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是佛說法的核心,為什麼某些小乘行者聽聞空性後,會瘋掉?
如題
空性是佛說法的核心?你把三法印四聖諦放在哪裡?
佛滅數百年後曾有一個叫作吠檀多的外道,該派追求「不二」。因為他們認為萬物的區隔是心所造,因此要通過「頓悟」(而非禪修)來照見「空性」,從而體會到諸法本空、不生不滅的一境。不用我多說你也會覺得眼熟了,該教派在當時十分強勢,深刻影響了當時的大乘般若系統,乃至古今漢傳佛教。講道理,上座部行者們奉持的是公元前的經典,哪裡會知道你後來打的這個補丁?更別說這個補丁和原始系統還是衝突不相容的。
既然講到大乘二字,就順便多說幾句。朱倍賢教授說過在佛教分化的早期,大小乘的判斷標準是很不明晰的,基本上只是用來標榜自我、攻擊論敵的幌子罷了。但在當時的語境中,大乘其實是偏向解脫法,小乘則偏向慈悲喜舍四梵住,和後世的判斷標準又大異其趣。
很多人也提到了,小乘其實直譯劣乘,屬於後來的修正主義者們對原始僧團與教法的詆毀。事實上,歐美佛教相關學者不會稱小乘,東南亞上座部僧團也不會稱小乘,甚至國內的正統藏傳、漢傳法脈也多稱之為「根本乘」「南傳佛教」。唯一還使用小乘這個詞的,恐怕就只有國內民間這些經典看得沒有西遊記多的底層群眾了。紅臉白臉good cop bad cop大乘小乘好人壞人喜羊羊灰太狼,朗朗上口一目了然便於傳播,也和受眾們簡陋的認識論相得益彰。所以當你理清了這些源流,每次見到題主這樣的人,就只想念兩句詩來: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笑的肚子疼了好久……緩緩先。沒想到為了貶低南傳佛教,某些大乘信徒居然喪心病狂到了如此地步。
所謂的空性,是基於無常無我之上的一個邏輯,其演繹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要實證無常無我,這一點大乘和南傳以及原始佛教都是共同的部分。之後南傳和原始佛教的路線是繼續實證苦集滅道,完成脫離輪迴的目的。
而大乘引入了一個結論:你觀察感知到的一切都必須要通過某個觀察工具,就是所謂的根,或者說是器官。比如你看到太陽是金黃色的圓球,本質上是眼根給你的眼識;你聞到煙味,本質上也是你的鼻根給你的鼻識。每個人的世界無非就是六識而已。
你的世界,你的六識之所以這種樣子,很大一部分原因取決於你的六根。比如你看到的兩個蘋果,一個是紅色的,一個是綠色的,但是一個所謂的色盲可能看到的就是兩個紅色的。所以以此類推,其他物種的眼睛看到的也必然與你看到的不同,甚至他們能看到更多的顏色,抑或連蘋果都看不到。比如你知道wifi的存在,是因為你有能夠接收wifi信號的設備;而當你沒有這些設備,你當然不知道wifi是否存在。
再以此類推,你感受到的世界,對於其他物種而言,有可能是極其不同的;對於輪迴中其他生命而言,更是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所以當你看到一個蘋果,這個蘋果究竟是什麼樣?是紅色的嗎?是圓形的嗎?你並不知道這個蘋果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樣,你只能夠說,你看到的蘋果是什麼樣。其實任何生命都不可能知道這個蘋果什麼樣,一切都是投射在自己六識中的影像罷了。同樣,這個世界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是不可能被感知的。
這個時候回過頭來結合無常無我的理論,可以得出空性的結論:
世界是一團流轉相繼的因果業力,這些因果業力投射在六識中,有了種種的有形的無形的物體。
反過來推,種種有形的無形的物體,其外在表象都是投影在我們六識中的相,並非本質。而本質是不可被感知的因果業力,即空性。
雖然空性是一種極其殊勝的理論,但是對於實證苦集滅道並沒有任何用途,所以追求出離輪迴的修行者並不用介意是否能夠領悟到空性。
你看,空性就是這麼簡單。得是什麼樣的小乘行者才會聽聞空性以後瘋掉啊……
小乘「諸法無我」,與大乘「空性、佛性、如來藏、極樂凈土無量壽……」,到底哪個難以理解接受?!是哪個聽了更可能瘋?
四念住一法,與八萬四千法門,到底哪個容易奉行?!
釋迦牟尼先對廣大「鈍根者」講難以理解接受的小乘法,再私下對「利根者」講淺顯吸引的大乘法。可能嗎?!
幾十億人中,有幾個,能夠坦然接受「諸法無我」?
又有幾個,能夠滿足於佛陀對涅槃的「無記」?
還有幾個,能夠為了求證這個未知的目標,放下一切精進禪修呢?(本人也做不到。本人100%相信釋迦牟尼的教法,也很理解直接談論涅槃必落入邪見,不再糾結。但是……懶於實修。)
所以,辯清正法其實沒那麼難,但很多人還是願意自欺吧。
正法確實對絕大多數人不具吸引力。
不宣講永恆的靈魂,怎麼可能吸引大量徒眾?又還想掛著佛名,那就只好換些說法了:空性、佛性、中陰身、如來藏……為了盡量不被認出這是靈魂的變相說法,只好製造大量故弄玄虛的偽經把人累死,再來個謗法下地獄的恐嚇。
四念住理解起來不算難,可是實在難以堅持。好吧,八萬四千法門來了。
涅槃到底是什麼?不明不白如何能吸引人?法身、化身……嗯有些吸引力了。
還是太渺茫。來吧,先給你極樂無量壽。
到這裡,與基督教之類很相似了,吸引力也只是同等。最後一招,特別奉送個普渡眾生的美名。OK!
既然掛著佛名,自然不敢扔掉真經。那就將正法斥為小乘焦芽敗種自了漢吧。(hinayana直譯不是小乘,是下賤乘)
說實話,這是一個很成功的宗教,在末法時代發展迅猛。這麼偉大的宗教,自己起個名字就是,何必推(栽)功(贓)於佛。有點思慧的,應該都可以找出幾千種證明大乘非佛說的方法。如果起個獨立的名字,大大方方說你大乘教比釋迦牟尼佛法更厲害,要證偽可就難多了。呵呵。
(眾生平等,信仰自由。就事論事,並不否認大乘的宗教價值。)
作者@Leon Xue 已授權如果一種佛法理論,能讓聽過的不管什麼人都瘋掉的話,那麼是不是這種理論,可能不是自我標榜的那麼佛法?而,一個阿羅漢,已然無我,其智慧和禪定已超越一切世間,那麼如果一種理論,連凡夫都能掌握說通辨通,還能讓阿羅漢這種聖者都一聽就瘋掉……那麼也就是說,這凡夫真的是太有自信了,簡直比瘋掉還瘋掉……
你說反了 ,真相是一些大乘行者聽聞原始佛法(南傳,小乘)諸法無我後會瘋掉
題主,這個問題我打算好好回答一下,因為真的是太重要了,可能我只會說這麼一次,再不說第二次。
一、無我
凡夫眾生,他們的心境,是不是都是執著一個我的?
他們認為,這一生中,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主體,包括,吃喝拉撒睡,見聞覺知,行善作惡,甚至涅槃的體驗者,也是我。
哎!可是偏偏有個人就說了:「世俗眾生,對生死的理解,不外乎有兩種,第一,身體死了,我也沒了。第二,身體沒了,我還存在,不過是換了個身體。但是我知道有第三種,那就是否認我,但承認有前世今生的輪迴。」
這個人就是佛陀,佛陀更進一步說了:「要秉持中道,不執取常見,斷見。才會發現真相。那就是,在前世今生的生命輪轉中,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依緣起無我,進一步理解生命,自我。才能不會對生命,自我,產生錯誤的理解,因此,這一世就能愛斷,離欲,滅盡,涅槃。」
可見,觀察無我,是佛陀教給眾生解脫生死的重要法門啊!
這一點,大小乘的核心思想是一樣的。
那麼,我突然跟你說,無我。
你馬上就想:「既然無我,我不是我,哪什麼是我呢?」
是不是還在找一個我?
這個我見,一直以來都伴隨著一切有情眾生,根本不用分別,自然而然就知道的。
佛陀說的無我的我,就是說的這個玩意兒(獨有,常有,自有的自我)。
佛陀說的無我,就是說沒有人我執,沒有身心的主宰:我。
而我能感覺到自我的感覺,是不是離不開外境?
因此啊!內在執著一個我,外在必定有一個我所!即,我所有,所知,所依。
也就是說,依著五蘊,一切法,而執取我。
這個我所,他就是法我執啊!
法我見,與,人我見,根本的錯誤,就是執著有個自性。也就是說這東西,它緣起於無明啊。
佛陀宣講的緣起的法性,即無常, 無我,寂滅都是有道理的。
不明白無常,就起常見,斷見。不明白無我,就起我見,我所見。不明白寂滅,就起有見,無見。
這個我見,我所見,就是無明的特質之一,也是生死輪迴的根本。
咱們從十二因緣倒著看,死,生,,,一直回到無明上來,唉!這無明就是生死根本啊!堪破它!了悟一切法的緣起,無自性,執取的對象空了,執取的妄念不起,停止了分別,不再造業,輪迴是不是就止息了?是不是就解脫了?
二、二乘無我
你要想了解無我,是不是需要找一個觀察的對象啊?找來找去,是不是自己就是最好的觀察對象啊?
因此,佛就說了:「要觀色受想行識,無常。這樣就是正觀,正觀必定生起厭離心,貪嗔痴不起,心得解脫,哎!自在受用吧!」
這是阿含經說的,不離五蘊的。
如果我是五蘊,那就是個生滅的玩意兒。如果我不是五蘊,那就不顯現五蘊相。如果沒有我,怎麼會有我所?能夠熄滅我,我所,就叫無我智。
這是大乘說的,不離五蘊的。
佛陀啊,很慈悲的,想讓眾生明白這麼好的法,真的是煞費苦心,真的不容易。
佛陀從名色開始演繹,對心理說五蘊,對身體說六處,對組成元素說六界,無一不是方便法門啊!
所以你看,二乘的修行者,功夫底子是一樣的,都是釋家拳。從無我入手,生起無我智。
佛陀說法,都是因時因地因人的,從五蘊,六處等入手,通達無我,以無常,苦,無我而得到定論。這個方法非常適合當時的眾生。
因此阿含經經常說到這個方法。
三、大乘法空
我們啊,一直以來,都是從我出發,從我的直覺而覺,不用思維分別就得來的自性有。
因此我們並不能覺察到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的。
不知道是因緣和合的,必然,認為有一個獨立不變的個體。
這是一種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錯誤知見。
以此為根據,所生的所有聯想,思維,推論,觀念,知見,全部都是錯誤的。
大乘修行者,能夠如實了解到,諸法空無自性,那這些都是什麼玩意?
唉!都是些如幻如夢的緣生!依因緣和合,才生出的假相。生,滅,增,減,不見自性相的往來,自然不會起自性見。
觀無常,就是觀察諸法剎那生滅,不住,又不間斷,從此處入手,可以悟入空性,通達法空。
觀無我,就是觀察一切法,就像氣球一樣,看著很堅固,其實輕輕一捅,就炸了。也就是緣起而諸法性空。
當然,這裡特彆強調一下,無自性,與禪宗的自性,是不一樣的,切勿混淆。
四、二乘法空
我本人是先修行的大乘,後來感慨大乘實實在在的修行法門太少,就又去學了小乘,唉!小乘好啊,說的非常平實,佛陀踏踏實實的教,我踏踏實實的學,唉!非常受用!
因此,我深有體會,那就是,大乘的角度是從我,法,來觀察一切我,法。於是得出,一切法本空,不生不滅卻假名安立。
大乘說法空,法假,無我。小乘說法有,依據實在的法,而成立世俗的假我。
因此,大乘就很反對小乘的法有說。
因為,法我見,是自性見在法上轉,而認為有獨立的自我。人我見,是在有情上轉,而認為有獨立的自我。
然而,這兩種見,本質上,都是因為自性見,在作怪!
如果通達我空,法空,堪破自性見,得無我,我所的智慧,洞察空性,即得解脫。
擴大,深入的說,一切諸法空。縮小,淺略的說,無我。這兩種說法,都沒毛病!
所以啊!你再也不會說大乘小乘怎麼怎麼樣了!
因為最終目的地是相同的!那就是涅槃。不會有第二個道路。
如果說,大乘小乘的區別,其實是有的。
共同點,大乘的法空,小乘的無我,所體現出來的性空慧,是平等無二的。
不同點,大乘菩薩道,是以願行,慈悲力,普度眾生,濟世度人。觀空而不證空。這一點,不是小乘人所能企及的。
也正是因此,大乘菩薩遍一切法轉,以一切法為觀境,所得到的結果,那就是大乘修行者,在見實相的空慧上,表現出量的差別。
五、殊途同歸
大乘修行者,從性空的見地出發,觀察世間的一切,雖然明了世間無常,苦,無我。但,也能了知,其如夢如幻,才能不被五欲所縛,又能於其中利益眾生,斷煩惱,離一切戲論,盡一切習氣,得圓滿清凈法界,而成就。
小乘也有法空,因為所說的法空是說的更深入透徹的無我,無我是說的更含糊淺顯的法空,其實都是什麼?
都是般若正觀啊!都是解脫道,都是佛法。
再不懂的,還可以證實一下,比如,小乘的我空法有,能不能滅貪嗔痴?大乘的我空法空能不能滅貪嗔痴?(這句話其實都有點多餘)
順便說一下大乘非佛說的問題。
問:相信大乘是佛說的,能不能成就?
答:能,何以故?大小二乘,殊途同歸,目的明確,都是趣向涅槃!
問:相信大乘非佛說的,能不能成就?
答:能,何以故?既然相信大乘非佛說,那就學小乘咯,,,小乘能不能成就?當然可以。
問:相信小乘,貶低大乘,能不能成就?
答:不能成就,何以故?不明本心,由妄心,而生二乘種種差別,不知不明得貶低大乘,斷人慧命,「殺生」無數,如是之人,因果難逃。(貶低小乘,亦同此理)
若因大乘經典中描述太過不可思議,而難以相信,情有可原。因為其中的不可思議,是因時因地因人,與當時的封建社會,迷信思想掛鉤。大乘以幻修幻,最後導入佛智,是適宜當時眾生的法門。今人不解其意,妄心揣測,心生種種偏見,是無知愚痴故。
問:不信大乘,貶低小乘,能不能成就?
答:不能成就,何以故?因為此人是佛油子,二乘皆拋,趣入輪迴。
既然貼上座部標籤,就說一句,佛教的核心是四諦。空性是後期佛教流變的產物。至於說瘋掉,很簡單,前者不承認後者,後者承認並貶低前者。
佛說的是「諸法無我」,「空性」是偽法的文字遊戲。「無我」,是要證悟的目標,而非哲學思考。「無我」不應做任何詮釋,那隻會越扯越遠。可以通過文字理解闡述的是「我執」,「無我」只能通過禪修實證!「空性」,假如詮釋與「無我」有衝突,那就是謗佛邪說;否則,也只是個多餘的詞,徒增混亂。沒有任何人會因為聽聞個莫名其妙的詞後就「瘋掉」。總結,此題完全不成立,純屬造謠誹謗!
「 為什麼某些小乘行者聽聞空性後,會瘋掉?」 出處在哪裡?
印象中,有阿含經有一處講釋迦牟尼有個弟子,資質愚鈍,接受不了無我這個概念。後來講了遠離常、斷二邊才證了阿羅漢果。但這也不是發瘋啊!
不吹不黑。我個人覺得真的會「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我猜測題主提出這個問題多多少少和金剛經有關吧?也難怪金剛經最近確實火,畢竟人家六祖聽了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決定學佛,乃至到開悟金剛經都大有收益。壇經也據說是金剛經的延伸。給人一種欽定的感覺。於是乎很多人學佛就是從金剛經開始的。大多數人讀金剛經的時候大多懷著一種自己是絕世奇才撈到一本如來神掌的感覺。讀了一遍完畢,咂咂嘴就要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讀第二遍,就要開始心無所住生清靜心了。第三遍讀完看看一些註解,境界開始提高,覺得平平淡淡才是真,吃完飯刷個碗然後洗腳,然後坐在沙發上開始玩遊戲了。畢竟萬法皆空,「菩薩」就要有個「菩薩樣」,不形骸放蕩怎麼能是「菩薩」呢?那麼難道說這一些人都是大乘菩薩?實際上我不這麼認為。我有一個朋友,比較喜歡金剛經。這肯定支持,好事兒,好事兒。她讀了很多遍。隨喜隨喜。可她文言文很差啊。看不懂金剛經。就是那種文言文的看不懂。我就給她一句一句解釋我的理解。她聽了一半不說話了。我心裡疑惑的不行,難道聽了一半開悟了?她說不是的,我覺得釋迦牟尼佛說的話都很有道理,仔細想想這就是這樣一回事,可是我不願意接受。接受不了啦。難道說「我」都是因緣而生?我所喜歡的也是因緣而生?種種幻化,種種如幻,我覺得很有道理,但我接受不了。聽了很多很多遍金剛經,有一些句子隨口就能唱出來以後,有一天我突然聽到這句: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簡直眼淚在眼眶中打顫,幾乎要滴下。原來我不是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家業的人,也不是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悉見成就無量功德的人。相反我卻是樂於小法,甚至法都算不上的東西的愚者。我身在五欲中沉淪顛倒。即使我承認如來的智慧是正確的,但我的實際行為體現出,我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如果我能接受,為何卻作種種顛倒心呢?說到底,我還存著僥倖。我還是不能聽受。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議。_______________《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舍利弗。若有比丘受是教已。聞空無所得法 即自覺知。我先受者 皆是邪見。於空無所得法無疑無悔。深入通達 不依一切我見人見。舍利弗。我說此人名為得清凈梵行。
舍利弗。若有比丘。成就如是無所得忍。雖現未得無餘涅槃。我記是人。彌勒佛時 當在初會。時彌勒佛歡喜三唱。是人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成就無所得忍。
舍利弗。若在家出家成就此忍。我記是人必得涅槃。
舍利弗。若有人受如是教已。聞空無所得法即時驚畏。是人可愍。無有救者無有依者。直趣地獄。
何以故。舍利弗。於佛教中 驚疑畏者。是人則為具足惡道。
所以者何。我常自說。有所得者是惡道分。
何以故。舍利弗。佛所得法無有差別。是與非是 若可差別 是有所得。
http://www.enlighten.org.tw/dictionary/2/6
空性如來藏又名圓成實性,祂具有圓滿成就諸法之真實體性故。依他起性之蘊處界丶根塵識等,皆依空性心而起,不能獨存;遍計執性之意根末那識亦依空性心而起,不自存在;空性如來藏以具有成就吾人身心十八界諸法之圓滿真實體性,亦能成就四種涅盤,故名圓成實性。既能成就維持吾人身心一切法,當知衪不離現象界;若離現象界,無處覓衪。三乘無學若入無餘涅盤,佛亦不能見彼;若欲覓此空性,必須於取證無餘涅盤之前親證,否則永不能證,無餘涅盤中無有能證知空性心之靈知心故,空性如來藏於無餘涅盤位中無見聞覺知故。是故佛於一切種智中教示佛子:應當不離遍計執及依他起而覓圓成實性。
先引善知識說法說甚麽是「空性」:空性就是如來藏,第八識。
我不知道題主說瘋掉的是哪些人,但我知道哪些人聽到「如來藏」會瘋掉:那就是惡取空,斷滅見者會瘋掉。
斷見論者的佛法有個特色:就是不承認有個常住體,作為生命輪轉及三世因果的所依,認為生命就像一根火把點燃另外一根火把一樣,不需要甚麽常體。
這種人的「無我」見解有嚴重的過失,若說不承認有個常體如來藏也可以成立佛教的無我,那現代醫學唯物論者應該「知見上」已經懂得無我。因為現代醫學的醫師,都知道意識依腦而起,意識和肉體都沒有不壞的自我,醫師天天看生老病死,也知道肉體和心識都是無常變異。戰場上的蘇聯士兵,看過一個炮火下來肉體瞬間炸飛的,也知道肉體丶意識沒有一個不壞的我。
不承認「空性丶如來藏」的「無我」若可以成立,醫院醫師和戰場上看過生命消散的蘇聯士兵應該都是自帶初果的聖者,只是是懶得修行的極為懈怠初果人,但知見應該是正確的。聲聞解脫經典應該改為斷見論者和佛法都能解脫生死才對。
但現實上醫師和士兵還是有我見:生病會覺得「我生病」,快死會覺得「我要死了」,顯見不承認「空性丶如來藏」並不能修成無我,只能修成「五蘊就是我,只是這個我變化很快丶非常無常丶不能控制」,而這與以如來藏為根基,五蘊無我,五蘊非我,五蘊不是我的真正無我是截然不同的。
下個小結論,為什麽聽到「空性丶如來藏」會瘋掉?有可能是跟自己的價值觀差太多,整個理念都被否定了。不承認「空性丶如來藏」的「無我」是假無我,本質還是執五蘊為我的有我論,跟以空性丶如來藏為根基的真正五蘊無我是完全不同的。
身為不驚,不怖,不畏的一員,得知真有驚、怖、畏成這樣兒的,也略驚。
南無佛法僧
護法居士 1 人贊同了該回答
緣起性空,不代表空,空亦是有,不是無?
緣起性空,不是有,也不是無,【空】代表真如法界是沒有任何障礙而存在,【空】是表達萬法的無邊無際無量,【空】表達萬法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空】表達萬法人類是無法感知、無法表達。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47 分鐘前
空性不是堅實存在的實體 不是空無所有或虛空 絕大多數人認為空性是什麼都沒有 佛學空性是【什麼都有可能】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35 分鐘前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說: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有所用心就有所牽繫,有所執著,有所對待;無所用心,心才能擴大。無心則不為一切萬法所系縛,而無處不在,無處不自在。
在唐朝時,四川有一位叫德山禪師,對《金剛經》有極深的造詣,當時南方禪宗正流行「即心即佛」,德山認為這是外道魔說,便發憤著了一部《金剛經青龍疏鈔》準備到南方破邪說。路過灃州時,見到一間賣油糕的小店,德山剛好肚子也餓了,便走入小店對賣油糕的老婆喊道:「老婆子,弄一些點心來!」老婆婆心中想:這位師父居然這麼無禮,指著德山的擔子說:「師父,你這裡面是什麼東西?」德山說:「說了你也不懂,這是我注釋的金剛經疏鈔,到南方來弘揚金剛經。」於是,老婆婆說:「我有一個金剛經上的問題要問你,你如果回答出來,我就供養你油糕;如果答不出來,就不用弘揚金剛經!」德山心想:一部《金剛經》我已經滾瓜爛熟,還有什麼答不上來。於是,德山哈哈大笑說:「你問吧!」於是,老婆婆問道:「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師父要點心,究竟要點哪個心呢?」德山沒有辦法回答。
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尚未來,而現在心念念不停,生滅相續。如果能以無心對治世間假有、虛有的妄執,便能享受隨緣放曠、任運不系的逍遙。
1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23 分鐘前
因為一念具足染凈善惡一切諸法,所以智者大師提出「一念三千」,這三千是什麼呢?就是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三千法界。
智者大師認為,我們平常的當下一念,就具足三千法,具足現象界的全體,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我們眾生心在迷時,亦具足三千法;心在悟時,亦具足三千法。心有迷悟,而法不動。只是心在迷時,對三千法執著不舍;心在悟時,視三千法為方便、性德,不起執著。這叫「一念三千」。
佛常講「眾生心不可思議」,所以不可輕視我們平常的一念,於是祖師常常開示我們要「照顧自己的念頭」。迷與悟,就在我們一念之間,天台宗說的「一念三千」,就是要我們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念頭,有的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毀於一念的無明,而造下終身的遺憾。
1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15 分鐘前
每一種心識的生起都是有它的原因,但是我們總是將我們的心與外界分開,認為心是心,事物是事物,產生了二元對待,於是產生了種種執著。
宋代佛印禪師有一首禪詩說: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這首禪詩的起源是,有一天,蘇東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飯,兩個人因為才華都很高,往往為了談學論道,互不相讓。這天吃飯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個人走過,由於很多天沒有洗澡,身上爬滿了虱子,蘇東坡說:「那個人真臟,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來了。」秦少游堅持異議說:「才不是呢!虱子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兩人各執己見,爭執不下,便決定去請佛印禪師作個公道,評判誰輸誰贏,並且互相商議輸的人要請一桌酒席。蘇東坡求勝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禪師那裡,請他務必要幫自己的忙;過後,秦少游也去請禪師幫忙,佛印禪師都答應了他們。兩個人都以為穩操勝券,放心的等待評判的日子來臨,揭曉的日子終於到了,禪師於是正色地下評斷說:「虱子的頭部是從污垢中生出來,而虱子的腳部卻是從棉絮中長出來,所以你們兩個人都輸了,應該請我吃宴席。」禪師有感而發,寫了這道詩。
在我們的觀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有時甚至是不能相融的。如認為虱子的產生不是因為污垢,就是因為棉絮,而佛印禪師的話就是為了破除執著。通常我們認為心識的產生是因為外界的作用,認識的產生是因為物質的作用。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心的產生是因為各種條件的匯合,所以心是緣起的。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11 分鐘前
佛學中的「空性」,說它什麼都沒有,是諸佛菩薩的出生之地。不是一般人接受不了,而是讓人糊塗。如果用心理學來理解,「空性」就是沒有任何情緒的狀態,現代話叫:情緒歸零。這是一種平靜理智的狀態,只有這種狀態,智慧才能產生,這就可以理解諸佛菩薩誕生這句話的意思了。 索達吉堪布說:「很多人認為空性是什麼都沒有,但實際上恰恰相反,空性是什麼都「有」。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9 分鐘前
另外一個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見地的意思是:避免「二元對立」的一切極端——避免「二元對立」的極端本身就是「空性」。一個自我本位的人永遠都會掉到某個極端中,因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會自動形成例如美醜、好壞等的判斷;他相信這些性質天生就存在於那件事物之中,並自認了知那件事物的一些真相。如果不用例如好壞等概念肢解事物,只看事物本來的面目,就非常近似於空性的體驗。你可能會認為,只要抑制對事物的判斷,對它們漠不關心,就成就了某種空性——這種冷漠只不過是一種愚痴,同樣沒有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有時,某些事物既不吸引也不讓人排拒,我們完全忽略了它們——這種空白茫然是因為忽視,所以也是愚痴。
真正的空性覺知一切事物,因為它不受貪、嗔、痴等自我的觀點所遮蔽。見到空性並不意味著達成「見到某種東西」的佛教目標。見到空性表示「見到一切事物」,因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包括了一切事物。見到某件特別的事物,必然表示你沒有見到某些其他的事物,所以你沒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而沒有感受到。空性去除了那些「沒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空性去除了一切事物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諷刺的是,見到一件東西是「二元對立」,而見到一切事物卻非「二元對立」。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7 分鐘前
談到「無二」時,我們總是這樣說:「佛陀做了這樣的事。」有時候,我們誤解了真正要傳達的訊息,而以為我們可以在相對的層次上看到這樣的事情——就好像魔術表演一樣。
二元對立表示我們只見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們這一面。我們習慣性地改編實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由於自他分別以及拚命地執著「自我」,所以我們除了自己的見解外,什麼也看不見。二元對立使我們和其他的人、事、物分開,嚴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因為沒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議可以不經改編地進入我們心中。這種和萬物分離的感覺,常被解釋成孤獨和無聊,結果我們不斷去找尋和執著一些能娛樂自己、捕捉我們注意力的東西,來忘記孤立的感覺。
為了補償不可能得到的真正快樂,我們製造了成見所形成的替代性虛假的實相和激烈情緒,藉以安慰自己,讓自己全神貫注——把生活變成誇張的連續劇,而自己則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著痛苦的來源會帶來快樂。
就好比去看一場強烈而又有力的電影,因為太專註於情節,忘了那是一場電影,把它當成自己的生活一般;有時候你陷得太深,甚至於看完電影的幾個小時之後,還為電影的結局哭泣和憂慮。由於二元對立的成見,把自己和他人划出界線,我們在「真實」生活中就是這樣;忽略了,這是我們的作為,不一定是事物本來的面目。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3 分鐘前
依照佛法,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了自己的成見——我們誤把所收集的一大堆照片當成了實物。在我們把事物分類、標示之前,可能在一剎那間真正覺察到它;但在這之後,我們就落入自己對它的成見中,不再覺知事物的真正面目。這樣的造作不僅出現在例如美醜等粗劣的層次上,而且也在例如主體、客體或天堂、人間等極微細的概念層次上運作著。
沒有圖像、標籤等成見而能夠見到真相的人,就不會被「小永遠是小」和「大永遠是大」的概念束縛。超越自我觀點的人,不僅不會僵化地認為他就是他的自我(與充滿實存的東西的世界分離的一個實存主體),而且因為沒有二元對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體、客體都沒有真實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顏色、大小、形狀、年紀、性別、地點等任何固定性質的拘束。有時,在夢中,我們能瞥見沒有成見的自由。夢中可能有一千頭大象舒適地在我們的卧房中起舞,而房間和大象卻都沒有改變它們平常的大小;或者解放對於時間、空間的成見,瞬間在一個地方,下個剎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不在二元對立陷阱中的人,就不會黏著某個特定的大小。杯子並不是究竟的小,只是和桌子相比顯得小而已;和調羹相比,杯子又顯得大了,原來「杯子是小」的概念被消滅掉了,現在杯子大了;而調羹和一滴茶水相比又顯得大了,於是原來所認為的小就消失了;和原子相比,一滴茶水又顯得大了,而「一滴茶水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就連原子和原子內的粒子相比也顯得大——這樣的步驟可以一直進行下去。像這樣的比較可以讓你知道,沒有任何物體是絕對的小或絕對的大,因為小和大是相對的,是互相依存的(這又好比最先和最後的數字一樣,每個數字之前和之後都還有另一個數字,因此永遠找不
就連日常生活中,成人也無法看見小孩們奇想的天地;因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無法超越他們所謂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堅固信仰。佛陀是無二之心或究竟真理的展現;至於你如何看他們,決定於你自己的悟境層次。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1 分鐘前
「空性」不是某種堅實存在的物體,也不是空無所有或虛空,例如把一切現象消失掉所遺留的空間當成是空性。消失表示先有個東西在,然後才能「消失」;這就像認為「自我」是不存在的問題一樣:「自我」先存在,後來才不存在——但從來就沒有的東西根本談不上什麼存在或不存在。
我們標示每一種客體。「空性」的意思是,事物並不是依照你所標示的樣子存在。佛法告訴我們:凡夫所見的一切,都是透過情緒、習性和二元對立等自我的濾光鏡,就像前面琥珀色太陽眼鏡的例子一樣,使我們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顯現,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實的本性。首先,你看不見事物的真實本性;其次,雖然你看到了顯現,卻不明白這種顯現可能只對你而言是這樣,並不通用於其他眾生。我們自然傾向認為自己的見解最正確,別人見到的顯現是錯的,然後經常變得很生氣,並且浪費時間去做一些無益的爭論,試圖說服別人——接受所謂「正確的看法」,而這種正確的看法其實是我們的看法。
如果你能明白,你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你所戴的有色眼鏡,別人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別人所戴的有色眼鏡,大家都沒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麼你的生活就會更和諧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眾生都不明白每個人都戴著有色眼鏡,因此他們對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認真,其結果是,大家卷進了包括戰爭在內的各種衝突之中。
「無二」或「無分別」是說明空性的另一種方法。強烈的習性限制了像我們這種以我執為導向的人。我們和我們所處的世界,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徵,例如顏色、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對我們而言,「小」的特質代表有個小的現象真實存在,而「大」就表示有個大的現象真實存在。在我們二元對立的世界中,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質,它就永遠被困在那些性質的框框中。
我們僵化地生活在認為現象實存的自設牢獄中,這些成見是我們根本的問題所在。如果我們認為某人很壞,這種見解就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即使他真的做了些好事,我們也會說他在做壞事;相反的,如果我們愛上了某人,那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妙的,連他的糞便也可以忍受,他就算殺了人也是被殺的人不對。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
大般若經 三摩地品
第二分三摩地品第十六之一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大乘相?齊何當知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如是大乘從何處出?至何處住?如是大乘為何所住?誰復乘是大乘而出?」
佛告善現:「汝初所問『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善現,六波羅蜜多是菩薩摩訶薩大乘相。云何為六?謂布施波羅蜜多、凈戒波羅蜜多、安忍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靜慮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云何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自如實觀察一切法性,於諸法性無取無著,亦勸他如實觀察一切法性,於諸法性無取無著,持此善根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一切智智。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善現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複次,善現,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無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云何內空?內謂內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當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壞,乃至意由意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內空。
「云何外空?外謂外法,即是色、聲、香、味、觸、法。當知此中色由色空非常非壞,乃至法由法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外空。
「云何內外空?內外謂內外法,即內六處及外六處。當知此中內法由外法空非常非壞,外法由內法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內外空。
「云何空空?空謂一切法空,此空復由空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空空。
「云何大空?大謂十方,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當知此中東方由東方空非常非壞,乃至下方由下方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大空。
「云何勝義空?勝義謂涅槃。當知此中涅槃由涅槃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勝義空。
「云何有為空?有為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當知此中欲界由欲界空非常非壞,色、無色界由色、無色界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有為空。
「云何無為空?無為謂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當知此中無為由無為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無為空。
「云何畢竟空?畢竟謂若法究竟不可得。當知此中畢竟由畢竟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畢竟空。
「云何無際空?無際謂無初、後際可得。當知此中無際由無際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無際空。
「云何散無散空?散謂有放、有棄、有舍可得,無散謂無放、無棄、無舍可得。當知此中散無散由散無散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散無散空。
「云何本性空?本性謂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如是一切皆非聲聞、獨覺、菩薩、如來所作,亦非余所作故名本性。當知此中本性由本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本性空。
「云何自共相空?自相謂一切法自相,如變礙是色自相,領納是受自相,取像是想自相,造作是行自相,了別是識自相,如是等若有為法自相、若無為法自相,是為自相。共相謂一切法共相,如苦是有漏法共相,無常是有為法共相,空、無我是一切法共相,如是等有無量共相。當知此中自共相由自共相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自共相空。
「云何一切法空?一切法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是為一切法。當知此中一切法由一切法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一切法空。
「云何不可得空?不可得謂此中求諸法不可得。當知此中不可得由不可得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不可得空。
「云何無性空?無性謂此中無少性可得。當知此中無性由無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無性空。
「云何自性空?自性謂諸法能和合自性。當知此中自性由自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自性空。
「云何無性自性空?無性自性謂諸法無能和合者性、有所和合自性。當知此中無性自性由無性自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無性自性空。
「複次,善現,有性由有性空,無性由無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
「云何有性由有性空?有性謂有為法,此有性由有性空。
「云何無性由無性空?無性謂無為法,此無性由無性空。
「云何自性由自性空?謂一切法皆自性空,此空非智所作,非見所作,亦非余所作,是謂自性由自性空。
「云何他性由他性空?謂一切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定、法性、法界、法平等性、法離生性、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實際,皆由他性故空,是謂他性由他性故空。
「善現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因為這是謠言
哦,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你只需要類比一下,為什麼一大批民科聽聞「量子力學」之後會瘋掉。
你試試強迫自己成為,全世界,不,周圍人里,最有道德的,並且不能認為自己有道德,如是福報無量無邊。
你出離一切慾望而不能捨棄一切慾望,你要普度眾生,但你不懂的很多。你也得幫人需要的,守三壇大戒,最起碼不能招任何人討厭。法師說,不生氣有個方法,認為害你的人下地獄。而對方,卻可能是一個比你自由解放有道德,沒學佛戒律比你好的人。或者素質低,卻比你好。慈悲喜舍,四攝六度,以解除所有人的痛苦為己任,但不能管閑事。而你半個果位沒有,凡夫俗子一個,生活有很多壓力,沒有時間處理負能量。身邊的人勸你不要做什麼,你甚至分辨不清他在止你的惡還是善,因為你行善積德度眾生就是度自己,這個自私是允許的。不管是別人止你的惡還是善,跟你說話大都批評別人。強迫自己積德的難受,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的。如果你在遇到一個,強迫自己積德,和你一樣生氣就「觀空」的人,恭喜你啊。。
所以,沒證果的小乘人有上述問題,自己斷了貪嗔痴得了智慧,沒有這個問題。這問題 似乎已經給人強行設定了前提和暗示:
1、四部漢譯阿含經 不算佛陀所說法的核心、精髓。2、大乘佛法里 沒有「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盤寂靜」的教授、不能攝受聲聞緣覺根器的眾生。一個引戰帖,能炸出這麼多信上座部的,我也是佩服諸位。自己修自己的就行了,何必互相撕?這爭論根本沒個頭哇。而且,上座部也是講造業受報的吧?誰貶低上座部、誰貶低大乘,是護法善業也好、謗法惡業也罷,都是他們自己造業受報。這南傳北傳間各種爭辯的渾水,勸各位少趟。把你一下扔太空里去,上下周邊無著,看你瘋不瘋。
一個太空尚且如此,還好意思笑話空。
比如,一個人(所謂小乘的修行者)奮發圖強(勇猛精進)的追求一個結果(阿羅漢果位),一生的意義全在於此,堅信不疑。突然,您(您走所謂大乘路線)帶著「認知優越感」,笑著告訴人家,其實並沒有什麼結果,都是空的。您覺得,這個人會不會瘋掉?(讓一個人瘋的方法莫過如此,告訴他一生所珍視追求的東西是沒意義的)會精神分裂哦。瘋了,自然聽不進去空性究竟是什麼了。
推薦閱讀:
※空性最好的解釋是不是就是無二無我,非參考點,非主非客,非一非異,為什麼只要解釋就即是又不是?
※誰能解釋一下解脫、自在與空性三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