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學普遍認為錯誤的弗洛伊德的理論,仍然被運用在文學批評領域?


20世紀之後的許多文學的創作在根本上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響,那麼當我們追本溯源去研究這些文本和作家時,就必然要從弗洛伊德入手了。

在弗洛伊德的時代,文人團體(尤其是法國文人)對他的重視要早於醫學界,並且當弗洛伊德在法國受到了無數批評和質疑時,無數作家卻把他視作導師一般的存在。

這一點的開端源於1921年,弗洛伊德的一個「信徒」在巴黎開設了一系列「弗洛伊德講習班」,安德烈·紀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開始關注精神分析學理論,並且在《偽幣製造者》中以弗洛伊德的那個信徒為原型塑造了一個女分析師的形象。而紀德本身就是一個「天生的精神分析家」和一個「天生的精神分析對象」。

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最狂熱的作家粉絲團當屬以安德烈·布勒東為代表的超現實主義團體。

弗洛伊德對夢境的研究,被超現實主義將其與他們的文學創作理論相結合,他們認為夢境與夢幻是進入另一種真實的中介。布勒東在1924年的《超現實主義宣言》中說:「夢境與現實這兩種狀態似若互不相容,我卻相信未來這兩者必會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絕對的現實,亦即"超現實"」。

而安德烈·布勒東本身是學醫出身,在精神病學方面有著深厚的專業基礎,他將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借用到超現實主義者所實踐的「自動書寫」當中(一種反邏輯的、旨在憑藉無意識的自由聯想式寫作)。弗洛伊德與拉康的傳記作者魯迪奈斯科說:自動書寫消解了「笛卡爾主義」的觀念,依據那一觀念,語言乃是思維主體的所有物,而超現實主義者的自動書寫則是任何主體離心化和碎片化的一個工具而存在的,主體不再確認自己具有任何的自我確定性,通過它,詩歌不再是現實的再現或靈感的場所,而是語言本身,是語言作為一種存在形式被客體化。

因此,超現實主義的主張是具有革命性的。他們對於弗洛伊德理論的借用是對一切「正統」的反叛。

(但是有意思的是,當布勒東這位年輕的「文學革命者」滿懷欣喜地去拜訪弗洛伊德這位年長的「科學革命者」時,弗洛伊德卻對布勒東的文學運動毫無興趣,並表示出:我不是很懂你們這些文人...... 因此,將精神分析學說與文學真正建立對話和聯繫的卻是雅克·拉康。)

再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對 「將弗洛伊德的那些被證偽的理論依然樂此不疲地應用於所有看似相關的文學作品中」這一文學批評方式保持懷疑,但是,對於研究那些本身就表示自己受過弗洛伊德影響、文學創作靈感來源於弗洛伊德的作家的作品,恐怕就得從其入手。

最後想引用一段話:

「如果說(20世紀法國)醫學界(對於弗洛伊德)的抵制是基於一種科學傳統、一種道德傾向、一種民族情緒等因而對他作了一種粗暴的、簡單化的解讀的話,那麼文學界的接納是基於一種時代情感的藝術表達的需要因而同樣對弗洛伊德採取了誤讀式的確認,因此兩者之間根本不存在誰的閱讀更為 正確 這樣的問題,……而後者認為精神分析學將有助於改變這個陳腐的時代的精神和心靈。

參考書:吳瓊 :《雅克·拉康 閱讀你的癥狀》(上)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 超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


很難想像弗洛伊德的理論在上個世紀引起了多大程度和範圍的轟動,他給予這個人類世界的影響是如此的深遠,以致於我們當今很多辭彙以及常識都是由這個猶太老頭來推動的。

這個老頭提出來的理論全是基於觀察和思辨得到的,在他的時代的歐洲,這就是科學,歐洲人把這個就叫做科學。

至於後來的英美思路下的「科學」,而今大家都很熟悉,要數據要隨機要雙盲。

我不知道在什麼樣的角逐下,這個世界換了新篇,這是複雜的。我也不太清楚文學批評領域的事情,但有一點是肯定的:

弗洛伊德和他的後繼者提供了一個的理解世界和理解人類自身的視角。而且理論本身很有趣,說得通很多東西,而且它在臨床中很有用,在生活中這些智慧其實被很多人在使用,怎麼說呢,只是這麼弗洛伊德們把這些東西整理成了一個抽象的理論框架。

我自己的體驗就是,我有時候看什麼我都說,呀,這很動力學,這個人的說法很動力學,這個小說的構思很動力學,這個電影很動力學。但使用這些方法的人,不一定都了解過精神分析,這可能是他們個人實踐中得來的適應生活和描述世界的好辦法,有助於自身,所以他們就習得並使用。

但你說這些生活中的經驗和人際間的東西是科學的嗎?實際上誰管它是不是科學,你覺得它們有用,你就用了。

心理學沒有普遍認為弗洛伊德的理論是錯誤的,只是教科書上邊都不怎麼講弗洛伊德了,但是如果你既了解弗洛伊德系的東西,又了解當今的一些治療方法,至少我是發現,它只是換了一種說法,說得更容易被人們接納了,不那麼膈應了,沒那麼刺人了,但經驗是延續的,它是一步一步下來的,根本不是跳脫於過去的一個東西。

蠻多時候就是從弗洛伊德發現的內容中,攫取一個部分,用另外一種語言體系重新描述一遍。然而我個人的感覺就是覺得變得更無趣了。

一句話,這又不是數學題,哪有對錯啊。都只是各自盡自己的努力去千方百計地在描述這個世界啊。但凡是有人給了我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視角去理解我的生活,不讓我活在混沌中,讓我能得以追隨我自己的意志去改變,或者接受當下,活得更有意義和踏實,我都心懷感激和尊重。


ǒ-

因為好用。

就解釋力而言,弗洛伊德的理論仍然具有很強大的生命力。

  • 1.意識形態理論

弗洛伊德的《一種幻想的未來》提供了一個馬克思主義向度的概念類型,即藝術作品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功用。

資本主義的文明依賴於工作的強制和本能的放棄,建立在挫折-禁止-匱乏的控制模式之上。文明個體的慾望是資本主義社會首要規訓的對象。文明規則迫使文明個體對資源的欲求服從於私有產權神聖原則的支配。因挫折而產生的匱乏造就了資本主義語境下的文明人:為了維繫社會的生產必須壓制個體慾望,努力工作;為了尋求社會的認同必須滿足個體匱乏,努力消費。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統治即建立在這種超我的強化之上,自我為了服從社會規範必須壓迫自身享樂和破壞的衝動。弗洛伊德把無產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的反抗表述為一種對文明的反動,被剝奪基本社會權利的階層會試圖擺脫這種匱乏,拒絕承認文明的禁止。藝術在文明社會的功用,即如弗洛伊德所說,提供消費社會的替代性滿足,為社會的每個個體提供自戀型的文化理想。一方面,它構成了階級矛盾的替代性產物;一方面,它又成為了文化單位之內與文化敵意力量之間鬥爭的動員力量。藝術表現為意識形態,成為了緩和矛盾和轉移仇恨的工具。即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中提到的法西斯主義美學。

  • 2.女權批評

我並不是很熟悉女權批評,故而不能詳加闡發,僅簡論。

弗洛伊德的《一種幻想的未來》針對宗教的分析,提出了一個洞見:即兒子對父親的愛恨交織構成了宗教的基本概型,而隱藏在所有神聖形象背後的一直是作為核心的父親。這一觀點說明了主導的文化意識形態,本身是以父權為核心的。

諸如文學創作中的個人化上帝。詩人們都聲稱自己從屬於永恆的繆斯,對於藝術本身的追求源於對個體化上帝的熱愛。向死而生意味著主體意識到自身的有限性,棄絕塵事的愛欲,朝向至高者轉化。詩人將女性比喻為無私奉獻的典範,學習這種精神成為上帝的侍奉者。父權成為了藝術中至高的象徵,這是哈羅德·布魯姆形容的強者詩人的另一層含義,這也成為了詩人反叛父輩的原型。女性崇拜和貶抑女性是這種結構的兩個傾向。

穆爾維的《視覺快感與電影敘事》大量引述了弗洛伊德。

女性批評和後殖民主義確實是在為自身的政治權力站台。

  • 3.文本批評:藝術家的自戀人格結構/施虐狂與受虐狂

在典型的藝術家成長小說里,都有一個藝術家的愛欲升華的結構。藝術家既是施虐者又是受虐者,其對藝術的熱愛往往源於對自身慾望的節制。小說典型如紀德《窄門》/三島由紀夫《假面自白》/托馬斯曼《威尼斯之死》/里爾克《馬爾特手記》等;詩歌典型如卡瓦菲斯和諾瓦利斯。藝術的升華結構包含著這樣一種類型:自戀-虐戀。在藝術家的早期的自我探索階段,諸如三島由紀夫的《假面自白》,自體性的性滿足構成了對美追尋的動力。在藝術家對塵世之愛的棄絕,轉向對至高者之愛的轉換的過程中,這是一個由施虐狂-受虐狂的被動轉化。藝術家放棄了愛的對象,轉向自我,新出現的藝術/上帝成為了主體。藝術家成為了藝術的崇拜者。

哈羅德·布魯姆的《影響的焦慮》是文本分析的典範。

  • 4. 凝視理論

這個觀點在弗洛伊德的《本能及其變化》中有所闡發,弗洛伊德在文章中談到了兩種本能的對立,:施虐狂——受虐狂(sadism—masochism)、窺視癖——裸露癖(scopophilia—exhibitionism)。針對窺視癖-裸露癖的分析構成了凝視理論的基礎,包含三個部分:凝視的對象性;對象的消失和凝視的自我內化;社交行為中他者的引入。

-


首先弗洛伊德的理論是不可能錯誤的,因為那不是科學,是不能被驗證的。所謂被現代心理學否定,那是從科學的角度否定,因為現代心理學的屁股是在科學這裡,但你不從科學的角度看待,弗洛伊德就很有生命力了。

用弗洛伊德的理論可以搞文藝批評,用古希臘的,語言學的,德國古典美學的,人類學的,藝術史的理論也都可以,不能說以上學科都不是科學,就統統打倒了,就不能用來搞文字批評了。

看待一個問題的角度有很多,科學只是其中一個,而對於藝術而言,科學的視角恰恰是最不受待見的那一個…


誰說我們心理界說弗洛伊德錯的,只是他的理論大部分不具備科學性,無法驗證真偽。

但是不能證明他是錯的。


瞎說下。因為二十世紀以來的很多文學理論,比如說新殖民,女性主義,並不是單純的從文學角度出發的,很大程度上是代表這些理論背後的意識形態而站在這個舞台上的。


托馬斯·曼:

弗洛伊德最大成就,就是用醫學辭彙把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哲學家的發現重講一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是心理學思想傳統中唯一一個帶有強烈哲學色彩的學說。自然,精神分析學派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也是從它的哲學意義出發的。


每次看到或聽到別人說弗洛伊德的思想是錯誤的,我就有一種想揍人的衝動。誰都沒資格說弗洛伊德的是錯誤的。不科學不能代表不正確。白貓黑貓抓到老鼠才是好貓。


利益相關:後現代流派,也喜歡人本主義,學過皮毛的精神分析基礎。

知乎習慣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答主說的這個現象我只在一些心理學撕逼中見過,並沒有大範圍在文獻里見到。反倒是精神分析特別適合東方人,在心理學領域受眾相對比其他流派更廣一些。


因為後人幾乎沒什麼人願意像弗洛伊德自己那樣花一輩子時間去研究和不斷修正精神分析的理論,更多對精神分析提出批評的人很容易站在一個盲人摸象的角度去評價這件事。


因為,首先,弗洛伊德是晚年才開始發神經的,早年人家是心理學的開拓者好嗎?

其次,弗洛伊德在文學批評上從來沒被人說是錯誤過,他的文學批評水平一直是頂尖的好嗎


因為它們只知道弗洛伊德,連斯金納都不認識。

巴浦洛夫的英文估計也認不出來。


因為可以。

不僅是精神分析理論,任何理論都可以用在文藝評論上,只要顯得文章高大上就行了。


因為文學家通常都不講什麼道理


我對文學批評沒有足夠的了解,所以這份回答先匿名,將來或許會解除匿名。

為什麼心理學普遍認為錯誤的弗洛伊德的理論,仍然被運用在文學批評領域?

如果要一句話回答,那麼很簡單。心理學是科學,弗洛伊德的理論不是科學,那麼心理學界自然不能接納弗洛伊德的理論。而文學並不是科學,文學批評又不是科學研究,那麼自然是怎麼好玩怎麼來。弗洛伊德的理論蠻有趣的,用來進行文學批評,沒什麼不妥的。

如果文學批評也算是學術圈的一種活動的話,那麼它一定排在鄙視鏈的最末端。而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能看到文學批評使用哲學理論、心理學理論、社會學理論,但我們沒看到哪一個科學工作者會使用文學理論來幫助他的研究。

文學批評這種東西,一不講究實驗方法,二不講究數學方法。可以認為,文學批評屬於一小群人的自娛自樂,與科學相比,它更接近於藝術。而藝術這種東西,開心就好,不必要求真。

也許有人要指責我是一個科學主義者。我必須承認這一點,我的確認為只有科學才是探索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唯一正確方式,假設有正確方式的話。但我也從來沒有否認文學批評的價值。難道這個世界上除了求真之外,就沒有別的有價值的東西了嗎?玩桌游不是很開心?唱歌和游泳也很有趣啊。文學批評也一樣,用一些理論來分析一些文學作品,這難道不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就像人類發明一些規則,然後在這些規則下玩遊戲,就像圍棋一樣,這本身就足夠有趣了。

文學批評領域內,本來就沒有對錯之分。因為文學沒有「事實」,自然也沒有符合事實的「真」和不符合事實的「假」。開心就好,就不用講究真假對錯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上一輩較迷信的人總會說他們看見過鬼神?
「後悔」在心理學上怎麼理解,是屬於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
怎麼才能發現自己的興趣?感覺自己現在越來越消極。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什麼事情都激動不起來。這是怎麼回事?

TAG:精神分析 | 弗洛伊德 | 文學理論 | 文學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