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發行股票、股份公司什麼關係呢?
01-18
上市是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本,並且股權在股票交易所交易。
發行股票說白了就是把你的公司(你的私有財產)給賣了,並且是按一定的規則去賣。股份有限公司是一種企業組織形式。這裡就要涉及公司是什麼這個大而籠統的問題。簡單的理解,公司是一種主體,我們如果把市場或者經濟體比喻成一個世界,那公司就是裡面的人。人有很多種,但在這個世界中的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要做交易,要盈利。有交易就有風險,你投資100W成立一個公司,有可能100W都虧了,也有可能100W不夠,你需要借錢去做一筆交易,這就是槓桿。
槓桿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違約了,失敗了,損失也是槓桿放大的。於是,出現一個問題:資不抵債怎麼辦?普通企業(有限責任制誕生以前),在這種情況下承擔完全責任,也就是說,你公司欠別人120W,你就算只有100W資產,剩下20W你也要私人承擔。或許這個公司只是你一個人搞的,那看起來天經地義。但如果你和你家人,朋友一起出資搞一個企業,因為你個人經營失誤,要別人一起承擔所有後果,一起承擔這20W,看起來就有點流氓了啊。於是有限責任制誕生了。有限責任,顧名思義,就是承擔你所應該承擔的有限責任,包括有限責任公司本身,也只承擔他可以承擔的部分。應該承擔的部分操作起來需要一個標準,於是我們就按出資額佔比來劃分(發行股票,公司的股份化)。這個份額就叫股份。對公司的所有權我們按這個份額來劃分,相應的,我們要承擔的責任也按這個來劃分。
嚴格的股份有限公司,我沒記錯的話,發起人應該要50人以上好像。公司股東多了,所有權分散了,就形成一個新問題,這公司誰說了算,這公司誰來管。這就誕生了代理問題,可以另外開題說了。基本名詞梳理完畢。現在看看這幾個名詞的關係。
繼續我們的故事。好了,你成功找到了50個人開立了一個股份有限公司,並且經營良好,收入穩定。但你和你的股東們商量下一步要搞個大的,干點驚天地泣鬼神的事。但是,錢不夠。只靠穩定收入的漫長積累,尼瑪這得等幾十年,這時候你會想,我的公司每年都能以一個穩定的收入發展,幾十年後才能籌夠這筆錢,反正這筆錢看起來總會是我的,我就不能先拿來用么(這就是公司定價的原始思路)?!這時候,你的財務總監提了幾個方案:我們可以找別人借錢,或者讓別人來給我們投資。前者叫債務融資,後者叫股權融資。讓別人投資就是拉別人入伙,找別人借錢只是欠債,債主不干涉我內政。拉別人入伙也有講究,公司註冊資本100W,股東們已經分完這100W股份了,要新入伙怎麼弄?答案是要不股權轉手,要不增資擴股(發行股票)。顯然,後者雖然增加的公司體積,但原來股東的股份會被稀釋(參見fackbook上市時同學們的恩怨)。還有一個問題,我是找人來入伙呢,還是發個廣告什麼的讓投資人來入伙。
這時候來了一個帶翅膀的人,他說他願意投資你的公司,但有一系列條件,當然也會幫助你實現你想要的。這就是私募。與私募對應的是公募。嚴格說,公募不等於上市,你可以把你的股票OTC交易,我就是不上市,我找一堆經紀人去幫我聯繫投資者,省得證監會沒事來查我。你可能覺得找一堆經紀人麻煩,要是能找一個經紀人,幫我到一個更熱情,錢更多的地方找投資者豈不更好。這時候你找到一個叫投資銀行的傢伙,他告訴你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叫股票交易所。(其實最早的股票交易所也是一堆經紀人聯合搞出來的:紐交所和梧桐樹協定)剩下的就是投資銀行給你公司定價,幫你找承銷商,給你公司化妝,以便賣個好價錢。最後,通過一個叫IPO(首次公開發行)的程序,恭喜你,你上市了。從此,你的公司由一家私有企業,變成公共企業,從此,你踏上了無休止了的和監管機構、大小投資者、各種數據指標鬥智斗勇的不歸路。說點其他的。對於任何企業而言,股權融資的成本要遠高於債券融資的。只是股權融資會讓你的資產負債表好看一些,並且你也不用付貨幣利息(但其實你仍然要支付利息成本,比如為滿足股東預期收益、經營情況的努力和犧牲)。另外,上市可以提高知名度,立馬高大上。
債券融資也有他的優點,首先固定的利息費用有利於財務規劃,甚至精確計算的主動負債還能提高公司估值,優化現金流,最關鍵的債券融資沒人會打擾你把玩你的公司。無數優秀創業企業在不停的股權融資中,慢慢就不屬於創始人了。至於MM定理,那是在無交易成本的完美世界中的事了。但一切,面對天朝人傻錢多,各種制度不健全的市場,上市就等於撿錢。扭曲的市場激勵下,有誰把做企業當事業做,誰都會想我搞一個企業包裝一下就賣了去。股票投資者就會變成擊鼓傳花遊戲的參與者。吐槽完畢。推薦閱讀:
※怎麼看拓展訓練中被激發的團隊精神?
※創辦一個藝術品(主要是油畫)銷售公司的條件是什麼?
※Mobileye是家什麼樣的公司?怎麼評價它
※什麼樣的機制導致中國大部分的官方網站做得非常差,例如中國商標網等,為什麼不邀請軟體公司協作?
※農夫山泉的發展過程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信息?為什麼一直沒有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