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所定義的「自我實現」(自主),是否隱含著佛法所說的「解除對自我的執著」?

參考:創造力的源頭是自主 作者武志紅

--------------------------------------------------------------------------------------------------------------

各位心理學的答主好。

首先,我問的這個問題本身,和武志紅本人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希望不要因為我的引用而引起派系之爭。

這篇參考文章里,寫了自我實現者(自主人格的人)的十四個特點:

(1)準確和充分地認識現實(2)寬容但又嫉惡如仇(3)對自己的體驗「虛懷若谷」(4)以問題為中心,不以自我為中心(5)超然獨立的性格(6)不迷信權威和文化(7)清新雋永的鑒賞力(8)真切的社會情感(9)深厚的人際關係(10)民主風範(11)高度的道德感(12)批判精神(13)接受模糊狀態(14)高創造力。

問題:(1)馬斯洛的原文是不是這樣的?他給「自我實現」下的定義是什麼?

(2)自我實現,是否和佛法中的概念「破除我執」相關?兩者的關係是怎樣的?(我會邀請學佛的人,在答案里解釋這個概念)

(3)您認為,一個人做什麼,不做什麼,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

頂禮各位佛學答主,佛教行者,及所有關注這個問題的人。

《金剛經》雲「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修行的最終成果),於是(這個成果)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那麼,

(1)不屬於佛法的外道知識體系,比如西方心理學,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隱含了佛法的精神?學佛,是不是需要「開門學佛」?

(2)可否向不了解佛法的答主解釋一下,什麼是佛法里的「破除我執」?

(3)「自我實現」和「破除我執」的關係是怎樣的?一個凡夫,若要成為自我實現者(自主人格的人),是否需要如佛法所云「破除我執」?(當然,」自我實現「在佛教看來是不究竟的,但是自我實現這個目標,和佛法的大目標是不是相通的?)

(4)「自我實現」是否是清凈佛心的顯現?菩薩是不是自我實現者?(當然,自我實現者不一定是菩薩)

(5)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而「人成即佛成」這句話,可不可以「翻譯」成:」自我實現,即是佛心的顯現;佛心顯現,則成佛可期「?


xy 這個問題很好。也很不容易說清楚。不論是自我實現還是破除我執如果要解釋明白都需要一個嚴肅的長篇大論以解決。兩者我恰好都研究過,所以才會這樣說。

先給答案。破除我執的人肯定是符合自我實現標準的,反之則不然。

先從五重人格說起。自我實現最大的難題在於安全感和社會認同的關卡。安全感更多來自於財富,社會認同更多來自於社會技能,前者偏物質,後者偏精神。同時具備兩者很不容易。至於詳細的定義建議去讀一下原著。主要看後三層結構。

那麼如何獲得自我實現呢?馬並未給出具體的方法。但是說了自我實現者往往具有一種特徵,就是有過異常的專註體驗。他稱為高峰體驗。這後來被遊戲公司借鑒為flow了,用來引導用戶專註於遊戲。

可以說專註力的獲得與自我實現有密切關聯。

而佛教上破除我執是什麼呢?這不太好說清。多數人認為只要看得開就行了。其實完全不對。單純性格上的洒脫淡然,跟我執完全兩回事。要破我執首先要得禪定,也就是佛教所謂的三昧。三昧有很多種獲得方式,即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但都是從專註訓練而入門,還要配合戒律的修持等,一言難盡。總之在獲得三昧之後,人的精神力異常強大,可以無視外界的影響。比如二禪定中可以無視痛覺。三禪連意識都可以屏蔽掉。此時就能回歸到絕對精純的專註,從而獲得前所未有的腦力資源,佛教說這叫開慧。

開慧是什麼狀態呢?可以比喻為思維層面的從二維到三維的突破。在這種狀態下,行者可以清楚的認識到人我並非是對立的。而是一體的不同投射。從辯證法上說有了我才有非我,但如果發現沒有非我,自然也就沒有了我。

所以破我執不是一種修養境界,而是一種認知結果。這一點被很多人誤解了,總是從意識層面上解讀,越解越錯。

所以佛教所謂的慈悲不是人格的神聖化,而是認知境界的必然。就好比人真的理解了經典力學,自然不會認為重的球落得更快。即你如果真切的知道眾生是真如本性的多重投射,人即是我,我即是人,怎麼會不慈悲呢?正所謂:等視眾生猶如一子。

再次強調破我執不是傳統意義上意識層面的概念。而自我實現則是從未真正脫離過意識層的。

如果要強言,兩者也是有共同點的,即對專註狀態的狂熱追求。不同在於佛教對專註的研究是專業級的。更深入徹底。有系統化的指導辦法。

所以可以這樣說,破了我執的行者肯定是人格獨立的,是自我實現的。比如大雁塔住持的事迹。自焚與人前毫不遲疑。往生傳里高僧預知精確的死亡時間,從容不迫。生死大事尚且如此,這是怎樣的自我實現之大成?

反過來說,自我實現的人如果沒有足夠定力,不得三昧,是不可能破執的。比如喬布斯,他也習禪,但未得定。所以人我觀念依然很強,貪嗔痴一樣不少。但相似定也讓他智慧大開,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初次編輯是在戶外手機打字,很不方便。我漫步在刺骨寒風裡而不覺冷,腦洞通暢,一氣呵成。這一刻我是自我實現的。但破我執還遙不可及,因為我還在想著這些文字是否會被人理解,是否有人點贊。

也就是說意識層面的玩意再高級,再花哨,也不過一場浮華。

正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至於最後的問題自我實現與所謂成佛的關係,這就更沒法聯繫了。成佛不僅是破我執的問題了,還要破法執,還要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破四十一品無明。不僅如此還要福德成就……這根本就沒有可比性。在精神層面上,就如同一個2歲學步的孩子,跟長征七號談速度一樣。


從「不可以」到「可以不」(這是我昨天上午想明白的一些東西,屬於我見。)

參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 頓了的回答

首先從這句經文開始。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直接按現代人的意思,來個直譯,那麼就成了:「各位菩薩摩訶薩(十地以上大菩薩),你們不可以住色生心,不可以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該生出無所住的心」。這場景,如同一個肥頭大耳西服領帶的領導向各位員工講話:"各位員工,你們不可以無故請假,不可以消極怠工,要做到不用想、就是干"。……我們戴的有色近視眼鏡,已經有1000度了。

對於十地以上大菩薩來說,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的呢?瞬息間穿越整個宇宙,同時顯出百千億化身,地獄都能去,凈土都能建,無量眾生可以溝通,光速飛船可以駕駛,自然規律可以改變,行星恆星可以創造。這樣的人做不到「不住色生心」?這樣的人還需要佛告訴他們「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

反觀我們生活的地方,真的有太多的「不可以」。禁止吸煙,禁止隨地吐痰,禁止不文明行為,禁止擾亂公共秩序……禁止婚前性行為。從小父母就開始大喊大叫:不可以咬!不可以摸!不可以遙哪兒亂逛!不可以和陌生人說話!不可以隨便玩!然後來了老師:坐正!挺直!不許溜號!認真聽課!不準抄作業!不準交頭接耳!不準男女同學交往過密!不準考試抄襲!然後來了輔導員,老闆,HR,面試官,簽證官,警察,公訴人,愛人,婆婆,老丈人,孩子,上司,同事,下屬,同行,養老院護工,醫生,護士,靈車司機。最後往養豬場、沙漠、地底、人間、天道、凈土去。

……你知道我在寫下這些文字時,心裡裝著多少憤怒仇恨與怨毒嗎?!

我就是一隻來自地獄的魔鬼。我要向一切復仇。

我要摧毀所有瘋狂的學校,放干所有老師的血,喝光所有老師的腦髓,用他們的頭蓋骨當碗使。

我要在學校的門口引(菩提)爆一輛油罐車,我要在所有教輔書上抹上白(禪定)磷讓他們自己著(般若)火,我要用武(慈)士(悲)刀把所有攔路者(阿彌陀佛)劈(阿彌陀佛)成兩半,我要用機(布施)關(持戒)槍向一切圍觀人群(忍辱)掃(精進)射。

我要扭斷孔老二的脖子,打折堯舜禹的大腿,割掉朱熹的那個。

我要穿上黨衛軍的軍裝,帶上紅衛兵的標記,身背真主賜予的炸彈,手持南京百人斬的鋼刀。

我要毀滅一切,包括自己。

然而,我完全可以不這樣做。

可以不這樣做。

可以不這樣。

可以不

我可以不殺生。我可以不偷盜。我可以不邪淫。我可以不妄語。我可以不飲酒。

我可以不玩電腦遊戲。我可以不胡思亂想。我可以不生氣。我可以不煩心。我可以不抑鬱。

我可以不修行。我可以不學佛。我可以不皈依。我可以不受戒。我可以不出家。我可以不求解脫。

我可以不學習。我可以不完成作業。我可以不參加考試。我可以不聽老師講課。我可以不讀博。

我可以不看書。我可以不求知。我可以不上知乎。我可以不看論文。我可以不做科研。

我可以不戀愛。我可以不結婚。我可以不單身。我可以不丁克。我可以不買房。我可以不買車。

我可以過午不吃飯。我可以不進行任何娛樂。我可以不睡席夢思床。

我可以不復仇。我可以不用炸學校。我可以不穿炸彈背心。我可以不拿武士刀。

我可以不貪婪。我可以不憤恨。我可以不愚痴。我可以不傲慢。我可以不狐疑。

我可以不煩惱。我可以不聰明。我可以不輪迴。我可以不迷生死。我可以不住涅槃。

我可以不成佛。我可以不做菩薩。我可以不做羅漢。我可以不證果。

我可以不幫助別人。我可以不討好別人。我可以說不。我可以不高興。我可以不滿。我可以不理會別人說什麼。

我可以不猶豫。我可以不果斷。我可以不懦弱。我可以不勇敢。

我可以不當英雄。我可以不當惡魔。我可以不偉大。我可以不平凡。

我可以不執著。

……(我大哭了一場。我看到了佛的袈裟上的一根線。一次小小的覺悟?)

趙靈兒:「上天既賜予我不同於凡人之力,就有我必須去做的事,我若死於此,不但有愧天地,更對不起千千萬萬崇拜我的苗民黔首,道歸道,魔歸魔,而我是我,神佛也不能決定我的命運!」

——《仙劍奇俠傳》里的這句話,在我最憤怒仇恨的時候激勵了我。從此我不再繼續毀滅自己,不再繼續墮向地獄。我發誓不再真的傷害他人,我發誓找到我必須去做的事。

而在昨天上午,當我發現我這個魔鬼所在的地獄竟然是我自己的心導演的一場戲的時候,我才對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了一點點些微的觀感。這個世界,真的太瘋狂,太不可思議了。有人一直以同樣的姿態跌倒哀嚎爬起;有人一直在討回幼年時失落的尊重;有人一直在尋找媽媽的奶水,有人一直在躲避爸爸的巴掌。三界火宅,人道堪忍。興亡皆苦,治亂輪迴。兩千年,從來如此。——從來如此,便對嗎?菩薩救我!——菩薩救不了「自我」。

「菩薩」說,你就是菩薩。你就是救眾生出輪迴苦海的菩薩。然而說這句話的「菩薩」又不是菩薩。「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醫學救國,文學救國,實業救國,航空救國,教育救國,科學救國……離一切相,離一切法,方能救國。我可以不住一切相,不住一切法,敞開心扉,吸收佛法道術科學、心理生理物理、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智慧知識思想,然後在第一第二第三世界,修六度萬行,在中國外國外星球,歷百千萬劫。

……

我願七生報國。

願今生乃至以後七生,能行心靈體驗之道,發現中國人內心之圍城,生長之困局,解脫之出路。

願今生乃至以後七生,能行學術綜合之道,明東西方思想之結合,悟改變自然規律之方法。

願今生乃至以後七生,能行自然保護之道,行全新技術管理與經濟制度,護萬種之生活,護生態之平衡,護人間之藍天。

願今生乃至以後七生,能行升天航宇之道,創造人類之新生活空間,乃至越光速而行廣宇,溝通其他種族文明,聞地外之佛法,覽他鄉之真經。

……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無我人眾生壽者。」

佛告「須菩提」:

「我命由我不由天。」

戒究竟如何生定?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可是這句話並沒有說明白「攝心」到底是什麼、戒究竟如何生定、定究竟如何生慧。

戒,只是簡單的「不可以」嗎?還是說,「不可以」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可以不」?

一個凡人,在被貪嗔痴等各種執著捆綁的時候,是不可以不滿足自己的,是沒有自由的。例如,一個沉迷電腦遊戲的人,是不可以不玩遊戲的,不玩就鬧心;一個暴怒到動手打人的人,是不可以不打人的,不打就憋氣;一個愚昧無知的人,是不可以不向神獻祭的,不獻祭害怕受罰;是不可以不重男輕女的,不重男輕女就擔心遭鄉親非議。

而這樣的凡人一般都很喜歡制定各種「不可以」。這樣,當他們不得不面對心裡的各種「不可以不」的時候,才會有一點點的安全感。因為自己怕自己上癮(不得不玩),所以說不可以玩;因為自己經常憤怒(不得不打人),所以說不準打人;因為自己畏懼鬼神,不想見到鬼神,所以說不可向神獻祭;因為自己特別怕別人的言語,所以輕飄飄地說不應該重男輕女。

其實,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以做」(雖然殺人償命,但還有人殺人)。然而,人其實「可以不做」。我不可以邪淫。——我可以不邪淫。我不可以喝酒。——我可以不喝酒。感覺完全不一樣。

佛陀制戒的本意,有可能是通過「不可以做」而達到「可以不做」。

結果到了現在,正是因為社會上堆積了太多的「不可以做」,才使得人都十分憤怒,而這種憤怒使「佛說不可以做無法轉化為「我可以不做」。

「(佛說)不可以」不是必然能轉化成「(我)可以不」。然而,只有轉化成了「我可以不」,我才能修定,生髮定力,得定。因為,我不可以打妄想——我就會打妄想;而如果我可以不打妄想,那麼我就可以修定,生定,得定。

因戒生定,走的是這個邏輯。定,絕對不是佛獨有的神秘力量。

其實,我在學校里學知識做研究,也遵循戒定慧的原理。

戒:不抄作業,獨立完成作業;不作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不剽竊,不造假,親自實驗探求真理。上課不遲到早退,不走神溜號。如果我可以不抄襲不作弊不剽竊不造假,我就在持戒。盜戒。

定: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認真做作業,認真做實驗,或者在圖書館仔細看書,這時候我的精神狀態就是科學版的定。我在修定。

慧: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用力學之眼看世界的能力,創造性地設計新結構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我做到了這些事,我就證明自己有了科學的慧。

戒、定、慧。

還有一點,禪宗說舉手投足皆是神通。其實在機器人領域,實現簡單的走路,都是非常不簡單的事情。一條魚可以利用石頭後面的旋渦能量逆流而上,這時它的肌肉幾乎是放鬆的。生物的運動,看似尋常最奇崛。為什麼仿生機器人(仿動物、人形)的反應遲鈍? - 相爭何為的回答

然而,佛學的戒定慧,和外道(無貶義)的戒定慧,是有所不同的。

我要學習佛學的戒定慧。聞,思,修。內觀,十日禪。

「自我實現」一詞的誤導性——所實現的並不是「自我」,「自我實現」只是個名字

一看到「自我」一詞,就將其識別為「我執」,並馬上開始「破除我執」。

然而,執著於自我的人,習慣通過有色眼鏡看世界,不可能做到準確而充分地認識現實(1)。

執著於自我的人,著急把新事物納入自己的模式中去,不願意接受模糊狀態耐心等待答案(13),也難以看到每個人的獨特之處(10)。

執著於自我的人,要麼是老好人,要麼極其苛刻,不可能做到既寬容又嫉惡如仇(2)。

執著於自我的人,不安地看著別人對自我的評價,不可能自然地做到不迷信權威和文化(6)。

執著於自我的人,貪戀自我的一部分(比如信仰),厭棄自我中與之相反的部分(比如慾望),不可能做到對自己的體驗「虛懷若谷」而按照本心行動(3)。

所以,一個執著於自我的人,在旁觀者看來,絕不可能做到自我實現。

反過來,自我實現的人,已經解除了很大一部分的對自我的執著。

換言之,自我實現者所實現的,根本就不是他在自我實現之前所認為的那個自我。

自我實現者所實現的,非但不是「自我」,反而是一定程度的「無我」。只有做到既不執著於某一部分自我,又不恐懼於與之相反的自我,才能消除二元對立,在一定程度上接觸到空性,發現世界的本來面目。

「破除我執」「斷煩惱」「無我」等詞語的誤導性——天理與人慾的矛盾

佛法的「無我」是什麼意思?我自己比較認同的說法是:(出自《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無我」並不一定代表自我不存在。「無我」表示自我並不是依照我們認定的方式存在著——了解這點並牢記在心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我們就會陷入「自我一直存在,直到成佛,自我才不存在」的想法中。對佛教的一個常見錯誤觀念,便是認為佛教的目標就是要除掉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導的是,我們沒有什麼須要除掉的——根本無所謂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們認為自我存在的幻覺,我們相信並緊抓著這種幻覺,以為它是真的。而陳兵居士對「破除我執」的理解是:(出自答主「靜靜」)

時時注意自己心理活動的模式,將凡夫「如何如何」的思慮模式轉變為學佛者「理應如何如何」的模式,把虛妄的「我」舍掉,將立足點從「我」轉到空、無我上來,轉到菩提心上來,念念無所住而生利樂眾生心、慈悲心。在學佛最開始的時候,這麼做有助於破除自我以往的成見。然而如果走得比較深了,就需要注意另一個問題。「我如何如何」指一個人摻雜慾望的自我觀點(人慾),而「理應如何如何」就是指佛的觀點,宇宙的真理,或者聖賢所揭示的道理(天理)嗎?即使「理應如何如何」本來講的是真的天理,當你學這些觀點的時候,你所學到的,了解的,也只是你認為的天理。即使一切人公認的道理,也是人所公認的,不是天的,不是佛的。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換言之,「人慾」是自我認為的慾望,「天理」是自我認為的天理。

存天理滅人慾,其實是讓一部分的自我,以「天理」「佛法」」戒律「為理由,毀滅另一部分的自我。

然而,無論是犯戒的自我,還是持戒的自我,都是自我。無論是弘法的自我,還是謗法的自我,都是自我。這麼做,其實只是讓那部分被毀滅的自我,隱藏到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已。本來的目的是「無我」,結果卻是在用一種我執取代另一種我執。而且,還無時無刻不在認為,自己新的執著比舊的執著更好。

妄圖毀滅自我,導致自我毀滅。


1、馬斯洛關於自我實現的原文?去讀下原文很難嗎?

原文: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三部分 自我實現 第十一章 自我實現的人),不謝。

內容較多,我再給你描述一遍沒必要,看原文就是了。

題主說的那十四條大略是對原文內容的重新描述,建議還是看原文,原文更詳細些、更準確些。

2、題主說:『「自我實現,是否和佛法中的概念「破除我執」相關?兩者的關係是怎樣的?」』

你可以把自我實現理解為完善的自我、理想的自我。自我實現者是心理最健康的人。

再完善的自我,也還是自我。

3、題主說:『您認為,一個人做什麼,不做什麼,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去讀下原文很難嗎?我說的能有馬斯洛說的對嗎?

如果馬斯洛沒講過,我可以吧啦幾句,主要是已經講過了,看書就是了。

原文: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第三章 自我實現及其超越 引向自我實現的行為)

當一個人趨向自我實現時,他在做些什麼呢?他在咬牙切齒地壓榨別人嗎?就實際的行為步驟看,自我實現意味著什麼呢?下面談一談一個人趨向自我實現的八條途徑……

——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

嘿嘿,具體這八條途徑,請讀原書。

——

1、題主說:『不屬於佛法的外道知識體系,比如西方心理學,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隱含了佛法的精神?學佛,是不是需要「開門學佛」?』

別隨便說人家是外道,不知道這個詞的具體含義就不要亂說。

佛經還不夠你學的嗎?非要給自己製造難度幹嘛?我可不是說其它的都不用學啊,別誤解。

2、題主說:『可否向不了解佛法的答主解釋一下,什麼是佛法里的「破除我執」?』

推薦閱讀:陳兵《人無我論》,以下部分摘錄。

什麼是我執:

我見我執為萬病之根,不難從心理分析、社會問題研究中發現。人們因何殺盜搶掠、貪淫欺詐、無惡不作?還不是為的維護自己利益、滿足私我慾望?維護自己利益、滿足私我慾望,終歸以認定有個自我(假我)為基點。認定自我,以俱生我執為本,天生有維護自我的意欲;在社會生活中又接受習染,形成固執的分別我見,多執五蘊為我,將自己與世界、他人、社會割裂為二,一切思想言行,皆圍繞自我的軸心旋轉。從自我的軸心,向外擴張佔有慾,執著我所有的東西,小則從平民百姓之給衣物、錢財、妻子兒女、頭銜地位等貼上「我」的標籤,大到帝王霸主之以天下國家乃至星球為孤家寡人私有。為護惜擴大我、我所,便貪占慳吝;當別人妨礙我之貪占欲實現時,便生妒忌仇恨,由此不惜斗訟殘殺、劫掠偷盜、陰謀暗算、爾虞我詐,乃至釀成世界大戰,舉世遭劫,人類毀滅。

古來賢聖哲人,亦頗有見於我執之害,倡大公無私以導民淑世者。如孔子有「毋我」之訓,老莊有「無為」、「無己」之言。然剖析我執之本末,駁斥我見之錯誤,揭露我執之禍害,皆不及佛學之旗幟鮮明、精深透闢。佛學無我論弘揚於世,曾起過凈化人心、普利眾生的巨大作用。在當今社會,佛法無我論尤為針治諸多社會病疾、解毒消炎的良方妙藥,可以警悟被拜金主義、縱慾主義洪流席捲而喪失了靈魂的人們,從繁忙緊張中猛省,體會個人主義的禍患,淡化私心我執,少造些損人利己、危害社會的惡業。尤其是禪宗單刀直入參透人生、尋覓真正自我的精神,足以發聵震聾,即使是作為一種參照體系介紹給世人,亦可令聞者獲益,對精神文明的建設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什麼是破除我執:

時時注意自己心理活動的模式,將凡夫「我如何如何」的思慮模式轉變為學佛者「理應如何如何」的模式,把虛妄的「我」舍掉,將立足點從「我」轉到空、無我上來,轉到菩提心上來,念念無所住而生利樂眾生心、慈悲心。在我執集中亮相的時刻——遇事關自己根本利益、自他利益衝突之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心態,是只顧自己,還是先考慮他人?若只為自己打算,不顧他人得失,算什麼佛弟子、菩薩行者?應即時慚愧懺悔,改過遷善,縱不能事事做到舍已利人,起碼要做到自他兩利。遇別人損害自己利益、傷害自己尊嚴、勝過自己時,要警惕從我執出生嗔恨妒忌。當成功得意時、別人恭維讚揚時,要警惕我慢之滋長。檢查自己修行的成效,不要計算功利神通等增加了多少,而應看我執淡薄了多少。

3、題主說:『「自我實現」和「破除我執」的關係是怎樣的?一個凡夫,若要成為自我實現者(自主人格的人),是否需要如佛法所云「破除我執」?(當然,」自我實現「在佛教看來是不究竟的,但是自我實現這個目標,和佛法的大目標是不是相通的?)』

問題有些重複了,你可以把自我實現理解為完善的自我。完善的自我、理想的自我,還是自我。

佛教如何看自我實現?具體請讀陳兵《佛教心理學》,以下部分摘錄:

西方心理學的自我意識,是生命主體意義的、人格意義的、心理學和倫理學意義的,相當於佛學的假我、俗我,雖然假而非真,但從世俗諦看,也非子虛烏有,對人的世俗生活乃至佛教徒的修行來說,非常重要。

佛學主要從出世間、證涅槃的角度,強調我見為一切煩惱之本;西方心理學則從世俗的心理治療和心理健康角度,強調自我意識對人格形成、心理健康、幸福安樂、社會交際、事業成就來說,至為重要。

西方心理學所謂自我意識,基本屬唯識學所說分別所起的我見,此我見亦非生來便有,是在後天的生活中,在環境影響下,通過種現互生逐漸形成的,與西方心理學的說法基本一致。《成唯識論》卷一云:

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唯在第六意識中有。

謂分別所生的我執,非與生俱來,是在此生中經外緣力——不正確的教育、宗教、哲學等社會文化影響,進行思考而形成,又分為兩種: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以五蘊或身心的整體為自我。二、「緣邪教所說我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以宗教、哲學等所說的神我、靈魂等為自我。總之,分別我見,是社會性的自我認知,主要受文化的影響而形成,在意識表層。

幫助人積極主動地建立健康、正確的自我意識,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的重大任務。在這一方面,現代心理學有許多理論和技術,一般認為,自我意識的建立是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其主要途徑是:觀察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徵及活動結果,對行為進行自我監督,注意在人際交往中正確認識和評價自他,以他人為鏡認識自己,以自己活動的結果為鏡認識自己。健康的自我意識,是生理、社會、精神自我的和諧。一言以蔽之: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在於如實認識自己,用佛學的話語來講,在於如實知見假我。

佛陀的自我觀,基本上是從認識、改造、完善俗我入手,然後再觀修無我而實現真我。俗我、假我、我慢,可以作為消除我慢、從小我走向大我、真我的橋樑。

強調佛教修行也需要「包含全發展譜的發展心理學」。先幫助人解決自我意識上的問題,治療好心理障礙,自我意識達到相當成熟的層次,方宜參加禪修而觀無我,成為當代西方禪師的經驗結晶。

當代西方禪師傑克·康菲爾德《心靈幽徑——冥想的自我療法》一書中總結多年指導襌修的經驗,認為培養健全的自我意識與發現真我應並行,須先了解、釋放有缺陷的自我意識,明白自我防衛和他人的希望如何遮掩我們的真我,讓心從恐懼、迷惑、憤怒中釋放,進一步發展人格、智慧、力量、技巧、悲憫,他強調:

只有在我們將自我的發展和發現與對空的了解結合起來,我們才真正了解真我。

從佛法和現代心理學看,建立成熟、健康、良好的自我意識,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大略應注意如下四個問題。

1、如實把握自我,確定自我實現的目標。

建立健全自我意識,在於如實認識自己,如實知見假我,具備「自知之明」。如實把握自我,應當把自我客觀化,作自己的局外人,站在別人的角度審視自己,以佛法的緣起法則為指導,以清醒的、旁觀的眼光,如實觀察自己假我之構成、發展和對此假我的自我認知,觀察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動、行為及其結果,通過他人對自己的態度、通過與自己條件相似者的比較,以他人為鏡認識自己,以自己活動的結果為鏡認識自己,如實把握自己的能力、各個方面的素質、水平、優缺點、習以為常的對待困難的方式等,作出如實的自我評價……

4、題主說:『「自我實現」是否是清凈佛心的顯現?菩薩是不是自我實現者?』

問題重複了,具體看上面。

5、題主說:『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而「人成即佛成」這句話,可不可以「翻譯」成:」自我實現,即是佛心的顯現;佛心顯現,則成佛可期「?』

別依字解意,看上下文是怎麼說的。結合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人生佛教去看。

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業報,方是時代的所需,尤為我國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進,乃可進趣大乘行──即菩薩行大弘佛教。在業果上,使世界人類的人性不失,且成為完善美滿的人間。有了完善的人生為所依,進一步的使人們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薩行果。所以末法期間,是依人乘行果而進大乘行的。

人生佛教,即由人乘進趣大乘的佛法,在我著的大乘與人間兩般文化、人生觀的科學、現實主義、自由史觀等各書中,曾有詳細的理論建立。現在最要緊的是:先了解佛法、正信佛法,由正信佛法而實行佛法。就普遍的機宜上,重在從完成人生以發達人生而走上菩薩行的大乘覺路。就從保持人的業果言,在今日亦須以佛法建立起人生道德,使人間可為實行佛法的根據地。人人學佛,佛法才可風行世界,普遍全球。

——太虛大師《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今倡人生佛教,旨在從現實人生為基礎,改善之,凈化之,以實踐人乘行果,而圓解佛法真理,引發大菩提心,學修菩薩勝行,而隱攝天乘二乘在菩薩中,直達法界圓明之極果。即人即菩薩而進至於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

——太虛大師《人生佛教之目的》


瀉藥。

24K地不包含!

馬斯洛所謂的自我實現,更應該理解為——完美地滿足對自己我的執著。和解除沒半毛錢關係!


可能包含,但沒有直接關係。

自我實現作為第五層次的需求,必須在前四個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而且這兒的自我實現具體指的是理想的達到。比如你想當個演員,你想當科學家等等。但是馬斯洛也提到過,自我實現也可以是指對自我狀態的滿足。比如一個心靈手巧的婦人,她不但能打理好生活的一切,並且能從中進行自我的創造與得到樂趣。

--------------------------------------------------------------------------

題主,有一點請注意,不要把你在其他地方看到的理論塞到佛教的框子里。

佛學和道德經、古蘭經等一樣,可以說是某種哲學,某種智慧。不要把它當成亘古不變的真理。你要想,2000年前翻譯印度佛經的人(當時社會下的人的價值觀)都沒覺得有問題,而現在文化文明認知已經比過去發展了(比如女性的認知),那麼是不是可以推論佛學也具有歷史局限性?

這麼說只是說,佛學是學問,是智慧,但不是真理,不是標尺,如果你在其他地方看到類似的思想,可以拿來比較學習。

-------------------------------------------------------------------------

再者需要注意的是,佛這個字有人腦子裡是「佛教」,有人腦子裡是「佛學」,有人腦子裡是「佛教藝術」,有人腦子裡是「燒香磕頭念經」等等。佛教在韋伯(一個社會學家)的劃分里,是不同於一般宗教的,因為它是「無神論」,只是傳授智慧。從這個層次來說,釋迦牟尼和蘇格拉底、孔子等並沒有區別。

而哲學的話快被這些大智慧者說盡了...他們講的很圓融...但是哲學的弊端很明顯,應用性不高,太模稜兩口,只能進行形而上學式(純粹理論思維推論)。而看看現在「科學教」...科學就是主實證,也就是對哲學(形而上學)的發展。

馬斯洛這類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的理論多是根據資料的做出的中觀層次(對應宏觀/微觀,跟佛教的中觀無關)的理論,這類理論易應用。

所以,從中觀理論(不那麼抽象的)去發現哲學的影子那很正常。正如社會學就是脫胎於哲學。而佛學也屬於哲學之中,故從馬斯洛發現佛學的影子,題主不要大驚小怪....


推薦閱讀:

正常人被人強行關進精神病院(被精神病)是否違法?
為什麼有些人有話不能好好說,一定要用責備的語氣?
人類如何消除看到男性穿,粉色,亮黃,嫩綠等鮮艷顏色的褲子和鞋就認為是娘炮的慣性思維?
老年人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該如何疏導?
從心理學角度,為什麼極度自卑的人有時候會表現出極度的自負?

TAG:心理學 | 佛教 | 佛學 |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Maslow | 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