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史料證明明英宗製造了天文簡儀、渾儀、渾象、八圭尺等,他有天文學造詣?


北京欽天監製造天文儀器是在正統三、四年之間的事,當時英宗是11-12周歲,已經通曉天文、機械之學。在宮廷教師王振的幫助下,英宗對南京欽天監的儀器設計進行了改進。

正統十二年十一月,欽天監監正彭德清報告了利用新儀器的觀測結果,因北京的緯度比南京高出4度,北京的夏至日長和冬至夜長各比南京長三刻(45分鐘)。在英宗支持下,欽天監在正統十三年編製的《正統十四年大統曆日》中採用了新的說法。但新說在朝野中引起了懷疑。

為了擺脫政務的困擾,專心研究,英宗導演了一出大戲,悄悄將皇位傳給景帝。1449年9月1日,英宗從土木出發,到無燈光污染的蒙古草原上進行天象觀測。據隨侍的錦衣衛校尉袁彬記載:「上時出帳房,仰視天象。」

一年後,英宗迫於孫太后、錢皇后等人的壓力,回北京繼續研究。他曾在樹下思考問題,被樹上的蘋果砸到了頭也不在乎。景帝擔心哥哥被砸傻,派人將蘋果樹鋸掉。

七年後,英宗完成了他的論文,提出大地其實是球形的。但是,景帝迫於輿論,已經將曆日中的晝夜時刻改回。為了紀念弟弟,英宗決定不再修改《大統歷》,而將自己的論文代替宮女陪葬於裕陵之中。

我自己吐了,你們呢……


謝邀,先上結論:個人認為此說不實,明英宗的確對星象歷算等感興趣,但並沒有史實證明他在這方面有深入研究。至於所謂製造天文儀器,其實不過是他下了命令,讓欽天監等機構負責製造而已,至於他自己在其中親自作出的貢獻,我覺得幾乎沒有。

首先,查《明實錄·英宗實錄》有如下條目:

壬寅,御制觀天之器,銘曰:「粵古大聖,體天施治,敬天以心,觀天以器。厥器伊何,璇璣玉衡。璣象天體,衡審天行。歷世更代,垂四千禩。沿襲有作,其制寖備。即器而觀,六合外儀,陽經陰緯,方位可稽。中儀三辰,黃赤二道,日月暨星,運行可考。內儀四游,橫簫中貫,南北東西,低昂旋轉。簡儀之作,爰代璣衡,制約用密,疏朗而精,外有渾儀,反而觀諸,上規下矩,度數方隅,別有直表,其崇八尺,分至氣序,考景鹹得,縣象在天,制器在人,測驗推步,靡忒毫分,昔作今述,為制彌工,既明且悉,用將無窮。惟君勤民,事天首務,民不失寧,天其予顧。政純於仁,天道以正,勒銘斯器,以勵予敬。」

行在欽天監監正皇甫仲和等奏:「南京觀星台設渾天儀、璇璣、玉衡、簡儀、圭表之類,以窺測七政行度、凌、犯、遲、 留、伏、逆。北京齊化門城上觀測未有儀象。乞令本監官一人往南京督匠,以木如式造之,赴北京,較北極出地高低准驗,然後用銅鑄造,庶占象不失。」從之。

而《明史》記載如下:

正統二年,行在欽天監正皇甫仲和奏言:「南京觀象台設渾天儀、簡儀、圭表以窺測七政行度,而北京乃止於齊化門城上觀測,未有儀象。乞令本監官往南京,用木做造,挈赴北京,以較驗北極出地高下,然後用銅別鑄,庶幾占測有憑。」從之。明年冬,乃鑄銅渾天儀、簡儀於北京。御制《觀天器銘》。十一年,監臣言:「簡儀未刻度數,且地基卑下,窺測日星,為四面台宇所蔽。圭表置露台,光皆四散,影無定則。壺漏屋低,夜天池促,難以注水調品時刻。請更如法修造。」報可。明年冬,監正彭德清又言:「北京北極出地度、太陽出入時刻與南京不同,冬夏晝長夜短亦異。今宮禁及官府漏箭皆南京舊式,不可用。」有旨,令內官監改造。

可以看出,實際負責製造這些觀天儀器的仍然是欽天監等部門,所謂「御制」,實際上只是他自己為某儀器親自寫了一篇銘文而已。

僅此而已。


簡儀是郭守敬做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古人大多尊天而不是尊地?
為什麼中國古代把長頸鹿叫麒麟,可石刻雕塑的麒麟卻長的像獅子?
漢承秦製為什麼秦二世而亡,漢卻可延續400年?秦朝滅亡根源是什麼?
李大釗如果沒死,在中共應該是什麼地位?
國民政府當年帶走的財富到底對台灣初期發展起了多大作用?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天文學 | 天文學史 | 明英宗朱祁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