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哪些非常有趣的金庸小說研究?


我泱泱大吃貨國,當然少不了研究金庸裡面美食的啦。

比如什麼二十四橋明月夜

那豆腐卻是非同小可,先把一隻火腿剖開,挖了廿四個圓孔,將豆腐削成廿四個小球分別放入孔內,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鮮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卻棄去不食。洪七公一嘗,自然大為傾倒。這味蒸豆腐也有個唐詩的名目,叫作「二十四橋明月夜」

像這種研究紙上得來終覺淺,還是做出來比較實用。並且還真的有人做出來啦。

前方高能!!前方高能!!前方高能!!密集恐懼綜合症患者請跳過!!

還有玉笛誰家聽落梅。把羊羔坐臀、小豬耳朵、小牛腰肉、獐腿兔子肉這四種肉絲兒攢成一條然後炙熟。

洪七公哪裡還等她說第二句,也不飲酒,抓起筷便夾了兩條牛肉條,送入口,只覺滿嘴鮮美,絕非尋常牛肉,每咀嚼一下,便有一次不同滋味,或膏腴嫩滑,或甘脆爽口,諸味紛呈,變幻多端,直如武學高手招式之層出不窮,人所莫測。洪七公驚喜交集,細看之下,原來每條牛肉都是由四條小肉條拼成。洪七公閉了眼辨別滋味,道:「嗯,一條是羊羔坐臀,一條是小豬耳朵,一條是小牛腰,還有一條……還有一條……」黃蓉抿嘴笑道: 「猜得出算你厲害……」她一言甫畢,洪七公叫道:「是獐腿肉加免肉揉在一起。」黃蓉拍手贊道:「好本事,好本事。」郭靖聽得呆了,心想:「這一碗炙牛條竟要這麼費事,也虧他辨得出五般不同的肉味來。」洪七公道:「肉只五種,但豬羊混咬是一般滋味,獐牛同嚼又是一般滋味,一共有幾般變化,我可算不出了。」黃蓉微笑道:「若是次序的變化不計,那麼只有二十五變,合五五梅花之數,又因肉條形如笛,因此這道菜有個名目,叫做『玉笛誰家聽落梅』。

再比如好逑湯,在櫻桃裡面嵌入斑鳩肉,同荷葉筍尖等共煮一鍋。

另一碗卻是碧綠的清湯中浮著數十顆殷紅的櫻桃,又飄著七八片粉紅色的花瓣,底下襯著嫩筍丁子,紅白綠三色輝映,鮮艷奪目,湯中泛出荷葉的清香,想來這清湯是以荷葉熬成的了。

......

洪七公沉吟道:「這櫻桃之中,嵌的是甚麼物事?」閉了眼睛,口中慢慢辨味,喃喃的道:「是雀兒肉!不是鷓鴣,便是斑鳩,對了,是斑鳩!」睜開眼來,見黃蓉正豎起了大拇指,不由得甚是得意,笑道:「這碗荷葉筍尖櫻桃斑鳩湯,又有個甚麼古怪名目?」黃蓉微笑道:「老爺子,你還少說了一樣。」洪七公「咦」的一聲,向湯中瞧去,說道:「嗯,還有些花瓣兒。」黃蓉道:「對啦,這湯的名目,從這五樣作料上去想便是了。」

......

黃蓉道:「我提你一下,只消從《詩經》上去想就得了。」洪七公連連搖手,道:「不成,不成。書本上的玩意兒,老叫化一竅不通。」黃蓉笑道:「這如花容顏,櫻桃小嘴,便是美人了,是不是?」洪七公道:「啊,原來是美人湯。」黃蓉搖頭道:「竹解心虛,乃是君子。蓮花又是花中君子。因此這竹筍丁兒和荷葉,說的是君子。」洪七公道:「哦,原來是美人君子湯。」黃蓉仍是搖頭,笑道:「那麼這斑鳩呢?《詩經》第一篇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以這湯叫作『好逑湯』。」洪七公哈哈大笑,說道:「有這麼希奇古怪的湯,便得有這麼一個希奇古怪的名目,很好,很好,你這希奇古怪的女娃娃,也不知是哪個希奇古怪的老子生出來的。這湯的滋味可真不錯。十多年前我在皇帝大內御廚吃到的櫻桃湯,滋味可遠遠不及這一碗了。」

此外還有什麼歲寒三友啦;《天龍八部》里的茭白蝦仁、龍井茶葉雞丁啦;《鹿鼎記》里的紅花油炒木耳、弓魚乾啦。

這些菜都有人去研究,去復原。

至於味道嗎?人民群眾紛紛表示呵呵。

都覺得名字挺好的,味道倒是差了點噠。

當然還有人去考證金老小說裡面食材的出現是否和小說歷史背景相符的,比如為什麼發生在宋末的《神鵰俠侶》里就有明代才引進的玉米了?為什麼宋代的《射鵰英雄傳》里就有明中葉才傳入的花生蠶豆了?

具體參見金庸的小說里有哪些bug? - 金庸小說

這些吃方面的研究真是層出不窮的。

其實我大吃貨國研究小說文本里美食的傳統由來已久。

比如紅樓夢裡說過的茄鯗,也有人去做過,去研究過。

賈母笑道:「你把茄鯗(讀音:xiǎng)搛些喂他。」鳳姐兒聽說,依言搛些茄鯗送入劉姥姥口中,因笑道:「你們天天吃茄子,也嘗嘗我們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劉姥姥笑道:「別哄我了,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了, 我們也不用種糧食,只種茄子了。」眾人笑道:「真是茄子,我們再不哄你。」"劉姥姥詫異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這一口細嚼嚼。」"鳳姐兒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內。劉姥姥細嚼了半日,笑道:「雖有一點茄子香,只是還不象是茄子。 告訴我是個什麼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去。」鳳姐兒笑道:「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簽了,只要凈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劉姥姥聽了,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只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還有研究《金瓶梅》《三言兩拍》《西遊記》等中各種美食的。

就連張愛玲都說:「相府(李鴻章)家的,看《儒林外史》就是看個吃!」

其實外行看吃當然是看個熱鬧了,可是學者對於美食的研究更多出於對當時流行的蔬菜瓜果、食材料理等進行研究,為食材的起源、民間的文化等提供一定的依據。

可是遇到寫歷史小說不太在意食物方面考證等,研究者可得長點心了啊。


推薦一下知乎上面不紅,但是非常有趣的幾個金庸答主:

1、 @葉鶯鶯

葉姑娘現在的被關注數才500,但是武俠方面的評論非常高產,質量也都棒棒的。

一句「問心有愧」,背後究竟隱藏著周芷若怎樣的心思?見「倘若我問心有愧呢」和「我偏要勉強」你更喜歡哪一句? - 葉鶯鶯的回答

大家都在看令狐沖,有人考慮過林平之的感受嗎?見林平之為什麼深恨令狐沖? - 葉鶯鶯的回答

女孩子追男生,一定要正確表達自己的感情!見郭靖和華箏為什麼不能在一起? - 葉鶯鶯的回答

我們讀金庸,到底讀的是什麼?見郭襄最後為何要出家,為何最終還是尋不到楊過,為何最終不回到家人身邊一同抗敵保家衛國,同生共死? - 葉鶯鶯的回答

葉姑娘的回答還有很多,限於篇幅,只放上來我最喜歡的四個回答。葉姑娘的回答不但內容詳實,而且經常會有之前想不到的角度,每次讀來都收穫頗豐。而且我尤其欣賞葉姑娘的評論態度,那就是不要過於糾結書中的所謂bug,而是要發掘書中真正埋藏著的暗線,草蛇灰線,伏脈千里,這才是評論最大的樂趣所在。

2、 @九日

九日其實不能說不紅了,畢竟被關注已經五位數了,不過覺得還是可以再推薦一下。

楊過是基於何種執念,一直都只心心念念「在這個世上,唯有姑姑一人真心對過兒好」? - 九日的回答 這是非常好的一篇楊過性格與心理的評論,考據嚴謹,引注豐富,其中對於楊過的戀父與戀母心理的分析尤其精彩,讀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為什麼好多人都認為金庸小說的新修版不如三聯版? - 九日的回答 「媚雅」二字的評價簡直鞭辟入裡。

3、 @果果心

短評居多,各種一針見血的吐槽。

金庸為什麼在新修版《射鵰》中修改了對黃蓉樣貌的描述? - 果果心的回答 「人在沒什麼經歷的時候往往艷慕那個最大最好最奢華的。當他真的萬水千山走遍卻會認為一碗家常的熱面才是最打動人的。」

陸無雙和木婉清的形象是否重合? - 果果心的回答 「楊過這個喪良的,不娶何撩!!!!」我太喜歡這句了。

「倘若我問心有愧呢」和「我偏要勉強」你更喜歡哪一句? - 果果心的回答 答主和評論都是會玩的。

4、不在知乎上,但是真的非常棒的一個系列,【連載之一】孔鯉評《鹿鼎記》,是近年來難得見到的對於整部書、甚至對整個金庸小說系列的系統性分析。這種分析是建立在對《鹿鼎記》與其他金庸小說的區分基礎上的,從該書的取名、寫作手法、主角的出場方式以及各種細節的描寫,往往在寥寥數語之中隱藏著巨大的信息量,使之不能被視為一部普通的武俠小說。推薦配合《鹿鼎記》原書食用,效果甚佳。


新垣平《劍橋倚天屠龍史》《劍橋簡明金庸武俠史》,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劉國重《破譯金庸密碼》,考據加猜測。

嚴曉星《金庸識小錄》,考據。

林葆蒓《解構金庸》,版本研究。

傅國涌《金庸傳》,傳記。

當然,還有很多,如嚴家炎、陳墨、馮其庸、孔慶東、馬大勇、陳洪等學院派也都出過文章或專著,但太過正經,少了趣味。

————————————————

以前在「金庸江湖」論壇上,看到過許多有意思的討論。

有人討論過36冊明河社修訂版金庸作品集的封面和扉頁的印章,猜測金庸選用的畫作和印章的用意。比如《俠客行》上冊的封面選用的是任伯年的《雪中送炭圖》,其中一老一少可能是比喻謝煙客和狗雜種;比如《神鵰俠侶》第一冊扉頁選用的印章是吳昌碩的「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可能是說楊過沒有按郭靖給他規劃的人生路線走。

還有《倚天屠龍記》第四回「字作喪亂意彷徨」,由於俞岱岩被傷,張三丰很傷心,此時書中引用了王羲之的《喪亂帖》,有人質疑引用《喪亂帖》是否恰當,是否有其他可以引用的恰當例子等等。

這些問題,雖然看起來有點捨本逐末,也稱不上什麼研究,只是金庸迷自己討論著玩的,但我倒覺得都很有意思。

我自己也干過一些無聊的事。我們知道《鹿鼎記》的五十回回目是取自金庸祖上查慎行的《敬業堂詩集》,大學時,我就曾把這五十回回目的原詩從《敬業堂詩集》里給扒了出來,又結合《查慎行年譜》給這些詩做了簡單的注釋。我相信不會只有我一個人這樣干過吧。


謝邀。

依舊認為,最好的研究金庸小說的方法,仍舊是去重新讀一遍原著,因為原著才是最能反映作者思想的地方。倪匡是金庸的知交密友,可是他對金庸不少人物的評論,金庸也十分不同意。至於後續各種和金庸稍有點交情的導演,出版協助者,知名讀者之類的分析,那估計距離金庸本意更遠了。

當然,金庸小說里的不少研究,考證,都是十分有意思的。通過這些研究,可以讓我們理解一些之前讀金庸小說並未注意到的地方,給我們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因為主要混知乎,所以變列舉一些讓我開闊了視野的分析。另外感謝這些答主:

@張佳瑋 《天龍八部》章回名,是我最喜歡的武俠小說章回名,其中也有很多讓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詞句。而張公子對《天龍八部》章回名的分析非常細緻到位(其實這個回答裡面不少答案都很好):

如何評價《天龍八部》的章回名? - 張佳瑋的回答

@小錢 錢哥對《倚天屠龍記》里婚宴戲的分析,就像給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其實,我關於倚天的很多分析,多多少少都受了這個答案的影響:

周芷若如何說或者做,才能在婚禮上穩住局面,讓張無忌不被趙敏搶走? - 小錢的回答

@殼埃Kai 轉的這篇金庸小說中食物bug分析,非常有趣,想起來也時常讓我感嘆古人生活真不如現代人精彩,連很多現在常見的食物都見不到:

金庸的小說里有哪些bug? - 殼埃Kai 的回答

@漠雨紅衣 對金庸小說的評析。雖然我並不如紅衣那樣支持新修版,但是其中的一句話我卻不得不在,他說出了近年來我讀金庸的時候隱隱感覺到卻無法很好概括出來的遺憾:金庸多多少少不敢把主角(很多前期作品的主要角色)置於真正的道德困境和人生陷阱里。

金庸小說各有什麼不足之處?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以上推薦僅為個人愛好,未來可能會有補充,謝謝大家)


最近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金庸研究,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中國知網上能下載得到,名字聽上去就不明則厲:《金庸與古龍小說計量風格學研究》

嘖嘖,清華大學中文系,我明白了。像我們這樣的文科生都是看書看書再看書,然後用文字編織自己的理解,在清華的理工學神們眼裡我們都是渣渣!人家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什麼叫把科學帶進金庸研究領域。

看看清華的理工學神們都研究了什麼呢?首先是平均段落長度:

從圖中可以看出,從《小李飛刀》、《陸小鳳傳奇》、《楚留香傳奇》、《武林外史》、《絕代雙驕》、《大旗英雄傳》、《射鵰英雄傳》、《鹿鼎記》、《天龍八部》、《倚天屠龍
記》、《笑傲江湖》至《神鵰俠侶》,平均段落長度逐步增加。金庸小說的平均段落長度都高於古龍小
說。古龍的小說分段較多,每一段的字元數很少,使得整本小說呈現出一種散文化的效果; 金庸則不然,分段較少,複雜度上升。

根據圖表顯示,金庸的文本整齊程度顯然更高一些,幾乎所有作品都維持了一個差不多的平均段落長度。不過《神鵰俠侶》平均段落長度最長倒是我沒有想到的。也許因為《神鵰俠侶》偏言情一些?據說,金庸後來的老婆就是被《神鵰俠侶》勾過來的喲~

相比而言,古龍的段落更碎,而且書與書之間段落長度差距也相對較大。《大旗英雄傳》幾乎是《小李飛刀》的兩倍!由此可見古龍風格轉化之大。唔,但這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嘛,好像也沒啥可研究的……

但是接下來這個研究點到是挺有意思的:詞長變化程度。

對每部小說中不同詞長的詞進行統計,並計算每個詞的詞長與平均詞長之差的平方和與總詞數
之商,得到之結果的算數平方根,即為該小說的詞長變化程度。詞長變化程度反映了作者的用詞習
慣。詞長變化程度越大,說明作者使用詞語的長度變化越大,整個文本的語言更富變化; 詞長變化程
度越小,說明作者使用詞語長度變化越小。對 12 部小說進行詞長統計及相關計算,得到結果如圖 2。

關於詞長變化這一節我倒是沒有想過。不過結果還是一樣的:金庸對自己使用的辭彙控制得很好,始終變化不大;而古龍的辭彙使用習慣在前後期有著比較大的變化。結合上面的研究,這就非常有意思了。等於說,金庸始終用短辭彙編織中等長度的段落(中等長度的段落是我的印象),而古龍的進化方向則是用越來越長的辭彙編織越來越短的段落。所以相比之下,金庸的文字更加接近口語,接近中國古典文學的表達習慣,而古龍的文字可能翻譯腔更重點,更加貼合現代文學的藝術形態。

當然後面的一些研究點就更有意思了,比如對兩組關鍵詞的比較。

這一點,我們從金庸與古龍的小說中對
有關家國責任與個體感受的詞語使用頻率可以看出來。分別檢索有關家國責任的一組詞———國家、
國、朝廷、皇帝、百姓、老百姓、民、義、盡忠、中華,以及與個體非常相關的一組詞———生命、生活、死亡、
希望、幸福、痛苦、夢想、寂寞、孤獨、愛情、友情、仇恨、恐懼———在 12 部小說的使用次數,並計算每 10
萬詞中這些詞語使用的比例,分別作堆積面積圖如圖 3 和圖 4。

比如高頻詞的使用的比較。

高頻詞是反映文本內容及作者用詞習慣的一個重要語言特徵。我們對金庸與古龍小說中前 100
個高頻實詞進行統計,發現二者小說中均有: 聲、想、她、他、三、這、四、誰、出、問、打、眼、大、自己、刀、
手、多、死、風、聽、姑娘、我們、好、笑、話、站、間、知、見、身、劍、事、叫、雙、句、說、看、他們、口、天、快、
頭、老、我、兩、下、那、小、你、心、氣、咱們、做、長、去、真、人、知道、殺、走、上、瞧 62 個詞; 古龍獨有的
38 個詞是: 這裡、眼睛、嘆、條、別人、你們、找、動、變、喝、這種、臉、件、冷、酒、種、敢、輕、帶、一點、身
子、覺得、地方、女人、面、次、兄、說話、聲音、目光、朋友、少年、心裡、男人、望、看見、坐、緩緩; 而金庸的
是: 說道、招、派、武功、教、二、師父、心中、名、成、前、年、心想、處、師、弟子、主、開、力、女、傷、教主、入、
兄弟、法、夫人、覺、驚、請、字、幫、步、僧、六、神、武、皇上、急。

可以看出,在共有的 62 個詞中,絕大部分都是反映武俠小說的一些共性特徵: 江湖人物仗劍天涯
( 劍、刀、走、去) ,被牽扯進各種江湖事務,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 她、他、自己、我們、咱們、你、姑娘、
我) ,在江湖中快意恩仇( 手、死、殺、打、笑……) 。古龍與金庸各自的 38 個詞,則從側面反映了二者
內容上的差異: 相對於金庸重視武功,企圖成名成家( 招、武功、名) ,講究師門傳承( 師父、師、弟子) ,
注意描寫江湖門派的紛爭( 教主、教、派) ,除了關注兄弟情( 兄弟) 之外,還關心家國天下( 皇帝、夫
人) ; 古龍更加關注的是與江湖浪子個體密切相關的人和物,如女人、兄弟、朋友、少年、男人; 更多描
寫他們的一舉一動( 眼睛、臉、說話、聲音、目光、身子) ,個人感受( 覺得、心裡、冷) ,乃至江湖浪子遊走
於江湖( 地方) 的重要伴侶———酒。總而言之,從高頻詞中可以比較清楚地發現二者關注點的差異。

比如詞類的總體使用情況。(這段主要論證了金庸對動作場景的描寫要高於古龍。)

小說或口語更善於描寫人物的動作,刻畫人物的行為和心理。所以在小說和口語中,動詞和形
容詞多於名詞。而學術文章更多關注抽象的狀態、過程和對象,對名詞的使用往往多於動詞。對金庸
與古龍小說中部分詞類使用情況進行考察,分別統計在金庸與古龍 12 部小說中,名詞( n) 、動詞( v) 、
代詞( r) 、形容詞( a) 、副詞( d) 、介詞( p) 、助詞( u) 、數詞( m) 、方位詞( f) 、連詞( c) 的使用次數,並計算每部小說中,每一百詞中各種詞類的數量。對得到的結果分別作圖比較。對實詞———名詞( n) 、代
詞( r) 、形容詞( a) 、數詞( m) 、動詞( v) 、方位詞( f) ———作折線圖如圖 6; 虛詞———副詞( d) 、介詞( p) 、
助詞( u) 、連詞( c) ———作圖如圖 7。

其實我很想接著舉例,但是由於數學不行,我只能舉到這裡了,因為清華學神後邊的研究是這樣的……

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表格我反正是看不懂了,只能看看結論。

「金庸是大師,古龍是才子」。② 「我認為金庸的成就無疑相似於杜甫。杜甫為詩聖,金庸則為俠 聖……李白為詩仙,古龍則為俠仙。」①這既是對於兩人成就的高度總結,也是對於兩人風格差異的高
度概括。

嗯,結論我還是蠻認同的。這兩位清華學神在14年發表論文之後好像還意猶未盡,又發表了一篇《基於聚類和分類的金庸與古龍小說風格分析》。啊,誰能給我解釋一下標題的意思嗎?

這兩篇論文我都看了,能看懂的地方都給了我一些很好的啟發。兩位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也非常新穎,估計他們還在攢大招,寫下一篇論文。總之,看完這篇論文之後我的感想就是:

多上知網,少上知乎。

-------------------------------------------------------------------

不過既然要推薦有趣的金庸小說研究,我覺得 @小錢的成名作就非常有趣!

周芷若如何說或者做,才能在婚禮上穩住局面,讓張無忌不被趙敏搶走? - 小錢的回答

而且他的答案一貫有趣,推薦關注哦~

另外再厚顏無恥地給自己打一個廣告,貼兩個我覺得自己最滿意的文章~

《葵花寶典》是誰寫的? - 九日的回答

楊過是基於何種執念,一直都只心心念念「在這個世上,唯有姑姑一人真心對過兒好」? - 九日的回答


有些抖機靈的有趣,咋說呢?知網查不到啊啊啊!

以及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

一部研究我國武俠小說類型與其演變,即我國俠客思想發展的學術著作。這本不算研究金庸的專著,但是喜歡武俠小說的朋友強烈推薦之作。全書共九章,前四章從歷時角度爬梳小說的源流:第一章探討"俠"觀念之形成,然後2、3、4各章從「唐宋豪俠小說」、「清代俠義小說」到「20世紀武俠小說」。後面5、6、7、8四章從共時角度探討了武俠小說中的行俠手段(仗劍行俠)、行俠主題(快意恩仇)、行俠背景(笑傲江湖)、行俠過程(浪跡天涯)。最後第9章從小說類型學角度進行專業分析。另有附錄四篇,結尾有關的學術論文。圖片來自百度


大臉撐在小胸上的

《武俠從牛a到牛c》

想當年貧尼看《射鵰英雄傳》時,很煩丘處機。此人像是得了歇斯底里症,吵死了。尤其是給郭、楊兩家小孩兒起名字那一段,看得我差點笑死——丘道長你光想著「靖康之恥」,就讓人家小孩兒名叫「靖」!那虧得丘道長您有幸遇到的是郭嘯天啊,你丫要是遇到殷天正可怎麼辦?

————————

我從來不覺得郭靖被「妻管嚴」,我只覺得黃蓉被「夫管嚴」——雖然,平常買菜錢怎麼花,是你老婆一手包辦的,但是,關鍵時刻你說聲「全家一起去死」,全家就一起去死了,這才是真正的拉風!.

——————

縱觀歐陽鋒一生:出過名,有過錢,殺過人,放過火,吃過虧,上過當,作過惡,行過騙,通過奸,發過瘋唯獨沒有服過軟!——作為一個男人,其實壞不是悲劇,敗也不是悲劇,軟才是大悲劇!

———————

 老金對俊秀帥氣、風流倜儻的男人通常懷有潛藏的刻骨仇恨,只要落到他的筆下,鐵定沒有好下場:

  要不就薄情之--例如福康安;

  不薄情的就痴呆之--例如胡逸之;

  不痴呆的就奸險之--例如慕容復;

  不奸險的就殘疾之--例如楊過;

  不殘廢的就自宮之--例如林平之;

  不自宮的就自殺之--例如張翠山;

  不自殺的就被殺之--例如楊康;

————————

以上是隨便摘的,這部小說最早在天涯連載


倪匡的我看金庸系列。

大臉師太的《武俠:從牛A到牛C》

金庸地圖


金庸小說一向愛好者眾多,有人甚至投以大量精力研究,一度有「金學」一說,以往印象中似乎只有《紅樓夢》才有這等待遇。

當然對之也不乏大肆批判者,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王朔。他當年把金庸小說與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劇並稱香港話四大俗,言語中頗為不屑。

金庸的推崇者則是覆蓋範圍極廣,從販夫走卒到大學教授均擁有大量粉絲擁躉。讀的人多了,尤其反覆閱讀的人多了,自然就出現了大量的評論和研究文章。

大學時代圖書館看到過不少金庸評論書籍,其中魚龍混雜,有濫竽充數者,有水準高超者,有純粹為樂趣者,也有邏輯嚴謹的嚴肅作品。

例如被成為大陸金學研究第一人的陳墨,堪稱金庸的忠實粉絲,出版了《金庸小說人物論》、《金庸小說賞析》、《俠客金庸》等多本專著。此外,他還曾擔任張紀中版金庸劇的文學顧問。

有一本奇書《劍橋簡明金庸武俠史》,是一位骨灰級金庸迷的腦洞大開之作,豆瓣評分高達8.0。作者一本正經地從武術起源開始扯起,將十五部金庸小說串聯起來置於我天朝幾千年歷史中,亦莊亦諧,別有一番趣味。看看這部書的目錄,乍一看還以為是一篇關於歷史學的博士論文。

在嚴肅文學領域,2004年北大教授孔慶東在百家講壇開講金庸武俠小說。記者採訪時曾問為何要講金庸,孔提及大學時代初次讀金庸小說,心中驚異世界上竟然有這樣好看的文學,「這話不是一個沒文化的人隨便出口的,我們是在飽餐了古今中外的文學大餐——巴爾扎克、司湯達、托爾斯泰全都讀過了之後,才說世界上還有這麼好的文學。」

孔慶東共講了十五集,賞析了金庸小說中的情愛、武功、俠義等,其中多有妙語,輕鬆而有意思,與百家講壇的一貫風格相匹配。

但孔慶東不是把金庸引入嚴肅領域的第一人。金庸研究中者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孔慶東的老師,北京大學文學教授嚴家炎先生。他的《金庸小說論稿》是我讀過的最嚴肅認真而又鞭辟入裡的金庸小說評論集。

嚴家炎當時任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他在北大開展金庸小說研究,在當時是有爭議的,便如梁啟超當年大聲疾呼「小說乃文學正宗」一般。

金庸迷的評論文章通常充滿激情,讚揚居多而少見批評。嚴家炎則是把金庸小說當作嚴肅文學作品,從學術的角度來解析的,推崇但亦不避諱缺點。紮實、嚴謹、思辨是這部書的特點。嚴家炎先生對金庸小說登上大雅之堂可謂貢獻良多。

除了解析武俠小說中不可避免提及的「義」、「武」、「情」,嚴家炎從金庸小說與傳統文學的關係、金庸的新文學根柢、金庸與大仲馬小說的比較等學術角度進行了嚴肅的論證分析,將金庸小說研究提高到了學術研究水準。

以往讀武俠,讀完金庸之後再讀他人作品,多半便覺套路膚淺味同嚼蠟,梁羽生萬年不變的天山派與花好月圓式大結局堪稱其中代表,那句「成就了宇宙的大和諧」更是名聲在外。

金庸讀來則往往覺其精彩紛呈百讀不厭,但何以如此也往往說不出來。嚴家炎非常細緻入微地對金庸小說進行了解構,對其小說的現代精神、情節藝術、影劇式技巧作了庖丁解牛般的解析。

當時第一次閱讀時常常讀到某處恍然大悟,啊原來如此,難怪這一段讓人百讀不厭哪!

對於金庸迷來說,這本書是不可錯過的金庸評論集。


金庸江湖

劉國重,武五陵,少林派,還有個人最愛的亦知墨,可惜大坑未填


《論段正淳千里配種高命中率的可行性報告》


各大論壇的論武啊,逛了半天金庸吧,真是長了見識,,


怎麼能少了「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這兩部巨著啊?


本人的武俠招式研究...........已經要吐血了............


有趣的多數是早年網路初興時代的文章,當年列印成厚厚一大本,名為《眾口鑠「金」》,保存至今。

正式出版物里,大概屬倪匡的《我看金庸小說》系列比較鬼馬,雖然很「水」,但是夠勁,什麼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等人物排行,也成後來許多論者的效法。

我自己比較欣賞吳靄儀女士的一系列論金文集。溫瑞安寫金庸的書也不錯。三毛寫金庸,也很別緻。李敖的《金庸式偽善》更多的是論人,而非其文。

但這些多數算不上「有趣」。王朔那篇文章倒是「有趣」,不過,有趣的不是文本,而是刊發後的吵架,很有趣。因為,讀者如我,發現一件事情:原來王朔不是3T公司成員,金庸也不是俠客。


此答案結合了葉凱博士《身份的認同──對金庸小說及電影的文化解讀之一》一文與北京大學中文系李楊老師的授課內容

葉凱博士的《身份的認同──對金庸小說及電影的文化解讀之一》(以下或稱「葉文」,葉凱先生為華東師大中文系博士,復旦大學博士後,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Google結果,歡迎糾錯),全文鏈接見https://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06080.htm。按文章注釋,本文為葉凱博士博士後出站論文《大眾文化與大眾傳媒中的金庸影視劇》中的一節,有刪節。

這篇論文將《鹿鼎記》解讀為一個「卧底的故事」,韋小寶周旋於廟堂與江湖、「韃子」與漢人之間,其困境正隱喻了香港人在政治與文化雙重身份認同中的困境。

康熙正色地告誡小寶:「小桂子,你一生一世,就始終這樣腳踏兩頭船嗎?」這對於香港人來講,一直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葉文

第一次了解到葉凱博士的相關研究,是 N 年前在北大中文系李楊老師開設的中文系限選課上。從葉文說開去,李老師又將金庸小說與香港身份間的互文關係做了更多闡發。以下內容根據記憶中 N 年前李楊老師課堂講授的內容整理(搜了谷歌學術一無所獲,還諮詢了李老師的博士生,都表示李老師沒有專門論文論及金庸小說),一來記憶可能存在很大偏差,二來離開學術氛圍有點兒久了,涉及理論演繹的部分可能會露怯,歡迎剛剛上完這門課的童鞋們、中文系和文化研究的童鞋們拍磚

金庸小說常常將歷史背景設定在改朝易代的段落上,且多為外族入主中原,從早期的《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到中期的《天龍八部》,再到封筆之作《鹿鼎記》,都是如此;其餘篇章則多為「名門正派」與「邪魔外教」之爭。這種歷史設定的背後,其實是金庸的創作環境——即香港——的殖民地身份,而男主角則往往是這一身份的集中體現。

然而,很顯然,從《書劍恩仇錄》到《天龍八部》再到《鹿鼎記》,小說對「非我族類」、「韃子皇帝」的態度,一直在經歷微妙的轉變。《書劍恩仇錄》中,「韃子皇帝」實為漢人(不甘心皇帝給異族人當),但被滿人帶大仍使其「其心必異」,敘事對於「漢人應把持國家政權」的合法性,是不容置疑的。到《射鵰英雄傳》,小說雖然描摹了南宋政府的腐敗無能,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仍是其推崇的價值觀,漢人主體的「家國」是不容解構的。再到《天龍八部》,喬峰的「混血」身份曾帶給他十分痛苦的撕裂感,他最終雖然完成了身份認同上的轉變,但仍苦於大義和民族感情不能兩全而自殺身亡;同時,契丹皇帝形象在這部小說里已經被塑造得十分高大。如果說喬峰還有過掙扎的階段,到了《鹿鼎記》,金庸安排韋小寶直接出生在妓院里,生來就是個「雜種」,對自己的混血身份連掙扎都不曾掙扎過。而對於漢人政權和「韃子政權」,《鹿鼎記》的態度已經是再明朗不過了:

小說中,康熙的一段話非常有代表性,他說:「我做中國皇帝,雖然比不上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台灣已取,羅剎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歸復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統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好些嗎?」這層主體在小說中反覆被強調,到了小說最後,在虛擬的同清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對話中,韋小寶這樣問他們:「小皇帝說,他雖不是鳥生魚湯,但跟明朝那些皇帝比較,也不見得差勁了,說不定還好些。他做皇帝,天下百姓的日子,就過得比明朝的時候好。兄弟沒學問,沒見識,也不知道他的話對不對?」這立刻問得幾位滿腹經綸的學者啞口無言,他們「想起了明朝各朝的皇帝,自開國的明太祖直至末代皇帝崇禎,若不是殘忍暴虐,便是昏庸糊塗,有哪一個及得上康熙?他四人是當代大儒,熟知史事,不願抹煞了良心說話,不由得都默默點頭。」——葉文

《書劍恩仇錄》創作於1955年,封筆之作《鹿鼎記》創作於1969-1972年間。這二十年,正是港人身份意識急劇變化的歷史段落。

1949年後,共產主義勢力南下活動,香港左派勢力成長;另一方面,直至六十年代以前,港英政府幾乎沒有提供任何社會福利,除了涉及工業安全的法例,香港的勞工法例絕無僅有。因此,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因勞工問題和民生問題引起的暴動頻仍,在六十年代全球政治環境的影響下(全球左翼浪潮,可以參考《戲夢巴黎》哈哈哈),港人對港英政府怨氣加深。1966年,中國大陸爆發「不能說大革命」,同年澳門發生「一二·三」事件,澳葡政府接受澳門左派的要求,更一度提出即時交還澳門。香港左派分子到澳門祝賀,同時學習澳門左派的鬥爭經驗。曾指示不要在香港開展「不能說大革命」的中共負責港澳事務的廖承志被紅衛兵奪權、批鬥,香港左派分子接受新的指示,開始推動更激烈的鬥爭方式。1967年5月,六七暴動開始,由工人運動演變為包括暗殺、設置炸彈在內的暴動。

左派勢力寄希望於中共武力收回香港,但冷戰環境下,中共高層意圖將香港作為唯一的對西方世界出口,因此並沒有武力收回香港的打算,周恩來於7月10日傳達毛澤東指示,稱對香港「不動武」。12月,暴動結束。

香港左派勢力自此遭受沉重挫折,且深圳河常常漂下「不能說大革命」中的武鬥死屍,致使港人對「祖國」認同更被削弱。六七暴動徹底暴露了殖民地政權的脆弱性,迫使港英政府正視勞工問題,開始進行社會改革、推行懷柔政策以爭取民心;同時,香港經濟於六十至七十年代起飛,「小政府大市場」「積極不干預」成為發展共識,左派勢力愈加邊緣化。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香港人開始更為務實地去思考香港及香港人作為主體的意義,本土意識抬頭;對於外來統治者(「韃子皇帝」)的接受度,也完成了質的提高。

圖為《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段落

《鹿鼎記》作為金庸封筆之作,剛剛好出現在六七十年代之交這個節骨眼上,其對於「家國」的消解,結合香港戰後歷史,的確值得玩味。

(以上關於香港戰後歷史的段落同時參考維基百科「六七暴動」詞條,以及《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一書,作者 Gary Ka-wai Cheung 張家偉,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千萬別敏感啊 _(:зゝ∠)_,另外,無論我用的是「左翼」還是「左派」,均不含價值判斷。)

啊忘了說,理論主要用了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即港人作為「文化/政治」混血兒的「集體無意識」對香港文化產出的塑形。在當時的課堂上,同樣作為栗子被納入分析的,還包括張愛玲的《沉香屑·第一爐香》、《連環套》等,以及《無間道》三部曲(引入了嶺南大學副教授羅永生博士的研究著作《殖民無間道》,實際上,葉文在論及韋小寶「卧底」身份時,也有引述羅文)。

重申一遍,以上解讀根據記憶中 N 年前李楊老師課堂講授的內容整理(涉及香港史的部分參考了前文所述來源,但論述邏輯完全是記憶中李楊老師講過的)因記憶偏差、歷史常識和學術能力所限,可能存在疏漏及硬傷,歡迎指正

另,政治隱喻一層,從《笑傲江湖》(正正創作於1967年)後記可窺見一二。

寫這個答案的初衷是想說:一本正經的研究其實也可以很有趣哦~ 不過這一點已經被高票答案中的「計量風格學研究」證明了。雖同為中文系出品,然路徑差異巨大,感覺還是可以一列。

以上。回頭一看長暈,想到我的同系大V師妹關注了這個問題但並沒作答,此刻的我突然開始懷疑是不是這種身份認同角度出發的研究大家根本不覺得有趣啊……
_(:зゝ∠)_


必須是公眾號,六神磊磊讀金庸啊,目測六神還是個蛤絲,不知道上不上知乎呀。


算不上研究,但說到有趣的話,我見過一些有意思的比較,男女主角身高、男女主角講話口音、男女主角文化水平比較,and so on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討論如何把喬峰的故事改編成電影,主線故事以及電影段落都有翔實的論述,給我這個又愛金庸又愛電影的人看的熱血沸騰。


關於金庸小說對於香港身份認同的問題,上課偶然聽來的,搬運一下。

1.金庸筆下的江湖,大俠們經常偶遇,這個江湖未免也太小了,暗喻香港的彈丸之地的江湖,而不是中國的江湖。

2.鹿鼎記裡頭,皇帝說,哪個皇帝治理不一樣么,只要百姓過得好就好。暗喻香港的身份變換。


《武俠:從牛A到牛C》


推薦閱讀:

金庸的小說中塑造最成功的女主角是誰?
為什麼網路上聊武俠的那麼多,但是武俠卻沒落了?
當代新武俠,誰的作品能不受金庸古龍的風格影響而另闢蹊徑呢?
如何評價《天龍八部》里的喬峰?
《射鵰》里梅超風指甲那麼長,上廁所怎麼擦屁股?

TAG:金庸 | 金庸小說 | 文學理論 | 漢語言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