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有哪些比較好的「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 的案例?

除了《增長黑客》最後的案例,Airbnb、Tinder、Github、美麗說、外賣庫之外,還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好的案例?


各位提供的都是比較高大上的知名案例,說三個自己親身經歷的吧。不一定好,但關鍵是在於真實。

案例1:機器人自動從微博導流到58同城

在火車票還可以轉讓以及微博紅火而開放的年代,一到春運期間就有無數用戶在微博上吐槽一票難求。寫了一個爬蟲,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出所有關於火車票的吐槽,簡單解析用戶的發言並提取出起點及終點,匹配出58同城上火車票頻道的相關搜索結果和對應鏈接,不斷優化文字並附上匹配的鏈接,對於這些吐槽用戶的微博逐一評論,往58同城上導流。成功率超高。

後來又演化成對於那些找電影電視劇用戶的微博發言的評論,引流到自己的電影搜索引擎。

案例2:Crush On Me,病毒營銷
讀研究生的時候,隔著幾個屋住著一個美國小伙,他屋子裡經常發出各種怪聲音。後來詢問才知道,他自己搞了一個基於簡訊的手機SMS遊戲(故事發生在2006年,那個時候還沒有移動互聯網),每天對外發送無數的SMS。遊戲內容大致如下:

  • 用戶將自己和暗戀對象(可多個)的名字及號碼,發送給系統
  • 如果系統發現兩個人互相暗戀,則通知兩個人建議啪啪啪

這個哥們兒對於文字做了無數次的迭代優化以便提供轉化率,可與最近探探的邀請簡訊相媲美。話說探探以及脈脈搞的這種簡訊邀請都值得分析一番。

另外,這個遊戲看似簡單,卻有強大的病毒營銷效果:

  • 系統拿到用戶暗戀對象的名字和號碼之後,會給暗戀對象發送簡訊,通知有人暗戀ta,勾引ta來玩兒遊戲並試試自己的暗戀對象
  • 用戶為了測試暗戀對象是否喜歡自己,也會到處發送這個遊戲方法,建議各種好友或者同學來玩兒,爭取找到也暗戀自己的人

這麼簡單的一個遊戲就在學校里流行起來,他的宿舍一天到晚嘟嘟嘟的收發簡訊。最後這個遊戲被Facebook收購了,被改名為Crush On Me。

案例3:暴力美增大用戶發展下家的槓桿
曾經做過一款Android App,為了激勵用戶分享App給朋友,往往會提供一定的激勵給分享者(即「上家」)。當完成安裝激活和任務後的朋友(即「下家」),會給上家一次性以及持續的激勵。

但是收到分享鏈接並完成安裝激活的下家,往往還需要輸入上家的ID,才能完成綁定關係。但是這一步往往因為大大增加了上家和下家的溝通成本,大幅降低上家的分享意願以及降低最後的分享率和綁定率。為了省掉這一步,設計並完成如下的步驟:

  • 上家一旦發起分享流程,服務端開始為該上家打包編譯生成獨立的APK包(APK包中含該上家的用戶ID)
  • 自動同步CDN和發布該上家自有的APK包,生成對應該APK包的短鏈接

第一步在100-200ms內完成,第二步在10s內完成,整個過程不超過10s。下家下載和安裝後,自動完成綁定,最終的上下家綁定率提高了10倍以上,同時上家的留存也大幅提升。其暴力點在於:為每一個分享的用戶生成獨立的APK包和下載鏈接,並且在每一步(無論是編譯,還是CDN同步)優化到極致,用最少的時間。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的主頁


增長黑客的案例通常都是2種類型

一種是產品特別NB,遠遠領先於競品,推廣毫不費力,比如hotmail,比如dropbox
另外一種就是,產品雖然NB,但是了競品也很NB,推廣做的很NB,比如airbnb

1、利用Google演算法漏洞狂掃30萬流量

Google的網頁排名機制,大家都了解一些,即新的網頁比較難取得好的排名,因為沒有訪問,沒有反向鏈接。但是當某個關鍵詞突然被大量搜索時,成為熱門,相關性高的新網頁就會給予更多權重,以使用戶能夠看到最新的相關內容。 2008年1月1號Google為了紀念TCP/IP協議誕生25周年,做了一個特殊的doodle。當用戶點擊Google首頁logo時,會被直接帶到搜索「January 1 tcp/ip」的搜索結果頁。獨立博主叫Ryan Durk也是訪問搜索頁面的用戶之一,他發覺搜索後的內容相關性並不高,於是專門為January 1 tcp/ip做了一個博客,然後在digg等網站做推廣,順便把自己的博客上面的流量定向到新網站,獲取了2000多的訪問,於是在「January 1 tcp/ip」的搜索排名中提升到了前三,借著這個東風,一天狂掃30萬流量,Adsense的點擊率是0.5%小賺了小筆。

這個是入門做互聯網時看到的一個案例,這個案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對後面做運營推廣有很多的指導意義。

其實細分析這個案例,你會發現,很多增長案例,都有異曲同工之處。

A、尋找與產品目標用戶重合度高的產品作為渠道
B、渠道也是產品,產品經理如何在分發其流量,推薦及排序的機制如何設計的。比如百度,google,App store如何分發其流量的?
C、迎合渠道特性及渠道的用戶,有針對性的做推廣。

明白上面這個流程,也許你看到的很多「增長黑客」案例都是高度相似的。

比如我們下面講到的各種案例

2、百度的增長案例

2002年6月,百度推出了「IE搜索伴侶」的插件,用戶只要安裝了這個產品,無須登錄搜索引擎網站,直接在瀏覽器地址欄中輸入關鍵詞,就可以進行相關的搜索。

當時,用戶上網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直接在IE地址欄里輸入想訪問網站的url地址,二是去具有搜索引擎功能的網站進行搜索,再選擇要訪問的網址,三是把常用的網址放入收藏夾。

但前者需要網民清楚地知道某網站的註冊域名,對中國的普通網友對英語接觸度並不高,記域名並不是一件易性,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則增加一道程序,影響效率,而收藏夾只適合擁有個人電腦的用戶用,而當時,大量的用戶是通過網吧上網的。

如你所想,用戶當然是喜(qiang)大(zhi)普(an)奔(zhuang),且這個產品是「借鑒」「借鑒」「借鑒」CNNIC「通用網址」、與3721「網路實名」的,最後也打了官司,但是結果並不重要

簡要分析:

A、02年那會,瀏覽器是最大的流量分發中心,用戶需要通過瀏覽器才能訪問網站或者下載安裝軟體
B、瀏覽器作為一個產品,是如何運作的呢?用戶輸入網址然後跳轉到相應的網站,假如用戶輸入網址,不是進入到網站,而是進入到搜索頁面再點擊網站是不是就能導個流;其次,用戶如果輸錯,或者記不住,或者輸中文都能給其搜索結果,搜索伴侶可以解決
C、用戶每天都訪問各種掛碼網頁,將插件偽裝成頁面元素就能下載,然後腳本自動安裝就完成了,用戶還會覺得比以前爽

引申:現在Facebook,新浪微博還在利用瀏覽器的消息提醒功能來獲取流量

下面這個回答是百度早期推廣的內容梳理,感興趣可以了解

如何推廣一個網站,基本思路或者是工具、手段有哪些?你見過的殺手級的推廣是什麼? - 知乎

3、微信、微博上的流量紅利

微信的搖一搖與添加附近的人及自動加群好友

公眾號的誘導分享,分銷加粉

微博的自動@,私信,評論

用過這些方法吸粉或者推廣,屢試不爽

看起來很low,效果確很好,很多產品的冷啟動都是這樣起來

之前純銀也寫過,做蟬遊記時爬了微博30萬條數據,然後批量給他們發私信,這個玩過的人不要太多

比如新浪自己,通過私信推自己的產品推的不亦樂乎,一直用戶對私信提醒麻木為止,大家現在在微博上面發私信,回復基本為零,但是微博的日活不斷增加,是什麼原因?還是用戶信息濫用

簡要分析:

A、日活前三的社交產品,自帶各種流量
B、利用產品的提醒功能,精準推送廣告
C、用戶的七情六慾,各種弱點,程序批量推送保證,1%的轉化性價比就非常高,接著就是不斷的與反垃圾策略做鬥爭就可以了,而很多產品的反垃圾策略真的太一般了

4、增長界讓你耳朵都起繭的案例Airbnb

Airbnb會檢測發布到Craigslist的新招租信息,然後模擬成客戶給屋主「留言」,推薦Airbnb的服務,讓用戶在Airbnb上發招租信息,當然也有很多是自動爬取的。同時幫助用戶在Airbnb上發布信息的同時,將信息同步到Craigslist上,再從Craigslist導入用戶,提高訂單的成交量。為了提高成交量,使用專業的攝影師拍攝相應的照片。

簡要分析:

A、用戶去哪裡發布自己的房源信息?用戶在哪裡查找房源信息,答Craigslist
B、用戶可以可屋主留言,如果留言中可以做廣告,就可以能知到用戶了
C、偽裝成用戶,大家天天看案例,也要提高一下姿勢,自賣自誇的推廣形式完全不行的,借鑒一下Airbnb給用戶留言來導流是不錯的

5、增長界的垃圾案例hotmail

談到增長案例,很多人不自覺的把hotmail拿出來了,說是後面的小尾巴的原因

Hotmail在每封郵件後面加「附——我愛你。來Hotmail領取免費郵箱吧」。

但是本質上,這個小尾巴不就是一個文字鏈的廣告么?這個廣告甚至都不於當在在AOL上面的Banner廣告,但是為什麼還是取得了爆髮式的增長呢?

使用場景的擴展:

Hotmail基於瀏覽器網頁,使用場景從辦公場所擴展到有網情況
而AOL跟其它的郵件服務商基於的還是客戶端

使用效率

Hotmail發郵件可以秒傳
兩個AOL的郵件賬戶互發郵件還需要一分鐘的傳送時間,而要是發送給非AOL賬戶,則需要15分鐘甚至1個小時

是否支持附件

Hotmail 支持附件
AOL及其它郵箱不支持

穩定性

Hotmail上線時史密斯設計出了一種可以無限擴展的多層體系結構。與之前將郵件、註冊信息庫以及網頁分別存放在不同機組上的單層體系結構不同,新結構在整個網路中的負載更為平衡。當網站速度變緩時,任何技術人員都可以無須重裝便可隨意增加機器數量。
AOL及其它郵箱不斷掉線

輔助功能

Hotmail增加了即時信息、拼寫檢查、搜索郵件、可以添加多個附件等功能,極大改善了用戶的體驗。
AOL及其它郵箱無

產品甩出競品十條街

6、搜狗輸入法

受hao123的啟發,王小川決定接近氣的推廣。他找到了番茄花園。中國Windows安裝量最大的盜版軟體,通過與番茄花園捆綁安裝,2008年年終,搜狗輸入法在市場上的佔有量從2%達到40%,並達到86.4%。

原文鏈接:

王小川:偏執化生存-GQ男士網

案例可以列舉太高,但是核心的流程,往往就是剛剛的幾句話,

目標用戶在哪些產品上?
產品的運轉機制:利用什麼方式可以將營銷內容推送到用戶身上
落地的執行策略與技術支持
以及沒有有推廣渠道被我們忽略了,比如番茄花園

引申一個問題?有知乎紅利這個說法嗎?你猜猜如何高效的從知乎導流?

章魚怕黑,微信交流zyulaoshi01


已有的答案大都是關於互聯網產品的案例,這給人一個錯覺,Growth Hacker只適合App之類的互聯網產品,而我認為,Growth Hacker的本質是:低成本快速獲取用戶。

其中,兩個限定條件非常重要:

  • 低成本
  • 快速

兩者缺一不可,撇開任何一個,都不能算是Growth Hacker,都會回歸到傳統營銷獲客的套路中。

藉助互聯網運營第一公式:轉化=流量*轉化率

Growth Hacker的核心工作有兩個:

  • 獲取流量:把產品(實體或互聯網產品)的信息快速低成本地推送到用戶面前,引起他們的注意;
  • 提高轉化率:通過分析數據,改進產品,不斷提升各環節的轉化率

有關第二步的問題——通過各種工具,分析數據,特別是用戶行為數據,有針對性地提升轉化率,許多答案已經給出了很多案例。

作為一名曾做過幾千個站點的個人站長,只說一句:生命不止,優化不休。

技術其實不是最重要的,對數據的執著分析和感覺認知才是最重要的。優化率的提升空間,我經歷過一個數量級的提升。

今天只談第一步:低成本快速獲得大量用戶awareness。因為不論是實體產品常說的AIDA過程,還是互聯網產品常說的AARRR過程,第一步都是awareness(引起目標用戶的注意,獲得關注)。

有了awareness,就有了第一步的流量,才有了接下來的工作。

  • 目標:

把產品(實體產品或者互聯網產品)的信息快速低成本地推送到前者的用戶,引起他們的注意。

  • 怎麼辦:

方法1、讓用戶成為傳播渠道,一傳十,十傳百;

這種裂變式傳播的方法,最經典的growth hacker案例的就是Hotmail,在每個hotmail郵件的結尾自動加上推薦用語。

裂變傳播的動力通常有三種:利益、立場、談資。

以利推動裂變,本質上就是傳銷。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以利益驅動的安利,這兩年利用微信推廣得如火如荼的小黑裙,各種面膜等女性化妝品的微商,以及「推薦新用戶、分享朋友圈送積分、給優惠、擴容量、增功能」等各式各樣的玩法,本質上都是把種子用戶作為傳播渠道,通過社交場景來推廣商品,實現裂變效果。

老美日用品廠商Tupperware,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實施的Party Plan,利用Party這種社交場景作為商品推廣渠道。通過獎勵女主人的方式,讓女主人在自己家舉辦Party,邀請左鄰右舍參加,在Party上使用、推薦Tupperware的產品。

但是實體產品以返利驅動裂變傳播的方法,通常都局限在女性用戶人群中,男性產品,極少有成功的案例,這跟男性社交方式有很大的關係,男性裂變傳播,更常見的是以談資和立場作為傳播動力的。

實體產品中的江小白,互聯網產品中諸如咪蒙這種篇篇刷屏的微信號,都屬於以談資和立場推動裂變傳播,這裡不再詳細敘述。

當然,像Hotmail這種將用戶的使用場景和裂變傳播場景合二為一,用戶使用產品的過程就是在傳播產品,老楊還是非常佩服,俯首膜拜。

發揮群眾的力量當然是好辦法,可是如果能夠找到流量窪地,低成本地進入目標用戶集中的渠道,一樣可以實現低成本快速獲取用戶的注意。

方法2、找到有大量目標用戶的渠道,低成本佔領入口;

上世紀80年代,缺乏文化生活,電影院總是人滿為患,一些小企業,電影播放前在屏幕上投上產品信息的文字廣告,等到了90年代,一些廠商,發現了去農村刷牆、在鐵道旁刷牆的推廣方法。

十年前某如日中天的播放器軟體,曾經用極低的成本,搞定了國內最大的幾個網吧裝機聯盟,迅速獲得了百萬級的裝機量,讓這款軟體成為許多網吧電腦的默認播放軟體,由於產品的一些獨特功能,迅速傳播擴大,獲得千萬級用戶的快速增長。

在互聯網領域,Airbnb曾經提供的一鍵同時發布到Craiglist功能,一方面,它對於Airbnb已有用戶非常方便,增加了用戶使用Airbnb的理由,另一方面,通過將Airbnb的租房信息,讓用戶發布到Craiglist上,也讓Airbnb從Craiglist拉到了許多用戶。

再比如有巨大流量的搜索引擎,如果能把關鍵詞得自然排名做到前3名,等於免費獲得大量流量。

我應該是中國第一代做英文Black Hat SEO的人,2006-2010年,Google的Anti-Spam技術還很薄弱,通過各種現在已經難以啟齒的技術手段,可以快速把大量有商業價值的關鍵詞做到SERP前幾名,然後獲得大量極有商業價值的用戶流量。那時候日子真的很舒服...

不過,在2011年之後,Google的Anti-Spam技術非常成熟,大多數Black Hat的做法也就逐漸失效。說出來都是淚...

在做Black Hat SEO時,我曾反覆猶豫過,是把精力放在make Google happy還是放在make customer happy,前者是迎合演算法,快速提升排名,後者是製作高質量的內容,提升用戶感受。

今天回頭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做好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排名演算法進行運營優化。所有有集中流量入口的互聯網產品,百度、谷歌、淘寶,包括微博、知乎,都有其排名演算法,發現排名演算法的規律,有意識地進行內容調整和運營,機會其實多得很。

好了,說了這麼多,認真回答問題:知乎就是一個絕好的Growth Hacker案例啊!

1)佔領低成本流量入口

知乎的SEO做得非常好,許多關鍵詞,特別是長尾關鍵詞的排名很高;給知乎免費獲得了許多高質量的流量和用戶。

2)做好用戶運營,持續提供高質量內容;

我認識的一位早期就入駐知乎的大V,跟我介紹過知乎運營人員如何與其持續溝通,鼓勵其創作更多內容。

如果認真研究知乎的點贊、感謝、排名機制,信息推送機制,以及其「發現頻道」的內容,都會發現演算法有可圈可點之處,用戶粘性很強。

3)激發用戶在社交媒體分享知乎內容;

我的朋友圈和同學群里,時常會看到朋友共享的知乎內容,進行點評和討論。

在知乎問「Growth Hacker」的好案例,真是「身在寶山不自知」。


我在自己的專欄開寫《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

第1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1】營銷入門

第2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2】用戶調研

第3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3】清晰思考

第4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4】定位

第5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5】品牌

第6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6】營銷4P

第7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7】產品經理

第8節課:【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8】引起注意


Growth用不到黑科技,一點兒也不高大上,甚至可以廣義的理解為,每個人其實現在就是在為你的公司、為你的產品在做growth,它更多的是一種當前環境下全新的、精細化運營的思維和方法論。特別是基於數據、基於以用戶為中心的商業邏輯,當然,他會鼓勵你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更大的增長。

如何正確對待?從goole的例子和我們的一些總結,也許可以給你一些新的認識。

一、增長黑客 ≠ 不勞而獲

諸葛君之前看到過這樣的後台留言:有沒有那種少花錢,最好不花錢就能獲取用戶的辦法?留言的朋友可能希望得到一些增長黑客(PS:增長黑客主要依靠技術和數據的力量來達成各種營銷目標,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用「技術」來讓產品獲得有效增長)的技巧,但是實際上,沒有捷徑可走,如果預算有限,只能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依靠高度的執行力,比如:穩定輸出高質量的內容,規律性發布;採用合理的式進行分發內容,拓展資源和人脈,藉助自動化工具完成用戶運營,與種子用戶建立緊密的聯繫,用獎勵的方式換取他們對於產品使用體驗的反饋。因此,增長黑客技術並不是不花錢、不費力獲取用戶。

再舉個例子,下圖中上半部分是2007年前的谷歌廣告,下半部分是2007年改版後的谷歌廣告。

2007年4月前,Google搜索廣告位置,用戶只需點擊黃色區域中任意部分,即被算作一次廣告點擊,跳轉到LP,這樣看起來大面積的廣告更顯眼,點擊的用戶就更多,Google收入就更高。

然而,正處於高速增長期的Google卻採取了一項令人費解的策略:把廣告可點擊的區域限制在標題和鏈接(基本接近與今天的google)。很多人認為:這豈不是自斷活路?!

果不其然,由於眾多廣告主的轉化率大跌,Google的廣告收入在接下來的一年裡直線下滑,甚至導致Google股價被腰斬。按理說,這應該算是一個非常失敗的增長黑客案例了吧?但Google卻堅守此戰略。「奇蹟」發生了,Google的廣告收入開始瘋長,市值也突飛猛進。今天,廣告收入已佔到Google總營收的80%。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來看Google的營收模型:

CPM=CoveragexDepthxCTRxCPCx1000

CPM:每千次展示給Google帶來的收入

這個值越大,Google賺的越多。

Coverage:覆蓋率,即廣告出現頁面佔總頁面的比例。

Depth:每頁廣告數量。

CTR:點擊率。

CPC:單次點擊費用。

一般來說,提高Coverage和Depth是快速提高收入的最好辦法:Google應該把那個黃色的框變得更大,每頁上放的廣告更多。但這意味著,用戶會更厭惡(CTR降低),廣告主更不願投錢(CPC降低)。

所以,Google從用戶和廣告主的利益出發,重點優化CTR和CPC,僅選取少而精的廣告,有節制的進行展示,現在,Google也移除了右邊欄的廣告,另外,減小可點擊區域,大大降低了用戶的意外點擊。這樣雖然短期會降低CTR,但長期來看點擊廣告的真實用戶增長了,進而廣告銷售轉化率提升了,因此,Google成為廣告主的「靠譜」選擇,紛紛投入推廣費用。由於競價機制的存在,CPC也就水漲船高。最後,Google利用人工智慧在不斷優化廣告的精準投放:消費者能夠看到與自己最契合的廣告,廣告主能夠獲得最精準的銷售線索,CTR和CPC螺旋上升,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在今天看來,Google 10年前的戰略可謂是成功的關鍵。

二、增長黑客不是戰略,而是戰術

如果只想以最快的速度「撈」一筆錢,不關心用戶體驗和感受,那麼,代價將是品牌價值的消耗殆盡。來回顧兩個經典的「增長黑客」案例:Airbnb從Craigslist「薅羊毛」,獲得大批用戶推薦;Dropbox通過分享機制拉新,建立病毒式的循環。

看起來,同樣是增長黑客的手段,但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家公司都是基於清晰的長期戰略,從產品的核心價值出發,這些特殊手段只是短期戰術,僅僅為了增長而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正所謂: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即使有好的農具,種田也要趁農時)無論是Airbnb還是Dropbox的成功,都已無法「複製和再現」。

今天,許多人理解的「增長黑客」,缺少用戶共鳴,只追求快速成功,不考慮長期增長,一味熱衷於尋找新型的「增長技術」,將讓你偏離市場營銷的本質 ,最終技術反而讓我們徹底迷失了方向。

真正的增長黑客技術,至少要從以下5個維度考慮:

1、真實客觀

2、為營銷賦能

3、以優質內容為驅動力

4、以數據作為決策支撐

總之,增長的前提是樹立品牌價值,明確你是誰,然後在目標用戶聚集的平台/場景中,通過合適的方式在正確的時間傳遞出去,基於用戶行為深入洞察用戶需求,指導運營策略,在此基礎上再來探索增長黑客的戰術,制定能充分發揮品牌價值的增長方案。

客戶:東易日盛 | 向上金服 | 光明隨心訂 | TutorABC | 麥子學院

指標:病毒傳播係數 | 復購率 | 粘性 | 漏斗 | 太陽圖 | KPI

行業:新零售 | 在線教育 | 科技金融 | 共享單車 | 裝修 | 內容社區

產品:改版評估 | 埋點需求文檔 |

運營:用戶運營 | 跨應用市場追蹤 | 推送策略 | 運營階段

市場:推廣三要素 | 智能觸達 | 精準推送

其他:行為數據基礎篇 | 客戶成功 | 採集模型 | 廣告監測

蹭個流量,以下是自我介紹:

關於我們:

諸葛io定位於為企業提供基於用戶行為數據的採集、分析和營銷的整體解決方案。是國內領先的數據智能服務商 www.zhugeio.com

目前我們正在為互金/教育/新零售/保險/汽車等行業提供大數據整體解決方案並提供諮詢服務。服務客戶有:光明隨心訂、食行生鮮;人人貸、陽光保險、眾安保險、平安;寶馬、奧迪、大眾、NEVS;餓了么;東易日盛等


上面的回答都非常好,我這邊還是想就矽谷的案例再多做一點補充。

我們公司一直在數據驅動增長這個領域深耕,關於增長黑客的相關知識也有相當的積累。雖然這個概念近兩年在國內慢慢火了起來,但是較為全面、系統的相關書籍還是比較少的。所以今年我們寫了一本80頁的「增長黑客手冊:如何用數據驅動爆髮式增長」,希望能夠更加系統、全面、深刻的闡明增長黑客的相關知識,下面是電子書目錄:

在這本電子書中,我們從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循序漸進,分別介紹了如何成為增長黑客,增長黑客的必備技能、常用工具、增長案例,以及進階的增長團隊搭建等等。

你可以點擊此處了解並下載「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手冊:如何用數據驅動爆髮式增長」

下面是電子書第六篇內容「矽谷十大增長黑客經典案例」的全文,藉以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矽谷10大 Growth Hacker(增長黑客)經典案例

自從2010年 Sean Ellis 提出 Growth Hacker (增長黑客)概念以來,矽谷湧現了很多成功的增長黑客實踐案例。本文匯總了10篇增長黑客經典,其中 To C 案例6篇、To B 案例4篇。

Part 1 | To C 增長黑客案例

一、Instagram 刪繁就簡

火爆全球的 Instagram 最初也不是圖片社交應用,它的前身是一款包含了社交、拍照、簽到、遊戲的應用,也就是 Burbn 。然而這樣一個尷尬的產品形態,連創始人都解釋不清楚它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發布幾周後用戶量勉強才達到1000多人,用戶量停滯不前。

Burbn 和 Instagram

這是一款失敗的全能應用,功能多到讓用戶迷茫,但是數據分析發現用戶似乎很喜歡 Burbn 的照片分享功能。於是他們研究了當時的應用:Hipstamatic 濾鏡很酷,但是很難分享;Facebook是社交之王,但是沒有一個過得去的照片功能功能。

生死存亡之際,兩位創始人做了一個決定:砍掉其他功能,只留下照片、評論、點贊功能,並增加了濾鏡。幾個月後,專註於圖片社交的 Instagram 正式推出,上線一天就獲得了25000個用戶,三個月後這個數字達到100W。

二、LinkedIn 魔法數字

LinkedIn 是全球最大的職場社交平台,有4億多註冊用戶,一直保持著穩健的增長勢頭。LinkedIn 將新用戶 「一周內增加五個社交好友」 作為用戶增長的核心指標。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做呢,背後的原理又是什麼?

LinkedIn 多樣化的人脈拓展機制

在設計 LinkedIn 的增長機制的時候,負責人思考了這三個問題:

第一,那些渠道的新用戶是活躍的?

第二,如何提升用戶活躍度?

第三,如何提升用戶的留存度?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有很多用戶是通過搜索同事或者他人的姓名來到 LinkedIn 的,而且其用戶活躍度是電子郵件渠道用戶的3倍。所以 LinkedIn 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開發了一個非常簡單的簡歷編輯功能,背後工程師優化了簡歷和谷歌搜索引擎的匹配度。做完這件事情後 LinkedIn 的自然流量開始慢慢增長,第二個月就提升了60%。

但是並不是所有搜索渠道來到 LinkedIn 的用戶都會留下來,只有接受了好友邀請的用戶才會反覆訪問。他發現用戶增加的好友越多,留存的概率越大。通過不斷的試驗發現,一個新用戶在第一周添加了5個社交關係的話,這個人就在 LinkedIn 上沉澱下來,不會流失了。

三、Airbnb 巧用 API

簡單的說,Airbnb 成立初期,網站搭起來,有了最早期的房源,最缺的是什麼?用戶!而 Craiglist 如同中國的58同城,每天都有上千萬的用戶在上面發布和瀏覽各種分類信息,其中一類就是尋找在其他人家裡借宿的機會。

Airbnb 將房屋信息一鍵轉發到 Craigslist

與其花錢打廣告,Airbnb的團隊意識到 Craiglist 的已有用戶群就是一個大金礦。他們於是做了一個Craiglist 的集成,只要房主在 Airbnb 上發布房屋出租的信息,就可以一鍵點擊,通過幾個簡單的確認,自動發布到Craiglist上,推送到大量的尋租者面前。

這麼一個神來之筆,幫助Airbnb以幾乎零成本獲取了大量早期用戶,而它和傳統的營銷手段大相徑庭:第一它技術含量很高,是幾乎只有engineer才能想出來並實現的手段;第二吸引用戶不是依靠外部營銷渠道,而是把這個一鍵推送的功能植入到產品當中。

四、Facebook 數據驅動

數據分析或者數據驅動是增長黑客的重要技能,要想在整個公司推進數據驅動產品迭代和商業決策,最重要的是 CEO 的支持,並在公司內建立明確的規定。

舉個例子:Facebook 成立以來做過很多次的網頁改版,有一次改版變動很大、頁面也非常漂亮,當時已經上線給 20% 的用戶用了 2個多月。但就是因為反饋的數據不好,用戶在線時長減少,導致廣告收入下降,所以最後還是回滾到原來的版本。

Facebook 主頁(原版本)

Facebook 主頁(改進版)

你現在在 Facebook 看到的這個版本,從 2010 年左右就定型了。也有很多人想做改版,因為一個公司有很多產品經理,有各種KPI,總會想要做點事情,嘗試各種各樣的產品改動。但事後你會發現,很多產品改動對產品活躍度的提高和業務的發展是沒有幫助的。

在 Facebook 的規定就是,你可以去嘗試各種產品改動,但是如果數據反饋不好,就要被砍掉不能上線。

五、Dropbox 病毒營銷

Dropbox 是一款雲存儲產品,每個新用戶都免費擁有16GB 的空間。你可以通過付費擴大空間,也可以通過邀請好友加入 Dropbox 來實現。每邀請一位好友,邀請者和被邀請者都可以獲得額外500 MB的空間。

Dropbox 的病毒傳播機制

通過這套機制,Dropbox 的產品被瘋狂傳播,獲得了每年500%的增長。不止於這套病毒營銷機制,Dropbox 還在產品上進行了大量的增長試驗。

Dropbox 的增長試驗

升級鍵「Upgrade」就表明這是他們的變現測試,了解更多鍵「Learn more」是用來測試留存的,分享鏈接「Share Link」是用來測試傳播效果的。這樣一個簡單的頁面,Dropbox 在上面也進行了很多的增長測試,而不斷的測試和試驗正是 Dropbox 快速增長的基石。

六、GitHub 網路效應

GitHub 是一個使用 Git 開發和管理的開源代碼社區,開發者可以在這裡上傳、託管、分享、協作自己的代碼。產品發布一年多,GitHub 就獲得了第一個100,000用戶。2015年 GitHub 獲得了高達2.5億美元的B輪融資,估值高達20億美元;同年,福布斯將其評選為十大科技公司之一。

GitHub 代碼託管平台

網路效應是 GitHub 最大的增長引擎,這種增長引擎創造了兩個巨大的資產:一是大量充滿活力的工程師,二是大量的代碼庫。GitHub 上的人越多,提交的代碼越多,它對每個人越有價值。在此激勵下,一個公司可能決定整個團隊加入;反之,一個喜歡GitHub的人可以把整個團隊帶到這個平台。

GitHub 代碼庫數量指數級增長

截至2013年1月,GitHub已增長到300萬用戶和490萬個存儲庫(存儲庫是在網站上共享的代碼的歷史記錄)。到2016年12月,公司已經有1000萬個存儲庫,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軟體開發工具。

Part 2 | To B 增長黑客案例

一、HubSpot 入站式營銷

HubSpot 是一家入站式營銷( Inbound Marketing )軟體提供商,在2006年的時候只有3個客戶,而到2015年的時候他們年收入就達到1.86億美元。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HubSpot 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總結來說,可謂是一招制敵!HubSpot 積極提供優質的內容和工具,將吸引到的大量優質流量轉化為付費用戶。具體來說,HubSpot 做了如下努力:

  • 在官網以博客文章、專題電子書等形式提供大量優質內容;
  • 提供大量免費的網站和社交媒體分析工具,目前已收到了數百萬次使用這些工具的請求;
  • 開展線上公開課,向人們傳授專業的市場營銷和銷售知識。

HubSpot 網站的豐富內容

花更多的時間投資內容、幫助和教育你的目標用戶,這樣可以幫你樹立起專業權威。這種專業權威可以幫助你將潛在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其效果速度和效果遠遠優於出站式營銷。

二、http://GrowthHackers.com 測試驅動

http://GrowthHackers.com 是由 Sean Ellis 創建的一個增長黑客社區,同時提供增值的試驗平台。在沒有花錢投廣告、沒有擴建團隊的基礎上,http://GrowthHackers.com 用了11個星期將月活躍用戶數從 90,000 提升到152,000 。作為一家成立不久的創業公司,Sean Ellis 是怎樣做到的呢?

http://GrowthHackers.com 的增長速度

Sean 解釋到,唯一變化的就是 http://GrowthHackers.com 測試的速度。從2015年1月開始,http://GrowthHackers.com 加快了測試的速度,無論是渠道、用戶還是產品的測試。

作為 Growth Hacker 概念的提出者,Sean 強調 growth 並不是特定的策略,而是一個不斷發現有效增長策略的過程。測試的速度越快,發現增長機會的概率就越高,增長的速度也就越快!

三、Nerdwallet 內容營銷

Nerdwallet 是美國一家金融信息網站, 面向千禧一代提供信用卡選擇、大學貸款、銀行、按揭貸款、股票交易和保險政策等信息。作為回報,被推薦金融產品每從這裡獲得一個新客戶,就要向 Nerdwallet 支付一筆費用。

Nerdwallet 官網

憑藉著大量實用的、原創的金融產品信息以及搜索引擎優化(SEO),Nerdwallet 網站獲得了大量的免費自然流量。獲客成本極低,客單價極高;通過這些優質內容,Nerdwallet 獲得了飛速發展。

2015年 Nerdwallet 在A輪就獲得了 6400W 美元的融資,相當於半只腳踏入『獨角獸』行列,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震驚。

四、Slack 免費增值

Slack 是一款雲端的團隊協作軟體,提供群組協作、自定義對話、第三方工具集成等系列功能。像很多 SaaS 公司一樣,Slack 是在免費增值模式上運行的。從2013年的創立開始,不到兩年時間,Slack 的DAU 就高達 50 W,是目前公認發展速度最快的 SaaS 企業。

Slack DAU 增長趨勢

隨著越來越多的工作通過 Slack 發生,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訂閱付費的高級功能,包括郵件存檔、高級檢索等等。2015年2月,Slack 的付費用戶就增長到135,000,而且以每11天增加100W美元收入的勢頭前進。

本文作者 | GrowingIO 增長團隊

GrowingIO 是來自矽谷的新一代基於用戶行為的數據分析產品,數據採集無需埋點,用戶行為數據分析更專業。登陸 GrowingIO 官網立即註冊免費試用。


一個增長黑客的概念,讓多少運營人在黑暗中找到了曙光,解脫了做留存的煩惱。同時,這個概念也讓運營人背負了老闆的更多期望,讓「資源有限」成為了四兩撥千斤更有力的理由。所以增長黑客概念屆如果能分享更多的國內實戰案例,將是造福運營的大好事。本文是我剛剛更新在公眾號的文章。寫了增長和優化試錯,以及運營在增長優化過程中的喜怒哀樂。

==正文開啟(無刪減)==

最近增長黑客的概念很火,增長黑客的本質是修鍊內功、數據驅動,用有限的資源來獲得最大限度的成長。但是研究了半年有餘,也看了很多書,大部分案例是國外的,比如我簡單總結了幾本增長黑客相關的書,基本都在聊這些案例:

所以,在國內,增長黑客這個概念落地很少,一些案例看起來也是模稜兩可,沒有詳細的運營過程。有幸的是,增長黑客正好切合我原來說的運營重優化的觀念。自從我寫了《運營實戰指南》之後,受到一些重優化公司的邀請,和一些高管有過深聊後,4月份接受了「運營研發總監」的職位,和中國屈指可數的一位增長大牛(很低調的一位朋友,牛人在民間)共事,學習運營「研發」,把我帶入了「增長黑客」的領域,有種腦洞大開的感覺。

本文就拿我曾經做過的一個產品拉新的案例,結合《運營實戰指南》里的運營知識體系來詳細的和大家聊一下優化觀念是如何驅動業務增長的。當然,這個案例只是渠道優化,至於後續是如何通過優化做留存的待後續更新。

  1. 首先這個案例很大眾化,在微信平台上,通過紅包促轉發,完成增粉目的。多數互聯網產品運營的同學應該都有體驗過,雖然微信嚴禁誘導分享,但是紅包促轉發增粉這件事依然有海量的人在做。
  2. 然後,是運營核心方法論。大家看下圖,這幅圖叫運營核心流程與方法,是我在經歷了10幾個運營項目後總結出來的:

這幅圖,將運營分為四步。我原來有一句話:運營是項目制的,有起點、有終點、關鍵詞是調優變數(當然,增長黑客不崇尚項目,更重產品)。

「起點」就是這幅圖的第一步,明確目標,「終點」就是這幅圖的第四步,高效運行。(什麼是運行,大家可以看這篇文章:姑娘,你其實只是個運行經理)「關鍵詞是調優變數」,這就是這幅圖的第二步第三步,尋找關鍵驅動元素和試錯優化。

我是運營「持改完善」論者,也就是持續改進,不斷完善(增長黑客的理念)。拿到一個項目,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從正常的業務流程中拿業績。這在漏斗原理下就是如何堵住窟窿:理想情況下,來一個轉化一個。當然,理想只是一種奢望,我們的目的是盡量拔高轉化率,降低折損。轉化率是個大概念,一本書都講不完,因為提高轉化率有各種方法,有時候你會費盡心機,殺死無數腦細胞,各種頁面創意,各種簡化流程,依然提升的不明顯。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糾結了3、4個月,最終讓人大跌眼鏡的提高轉化的方法讓人匪夷所思。所以,這就是運營,在不斷的分析和琢磨中,營收業務高效運行這個目的。運營拼的是智慧,而不是體力。

案例裡面提到了很多工具,比如OGSM工具AA測試優化源表優化曲線等概念,這些術語有些是MBA百科裡的,有些是我自己命名的。

業務概述

這個項目是去年的,微信端產品,項目的大概意思就是通過紅包刺激用戶轉發招聘信息,實現招人的目的。團隊20餘人,核心人員,就是天天碰頭的有5人。我因為是運營,靠傳播拉新是首要任務,所以前期粉絲數當之無愧是我的kpi。而產品和技術人員的kpi是kpa,kpa是什麼呀,是人力資源績效考核里的一個術語,大概意思就是按時按點完成任務。挺慘的吧,有時候你會想,按時按點完成任務,勤奮一下,努力一下就可以了,而運營就不一樣,kpi充滿了變數。我們說做運營的人命不好,就是因為kpi這個鬼東西。

當時給我定的指標是3個月100w粉絲(拉新)。產品上線,kick off,共同思考了一些策略,怎麼做才能完成100w粉的目標,最後決定靠傳播拉粉(增長黑客最重視的是病毒式傳播)。產品經理很不錯,特意幫忙設計了一套傳播流程,為了大家快速理解,我做了一個簡化處理,專註於傳播增粉,大家看圖:

這套流程是我復盤時總結經驗的流程。比如在接收郵件信息到進入掃碼落地頁原來是一步,後來我們給拆成了兩步,為什麼這麼做,一會講到優化的時候集中說。

這個傳播流程的大概意思就是:通過郵件來拉取站內種子用戶,掃碼後,進入關注頁,關注微信號後,接收下發消息,點擊進入分享落地頁,然後引導用戶分享到朋友圈或好友。好友看到分享內容後,點擊進入分享落地頁,依然是引導分享,然後引導迴流用戶進入關注頁。這裡有兩類用戶,我圖裡畫的很清晰了,種子用戶和迴流用戶。通過郵件這個渠道引進種子用戶,靠紅包刺激種子用戶傳播來拉新。

流程講解完了。然後開始我們的運營優化之旅,這次優化之旅持續了1個半月左右的時間,因為我們團隊的人基本上都是初次合作,中間炒過無數次架,發生過拍桌子、甩袖子發脾氣的事。現在都當成笑談了。一會閑聊的時候聊一聊。

這裡有兩個經驗需要跟大家簡單說一下:

1、我們沒有設計好這個流程就開始大規模的推廣,而是簡單的測試了一下,目的是為了看看各個節點的轉化情況,獲得基準值。我發了大概1w封郵件出去。當時抱有很大的幻想,什麼幻想呀,就是如果各個節點的轉化比率都比較高,按這些比率換算出來我們按這個初始傳播流程完全可以完成目標,那我就不需要去優化了。我經歷的項目多,知道每一次產品的打磨都會讓人焦頭爛額,我實在不願意再經歷一次這個過程。但是結果往往和你想的背道而馳。做夢娶西施,我想得有點美了。測試之後,表現很差,但是我心裡大概有了一點譜。

2、獲得了基準值之後,我們集中評估了一下如果我們要完成目標,要在3個月做100w粉絲,各個關鍵節點的轉化要做到多少?你需要去算,這就是運營的提前規劃,需要做目標拆解。這裡提一句,做運營需要有規劃的思維,做到心中有數,你只有做好了規劃,才能去約產品、約技術研發、約管理當局的錢等資源,他們是講邏輯,講規劃的,有時候你沒有規劃,就容易亂套,惹怒他們。

好了,項目的業務概述講完了,開始正式進入產品打磨階段。

在我書中的運營核心流程與方法中,第一步就是明確目標。我們來講這一步。

第一步,明確目標

我原來的文章中說過,運營有三大任務:拉新、轉化、延長用戶生命周期。為什麼沒有運營圈說的留存,根據我的經驗,運營做不了留存,因為留存這個任務單靠運營的智慧做不到,必須傾盡全部人力物力去做,比如產品經理、日常運行人員。運營能做的,就是激活用戶,將其轉化到待留存池裡而止步,這裡先不延展。

本案例的目的是做拉新。目的明確了。開始分解指標。下圖是我為此項目分解出來的指標。為什麼這麼分。我們先講一個MBA里的工具:如何拆解,給大家提供一個工具,叫OGSM。

OGSM是一種計劃與執行管理工具,具體的大家可以搜MBA百科,他的模型是這樣的:

我主要靠這個工具的思路去分解指標。很好用的工具。

結合著我的拆解一個個講一下:

  • 目的:就是你為什麼做這件事。你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呀,我為了賺錢養家糊口,這就是目的。比如我們的這個項目,目的很簡單,增加粉絲量就是目的。目的是唯一性的。
  • 目標:目標就是將目的量化。你一年要賺多少錢才能養家呀,比如設定目標為100w,3年內實現。我們這個項目,比如粉絲量,3個月做到100w。因為你的目的唯一,目標也唯一。
  • 策略:這個詞很高大上。策略是實現目標的各種手段,有很多種渠道。比如我如何完成年薪百萬的夢想,我想:上班,出去講課,在網上錄課,寫一本書,開一個咖啡店等等。粉絲量的目標如何完成,有很多種方法,比如投放廣告拉粉,做傳播拉粉,互推拉粉,甚至於像迷濛、徐老師一樣去寫幾篇爆款文章等等。我們的策略最終是選擇做傳播拉粉。因為種子用戶我們是不愁的,我手裡攥著大概5000w種子用戶。
  • 測量:測量就是策略的量化。比如我上班一年賺5w,出去講課能賺20w,在網上錄課賺10w,寫一本書賺10w。在此項目中,我們的策略選擇的是靠傳播來拉粉,所以我們將傳播拉粉這個策略細化出來了幾個優化節點。每個轉化節點都是一個測量。郵件點擊率要優化到多少,迴流比例要佔到多少等等。這時候我就分解出來了我需要主攻的幾個指標。

講完OGSM,我們反過來看項目,我這張指標拆解表就一目了然了。這裡的測量欄位有兩個數值需要敲定,就是基準值和kpi是如何敲定的:

1、基準值如何敲定?

我上面剛講了,我們上線後先試了一下,動用一批用戶,測試一天,得到的數值。我們就暫且將其當做基準值了。

2、每個指標的kpi如何敲定?

這裡我不講解科學方法,因為在你的工作中,運營受制於時間和kpi、財力等因素的影響,80%的運營人做不到科學的運營,這是現狀,我也如此,不能免俗。比如Kpi,一般都是老闆或領導說一不二的,你反駁,老闆認為你沒鬥志,所以這點上,我是屈服的。不要和職場之道過不去。這裡我提供三種現實中的敲定kpi的方法:

A、憑藉經驗

什麼是憑藉經驗: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假設:正常情況來說,100w粉絲,3個月,90天完成,為了好講解,我們假設1天完成1w。我們取任一指標,每個指標的率值高,常識來說,粉絲量都會增高。這是正相關的。所以你也可以拿郵件點擊量和粉絲量做了一個比例來測算你的kpi。這是一種經驗法。

B、是否有以往流程相似的案例

是否有以往流程相似的案例,事實上我們是有這樣的案例的,不過因為那個項目的團隊人員都不再了,除郵件點擊數據外,其他數據無法獲取到,當時也打聽了一下,拉粉比例,他們的項目據說能做到1:4。

C、拍腦袋

拍腦袋就不用說了,大家都心領神會。

我們這個團隊比較不錯,領導本身就很重優化,一般都是優化著看,我們只是前期粗略測算了一下,如果我們的基準值都能優化到翻倍的效果,那完成目標不在話下。所以我們每個指標的kpi都是在基準值的基礎上做翻倍。

好,目標分解講完了。

第二步:尋找驅動元素

我們拆解完目標。開始進入第二步,尋找各個目標的關鍵驅動元素,依然先上結論,這幅圖是我拆解出來的:

什麼是驅動元素,就是那些能讓你的項目業績提高的那些元素。我在書里總結出來8點:用戶細分、流程節點、渠道策略、說服策略、說動策略、業務規律、團隊能力、人之習慣、常情和弱點。這八點是關鍵內容,我在韓利深夜聊運營的私密社區里會一一聊到。本次案例主要是講流程節點的轉化率。

這幅圖有剛講的傳播流程,有拆解出來的關鍵節點指標。然後我又在此圖的基礎上加入了各個關鍵節點的驅動元素。這張圖因為是業務復盤的時候我總結的,已經有了試錯優化的經驗在裡面了。一開始我們只拆解到二級。比如掃碼率的拆解,我們只拆解出來頁面UV和掃碼量這兩個指標值,後來我們在優化過程中發現客戶端不同,掃碼的流程也不同,才又做了三級拆解。比如,在pc端接收到的郵件,我們拿起手機,打開微信掃碼就好了,而在手機端,你只有一部手機,如果你是在手機上接收到的郵件,如何去掃碼?這是一個問題。我們一會講優化的時候詳細說。

這裡主要說明的是:每個指標的拆解依然用了OGSM的工具。比如我的目的是優化郵件點擊率,假設目標是從3%優化到10%,策略是什麼呀?比如細分精準人群,郵件標題文案優化,郵件內容視覺或樣式優化等等,指標自然就是發送成功率,郵件閱讀率,點擊閱讀比了。所以說,做運營,可以一步步去拆解,拆到最後實在拆不出來了,再去做優化,做到有目的,有策略,有方向。這樣你做事情就特別清晰,拆出來的指標就是思考維度。

上圖做好了之後,我們的優化源表自然而然就出來了。大家看下圖:

這就是我原創的優化源表,我接觸過的所有項目,我都有這樣一張excel表,我是一個重度Excel控。

在這張優化源表裡,你發現了嗎,沒有轉化率的指標,都是量的指標,因為通過Excel的透視表功能我們是可以計算出來的,所以優化源表一定要做的清晰:只做量,不做率

優化源表有了,不要忘記,一定要發需求給技術,做什麼呀?埋點。這裡有個小插曲,我因為天天改頁面,把技術折騰慘了,技術為了感恩大回饋,埋點的時候,特意讓我在單位住了兩天兩夜。這在公司傳為了笑談。後來總結了一下,就是因為我沒有提前做規劃,你別看我現在可以頭頭是道的講,真進入到項目里,運營人往往會犯一個錯誤,什麼數據都想看,追求完美。優化源表也是我被逼出來才琢磨的。因為如果你的公司有數據團隊,他們往往不會像GA、GrowingIO這些工具一樣,做到各種維度、各種可視化的效果。因為你的業務本身可能還沒有定型,這時候去動用人力去給你做可視化報表,風險較高。

所以,我的這張優化源表,其實是需要我每天從好幾個表裡面自己粘出來的。還有的數據是技術寫好SQL,我每天自己跑日誌查。這也是運營的悲催之處。查數是個大事,我原來有一個領導,文科出身,為了能自己看數,硬是自學了SQL。後來我也買了本書學了一段時間,但是學無所成。因為我歲數大了,90後的同學如果真的想在運營圈裡做出成績,自學一下SQL大有好處。要是學的話,推薦買《SQL必知必會》,題外話。

第三步:試錯優化

我們敲定了優化指標,敲定了指標的關鍵驅動因子,正式進入最讓運營人抓耳撓腮的第三步,試錯優化環節。這個環節會把你折磨的人不人鬼不鬼的。為什麼呀,這是最見證運營人智慧的一步,增長黑客的重心也在這裡。我原來寫過一篇文章:運營即將邁入知識經濟行列里,就是說這一步。有人說,運營是各種學科的結合,就是這裡面你要了解很多課外知識,比如順從學、心理學、統計學等等,只有把這些東西都融會貫通了,才能在以後的運營歲月里張牙舞爪。

我先簡單聊一下試錯優化這個概念:在互聯網產品中,優化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優化:

  • 渠道
  • 頁面
  • 流程

→渠道的優化:比如ASO、seo,都是渠道優化,渠道優化就是拉新的效果最大化。在這個項目中,我的渠道是郵件。

→頁面的優化:頁面的優化目標一般都是轉換率,引導用戶完成我們的預期。所以在每個頁面里都需要暗含策略或說服的套路。舉個我做的例子,在網站上,很多人的簡歷久不更新,所以產品經理加了一個攔截彈窗,用戶登錄後,提醒更新職業檔案。產品經理找到我,讓我幫忙優化一下,大家看上面的圖。

這個例子暗含得到與失去的用戶心理。這是框架效應,大家可以在百科裡搜一下。大概意思就是人相對於得不到,更害怕失去!

這就是我做頁面優化時經常津津樂道的典型案例之一!

→流程的優化:就是交互和用戶路徑的優化,業務效果依然是第一位的。在我們的這個案例中,一開始就做了一次流程的大變革。即在郵件引入的種子用戶,是引導用戶先分享後關注還是先關注後分享。一開始走的流程並不是先關注後分享,而是先分享後關注,後來也是做了幾次測試,發現先分享後關注的業務效果明顯不如先關注後分享,才確認了流程。這次的流程優化持續了小三周的時間,很糾結。

做流程優化有一些誤區,很多人崇尚簡約,崇尚流暢,認為少一步就是很好的用戶體驗。這個不一定,多一步少一步其實很多時候不太影響體驗,什麼是真正的用戶體驗,交互是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用戶體驗是用戶利益、或者用戶價值的設計。簡單的一個例子,電商網站,價格永遠是最好的用戶體驗,尤其是在中國國情這個大環境里。真的碰到又便宜由好的產品,讓我等上一天也甘願。校園招聘也是這樣,尤其是春招的時候,很多學生求職的機會越來越少,這時候在首頁放上眼花繚亂的信息列表,就是最好的體驗,什麼體驗,一種安慰,也是一種勵志,讓學生心裡有底,用戶會想:哦,原來還有這麼多職位呀。所以,你發現三大招聘網站的首屏都是眼花繚亂的小banner,足足有三四屏,拖不到底。

我大體把優化分為這三部分。優化的方法是試錯,試錯就是小成本測試

試錯的三種方法:

  • AB測
  • 多變數測
  • AA測

AB測和多變數測大家都能在網上搜到。AA測可能大家理解不了,為什麼要做AA測試。很多公司的運營團隊不重視優化,認為這個東西變數太多,浪費感情。拿我們這個項目來說,有一個關鍵變數我沒有講,就是用戶細分。你推廣的用戶不一樣,怎麼能判斷郵件效果的好壞呢?優化測試只是一個偽命題呀。這時候呢,我就會採取AA測試。比如我拿出1w用戶,隨機拆為兩份。然後用同樣的郵件內容,同樣的流程,同樣的頁面來測試,兩批郵件基本上各個節點的數據表現沒有大的偏差。數據是說服最好的武器,這樣我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推廣我的優化論,折騰產品和技術了。

試錯優化的概念講完,我們開始進入項目中,講一下四個關鍵KPI的優化:

  1. 郵件點擊率的優化
  2. 掃碼率的優化
  3. 分享率的優化
  4. 迴流比例的優化

1、郵件點擊率的優化

郵件點擊率有三個關鍵驅動指標:郵件發送成功率、郵件閱讀率、點擊閱讀比。

先發一副完整的郵件優化過程圖:

優化郵件發送成功率

很多人在做郵件效果的時候,往往有一個誤區,就是郵件內容設計的特別炫酷,各種圖片,各種樣式,認為這樣才能有說服力。其實這是一個巨大的偏差,我們一開始也陷入了這個誤區里。大家看郵件內容第一稿。

其實,大多數郵件的目的都是引導進入主站或推廣頁面,郵件內容並不是說服用戶最有利的戰場,僅僅是個說動用戶的地方,是觸達用戶的一個橋樑。否則,你想單靠一封郵件就說服用戶,很難。這裡有我的一個運營經驗在裡面:運營知識從高層次來說,尤其是用戶運營:只分說服和說動,如果大家要系統化的去理解運營,通過說服和說動這兩條線去梳理,將會進步很快,也很清晰。

我們做這個項目的時候,一開始也是沿用了富媒體的樣式:郵件里加入頭圖,設計的像個頁面一樣。後來發現了一個問題,效果越來越差。為了測試這是因為郵件內容的原因,我們做了兩套郵件模板,一套帶圖片,一套只是文字,然後依然選擇同一屬性用戶,發出去之後,數據反饋過來了,純文字的郵件點擊率明顯大於臃腫的帶圖的郵件,後來總結了:帶圖的廣告郵件更容易進入垃圾郵件組裡(不一定對),這就是運營的一個經驗。

那麼,因為我們郵件的目的是為了讓用戶掃碼,二維碼是一張圖片呀,怎麼辦。就出現了一開始我講的那個流程優化,新增了一個掃碼落地頁。所以,你會發現,我給用戶增加了一個步驟。

優化閱讀率

閱讀率優化比較簡單了,考驗的是你的文案水平。關於文案部分一會我會單拎出來講。

優化點擊閱讀比

點擊閱讀比這一指標,我們測試了好久,你看我剛發的圖就知道了,用了各種組合。最後我們優化效果最好的是按鈕的優化,一開始我們設置的是按鈕,後來我們發現,把按鈕換成文字鏈,會有提升。然後按鈕也做了一點點的文字優化。一開始放一個按鈕,後來放了兩個。不要小瞧了這個事。這裡面也暗含著一個用戶心理決策因素在裡面:讓用戶做選擇題永遠比讓用戶做是非題來的容易。放兩個按鈕往往比放一個按鈕效果翻倍。這是我支持B端產品文案的時候犯的錯誤,當時做職位邀約,用戶接到郵件的時候有兩個選擇,立即投遞,查看詳情。後來我新設計了一套郵件模板,把按鈕改成了一個,第二天看數據,嚇了一跳,發現效果掉了一倍,大驚失色,趁領導沒注意趕緊給改回來了。

此外,文案是容許有30%的誘導水分的,業界約定俗稱。所以,文案上可以稍加模糊一些。這點不僅僅中小企業會誘導,大公司也會這樣做,比如京東,我一同事買了一個1.7w的電視,在支付的時候頁面提示,用微信支付最高返現999,他特別高興,就用微信支付,然後給他返現了1塊錢。微信也一樣,微信鼓勵金產品,文案寫的是最高翻10倍,然後我天天微信支付,每次都返幾毛錢。

最終,我們通過各種調節文案、按鈕、樣式,將文案點擊率翻了三倍。並且將經驗全公司推行。

2、掃碼率的優化

掃碼率的優化我們是費了很多心思的。這個優化的思考維度分兩部分:頁面說服元素的呈現和客戶端。先說頁面呈現。

頁面呈現

大家看第一稿,因為是在優化郵件效果的時候發現的問題,一開始我們只做了一個很簡單的靜態頁面,通用頁面。後來發現掃碼率並不是很好,沒達到預期,就開始琢磨。我呢,是比較善於將人性嵌入到頁面的,就想,是不是將用戶的屬性信息套裡面,比如把用戶的姓名和頭像帶進去,再比如加個尊重感,專屬二維碼,勿外傳等等。這就出現了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的頁面。這個頁面我們是下了功夫的。每次調,都會有小幅提升。

客戶端

我們技術總監比較聰明,他自己跑了個數,發現接收郵件的用戶PC端和移動端的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剛才也談過,PC端用戶掃碼的流程和移動端完全不一樣的。PC端打開郵件,拿起手機就掃了。移動端就不行了,手機如何掃手機上的二維碼呀。我就自己試了一下,發現問題了。我不知道如何用手機掃碼。百度了一下,發現很多人有這個問題,這問題大了。這就是優化的點。不要覺得這件事low,大家可能都是互聯網出身,微信玩的好。不會掃碼的大有人在。後面還有更讓人驚心動魄的呢。一會說。我開始優化這個頁面,怎麼辦?寫個幫助文檔吧,放在二維碼下面,就出現了第五稿的頁面。

這就是從客戶端維度的思考了。上線一測,果然掃碼率提升了小一倍。

後來我專門下載了一個郵件客戶端,發現了另一個問題,就是我打開郵件鏈接進入落地頁之後,我不會截屏,二維碼又保存不了,我又百度了一下,發現好多人也在問這個問題,比如小米手機如何截屏,華為手機如何截屏。low吧,哈哈,當我提出這個優化方案的時候,我的同事都笑話我,誰的手機不會截屏呀。我說要不還是試試。我就讓技術給我跑了手機型號排行前5的,做了五款手機的截屏攻略,找技術做了個適配,放在頁面里,效果出來了,整體掃碼率又提升了2個點左右。

這給我一個經驗,思考問題的時候不要自我為中心,一定要把控大眾問題。你把問題想複雜了,往往就會得不償失。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多用app,多研究他們的流程。給大家出個題:如果你想從APP上引流到微信,如何做交互流程效果最好?

3、分享頁面的優化

我們是做了兩個頁面,一開始的頁面是傳統型的,當時產品經理做的時候首屏做了個焦點圖,主要突出公司形象。因為我的目標是增粉,促分享是頭等大事,我需要重點突出紅包,於是強制給產品提了一個需求:這個頁面一定要做兩套,而且我需要在後台可以隨意切換。因為領導更注重品牌,認為一個公司頁,放了一屏的紅包總感覺不對勁。所以這其實是我的一個小心思。當我去推廣的時候,有個高峰期,我就用帶紅包的,過了高峰期我就給切換過來。這個我是做了測試的,基本上是8個點的促轉發。

這個頁面其餘的,都是文案上的調整了。因為這個頁面是標準化的,改動起來很費勁,所以文案的引導,紅包的樣式這類簡單的元素上去優化。

通過這個頁面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我發現了線報組織。有一個人投訴這個頁面,說是紅包為啥沒發。因為我們的規則是分享出去,有人點擊回來才會有紅包,當時文案沒寫清楚,然後他分享了,沒得到紅包,就在微信後台留言,我讓他加我微信號,道了個歉,然後我給補了個紅包,就聊起來了,我問他從哪裡得到的這個分享得紅包活動的,他說是從一個線報網站上。這是新東西呀,我就百度了一下,不得了,這是一個龐大的組織呀,專門搜集各種紅包福利活動,然後全員通知,後來我下載了幾個這類app,專心研究他們的頁面設計和引導方式,受益很多。比如:「紅包秒到」這個詞,太有說動力了。再比如幫助文檔,剛說的掃碼率微信如何掃碼那個幫助,是我寫的,還截了圖,佔了兩屏手機,很臃腫,而他們只有幾句話:微信右上角-掃一掃-相冊-選擇二維碼。簡單的解說,省版面又一目了然。

所以呀,做運營最牛的人往往在小地方,他們專門琢磨這些東西,而且特別貼近人本身。不像大公司,他們資源豐富,做任何產品都想抹殺運營的痕迹。我現在認為:人性才是運營最需要掌控的,如果你能將運營練到每個頁面都套點人性的東西進去,那牛逼大了。

4、迴流比例的優化

這是我動用技術資源最多的地方。技術專門為我做了一套文案優化的後台,我調試了好多版分享分案。優化效果到了1:4,也就是說,1個分享帶來了4個用戶(病毒係數)。這裡有一個經驗:

如果你是找大v或者專門做朋友圈的kol,你需要仔細考慮,將分享推薦語寫出來,定製化推廣。一般來說,都是按照大v平時說話的語氣來定製。比如說我寫文章,一般都是將運營知識融入到小說里,故事裡,詼諧幽默無厘頭一些,找我寫軟文的朋友一般都是看重了我的這種調性才來的。所以如果找我做分享,要承擔一些自黑帶來的影響。我們領導原來找過校園KOL來做廣告推廣,當時我是給他們定製了很多套分享語。

因為分享率、郵件點擊率、掃碼率都和文案有關係,而文案也是我的一個比較喜歡的技能,所以我單獨花幾分鐘時間講一下。

插曲:日常如何去學文案經驗

先在的互聯網產品運營文案崗位也是風生水起的,所以,如果你有點文案細泡,可以在這裡鑽研一下。我是平時很重視文案。日常一般都會逛淘寶、研究各種app的頁面,看別人的文案怎麼寫,優秀的就截圖記錄下來。建議大家沒事多研究研究微商的文案寫法,很多人一見到自己的朋友圈裡有微商,就嗤之以鼻,拉黑。我朋友圈裡有大概200多個做微商的。沒事我翻看朋友圈都會重點看他們是怎麼寫的,很厲害,我們望塵莫及。我原來寫文案是很高大上的,俗稱自嗨型。自從接觸了微商之後,我變的low起來了。在公司,很多人都認為我太LOW了。後來領導說了一句話:韓利low是low了點,但是效果還挺明顯。當然了,因為我做了點效果出來,我一度把自己逼上了絕境。全公司的業務人員,一遇到文案的事,首先就給我發需求,讓我很尷尬。後來實在應付不過來了,就給一些能標準化的業務定製了一些文案模板,讓他們自己去套。這就是我一直津津樂道的文案系統。這是一套我研究了1年,最近終於有點小成的地方。因為文案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絕對是頭等大事,四兩撥千斤的最簡單方法。

舉個例子:我經常去吃披薩自助,有一次,門壞了,他們的文案就寫了一句,我累壞了,別推我。當時正好有一個b端產品的業務改良項目,就是原來的HR在我們網站上可以不限制職位信息的發布,這次要限制一下,但是要發個公告,委婉一些,以免引起HR的不滿。我當時糾結了好幾天,沒想出來,後來我看到門上寫的,豁然開朗,回去就寫了一份文案:

還有一次,是近期的案例了。我們人才庫產品上線,針對HR端的,讓我設計一個banner,我給想了一個文案:人是會離職的。這是常識呀,而往往這種常識,是我們所忽略的點。

基本上,我們產品的所有文案,包含支持商業客戶的文案都在我這裡管理,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對B端產品做的一套文案管理目錄。基本上我寫過的,總結過的好幾年的文案都在我的文案庫存里,偶爾拿出來琢磨一下:

我們回到項目里,全部優化完畢,這個過程很鬧心。但是效果是明顯的,大家看這幅圖:

這就是我新創的一個概念:優化曲線

我這個方法已經用在了好幾個項目,往往每個項目都有這麼一條曲線。我在書里也寫了幾個完整的案例:APP push、內容運營、活動運營等,其曲線樣式和優化方法大體都差不多。你會發現,這條曲線完完全全是運營人職業的寫照,什麼寫照呀,一波三折。我們做運營,需要那一波峰,但是必須要經歷很多波折,你只有在過程中不斷的去總結運營經驗,接觸更多的項目實戰,才能深刻領悟運營的樂與痛。

大家仔細看這幅圖,裡面埋了一個地雷,什麼地雷呀。因為間隔時間大概1個半月左右,我給匯總成按周的維度了。大家看第41周,原本波動不大的曲線忽然一落千丈,為什麼呢?因為2016年第41周恰好是十一國慶周,我們加班加點繼續做項目,而用戶已經出去嗨了。所以,在優化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外部環境的因素,這些都是變數。比如時間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市場發展的因素等等。

有的時候,你的方法再好,也頂不住政策上的一句話。我說的這個政策並不僅僅是說國務院,那離咱們太遠。我說的政策是你的高層領導。我把高層稱之為管理當局,他們在掌舵,掌握著產品乃至企業的命運,我們的運營方法不過是一種方法論調,如果管理當局能把產品戰略的大方向掌握好,那其實運營的好運就來了。僅供吐槽。

第四步:高效運行

最後,每個節點都優化到了一個高度。就讓這個流程自己運轉去吧。這就是高效運行。

所謂的高效運行,這是一種運營技能和策略的體現,運營不是一個苦逼的活,而是提高效率的。

項目結案

大家看到了嗎,幾乎每個指標的優化都要經歷:明確目標、尋找驅動元素、試錯優化、高效運行的四個步驟,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

篇外

因為要經常改動頁面和流程,最悲催的是技術,前端和後端。運營更多的是腦力勞動。所以因為這個事我沒少挨技術罵,翻來覆去的改,誰都受不了。所以,一開始做這個項目的時候,我是特別悲催:

有兩次印象最深:第一次,我要埋點,剛才聊過,因為把技術折騰夠嗆,技術要收拾我一下,就告訴我晚上下班別走,準備埋點,然後我就等,一直等到半夜12點也沒埋上,然後技術騎車回家了,他有一輛價值15w的自行車,能上高速。我因為路遠,就沒回去,在單位睡下了。第二天,找技術,技術又忙別的事,快下班的時候,技術說今晚下班別走,埋點,我說行,然後等呀等,又等到12點,這次他讓產品也等著。然後又沒埋上。後來我看我又回不去家了,說乾脆你們也別回去了,我們去吃望京小腰吧,然後就吃到凌晨2點,他們兩個都回家了。我在單位隨便找兩把椅子搭個小床睡下了,第三天,技術說,韓利下班別走呀,晚上埋點。我這個氣呀,想揍他,他害怕了,哈哈一笑,說兩天前就埋好了,趕緊回家刮鬍子洗頭去吧。

第二次,我們的項目負責人,說話管事的人,休假一周出去了。然後項目就失控了。一次,產品和技術聯合彈劾我,在一個小屋裡,你一句他一句的彈劾。把我惹惱了,我當即煙頭一扔,丟下一句話:老子不幹了,摔門就走。回到家,有餘怒,打開電腦,在項目進度郵件里回了一封郵件:大概意思就是牛人太多,退出項目云云。

團隊的爭吵,除了推鍋偷懶外,還有一種,就是各抒己見,誰都不服誰,這時候呢,測試就派上用場了,比如一個頁面的文案,他說這麼寫好,他說這麼寫好,我是大牛呀,我也挺自負的,我這時候採取了一種方法:我說咱們的想法都上,對賭測試,然後我特意搞了個子彈圖,讓效果可視化呀!結果大家看下面的圖:

發現了嗎,在運營或文案領域,一切都是效果說話,韓老師在這裡面,做的頁面效果是實在垃圾。所以,做運營,高手在身邊,一定要旁徵博引,徵詢各種人的意見。

尤其是技術開發,一定不要把他們只當做幹活的,要把他們拉到業務環境里來,你需要去討教策略和方法,然後回來總結。久而久之,他們會對你產生好感,溝通起來就順暢了!這裡暗含一個說服策略在裡面:互惠原理,你討教他,你把尊敬給了他,他反過來也把尊敬給了你。

溝通是大事,有時候,並不是我們運營能力不行,而是溝通上出現了問題。你身邊的朋友親人同事都是你的用戶,如果你能把用戶運營的思路運用在團隊中,業績就出來了。


結語:這是我去年為兒子眾籌小汽車講的一堂課,時隔大半年,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也見證一下國內真實的增長(試錯優化)的做法。如能點贊,對酒當哥!

==========

2018/1/17補充

感謝各位點贊的朋友,我再補充一下。這是我在韓利深夜聊運營小密圈裡給社友們拆解的案例,原文如下:

在「韓利深夜聊運營」小密圈拆解增長知識的過程中,如何尋找一款產品的「啊哈時刻」是一個難題,於是,我做了一次推理演練。增長黑客領域提的最多的案例是推特,所以拿它練手,數據都是模擬,現實情況會極度複雜,主要是為了理解方法,另外,也建議大家工作之外多按此方法演習,進步會很快。

啊哈時刻:產品使用戶眼前一亮的時刻,是用戶真正發現產品核心價值,即產品為何存在、他們為何需要它以及他們能從中得到什麼的時刻。

用戶體驗了這一時刻,留存概率就高;反之,用戶之所以流失,一是產品本身就沒有價值,二是產品有價值點,但是掩藏過深,用戶不易發現。所以,找到了這個價值點(啊哈時刻),我們只需要優化產品或運營策略,引導用戶以最快速度觸達這個啊哈時刻,便會提升留存。

背景

推特創業初期,用戶留存問題嚴重,很多人註冊後又離開了,但留下來的小部分成了活躍用戶。

然後,推特增長負責人就開始做數據分析,力圖找到是什麼原因讓小部分用戶留下的。

通過分析,得到一個結論(支點):至少關注了30人的用戶會成為長期活躍用戶。

這個是如何分析出來的,我們拿虛擬數據推演一遍這個流程。

推理過程1:群組分析

推特按每月訪問推特的天數對用戶進行分組,如下表,將某月份用戶按訪問天數維度進行分組, 並追蹤第二個月各組留存率(注,如數據量小,可將天數分組)

表格看起來繁瑣,,我們做成圖表,一目了然:

看到了嗎?7次是一個拐點,留存率趨穩。於是得出結論:一個月訪問至少7次的人中有90%-100%會留存到下一個月,留存率很高。

那麼,至少訪問7次的用戶量級有多大呢?是否有分析價值?看第二步。

推理過程2:確定是否有分析價值

將用戶重新劃分為「核心用戶」、「一般用戶」、「沉默用戶」三個群組,看佔比:

核心用戶:每個月至少訪問7次的人;

沉默用戶:第一次訪問後便棄用的人;

一般用戶:訪問不頻繁的人(上述之外的人)

結論:約20%的訪客為核心用戶,有研究價值。那麼,我們就從核心用戶入手,看他們有哪些共性行為是有別於其他群組的。

推理過程3:相關性分析

通過對核心用戶的關注行為分析,發現:

1、他們大多關注數在30左右,如下圖(為了說理方便,我們假定為30,且用戶數量超大),30似乎是個拐點。

2、用戶活躍程度(一般分為高活、中活、低活)與他們關注的30人回關有關,出人意料的是,僅僅被自己關注的1/3的用戶「回關」留存最高,如下圖演示: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做數據分析的朋友都知道,數據只能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而不能告訴我們為什麼發生,所以背後的原因需要調研或採訪。這也是我為什麼特別和用戶聊天的原因。

推理過程4:尋找因果關係

推特通過電話採訪(採訪話術就不發了,大家可以自行腦補)發現了原因:

為何關注30人的用戶會留下?

關注了30人,信息流里才會持續有內容可看。

為何回關數為1/3的用戶會留下?

如果超過1/3回關,那麼推特就是社交網路了(類似朋友圈)

如果不到1/3回關,那麼推特就是新聞網站了(類似網易、搜狐新聞客戶端)

只有達到1/3這個比例,推特才具有獨特價值→讓人們及時了解圈子新鮮事。

於是,推特就發現了30這個數字支點和三分之一這個定位數字,把「關注別人的用戶數」和「被關注的用戶數」做為兩大增長槓桿,明確了增長測試方向,直接進入增長黑客領域最讓人驚心動魄的試錯優化工作中。


今日頭條

眾所周知,今日頭條的吸引點不單單在於內容精準分發,而在於有海量的內容,不停刷新不停刷新,不停刷新還是不重樣。

怎麼做到的?前期就是靠抓取,無版權的各種抓取,集合進來。

同時網站 SEO 做得巨流弊,原創文章都排不過他。

還有抓取微信訂閱號文章,大家懂的,微信並沒有授權百度生態抓取,所以百度和今日頭條的默契就是你把微信原創內容弄出來,我給你高排名。

Boss直聘

抓抓抓,集合各大招聘網站信息,動態集成對各公司點評,到看準網,搜索各個公司名稱里部分需求就是求職需求,看準細化出 xxx 公司怎麼樣,xxx 待遇如何 等詞,然後把流量引向 APP。(BOSS 直聘自己卻防抓取...)

APP 得益於獨特的機制,直搗拉勾。大部分互聯網求職者的痛點就是最討厭 HR,因為這些公司的 HR 基本上還沒有垂直化,對技術、運營、產品 了解得太少,溝通成本很高,和業務 boss 的直接溝通更加直截了當,再加上ASO,boss直聘的發展速度如日中天。

另外,目前做投資數據服務的很多項目,都是抓取了某某水果網站的數據,然後在此基礎上做自己的數據業務。這些抓取還把某水果網站抓到伺服器癱瘓。


在這裡具體說一下Uber的增長吧。它增長方式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概念,比如:最小增長單元之類的。下面我會通過幾頁 ppt,在最短時間裡讓你了解uber如何做增長的。有時候看別人案例,發現增長沒那麼難,更重要的是背後大量的試錯、思考與執行。

歡迎添加我為好友,我會定期將海外比較優質的文章案例整理成PPT的方式來呈現,他們一路從各種大小公司打拚過來,身經百戰,大多數人在職業生涯中不僅僅只擔任產品經理,還擔任過VP, Director等等,包含戰略,增長,市場,創業等等的話題,也有一些頂級公司的增長案例分析。


Rob Caraway (後文簡稱小羅),德州奧斯丁程序猿,通過前期調研、數據驗證、精益開發、矩陣引流等方式穩紮穩打,做出 GifShare (通過這個軟體,用戶可以輕鬆將 GIF 圖片分享至 Instagram,後文簡稱 Ins)等一系列軟體。在2016年9月,應用程序矩陣下載量增長到 72.5 萬,收入峰值達到 1 萬美元/月時,小羅清盤了手頭所有的 App,落袋 24 萬美元。他現在致力於分享軟體創業知識,並籌劃另開家公司。

從事 App 創業的童鞋們且圍觀下小羅的創業歷程,一睹有哪些可以學習借鑒的地方。

一、調研驗證,穩紮穩打

2014 年初,小羅押上所有家當、花了 5 個月做出來的 App 曇花未現。失敗的痛苦促使他轉變閉門造車,臆想需求,先研發後銷售的思路——確保有人願意下載使用之後,再著手把軟體做出來。他隨即在線上線下進行調研:人們遇到的哪些問題是可以通過 App 解決的。

最終,有人提出想法:把 GIF 圖片轉換成視頻,這樣就可以發布在 Ins 上。

雖然聽起來是個好主意,但小羅不願再跳進過度投入的大坑,他決意通過建立引導頁驗證這個想法。他先對著陸頁進行 SEO(搜索引擎優化)將有此需求的人吸引過來,並通過 YouTube 視頻、Yahoo 問答和博客文章等渠道向著陸頁引流。

著陸頁驗證的一個額外好處是可以進行定價測試。他最初設想的價格是 2.99 美元,但此時「下載」按鍵無人問津,所以他把價格設置為免費,點擊量立刻飆漲。當時這個軟體還未開工,小羅讓用戶留下 Email 地址,待軟體完成後可得到通知。一旦註冊的 Email 地址累計到某個數量級,表明需求確實存在,他立刻有了把基礎版做出來的動力。

小羅把 GifShare 的開發時間見縫插針安排在自由職業項目之中,此舉很明智,這迫使他在時間投入上更加審慎克制。

一周後他做出了第 1 版 App,完成了 GifShare 的最小化可行產品(MVP),只實現了著陸頁許下的承諾:將 GIF 圖片分享到 Ins 上。

儘管著陸頁流量穩步上升,Email 註冊人數不斷增加,他還想進一步驗證以確認真實需求。

小羅想要 10 個志願者,沒成想參與人數直接翻倍。

他希望用戶願意為消除導出視頻上的「Made with GifShare(用 GifShare 製作)」水印付費,本來以為只會有 2~3 個用戶願意付費,沒想到最終有 5 個用戶完成付費。

終於無需再進行驗證,只管把 GifShare 做出來就好了。

解讀:

1. 抱巨頭大腿,挖掘他們未滿足大眾的細分需求,是創業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遠的不說,最近大火的利用 iOS 關閉微信打賞而另闢蹊徑繞過限制的「給贊」就是一個鮮活的示例。關於抱大腿的具體姿勢(此處應打碼^-^),可在「生財小報」公眾號(ID:shengcaixiaobao01)回復關鍵字「長尾生財」參考之前的一篇文章《3個案例:教你長尾生財之道》

2. 網站運營的三個關鍵因素,就是捕獲(讓人訪問你的網站或者著陸頁面),轉化(說服他們進行你期望的操作,這裡可以是點擊,註冊或者直接購買),保持(加深與顧客的關係,提高其終身價值)。要想達到高的轉化率,增加銷售額,著陸頁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

3. 精益創業的三個主要工具是:最小化可行產品、客戶反饋、快速迭代。最小化可用產品,是指將創業者或者新產品的創意用最簡潔的方式開發出來。客戶反饋,是指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從最終用戶那裡獲取針對該產品的意見。快速迭代,是針對客戶反饋意見以最快的速度進行調整,融合到新的版本中。小羅這些步驟完成得蠻 6 的。

二、推廣轉化,漲價增收

一將 1.0 版 GifShare 提交到 App Store,小羅立刻將原來導向著陸頁的鏈接替換為 App Store 鏈接,並告知 Email 訂閱用戶。

2014 年 6 月,軟體上架第 1 個月收益就已達到 900 美元。他當即思忖如果對這個尚且粗陋的軟體在外觀和功能上加以改善,或許能靠這個維持生計。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小羅需要進行大量測試驗證效果。在 App Store 進行嘗試成本太高,提交 1 次更新通常耗時 8 天往上,甚至有可能被駁回,這意味著又要重新提交。有很多次,在提交更新後才發現對銷量產生了負面影響,那時卻除了等待別無他法,只好忍耐。

痛苦是最好的老師。小羅想了個策略繞過漫長的升級流程:事先規劃要做的升級,並在後端服務中加一個「開關」,通過此種方式不但可衡量調整的影響,效果不好可立刻撤銷,還能切換為另一方案。

剛剛採用這一快速靈活策略,就立刻鎖定了影響 GifShare 日下載量的關鍵因素:

1. App 好評

2. 精心設計的 App 圖標和 App Store 截圖

3. 引導水印

App 圖標和評論很重要顯而易見,但小羅發現水印對下載量的影響也至關重要。

Ins 用戶可以從朋友們分享的 Gif 圖片轉換成的視頻水印中了解到 GifShare,越經常看到水印,就越可能嘗試 GifShare。

GifShare的日下載量如此之大,甚至可以為小羅開發的其他 App 分發流量。他通過在 GifShare 嘗試不同策略推廣自己的另一個 App 收集反饋,直到發現轉化率最高的推廣方案。

他的 Gif 製作器軟體的推廣轉化效果令人驚異的好,於是他伺機推出了 GifLab 和 GifLab+。

免費用戶通過水印替小羅免費宣傳,如果想要升級產生沒有水印的乾淨視頻則必須付費。收入 90% 來自於 GifShare 和 GifLab 的此項升級,用戶也樂意為更多濾鏡、字體和其他功能付費。

小羅通過一個更有效的策略「漲價」提升了銷售額。將內購功能「消除水印」的價格由 0.99 美元提升至 3.99 美元。

提價對銷量的影響會持續約一周時間。大概兩周後,和價格較低時同樣數量級的用戶會選擇升級。小羅將此歸因於新用戶來的非常快,幾周後 90% 的用戶群發生變化,幾乎沒人會想起舊的價格。

小羅通過調整水印升級的銷售頁面嘗試讓用戶付費的其他方式。因為此頁面改動對轉化率影響巨大,多採取在後端對頁面進行改動進行 A/B 測試的方式進行。

大多數 App 創業者都是營銷好手 —— 他們擅長向自己的 App 引流,壟斷了某些關鍵詞,使人們下載自己的 App —— 但對於 App 內容,小羅意識到許多人並不知道如何構建有效的產品。

這或許可以解釋 GifShare 超出一般的轉化率表現。許多 App 開發者致力於提升下載量,但一旦用戶進入軟體界面,他們就沒轍了。小羅則恰恰相反,他不但用更好的引流方式增加下載量,而且利用對 App 開發和交互設計的深入了解,極大提升了轉化率。

下圖即為是小羅旗下軟體的銷售額,如圖所示,一直穩步上升。

解讀:

1. A/B測試是軟體開發過程中經常會使用到的工具,有以下幾個優點:1)可根據實際效果確定最佳方案,消除客戶體驗(UX)設計中的紛爭;2)通過交叉對比試驗,定位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提高產品設計和運營水平;3)建立數據驅動解決方案,形成持續不斷優化的閉環過程;4)降低新產品或新特性的發布風險,為產品創新提供保障。

2.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不希望在互聯網上做一個信息孤島,就需要利用各種手段進行推廣,引流方式很多,本文中的矩陣引流和水印引流都相當常見:1)產品初期宜以小而美為主,當已被市場驗證並擁有一定的用戶基數時,可考慮產品矩陣交叉引流,互推效率會顯著提升。2)水印推廣是相對簡便易行的一種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水印是自動化的「口碑」。發帖人無需主動推廣 GifShare,帖子下部的評論中卻會經常出現「軟體下載了,感謝!」字樣。

三、總結下創業者可以從小羅身上學到的 3 件事:

1. 產品研發之前先確認需求真實存在,避免閉門造車,造成時間金錢的浪費。

2. 產品研發過程中精益開發,數據驗證,對後果做到心中有數再做行動。

3. 產品做出來後可根據成熟程度選擇不同的營銷推廣方式,先專一,再攻全,以點帶面——先重點做一個產品,做到優秀,再根據實際情況考慮矩陣化。

注意:

1)完整案例《從GifShare看精益研發跟增長黑客 | 一起賺美元》已在公眾號【生財小報】(ID:shengcaixiaobao01,歡迎關注)發布,想看可移步:鏈接:從GifShare看精益研發跟增長黑客 | 一起賺美元

2)indiehack鏈接,可供參考: 鏈接:https://www.indiehackers.com/businesses/gifshare (打開文章可能需要科學上網)

#精益創業# #增長黑客# #引流推廣#


其實微信紅包就是增長黑客最好的案例。對於中國的普通商家來說,增長黑客的核心在於利用好微信這樣的大流量入口,利用好交互工具,引起消費者的主動分享。其實國內的案例已經很多了,我們自己平台上做生鮮水果的、餐飲的、美妝的、汽車服務的案例都有,主要在江浙滬。一個水果店可以利用裂變式分享拼團一周帶來幾千訂單。因為離互聯網圈子遠所以還沒有被關注到。


最近負責的活動,付費用戶的分享率達99%,同時為公司收入創下歷史新高。這次活動把之前積累的產品運營「增長黑客」「AARRR」「遊戲激勵」思想進行了全面的應用,整理出了這些乾貨:

【活動內容】:用戶要在未來120天內跑步100天並提交證據,否則扣契約金。

【活動門檻】:報名需要繳納99元報名費和100元契約金。

【數據結果】:上線首日報名人數1000+,之後保持每天200的報名,迭代後變成每天300的報名。每天70%的報名來自已報名者的分享。

http://mp.weixin.qq.com/s/_twBjvBDwvaYmEqeIW_eB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活動設計】

該活動是在微信公眾號「不跑就出局」上落地的,該公號的服務是通過契約金監督讓用戶堅持跑步。

「百日跑」是「不跑就出局」的季度活動,本期是第五屆。

第五屆的目標:降低參與門檻,通過分享機制讓更多外圍人參與。

活動話題爆點:報名參與,就能抽獎iPhone8。

為什麼選擇iPhone?因為這是普天之下最不掉價的產品,每個人都認同這個產品的價值,只要預算允許,送iPhone永遠不會錯 。為什麼是iPhone8不是7,因為是未來憧憬的且可預見的。

【落地過程】

1、設計slogan:我們廢棄了這些版本「酷跑一夏,贏取豪禮」、「挑戰不可能,跑步100天」、「堅持100天,成為跑者」。這些版本的廢棄原因是只追求情懷但沒有直白的賣點,無法吸引用戶。所以最終版本是「跑步100天,贏取iPhone8」。

2、設計頁面 :根據往屆的客服經驗,我們把用戶非常在乎的信息做得非常突出,比如報名時間(20%用戶會選擇在報名截止前5小時才報名)和活動時間(活動周期長所以用戶很在乎自己的檔期),要求自己必須把規則在三行字內說清楚,否則用戶就會失去理解的耐心。為了保證三行字的閱讀體驗,我們不是讓前端直接用代碼顯示文案,而是把規則文案做成圖片,這樣任何屏幕的手機都不會出現文案換行或對齊問題。

3、設計KOL體系:一般的活動都是平台發起,散戶報名,這種比較缺乏報名助推器。而跑步行業有個優勢,這個行業有「跑團」的概念,所以就有團長/隊長,這些人本身就是KOL,有極強的號召力,所以我們聯繫了很多跑步KOL來領銜戰隊(我們兩年運營積累的資源),戰隊之間有PK贏獎的機制確保「戰隊」有存在的合理性。

4、設計拉新分發機制:靠平台自身去拉人報名是很費勁的,有效的做法是讓跑步KOL去拉新,所以做了梯度激勵手段:隊每多10人,就發群紅包;隊滿80人則隊長可以獲得跑鞋一雙。最終的結果是隊長和隊員都在主動拉攏朋友報名。同時我們每天在隊長群中做群運營,曬隊人數排行榜,「XX隊滿80人啦」,「XX隊隊長領取跑鞋」,讓隊長被充分激勵。

5、設計常規分享機制:「分享」按鈕越明顯,越能調動用戶分享的衝動。在微信體系內,分享海報比分享鏈接更加引人註明,所以每次活動我們都會設計海報,這次結合「贏取iPhone8」的賣點,整個海報以iPhone為主視覺,並用簡單文字傳達核心賣點。為了讓用戶發朋友圈時比較搶眼,故意把海報背景做成與朋友圈底色一樣。在邀請卡頁面上,也要做充分的引導,比如很明顯的文案「長按圖片,發送給朋友」,手把手讓用戶按你的設計去分享。

http://weixin.qq.com/q/02lcNWtux88t_10000g07U (二維碼自動識別)

6、設計誘導分享機制:因為有報名費,所以可以有市場預算,設計了「報名成功後分享活動頁到朋友圈立返20元現金」的邏輯。因為我們的用戶之間有很多公用的微信群,所以必須是用戶分享朋友圈才有效才能實現對外擴散,微信介面是支持判斷用戶是否發朋友圈的。同時又擔心用戶發朋友圈時選擇部分可見,或發完立刪,所以補充了「需要10人通過朋友圈點開你的分享」這個邏輯,「10人」這個值也是經過多方考慮,用戶願意為20元而付出這個成本,同時也規避了用戶「部分可見」「發完立刪」。為了最大化引導分享,還進行了這些打磨:

A、引導文案做了這些改版,目的是確保用戶100%明白規則。

B、分享的標題做了這些改版,居然帶來了二次分享,用戶都在曬自己是第幾個報名的,凡是可以數據化的地方就能做成排行榜,就能激發人類心中攀比炫耀的心理,這就促成了分享。

C、分享的圖標也做了改版,經歷了幾個圖標版本,最後選擇了這個「紅色搶眼」「背景和微信融為一體引起視覺注意」的方案。

D、最初分享的活動頁面,後來考慮到很多陌生路人需要更多信息來促成他們報名,所以優先分享的應該是活動介紹文,同時為了確保之前的「分享朋友圈10人閱讀發紅包」邏輯仍在,所以用了「假圖文」,就是一個看起來像圖文消息的H5。在這個H5上可以自由定義閱讀數(直接100000+)點贊數和用戶留言,當然設計用戶留言也是很需要腦力的,要通過留言引導用戶報名並對一些疑慮進行破解。

E、一開始設計「10人點開閱讀的提醒」只有2次進度提醒,因為頻繁提醒擔心騷擾用戶,後來發現提醒過少反而給用戶帶來困擾,因為用戶分享朋友圈後,會讓朋友幫忙點開,所以很期望有人點開後,自己看到「離20元現金又進一步」的反饋,所以後面進行了改版,變成一人點開就提醒一次。同時,部分人分享朋友圈後並沒有10人打開,或錯分享給好友或群,所以我們每兩天,會用發模板消息提醒未領20元的用戶再次發朋友圈。提醒的文案也進行了這些修改。

總結一下,這次的成功是基於「大規則的正確」與「小細節的打磨」,具體是:

1、賣點突出、有普適性。

2、非常重視「易懂的表達」、「明確的引導」和「搶眼的手法」。

3、構建了「中央廣播-KOL拉人-散戶自分享」的漲粉金字塔。

4、利用排行榜頻繁的激勵報名者。

5、善用微信體系里的傳播語境和技術手段。

本文作者盧森煌,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產品經理面試攻略》作者

前阿里產品經理

目前創業的公眾號「不跑就出局」——中國最大的付費跑步社群

小程序「不走就出局Pro」——押金運動督促工具

個人微信號:18810541362


國外的Growth hacking,僅說做referral的,可以看看Evernote、linkedin、uber、dropbox、Zynga Games。包括魔獸世界也在做,它稍微特別一點:

Like Airbnb, World of Warcraft had to figure out how to introduce a concept with a steep learning curve to a wide audience. They"re commonplace now, but MMORPGs were an oddity when they were first introduced ("Wait, it"s a game I can only play online? And I have to pay for every month? And people can take my stuff?" etc).

從它的機制能看出來,它不僅是要你去邀請好友,還要你和好友一起玩遊戲,幫助他上手後才能共同獲得獎勵。因為MMORPG類遊戲對於許多新人來說,玩上癮還是需要門檻。魔獸不單讓你把人帶進來,還要你替它把人留下來。

現在單是用Referral做用戶增長的產品都非常非常多的,同一個核心,如上也有各種花式玩法,只要擅用搜索引擎。。。所以要看案例的話,最好還是結合自己當下產品所需來找尋和研究。

------------------------------------------------------------------------------------------------------------

關於用了Referral的,有這個列表,可以看:Referral Program Examples

(有時間就翻譯一些過來。。)

另外推薦下:解開 Facebook Growth Team 和 Growth Hacking 的神秘面紗(上篇) - 覃超帝國興亡史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知乎專欄 覃超老師的專欄,他剛好寫到Facebook的Growth Hacking,這才起頭,值得等等下一篇。


我們通常聽到的增長黑客們的故事,大多來自遙遠的矽谷,比如像Facebook、Airbnb、LinkedIn這樣的明星產品。目光總是被聚光燈吸引的我們,往往不曾發現,在黑暗叢林的其他角落,也活躍著增長黑客們的身影。

接下來分享的兩個故事,主角可能就在你身邊。

一個與「吃」有關,一個與「聽」有關。

一個是有六十多年發展史的傳統企業,一個是下半場後發制人的年輕勇士。

01

操控你智能手機的電視廣告,漢堡王打破次元牆

也許不少人會留意到,在國內一些城市裡,除了遍地的麥當勞和肯德基以外,有時還能見到另一家主打漢堡的快餐連鎖店,叫做「漢堡王」。這家企業誕生於50年代中期的美國,在美國本土的普及度要更高一些,不論是都市中心,還是不經意的街坊轉角,都可以發現它的蹤影。

2017年4月,漢堡王發布了一段電視廣告,畫面中一位漢堡王的工作人員,手持漢堡對著鏡頭說:

「接下來你將會看到15秒的漢堡王廣告,很遺憾,時間有限,我們無法將漢堡的新鮮佐料一一解釋清楚。不過我有一個想法。(示意鏡頭拉近)OK Google,什麼是大皇堡?」
*註:大皇堡為漢堡王一款單品的名稱

也許不少人看到這個廣告覺得一頭霧水,但對於使用搭載Google語音助手的安卓手機的觀眾,或者家裡擁有Google Home智能音箱的觀眾,就會立即發現:聽到「OK Google」的指令後,這些設備馬上被激活,然後響應了「什麼是大皇堡?」的語音提問——語音助手自動搜索了關於大皇堡的維基百科,並通過手機或音箱,開始向觀眾介紹這款產品:「大皇堡是……blablabla……」足足念了幾分鐘。

這則廣告發布後,秒登YouTube榜首。媒體和網友競相轉發,大家紛紛驚嘆於廣告還可以這麼玩兒。強大的二次傳播效應,遠遠超過電視廣告本身的曝光。

我們常常理所當然的認為,增長黑客都活躍在互聯網領域。但隨著科技一步步滲透我們的生活,傳統行業也可以藉助科技的力量,打破壁壘,成為增長黑客。

02

一個小功能帶來百萬競品用戶,網易雲音樂在紅海中突圍

凡是熱愛音樂的年輕人,手機里裝的音樂App一定有網易雲音樂。2017年網易雲音樂用戶已超過3億,發展速度之快,讓我們幾乎忘了,雲音樂起步時也曾面臨困境重重。

雲音樂發布的時間點是2013年,當時網路音樂市場早已進入下半場,江湖格局已定,用戶被QQ音樂、百度音樂、阿里音樂(阿里收購了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這樣的巨頭搶佔。

對手強大、市場飽和、拉新困難,如何從競品那裡拉用戶?是雲音樂入場時必須面對的問題。

雲音樂發展初期,推出過一個「導入歌單」的功能,用戶可以在應用中一鍵導入自己之前在蝦米音樂、豆瓣電台等其他音樂軟體中收藏的音樂列表。當然,這些音樂軟體並不會大方的開放導入介面,雲音樂使用了技術手段,首先讓用戶認證對應競品網站的賬號,然後讀取賬號下的音樂列表信息,自動為用戶在雲音樂中生成對應的歌單。

如果只是簡單的導入,並不足以吸引用戶更換自己的常用App,更關鍵的是,這些歌單導入雲音樂之後,用戶可以免費下載320K的高品質音樂。而當時,豆瓣電台中收藏的紅心音樂並不能下載,蝦米音樂需要支付虛擬貨幣才能下載。那麼將歌單導入雲音樂的好處,就非常明顯了。

根據云音樂的產品經理在後來總結時稱,這個功能為雲音樂帶來了近百萬的活躍用戶,效果堪比數千萬的市場推廣費用。

03

故事的後來

讓我們把時間線拉長,以上兩個故事,還有一些後續發展。

漢堡王的廣告發布後不久,Google更新了補丁,對廣告停止響應。顯然Google並不歡迎自己的設備被利用來打廣告。漢堡王的廣告無疑是一次很好的營銷嘗試,但隨著Google防禦技術的完善,以及用戶新鮮感消失,後來的模仿者就沒那麼容易了。

網易雲音樂「導入歌單」功能上線一段時間後,蝦米音樂等部分競品採取了應對措施,以阻止雲音樂抓取數據。現在網易雲音樂已經不再提供這個功能。籠絡到一大批用戶之後,雲音樂用產品調性和用戶體驗留住了他們,並形成了強大的口碑,也不再需要依靠這個小功能來實現後續的增長。

當我們聽聞成功者的事迹,熱血沸騰,想要追隨其腳步,模仿之一招一式時,往往會立即發現一個令人沮喪的現實:

增長黑客的手段,大多數是難以複製的。

04

增長黑客的窘境

增長手段往往有著類似收益遞減的規律,知道的人越多,使用者越多,效果就越差。

比如早期的經典案例Hotmail,曾通過在發出的郵件正文底部,自動添加一句簽名文案來引導收件人註冊Hotmail郵箱,從而獲得爆髮式的用戶增長。後來大多數郵箱服務都開始這麼做,幾乎成了標配,用戶看多了也不再感冒。回想一下,現在能引發朋友圈病毒傳播的產品、活動是不是也越來越少?即使再驚艷,用戶見多幾次類似的,就不會再有感覺,甚至厭倦、反感。

此外,已有產品的技術防護越來越堅固,降低了後來者借力的機會。

比如上面提到的漢堡王的案例中,被「利用」的Google語音助手,還有雲音樂的案例中,被「挖牆角」的蝦米音樂,都採取了應對措施以阻止增長黑客的攻勢。後來者想用同樣的方法再次借力已幾乎不可能。

然而,前面兩個因素都屬於外因,最關鍵的還是每個產品自身的特性不同,別人的模型不一定適合自己。

比如在用戶轉化方面,職場社交平台LinkedIn通過數據發現,新用戶一周內加到5個聯繫人,留存率和活躍度將提高3~5倍,於是他們想盡辦法引導用戶加夠5個聯繫人。而對於工具型產品 Dropbox,則是只要用戶使用1次文件夾,將更有可能轉化為忠實用戶。就算是同類產品,各自的模型也會有很大區別。

比起增長黑客的先行者們具體使用了什麼手段獲得成功,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分析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他們是怎麼思考問題、找到辦法的。否則,就算知道了所有的套路,也無法靈活的運用在自己的產品上。

05

不止於跟隨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習慣了跟隨。

我們熱衷於跟隨熱點,跟隨風口,跟隨每一個新興概念。這讓我們自覺良好,彷彿站在了時代的前沿。

想成為增長黑客的互聯網人和創業者們,當我們一往無前,快意江湖時,也許某個時刻可以回過頭來看看,這究竟是我們內心的選擇,還是被慾望裹挾;究竟是我們主動尋求改變,還是只是被潮水推著向前。

如果是後者,那麼增長黑客於我們而言,也只不過是一個概念。

如果是前者,那麼我們應該不止於跟隨,而是勇敢地跳出條條框框和前人留下的軌跡,去創造,去嘗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屬於自己的增長之路。

以上內容節選自

微信公眾號:第二人生SecondLife
原文地址:你身邊的兩個「增長黑客」的故事

關於轉變、關於成長的思考和記錄,歡迎關注交流!


第一次回答別人的問題,很認真的寫了一下。跟大家分享幾個自己印象深刻的Growth Hacker案例,國外兩個(Instagram 和 Facebook),國內兩個(滴滴出行和微信)。

1.Instagram

Instagram是國際知名的圖片分享平台,用戶可以用Instagram拍攝、美化、社交分享自己喜歡的圖片。2010年Instagram首次推出產品,2012年4月就超過了4000萬註冊用戶,屬於典型的Growth Hacker。2012年4月,Facebook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Instagram,一時傳為佳話。 參考文獻[1].wikipedia.org 的頁面

Instagram的前身——Burbn——是一款地理位置簽到積分的軟體,然而當時他們主推的地理位置簽到積分功能卻沒有得到市場用戶的認可,產品用戶數量一度岌岌可危。然而幾個月的實踐卻發現,用戶對產品嵌入的圖片分享功能大為欣賞,活躍度遠遠超過別的功能。生死關頭,幾位創始人決定砍掉其他功能,專心做圖片分享的平台,於是有了上面的故事。 參考文獻[2].被Facebook巨資收購,Instagram是如何獲取第一批百萬用戶的?

2.Facebook

作為國際頂級的社交平台,Facebook的知名度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的增長曆程無需多做介紹。Facebook是一個強數據驅動型企業,有著濃厚的數據分析文化,擅長通過數據來驅動增長。下面給大家分享一個Facebook在a/b測試方面的實踐,希望大家可以理會其中的數據驅動文化。

2010年的時候Facebook的首頁還是非常古老(確實找不到比較好的形容詞了,見諒!)的版本,裡面大把大把的欄目、大量的文字。於是一個產品VP帶著一個團隊花了半年的時間做了一個扁平化的首頁版本,界面讓人感覺非常友好,這在當時都是非常潮流的設計理念;新版本通過測試,準備發布。

下面是Facebook2010年版本的首頁:

下面是Facebook2012年改版的設計方案:

然而灰度發布的結果卻不理想,用戶的活躍度、停留時間、廣告的展示次數都大幅度下降,直接導致當時的收入下跌。雖然產品VP說服了管理層繼續進行一段時間的灰度,但是效果仍然慘不忍睹。最後,這樣一個全新的設計方案就被否決了。一大波團隊半年的設想、嘗試,最後都被數據否決了;至今,Facebook的首頁都保持著謹慎的風格,通過小幅度的迭代測試、數據驗證來不斷完善,而不是改頭換面。 參考文獻[3].揭開 Growth Hacking 的神秘面紗(中篇) - 覃超帝國興亡史 - 跨越美利堅技術精進之路 - 知乎專欄

在這個案例中,Facebook這樣的企業不是說那個VP的權力大他的決策就是對的,而是通過數據來論證和決策。增長黑客的核心就是數據驅動,從數據中發現問題、建立假設、快速實驗並且驗證假設。數據分析和決策所帶來的更加平等的對話,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

3.滴滴出行

2012年的時候,嘀嘀打車開始在北京出現;2014年更名「滴滴打車」;2015年兼并快的打車,並更名為「滴滴出行」。2016年滴滴出行通過換股的方式得到了Uber中國的全部資產。 參考文獻[4].wikipedia.org 的頁面一路走來發展迅猛,滴滴可謂是典型的Growth Hacker, 其中最成功的策略我覺得是優惠券/代金券的發放。

我的手機裡面還有一堆的代金券,滴滴一直給你發這個,刺激你使用他們的服務。

小小的代金券,裡面的學問可多了,在這個案例中有幾點做的非常好。一是新用戶的引導,通過紅包的方式引導新用戶第一次打車。(打完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用戶留有長期留存的可能)二是針對不同用戶發放不同類型的代金券(專車券、快車券、代價券等等),針對性引導用戶使用不同類型的出行服務。三是社交分享,用戶轉發朋友圈可以獲得額外的收益;這使得滴滴在社交網路上的影響力大大增強,微信朋友圈一度被滴滴刷屏。(當然,騰訊是滴滴的投資方,你懂的!)

4.微信

這個就不多講背景了,在中國凡是有智能手機的用戶基本上都在用微信。主要和大家提一下微信前期獲取用戶的一點策略:通過匹配手機號或者QQ號的方式,用戶可以快速註冊/登錄微信;同時基於讀取到的用戶手機通訊錄或者QQ好友,用戶可以快速發現自己的好友並建立微信關係。在這樣的技術基礎上,微信獲取了大量的用戶,同時保持著一個非常高的活躍度。

這種通過讀取用戶通訊錄或者社交網路,然後快速增長的技能現在已經被廣泛應用。很多產品無需新註冊,只需要藉助社交軟體即可直接登錄;同時引導用戶進行社交分享,是國內企業已經爐火純青的技能。

想到了新的好的案例就不定期更新啊 ^_^


參考:國內外20個增長黑客經典案例匯總 知乎專欄

如今傳統的團隊管理和計劃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縮短到幾個月的產品周期, 互聯網行業的營銷模式也幾近混亂,而增長黑客的突起,正是來幫助你快速試錯和教你如何利用新興的增長機會推廣產品。


見過或聽過幾個Growth Hack的案例,當時的感受是:我去,原來還能這樣!當然,回頭想想,這樣做是不是用戶友好的,還需要考慮。

  1. 拼XX。這種拼團買東西的形式,還是廣受一部分消費力不強的用戶歡迎的。15年底時,如果你通過微信支付向某個商家付款了,是會默認關注商家的公眾號的。於是拼XX通過推一些很便宜的商品,但設立一個較高的拼團最低人數,讓用於0.1元或1元參團,參團後再分享給其它用戶拉人,即使最後不成單退款,已經參團的人都已經關注公眾號了。用這個方式,拼XX低成本地獲取到了大量的用戶。但這種短時間的大量的小額支付和退款,讓微信支付很頭疼,據說專門找了拼XX溝通。後來微信支付也取消了默認關注公眾號的設定。
  2. 某個英語1v1口語網站。邀請朋友給獎勵金,邀請頁很簡單,以為只要邀請到人且對方充值,就能雙方獲得獎勵金。事實上,邀請完之後,才會看到一個詳情頁,說明判斷有效的標準。很多用戶自己邀請自己,註冊兩個賬號並充值,後來發現被判斷為無效邀請,啞巴吃黃連。網站既賺到了用戶數,又賺到了充值,一箭雙鵰。


范冰帶著《增長黑客實戰》來上海了,可以來聊聊

http://www.hdb.com/party/v0zvb.html


增長黑客就是創造用戶喜愛的產品。


看薦精選文章中,關於「增長黑客」(Growth hacking)理論說到,在今年已成國內創業場上已成為新的熱詞,伴隨著人們對「歐美信息要更為前沿」的感官,迅速流散傳播。這個被Sean Ellis帶起來的概念,也因此人通過增長黑客技能,為Dropbox在不花費多餘預算的前提下,讓用戶數一年內增長了500%而備受矚目。

「增長黑客」,早已是國外互聯網公司的職位(title)之時,國內諸多知識分享社區對增長黑客的介紹和討論卻大有過於強調理論,卻什麼都好像沒說的錯覺。其實冷靜下來想一想,增長黑客,其核心和關鍵,也還是國內「拉新」、「促活」、「傳播轉化」的那些熟悉話題。


可以看看《增長黑客》這本書,可以受到一些啟發。


推薦閱讀:

頭像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產品經理經常上的國外網站有哪些?
零基礎,怎麼學習ebay,亞馬遜的運營,需要學習哪些知識?
略曉和知乎哪個競爭力更大?

TAG:互聯網產品 | 產品運營 | 黑客Hacker | GrowthHack | 內容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