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所有的陸地以前都含鹽(氯化鈉),是後來才被淡化的?
因為柴達木盆地的普遍含鹽而想到的,是不是所有的陸地,最開始在造山運動形成陸地的時候,都是含鹽的,然後不斷被雨水沖洗浸泡,才慢慢「變淡」了?而少數地方,因為雨水少或者地形原因,沒有被淡化,至今仍然是鹽鹼地,比如柴達木盆地。
補充一下:想說的鹽,指的是氯化鈉
岩石中含有各種礦物,其中包括各種金屬陽離子和酸根陰離子。當岩石發生化學風化後,這些離子從岩石的礦物中溶入江河湖海,形成穩定而且活躍的鹽溶液。
水分會由於環境變化而蒸發,但這些鹽分會留在剩餘溶液里,於是越來越咸。如果水蒸發乾凈後,鹽就留在原來裝水的地方,比如你家的燒水壺,比如乾涸的地中海,比如山西運城鹽池,比如你提到的柴達木盆地。
本質上是個中學階段的地理和化學知識,也許你只是忘了。邏輯反了,鹽是後來形成的。因為鹽分不會揮發,所以封閉的內陸湖泊都會因為長期河流帶來的鹽分積累下來而越來越咸。
比如,新疆很多鹽礦都是中生代時期,天山被夷平之後整個北疆盆地泛濫成沼澤湖泊形成的。後來新生代青藏高原隆起,新疆變得乾旱,山脈又重新隆起,這些湖泊就消失成了鹽礦。
量變形成質變,地球表面可見的動力是「風」和「水」,物質形成沉積,堆積,聚合,都是和風、水所產生的動力有關,水可以稀釋鹽,同時,鹽水又可以蒸發掉水分,地表只要存在含鹽的地質,在雨水的稀釋下,溶於水,溶於水的鹽,又可以隨著水的流動,將鹽帶走,進入河道,進入湖泊,進入大海,含鹽量是在積累,蒸發的過程中發生變化,日久天長,含鹽的水域完全蒸發了水分,剩下就是鹽等物質。
我不知道您這個含鹽到底是什麼意思,看您後面提到了鹽鹼地,鹽鹼地他是土壤,而土壤又是第四系堆積的產物,他是覆蓋於地表岩層之上的,加上您說的柴達木盆地,柴達木盆地盆地的鹽湖就是一個鉀鹽胡,您這個鹽應該指的是鉀鹽,而不是像碳酸鹽岩等岩石形成的各種酸根離子,像鹽鹼地柴達木盆地的鹽湖的形成主要是一種乾旱蒸發量大,而且地下水也要含鹽量大的環境,所以據我的理解含鹽與否應該和盆地的形成以及造山運動的關係不太大。地表上的鉀元素基本上來自地球深部,其動力主要是熱液活動和岩石風化,而不是什麼雨水沖洗。一般來說地層水(不是地下水,而是地下岩層中的孔隙流體)的礦化度很高,含鹽量很大,在熱液作用下可能其某一塊鉀元素就很富集,比如說四川自貢的鹽井,就是取地層水來製鹽。如果說非與造山運動盆地形成有關的話,可能會有一種情況,一般來說與大規模造山運動相伴生的就是大規模的斷裂活動,如果說地層突然斷裂(比如說地震),很大一部分地層被抬升到地表,其內部的孔隙水來不及釋放,就只能在地表釋放了。或者當斷裂產生時就會形成通道,這是地下的岩層受力就不均衡,迫使地層水運移到地表。這樣可能會使陸地含鹽。
這樣說來,可能以前地球上密密麻麻全是人,後來有些地方不適合人生存了,所以適合人生存的地方剩下了最多的人叫做大城市。
主要還是水的搬運和沉積,大海下面也有洋殼(相當于海底陸地),大規模鹽的結晶仍然是沉積作用為主。當然我說的鹽不單只是氯化鈉。
陸地上的鹽,很少是由海水曬出來的。都是淡水湖經過常年日晒,乾旱曬出來的
謝邀
從化學的角度來說因為硅酸鹽等都屬於鹽。。。。。。所以其實就算是現在陸地的鹽的比例依舊比海水裡的多玩笑結束水算是一個關鍵,能夠搬運和溶出可溶性的鹽類,但是也不能說海里的鹽從陸地來,對海洋來說他自己也是有陸地的,就是在很深的海面下就是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