能探索到一條新路。因為中醫理論主張天人合一、形與神俱,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社會的統一、心身的統一,其治療方法無創傷或少創傷,藥物多來自自然,很少副作用,因此日本學者呼籲漢方醫學不僅用於彌補西醫的不足,還應作為不同的醫療體系,進行系統的教育,這是日本醫學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在日本有許多知名大學設有漢方醫學研究所和漢方醫學臨床部,如慶應大學義塾醫學部、近畿大學醫學部、北里研究所等。還有富山醫科藥科大學特別重視中藥學的研究,已經成為日本漢方葯研究的重要基地。至於臨床開業的醫師多學習與臨床應用漢方醫藥。如大阪醫學振興財團所設診療所,明確提出「中西醫合作」,標榜進行道地的中醫辨證施治,每上午有一位坐診中醫,就診者都非常耐心地排隊候診,門診量竟達40餘人之多,有的病人堅持治療達10餘年。
我國實行雙軌制,中西醫並重,保護支持和發展中醫的方針,並鼓勵中西醫兩個醫學系統結合,保險和公費醫療均允許使用中藥,可謂優越之極。但是常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鄙視中醫藥,或不努力發展中醫藥,實為可惜。應當指出中醫藥是世界文化遺產,許多國家都在發掘、整理、提高和應用,作為發源地的中國如果使之凋落,我們這一代人將成為時代的罪人,有愧於祖先與後代。
二、重視中醫的辨證施治
在日本不少地區成立有中醫研究會,他們努力鑽研中醫,獨樹一幟,反對漢方醫簡單化的方證直接主義,強調辨證施治。在日本有全國出版的《中醫臨床》雜誌,登錄有我國的中醫研究論文。我們曾在神戶中醫研究會、東京中醫研究會做學術報告並進行專題討論,知道他們在中醫理論的學習與臨床實踐方面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且每個參與學習者都是自願的。以神戶中醫研究會為例,會長、發起人伊藤良先生是醫學博士,他是上世紀60年代發現中醫治療高血壓方法不同於日本漢方醫藥,於是潛心搜集中醫文獻,遍訪中國名醫學習,今已八十高齡,仍孜孜不倦,每周應診兩個上午,求醫者甚眾,已成為日本的名老中醫。他曾報告用溫膽湯治癒1例纏綿11年的眼痛的患者。在他的帶領下。大阪地區有30餘人參加學習,每周1天,堅持至今已有20餘年。目前研究會已經出版專著14部,譯著5部,對在日本普及中醫做出了卓越貢獻。研究會的辦公地點不過50平方米,房間內有一張大桌子,周圍臨壁書架與大桌中央均是中醫醫籍與工具書。與會者多為私人醫院院長,他們聚在一起或學習,或討論疑難病例,或編譯中醫書籍。學習會如果缺少資金,大家便出錢支持。另外他們還舉辦中醫學習班,每月講課1次,輻射範圍甚廣,竟有遠自九州者。
三、漢方葯的改革
概而言之有四種形式。一是漢方浸膏製劑,多為成方顆粒,以津村、小太郎等為代表,種類達200餘種,主要為仲景方、萬病回春方和局方,保險醫療多可報銷,因此應用範圍很廣。規模與市場佔有率以津村為最大。他們在我國深圳、上海均建有工廠,在深圳建有中藥貯存倉庫,足夠三年製藥之用。另外在我國西北、江浙等地還建有8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他們曾進行過種植實驗,我國西北乾旱沙漠地區所產的麻黃,地上植株不茂盛,麻黃鹼等有效成分甚多,而移栽於日本靜岡的麻黃植株雖生長旺盛,而麻黃鹼等有效成分竟為零,所以日本在選用藥材上特彆強調道地藥材。在成藥質量標準控制方面,近年來津村採用三維HPLC指紋圖譜技術,以探求藥物的安全性、均一性、有效性,使品質評價得到高層次的保證。從國際趨勢來看,因中藥復方是內含多種成分的植物製劑,在海外雜誌發表論文均要求有指紋圖譜,另外美國FDA及歐洲EMEA對植物製劑的品質保證也要求有指紋圖。迄今世界多用二維指紋圖,三維指紋圖不多見。津村還設有300餘人的研究所,常與大學聯合研究開發新葯。他們在世界與日本國內的市場中佔有80%的份額。我們曾向其高層領導詢問津村漢方製劑有多少通過美國的FDA的認證,他們回答說沒有,也並不以為然,認為FDA的認證與否不值得過於看重。
二是生葯顆粒劑,以櫪本製藥公司的產品為主。此法源自《靈樞·壽夭剛柔》,在蜀椒、乾薑、桂心漬酒時,將葯fu咀,即將葯咬成小塊,以粗顆粒酒漬或水煎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浸出,且可減少用藥量。《別錄》說:「fu咀,古之制也,古人無鐵刀,以口咬細令如麻豆,為粗葯煎之,使藥水易清,飲於腸中則易升易散。」。後世雖改用刀切,亦稱fu咀,但應吹去細末,清代銀翹散之類葯葉較多之方劑亦切成粗末煮散應用。這種傳統炮製與煎煮的優良方法,不和何時已經很少應用而完全被飲片代替。今天日本用此種生葯顆粒代替飲片,乾燥潔凈,貯之瓶中,配製方劑時以分包機均勻混合分包,用特製綿紙包裝成袋,可煎煮亦可沸水沖泡,每包30~50g,辨證施治,隨證加減,頗受患者歡迎。近畿大學東洋醫學研究所門診部的新谷教授處90%用此劑型,大阪漢方振興財團門診部的伊藤良先生和他的學生河田先生也喜歡用此劑型。接受此法的患者不惜自費堅持治療,很可能是由於療效好的原因。我們認為此為我國古法,較飲片用藥省而療效相當不錯,值得重新進入議事日程,倡導推廣應用。
三是中藥提純創製新葯。中藥廠和漢方專家認為,新葯不是西藥廠的問題,中藥廠也應開發新葯、研究生葯、研究新老漢方製劑的改革等。日本和一些國家尚不允許中西藥物結合的製劑。
四是中藥進入保健品、葯膳和化妝品系列,市場廣大不容忽視。首先是一般醫藥品的非處方葯,如感冒藥、胃腸葯、滋補強壯口服液、藥片、顆粒,其次是家庭用品,如洗浴用品、養發用品、美容用品等。
我們曾和富山醫科藥科大學的奚谷忠人教授交談,談到對中藥現代化的看法,他認為成方合煎所製成的浸膏劑,煎後可引起有效成分的變化,有的能形成新的成分,較之單味葯提取後服用時相加,更為符合原方藥效。另外他還指出,中藥、西藥合用會影響中藥的藥效,他在實驗中發現服用芍藥甘草湯時同時服用抗生素,則芍藥甘草湯有效成分的血葯濃度銳減,強調中西藥聯用時應特別慎用。
四、針灸的時行
由於可能增加感染的機會,針刺的應用曾受到一定影響,而日本針灸的盛行卻出人意料。
一是有眾多的針灸專門學校,日本約有60餘所,學制三年,屬短期大學,此外還有明治針灸大學。高中畢業生與成人均可經考試進入短期大學。我們訪問了大阪森之宮醫療學園和東京衛生學園,學校設有針灸(東洋醫學)、日式正骨、康復、理療等專業,畢業學生有30%獨立開業,70%的到醫院從事針灸工作,就業形勢較好。森之宮醫療學園還在美國設有分校,學生以白人居多,亞裔學生約佔20%,大有以宏揚針灸為己任的精神。
二是日本針灸有一特色。我國針灸術是在562年吳人知聰渡日攜帶有明堂圖和醫籍而推廣傳播的,其後日本天平年間大寶律令中的醫疾令規定典葯寮設有針博士、針師以教針生,所學為《甲乙經》、《明堂經》等,七年畢業。到江戶初期,日本針灸已經出現本國特色的流派,如打針、管針等。現在日本的針具均為一次性,針較細、較短,均實行管針指擊,手法輕盈,進針準確,穴位較多,手不接觸針身,很少感染,也有同時使用紅外線照射者。炙法則少用艾條,多以溫灸器粘附於皮膚上,用點火器點燃,灸灼局部,省時省力。其艾絨分為九級,愈細愈白呈絨者為上品,有些患者行溫針灸。
三是重視針灸正骨歷史的研究。森之宮學園名譽理事長森秀太郎,八十多歲,遠見卓識,不遺餘力,搜求文物在學校內建立起針灸博物館,其圖書館藏有我國與日本的針灸古醫籍善本、珍本不少,長野仁、橫山浩之、井山悅子諸先生對其整理、研究、考證,出版不少專集,對宏揚古代針灸做了大量工作,令人敬佩。我們曾看到1475年鎮江版的挂圖,林起龍重刊明堂圖(1665年)原圖,以及朝鮮模寫本,多種日人所制銅人模型與明堂圖,保存完好,考證詳明。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東京博物館看到了著名的東博針灸銅人,銅人與真人等人,現已修繕。由此可感受到他們對文物保護的重視,研究的深入。
結語
中醫藥是我國優秀的文化瑰寶,曾對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對世界醫學作出了傑出貢獻,現己超越國界,為全世界人民健康服務。我們應當對她百倍愛護珍重,努力挖掘,繼承發揚。同時還希望國家採取措施,讓更多學科的資深科學家參與,在理論與臨床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我們不能固步自封,應認真吸取借鑒外國的經驗,發展自己,促進中醫、中藥、針灸、推拿等各學科不斷前進。同時提高中藥質控標準,使中藥更多地進入國際市場,佔有相應的份額,為全人類服務。 ( 靳士英 魏 輝)
有個回答說「現在我們向中國學習中醫,10年後讓中國向我們學習。」為什麼要向他們學習?這裡可以肯定絕不是學習中醫。本來就是學來的,怎麼又要學回去。不是邏輯有問題。就是其中發生了變動。
現在日本漢方醫學不是只能作為保健醫學嗎,沒有專門的中醫院吧,真正生病都是去西醫院的
日本的醫保早就不給漢方醫藥報銷了
中醫是醫學,談不上發揚光大,是需求的問題。日本的中成藥做的還是很好的,滿足日本人的治病需求。不僅是日本,韓國、歐美也都挺推崇中醫的,因為確實能解決人的問題。針灸師在美國,工資是很高的。
很多人說發揚中醫,其實中醫不需要發揚。當西醫普遍性的解決不了人的疾病時,而中醫卻可以解決,他自然會強大。
中醫是中國的,根在中國,日本不管怎麼搞,都無法取代中醫是中國最強的事實。這裡面有著文化、中醫人才的因素在裡面。是簡化,方便上手,但放棄了一些東西必然會影響以後的的提高。
推薦閱讀:
※大便不成形,便後便便粘在馬桶上難沖乾淨?怎麼治?
※請問這副中藥里都有什麼葯?謝謝!這個葯的思路是治療婦科痛經的?肝經入手?
※四磨湯適合給新生兒喝么?
※老婆迷上中醫完全到痴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