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吧里看到有人說豫東戰役是一場敗仗,粟裕謊報軍情,西兵團損失嚴重,真是這麼回事嗎?


首先亮明觀點:題目里的那種說法就是放屁。

要評價豫東戰役,必須先要明白豫東戰役的背景。

豫東戰役是在什麼情況下打的呢?1948年1月,中央決定華野派出三個縱隊,由粟裕率領,渡過長江,在江南開闢戰場。——這就是著名的「下江南」的決策。陳毅對此表示熱烈擁護,賦詩云「五年勝利今可卜,穩渡長江遣粟郎」。

然而,粟裕對此持保留態度,他認為在當前形勢下,貿然渡過長江,不可能立住腳,只會白白損失部隊,因此,他「斗膽直陳」,接連發電錶明自己的觀點,反對下江南。最後經過中央經過慎重研究,同意了粟裕的意見,放棄了下江南的決策。

那麼,粟裕和中央的主要分歧在什麼地方呢?中央認為,中原地區敵人重兵蝟集,我軍完全沒有辦法施展開,因此派粟裕下江南,是調動中原敵人南下,打開中原局面的唯一方法。而粟裕認為,如果下了江南,沒有根據地,沒有群眾基礎,孤軍深入,很可能造成重大損失,而且並不能達成調動中原敵人的目的。相反,如果留在中原地區,我軍既有群眾基礎,又背靠山東和晉冀魯豫老解放區,是我們的優勢。而敵人在中原地區雖然集解重兵,但他們要守備地方,包袱很重,機動兵力並不充足,所以我軍在中原地區是完全可以以損失5~6萬人的代價,殲敵3~5個軍。

在中央權衡後,決定採用粟裕的意見,放棄下江南,在中原地區尋機殲敵一部。

於是,這就有了豫東戰役。

豫東戰役的具體過程我就不再贅述了,只說結果:這場戰役,直接參戰的國民黨軍25萬,我軍20萬,殲滅國民黨軍1個兵團部、2個整編師師部、4個正規旅、2個保安旅,共消滅敵人9萬餘人,我軍傷亡4萬。

從戰役角度來說,除了那些噴子之外,還有誰敢說這場戰役是敗仗?粟裕以20萬對25萬,以少打多,最後殲敵9萬,自身傷亡雖然略大,但也不足殲敵數量的一半。如果這樣的戰役算是敗仗,那倒要請教噴子們心中的勝仗是什麼樣的?

還謊報軍情?現代戰爭中,戰場上一個師一個旅的位置中央都清清楚楚,你說能謊報?這噴子們是生活在古代演義小說里嗎?何況戰役中,華野和中央往來的電報歷歷在目,中央都認為這是一場偉大勝利,就噴子們說是敗仗?合著噴子們比毛澤東、朱德、劉伯承、陳毅都聰明。真是豈有此理。

從戰略角度來說,豫東戰役的意義更為重大,它雄辯得證明了粟裕的觀點,即我軍在中原地區,依靠老解放區,有能力進行大兵團作戰,有能力大量殲滅敵人機動力量。豫東戰役完全打開了中原局面,徹底震懾了國民黨軍,以至於三個月之後華野打濟南,徐州剿總竟然不敢派出援兵。正是由於豫東戰役,中央最終把戰略決戰的戰場放在了中原,這才有了半年之後的淮海戰役。

換言之,對於粟裕和中央「下江南」的爭論,豫東戰役就是一張考卷,粟裕在這張卷子上寫出了一個優秀的答案。

至於網上對豫東戰役存在爭議,主要是因為它未竟全功,沒能完整的消滅一個兵團。

就在粟裕馬上要全殲區壽年兵團的時候,黃百韜突然出現是睢杞戰場。

黃百韜此前是從徐州出發,前往兗州增援的,當時許世友指揮華野山東兵團圍攻兗州。為了保證豫東戰場,此前粟裕曾再三要求許世友將黃百韜滯留在魯南,不要讓他轉向豫東,然而黃百韜從徐州北上兗州走到半路,突然改變方向,跑到了睢杞戰場。這一下大出粟裕意料之外,使得粟裕由原來的勝券在握變成了危機四伏。

粟裕當時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兵力不足。在豫東戰場,他手中只有八個縱隊,分別是一、三、四、六、八、十縱,以及兩廣縱隊和特種兵縱隊。但廣縱和特縱只有幾千人,不能當一個完整縱隊使用。在黃百韜進入豫東戰場之前,粟裕手中所有的兵力以及全部使用出去了,手中再無一兵一卒機動。

所以,當黃百韜數萬人突然出現在戰場,可以想見粟裕所面臨的危險。

然而,但即使在這種局面下,粟裕依然先突擊打掉了區壽年的兵團部,殲滅了整編七十五師,然後回身全力攻擊黃百韜,竟然意圖將黃百韜全殲。最後雖然這一設想未能實現,但依舊給黃百韜部以重創。事後黃百韜不得不承認華野「士氣高昂、實力雄厚」。

至於黃百韜到豫東戰場是誰的責任,這個不好說。當時黃百韜本來是北上支援兗州,但走到半路被命令立刻奔赴豫東。姑且就認為是常公人品大爆發,終於在操作上出了一記神手吧。

(話說回來,當時劉伯承指揮中野在西、南等幾個方向不惜代價阻擊胡璉、孫元良、劉汝明等幾個兵團,友軍尚且如此用命,你許和尚作為華野一份子,讓黃百韜輕輕鬆鬆毫髮無傷的離開魯南,你真的儘力了嗎?)

總之,即使由於黃百韜的緣故,豫東戰役的收官不是完美的,但依舊不失為一場偉大的勝利。

最後再多說一句,講到粟裕的戰場指揮藝術,豫東實在是一個非常好的標本。在豫東戰役中,粟裕隨機應變、果斷敢決、敢於冒險的用兵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戰役開始之前,中央的目標是殲滅邱清泉的第五軍,結果根據戰局發展,他判斷這個目標不可能完成,立刻把目標改成開封。打下開封后,人人都說戰果足夠大了,結束戰役算了。結果他不,又斷然放棄開封,引誘邱清泉和區壽年兵團來追擊,在運動中捕捉戰機,在電光石火之間突然圍困區壽年兵團。在黃百韜入場後,他又果斷放棄全殲區兵團的企圖,改而圍殲黃百韜——話說這得多大膽子啊。在黃百韜被重創後,他又判斷形勢,果斷放棄全殲的意圖,立刻結束戰役,在敵人大軍合圍之前跳出包圍圈。

這一系列操作,時進時退,時取時棄,簡直令人眼花繚亂,對戰場形勢判斷之準確,戰機把握之精妙,作戰決心之果決,都令人咋舌。現在人們都說粟裕用兵最好行險,看豫東戰役,方知此話不虛,那真是在鋼絲上跳舞,每一步決策都令人膽戰心驚,卻又最終如履平地。真正名將風采,令人心旌動搖。


豫東戰役是解放戰爭史上頂級的神操作!粟黑看不懂理解不了罷了。這一戰是奠定整個南線戰局的基礎。他解決了南線戰場的核心問題。

如孟良崮戰役大大有名,上了初中教科書。然而和豫東戰役比起來,孟良崮不值一提。如淮海戰役60萬對80萬諸多人津津樂道,但實際上淮海戰役已經是水到渠成,無非是怎麼贏,贏多少,贏多快罷了。

而豫東戰役是在劣勢局面諸多不利情況下徹底改變戰局的關鍵一戰。

首先需理解兩個基礎性認識:

第一:軍隊的集群行動機動單位級別的重要性

彭帥在關家坳要敲陳賡腦袋吃掉日軍一個大隊,內含一個基本軍事邏輯:八路軍如果有能力打掉日軍一個大隊,日軍今後行動就必須以一個聯隊為基礎。行動集群的提升,意味著機動性的降低和覆蓋面積的縮小。同樣一個聯隊的兵力,可機動覆蓋範圍以大隊為單位可以認為是聯隊的三倍。在雙方對峙中如能迫使對方提高機動單位將會壓制對方為自己創造廣闊的戰場空間和活動空間。

當然這種改變同樣也會帶來一個問題,敵軍集群單位提升,會大大提升殲敵的難度。

第二:兵力集中與分散本身是一堆矛盾。

集中優勢兵力的道理,任何稍具常識的軍事指揮官都奉為最高原則。然後如何集中則涉及到操作水平和敵情利用。國軍並不傻,當你大軍集中,他也會集中,當你分散他也會分散。

豫東戰役的本質就是解決這倆核心問題,他證明了,華東共軍在粟裕的戰法下有能力解決這兩個問題。

47年從黃河歸故到出擊外線的戰局發展本來也與這一問題有關,跨度較大略過不說。

劉鄧挺進大別山,華野外線兵團出擊五個主力縱隊損失慘重,粟裕帶六縱到外線統一指揮外線兵團。僅在沙土集打了個小戰穩定軍心,隨後碰就下511發現條件不具備,南下展開於豫皖蘇地區支援劉鄧,在四戰之地廣大平原上建立根據地,逐步恢復實力和優化作戰條件。陳賡也展開到中原地區。

如此,教科書上的三路大軍,品字型布局完成了。

然而,劉鄧在大別山極為困難,最後主力被迫轉出大別山。中原在一些作戰行動中屢屢失手,始終沒打出好仗。這一方面與當時分散主力建立根據地的任務有關,一方面也與戰場條件有關,地區地勢平坦,國軍由主力軍配屬弱軍組成機動兵團援救迅速,以集中對集中,以分散對分散。

中原共軍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在根據地條件不成熟,國軍機動迅速的情況下能否殲滅一個機動集群單位~一個兵團一般是兩到三個軍。

各方面認為:不能。軍委其實就是毛認為,應當以渡江南進迫使國軍將部分兵力轉移至江南的方式,縮小中原機動兵力,加大機動時間,創造殲敵條件。毛另外有政治經濟上的考慮。

但粟裕認為:能。他主張改變三軍分散的情況,劉鄧,陳謝,陳粟忽集忽分,以強大兵力迅速殲滅國軍機動兵團,以有力兵力堅決阻擊救援兵團。

粟裕的子養電闡述了這一思想,經中央開會討論,否決了。粟裕需執行渡江戰略。於是粟裕帶領146在黃河以北整訓,準備渡江,磨蹭了三四個月。陳毅從中央回來,和粟裕碰頭後,粟裕和其長談,陳毅應該是同意的。陳毅讓粟裕自己給中央講。

毛接到電報應該是大為惱火,電影大決戰里把粟裕不肯過江和林彪不肯南下北寧線一起罵了。毛要求陳粟一起來中央彙報討論。這事陳毅就算同意只怕是不太願意扯上關係,畢竟他是在中央開過會的。但毛要求其必須去。

城南庄書記會議,我沒看到什麼真正展現討論這個問題各人態度的資料。

但,會議結論是顯然的,在陳粟給華野各軍頭的電報上說的清清楚楚。

第一:渡江南進是完全正確的戰略。

第二:只能說目前渡江的條件不具備。

第三:粟裕留在中原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殲敵,任務5軍。隨後渡江。

第四:陳毅加入中野,華野職務粟裕代理。

從此,粟裕頭上再也沒有陳毅罩了。毛的意圖是明顯的,既然你說行,就試試唄。陳毅不背你黑鍋了。

陳粟回去前邀請了朱總司令,粟裕對朱總司令,是有特殊感情的。朱德到濮陽,傳達中央指示,也是為華野各軍頭服從粟裕指揮吹吹風。

毛對粟裕也做了極大支持,要求南線各軍,夏季主要任務配合粟裕殲滅5軍。

粟裕終於展開了他的頂級操作。

粟裕首先擬訂了一個戰案,由陳唐部3810三個縱隊吸引邱清泉南下,之後粟裕本部葉飛146三個縱隊極速渡河,如此邱清泉必然北返監視葉飛部,陳唐部則隱蔽尾隨而上會同葉飛部以6個主力縱隊殲滅邱5軍。這六個縱隊,基本上是華野最強的六個縱隊。從執行可能,戰鬥力,指揮,戰場各方面,這個方案都是頂級優秀。邱清泉看來已經是瓮中之鱉了。

中原另有一國軍強大兵團,就是以整11師為主的胡連兵團。粟裕請劉鄧予以處理。當時劉鄧除有本部4個縱隊,還有陳賡兩個縱隊。劉帥老辦法,馬上攻擊確山吸引胡連,準備把他拉離粟裕的預設戰場遠遠的。從方案上說,也並無不妥。但是不料國軍來援的張軫兵團。劉帥大喜過望,張軫兵團戰鬥力弱,又進入野戰區域,以自己六個縱隊,還加華野10縱。簡直是手到擒來。極力主張先打張軫。

正如粟裕打邱清泉需要考慮胡連一樣,劉在南面要吃張軫,胡連和邱清泉怎麼辦呢?胡連由華野陳唐應付,對邱清泉,要求粟裕極速渡河。

陳唐阻擊了胡連,粟裕拉住了邱清泉。遺憾的是,由於操作失誤,張軫跑了。

粟裕率葉飛部渡河,失去突然性,原有作戰方案已經沒辦法實現了。經過一段時間對峙後,粟裕在諮詢陳唐意見後,以38縱攻擊開封開局,10縱阻擊胡連,葉飛部監視邱清泉。隨即區壽年一個兵團和邱清泉拉開距離。此時華野38縱經過開封大戰,10縱大戰胡連,要吃邱清泉已經頗為困難,因此改打區壽年。捉住區壽年一頓狠揍,邱清泉又由10縱阻擊。胡連交給中野兄弟了。

然而,中野未能對胡連採取正面阻擊,胡連率部直奔豫東戰場。

同時期,許世友保衛兗州。要知道,粟裕深敢兵力不足,曾經電請中央調許世友部一到二個縱隊加入中原戰場,但被毛拒絕。許部對兗州並未主攻,而是置主力於野外準備殲滅來援的黃百韜。

因為區壽年扛不住了,兗州卻並不緊急,黃百韜在援救兗州的半路上掉頭去救區壽命。許世友一見黃百韜走了,回頭攻兗州去了。

黃百韜是預算外的一股兵力,配屬傘兵湊成一個小兵團。中野十一縱當時由粟裕指揮,因戰鬥力弱,又是友軍,未加入核心戰鬥,配屬在外圍,被黃百韜迅速擊潰。查清這股兵力時,區壽命已經被打的不能動彈。粟裕膽大包天,認為黃百韜過來在運動之中,好打,且必須解決黃百韜問題才能撤出戰場。於是現場轉用兵力,從攻擊區壽年兩個軍的部隊中抽調部隊迎頭包圍黃百韜。這一戰打到危機關頭,黃百韜自己爬上坦克組織衝鋒,國軍士氣大振,這才沒遭滅頂之災。

同時敵情又發生重大發展,胡連甩開劉鄧直撲而來,邱清泉在桃林崗攻不動宋時輪只好迂迴攻擊,重建的74軍也已經加入到戰場。

於是,粟裕被迫結束對黃百韜的作戰,組織撤退。其中一批傷員到黃河邊上被邱清泉追到,民工扔下擔架跑了。

最後未能全殲黃百韜,區壽年兵團還有一個師沒被殲滅,撤退時損失了一批傷員。這就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豫東戰役的失敗。

然後即便不算開封戰役,粟裕在睢杞戰場,拿到手的戰績都是一個兵團司令部,一個軍。

這一戰,粟裕手上實際只有華野六個縱隊,和多少國軍番號連番接戰呢?開封一個軍,胡連,邱清泉兵團,區壽年兵團,黃百韜兵團,74軍。另外其他未接上火的稍遠的都不算。戰績是解放戰爭以來第一次攻克國民黨省會城市,殲滅兩個軍一個兵團部。華野撤退時,黃百韜動都不敢動,斗準備報效國家,只有邱清泉追了一下,捉了一批傷員。

這樣的戰役即便是在戰術上,也是當之無愧的勝仗。

在戰略上,這一戰徹底證明了在中原地區集中野戰軍主力與國軍決戰完全可以取得勝利,驗證了粟裕提議的可操作性。不僅宛東出現了絕佳戰機,豫東更是無中生有創造出戰機。

在睢杞激戰的時候,許世友山東兵團打兗州去了,劉鄧還去打了襄陽。除開這兩部,共軍在華東還有蘇北一個兵團。對了,黃百韜就是從蘇北去山東半路折去豫東的。

國軍使用了這麼地區的機動兵力,共軍真正投入的才華野外線六個縱隊。

如果毛同意粟裕的意見調山東兵團一個縱隊加入,如果許世友以兩個縱隊尾隨黃百韜,如果劉鄧對胡連建立了正面防線阻擊。那麼黃百韜在豫東就交代了,絕不會有淮海戰役犯傻的機會了。

豫東戰役後,國共雙方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國軍方面,在濟南戰役時,再也不敢像豫東戰役之前以一個兵團就敢救援了,而是群集大軍逡巡不敢進,坐看王耀武被活捉。

共軍方面,華野山東兵團蘇北兵團和外線兵團合兵一處,統歸粟裕指揮,正式收割中原。

翻開官方傳記,毛周朱三巨頭的傳記都要把豫東寫進去,如果我沒記錯,連聶傳都把豫東寫進去了。這些傳記都是給傳主張功的,人人都要分一杯羹,居然還有人說這是一場敗仗。

豫東戰役後,半年時間,中野華野掃蕩了長江以北,要知道,在毛的設想里,半年到一年時間後,粟裕還是得執行那個渡江牽制敵軍的計劃。渡江還是渡江,只不過已經是百萬大軍。而這,正是靠豫東戰役實踐證明了中原共軍配合作戰忽集忽分戰法的可行性。豫東戰役,只是一個半吊子的配合作戰忽集忽分罷了。

朱德傳: 朱德離開不久,華東野戰軍在粟裕率領下,審時度勢創造戰機,從六月中旬至七月初,在中原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發起豫東戰役(包括開封戰役和睢妃戰役),一度攻克河南省會開封,再尋殲援軍,共殲滅國民黨軍隊九萬三千餘人,創造了在一次戰役中殲敵數量的新紀錄。這次戰役的勝利,改變了中原和華東戰場的戰略態勢,也是全國軍事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的開始。

聶榮臻傳:

聶榮臻聽了粟裕的意見,也向毛澤東提出在江北作戰的建議。毛澤東改變了原擬過江的方案。這便是不久之後粟裕回到前線指揮發起豫東戰役,在中原野戰軍配合下,消滅區壽年兵團,支持劉鄧大軍逐鹿中原的背景。聶榮臻感到,毛澤東正是全盛年華,文韜武略,舉世無雙,又能採納正確的意見,真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英明統帥

補一張地圖。可以看看有多少國軍番號。也可以看到,國軍基本以兩個整編師組成一個兵團行動,兩個兵團之間再互相策應。這時候中原共軍必須解決一次殲滅一個兵團的問題,同時要應付兩個兵團之間近距離策應和多個兵團四圍機動救援。

圖上未反應的出,地圖下方吳紹周兵團和中野周旋,胡連兵團已經拋下吳兵團向太康急進。74軍已經進抵寧陵。

而黃百韜的行動路線,是從蘇北,進到山東,因豫東緊急才改變計劃南返西進。


敗仗?

吃掉一個區壽年,2個月後攻佔濟南,3個月後淮海一鍋燴,這叫敗仗?

送你一聯,盡在掌握,盡在掌握


前面三色和金州二兄已經回答的比較詳細了,這裡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一下。

豫東戰役用粟裕自己的話,是其一生中所經歷的「最複雜、最劇烈、最艱苦的戰役之一」,從戰果上看,首次攻克國民黨省會城市,基本殲滅區兵團,生俘區壽年,重創黃百韜,毫無疑問是個勝仗。

分解來說豫東戰役分三個階段,和百團大戰類似,說來也巧,都是第三階段有爭議。第一階段攻克開封,第一次攻克國民黨省會城市,全殲整編第66師(軍級編製),毫無疑問是大勝;第二階段基本殲滅區壽年兵團,活捉兵團司令區壽年,毫無疑問是大勝;第三階段圍攻黃百韜兵團,逼得黃以兵團司令之尊親自帶隊衝鋒,才逆襲戰局。黃的果敢善戰讓人印象深刻,換了其它國軍,這次估計又是粟裕的經典之作。儘管收官不完美,但粟裕證明了血戰之餘的華野依然強大,黃兵團做為生力軍加入戰場也占不了便宜。這直接導致了濟南戰役時黃坐視王耀武被消滅,根本不敢向華野的阻擊線撞,粟裕準備的二十萬打援部隊一槍未放。第三階段之所以有爭議,就在於打成了平手仗。用王必成的話說,這是殺傷敵軍一個整師,但是我們『三弟兄』(指粟裕麾下的主力的1、4、6縱)都殘廢了。

三個階段兩勝一平,說豫東戰役是個勝仗,毫無疑問。

從更深的層次看,豫東戰役是濟南戰役的前奏,而「濟南戰役是三大戰役的序曲」(周恩來語),從三大戰役的進程看,全部都是中共主動出擊求戰,國軍被動應付。廖耀湘在彰武逡巡不前,杜聿明在陳官莊動彈不得,傅作義在北平不戰而降,最精銳的國軍戰將都表現得一團糟,這和解放戰爭之初國府高層中叫嚷著「三個月解決中共」的樂觀情緒反差太大,人們不禁要問,解放戰爭的轉折點到底在哪裡?

如果說是三大戰役甚至是之後的渡江戰役,這些戰役全是中共一邊倒的痛毆國軍,從戰役發起到結束,全都是中共主導,中共發起進攻,中共圍點打援,中共關門打狗,國軍完全是被動應戰,甚至是消極避戰,幾乎沒有像樣的反擊。

三大戰役之前的濟南戰役也一樣,粟裕準備的20萬打援大軍一槍未放,因為根本沒有國軍敢衝上來救王耀武...

如果說是更早的孟良崮戰役或是萊蕪戰役,國軍當時還是明顯優勢,至少國軍一直在主動進攻,蔣介石還痛心疾首:「以我絕對優勢之革命武力,竟為劣勢烏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損失,能不令人哀痛!」

所以說,真正的轉折點,應該就在1947年10月(范漢傑攻佔膠東,國民黨制定的三大目標:延安、沂蒙山、膠東全部到手)到1948年9月(許世友攻克濟南)之間。1947年9月,毛澤東還悲觀的估計,解放戰爭的勝利還需要十幾年。而在不到一年後的1948年7月,毛澤東就做出了:「解放戰爭就象爬山,最困難的部分已經過去了...大約一年左右,就可以奪取全國全面勝利!」 而此間的大戰,只有豫東戰役、兗州戰役以及不幹大局的臨汾戰役、晉中戰役等,其中真正劇烈交鋒,互有攻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大戰,就只有豫東戰役。

豫東戰役,黨國最精銳的黃百韜兵團、胡漣兵團、邱清泉兵團圍攻連番大戰疲憊不已的華野,依然無法將其消滅,這種強烈的震憾對國軍的戰鬥意志的打擊是沉重的。豫東戰役之後,國軍基本上再也沒有大規模主動出擊求戰,高層之中,包括白崇禧、傅作義、衛立煌等常勝悍將,都對戰爭的結局非常悲觀,轉而期待「國際形式的變化」了。

1948年8月,豫東戰役結束後一個月,粟裕在給軍委的報告中指出:「(目前)團以下幹部保命思想嚴重,因為眼看革命就要勝利了,卻不知道自己何時報銷,很想儘快回到大後方享福......(目前)務必克服這種思潮,以奪取全國的全面勝利。」這時,中共高層,甚至廣大基層指戰員,都強烈的預感到全國的勝利已經不遠了。在這種高昂的鬥志下,去進攻意志消沉的國軍,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三大戰役中,國軍歷來的精銳,整編25師、新六軍、新五軍、整編11師這些曾帶給解放軍屢次重創的勁旅,全都表現得一團糟,這很能說明問題。


靠前的幾位都說的很完整了,俺小小補充下,1粟裕回憶錄里豫東戰役沒說過「消耗戰」這個說法。

2太祖的原話是在接見華野特縱司令陳銳霆和晉察冀軍區炮兵旅長高存信時說的「解放戰爭好像爬山,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沒啥評價華野最後一個什麼的

3濟南戰役分攻城和打援兩個集團,攻城兵力14萬,打援8個半縱隊包括華野主力1,2,

4,6,7,12,中野11縱和魯中南縱隊4個團18萬人,不存在什麼華野被打殘了讓山東兵團大濟南。

另外太祖在48年11月發表的《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一文中說過「中國的軍事形勢現已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即戰爭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是由於4個月內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戰場英勇作戰的結果,而特別是南線的睢杞戰役,濟南戰役,北線的錦州、長春、遼西、瀋陽諸戰役的結果」


豫東戰役失敗的理由估計就是沒有完成中央軍委的10萬人目標:

因為豫東戰役殲滅了開封李仲辛整編66師,之後區壽年兵團,打擊了黃百韜兵團,削弱了邱清泉兵團,共殲滅國民黨軍9萬餘人,雖然創造了解放戰爭一個戰役殲敵人數的新紀錄,但是沒有達到了中央軍委提出的華野4至8個月內殲敵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旅10萬人的要求。

差了差不多一萬人啊!請不要提兩個月後的濟南戰役,那個超過期限了,得加利息。


豫東戰役真是一把S686

既可以噴粟裕,又可以噴劉鄧


這仗當然是國軍勝了 不僅是大勝 而且是接二連三的大勝 一路高歌猛進打的解放軍潰不成軍並最終跨過海峽攻入台灣


沒有豫東戰役就不可能有淮海戰役,豫東戰役已經公認是淮海戰役模式的小預演。

抓住戰機穿插包圍-外圍打援/內圈攻堅-大膽攻擊包圍救援兵團。

只是彼是粟裕手中兵力不足所以沒有竟全功,內圈一個整編師沒有消滅救援兵團也沒有解決。而到了淮海,手中掌握了充足的部隊,有了兩大野戰軍的配合,一切就順理成章了。

這次戰役對於國共雙方是轉折點:

共方付出的代價是損失不小。但是收穫的是,證明了解放軍有實力在中原圍殲國軍機動集團,攻擊中心城市,而且有實力在野戰中一打多,環環相扣。這與孟良崮是不同的,孟良崮解放軍集中了那麼多部隊只是解決了一個整編師,而對周圍的援軍也僅限於防堵,說白了就是一個多對一殲滅戰,這是在我軍全面劣勢的情況下的被迫選擇;豫東戰役解放軍能在殲滅區兵團後對援軍進行攻擊使其傷亡慘重,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由於部隊實力增長(兵員裝備經驗),完全可以駕馭新的打法—開了這麼久的起步檔,終於可以換檔開更高的速度了。

國軍方面相比就慘的多。收穫是抓了一堆傷員,讓華野成熟了比自己少得多的傷亡。但是除了一個兵團,更重要的是,損失了自己的底牌:事實證明,野戰情況下小兵團已經不是那麼安全了。國軍在孟良崮後進行了反思檢討,各部隊救援友鄰從此不敢怠慢,南麻更堅固了這種信念,能救就能贏。然而一個豫東,讓這點底氣輸的精光:原來援兵也可能被殲。從此國軍援兵又被打回原型犯起了老毛病,並在淮海體現的淋漓盡致,南麻的模式無法再重複,對方有實力多對多,又打點又打援,在新戰術出現之前,一旦被圍就只能等死。大家重新抱團緩進,把戰略空間讓給解放軍,主動權終於拿不回來了。

至於從此國軍之間有了嫌隙,這些都是小收穫了。

豫東戰役單從賬面來看的確戰果沒有那麼明顯,但是這一仗粟裕憑著驚人的微操,看清了自己的實力摸清了對手的底牌,算是奠定了後來中原勝局的基礎,讓一切成了時間問題。

以前你們裝備好,我利用你們配合低,老老實實打出局部5v1殺你一次;後來你們配合了,我5打3還殘了沒抓到你;現在我裝備上來了,試一波騷操作發現能3打5把你打紅血,等下次拉齊人5打5,你們團滅就是時間問題。

所以主席的山坳子說法是很確切的。


黃兵團過來了,山東輕鬆打下兗州。胡兵團過來了,西邊劈了襄樊。

關鍵的戰果:豫東之後,國軍完全喪失了機動作戰能力。後來國軍主動放棄了鄭州、開封,退守徐州十字架,然後又要退守淮河。


單從戰鬥本身來講,的確是不完美的,但這戰的意義是不容低估的,國民黨軍的戰鬥意志基本被打垮了,以前還認為是共軍狡猾,有本事拉開陣勢正面乾乾,這次豫東戰役解放軍打開封,阻擊第五軍,圍攻區兵團意圖明顯,國民黨軍完全明白對手意圖情況下,卻救不了開封,突破不了阻擊,想攻的攻不破,想救的救不了,想守的守不住。軍心戰意的損失要比損失幾個軍嚴重的多。所以此戰之後至少中原地區的國民黨軍已沒人有信心打贏了,都抱著混日子的態度應付戰局了。很少有積極主動的作戰了。


開玩笑吧。

7月份抓住區壽年,9月份攻陷濟南,10月下旬開始準備打兩淮。

能這麼干,損失再嚴重也有限。


解放戰爭吧神論一覽:

解放戰爭的戰爭分析_解放戰爭吧_百度貼吧

解放戰爭,是一場標準的國家內戰。和美國南北戰爭屬於觀點爭論導致不同,解放戰爭是初步覺醒的中國人因為信仰和國家統治權而發生的戰爭。這場戰爭,對民族感情傷害尤其大

對,窮人餓死鄉村,孤兒餓死凍死上海街頭對民族感情傷害小

http://tieba.baidu.com/c/s/download/wap?src=pc_frs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一直覺得,對比一下豫東戰役和四渡赤水,應該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雖然四渡赤水時共軍的數量、質量和豫東戰役時期的共軍沒法比,尤其是粟裕臨機決斷、捕捉戰機、指揮大兵團在運動戰中突然改變主攻方向,包圍敵人一部,這種能力在共軍高級將領中真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在指揮上的機動性、始終將戰場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前三次反圍剿和四渡赤水中毛主席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的戰爭指揮能力,粟裕可謂學到手了,不愧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三好學生。


一個軍事組織打仗的時候搞謊報軍情還能把對面推下海……我懷疑這是在花式黑蔣公,不然怎麼不說是虛假宣傳?


如果國軍獲得這麼大的勝利,早吹上天了

————————@天日昭昭———————

看了這位弟兄的文字描述,粟裕絕對是神級操作啊!

相當於在對方塔下一挑五,最後推了塔(開封),收割了人頭(區壽年),打得其他四家殘血(黃百韜要跳上坦克突圍),自己由於空藍怕出意外只好跑掉了。


呵呵 粟裕大帥自稱自己打的最經典的一個戰役也有人黑?我記得曾經在電視台一期談話節目上,粟裕的兒子接受採訪,稱自己父親給自己親自講過平生最得意的一戰用兵就是豫東戰役。知乎噴子簡直藥丸……


這仗描述成lol可以這麼講解:紅色方中單越塔強吃藍方中單,藍方雙人路趕來支援,打野扛著紅方打野的騷擾也強行趕來支援,上單也直接tp過來支援。

紅方隊友本來要支援,結果紅方教練說不要去支援,於是紅方其他隊友拆塔的拆塔,偷龍的偷龍,帶線的帶線。

於是藍方五人抱團圍堵紅方中單,結果紅方中單粟裕大魔王強拿了一個人頭,打傻了tp過來的上單,然後殘血撤離,留下藍方几人在塔下乾瞪眼。

這仗之後藍方心態崩了,再也不敢單人行動,始終堅持抱團,結果又被紅方捉了一波團滅,隨後紅方三路推高地,gg。原先預計40分鐘的局打了20分鐘,藍方血崩。


是不是敗仗問區壽年啊,濟南戰役,許世友只帶膠東子弟兵,七縱都不要。濟南一團給九縱,濟南二團給十三縱,十縱抱怨少嗎?粟裕的打援集團嚇得邱瘋子不敢來救。豫東


「開封城下左轉彎」,下一個這麼玩機動戰的「人」姓楊,叫楊威利,可惜那傢伙是紙片人,生活有時比藝術更戲劇化。


推薦閱讀:

國內歷史研究水平在國際上如何?
世界歷史上有沒有什麼牛逼的很有名的人物被更牛逼的人物按在地上摩擦的事迹?
有什麼史料證明明英宗製造了天文簡儀、渾儀、渾象、八圭尺等,他有天文學造詣?
為什麼古人大多尊天而不是尊地?
為什麼中國古代把長頸鹿叫麒麟,可石刻雕塑的麒麟卻長的像獅子?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軍事 | 戰爭 | 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