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京的地理位置都以XX橋的東南西北做劃分?

基本上你在北京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定位成XX橋+東南西北。

安惠橋南,健翔橋北,望京橋西,學院橋東……

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受邀啦。。

北京不是以某橋+東西南北來稱。

而是以某地、某路口+東西南北,

比如,東四北大街、東四南大街、西四北大街;

繼而公交報站名中採用了某地、某路口+東南西北口的說法,

比如,內務部街東口、小街西口等等。

立交橋+東西南北只是延續了這一邏輯而已,

而橋下有其他路名,只能以東南西北大致表示片區位置,避免與具體地名重疊。

這種邏輯思路得益於北京是一個以東南西北正交系統為道路體系設計依據的地方。

北京為什麼要正交系統,這就得「想當初……」了。


題主說的「xx橋+東南西北」的命名方式是在進入21世紀後才有的,是為了避免公交站名背後涵蓋的商業價值。在上世紀90年代,北京的公交站都是隆福大廈,北京機電廠等這種以單位名字來命名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改革,很多企業都瞄上了公交站名,想要用自己的品牌來冠名公交站。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索性就採用純地理意義的命名方式咯。


關於「為什麼」大家都說的差不多了,我來說說這樣分的好處。

題主的問題應該是來源於北京公交站名,對於「惠新西街南口北」這種地名里東西南北都有的地方有些犯暈。可是十年前對一個路口、一個立交橋附近的站名不分東南西北的叫法,其實更讓人鬱悶。記得2003年在三環坐車從馬甸轉車到昌平去,在簡單的馬甸橋下就繞了近一個小時,因為分不清要轉的車到底是在橋的哪個方向,而站名卻都叫「馬甸」。想起來還好不是在世界第八奇蹟的西直門橋,還好不是個分不清東南西北的陰天。在那個沒有手機地圖卻有著差不多的霧霾的時代,出門真是恨不得帶個羅盤。

2006、2007年左右,可能是跟奧運有關吧,這些情況得到了整改,現在大家看到的北京公交站命名都很規矩了,不再會出現圍著橋轉圈找車站、過了馬路找不著車站的情況了,生活其實幸福很多。

最後,強烈推薦一下大家多坐公交少開車,現在公交的密度很高了,幾乎每個乘客都能找到座位,再加上公交專用線的普及,坐公交常常比開車還快呢~


其實真正的路標並不是這樣劃分的,我想你會這麼覺得大多是因為公交站的原因吧。確實公交站牌很多是以某橋北到了,某橋東到了,最初到北京我也有過這樣的感受,而我另一個感受就是北京的橋好多啊,其實仔細想想這也不難理解,作為交通線路上的重要節點,橋是最好辨認的地標之一,並且舉個例子對比一下,在20年前吧,西安才有3座立交橋的時候,北京就已經有73座天橋了,路橋的發達子在一定程度上讓這樣的事就自然而然了——我認為。

當然,其實除開交通站名等,我覺得北京的地理位置並不是這樣簡單規劃的,交通需要讓人充分理解所以簡單易懂,但真實的地理確是比較複雜的,正如其它很多可能是北京的親解釋的那樣有各種各樣的叫法。

不過相比起其它城市,北京、西安這樣完全正南正北規劃的城市真的是很好辨認啊~


除了橋東南西北,還有「XXX 路口」東南西北,比如「西單路口南」,或者「XXX 東南西北口」,比如「和平里南口」。

規則似乎是,如果參照一個具體的建築,典型的如橋,就用「它的東南西北」來命名它東南西北的位置,而要是參照一個街區,就會把它附近的路口命名為它的東南西北「口」。


只有公交系統的站名是這樣的,且這個應該是在2000年之後改的,平時指位置的時候如果不是要說車站很少會這樣說的。

至於公交站名的這個變化,個人認為非常好。現在北京已經幾乎沒有站名相同但是實際站點位置不止一處的情況了。這點對於不那麼熟悉站點分布的人能避免非常多困擾。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朋友坐車來找我玩,問我哪站下車,我說和平街北口。然後他下車說,這裡有四個和平街北口車站,你們學校到底在哪裡啊......

後來東西向就改成和平東橋了......

哈哈哈


推薦閱讀:

去看故宮博物院9月的《石渠寶笈》特展,需要提前做什麼功課呢?
北京月子會所哪家好?
北京最適合情侶逛的地方有哪些?
如何看待2017年美國藤校在中國大陸招生結果?
北漂在北京稅前7500是什麼體驗?

TAG:北京 | 建築 | 北京交通 | 北京城市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