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未來3~5年內,徵信業務是否有可能爆發?

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徵信業務已經非常完善了,但是國內這一塊一直沒有一個成熟的徵信體系,請問這一塊國內究竟是否有可能做得起來?有人說,徵信是互聯網金融的根基,是有可能爆發的,這種說法是否正確?聽說阿里,騰訊,平安等等都在做徵信,將來誰更有可能做得起來呢?對這一塊還挺感興趣的,懇請各位不吝賜教。


利益相關 上海資信有限公司 員工

一直不敢碰知乎上徵信相關的題目,因為入行時間不長,所知太少,而這個行業這兩年在國內真的是日新月異。

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如果你說的爆發是指行業關注度、資本進入速度、參與者數目的話,不用3到5年,國內的徵信業務目前已經爆發了。如果你指的,是體系真正成熟,對金融業的健康發展發揮更大影響的話,可能需要7年或者更長時間,當然,什麼事情在中國都會加速,所以確切時間也不好說。徵信的發展一直晚於信貸,徵信的發展成熟度依賴於信貸業務的成熟度,現在中國的網路信貸野蠻生長,發展很快,但成熟度很低。徵信是不可能幫助規範這個行業的,這是監管層的事情,不過徵信可以幫助真正想長久發展的企業,更好的實施風控管理。

然後聊聊一點看法,看到了一些回答,我感覺國內同行對徵信的概念真的和我所接觸到的有所差距。

如果我們將在金融市場搏殺的巨鱷,看做一個個田徑隊,人行、銀監會等監管機構看做裁判。平安就像是一個全能型的團隊,長跑、短跑、跳高、跳遠樣樣在行,哪裡都能夠和人一較高下;阿里、騰訊像是已經擁有一個全明星游泳隊的新人團隊,訓練科學、技術支撐強,但還只是剛剛起步。大家在各種山地、沙漠、荒野上面比賽,現在有了一定的積累,同時在想「不如我們建一個體育場吧(徵信)。」

建體育場需要設計(徵信產品),對於平安這樣的隊伍而言,他們團隊什麼都比過,經驗豐富,對於體育場應該是什麼樣子心理很有底。對於騰訊阿里而言,他們技術實力強,出個設計方案不在話下,而且據說游泳訓練的很多經驗可以和田徑互通。大家看到了建造體育場的巨大市場,每個隊伍都蠢蠢欲動,出設計稿出的不亦樂乎,每個設計都各有特色,非常吸引眼球。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體育場建成了,還是需要有人來比賽的(數據提供),這個場地作為平安/騰訊/阿里幾個隊的主場,其他隊到底願不願意來比賽?如果不來比賽,這個體育場必然會完全成為主隊競技方式的體現,那建造有何意義?如果來比賽了,其他隊伍會不會擔心住隊造的場地完全向自己有利的方式傾斜,甚至在休息室監聽對方的比賽策略,比賽時候取得不公平的勝利呢?

一個只有一支隊伍的體育場,無論隊伍多強大,都是自己和自己玩,這樣就沒有勝負,也沒有提高,體育場失去了價值,電視轉播和到場觀眾都會流失的。而一個即使設計沒有那麼出色,但是其設計和建造都保證了公正性,有很多個隊伍來參賽,這樣才能讓隊伍共同提高,奉獻出好的比賽。

舉了這麼複雜的一個例子,我想說的其實是,對於徵信機構而言,特別是提供徵信基礎服務的機構而言,第三方身份是至關重要的。在美國,三大徵信局統治了徵信基礎產品的市場,他們有一條不明文規定,就是數據使用者及提供者不對三大徵信機構直接持股或者沒有實際股權。這個規定有效避免了利益衝突,讓徵信機構能以獨立身份儘可能公平地對待所有得使用徵信服務者,不會利用信息優勢有意識的去支持一些金融機構,從而喪失公信力。平安、騰訊以及阿里都有自己的金融產品,旗下徵信公司的第三方身份是肯定沒有確立的。

徵信行業中,數據使用者一般也是數據提供者,也就是說平安、騰訊以及阿里未來需要向自己的競爭對手採集數據,競爭對手要怎麼相信他們不會濫用自己數據,向其準確的報數呢?七張牌照自然在產品設計時候給平安帶來了很大優勢,就像騰訊與阿里的互聯網背景給他們帶來的優勢一樣。但是作為地基的第三方身份如果沒有辦法確實,無論造出多優美的宮殿,都是會垮的。

徵信行業有著很強的自然壟斷性,成熟的徵信行業,基礎服務永遠不可能是「藍海」的。手握一批數據,就感覺自己能做出一個好的徵信機構,這個想法非常的天真。徵信機構真正做的事情,是將信息進行採集、整理、保存、加工,並向使用者進行提供,其核心作用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在這個過程中,是否能夠公平、公正的實現信息分享是重中之重,和徵信機構擁有多少數據,實在沒什麼關係。

但這並不是說,平安這樣的數據大戶,在徵信發展中沒有優勢,作為未來巨大的數據提供者及使用者,他們在交換方式、產品設計方面都有很大的話語權。而騰訊、阿里在技術方面的優勢,能夠幫助他們在徵信增值產品(反欺詐、風險預警、信息解決方案等)的開發方面取得巨大的優勢。但這一切都要建築在,徵信基礎產品健康發展的基礎上。而這幾家機構在徵信基礎產品方面,優勢並不是非常清晰,我想,這是為什麼人行在個人徵信牌照審批上如此的謹慎的原因。


互聯網金融乃時下最大創業風口之一,各類互聯網金融公司應運而生,近 3000 家 P2P 公司,若干一年三輪融資的大學生分期公司等等。作為火熱的 P2P 信貸及消費分期貸款的基礎設施-個人徵信和風控行業,也因為近千億的未來空間以及大數據徵信,雲風控等概念被視為下一個風口。

然而,通過對比美、日、中三國徵信市場的發展過程和最終格局,我認為中國大數據徵信和風控市場將面臨市場化空間僅數百億,公辦機構主導,牌照徵信公司壟斷剩餘市場等問題,沒有空間留給創業公司做大的機會,純徵信或風控創業公司只有從工具轉型切入具體業務才有做大的可能。

互聯網對於徵信產業的改變

互聯網對徵信行業的改變,我認為只有效率的提升,而沒有改變原有的商業邏輯及商業模型。

傳統徵信產業鏈由數據公司、徵信公司及徵信使用方三者構成。這其中,數據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對獨特數據源的掌控和挖掘能力,而徵信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則在於數據源完整度,數據覆蓋人群完整性以及數據的分析畫像能力。

從邏輯上推演,互聯網的出現,增加了新的數據緯度,也改變了數據採集的方式。但這兩點只是增加了數據公司的數據源,或提升了獲取數據的效率,並沒有實質改變其採集並銷售數據的本質模型。對於徵信公司而言,本身就是一個大數據公司,互聯網帶來的信息上的變化也無法重構徵信公司核心的數據清洗,挖掘及畫像的核心環節。而對於徵信使用方而言,互聯網的出現,則有可能增加了自身直接採集數據能力及風控的能力,降低對前面兩者的需求。

總體而言,我認為互聯網會提升徵信產業的整體效率,但不會改變徵信企業的本質模式。因而,可以用海外美日歐徵信市場的發展歷程來推測未來國內徵信產業的發展。

徵信市場避不開的 「三重門」

第一重門:市場規模有限。美、日及歐洲國家等成熟徵信市場成熟規模僅 60 到 650 億人民幣。從發達國家經驗看,純徵信或風控的總體市場不大,最發達的美國徵信市場也僅約 650 億人民幣的年收入規模。

一個國家的徵信市場大小取決於政府設定的運營結構,有私營企業(以美國為代表),純公辦企業(以法國為代表)和公司混合(以日本為代表)三種結構,運營主體越市場化,則市場規模越大。

這其中,市場規模最大的是第一種結構。以美國為例,三大個人徵信公司 Experian, Equifax 和 Trans Union 2013年 總年收入約在 83 億美元,最大壟斷企業徵信公司 Dun Bradstreet 2012年 收入為 16.63 億元,最大風控模型公司 FICO 在 2013年 收入約為 7.43 億元——這 5 家公司年總收入約為 107 億美元。假設這五大公司 70%收入源於美國市場,則它們美國市場收入約為 75 億美元。

至於第二、第三種結構,市場規模大約在 10 億美元及以下。

第二重門:市場機構空間小。中國徵信市場結構與日本相似,以公辦徵信機構為主,市場機構為輔,央行徵信中心壟斷大部分市場,留給市場機構的空間很小。

中國徵信市場體系現在是以公辦的央行徵信中心及地方徵信機構為主體,輔以市場化的商業徵信機構。從 1980年 末至今,先後經歷了起步、搭建徵信平台、央行主導統籌等數個階段。

2015年1月5日 人民銀行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騰訊徵信等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擇時發放第一批牌照。至今,除央行主導的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外,還有 50 多家社會徵信機構和 80 家信用評級機構。

在央行開放個人徵信牌照前,2015年 國內徵信市場規模預計約 60 億元。央行徵信中心市場佔比接近 70%,短期留給市場機構空間十分狹小,20 億元空間。美國徵信市場從 1980 經歷信息化到 2010年 寡頭壟斷市場格局穩定,收入進入百億美元規模,歷近 30年。算上技術加速的因素,假設年均增長 22%,可以合理預期中國也需要 15年 才達市場千億的階段。

第三重門:牌照公司激烈競爭,創業公司生存不易。牌照徵信公司依託牌照賦予的融資能力及數據源權利做大,但做大的空間取決於央行徵信中心的開放程度,而初創純數據徵信公司沒有做大的空間。

假設未來市場機構能佔比 30%的市場份額,2020年 前新增百億的市場給新增的牌照公司爭奪。但如果央行不將數據與牌照公司共享,後者將無法低成本最核心的全銀行信貸數據,只能從央行購買,且無法在短時間內推出比央行徵信中心更有效的徵信產品,只能做輔助作用。

牌照第一批發放 8 家,後續未知。若後續繼續發放多個牌照,則個人徵信市場會加劇現在以牌照融資,跑馬圈地收購團隊和小型徵信公司的局面。未來徵信行業將面臨數據同質化、產品同質化、價格戰的問題,甚至互聯網免費的思路,降低行業整體產值。

與之相比,純數據徵信的創業公司,無論在融資、獨特數據源、團隊方面都不佔優勢,但面臨的市場競爭也同樣激烈。而且,因為沒有徵信牌照,徵信創業公司無法合法的去獲取核心數據,比如銀行信貸數據或者運營商,公安局的隱私數據;也無法以牌照去融資收購其他徵信公司,資金上毫無優勢。因而,我不認為初創公司能在徵信領域發展壯大,成為未來的寡頭之一。

未來的機會在哪裡?

如果純徵信市場已經沒有機會給創業公司了,那麼徵信行業初創公司的機會會在哪?在此逐一探討數據公司、風控模型、風控信息化系統、反欺詐、資產處置、貸款業務、資產證券化的各個方向可能性和市場空間。

第一,數據公司。這可能是大部分徵信公司的最終形態。借鑒美國、日本徵信公司的發展進程,初始階段都會出現上千家的徵信企業,然後小徵信公司被併購或者專業化成為細分領域的數據公司,最後剩下 2 到 3 家徵信巨頭,小徵信公司則靠賣數據給各家巨頭為生。同樣的趨勢也可能適用於中國。初創公司可以深挖非同質化的數據源或非結構化的數據源,例如輿論數據,社交網路數據等。

我接觸過一家深挖地方法院數據的創業公司。大部分地方法院案例的執行信息或者和解案例信息是沒有聯網的,但裡面企業或個人的履約信息卻對判斷個體的履約風險十分有價值,此公司就專門到各個地方法院收集和整理相關信息,再賣給其他徵信公司。這類有一定門檻的細分領域數據提供商是有一定價值的,可以被收購或賣數據為生,公司數量比較多,估計大部分公司價值會在幾百萬到億的量級。

第二,風控模型公司。在各個徵信市場,只有美國 FICO 一家風控模型公司做大。FICO 現今 26 億美金市值,2014年 營收 7.9 億美元,凈利潤 9200 萬美元。但我認為,在中國不會出現像 FICO 那樣獨立的風控模型公司,原因有幾點:

首先,現今國內各大銀行使用的風控模型基本屬於一次性買斷或自建模型團隊,現行市場並沒有空間給獨立風控模型公司做大。

其次,傳統 FICO 模型不能滿足在互聯網時代多緯度數據建模的需要。FICO 模型的統一建立在過往有限的數據緯度上,比如信用償還歷史,賬戶數,信用年限,使用信用類型級,新開里信用賬戶五個緯度;但中國在徵信初建,數據緯度劇增的情況下,需要的是新型模型。

最後,細分領域風控模型的專業化,隨時信貸行業的細分化及專業化,通用模型已無法滿足風控需求,大部分團隊會以自身過往的信貸違約數據,自我研發該領域的風控模型,比如拍拍貸的純線上 P2P 網路風控系統或者點融網線下貸款的風控系統。

第三,風控信息化系統。這是指給信貸機構提供貸前、貸中、貸後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統,現在更多被稱之為風控 SAAS 服務等。這方面的需求在全國 8000 多家小額貸款公司,2000 多家 P2P 和其他民間貸款機構需求比較強烈。現今中小貸款機構在項目的風控環節主要還是靠人力審查,紙質材料傳遞,外加灰色渠道查央行徵信。貸前黑名單掃描及貸後管理跟蹤基本為空白。整體風控的效率非常低下,以及流程容易受人為因素干擾出錯等。

可以想像未來完整的風控 SAAS 系統應該可以提供貸前調用黑名單掃描,輿論掃描;之後貸中可以直接查詢徵信牌照公司或央行徵信的徵信報告,並選擇評分模型;貸後,可以接入多個不同的借款人監控服務,包括手機監控,企業信息監控,資產監控等等。如果違約,系統還可以直接推薦相應的資產處置或催債服務方。在這個方向,國內有不少創業公司從 P2P 系統,貸後服務等各個角度開始切。但因為市場比較割裂,同質化競爭嚴重。但如果能壟斷具體一個細分領域,未來還是有做資產證券化或 P2P 二級市場的想像空間。

第四,反欺詐。反欺詐領域在國內是個剛需,尤其是企業端需求反欺詐服務去防止用戶造假和刷單等行為,在信貸領域直接的應用是防止用戶重複申請,非本人申請,虛假信息借貸以及黑名單用戶查詢等。

2B 的反欺詐服務核心在於商業模式的設計以及搶佔龍頭地位形成網路效應自然做大。國內的例子是同盾科技,通過收集和整理全網大規模的網路黑名單信息,給銀行,第三方支付,信貸,電商,遊戲等企業提供雲端風險管控和反欺詐服務,免卻單家企業黑名單信息不全,自建成本高的問題。在服務的同時,也要求客戶企業繼續上載新的黑名單信息,繼續擴大同盾的黑名單規模,有了一個正向循環,形成網路效應,黑名單庫越多企業使用覆蓋面越完整。2C 端的反欺詐,美國有創建於 2005年,並於 2012年IPO 的 Lifelock。目前擁有 360 萬的付費 C 端用戶,14年 產生收入 4.49 億美元,遠超過 To B 端 2600 萬美元的收入。C 端收入 2014年 同比增長 32.1%,發展迅速。

我認為這塊空間還很大,初創公司在設計戰略時,尤其需要考慮如何面臨同類初創公司如同盾和安全巨頭的競爭。

第五,資產處置。資產處置是信貸機構貸後管理的一個核心環節。根據人民銀行 2015年2 季度的數據,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在 131.58 萬億,增速為 11.9%,年增長規模在 10 萬億以上。假設需要進行資產處置的資產為 5%,則市場規模達 6.57 萬億,空間是極大的,有孕育千億公司的空間。

現今國內初創公司切入資產處置的方向有以下幾個方向:

一是信息對接平台,比如資產 360,信貸機構在平台上對接催債公司。

二是專業化服務公司,例如專業電話催收服務公司。

三是細分領域資產處置公司,比如專業房產處置流通公司,抵押車處置公司等。

我認為專業化及信息化的資產處置市場才剛開始啟動,整個行業還有極大的效率提升空間,有著極大的空間給初創公司嘗試。

第六,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也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但各路金融機構都在關注。我認為資產證券化核心能力有亮點:

一是有能力判斷資產的質量並定價。比如一個信貸公司,比如 P2P 公司出讓一個資產包,如何判斷裡面具體資產的質量,總體風險?最終如何定價?

二是有能力將打包後的資產包銷售掉。如果資產包被定價並且打包好後,對接什麼銷售渠道?二級市場,機構市場還是公眾市場,如何有讓買方有信心買下資產包?這兩個核心能力都是任何涉足資產證券化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

第七,貸款業務。徵信初創公司轉型直接做貸款業務可能性是比較大的。理由如下兩點:

一,市場空間極大,增量萬億級,足以容納多家公司。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在 131.58 萬億,15年2 季度增速為 11.9%,年增長規模在 10 萬億以上。以特點細分領域而言,中國消費金融 2014年 達 15.37 萬億元,同比增長 18.5%,2013 到 2014年 增長了 2.4 萬億元。消費貸款中國人均 1.12 萬元。同期美國消費貸規模 3.32 萬億美元,人均 6.5 萬人民幣;中國消費金融應當還有 2-4 倍的增長空間,十萬億以上的增量。假設每家貸款機構平均放貸 1000 億,十萬億的增量也需 100 家新機構來滿足。

第二徵信初創公司數據往往覆蓋具體細分人群,有特定人群的充足數據量後,建立風控模型後,有機會直接轉為該人群的放貸機構。美國 Zestfinance 就是依照類似思路,用大數據徵信及風控給美國沒有信用記錄或信用評分較低的人群放貸。


實名簡單點評一下目前最高票的這個回答和評論吧。

利益相關是什麼么就不說了,看簽名。

1. 更多有實力的公司來一起做徵信絕對是好事兒,市場不止需要芝麻信用去教育,其他徵信公司能一同做一些發聲,告訴中國社會的普羅大眾,信用對個人的重要性和價值,很重要。推動中國社會變成誠信社會,意味深遠。

2. 傳統徵信體系,已經很好的服務了高信貸人群,本身履約能力強,並且持續有記錄的人已經很好的得到了服務。互聯網大數據徵信則會加快普惠金融的發展,通過更多維度去解讀沒有信貸記錄的人,去預測他們的履約能力和違約風險,從而讓更多人享受到普惠金融。這個事情的社會意義有多深遠,大家自己可以體會。說誰是正統,誰是輔助無所謂,能實實在在幫助老百姓,感受到微小而美好的小確幸,就好~ 哪怕是西瓜信用加快推動和幫助了這件事情,也好!

3. 看到有評論舉例,招聯好期貸,以芝麻信用為參考,並無法僅僅憑芝麻信用就能給你開通好期貸額度。

關於這一點,我覺得所有做徵信的同學,或做信貸的同學,都應該有共識:

  • 放貸機構,永遠有自己的風控體系,外部徵信的數據引入到放貸機構自身的風控體系中,作為參考的一部分,具體是否放貸及放貸額度,永遠是以放貸機構最後自身的綜合評估來決策的。哪怕你有700張牌照都不會改變這個事實哪怕你有700張牌照都不會改變這個事實哪怕你有700張牌照都不會改變這個事實

重要的事情說完三遍。不管從業人員在哪裡做這件事情,為了推進國人對信用的理解,避免對信用的誤讀,都不應該曲解以上這個共識,更不應該誤導他人。

當然!如果真的有徵信機構能顛覆這個常識,做到以自己的徵信評估為標準,任何其他機構都願意以你的標準去控制放貸決策。也許這是社會的另一種進步也說不定。但是這種細思極恐的假設,我就不展開聯想了。

4. 每天,都有我的同事連續工作十五個小時,或在服務傳統金融企業,或在服務新興的互聯網企業,或在服務很多人完全看不明白的生活行業,如徵信如何服務租房租車酒店婚戀招聘藍領。

他們來不及感慨這個行業,只想加快腳步把更多的機構、企業和用戶服務好~

只有我這種不務正業的小運營廣告營銷市場狗,會去想如何讓更多中國人去認識信用。會每周天天連續15個小時希望讓更多人理解和明白信用。

關於大學生這類未來信用生活的生力軍,

知乎上的人關心的是:大學生信用節 - 搜索結果

QQ上的人關心的是:去搜索一下QQ群:大學生信用,看看結果

而我們想的是是否能讓更多的中國大學生,對信用產生感知和關註:百度貼吧_大學生信用節

信用需要被大眾了解,信用需要被大眾接受,徵信業務的爆發,絕不止是商業行為,更重要的是社會的進步。

我都庸俗了30年了,這輩子難得有機會做一些推動社會進步的事兒,內心想更寬闊陽光一些。只要能紮實推動信用社會的建設,再來幾個西瓜信用、草莓信用又何嘗不可。

庸俗了30年,最厭倦的,就是比拼誰是名門正派,誰是血統純正,誰家功夫高強。也許就像《武道狂之詩》這樣的新派武俠,給傳統武俠小說打開的新思路一樣,是否天下無需有門戶之見,可共同研究武藝,追求武道極致。

央行徵信也是站在這樣的格局上,才會考慮發放牌照,共創信用社會。

就以目前最高票用戶援引的文章來說:央行嚴把徵信牌照門檻: 首批8家補材料,二批個別被退回

鏈接中原文:

「有幾家機構沒有想好要做什麼徵信產品,就去申請個人徵信牌照,已經被央行退回來了。也包括大機構,集團從資本運作角度出發,想多拿一塊牌照,對集團有價值。」上述一位已提交個人徵信牌照申請的機構相關人士稱,央行對個人徵信牌照還是非常謹慎的。

推動社會進步,推動社會進步,推動社會進步~好了~睡吧~


謝謝親愛的 @陶拾伍邀請,It"s a verd verd good question about 徵信 at 知乎。且聽老娘一曲十八摸,把那徵信娓娓來訴說。

先給題設下個定論:如果是根據徵信業務發展的社會曝光、被重視程度和各方資源投入等來評判,未來3~5年國內徵信必然爆發。如果是按照徵信體系的完善程度、投入社會使用被接納程度等來評判,這恐怕是一條很長的路啊。這一點,我和 @陳力陽的觀點基本一致。

既然題主提到了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代表)的徵信業務發展,以及國內阿里(螞蟻金服),騰訊(騰訊信用),平安(前海徵信)等巨頭在徵信業務(以個人徵信業務為主)上的布局,我就順著這個線索鋪開。

全文結構分為:

一、美國的徵信業務發展現狀

··········1)FICO和三大徵信機構

··········2)ZestFiance及它與FICO的區別

··········3)Credit Karma及其他

二、中國的徵信業務發展概況

··········1)聚信立

··········2)安融徵信

··········3)快查

··········4)閃銀奇異

··········5)京東金融

··········6)騰訊(騰訊信用)——騰訊徵信

··········7)阿里(螞蟻金服)——芝麻信用

··········8)平安(前海徵信)

三、誰將是國內最有可能的徵信業務終成者

內附大量圖表數據,力爭做到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一、美國的徵信業務發展現狀

美國徵信行業的興起源於消費的盛行,經歷了快速發展期、法律完善期、併購整合期以及成熟拓展期四大發展階段,逐步壯大並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徵信體系,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整個徵信體系分為機構徵信(又分為資本市場信用和普通企業信用)和個人徵信:

以個人徵信為例(見下圖),產業鏈中第一環節是數據收集,其來源比較廣泛,有利於機構更加全面的掌握個人的信用狀況。然後是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例如,第二環節中,Metro 1及
Metro 2是美國信用局協會制定的用於個人徵信業務的統一標準數據報告格式和標準數據採集格式,這種標準是徵信行業發展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第三環節是三大徵信局對海量數據進行處理,進而形成信用產品,包括評分、報告等,最後是將數據應用於各種場景中,比如個人租房,辦理貸款業務等等。

在這一點上,國內發展起碼落後美國五條街。毫不誇張地說,在美國信用等於一切(無論對機構還是個人),還記得高曉松在talk show《曉說》中提到自己因有酒駕記錄而被終生禁止買槍的事嗎?對,就是這麼霸氣,信用分低的人在美國幾乎不可能貸到款、辦理信用卡甚至是求職也會受到影響。

目前美國主流的個人徵信機構分布如下圖所示:

1)FICO和三大徵信機構

最主流的FICO信用評分體系(Fair Isaac公司旗下的產品)現已覆蓋了全美90%的借貸機構和85%的人群,三大徵信局Experian、Equifax和Trans Union都是採用FICO的模型計算信用分,只是數據來源略有差異。

注意這張圖,它不僅是構建FICO信用評分體系的重要數據源匯總,更是中國徵信歷史上里程碑式的參照物。

2007年6月,FICO正式進入中國,先後為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以及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P2P公司宜信(唯一一家)提供先進的技術、諮詢和分析服務,幫助它們有效管理信貸風險和業務增長,實現合規性目標。

2)ZestFiance及它與FICO的區別

ZestFiance,原名ZestCash,是美國一家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在這裡要糾正 @楠爺 答案中的一個小錯誤。在美國,ZestFiannce和FICO是完全對立的另一種信用評分體系,所以不存在「美國FICO信用積分指標從ZestFinance獲得用戶行為信用數據」的情況,ZestFiannce主要服務對象是FICO評分低於500甚至無信用評分的人群,而且市場很小,只有大約10萬用戶量。和FICO的區別在於:

野路子也想和正規軍斗?

數據源方面,ZestFiance重點挖掘用戶現在的信息(傳統徵信數據只佔30%左右),採用基於多角度學習的評分預測模型評估用戶信用:

  • 挖掘數以千計的不同的變數;

  • 理清變數關係,轉換變數為有用的格式;

  • 被轉換變數合併到元變數之中,描繪一個借貸者的某些特定方面;

  • 元變數輸入到不同的模塊中,每一個模塊代表一種「技能」;

  • 每一個模塊貢獻一定分數比例,合成最終的分數。

在其模型中,往往要用到 3500 個數據項,從中提取 70,000 個變數,利用10個預測分析模型,如欺詐模型、身份驗證模型、預付能力模型、還款能力模型、還款意願模型以及穩定性模型,進行集成學習或者多角度學習,並得到最終的消費者信用評分。其次,ZestFinance公司另闢蹊徑,充分利用丟失數據之間的關聯和正常數據的交叉,探尋數據丟失的原因。另外,每個季度ZestFinance公司都會推出一個新的信用評估模型,目前已覆蓋信貸、市場營銷、收債、助學貸款收債、法律收債和次級汽車抵押貸款等方面。

2015年6月,ZestFinance入華,與京東發布聯合聲明,成立合資公司JD-ZestFinance
Gaia。京東將在自身領先的互聯網大數據信用模型中,進一步引入ZestFinance 的先進技術和豐富經驗,利用京東生態系統中億級用戶的消費軌跡數據和在中國市場的業務實踐,打造更為強大、精準的大數據信用評估體系,為互聯網金融行業提供創新的信用模型和技術。

點評:合作夥伴level直接反映了京東金融的發展戰略層次,在【輔助徵信】這條路上京東已經越走越遠了(手動再見)。

3)Credit Karma及其他

一個免費查FICO分(TransUnion和Equifax)和簡版信用報告的平台(美國政府規定,三大徵信局每年為用戶提供僅一次免費查詢信用記錄的機會)。並且用戶可以在平台上查看自己的各項財務狀況,根據用戶的信用信息及個人金融信息推薦合適的信用卡、更優惠的車貸和房貸等信貸產品,當會員購買了金融機構的產品後,機構變付費給Credit Karma。產品運營模式:

Credit Karma不是個人徵信機構,它只是徵信產業鏈上的一個創新環節,更像是一種渠道的創新。在美國類似的公司還有Quizzle、Credit Sesame、http://Credit.com等,這裡就不浪費精力一一介紹了。

通過對美國徵信市場的介紹我們可以大致看出,國內要想培育成熟的徵信體系,必然離不開政府的推動與支持 → 豐富的數據源(尤其是銀行、保險、信託等與金融牌照直接掛鉤的重要數據)和先進的信用評分建模技術。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集權制國家,政府的作用是決定性的,這也就是我後面為什麼說平安(前海徵信)將是國內最有可能的徵信業務終成者,阿里(螞蟻金服)和騰訊(騰訊信用)不服氣?來戰!

借鑒資本主義是第一要義!

借鑒資本主義是第一要義!

借鑒資本主義是第一要義!

參考資料:徵信體系發展簡述及特點。

二、中國的徵信業務發展概況

中國徵信體系正處於由政府公共徵信主導向企業市場化徵信主導的過程。截止2012年底,我國有各類徵信機構150多家,徵信行業收入約20多億元,其中政府背景的信用信息服務機構20家左右,社會徵信機構50家左右,信用評級機構若干(可查到的最新數據)。

2015年1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官方公告見:人民銀行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首批8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六個月。

  • 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

  • 騰訊徵信有限公司

  • 深圳前海徵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 鵬元徵信有限公司

  • 中誠信徵信有限公司

  • 中智誠徵信有限公司

  • 考拉徵信有限公司

  • 北京華道徵信有限公司

除以上首批8家國家重點關注的個人徵信機構外,還有例如聚信立、安融徵信和快查這樣的信用服務機構,閃銀奇異和京東金融(其實像拍拍貸、人人貸及宜人貸之類的P2P平台也在做類似的事情,由於他們的業務出發點是信貸而非徵信建設,再此就不贅述了,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拍拍貸的魔鏡系統)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也在做類似的事情。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以上幾家公司的相關布局。

1)聚信立

中國版ZestFiance,一個不到50人的小公司,剛過A輪,服務模式為B2B2C(基於用戶授權的消費者數據管理平台,從金融行業入手,幫助用戶迅速收集,整合,分析其在互聯網上的信息。金融機構用這些信息可以迅速對用戶的資信狀況做出判斷,從而輔助金融機構做出決策)。產品服務形態如下:

通過匯聚23個渠道的數據(支付數據、消費數據、金融數據、社交數據、移動端數據和運營數據等),運用先進的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演算法,深度挖掘用戶的個人身份基本信息、收入支出信息、興趣愛好、個人影響力、社會關係等並形成相關分析報告。

主要數據源:

可是又有什麼卵用呢?提出的所謂誠信指數和信用指數完全上不了國家徵信業務發展的檯面,僅供甲方(如銀行)採納參考。而且數據爬蟲還很容易被對方的反作弊機制幹掉,因此這一類自身不能沉澱數據的公司風險係數非常高(下同)。

2)安融徵信

號稱全國性個人徵信機構,運營模式完全借鑒日本的「會員制同業徵信」,乃全國首創(抄),其建立的特色產品「小額信貸徵信服務平台(MSP)」,能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公安、司法、工商、銀聯、電信、電商、公用事業繳費等各類信用信息以及各類互聯網公開數據,進行信用信息共享、反欺詐、風險預警監測、個人消費能力分析、個人及關聯企業信息分析、信用評分以及公共信息查詢服務。

這一切看起來都很屌對不對,能打通各種政府職能機構的數據通路?呵呵,no way,安融只能稱霸華北(北京)地區,就像鵬遠徵信只能征服華南(廣東)地區一樣,地域性太強。

3)快查

中國版Credit Karma,也是一個不到50人的小公司,技術無亮點,產品服務形態一圖帶過。

4)閃銀奇異

算是中國第一家互聯網信用評估公司,在個人信用評估方面的產品為Wecash閃銀(還有一個產品叫閃銀租車風控系統),完全通過第三方的數據收集和挖掘對用戶進行信用評分,目標用戶為本科畢業前兩年加畢業後五年的,借貸額度均值僅3000元(50w最高),這還玩個屁啊!

5)京東金融

沒有人能夠想像得出劉強東的野心有多大,京東主站上集成了亂麻棄躁各種金融業務平台,能把京東金融介紹清楚的,恐怕只有京茶粉或行業分析師才行(真的,比騰訊還亂)。

「(京東金融)對一切金融牌照都感興趣。」負責京東金融戰略研究和內部管理工作的京東金融副總裁姚乃勝如此闡述著京東金融的野心。

京東金融的特點就是:數據閉源,金融服務鏈閉源,封閉的閉。

這是京東金融所有的數據來源,不是自家的就是自家投資控股的。並且,京東金融現已建立七大業務板塊,分別是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眾籌、財富管理、支付、保險以及證券,並陸續推出了服務B端的投融資(網商貸、京保貝、京小貸)、眾籌等;服務C端的白條(京東白條、京東鋼鏰)、眾籌(產品眾籌、股權眾籌、輕眾籌)、理財等......這一口氣念下來沒把我憋死。

看出什麼來了嗎?和阿里(螞蟻金服)幾乎一毛一樣,京東在繼copy村淘之後,在互聯網金融這塊再一次實現了對死對頭的像素級模仿。

太混亂了,我一言蔽之,京東最大的問題是:

  • 只有布局,缺少金融牌照(只有2塊)!

  • 布局上,京東有的,阿里都有;阿里有的,京東不一定有。

  • 什麼樣的隊友什麼樣的格局,還是之前的結論,ZestFinance帶不動京東金融。

為節約版面,我會把重點挪到阿里(螞蟻金服)篇。

參考資料:解密京東金融:對一切金融牌照感興趣。

========== 手動高亮 ==========

好了,你們要的重點來了!之前寫的都是同行襯托,回歸國家隊才是王道。

經過6個月的籌備,首批8支國家隊迎來的不是徵信牌照,而是可能被取消持有徵信牌照資格的噩耗(官方公告見:央行嚴把徵信牌照:首批8家補材料 二批個別退回)。7月,央行完成了對首批個人徵信機構的驗收工作。現在已是9月......感覺不妙。

按照題主的要求,我將重點分析阿里(螞蟻金服),騰訊(騰訊信用),平安(前海徵信)三家,其餘五家以圖表總結的形式帶過,因為他們的運營模式在這三家中都能8、9不離10的對應起來。

產品介紹:

徵信評分對比:

平台資源優勢:

6)騰訊(騰訊信用)——騰訊徵信

騰訊天然擁有龐大的社交用戶,累積擁有8億多QQ賬戶、5億多微信賬戶和3億多財付通支付賬戶(微信支付是財付通套殼的)。在風控方面也擁有多年的豐富經驗,比如人臉識別技術(SNG優圖團隊,日均上億的圖片吞吐量;打通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資料庫)、反欺詐技術(過去十年的反盜號技術)。產品體系為:

  • 身份識別

活體檢驗 + 人臉成像識別,95%+的通過率,已在騰訊內部、微眾銀行、微證券產生應用。

  • 反欺詐

國內首個利用互聯網數據鑒別欺詐客戶的系統,主要服務對象包括銀行、證券、保險、消費金融、P2P等商業機構,識別用戶身份,防範涉黑賬戶或有組織欺詐,發現惡意或者疑似欺詐客戶,避免資金損失。

  • 信用評估(內測中)

包括信用評分及信用報告。評分包括評分、風險預警和消費評級三項;信用報告則有個人版、定製版和企業版三項。

但是,打開騰訊信用官網,查看我的信用分時,似乎發現了不得了的事情......

誰特么能告訴我騰訊信用是如何通過央行驗收噠?

7)阿里(螞蟻金服)——芝麻信用

芝麻信用評分體系是我見過和FICO長得最像的徵信產品了好嗎?

我總結了一下同質的幾點:

  1. Base FICO範圍:300-850(Industry-Specific
    FICO範圍:250-900);芝麻信用分範圍:350-950。

  2. FICO數據維度:償還歷史×35% + 信用賬戶數×30% + 使用信用的年限×15% + 正在使用的信用種類×10% + 新開立的信用賬戶×10%;螞蟻信用分:信用歷史×35% + 行為偏好×25% + 履約能力×20% + 身份特徵×15% + 人脈關係×5%。

  3. 信用分等級劃分

即便是阿里已經構建起了電商和互聯網金融帝國,數據來源一樣面臨匱乏的窘境,很多人不信?呵呵,往下看。

整個阿里系的數據來源只佔到了30~40%,剩下的60~70%怎麼來呢?螞蟻金服是這麼考慮的:第一是新增合作商家,加強信息共建;第二是打通更多公共部門,獲取更多公共數據;第三是鼓勵用戶自行上傳資料,包括結婚證、房產證、銀行賬單等。

沒有相關金融牌照,可靠的數據源從哪裡來呀,黃河之水天上來么?

也就是說,上圖中綠色框框中的數據才是阿里握緊的,粉紅色框框中的數據,只是建立理想信用評分系統時設想的training data sets。芝麻信用所有的優勢均基於阿里現有的業務積累,其他方面還很薄弱。當然,不可否認也具備許多難以替代的優勢:

很多人覺得螞蟻金服是互聯網金融的旗艦公司,估計是因為天天看到和它有關的大新聞所產生的公關錯覺吧。一個總喜歡站在輿論風口浪尖的公司背後往往都有一堆悶聲發大財的公司。

我們知道,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一共有16塊金融牌照,分別是:

銀行(含民營)保險信託期貨證券基金(公募/私募、子公司、銷售、銷售支付)租賃(金融租賃、融資租賃)、典當、小貸、擔保、商業保理、第三方支付、眾籌(公募、 私募)、消費金融、徵信(個人徵信、企業徵信)、金融資產交易場所。分別由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部門負責頒發。

現目前各大公司 / 集團爭相搶奪的,就是下劃線標記的徵信牌照,黑體標記的7塊則是最主要(重要)的金融牌照(以下簡稱全牌照)。每多一塊金融牌照,便多了一份斬獲徵信牌照的保障。

有知友質疑金融牌照的重要性,我今天算是得罪了你們一下。打個比方,如果把擁有金融全牌照看做是考上重點大學(擁有部分牌照看做是考上普通學校),你覺得是考上大學成才的人多,還是沒考上大學自學成才的多?是考上重點大學的成才多,還是考上普通學校成才的人多?不拿人口基數唬人,按比例計算。

牌照是什麼,是資(數)源(據)啊!!!資源組成平台,平台造就產業好嗎?

目前國內集齊全牌照的企業僅有三家(見下圖):平安集團、中信集團和光大集團。後兩家不屬於被點名的徵信體系建設重點單位,那麼最有可能成為國內徵信業務終成者的我想不言而喻了吧。

京東現在只持有基金一張金融牌照(1 / 7,除此之外還有小貸、商業保理、第三方支付),螞蟻金服現在持有銀行、證券、保險、基金四張金融牌照(4 / 7,除此之外還有小貸、第三方支付),而坐靠平安集團的前海徵信則擁有全部的七張金融牌照。這就好比你本來能考北大的,結果考場失誤,上了北大青鳥。

騰訊持有的金融牌照也比京東多,手握銀行、基金兩張(2 / 7,除此之外還有第三方支付、小貸)。

螞蟻金服現有的金融業務已完全覆蓋整條產業鏈(京東略過):

(註:藍色部分為螞蟻金服已有金融牌照;橙色部分為雖然沒有獲得牌照,但是做的業務和這個行業是類似的。)

談布局,誰沒有啊!京東也早就在全牌照所覆蓋的金融領域鋪好藍圖了,有卵用?沒有入場券,就等於沒有資格從事相關業務,就沒有可靠的數據源。

參考資料1:互聯網金融相關的16塊牌照都有哪些。

參考資料2:一張圖看懂安邦和它對手們:都在努力集齊7張牌照。

依靠電商數據、交易數據及社交數據等,通過先進的數據挖掘、機器學習演算法得出的信用評分,頂多算作輔助徵信,你去問問銀行的人,現在哪家正規信貸機構敢直接拿芝麻信用分作為參考標準給你放貸?之所以你可以拿著較高的芝麻信用分免費租車、住酒店,甚至通過阿里旅行申請新加坡簽證、盧森堡申根簽證,那都是螞蟻金服在給你背書。真正的徵信戰鬥還沒打響呢!要是第三方數據計算得出的信用評分有用,接入徵信報告有卵用?

8)平安(前海徵信)

前海徵信成立只有一年多,法人代表為平安集團副總經理曹實凡,兩個股東分別是平安創新資本投資有限公司和平安置業投資有限公司。你們家還缺乾女兒嗎?有正規大學文憑的。

短短一年多時間,前海徵信已自主研發並成功推出覆蓋貸前、貸中、貸後全流程的10大徵信產品,是目前市場上唯一的全流程、端到端、產品+服務的徵信產品套裝,並自建了擁有5000核超強計算能力的國內金融業界的大數據「最強大腦」。主要產品有:

其中好信度和FICO評分類似。

前海徵信在徵信方面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 全流程的產品服務。
  • 依託平安集團積累的數據,與多家機構合作,數據源豐富真實。

平安集團的強項在於積累了在不同經濟周期下、各類風險偏好人群的金融行為數據,而這些數據是衡量徵信機構經驗水平的重要標杆,另外數據還涵蓋車險違章等非金融信息。

  • 依託平安集團的技術和經驗積累。

三、誰將是國內最有可能的徵信業務終成者

做個總結:

  • 金融牌照是能將徵信業務做好的必要條件。

  • 技術是次要的,可靠的數據來源是主要的,先進的建模技術、挖掘技術誰家都有,但是可靠的數據來源並不是誰家都有。

  • 有個好爹真的很重要。
  • 任何信貸機構的風控(CRO)模型都是建立在可靠的數據源之上,你拉政府資料庫也好、自己寫爬蟲抓也罷,無非是想從更多更全的維度去驗證用戶身份的真實性、還貸風險等級、識別惡意欺詐等,下一個浪潮是數據時代(DT),沒有可靠的數據源,一切空談。

而前海徵信,將成為徵信業務發展的最大既得利益者。不信抬頭看,蒼天打誰臉。

其次我看好螞蟻金服的發展。

  • @沈浩翔說得很對,徵信應該是讓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加入進來共同推進。至於未來會發展成一超多強,還是多足鼎立的格局,這還有待觀望。

另外,我相信未來3~5年里徵信業務發展將會被政府極大地重視,但是發展健全還需更長期。建設信用社會是國家發展進步中重要的一步。

終究還是走不了嚴肅的學術風,攤手。

未完待續。

========== 廣告 ==========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Michael282694」,正確打開方式見 → 微信公眾號「Michael282694」開通了 - 有Michael282694的地方就有江湖 - 知乎專欄。

http://weixin.qq.com/r/Vj9VTbzE0OGvrfgu92p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清華大數據(微信號:Tsinghua_Big_Data)」的一篇文章:

標題:大數據時代,徵信大有可為!

來源:中信證券

中國步入徵信時代。 徵信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礎設施,其本質在於對金融主體的數據刻畫。

徵信是:

(1)金融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

(2)傳統金融行業轉型的內在要求;

(3)互聯網金融再下一城的重要支撐。徵信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擴大金融總量;如果沒有徵信,對於金融主體就缺乏關鍵的衡量標準,也就無法深入挖掘金融的價值。

行業現狀:平淡的歷史,變化的現在。

(1)現行徵信體系以央行徵信系統為主,非營利性,收費僅用於日常運營,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主要徵信信息來源;

(2)商業徵信正發揮重要作用,部分用於信用評估、 商業諮詢、債項評級等業務;

(3)創新徵信模式穩步發展,比如專門針對 P2P 行業而建的網路金融徵信系統( NFCS) 和小額信貸徵信服務平台( MSP)。

中國步入徵信時代

徵信的本質: 對金融主體的數據刻畫

徵信是指對企業組織和個人的信用信息進行採集、整理、保存和加工,並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動,其本質在於利用信用信息對金融主體進行數據刻畫。

徵信的基本功能在於:

(1)對金融機構而言,徵信有助於信用風險管理,金融機構只有掌握了信用主體的特徵與信息後才能通過各類測試和分析做出信貸決策,並能夠在貸前、貸中和貸後均實現風險管理;

(2)對信用主體而言,一方面徵信系統的存在能夠對其形成無形的監督,提高償還意願,另一方面當其信息為金融機構全面掌握並評估後,有望降低借貸成本;

(3)對監管部門而言,徵信系統能夠輔助對金融市場的監督管理,以及制定貨幣政策。

徵信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礎設施。 徵信本身不創造信用,卻是信用活動乃至整個經濟金融體系徵信的基石。 現代金融體系中, 徵信的作用在於利用數據對每個金融主體進行刻畫和信用評估,進而激發金融主體間的潛在融資需求,並支撐起總體融資規模的擴大。因為徵信機構承擔了部分信用風險管理的職能,金融機構的中介屬性將會弱化, 整個金融體系的交易成本有望降低。

徵信行業發展步入黃金期

徵信是金融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

當前徵信體系對企業和個人覆蓋率偏低。 目前央行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是我國最主要的徵信系統, 但覆蓋率仍較低。 截至 2014 年底, 共收錄自然人 8.57 億人和企業及其他組織 1969 萬戶, 而同期全國總人口和市場主體數量為 13.68 億人和 6932.22 萬戶, 覆蓋率僅為 62.6%和 28.4%。 考慮到有貸款記錄的個人和企業占收錄數量的比重不到一半,且無貸款記錄的主體僅有基本信息,因此央行徵信系統實際的有效覆蓋率更低,同時亦表明未來徵信行業的潛在空間廣闊。

數據來源仍以信貸信息為主,缺少多維度信息。 2014 年央行企業徵信系統共採集約 2.19億條信貸信息, 3320.2 萬條非信貸信息,佔比僅 13.2%;個人徵信系統共採集 12.52 億條信貸信息, 2.59 億條非信貸信息,佔比約 17.1%。 此外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對企業和個人活動的滲透, 互聯網數據將在徵信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這亦是央行徵信系統以及傳統的商業徵信機構所缺乏的。

徵信是傳統金融行業轉型的內在要求

當前經濟環境下商業銀行增速放緩,金融深化和轉型勢在必行。 對商業銀行而言,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經濟增長放緩,信貸投放不順,傳統的以大客戶為主的客戶體系已很難繼續支撐規模擴張和收入增長,改善客戶結構、開拓新金融業務勢在必行;另一方面個人及小微信貸往往呈現金額小、碎片化、即時性特徵,傳統金融模式下的抵押、 質押等風險緩釋手段已不適用,信用風險難以掌控,而基於大數據的徵信能夠對每個金融主體進行全面刻畫,或有助金融機構在控制風險的同時增強對這部分群體的滲透,實現風險與收益兼得。

銀行龐大客戶資源具備大數據潛力,助力金融深化與轉型。 商業銀行本身擁有龐大的客戶基礎,如截至 2014 年底工商銀行擁有 509 萬企業用戶和 4.65 億個人客戶,具備巨大的數據挖掘潛力,有望為業務轉型提供大數據基礎。

徵信是互聯網金融再下一城的重要支撐

「場景+數據」對徵信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 極大提升了生活便利程度,衣食住行均可在移動終端上完成, 一方面為徵信提供了更加豐富的互聯網數據,能夠更加全面地刻畫個體,另一方面亦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應用場景。

互聯網金融生態發生變化,徵信有望提供應對方案。 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各業態的經營生態正發生變化,或因遭遇行業瓶頸、或因面臨監管趨嚴、或因風險暴露加速。而徵信有望基於大數據和模型針對不同業態提供應對方案,幫助經營轉型和繼續增長。

我國徵信行業現狀

徵信行業格局:公共為主商業為輔,創新模式穩步發展

我國徵信行業經歷了 20 余年的發展,目前形成了公共徵信與商業徵信並存、以公共徵信為主的徵信體系。( 1)公共徵信:主要是由央行主導建設的全國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即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由人民銀行徵信中心負責運營,此外各級政府或其所屬部門設立的徵信機構亦屬於公共徵信體系; ( 2)商業徵信: 主要為信用登記、信用調查、信用評級等業務,徵信機構包括 50 多家社會徵信機構(如鵬元徵信等)和 80 家信用評級機構(如大公國際、中誠信等)。

公共徵信體系——央行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

央行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 即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又稱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 於 2006 年在全國正式運行,其前身為 1997 年開始籌建的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央行自 2004 年-2006 年組織金融機構建成全國集中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目前由人民銀行徵信中心負責運營維護。 該系統屬於非盈利性質,僅出於運營收取少量費用,如查詢個人信用報告每年前兩次免費,第三次起每次收取服務費 25 元。

(1)數據來源: 全面收集企業和個人信息, 以銀行信貸信息為核心,還包括社保、公積金、環保、欠稅、民事裁決與執行等公共信息,但目前佔比較小。 對於無貸款記錄的企業和個人,央行徵信系統僅有基本信息。 截至 2015 年 4 月底,徵信系統收錄自然人 8.6 億多人,收錄企業及其他組織近 2068 萬戶。

(2)產品體系: 以企業和個人信用報告為核心的徵信產品體系。 a) 企業徵信:包括企業信用報告、關聯企業查詢、信貸資產結構分析、歷史違約率查詢等; b)個人徵信:包括個人徵信報告、信用報告數字解讀(信用評分)等。

(3)使用機構: 包括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信託公司、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等各類放貸機構,且徵信系統的信息查詢埠遍布全國各地的金融機構網點,信用信息服務網路覆蓋全國。 2014 年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接入機構家數分別為 1724 家和 1811 家。

商業徵信體系——信用評級機構和社會徵信機構

我國的商業徵信體系主要包括信用評級機構、社會徵信機構,以及近幾年才建立的專門針對 P2P 行業的徵信系統。

信用評級機構: 主要應用於債券市場和信貸市場。 2012 年共有 70 多家評級機構,其中8 家獲准從事債券市場評級業務, 當年共完成債項評級 1672 筆,同比增長 42%;其餘從事信貸市場評級業務,共完成信貸市場主體評級近 5 萬戶, 同比增長近 5%。

社會徵信機構: 主要從事企業徵信業務,較少從事個人徵信業務。 徵信業務收入和人員主要集中在幾家大的徵信機構上,如鵬元徵信、新華信等。( 1) 鵬元徵信成立於 2005 年,主要從事個人徵信、企業徵信、企業評分、個人評分、和中小企業信用風險控制等業務, 目前每年提供各類信用報告超過 7000 多萬份,主要用戶包括政府、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公用事業單位、電商平台等機構,公司信用報告在銀行等金融機構內部一定程度上能夠替代央行提供的徵信報告。( 2)新華信主要提供商業信息諮詢、市場研究諮詢以及資料庫營銷服務,公司數據收集網路覆蓋全國 31 個省市、 355 個城市,資料庫收錄了 2000 萬家機構的基本信息和 60 萬家企業的財務及信用信息, 2012 年營業額達到 4 億元。

「清華大數據(微信號:Tsinghua_Big_Data)」 二維碼:


《徵信業務管理辦法》出台,個人徵信牌照還會遠嗎?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來源|洪言微語

近日,央行徵信管理局低調下發了《徵信業務管理辦法(草稿)》(下稱《辦法》),之所以稱之為低調,因為除了某微信公號提供的文件掃描版外,全網找不到制度原文。針對《辦法》,並無太多可以深入探討的點,洪言微語著重探究兩個問題,一是與2013年公布的《徵信業管理條例》(下稱「條例」)相比,《辦法》新在何處?二是,《辦法》出台後,個人徵信牌照還會遠嗎?且聽洪言微語一一道來。

從內容上看,《辦法》針對徵信過程中信息的整理、保存、加工、對外提供、徵信產品、異議和投訴以及信息安全等全流程進行了規範,與2013年公布的《徵信業管理條例》(下稱「條例」)有很大相似之處,如均強調信息採集要徵求信息主體的同意、不良信息5年保存期、異議申請20日內答覆等。那麼,相比《條例》,《辦法》有哪些亮點呢?

首提「過度採集」的概念。《辦法》第8條明確規定:「徵信機構採集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理、相關、必要』的原則,採集個人信息應當採用合理的方式,採集的個人信息應當與個人信用相關,不得過度採集」。過度採集概念的提出雖然未能解決信息採集的合法邊界問題,但概念的提出本身已經是一種進步,是信息保護意識整體提升的客觀反映。

規定更為人性化。《條例》和《辦法》均明確採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但《辦法》額外增加了「並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採集信息的目的、信息來源和信息範圍」的內容,使得相關規定更為人性化,個人信息保護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更加註重網路信息安全。《辦法》第12條明確規定:「徵信機構採集個人在網路上公開的信息,除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信息外,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本人同意。」這也是《條例》中所沒有的。在洪言微語看來,這一規定體現了官方對基於「網路爬蟲」的大數據徵信的態度。大數據風控是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基石(起碼在宣傳上是這樣的),然而,除了阿里、京東、蘇寧等電商平台本身就產生大數據之外,絕大多數形形色色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本身不產生數據,網路公開信息是他們重要的信息來源。當前,這些企業獲取個人網路公開信息並沒有徵求本人同意,《辦法》落地後,這樣的做法就面臨著合規性的問題。對8家處於準備期的個人徵信機構而言,這條規定是一個挑戰。

個人信用評分產品納入監管範圍。《辦法》第35條明確規定:「徵信機構提供個人信用評分產品服務的,應當建立評分標準,不得將與個人信用無關的要素作為評價標準。」個人信用評分產品是個新東西,相比傳統的徵信報告,信用評分可量化、可比較,具有更強的社交屬性和傳播屬性。除8家準備期的企業以外,市場上不少企業也推出了類似的評分產品。鑒於各家掌握的數據的數量和質量差異很大,其提供的信用評分結果也差異較大,所謂的信用評分產品更多地是一種娛樂性質,尚不足於投入實際應用。《辦法》的這條規定將促使各類評分產品的標準化和規範化,當然,最終的結果可能是趨同化。

最後,《辦法》的出台與個人徵信牌照的落地有沒有關係?恐怕是有關係的。去年1月,央行發布《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騰訊徵信、前海徵信、鵬元徵信等8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6個月。時至今日,在多輪驗收之後,個人徵信牌照仍沒下發,引發了市場諸多猜測。

在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平台遭遇整頓和規範的大環境下,監管當局對於徵信牌照發放的謹慎可以理解,《辦法》的出台可以看作是在業務開展之前先立規矩,避免P2P、第三方支付等領域亂象的重現。從這個角度看,也許個人徵信業務牌照很快就可以下來了。


謝邀。

徵信不僅僅是互聯網金融的基礎,其實是整個大金融的基礎,因為金融的本質即根據風險水平、信用評級的資源配置。在美帝,徵信的結構很清晰,即在資本市場上徵信(標普、惠譽、穆迪),針對企業的徵信(DNB),以及針對個人的如Equifax。在中國,不是有沒有可能做起來的問題,是必須做起來,這是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的地基。

眾所周知,央行有個徵信中心,記錄了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但是局限在於央行徵信中心只有在發生過借貸記錄的才會記入,直接導致了其低覆蓋率。是以才有了題主的問題,未來誰會在徵信的競爭中突圍。

要解答這一問題,我們得弄明白徵信是怎麼回事兒?說白了徵信其實是一個簡單的統計推斷,即根據已有的個體的各類數據以及信用活動的表現,首先給出個體本身的信用評分,再評估出同類別的個體的大致信用情況。說白了是一個算個體違約概率和一類個體違約概率的過程。然後使用者可以通過一個判斷模型(如logit model或者離散選擇模型DCA)來判斷要不要跟這個人做生意、放貸給他。

所以不難看出,徵信的核心難點是數據的多維度和大數據量。多維度能更準確地刻畫個體特徵和做聚類分析,大數據量則是顯著統計分析的基礎。模型的構建和演算法難度應該不大,請一些計量經濟學家和數據科學家即可。那麼我們只需針對這兩點考察徵信市場中的參與者即可。

年初央行公布了首批獲得個人徵信牌照的8家機構,包括:騰訊徵信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徵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鵬元徵信有限公司、中誠信徵信有限公司、中智誠徵信有限公司、北京華道徵信有限公司。

其中騰訊徵信應該會有非常好的數據來源,依靠微信、qq及其支付功能可以構建起多維度且大樣本的資料庫,應該是這個市場非常有力的競爭者。而且騰訊也有機會模仿ZestFinance做很多tricky的徵信手段,譬如拿用戶很多非財務數據來分析其違約概率,這是data層面公司非常有競爭力的一點。由於qq和微信巨大的用戶群,故看好騰訊在個人徵信上的未來。

芝麻就是阿里嘛,類似騰訊,畢竟擁有淘寶和支付寶體系。比騰訊更好的地方時在於阿里有很多企業級的數據,這在對企業徵信是一個大殺手鐧。所以看好芝麻在企業徵信上的未來。

前海徵信是平安嘛,可以倚仗平安全牌照的金融集團推出很多精緻的、更專業的服務,在細分市場上有突破。同時平安有獨特資源優勢,還能為徵信報告的使用者提供增值服務,比如針對不同評級的信用主題提供不同的借貸、融資解決方案,對接相應的資源等。徵信可能會是其他金融服務的一個入口,實現一站式信用解決服務

鵬元似乎有央行背景,拿數據的機會得天獨厚,也挺有機會;中誠信類似大公國際,以後會在資本市場的徵信上做很好吧,他們應該是向著標普、惠譽、穆迪走的。其他幾家不是特別了解,似乎沒啥特別的競爭優勢,審慎看空。

大概就這樣吧,希望能幫到題主。


「你好,我要貸款買房」

「先生,你好,請稍等,我們查詢一下您的徵信系統」

「沒問題,我信用卡從來都及時還款,沒有逾期」

……

「先生,不好意思,讓您久等了,雖然您沒信用卡逾期,但系統顯示,您小學三年級考試作弊,小學五年級和同桌打架,小學六年級欺負女同學,初一吸煙被請家長,初二逃課被罰站,高一早戀被警告,高三高考為了考大學戶口轉入外地,大學曠課太多被休學,您25歲的時候大保健被抓,26歲闖紅燈被扣六分,……手機欠費共十二次,還有煤氣水電費欠費五次,對了,還不算您隨地吐痰加亂穿馬路,綜合評估,先生對不起,我們不能為您辦理貸款業務……」


-

眾所周知,國外的個人徵信行業非常完善,信用體系非常成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國的個人徵信行業也並不是一片空白,隨著國人對個人徵信重要性的認知不斷提升,國內的個人徵信體系的建立也是呼之欲出。事實上,國內的徵信行業在近幾年隨著互聯網金融以及大數據的快速發展,在市場、政策以及技術方面都迎來了難得的好機會,徵信行業的發展即將迎來黃金期。

一、什麼行業對個人徵信業務有需求?

其實仔細想想,什麼行業才特別需要徵信,需要了解一個人的信用記錄?出售商品的商家根本不需要看買家是誰,有沒有什麼記錄,只要能當場付錢的顧客就是好顧客。僱用工人工作的老闆,也不會管工人是黑貓還是白貓,只要抓到耗子,就會給工人發工資。真正特別想了解你過去的人是誰?比你的女朋友還想關心你有沒有錢,有沒有房子的人是誰?是要給你發放貸款的銀行。因為銀行發放貸款,是要等著到期時借款人還款的,並不是單次交易。銀行只有充分了解借款人的實力、負債情況和過往信用記錄,才能對借款的風險進行合理的判斷。

中國人民銀行已經有個銀行體系內的徵信系統,為什麼還會有額外的需求了呢?因為互聯網金融出現了,並且在這幾年有了爆髮式的增長。可以說,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給徵信行業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互聯網金融平台通過讓投資人、融資人直接對接,達到了給融資人借款的目的。對於銀行或者其他互聯網金融公司來說,在互聯網金融出現以後,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當一個借款客戶出現時,他在互聯網金融平台上總的借款餘額是無處可查的。金融機構無法準確的獲知借款人的實際負債。這會增大借款的風險。因此金融行業急需要一些徵信機構,來記錄和統計借款人在互聯網金融平台的借款情況。而因為信任問題或數據準確性的問題,央行的徵信系統已經不適合再扮演這樣的角色。

此外,由於大數據的迅速發展,個人的生活點滴在互聯網上處處留了痕迹,如果互聯網金融公司掌握了這些數據,將更有利於其進行風險的判斷。因此,市場化的徵信機構應運而生。

二、個人徵信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

徵信行業是被監管的行業,它涉及了太多的個人數據和個人隱私,對於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極高,所以要有一定權威性的機構來經營,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2013年,央行下發《徵信業管理條例》和《徵信機構管理辦法》的要求,徵信機構的企業徵信業務為備案制,個人徵信業務實行審核制。這兩個文件的發布基本上給徵信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自文件發布以來,企業徵信已有20幾家公司在運營。在2015年1月5日,央行准許8家公司開始籌備個人徵信公司,分別為:騰訊徵信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徵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鵬元徵信有限公司、中誠信徵信有限公司、中智誠徵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華道徵信有限公司。前三家公司分別來自騰訊、阿里和平安集團,後面的鵬元和中誠信原本就是知名的企業徵信評級機構,剩餘的三家是行業內有一定經驗或者背景的企業合資組建的新公司。

個人徵信一直廣受關注,此次籌建工作開始算是真正拉開了個人徵信體系建立的大幕,個人徵信行業真正發展的時期到來了。

三、誰做個人徵信更有優勢?

這八家機構中,最受關注的當然是騰訊、阿里和平安旗下的三家公司了,而他們誰又能真正能做好個人徵信呢? 我個人認為,騰訊的社交優勢當然是無可匹敵的,金融板塊卻並不是強項。騰訊會知道你人緣好不好,有多少人給你點贊,甚至通過你在朋友圈發的自拍判斷你是不是又胖了,但與個人徵信關係最大的金融數據它幾乎一無所知,只能通過第三方數據一點點的積累,這個過程不僅漫長,而且並不精確。

阿里最大的優勢當然是掌握了大量的個人消費記錄和支付記錄數據,可以對於個人消費習慣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分析。但是阿里在放貸方面只是通過阿里小貸給淘寶商戶發放貸款,通過花唄做些個人分期,所有數據均是來自線上消費積累,和消費無關的個人資產信息以及銀行徵信等重要金融數據只能通過其他合作銀行來獲取。說到阿里的花唄,由於目前是免息分期所以增長速度非常迅速,風控和催收的手段也是出奇招,據說一個人欠了錢會打個其他朋友催債。相關討論可移步:花唄打電話給熟人說你欠錢,這樣做觸犯公民隱私權嗎?

最後說說平安,他看起來沒有騰訊和阿里那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孔不入,因為他的優勢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那就是其本身是「全牌照」大型金融機構,在個人金融數據積累和大數據處理和應用方面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同時,平安旗下的陸金所是國內最大的互聯網金融平台,同時擁有平安易貸、平安好房等多家放款機構,在個人信用貸款和抵押貸款方面,已經做到了國內最大,這些數據和經驗是其他幾家機構無法趕超的。平安的劣勢也很明顯就是它沒有前段數據入口主動獲取個人的數據,只能等個人發生金融業務才會獲得數據,除金融以外的數據也只能通過第三方獲取。

此外,各家公司提供的個人徵信數據服務也差別很大。芝麻信用自己通過黑匣子數據計算為每個用戶算出芝麻分,外界要對接這個服務,只能看到個人的芝麻分。而前海徵信是為互聯網金融平台提供多種數據服務,例如貸前徵信評估、貸後監測以及逾期催收和黑名單等等,很明顯是金融企業的思路,這些服務也更符合金融市場對於個人徵信業務的需求。

四、個人徵信行業的未來會如何?

通過美國、日本和德國的徵信業務發展,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個人徵信還剛剛能解決最初級的需求,未來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巨大的。在美國,個人徵信主要內涵是品德、能力、資本、條件、擔保品和穩定性。這幾項數據很好理解,對應的數據來源可能是違約記錄、債務收入比例、金融機構賬戶餘額、房產情況、居住時間、工齡以及公共事業記錄等等。 目前國內的徵信行業真正能抓取到的數據仍然非常有限,政府或者其他機構對於徵信公司的開放性還有待提升。徵信公司需要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服務領域。只有個人重視徵信,同時徵信影響到個人的生活,個人才會願意授權開放更多的信息給到徵信公司,促進徵信公司的發展。

可以很確定的說,在幾年之後,當人們去辦理借款、預訂酒店、租房、租車、找工作、辦簽證等等許多方面,徵信數據表現良好的人都將獲得更多的優待。 所以,我們現在很多無意識的行為,也許都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從現在開始就重視你的個人徵信,開始積累你的徵信數據吧。

-


哈哈,一個全民旁氏騙局的國家,什麼大金融,什麼互聯網金融,不過是在為旁氏騙局服務罷了。搞那麼多複雜的理論,吹那麼多屌炸天的牛逼,最終就是三個字,高利貸!整這麼多有的沒的,最終目地也不是降低資金使用成本,而是竭澤而漁的去把能扛住這麼高資金成本的人找出來。一個普遍融資成本10%以上的金融體系,可以說幾乎吞噬掉企業和個人大量的勞動所得了。繼續瘋狂吧,玩到最後都完蛋就沒得玩了!有錢的人不需要借錢,借錢的全是還不上的。而且高利貸這個玩意,我寧願信黑社會,也不信基於大數據的個人徵信。


幾位都說的很多了,我來補充些國內外徵信的對比。

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主要有公共徵信和私營徵信兩大業態。如德國、法國、土耳其、義大利等國建立了公共徵信公司。許多發展中國家如南美的巴西等國家也建立了公共徵信機構。另一些國家如美國、英國等國家以私營徵信機構為主。

世界銀行2005年做過一次研究,對110 個國家的徵信機構樣本進行分析, 53 個國家建立了公共徵信機構, 52 個國家建立了私營徵信機構,約 20 個發達國家則同時有
公共徵信機構和私營徵信機構。

還有一些國家,如日本採取了協會會員制的做法,是對上述兩種制度的綜合。另外也有如捷克,新加坡等小國家直接將徵信業務外包給國外大公司的特例。

公共徵信和私營徵信各有優缺點,我國目前的政策是希望兩方面同時發展,互有補充。他們主要差別在於政府對於行業的監管,行業效率,經濟效益,產品多樣化等方面。這些需要靠好的組織體系,法律系統和技術條件來互相彌補。

在我國公共徵信開始於2002年,主要是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在做,而私營徵信是最近才開始發牌照。新行業,特別是還有「互聯網金融」這個金色關鍵詞加持總會有些過熱的跡象。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互聯網巨頭進入這一行業,多有商業卡位的嫌疑,他們對金融特別是信貸方面的布局不充分,特別是他們用來徵信的數據,如社交信息和消費信息,往往只是經濟水平的間接證明並非消費者信用消費的真實體現。在這些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發展。

美國商業徵信最早可以追溯到1820年,那時紮根於美國東部的批發商要開拓其它地區的業務,來自身邊社交圈子的信息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業務需要。他們不得不請旅遊代理人收集當地客戶的信息。而後1841年,世界第一家徵信所在紐約成立。雖然在20世紀30年代,個人徵信行業在發達國家一度繁榮,但是真正的發展還是在戰後計算機技術繁榮起來以後,70年代,美國的徵信公司曾經達到近2000家。這時由於一度監管失效,各種問題暴露出來,關於個人隱私的投訴暴增,美國的一系列判例來規範了徵信問題。進入80年代的商業兼并潮,徵信公司變成現在的不到300家,逐漸湧現了艾奎法克斯、益百利和環聯三大個人徵信公司和商業徵信巨頭鄧白氏。除此以外的徵信公司主要是區域性和行業性的,主要業務也是為他們提供數據支持。

美國的徵信歷史暴露了一些徵信體系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個人隱私與徵信素材界限之間的權衡。美國是判例法國家,對界限界定的過程極其漫長,輿論界對徵信涉及個人隱私的批判最早可以追述到1856年,可以說伴隨了整個徵信的歷史。

在現如今的互聯網大數據環境下,所謂大數據下無隱私的觀點恕我不能贊同,這需要政府部門出台法律進行嚴格的界定。而在完善的法律出台之前,對於打社交信息或者交易記錄類似數據主意的互聯網平台需要打一個問號。這裡面可能是有道德和法律問題的。例如我國《徵信業管理條例》第十三條規定,採集非依法公開的個人信息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本人同意。

在非金融徵信領域,國家對於行政基礎數據的共享遲遲沒有下文,這可能是執行效率問題,更可能是對此要慎之又慎。畢竟這些領域的數據與公民隱私重合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在近幾年內,個人徵信可能僅僅局限於金融領域。而考慮到國內行業現狀,互聯網企業倒不如傳統金融企業更專業更細緻的來處理金融業務。


我說一塊小的,共享經濟這一塊。像Uber、房屋短租、廚房共享等。都涉及到徵信類開展,慢慢的聚集會和起來,這是一塊巨大蛋糕利益分成,以後徵信系統的生成免不了從中汲取信息。


理想演繹(以阿里的產品為例):

1.芝麻分已經在那裡了,演算法不斷完善中。

2.阿里經常搞各種活動,來獲得許可權開啟更多的數據樣本。

3.國家覺得在時機合適時,暗地從阿里接管,再來兩條法律促進下,建設基本完成。

4.徵信完善,國泰民安,善惡有報,賞罰分明,江山社稷一片大好。

現實問題:

1.壞賬率那麼高,經濟山崩一般,貪官才抓了幾個,每個地方的爛尾項目都論車皮。現在把這個做大,就是讓大家脫了褲子然後發現每個人都一屁股梅毒,對我國經濟益處有限。

2.我國有套跟銀行掛鉤的在行徵信體系,作為工具,以階級基礎分劃老百姓信譽水平衍生的購買力等,已經很有效了。對於國家而言,沒必要優化用戶體驗。

3.即使以芝麻信用分等作為個人徵信產業發展的源頭信號,這個業務也不可能是三五年就會井噴。因為這與民生的緊密程度太高了,而且不像其他在需求和/或政策的誘因下井噴的東西,這東西與很多人甚至很多行業的既得利益相左,所以推行起來難度很大。

結論:

1.民間的個人徵信會穩步發展,但絕不會井噴。現階段個人徵信的良性結果已逐步顯現,相信以後會更好,但不排除失控的可能。

2.就像高考一刀切有它的弊端也有利好,個人徵信也類似,終歸是人權與體制博弈的大命題。

p.s:你有木有發現個人徵信發展好的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哦,俺們可是大共產,吃大鍋飯的,這種大毒草,還是離遠些哈~。~


比3,5年要快。行業原因有所了解。原先徵信系統建立難主要是因為各種數據沒有打通,打個比方來說,一個企業產生的數據有 工商行政數據 納稅數據 社保數據 經營產生的水電費等數據,過去這些數據就像蜂窩煤,每種數據一條通道,數據通道沒有打通無法建立完整的信用模型,如今 各行業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最主要是政府層面已經開始有意識的打通這些數據,並對外公開共享。因此 這個系統之後會越來越快的被建立。


可能性是有的。

問題是多大。


類似自來水、電力局這樣的公用基礎設施,會很大,但掙錢不易。

想說故事,吹牛騙錢可以說徵信的故事。

想做事,會去做信貸,然後把徵信作為一個重要的基礎能力。

沒有數據加工展示能力的大數據徵信,都是耍流氓!


專業的我都不好意思推廣我們公司產品了,我汗顏我慚愧我要手抖~

青島格蘭德信用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是第一批獲得人行頒發的企業經營備案證機構之一。公司聚焦於大數據徵信和綜合信用管理服務,能夠提供全球216個國家和地區的信用信息服務,形成了面向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政府誠信體系、製造及貿易領域的大數據信用管理解決方案。

旗下信用視界(信用視界 – 企業信用信息查詢)是國內領先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在線查詢與監控平台,通過PC或微信端能夠查詢企業信用信息並自動監控全國任一企業(4000+萬家)和高管的基礎及關聯信用信息,幫助用戶提升營銷和信用風險決策效力。


這種業務現在做,只能是政府的金融機構做,商業化公司拿不到內部數據。這種數據的要求和商業或者說網上產生的數據還是有區別的。

做項目時和天弘的一個分析師談過,他的說法就是有一些敏感數據拿不到,做出的東西只能作為公司內部決策用,不能用於政策層面的決策。

或者換一種說法更確切,政府和商業公司都在做,但是做出的東西不完全一致,用法也不同。

會不會爆發,我覺得發展曲線應該是斜率近似於一的遞增函數,但是也許不會出現爆發點,就是不會像指數函數那樣


社保機制千瘡百孔,個人破產法死不出台,隱私權不單獨立法,利率市場化怯步不前,絕大部分公民掙扎在貧困線上下,千方百計的榨乾貧困如他們的最後一滴血.......

徵信缺乏的是社會基礎,而不是技術手段.


3-5年太短。

我覺得還要看政府部門的相關信息是否聯網。

民政局,社保,公積金,地稅局,房地局這些目前都是不聯網的。


推薦閱讀:

媒體報 Pokémon GO 即將登陸中國,你如何看?
你如何看待許多經濟條件一般的人購買 iPhone 6 這一現象?
輕博客的前景如何?
程序員是一群優秀的手藝人?
如何評價陌陌 6.0 版本?

TAG:互聯網行業 | 金融 | 金融常識 | 大數據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