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白鹿原》?
就說一點:
小說里的田小娥是舉人家的小妾,除了供舉人洩慾之外,每天還要承擔勞動,比如給麥客做飯等。而電影里變成了有小丫頭伺候,穿著絲綢衣服,可以坐著很舒坦的抽煙的角色。
本來一個社會底層受到勞役和身體雙重剝削的人物,被導演變成半個主子了。這既然是高估了地主的良心,更是高估了農業社會的生產力。
影視劇的貴族化傾向。在我老家,有一個比我小兩三歲的女孩子,家庭條件很一般,我記得小的時候,游香燈(正月十五我們當地的習俗),她家還是住的土胚房。這個女孩子從小就長得很好看,聽說一直都有很多同齡男孩子追,可並沒有真正談過戀愛。成年之後,讀了一所職業高中,就在鎮上電信所上班。前幾年回家的時候,才聽聞她和一個有婦之夫結了婚,並且懷了這個男人的孩子。
而說來也巧,這個男人的經歷和他現在老婆的經歷十分相似。男人是我們鎮上旁邊一個小村子裡出來的中專生,後來在小學教語文。男人長得很帥,教書沒教多久就勾搭上了鎮上一個大戶人家的女兒。女人是農村信用社的主任,在九十年代的時候,是鎮上第一個燙頭穿牛仔褲的人。兩人沒過多久就結了婚,男人緊接著就沒教書了,專門做起了生意,倒騰棉花、養魚、賣酒、開發果園等等。
接下來則是一個典型的故事:男人拋棄了自己的結髮妻子,也拋棄了對自己有知遇和提拔之恩的大戶家庭,選擇和小三一起生活。而他的前妻選擇離開鎮上,去了縣城。
電影《白鹿原》和我們鎮上這則小三轉正記是一個差不多的故事。如果能用一句話來評論的話,最直接的就是:長得漂亮可以換來足夠的資本,也能帶來恐怖的毀滅。
在清末民初的那個年代,田小娥的美麗為他贏得了很多資本,也讓他自己置身在一個非常危險的地位。他做武舉人的小老婆,做黑娃的情人,和鹿子霖通姦,和白孝文偷情,這所有的關係,都和愛情無關。都是在用自己的美貌換取各種資本,從武舉人那裡獲得物質,從黑娃那裡獲得性,從鹿子霖那裡獲得安全,從白孝文那裡獲得復仇。
用身體換取資本,是很多女人,尤其是美女所認同的一種人生方式。人生而不平等,老天賜予了每個人不同的身體,美的與丑的,它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區別利用嗎?不幸的田小娥生逢亂世,雖然深諳此道,但也最終落得個慘死的下場。片中,多次出現(如下圖)不同角度不同天氣的同一座牌坊。在古代,牌坊用來表彰忠勇之士,貞烈之女。它就像一種無法擺脫的陰影,始終左右著田小娥的命運。
與田小娥的悲慘命運形成對照的是,和他有染的幾個男人,都好好地活著。武舉人不舉,故而不算;黑娃幹了土匪;鹿子霖雖然被罷官,但最終還是回到了白鹿原;白孝文在快要餓死的邊緣,參軍自救了。這就是牌坊的威力:它要求男人服從國家(忠),女人服從男人(貞),非常明顯地對男女等級進行了劃分。所以,在做出同樣的苟且之事,所受到的懲罰也是區別對待的。
田小娥這個角色(電影《白鹿原》)有沒有現代性的意義?有。 正如我開頭說到的那個故事一樣。
我的老家,正在經歷一股強大的城市化進程,非常奇怪的是,民風仍然淳樸和閉塞。那個小三和他現在的丈夫,基本上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冷嘲熱諷比比皆是,男人的前妻正是由於無法承受如此大的社會壓力,才離開了自己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故鄉。小三的家,離我家不遠,所以過年回家的時候經常碰到她,在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小鎮上,他的穿著打扮是非常時髦的,人們議論他們夫婦兩人,都無外乎如此評價:男人是典型的陳世美,女人是風騷的小妖精,兩個人都是利用自己的外表獲取生活資本,並且所有人對於這種行為方式都嗤之以鼻。
但,他們都主動地忽略了一個重要訊息:這兩個人之間是否有愛情的存在?
那麼,為什麼我的那些老鄉,以及白鹿原的老百姓們,甚至於咱們整個民族,會忽略愛情這回事呢?或許能從片中鹿兆鵬和黑娃在窯洞里談論「戀愛自由」和「婚姻自由」的戲,管窺一二。黑娃和田小娥雖然是 「戀愛自由」和「婚姻自由」 ,但是沒有得到祠堂的承認,鹿兆鵬對黑娃說,在蘇聯,是沒有祠堂的。田小娥則反問一句:那蘇聯還有啥意思?——兩個衝破封建枷鎖的人,想得到封建體制的承認,多多少少都有那麼點荒謬。我們的體制會忽視愛情,是因為:一旦承認了愛情的存在,並賦予以合理合情合法的地位,勢必導致的問題,就是自由思想的膨脹。而這「自由」,是傳統社會,乃至於當今社會都無法控制,並且害怕的。——————————咆哮一句:這段戲太精彩了!!!!!!感謝邀請...剛看完回來 寫了好多...然後刪掉了...
千言萬語彙成一句鹿兆鵬的台詞「時代的悲劇」
~~~~~~~~~~~保留幾句吐槽吧
- 一部30集電視劇都講不完的故事,被拍成五個多小時,已經很壓縮了,最終公映版只有155分鐘
- 白鹿兩家人從晚晴到解放前的糾葛爭鬥,被拍成了《田小娥傳奇》
- 全片演員中最出彩形象塑造最好的是劉威(鹿三的扮演者),田小娥的無奈被演繹成YD,黑娃的迷途被演繹成瘋癲,鹿子霖的爭強好勝被演繹成鑽營
- 恢弘的氣勢,暗黃的色調,卻僅僅把場景糾結在村頭的牌坊和祠堂前的空地以及村邊的窯洞,憋死人
- 拍攝的角度總是讓人覺得拍攝者是在記錄,而不是像一個幾乎不存在的旁觀者,關鍵是總是故意晃來晃去,頭暈
- 場景切換極其生硬...即使撇去剪去的部分,甚至不得不過幾分鐘出現「一九XX年」這樣的字樣來提示觀眾:你們是在看一部電影,一個完整的故事
- 能夠很明顯的感覺導演在憋著一股勁,想要表現小說中的伏筆,可是能做到的,卻僅僅是幾句台詞
- 水田糧食職務祠堂唱大戲這幾個白鹿兩家相爭的關鍵道具...幾乎只出現在台詞中
白鹿原以族規為習慣法維繫運作,幾乎自成體系。對於白鹿原的人而言,這樣的體系有著牢固的束縛,但是,也提供強有力的保護,兩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 白孝文與白嘉軒反目分家,窮困潦倒,向鹿三乞討,二人爭執,白孝文以鹿三為長工而不屑。鹿三接受長工的束縛,但是獲得保護;白孝文擺脫了束縛,也失去了保護。正反兩個例子很形象地反映白鹿原的實質。
鹿三恨田小娥非常合理。
因為獲得白鹿原的保護,所以,鹿三對白鹿原有著高度的認同感,鹿三強烈的倫理道德意識就是這種認同感的表現形式,換句話說,獲得白鹿原保護的鹿三自然接受白鹿原的束縛。倫理道德正是白鹿原穩定的基礎,在鹿三看來,無視倫理道德的田小娥對白鹿原有著潛在的破壞性,所以,鹿三恨田小娥入骨。 黑娃就是因為沒有意識到保護而反感束縛。鹿兆鵬大談婚姻自由,而且逃離白鹿原進一步刺激了黑娃對白鹿原束縛的反感。但是,經歷艱難之後,黑娃逐漸意識到白鹿原的意義。正如麥客頭子所說,麥客有麥客的本份,如果生冷不忌啥都敢吃,就沒有主人敢要。道理很簡單,無視倫理道德,擺脫束縛就意味著失去保護,承擔風險。於是,血氣方剛的黑娃還是選擇回到白鹿原,因為這時的黑娃更需要的是保護,黑娃所說的安心過日子就是這個道理。 鹿兆鵬和黑娃窯洞吃面對話很能夠說明二人的觀念,鹿兆鵬完全是基於抽象的理論誇大束縛,無視因為束縛而獲得的保護,誇讚黑娃和田小娥的所謂婚姻自由、戀愛自由而不顧二人身在窯洞,失意落魄。黑娃以鹿兆鵬之言為來路不明的嚇人的話,這足以說明當時的黑娃對白鹿原的認同。有意思的是,田小娥對白鹿原的認同比黑娃還要強烈,在田小娥看來,進祠堂就能夠落下正房的名分,所以,蘇聯沒有祠堂就沒有啥意思。 田小娥評價黑娃是個楞貨,可謂一語中的。黑娃在鹿兆鵬的鼓動下砸祠堂與其說是革命,不如說是意氣用事。因為當時的黑娃不知道多想進祠堂,而田小娥比黑娃更加想進祠堂。所以,黑娃砸祠堂,田小娥根本沒有揚眉吐氣的感覺,反而不知所措。 白嘉軒的權力來自白鹿原的人,自下而上;鹿子霖的權力來自鄉、縣,自上而下,所以,鹿子霖比白嘉軒更加認同外界的政治變動。而白嘉軒雖然痛恨鹿子霖,但是,還是難以離開鹿子霖。在白鹿原,能夠抗衡白嘉軒的就是鹿子霖。 也就是說,能夠對白鹿原形成威脅的是外部力量,而且,還要足夠強大,所以,軍閥的散兵游勇、黑娃的土匪都是霸氣外露地來,灰頭土臉地走。 總的說來,田小娥對於白鹿原而言沒有那麼重要,充其量就是一個妖艷的外鄉女人,如果不是趕上動蕩的大背景,頂多就是引起一陣小範圍的短時間騷動,然後白鹿原又歸於平靜,如此而已。我只想說一句:沒有朱先生的白鹿原,完全沒了靈氣!!
十幾歲的時候看的原著,對於《白鹿原》的盛譽已經很多,我不贅述。上週日上午去看的《白鹿原》,非常想知道這樣一部優秀的小說會被拍成什麼樣子。剛剛也看完了《三聯生活週刊》對電影《白鹿原》和原著的解讀。
仍舊是那個感受:用電影,或者一般電影的長度幾乎無法說清楚這部小說裡面人物之間衝突和他們關係的發展。整個小說時間跨越大,從白嘉軒還年青一直講到和他同輩的鹿子霖孫子都有了;從開端到結束,所有人的命運和彼此的軌蹟的交織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又不顯得多餘。這段時間也正好是中國整個大環境劇烈變化的時間,藉助社會的變化反應了白鹿原上不同性格的人們的遭遇。
看完電影,第一個印象就是大陸上映版本的《白鹿原》幾乎支離破碎。雖然可以看出每一個畫面和情節導演和演員都下足了功夫,但是整體脈絡的缺失卻讓人非常難以把握事情的走向。王全安說小說太大,必須做減法。《白鹿原》若要拍成電影,難也就難在減法這裡。究竟哪一部分要忍痛放棄,並且做到不影響人物和故事的發展;究竟哪一部分要突出,以表現人物內心的變化和後面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同時又身爲編劇,我覺得在拍攝之前王全安也是要下足功夫。
看過原著的人,不難知道大陸版本電影中究竟哪些地方被省去了。一方面肯定是出於「國情」需要,一方面出於編劇需要。除了一些人物,比如朱先生、白靈、冷先生、兔娃、白孝武、鹿兆海,被大刀砍去以外,有不少細節也被掠過了,好像一個大樹被削得只剩下一些粗壯的枝椏。那些細枝末節的缺失讓人對電影把握起來產生了困難。例如田小娥尿在鹿子霖臉上這一情節突然就冒出來,變成了互相罵「老豬」,鹿子霖一邊罵一邊走出窯洞,實在太讓人不知所云了——因爲之前鹿子霖和小娥勾搭的情節幾乎沒有說明,只是在鹿子霖酒後衝動失敗之後,獻計幫小娥免除了狗蛋的騷擾卻讓她也挨了打,給她背上的傷口塗藥。但是卻一下子變成了只穿了大短褲的田小娥在炕上和鹿子霖吵了起來,又趴在牀上哭。再比如,鹿三衝進來說田小娥是他殺的之後,黑娃拿起大棍打了白嘉軒的腰桿和腿,並憤憤說他看不慣他腰桿挺太直了。這裡的發展在前面絲毫沒有交代,爲什麼黑娃不喜歡白嘉軒的腰桿挺那麼直?沒看過原著的人估計會認爲是因爲白嘉軒不讓他和小娥進祠堂,然而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
而影片的結尾,似乎是在想要觀衆自己去揣摩它的意義,而非硬要有個交代。鹿兆鵬、黑娃、白孝文、白嘉軒、鹿子霖,音訊全無。鹿子霖看起來瘋癲了,白嘉軒似乎孤單了,鹿兆鵬也許參加革命了,黑娃可能又回來了白鹿原,白孝文後來命運又如何了呢,他真的回來找田小娥了嗎?所有的人的命運都不知道了。我看到官方海報裡面有白了頭髮鬍子的白嘉軒,想必在刪減的時候直接「一刀切」,將後面所有的都省去了。不知道導演這樣切的用意爲何,但是這個版本裡面不能看到導演對原著整個敘事的把握,覺得非常可惜。
至於裡面的情慾戲,我覺得可以單獨提問「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裡面的性描寫用意雖什麼」,然後再來看這部電影對於情慾戲的把握。看了預告片的人可能不少會被情慾鏡頭吸引,但實際上大陸版本整片也只有這樣寥寥幾筆,而且只有黑娃和田小娥、田小娥和白孝文的部分做了非常簡單的交代。陳忠實自己也說過,小說中的性描寫是必要的交代,但不是給讀者的誘餌。它們對於人物的精神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黑娃第一次和田小娥交歡的時候覺得自己愉快得要化成水,白孝文後面不要臉了反而能行了,都是兩個角色成長的轉折點。電影中對於黑娃的成長交代不夠,使他看起來像個初嘗禁果瞬時沉迷歡愉的人。
不知道原來接近五個小時長度版本的《白鹿原》究竟是怎樣的樣子。至於片中演員,可能是因爲田小娥給我留下的印象太深,我覺得張雨綺雖臉蛋和身形雖好,卻沒有田小娥的味道。我印象裡面,田小娥是本能又無助的一個女子。長相和身材水靈,讓男人見著就想咬,自己也明白自己生理的慾望;而實際上她又非常地弱勢,總是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惶然無助,只能依靠他人來幫扶。所以最後被鹿三殺死,鬼魂附身了鹿三喊冤叫屈,被白嘉軒鎮在塔下以後又飛出五彩斑斕的蛾子。她本身並沒有任何過錯。
但現在,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也只能算是斷章取義,不能看出導演和編劇的所有用心,只能對後面放出的完整版本拭目以待了。
說的不好,還請指正。電影和原著的關係,好比金瓶梅和水滸傳的關係……-_-#
知道導演王全安嫖娼被抓的時候真的感到非常惋惜——他媽的反正是被抓,還不如把白鹿原該拍的東西拍出來被抓呢
王全安,您還是別拯救中國電影了,您拍的這就是《白鹿原之田小娥》,不是白鹿原。
1想往&<可可西里的美麗傳說&>的方向拍,可惜不敢脫不敢操,張雨其又不清純又不浪,破鞋不破是第一大敗筆;2想往&<活著&>的方向拍,梆子戲皮影戲魚貫而出,冷不丁給你唱一出,成了地方戲劇的MV;3想往&<大宅門&>方向拍,丫成了.最後我想問:郭濤後來幹啥去了?日本飛機炸了就結尾啥意思?王導到底是拍戲還是給媳婦拍寫真呢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718369/comments
說兩點∶1.小說裡面舉人對黑娃不薄,黑娃把人家小妾(田小娥)睡了。2.白嘉軒對黑娃算的上是視如己出,黑娃把他腰打斷了。就憑這兩點,不管電影怎麼給黑娃洗地,怎麼高大上,我都對這個人沒有半點好感。
這片子不應該叫白鹿原,應該叫田小娥刪掉了原著中我最喜歡的兩個人物:朱先生和白靈,不可原諒
讀《白鹿原》的時候已不年幼,可記住的只有白稼軒一個接一個的老婆們、大量的X描寫以及黑娃
。整本書中,黑娃的形象不算正面、複雜、並不討好,可讓人印象深刻,甚至搶了主角的風頭。
從特殊的背景來看,黑娃代表了當時中國中低產階層,是一個底層的渴望改變命運的、中庸而又
叛逆的、卑微而又嚮往偉大的這麼一個複雜的小人物。很多人說黑娃是一個徹底的悲劇人物,偏
要這麼說的話,我倒希望這麼定義他:黑娃是一個悲劇時代的產物。用「產物」來形容黑娃,顯
然不夠合適和尊重,但我更想表達:那個悲劇時代造就了黑娃們,悲劇背景下的產物。所以,黑
娃不是一個,他是中國特殊革命時期眾多底層人掙扎而又死於時代的一眾人。
所以,《白鹿原》里的黑娃夠出彩,當你將自己代入書中的人物時,你一定更偏向於黑娃的人物
情感,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小人物】。在任何一個動蕩的社會背景下,都有一種普世的悲劇色彩
,人們死於時代。尼采說「上帝之死」,福柯又提出「人之死」,而時代之死顯然是令人恐懼的
悲劇:求而不得、無能為力、生而不死、死而惶惶。就像溫水裡被人戲弄的蛙。
1、底層一眾的掙扎:從渴望到拒絕
幼時,娃娃們都有一種別人家的東西好吃的心理。記得那時,母親為了調教我,從不讓我伸手接
過別的孩子遞過來的糖果,否則就當眾打罵;久而久之,只要有人要遞吃的過來,我立馬將頭扭
轉過去,直到別人不再勉強,說這個孩子真犟。我何嘗不想吃?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或曰自我意識形成中,都會更加渴望高一等級的需求。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
層次理論,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渴望本就是
一種合理的需求,壓抑的後果不是沉默就是爆發。和中國人的性一樣。
小時,作為少爺的白稼軒給黑娃一塊糖,他發誓:等老子有錢了,買它一口袋;第二次,白稼軒
又給黑娃水晶餅,這次黑娃憤憤扔在地上。顯然,這時候的黑娃已經對自己所處境地有了一定認
識,對慾望的拒絕在他心裡已經滋生起報復心。於是,黑娃走上了一條自我革命的道路。為什麼
不說黑娃是早期覺醒的社會革命者,因為黑娃的眼界沒有這麼高。
黑娃曾經說白稼軒的腰杆子挺得太硬了,白稼軒的腰杆子直,他能看得懂時代更迭,他懂革命但
不屈服,白稼軒寧願固守中庸;黑娃像是一個投機者,像一隻瀕臨死亡尋求任何一絲生的希望的
飛蛾,他不顧一切去衝破枷鎖,不是為了底層階級的解放,或許你可以說黑娃是代表底層階級努
力掙扎的象徵,但你不能否認他過於狹隘的認知,黑娃的拼搏與掙扎更多是為了自己、為了拼口
氣,不然他不會拜朱先生為師、迎娶正經小姐。黑娃註定是悲劇的。
2、走向叛逆:小人物想要破繭成蝶
魯迅先生說「吃人的禮教」,那的確是一個「吃人」的社會。黑娃一生中思想最為進步的地方在
於:他不「吃人」註定會被「吃」。所以黑娃走向叛逆,感受了革命的氣氛,也過了土匪的癮。
前面我們說黑娃更是一個自我革命者而非社會革命者,事實證明如此,黑娃走出吃人社會的第一
步是解放原欲。弗洛伊德講力比多,即性本能,性是人的第一原欲,極度的抑制首先引起原欲的
釋放。陳先生給黑娃安排了性解放的對象,田小娥就像勾引亞當夏娃的「青蘋果」,我想陳先生
是有深意的,在那樣一個社會背景下,安排這樣的情節,只不過人們是否在裝不裝傻,這裡不做
探討。
不出意外,田小娥成為眾矢之的。人們對田小娥一面的恐懼謾罵,一面的偷情佔有,這一點上唯
有黑娃做得光明磊落。黑娃在挑戰權威,而另一方面他的私慾在驅使他這麼做。很快,黑娃走向
革命,走向反叛。有人說,脫了的衣服就穿不回來了。黑娃在迫切想要改變自己、強大的報復心
理以及對於時代預估目光的短淺,很快使他在革命中迷失了方向。黑娃無法預估中國社會革命,
革命的慾望滿足之後,他開始中庸。
3、無奈的懺悔:回歸中庸正統的悲劇
「黑娃知罪了!」看到這裡,我很想痛哭,人生之生不如死正在於此。黑娃在經歷國民黨招安、
度過一段悠閑日子後,終於享受到了自己的「革命成果」,又拜師學中國傳統文化,娶了個小姐
。革命了一番,黑娃重新走回那個「吃人」的小社會,他跪倒在自己曾經砸碎牌匾的祠堂面前。
所以我們可以更加肯定:黑娃離經叛道的革命正在於此,他本質是中庸的,當他擁有了這些資本
後,一定會成為堅定的中庸維護者。
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人不少,舉一例:太平天國。在我看來,黑娃的離經叛道和太平天國起義的目
的太過相似。從社會學上講,他們有一種破壞性心理,即得不到的就去摧毀,實質上一旦這類人
擁有主動權力,他們會更加維護現有制度。黑娃沒辦法代表社會革命,他自身的局限性決定了他
無法舉起社會革命的大旗。可以這樣說,黑娃不算是一個積極地能夠讓人去欽佩的人物,然而他
更是能引起人們反思的一個人物,有的時候,鏡子比照片有用多了。
另插一句:黑娃的悲劇意義被拔高如此,正是因為他的普世性吧。我不否認黑娃的悲劇命運色彩
,比起「黑娃是時代悲劇」這句話,我更願意這麼說:黑娃是悲劇時代的產物。兩者區別在於:
前者試圖搞英雄崇拜,然而悲劇時代才是客觀存在;後一種說法才是真正的悲劇吧。
4、黑娃們:悲劇時代的產物
從文伊始,我反覆強調這句話:黑娃是悲劇時代造就的產物。或者說:黑娃們。在眾多階層中,
「黑娃」是最多的,所以也是為什麼《白鹿原》通讀下來,黑娃的形象色彩如此鮮明的原因。在
任何一個悲劇時代中,大部分人都成了「黑娃」,這才是悲劇意義之所在。可惜在任何一場社會
革命中,人們無限誇讚革命者做出的貢獻,卻忘記悲劇者的存在;人們更願意記住社會是如何經
歷革命和變革,卻不願深思悲劇的背後。
從某種程度上說,黑娃本可以成為舉起大旗的社會革命者,前文說道黑娃試圖拒絕被社會「吃掉
」,可事實上黑娃最終仍「死」在了這個社會。如果,黑娃可以完全擺脫底層社會的弊病,走向
科學和革命,也許黑娃的悲劇使命會有一些改變。然而,如果終歸是如果。我只想大家有這樣一
個反思:在任何時代的「類黑娃們」,悲劇意義是可以改變的,不要做溫吞吞的蛙。祝我們都不
會淪為「產物」。
謹以此文紀念陳忠實先生。
謝邀,也慶幸下午剛看了《白鹿原》。
1.剛看完的時候我無法客觀評價,有種特別想找個最親愛的人抽泣一會兒的感覺,這片子雖然剪得很生硬,但歷史還是太沉重。2.看完大陸上映的版本,一定會很想看完整版。3.電影拍攝技術很不錯,畫面感很強,很能打動人。4.從劇情來看,跳躍性比較大,看了原著的人可能不太適應,沒看原著的人可能也會覺得有些突兀。5.看完後我心情一度很沉重,覺得代入感很強。6.從中國歷史來看,覺得這就是底層的吶喊,很刺激。其實是還不錯的
一部被閹割多次的,可惜了的好片
還是回去讀原著吧。如果憑藉電影這個水準獲得這麼好的口碑,社會的水準就是個悲劇。
封建的枷鎖。
看似好的不能再好的嘉軒背後都寫的是吃人兩個字。
傳統禮教,進祠堂,仁義道德,滿嘴的一本正經。
看看小娥干不幹凈,來路正不正,完全不管黑娃喜歡和小娥在一起的感受。
寧肯兒子賣房出雙倍價贖回,而對買房的鹿子霖卻正義凜然地說買賣自由。
一輩子聽他的話的三哥最後上吊而死。
一手培養大的兒子,未來的族長,人模狗樣的苟活。
一輩子求他辦事,把他看的高高在上,難以企及的鹿子霖變成瘋子。
當革命軍要挾要軍糧的時候,白嘉軒默默地打著鑼交期軍糧
當黑娃跟人重進祠堂的時候,白嘉軒淡淡地抽著旱煙。
當批鬥地主、土豪劣紳的時候,白嘉軒靜靜地在下面看著鹿子霖。
這些,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被他打磨的一點不剩。
而這些封建的傳統禮教,像進祠堂,立長子,立塔鎮壓小娥,
這些禁錮人們思想的牢籠,他全做的一點不剩。
教條加上實踐,真的是吃人。
直到日本人轟炸白鹿原。
祠堂被瞬間炸毀的時候,他才知道......
仁義禮教,三綱五常,可不過是一瞬間灰飛煙滅。
這也印證了——中國傳統必須死,禮教必須亡。
每一場戲摘出來看都不錯,但是放一塊兒就跟導演語文兒沒學好一樣,根本沒抓住重點。還有就是小娥同志,張雨綺的聲音讓我分分鐘齣戲,一張嘴的感覺就是哼哼唧唧,沒有騷到位。_(:з」∠)_
電影把原著的主題徹底拍沒了,電影里田小娥成了大大的亮點,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小說里田小娥被提及的次數很少很少,角色也被壓縮的只剩幾個,電影從頭到尾人們也許只會看到性,而且是違背倫理的性,整個片子壓根體現不了「白鹿原」這三個字。
現在替沒看過小說的觀眾感到著急。
幸好在前一陣子惡補了原著,還看了拍攝電影的紀錄片。好歹拼湊全了一些線索。
小說跨度長人物多事件密主題大,對編劇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關鍵是取捨的問題。看完片子,感覺編劇的工作沒到位。主要是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白鹿兩家之間的恩怨都沒有交代清楚和鋪墊齊全,所以在很多地方就顯得特別突兀。整體節奏感覺比較匆忙,像話劇,一幕幕的。但電影畢竟不是話劇。風光很美,民俗很美。這也許是中國農村題材電影的主要賣點了吧?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