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吸收知識並提高自己?
現在這個社會,信息碎片化的嚴重,想吸收一切有營養的知識,可是如何著手做才比較有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尚且如此感嘆,信息爆炸的今天,「想吸收一切有營養的知識」這一追求更是不可能實現的。求知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要這些知識?
以終為始,才知道方向;知道方向,再找路徑就容易了。我求知有三個目的:
1、以專業知識作為在世間生存的依仗;2、認識這個世界,滿足自己對於這個世界是怎麼樣運行的終極的好奇心;3、以知識作為娛樂的來源。第一個目的是大家都有,具體而言各不相同的,所以,你要求知得弄清楚你用來吃飯的知識具體用在哪個方面,怎麼用,哪些為主,哪些為輔。
一年多以前我給自己列了的單子,搭建了知識結構,具體見這個回答:
做公司高層管理需要的專業管理類知識該怎麼樣去積累?現在我不是高管了,正好這兩天在重新調整知識結構框架——這個東西本身也要做PDCA的。等我調整好貼上來,以供借鑒。
需要針對題目特彆強調的是:知識必須系統化,碎片化的知識只是補充,意義不大。
系統化求知的方式是:找到好書,去啃,然後找到自己感興趣或有價值的點延展開來,作主體閱讀和專題研究。1 零碎時間翻閱電子書
不要刷微博朋友圈!當時看來確實風趣幽默有效,但是一天之後你會忘記80%的知識。電子書較為方便,主要是能將你的零碎時間串起來,形成整體的知識。2 大段時間看實體書
每個城市和大學都有圖書館,先借一些書,找感興趣的,然後你會從這些書中發現別的感興趣的,這個作家介紹的作家,作品中提到的別的書。你想了解的別的知識。像是一個圓,越擴越大。這個圓將你看的書串起來,形成整體的思維。3 運用網路資源學習
當你遇到不會的,有技術性的問題,請記住求助網路。而且不要拖延,當即開始。網上的公開課和視頻資源足夠一個初學小白走向初級甚至中級者。4 多和不同的人交流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但一定要和積極向上的人交流。以樂觀的態度面對別人。認識不同的人也是生活的一種樂趣,也是一種沉澱,不管是很厲害的,還是普通人,聽他們的經歷,可以沉澱你的知識,給你一種人生指引。5一定要積極樂觀這是最重要的知識,做到這一條,才能有能力學習其他知識1、遠離社交網路甚至是網路,一天一個小時足夠,否則你屁都做不了。
2、把五年前看過的書喜歡看的重新看一遍,你會覺得好多當時你都沒看明白。
3、多走走,少去參加那些沙龍講座,大部分都是互相拍馬屁,尤其是社交網路這個破行業。
4、每年鑽研一個領域,去圖書館看書,這樣更專註。
5、必須找到你鑽研領域最牛逼的人,想辦法見面並提問你不明白的問題。
6、別死讀書,研究植物學問就真去一植物保護區呆1年,研究佛法,就真去寺廟做一年居士。
7、其實快樂的人都是沒什麼知識的人,要那麼多知識幹啥?泡知乎。-------------知乎是很有用的信息篩選工具。不必看新聞,不必看微博,一切事情一旦成了氣候,知乎上總有討論;成不了氣候的,本來就不必關注。
知乎上遇到靠譜答案中推薦的遊戲,下載一個體驗一下(我是遊戲行業的); 知乎上遇到推薦的書,去kindle商店買一本;有疑問的,直接提問;有想法的,整理起來在知乎發個回答,有漏洞別人會幫你指出。
要吵架,要約炮,要社交,那就去別的地方。要增長知識,知乎是非常重要的途徑,應該好好利用起來。我現在雖然很少發言,很少回答問題,但是看看知乎還是很有收穫的。---------------------自己有一些不成形的想法的時候,整理成答案是一個很好的提高自己的過程。發布出去經受別人的評判,等贊同和反對,又會收穫很多。有時候,熱心幫助別人的感覺也不錯。但是,如果只是為了炫耀"這個我知道!",或者為了得到更高票數,只接受贊同不能接受反對和評論,那就有違我"增長知識"的初衷了。有的問題,我也沒有靠譜的答案,勉強回答就不夠誠實了,會誤導別人,也害了自己。現在,知乎我能回答而沒有回答過的問題越來越少了,所以我只好往伸手黨轉變。關注什麼樣的知識,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得明白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點非常重要。
所謂的有用的知識,應該是對你有用的知識,信息時代,各種信息龐雜無比,選擇性的吸收知識比如何吸收知識更為重要,一個人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就是組成他自己的一部分,在《恰同學少年》中,青年毛澤東曾說過,學習要有目的性,知道自己要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類似的表達在《李小龍傳》里也看的到,他們都是了不起的人,在求學的路上,始終堅持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利用知識使自己成為想成為的人。
你關注的信息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你,一個整天看貼吧,網易新聞的年輕人,難免牢騷多一點,一個整天看鐵血論壇,關注不靠譜軍事網站的人,難免總覺得一腔熱血憋的自己快發瘋,關注知乎,豆瓣等網站的人,大多偏文藝且理性……你看到的,就是組成你的一部分,想明白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比如何獲取相關信息更加重要,精力有限,信息爆炸是信息爆炸,但是真正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又有多少?多少時間浪費在了一次一次的刷微博,人人空間上面,有用信息的攝入不應該是被動的「偶遇」,更應該是積極的索取。——————————————下面再談談如何獲取有用信息說實在的,在這個年代,沒有學不到的知識,只有不願意學的人,網路的強大一次又一次讓我們驚嘆,不論是專業知識還是新聞軼事,在網路上摸索幾天,你總會「看到更大的世界」,實在覺得資源搜集太過麻煩,別忘了我們還有萬能的某寶,上去看看,說不定就有你想要的,一般都不貴,就說這麼多還是想再說一句,獲取信息的手段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說幾句,不喜請拍。首先,想吸收一切有營養的知識這樣的觀念也許是錯的,換成活到老學到老如何?這樣吸收知識:1.書本是主食,知乎、微博、論壇等是零食,多吃主食,少吃零食。2.書有好書壞書,看多了自然會辨別。3.有的書不值得看,有的書看一遍即可,有的書要反覆看。
4.每天抽一兩個小時作為閱讀時間,養成習慣。
5.一本好書往往是同一個好作者寫的,一個好作者往往會推薦其他好作者和好書,沿著這一條線就可以發現許多好書,一本一本地看。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說寧可睡無妞不可居無書。你覺得呢?彼得德魯克曾經有一個觀點,三年一個周期的去以一門知識為中心,一定要一門知識為中心的去學習,比如過去三年時間研習法律,三年時間研習金融實操,三年時間研究電影。。只要你定個中心的話,圍繞這個中心來取得知識就不難了。
瀉藥。(第一次被邀請,好激動)
關於這個問題,我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幾點愚見分享給各位。1.利用碎片時間。在現代社會,時間越來越零散,吃飯時,等車時,坐地鐵時,有這麼一些零散的時間不知道該用來做什麼,很多同學都用來玩手機,聽音樂。我建議你可以在手機上裝個PDF閱讀器或多看這樣的東西,或者買個Kindle,用來閱讀書籍,這類書籍可以是一些課外的書籍,你感興趣的,並不是你這個專業所需要的,但是可以增加談資的內容。2.少上網。刷微博,刷論壇,甚至是刷知乎,都只能帶來碎片化的知識,並不能形成體系。只有真正的抱著大塊頭的書去閱讀,拿出你的周末來,去花大量的時間閱讀,才能獲得完整的知識體系,深入到這個領域中去。3.善於做總結
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做筆記,只有做筆記才能讓你把書由厚讀薄,在做筆記的過程中,要把書中真正對自己有用的內容摘錄下來,便於日後的翻閱和複習。對於一些非技術類的書籍,比如小說等文學類的書籍,最好讀完以後寫寫感受,以及引發的一些思緒。4.最重要的一點——知道你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你吸收這些知識,最終一定是要達成某個目的,這個目的是什麼?你是希望成為一名專業的技術人才?還是希望成為一名任何行業都不精但是任何行業都了解的人?或者是其他?只有你捫心自問,真正知道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才能確定自己如何去吸收這些知識,怎麼樣去吸收,吸收哪些。你才不會因為處於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而感到迷茫。第一次如此正式的回答問題,如有不周,還請提出,請各位包涵。我常常吹牛,熱衷於各種豆瓣,活動,自以為是的高端學科和領域。有一天,一位學霸朋友跟我說,這個我不知,那個我不上,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沒那麼多時間,也沒那麼多精力。
所以有些人渾水摸魚,龐雜而反覆,卻都是皮毛都不算,也有些人懂得取捨和堅持。
所以其實問題本身跟信息爆炸沒有什麼關係,能看到自己的內心又守得住,才是無冕之王。把刷微博/微信的時間用來看知乎,把看知乎/刷網站的時間用來看結構化系統化的書。沒用幾百上千小時在一個領域的沉澱,憑藉碎片化也只能了解個皮毛。
找到龍之後再去學屠龍技
大部分知識或許很有價值,但自己若用不上,就根本沒意義以前是信息不夠,一篇文章就可激起千層浪。現在則言論、信息充斥著每一個角落,大多數都用不了、卻也逃不了。很多人以為自己變好了、更智慧了、人脈更廣了,其實不過是信息過量時代的一個幻象。如何從大量的信息中,抽取最有用的,是一個難題。
有人因此而發明了大數據技術,然而大家對此技術蜂擁而上的結果,就是你的大數據提煉和我的大數據提煉最終又形成了新的大數據本身,仍然落回到信息的汪洋之中。信息過量,就是時代本身的宿命,天網恢恢,任何企圖逃離它的手段最終都落回到它自身當中,繼續為它增磚添瓦。
而對「因陀羅」法的使用,就是對這種詛咒的打破。
「因陀羅」一詞被廣為知曉,主要還是要歸功於武則天大姐。當年武則天向法藏法師求學於《華嚴經》十玄門,就在法師對這個因陀羅網的闡釋下獲得了重要的開悟。意思是,在因陀羅這一重天上有一張用寶珠結成的網,互相輝映,一重又一重,在這無數顆珠子當中,每顆珠子都蘊含自身,但又反射出其它所有的珠子,以此來比喻現象與現象間相互交織,事理與事理間圓融無礙的狀態。
如果把這裡的「寶珠」換成「量子」,我們就能發現這個理論與當今的量子糾纏現象的描述是多麼相似。科學家發現,處於量子糾纏態的微觀粒子,無論相隔多遠,對其中一個粒子的干擾馬上會影響其它粒子,並且這種「馬上」是同時發生的,根本不需要傳輸的時間。量子糾纏現象暗示事物之間的聯繫能力或許遠遠超出現代科學的認識。
量子雖然糾纏,然而我們卻不必糾纏,我們只需要認識到這種事理之間圓融無礙的本質,就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信息海洋的時代中找到自處的位置。這種「因陀羅」法的提倡,應當是一種信息獲取方式的革命。因為在當今時代面對海量信息的每一個人,如果不是逃避信息的話,想出的對策幾乎都是如何提煉信息、濃縮信息、找到最有價值的信息,而未曾想到信息實則提無可提、煉無可煉,任何提煉信息的動作都將變成新的信息繼續蒙蔽你的雙眼,這是事物之間互相纏繞的屬性就已決定,讓你本來是想要提煉信息,結果卻越提越多。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你想要了解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那麼比起親自到每一個地方去看去感受這種笨辦法來講,任何人類都可以去看新聞報道或閱讀書刊,這是最基礎的第一層提煉;然而新聞或報刊讀著讀著你覺得都是在描述現象,並沒有總結歸納世界發展變化的規律,於是你在其中篩選,找一些更有深度的媒體評論來看,這是第二層提煉;然後又發現,所有的深度評論深到後來都靠一種專業的機構來發聲,叫做「智庫」,可以解析種種世界發展變化的現象,於是你開始關注智庫,這是第三層提煉;然而一旦關注「智庫」,你便發現這又冒出了無數無央的種種智庫,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個個都是履歷光鮮的行業專家或極其權威的機構,然而卻各說紛紜,讓人眼花繚亂。什麼哈佛大學肯尼迪戰略研究院、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這樣的機構多得如同汗牛充棟又個個都是權威,且紛紛站出來發聲,其嗡嗡聲不亞於一開始想要提煉的信息本身。這時候,為了分辨其權威之所權威,洞察之所洞察,你又必須重新倒回去閱讀報刊資料的事實本身,甚至要回到笨辦法親自到現場去探索。所以,層層提煉之法,看似高明,實則一無所獲,本來以為能有個什麼獨一無二的真知灼見要被提煉出來,結果卻越提越多,甚至又繞回去了。
所見略同公眾號曾經提出過「[思維模型]一心二元三角法」,就是為了應對信息世界這種過量的嘈雜。在這個方法仍然管用的前提下,我們在此提出其升級版「因陀羅法」,此法為前法之心法。為什麼?這是因為其方法屬性所決定的。提煉法之所以不能奏效,就是因為之前所說的量子糾纏原理,所謂事物與事理之間相互關聯、相互映射,想提取一個卻牽出一堆。而因陀羅法就是利用事物與事理自己本身的這個屬性做成的方法,就是要從任意一顆寶珠中去看到其它的寶珠,其它的任意一顆寶珠中又反射看到其他的任何寶珠,僅此而已,卻不能聲稱你擇選的任意一顆寶珠就是其它寶珠的提煉版。它們都只是一模一樣的寶珠本身,如果真要有所提煉,那麼你並非要提煉其中某一顆寶珠,而是同等寶珠之間所反射出來的相互關係。
這便是對當前信息擇取方法的一個顛覆性認知。有學者曾說過,知識本身不重要,知識與知識的關係最重要。這句話非常容易證明,比如,現在再讓你倒回去做中學時代的習題,你肯定是做不出來了,哪怕當時那套卷子你做了滿分。如果知識最終學來是要遺忘的,那麼我們學來做什麼呢?其實,我們最終學到的,並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它們的相互關係,它會重塑我們的頭腦運轉模式,乃至於哪怕你當下不能再做出中學時代的習題,但只需要稍微再被啟發一下、指導一下就能馬上做出來,速度成倍於初學者。那麼,知識會被遺忘,而通過知識獲得的相互關係不會遺忘,並且還能隨時重新激發出既已遺忘的知識,所以,知識的相互關係比知識本身重要,本命題證畢。
知識如此,信息就更是如此了。我們可以說,信息本身不重要,信息與信息的相互關係最重要。所謂一葉落而知秋、《紙牌屋》推出第三季而知特朗普必定當選總統、經濟結構變化而知霧霾路線轉移、達沃斯上提倡全球化而知VPN必定更加封鎖…有些要直推,有些靠逆推,看似反常反直覺,而實則都在因陀羅網的相互映射關係之中。或者說,什麼直推逆推,其實根本就沒推過,它就在那兒擺著,就在寶珠里反射著,你不過是直接就看到了而已。
本文論述到此,算是開闢了一個新鮮的視角。然而因陀羅網的寶珠擺歸擺著,看不看得到又是另一回事了。信息與信息的相互關係(X),又要落腳到知識與知識的相互關係(Y)上來,最終,甚至是要落腳到信息間的相互關係(X)與知識間的相互關係(Y)的相互關係(Z,Z=X關係於Y)上來。此三者,乃平靜的海面(X)、其下洶湧的洋流(Y)、再下面堅實的陸地(Z)的類似模型。最起碼要解決到第二層,才具備看到此帝網之內,各寶珠所映射的世界相互關係的眼力。
生存,認知,娛樂,三個目的總結的挺好。以目的為出發點,學會提出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學會搜索,以搜索為手段,學會篩選,以篩選後的資料為依據,學會研究理解和反思,也還有一部分人能做到超越吧。
是什麼讓你與眾不同?
信息化的今天,通過掌握的信息提高資本的價值越來越小。
與其更加拚命的學習知識,不如用心去把握智慧,擁有自己獨特而有價值的思維方式。
用心卻不帶著獲取知識的目的去讀書,我想 會有收穫的。
1. 善於搜索: 儘管知識和方法重要 但有一定的學習成本 了解和理解即可 需要用的時候馬上搜索 解決問題
2. 學會告訴自己enough: 學習是階段性的 不會一蹴而就 學會果斷停下 日後再懂 反而有可能理解更深
3。不要全而要精: 越是信息爆炸 越需要專才 知識結構從矩形成為金字塔形狀需要很長時間 不如先成為倒T字形狀 慢慢擴充為金字塔形狀
4。多與專家談話: 每天午餐與不同的人 或者專才聊天 這跟讀書一樣 很多時候知識和信息在互動的情況下能被更好的吸收
5。辯論與寫作: 交流出你的知識經驗見解 下意識的梳理你的頭腦 刷新你的認知現在確實信息爆炸和泛濫,盲目的閱讀,只會迷糊自己,浪費時間,疲憊不堪。 明確目的,有目標學習。如下:自己飯碗相關專業知識,樂趣方向,終極關懷。 知行合一
樓主必定是想著怎樣吸收知識,除了通過書本。你所瀏覽到的一切有用信息進行疏通整理很關鍵,網頁書籤分類,例如學習,文化,烹飪。微博關注理性派學術向,你若有意向學定會自動忽略無意義的段子冷笑話吧。豆瓣用來整理電影,音樂和書籍,效率也好用。反正我所學到看到的有用信息都會被收藏存檔和分類整理,它們就像你自己寫出來的書,都是你腦子裡所擁有的寶貴信息。其實有意向學,定會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呀。自我控制和興趣使然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了。
不看新聞 只看書 經典的 50年以上歷史的
翻牆 學英語 學會用Google
需要獨立思考技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