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晚飯好處多,餓治百病誰知曉」說的對嗎?不吃晚飯對身體真的好嗎?


不請自來,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很扯,但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在靈長類隨機對照的實驗中,卡路里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會使生物體更多的使用生存向(Longevity)策略,增加端粒酶活性修復修復氧化損傷等等維持體細胞穩定的策略,其中也有大量的基因甲基化或者組蛋白乙醯化之類的修飾,簡單來說健康飲食會導致基因層面的修飾性的優良改變有利於健康與長壽且此改變可以遺傳(但並不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實驗中採取的方式更多的是每頓飯減少熱量以及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攝入,而非不吃飯(可能的腸胃損傷等等),整天餓成狗的妹子們,你們的方法是作死,不是健康(人體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基礎代謝率會降低,導致每天淤積大量的待代謝的廢物,面色暗沉、肌無力、無精打采、思考遲鈍等等,整個人都不好了!)

下面上乾貨

(看在這麼辛苦的份上各位大爺行行好點個讚唄~關於老化以及癌症的話題都歡迎跟我討論,私信或者評論都可,我有時間就回復):

--------------------------------------------------我是靈長類之神的分割線---------------------------------------------------

這個是文斯堪森國家靈長類實驗中心(Wisconsin National Primate Research Center)在Science上面發表的一篇,長達20年的實驗,此實驗中一共納入17歲以上(相當於人類的40吧)的恆河猴(Rhesus Money)共78隻(你無法想像這是一筆什麼樣的開銷),最開始只有30隻公猴,5年之後又添加了公母1猴各24隻. 這個實驗從89年做到09年……年紀大點的做完這個實驗就可以退休了QAQ)

Paper並不長,但都是精華,挑幾個簡要的圖來講解一下吧~

圖1(直觀對比圖):

這張圖裡面表現的是左邊的對照組的猴子(比實驗組多攝入30%的能量且並沒有控制飲食種類),雖然你可能覺得猴子長的差不多(其實它們差異的比人類大得多,基因相異度甚至有10%,人類只有1%),不過你仍然可以看得出來哪個更顯老吧?衰老真的是不分種族的,最主要的是,

它!倆!一!樣!大!猜得到嘛?

27歲的年齡對於猴子來說基本上是壽終正寢的年齡了

圖2(病理對比圖):

這一組數據表明了整體的死亡趨勢,圖A上面的每一個豎杠都是一隻猴子死去了(有一隻猴子剛開始兩年就死了,好可憐),而圖B和C分別表明了老年病(Age-related disease)發病率與整體疾病發病率的對比,可以看得出來老年病致死率率有著極大的改善(減少將近30%),也就是說

健康飲食會讓你就算老了,也活的輕鬆自在~

圖3 (三大老年病對比圖)

圖3 說的是三大人類老年病殺手,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

這裡的每一個豎杠都是代表一次發病,實驗表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癌症,尤其糖尿病(其實是糖耐受Glucoregulatory Impairment)的發病幾率大幅下降(糖耐受那組是10多個比0的天壤之別,P不知道小到多少了),且並沒有影響生殖能力以及行為能力等,得出的結論是

癌症與心血管發病幾率基本減半,糖尿病發病率幾!乎!降!為!零!

(等你年紀大了就可以回答「三高都沒有是怎樣一種體驗」一類的題了)

當然也有人提出質疑比如說數量不夠啊之類的,不過20年這麼多猴子你給我養一個看看?後來也有人做了有些類似的實驗,並沒有得到很好地壽命延長結果,但稍微有些疾病方面的改善,總結的結果是因為他們供給的對比僅僅只是熱量差異而種類並沒有差異,實驗組也服用了高糖高脂的食物,也就是說:

如果你整天麥當勞,肯德基,地溝油炒飯,就算吃得少一樣死!得!早!

如果有人有興趣的話我把那篇放上來(第二篇參考文獻),有條件的自己看吧我就不細說了

Reference

1.Colman R J, Anderson R M, Johnson S C, et al. Caloric restriction delays disease onset and mortality in rhesus monkeys[J]. Science, 2009, 325(5937): 201-204.

2.Mattison J A, Roth G S, Beasley T M, et al. Impact of caloric restriction on health and survival in rhesus monkeys from the NIA study[J]. Nature, 2012.

————————————————2015.4.5更新—————————————————————

答案被推薦上日報了好開心~更新一下回答大家的問題吧

我承認我跑題了,只是部分分析了「餓治百病」這個觀點,準確的說,30%熱量減少攝入(也就是7分飽)以及盡量減少快餐等垃圾食品的攝入可以使你的晚年活的更自在一些,至於晚飯吃不吃全看你早午飯吃了多少.

以上.


古代人睡得早,古代人沒有互聯網,古代人以燭火照明,古代人沒有夜生活。

古代人過午不食,從午間12點-14點的進食時間至夜晚18-19點的入睡時間,跟現代人晚餐至入睡的時間基本一致甚至更短。

撇開作息談過午不食的都是耍流氓。


這個問題我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因為是親身經歷呀!

前些年為了減肥,我也曾堅持晚上不吃飯,只運動,最多忍受不了時吃點點水果。

有時晚上會餓的睡不著,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

我的胃以前很好的,但現在就差了很多,時常會泛酸。吃飽了不舒服,餓了也不舒服。

晚上還是要吃些東西的,除非你能保證在睡著前沒有餓的感覺。

比較健康的做法是睡前三小時不要進食,晚上盡量清淡,低熱量。這對於要上一整天班的人來說,是比較難接受的。


不吃晚飯我會省很多錢


純吐槽@GayScript 轉來的文章,他自己也是存疑的,大家想一想再點贊同好吧,不要一看文章夠長就下手。歷史考據不能說明問題,沒有現代醫學證據是硬傷,每一次論點的推進都是邏輯大坑。還偷換概念故作驚人之論,飢餓和過量飲食又不是二選一。最過分是科學實驗那段,什麼英國美國加拿大的實驗,這種不列出reference的舉例,十個裡邊九個坑。即使確有原文,論點十有八九也是肥胖導致疾病,根本就不能支持作者的理論,為了不肥胖就只能飢餓嗎?合理飲食呢,你們都忘了它了嗎,它在牆角畫圈抽泣好吧。

1. 以偏概全:一個人死了,正好他愛吃晚飯,所以他是吃死的。那他要是沒人的時候愛倒立,你怎麼證明他不是倒立倒死的?現在人人都吃晚飯,大家身邊有吃晚飯吃死的嗎,站出來說一聲讓我開個眼。

2. 慣例不代表正確:從來如此,就對嗎?現代社會人類壽命普遍延長,身高增高,身體素質也有所改善,既然身受現代文明的種種益處,又何必盲從之前的教條。過去習慣上不吃晚飯,只怕是因為農業社會要優化配置糧食。生產力有限的情況下,晚上不必勞動,節儉一點易於糧食積累。異曲同工的「忙時吃干,閑時吃稀,不忙不閑時半干半稀」 肯定不是為了養生吧?

3.考據有硬傷:中國人真的是建國後聽蘇聯人的開始吃晚飯的嗎?我最近看民國人物的傳記,晚飯肯定是吃的,當時想必沒有俄國人逼他們。前溯五代南唐,韓熙載夜宴也不是因為嫌自己命長。以前的達官貴人,夜宴冶遊並不在少數。

4.以偏概全,選擇性篩選論據:光說中國人了,老外怎麼算。該文作者自己也知道俄國人是一日三餐的,西方人大抵如此,他們怎麼沒有亡國滅種呢。

5.居然還有陰謀論:「應當指出,外國人也提倡不吃晚飯。他們說:「晚飯送給敵人吃。」也就是說,你最恨誰,就讓誰吃晚飯。」

大家美劇都看,出國的也不少,想必都知道西方正餐一般是晚餐。你們當真的覺得老外不吃晚飯?

希望專業人士能查幾篇論文說明一下。


以下根據我學的醫學知識和在醫院見到的實際情況作答。

醫學上因為一些醫療操作的準備,可能要求患者禁食。但是飢餓一般不是治療疾病的手段。

很多疾病(比如創傷、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在治療過程中需要保證充足的熱量攝入。例如發熱時體溫升高,人的基礎代謝率會增加,耗能增加。又如,營養不良的腫瘤患者健康水平也會下降,所以腫瘤患者在能正常吃飯的時候,如果沒有特殊醫療操作絕不會建議餓肚子。

長期營養不良對疾病治療往往是不利的。因此,人在飢餓時間太長時,為了達到治療目的,還要換用腸外營養的方法維持患者的物質和能量攝入。

只不過,對於胃腸道不適不能進食的疾病,比如急性胃腸炎等,吃了東西會吐,這時候醫學上就不建議吃東西了,可以等胃腸功能好了再吃。但是這裡側重強調的並不是飢餓對患者的治療效果,而是強調避免進食帶來的危害。實際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可能因為嘔吐腹瀉丟失水和電解質,如果吃不下東西,還需要額外補液,比如口服補鹽液。由此可見,物質能量攝入對人維持健康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實在是沒法吃飯,醫學上肯定不建議人餓肚子。

食慾也是受到人體胃腸道、神經精神因素、內分泌多方面調節的現象。一種當我們問病史時,評估人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是食慾,許多時候,沒胃口不吃東西本身就表明病情程度較正常飲食的患者重。

醫學上常常建議健康人每頓飯不要吃太飽,因為熱量攝入過多會引起肥胖,繼而可能增加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率。要根據自己的日常活動量和消耗情況決定食量,消耗大或者處於生長發育期就多吃,消耗少就少吃,避免攝入過多熱量。尤其是現代人在食品供給充足的情況下下,應該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主食、水果和甜食要有一定的限量,總的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要超量。具體量是多少可以看各國的膳食指南。

目前來看,人每天吃的食物總量一定,人每頓飯少吃一些,一天吃五六頓也不是壞事,少吃多餐適合某些消化系統手術後的患者、糖尿病患者、消化不良的人等。正常人這麼吃,除了口腔衛生問題和操作不太方便之外,我也沒聽說有什麼其他健康方面的明顯影響。或者說,吃幾頓飯相比於一天總共吃了多少、吃了什麼而言,把一頓飯拆成幾頓吃不是個影響很明顯的問題。

相比之下,如果攝入食物總量一定,把一個人一天所需的熱量都放到一兩頓飯里吃,已經接近於暴飲暴食了,很多人會受不了。如果每頓飯吃的量一樣多,但是每天少吃一頓飯,人體的物質能量攝入量就少了。一旦攝入量不能滿足人體需要,就會出現營養不良,當然也會增加許多疾病的風險。最簡單的包括貧血、女性月經不規律、容易感染各種病原微生物等。

情況嚴重的肥胖症可以用手術治療。一般的體重偏胖的人,如果要體重控制和體型改善,要靠飲食結構和運動、作息的調整。單純的不吃飯是非常不可靠甚至是很愚蠢的方法,但是,一個人只有具備一定的營養學知識和生理學的思考方法,才能充分理解這種通過禁食來長期控制體重的方法是多麼不可靠。

雖然偶爾餓一兩頓沒什麼壞處,但是也沒什麼明顯的健康收益。長期真想注重健康的人,首選的建議是每頓飯不要吃太飽,不要吃太多主食甜食,控制一天總體的熱量攝入,調整飲食結構。並不建議靠不吃飯來追求健康。

人活七十古來稀,然而,現在高收入現代化大城市裡,排除意外事故等因素,相當比例的人的預期壽命都已經能到80歲了,人的生活條件在進步,健康知識也在更新,人不應該盲信那些古代活不到70歲的人在物質匱乏條件下的缺乏證據的健康建議。

------------------------------------------------------

有的回答真是說話不負責任啊,比如這個:

如果晚餐過飽,必然有部分的蛋白質不能完全的消化吸收,再加之睡眠時腸胃蠕動緩慢,這樣食物就會停留在腸胃之類,勢必會引起大腸癌。

誰家的醫學書上會這麼胡言亂語呢?


科學家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一群小白鼠分成兩批,一批小白鼠每天只喂八成飽,另一批小白鼠每天都喂全飽,一個月後,測量小白鼠的各項身體指標,結果發現,每天只吃八成飽的小白鼠的各項生理指標都要優於每天吃全飽的小白鼠。

基於此,科學家們得出結論:每天吃八成飽有利於身體健康。

後來,科學家們又以猴子為實驗對象,做了相同的實驗,結果發現,每天只吃八成飽的猴子明顯具有強烈的攻擊性,它們會沖飼養員吐口水——很顯然,它們不開心了。

於是,科學家們又得出結論:每天吃八成飽不利於心理健康。


BBC 有個紀錄片,叫 Eat, Fast and Live Longer,我前幾天剛剛看了一遍。紀錄片里,主持人研究了三類推崇健康飲食的方法,並輔以權威醫學機構對按照這些方法飲食的人的檢測,指出健康飲食,不要過量攝入卡路里,確實對身體健康有幫助,而且確實能降低年齡大了之後心血管疾病等的發病率。

拋開太學術的部分,下面簡單說說三類方法(憑記憶作答):

1. 第一類就是嚴格限制卡路里攝入,比如成年男性需要每日攝入2000卡以上的熱量,那麼通過飲食上的控制,保證攝入量基本達到這個標準,基本上50歲之後心血管疾病(三高等等)發病率都會低於同樣年齡段的。這個方法的缺點是,執行起來太麻煩。國外超市食品上會標註卡路里量和其他營養成分的含量,但自由市場上賣的就沒有,所以估算每日能量攝入非常麻煩,且不夠精確。片中的一位長期堅持低卡路里攝入的人,早飯吃的麥片,還加了一個蘋果的蘋果皮,他說:「蘋果的營養都在蘋果皮里,裡面的果肉都是卡路里。」(所以他削完蘋果皮,把剩下的蘋果直接扔了...)

2.第二類方法是間隔的做一些禁食活動。片中的學者指出長期吃高蛋白的食品會導致人體對這些營養保持旺盛的攝入,從而產生一些東西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學者指出,身體健康者,在有人監督的環境下禁食一段時間,可以顯著的抑制肌體對這些有害物質的合成。片中的主持人在三天內沒有吃東西,只喝一點綠茶,三天之後檢測他的身體,那些有害物質含量確實下降了。研究人員指出,這種辦法確實有效,但是得長期堅持,也就是說一個月就得堅持禁食幾天。否則的話,那些有害物質的合成又會恢復。這個方法的缺點是:只對身體健康的人群適用(如果身體本來就有疾病,禁食可能會傷身),而且餓的那幾天,實在是太難熬了...(主持人三天沒有吃飯,只能喝點水,最後看什麼都香...主持節目的時候狀態看著也不太好...)

3.第三類方法是交替限制攝入卡路里。學者指出兩日之內攝入的卡路里總量應當盡量的少一些,但沒有第一類方法那麼嚴苛,也不用像第二類方法那麼難熬,但效果還是很不錯的。片中有位研究人員帶著主持人吃了頓快餐,並告訴他想吃多少吃多少,但第二天只允許他吃很少的一點沙拉(只吃一頓),第三天又可以放開吃,這樣交替著來,熱量總量攝入是低於每天2000卡的。主持人回英國後,(在美國採訪科研人員),嘗試了一周五天正常飲食,兩天少量飲食,基本不影響工作和生活,他堅持了一段時間後體重減輕(他原本超重),且健康指標全面提升,說明這種方法親測有效。

拋開問題中的「不吃晚飯」,或者「餓治百病」,這部紀錄片里援引的各種科研機構的數據所說的一個關鍵就是不過量攝入熱量,這其實對身體健康是有幫助的,當然在不過量飲食的條件下,多吃一些健康食品(果蔬,健康油脂,優質蛋白)對身體健康當然也有幫助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我這裡所說的東西都是來自紀錄片里的論述,紀錄片里參訪的是美國的科研機構和人員,片中談到了一些學術研究的成果,但沒有給出具體論文的題目,所以我回答時沒法給出論文的題目和鏈接。我個人是相信科研的結果的,但請各位朋友批判性的看紀錄片給出的有關信息以及我寫的答案。


我個人的經驗是,吃得少就精神,吃得飽就犯困。每一種理論的提出都只是一種假設,通過自己的實踐來證明或證偽假設,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首先那篇文章看到蘇聯人我就知道又是哪個死宅在釣魚,和秋褲梗、三億五千萬金盧布梗一樣......

正經的說,其實對一般人來講,如果睡得早,晚飯吃少點是有道理的。我一直認為在規律飲食的前提下,應該根據吃完飯做什麼來適當規劃這一頓吃什麼:如果接下來要幹活寫論文之類,必須吃頓好,一來提供能量,二來振奮一下精神。如果是休息日啥都不幹在家刷劇,我覺得稍微吃點簡單的就可以了,畢竟接下來消耗不了多少能量,吃太多油水全轉化成脂肪了。

從這一點來說,不吃晚飯大概只適合那些天一黑或者天還沒黑就睡覺的人吧,古代農民都是這樣作息的,現代社會入夜以後要做的事多了去了,你敢跟流水線工人這麼宣傳他們一定砍了你。


先吃個6分到7分飽,自己感覺一下第二天的精神狀態。什麼事都講究個循序漸進,驟然改變生活習慣不是好事。

不吃晚飯到底有沒有好處,有多大好處,這也都是依據個人體質而定。但確實大部分長壽的人吃的很少,晚飯相對來說就更少,甚至不吃。


你可以少吃點兒 但不可以不吃!只吃水果也不行!我考研那段時間,壓力大,晚上只吃水果和牛奶或者酸奶,的確瘦了10斤,但是,我大姨媽卻走了!!!妹紙們不要步入我的後塵!!!一定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不吃零食!多運動!就可以了!!!


舉個例子吧,說我姥爺。

老人家八十七了,時刻閑不住。有事沒事就坐公共汽車去市郊或老家農村串門,經常樓上樓下走,他在樓下有個小棚子,經常去那倒騰東西。幾年我和他一起抬一台電視,非液晶,挺大的那種。當時要花錢找人抬,他不幹,一定說能抬。他用繩子把電視綁到一根當扁擔的長棍上,我倆從一個四樓里抬下來,碾轉到另一個樓抬上四樓。完事我累的像狗一樣,他又去自己棚子收拾自己的雜物去了。身體唯一的毛病就是腿不好,因為大概在抬電視之前的時候,一年內就出了三次車禍,有一次都叫車撞飛了。腿里有鋼釘,要不身體能更好。人也不糊塗,就是話略多點。

從小到大給我的感覺,就是極注意身體的保暖,基本在房間中都戴帽子,天氣有點涼就會立刻加衣加褲,也很注意保護眼睛,比如老人家,都怕費電,晚上關了燈看電視,會戴上墨鏡看。

接下來回到主題,就是飲食,唯一算壞習慣就是喜歡喝點小酒。我姥爺關於飲食有兩點遵守,一是晚飯吃的少,常說讓肚子餓點睡覺才舒服。二是近乎嚴格的飲食時間規律,到自己的飯點不管飯好沒好,或有沒有,一定要找東西吃,任何能吃的東西。吃完之後也不會再吃。

所以,晚飯不吃是否有好處,不管肯定,但少吃估計是有好處的。

但我身為吃貨,真的做不到呀~


胃炎患者路過,只說一句,要我不吃晚飯,就等著胃痛一宿吧


不是說人一生大約吃六噸,誰先吃完誰先走嘛。。。


原帖地址:不吃晚飯有益健康,是真的嗎?

 央視網(記者馬旭 李笛 報道)近日,網上盛傳著一篇名為《不吃晚飯好處多,餓治百病》的帖子。該內容迅速讓網友展開了激烈討論。帖子強調,「提倡不吃晚飯,不是為了節約糧食,而是為了養生」,並以「古代最大的規矩是不準吃晚飯」作為論據,表明不吃晚飯有益健康。那麼,這種說法是真的嗎?

 網友:不吃能「治病」

  看到微信圈中傳開的這條帖子,有網友更加堅定了減肥的決心:「以後真要少吃點了。」也有網友抱著試試的態度,準備晚上吃點水果,不再吃飯。

  但也有網友質疑:「古人過午不食的前提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的人很早就睡了,不吃當然不要緊,放現在,不吃不是餓暈了。」

 網友「翻滾的貓」則認為,空肚子入睡才不利於身體健康吧。我太姥姥活了97歲,堅持不可空腹(不是飽食更不是暴食,勿抬杠)入睡,否則胃不好。而且飢餓感影響睡眠質量,休息都休息不踏實,怎麼可能長壽。現代人的生活規律有可能是日落而息嗎?

專家建議,對於普通人來說,三餐需定時定量,保持的一定規律,才能有益身體健康。

醫生:少吃晚餐不等於不吃

  「有一種說法是『少吃延壽』,但『少吃』不等於『不吃』。」東方醫院胃腸病科主任醫師劉菲說,曾有過這樣的動物科學實驗,一組小白鼠自由進食,也就是「敞開吃」;另一組小白鼠吃到7、8分飽,即提供80%的能量,使其免疫系統處於緊張狀態。實驗顯示,控制組小白鼠壽命比自由進食組的小白鼠活得更長。但這在人體身上並不可能重複類似實驗,只能作為一種參考,不能由此直接推斷。

  劉菲表示,一般來說,健康人每頓不要吃得太多,尤其是晚飯,以七八分飽為宜,同時睡前三小時最好不進食,如果吃得太多或太晚,都可能會加重代謝負擔。而在臨床上也曾遇到過心臟不好的老年人暴飲暴食過後突發心梗或胰腺疾病的病例。

  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童內科專家魏慧琴曾表示,現在減肥的小孩很多,家長容易採取激進的辦法讓小孩減肥,如果單純控制飲食,尤其不讓吃主食等方法來減肥,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

營養專家:會影響肝膽功能

  中國古代有「過午不食」的說法,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醫師謝吟靈解釋,從中醫養生角度,下午1點以後,以流質食物為主,但也絕不提倡不吃。晚飯可以多吃蔬菜,吃一些米飯等主食以攝入足夠的碳水化合物。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韓婷從營養學角度分析,正常來說,成人需三餐規律,定時定量。因為晚上活動量相對減少,消耗也隨之降低,如果攝入能量過多,或太晚吃了夜宵,食物還未完全消化,就會堆積成脂肪,時間久了人會發胖,一些疾病也可能隨之而來。

  「晚飯可以適當少吃,但不能隨意取消晚餐」,韓婷表示,否則會造成新陳代謝的紊亂,影響肝膽功能,造成膽結石等疾病;不吃晚飯可能造成營養缺乏,也極易引發新的疾病。同時,現代生活的作息已與古代農耕生活有很大變化,所以不能照搬古代的認知。

醫生建議,健康的飲食習慣應該是,每日三餐比例3:4:3。

  醫生和營養專家都認為,「不吃晚飯有益健康」的說法並不科學。從健康角度來說,晚飯可適當少吃,但「少吃」不等同於「不吃」。營養學家建議,對於普通人來說,三餐需定時定量,保持的一定規律,才能有益身體健康。


能想到的第一個弊端就是會吃宵夜。


正在進行中,大約一個星期了。餓是會有一點,不過做點別的事就不覺得了。

睡眠變好了,早上起來身體很輕鬆。

對食物有新的認識(會更加珍惜吃飯的過程)。

味覺也有變化(敏感一些了)。

體驗到了成功節制慾望的感覺(時日尚短,還得留觀後效)。

過午不食這個事因人而異,就像治病需要調和陰陽,分析病人身體的對症下藥。有的人這樣做會倍兒精神,有的人就會餓出病。箇中滋味還需自己體會。

2016年3月1日晚於天津


我姥姥,不忌口,老年一直比較清瘦。活到104歲,如果不是一場感冒發燒沒挺過去,還能更久些。一百多歲時記憶力還不錯,親戚來了能陪坐一下午跟著聊天,自己懂的去大門外曬太陽來回散步,還能給外孫的孩子們縫虎頭鞋什麼的。最後幾年我去跟她住過,晚餐她都照吃,飯量還不錯,白天水果和零食不斷,睡覺一般是跟大家一起看兩集電視劇之後。。。早上大約七點左右起床。。。


本人親自體會:上班族,做行政工作,中年女性。自2010年起,基本上沒怎麼吃過晚餐(偶爾有聚會、公務或餓感了也少吃些),已成習慣,至今胃沒任何問題。早餐和中餐都吃十分飽,營養合理,所以晚上不餓。每天會步行2萬步左右,身體健康。感覺這真是習慣問題,因為不想讓自己的身體臃腫,所以就管住了嘴,也邁開了腿。


推薦閱讀:

怎樣判斷蛋白粉是否服用過量?
葡萄籽膠囊富含花青素,越橘膠囊也富含花青素,一般都說葡萄籽是抗氧化的,越橘是補眼的。這兩種膳食補充劑能相互替代,只吃一種嗎?還是兩種一起吃比較好?
如何有效避免腳踝、膝蓋扭傷?
IT男工作量大,常常加班,如何平衡好工作和健身運動的時間和精力,鍛煉身體提高體質?
視力表為什麼要用 E 來測試視力?為什麼不是其他符號?

TAG:健康 | 養生 | 科學 | 膳食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