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小對孩子把英語當成「方言」來教育會怎麼樣?
由於自己從小英語就還不錯,不管是口頭還是書面上,並因此受益很大(眼界開闊,認識的人,實習機會等)。所以覺得以後對於下一代想直接進行「方言式」(比喻)的英語教育
——意思就是類似那種父母一個是中國人一個是外國人的那種家庭環境,或者說ABC的家庭環境。從一出生我就盡量只跟孩子說「英文」(類似方言),可能我對象跟孩子大部分說「中文」(或者也帶點英文),想營造類似那種「跟爸爸說話的時候還是習慣用英語」的感覺。 只是一種設想,不知道可行嗎?如果在中國的環境下。會不會有什麼反作用和不好的效果? 至於能力部分的考慮,自己平時工作語言是英語,口語水平大概就是:認識很多外國人都說第一次說話的時候不信我不是ABC。具體來講就是口音無限接近Native speaker,流利程度比較接近Native speaker(不知道這樣表達的清不清楚語文差哈哈)。所以要是讓自己來承擔這部分的教育責任的話,自己的能力應該還是能達到的。(更何況成家是10年後的事了,還要不斷學習和提高嘛) 就是想問問有沒有這樣做過的朋友,畢竟很可能這樣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不太好的效果?會不會只是我自己一種美好的幻想哈哈哈哈求打破 不知道該邀請誰……(?_?) ––––––––––––––––––––––––––– 總結下答案觀點: 1、如果中英轉換困難,難以融入中文社交圈2、會影響語言結構的表達 3、沒有足夠的語言環境支持
4、不同語言的口音會互相影響,最後可能那種都說不好(但也有可能等長大了後就都說好了) 5、試試你就知道了_(:3」∠)_(我離結婚還十萬八千里哈哈哈我才大三,就是跟大家探討一下這種想法)
根據我那些國外的親戚們的小孩的狀況,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本在10歲以前,小孩是不知道這裡面有兩種語言的,然後就混著講,你將會覺得非常蛋疼。這個問題在長大後會自動解決。
廣東人說粵語,上海人講上海話,貴州人說貴州話,東北人講東北話,大家從小就學習當地語言,就和美國人英國人講英語一樣。
那我們是怎麼學習方言的呢?
不是背「方言900句」,也不是學方言音標,更不用記方言語法和句型。小孩子所學的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最先從大人口中 「聽」 到的,慢慢記在了心裡,然後某一天「脫口而出」!
英語說白了就是一種方言
哪國人能說哪國的外語,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從小在什麼語言環境下成長,就能自然習得這個語言。我們覺得英語難學,外國人也覺得中文難學,可是你看,我們大家是不是中文聽說讀寫都沒有問題?!
用學方言的方法學習英語
想想每年寒暑假,在外婆外公奶奶爺爺那兒待一段時間,是不是我們的孩子都能來幾句地道的方言?外語沒什麼可怕的,用同樣的沉浸式方法,即使在中國,也能給孩子創造一個英語小環境!
我英語發音不好能教孩子嗎?
我們的發音,不管是英語還是中文,或多或少,都是有口音的(播音員除外)。可是我們並不會因為中文有口音,就不和孩子說中文了吧?多給孩子聽原版音頻,孩子聽力的主要來源是純正的,這樣不但不會影響孩子的發音,家長的不正確發音反而會給孩子提高聽音辨音的能力。
告別「課堂英語」
傳統的英語學習方法強調聽力,朗讀和背誦,卻忽視了應用環境,結果造成了「課堂英語」。課堂英語就是課堂上說英語,能唱兒歌能讀繪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運用,這和「啞巴英語」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爸爸媽媽們一起來試試看,把兒歌繪本裡面的內容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用學方言的方法教小朋友說英語!
以前看過一些材料,了解到的信息是這樣的:
1、題主的想法是可以實現的,但也存在副作用,就是多語言環境下的兒童,有可能無法融入其他孩子的社交圈(因為大家說的話不一樣嘛)。2、要想讓孩子的英語達到母語的水平,平時交流中英語使用至少達到40%以上。3、多語言的重點,不在「單詞」,而是語法結構完全不同,有可能造成孩子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表達。自己身邊的案例是這樣的:我一個親戚的親戚,一家人很早就去了加拿大。加拿大是英法雙語國家,我這個親戚的親戚一家又不願意放棄華人文化,所以小孩子寫信回來,一遍中文,一遍英文,一遍法文。說明這孩子的語言能力挺強的,沒學亂了。b( ̄▽ ̄)d好想回答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吧。 我是英語專業畢業後來在外企工作,生了孩子之後就一直研究如何自然教孩子英語的方法。看過二語習得的很多理論,還有語言學家分析的各種利弊,在自己孩子身上進行了實踐。 開始的想法和樓主很像,就是決定她一生下了就和她說英語,不說漢語。老公和婆婆說漢語就好。
實行的過程遇到第一個困難就是自己的口語水平。我的口語在外企工作毫無壓力,想日常用語有啥難的,下載了各種英文孕期知識,app也用英文的,就為了使用英語描述。 於是一出生就給她用英語打招呼,早上morning,晚上good night,兒歌唱twinkle twinkle。餵奶,哄睡,各種情境都準備了英文。 但是,人在突發情況下和傳達情感時會說母語,啊呀,拉粑粑了,媽媽給你洗屁屁,寶貝太親親,用母語一溜溜的,用英語就乾巴巴的,因為英語畢竟是我的第二語言。
難道因為英語我就要放棄傳達自己的情感嗎?比起語言,更想用漢語撫慰孩子,就這麼簡單真實的需求,我決定放棄全英文的方法。我做不到,還是找個老外老公更容易。 但是並沒有完全放棄,到了抱著孩子出去玩的時候,我用指物教名詞的方法,看見月亮,不說月亮,指著說moon。但是又會唱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手拉手的兒歌。 這樣好些詞孩子知道的是英語,然而對她來說都是發音而已,她沒有漢語英語的區別。 她會崩詞的時候,第一個就說moon。 有一些理論是很不建議嬰兒雙語的,因為會混亂,而且會比同齡孩子學會的語言晚。我的孩子果然比同齡孩子晚,一歲七八月的孩子說的話比我的兩歲孩子還多。而且家人也很著急,我雖然知道會這樣,但是考慮到會說話了就可以交流了啊。我又決定停了全部英語輸入,先學習漢語。 因為發現老公和婆婆對孩子的影響不能和媽媽比,孩子在媽媽面前天然放鬆愛表現,學習速度很快。 一段時間特意說話,語速放慢,孩子很快就跟上同齡人步伐了。日常交流也沒有問題了。 之後我又開始進行英語輸入,中文繪本和英文繪本都讀。聽的兒歌也是中英文都有。買了點讀筆,平時點一下會讀故事會唱歌。 然後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孩子開始混雜。 打開英語繪本,我指著門,說door。她說,門。我說door,她說,門!很明顯奶奶給教過門了,孩子的認知很困惑,為什麼媽媽說的和奶奶不一樣。我想了想,是時候告訴她真相了(哈哈哈哈),我說,哦,英語是door,漢語是門,有兩個名字哦~她懵懂接受了。於是繼續愉快得進行。 看過一些英語教育理論的話,就知道有沉默期這個概念,之後就是輸出了。 不久前2歲半前一兩個月吧,開始輸出。有一天忽然說了thank you,我很驚喜,我給她說了一段時間了,沒想到開始輸出了。同時漢語的謝謝也會說了。說的時候,我會回答不用謝。好玩的事情又發生了,她有一天在我說完thank you之後,忽然說,不thank you!就這麼會造詞了,我狂汗。這就是英漢夾雜。不過這種現象隨著辭彙量增加和使用頻率變多自然會消失,所以我重複告訴她,welcome,她也漸漸開始用welcome回答了。 現在孩子兩歲半,學會不少漢語兒歌,最近的一天突然把四句twinkle twinkle 背出來了,我超級驚喜。原來一切如此簡單,只要媽媽不斷給她唱就好了,有一天,自己就開始模仿了。老公覺得很新奇,拿手機錄了5遍,唱得孩子煩了終於不肯唱了。我的原則是我只管輸入,孩子忽然表演了就大大鼓掌。不表演也不強求,出去親戚讓表演,只表演一次,不願意就會解釋說,哈哈越讓唱越不唱。最重要的是興趣和無壓力。 爸媽網論壇上有很多牛娃,我的孩子和他們比起來非常一般,但是我的目標也很低,就是希望英文是她熟悉的,以後不用補習的一門,可以用來看外國動畫看小說的,以後瀏覽英文網頁無壓力的這麼一個目的。 我擅長收集資料,開了個公眾號和周圍媽媽一起分享,如果感興趣,請關注,有時間會慢慢更新手裡的資源,如果有需要的也可以給我留言。 在我的朋友圈,我常笑稱,來來來,找我嘛,沒有我找不到的資源!不過更新時間比較隨意,有需要短我。樓主這麼年輕就關注真的很好,我們的經驗希望能夠幫到你。等你給孩子教的時候,一切都不一樣了,我們的孩子學習英語會更自然更容易,更實用。我們學習這麼久英語,教給孩子是非常自然的一個過程。
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雙語條件,但是智慧媽媽可以自己來動手創造英語環境。一起努力。http://weixin.qq.com/r/VXXZwTDEmW3mrXSi9yB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說一句,方言的一個特點是可以朗讀文言文,並且和普通話有一定相似性_(:з」∠)_英語顯然不具備
7歲前的小孩子語言天賦最好,學多幾門語言對他們來說毫無壓力。所以,從小的雙語教育我認為是一個很不錯的途徑。
至於父母的英語能力,我想說的是,不會說英語難道還不會讀和重複英語嗎?記下一些短句和辭彙,和孩子互動就可以了,作用在於幫助孩子建構英語的語音庫,而這個語音庫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對英語語音的敏感程度。這在孩子上學以後,會大大的幫助他們進一步學習英語的。
其實,我覺得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像native speaker一樣長大說英語倒也不必要。最重要的是能夠用英語無障礙交流,而不是說的有多溜。好像很多歐洲的非英語國家一樣,需要他們說英語的時候,他們可以很好的表達他們的觀點,和你溝通,而不是像很多中國人一樣,不自信,害怕英語。
另外,和孩子練英語,從6個月左右就可以開始了,要和他們交流,有肢體的互動,因為這段時間他們需要肢體感官來刺激大腦對信息的接受。如果只是放歌曲和動畫片什麼的,效果並不好。還有就是,用遊戲的方法和他們練英語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我也打算以後分享一些幼兒英語的遊戲方法,很簡單但是很有效的。記得碰到過一個來自多佛的家庭。中年父母混雜著說加萊口音的法語和多佛口音的英語。估計除了當地人, 任找一個精通英法兩種語言的人也未必能全聽懂。上小學的兩個孩子倒是能說流利的標準英語和標準法語不會混雜, 和父母則熟練的講英法混雜的方言
試一試吧
也帶點兒英文?
_________以下是修改注釋版________好寶兒,飽哭,巴士餓不給儂買玩具,也不是牟得草票,是醬嬸兒的哈,it is too dangerous.好寶兒(天津地區)
飽哭(不要哭,河北部分地區用法)巴士(不是,山東地區用法)餓(我,陝西用法)
儂(吳語區)牟(沒有,粵語用法)得(沒得,西南官話區用法)草票(鈔票,上海習慣用詞)醬嬸兒(這樣式的,砍省用法)恩,這樣孩子不止會外語了,行走中華問題也不大。
最後
「媽媽啊,naive!」
有個同事來新加坡十多年了,有兩個小孩,一個讀pre-school,一個讀primary school。根據他的描述,之前還想在家裡交他們倆英語,現在基本都是跟著倆孩子學英語。倆小孩在學校自然說英語,在家他們也是說英語,產生一種同事給孩子說普通話,孩子用英語回答的情況。
其實小孩就是懶,用一個語言能交流,他們才不願意多學一個。我在想小朋友如果在幼兒園以及其他地方都用中文的話,會不會覺得,啊,和老爹說話好麻煩於是不說話了,哈哈哈哈
看到這個問題,我馬上想起前幾天碰到的一個瑞士小孩。小孩今年剛滿四歲,在中國生活兩年,中文各種流暢,見了我脫口而出,你是熊二嗎?(我身材比較魁梧:-()
這還不是驚人的, 我剛想賣個萌,轉頭聽到她和她法語區的媽媽說法語,和德語區的爸爸說德語,又和一起玩的小夥伴唱起英文兒歌,當時我的心情是這樣的:話說瑞士人以幸福感世界第一自居,是不是因為從小培養了強悍的語言能力有關呢。瑞士是個彈丸小國,但有四種官方語言,分別是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羅曼語,比例如下:再加上世界通用的英語和我大天朝語,我心底里說,難道此小孩的雙親,是要把自己的小孩子累趴下的節奏嗎?果然瑞士人天生就是干留學中介(中立國)的料!回到題主的問題,從小教自己小孩子英語會怎樣?(題主還在象牙塔里,想得可真是遠啊,難道真的是豪二代)我的回答是,如果條件允許,絕對有必要!!!快90歲的喬姆斯基老爺子說了,你們小時候沒學好英語,長大才成就了XDF。
可問題是怎麼學?從小是多小?如何評估這種學習的效果呢?我看到樓下有把小孩子教的門和door都分不清的,這就是典型的路子不對頭啊。在學習語言的初期,2歲以前,切忌有意識得對小孩子進行外語的填鴨式教學,否則有可能造成不良後果。國內很多家長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一兩歲的孩子剛學會走路,談何跑得快呢。由於工作原因,我經常能碰到一些外國家庭以及跨國家庭組合,據我觀察總結,凡是小孩子能在上幼兒園之前(5歲),能流利講三種以上語言的,都具有以下特點:1. 家庭生活富足,父母都高知2. 父母中至少有一方能長期陪伴孩子左右3.小孩子性格外向,喜歡參加各種活動4.孩子經常唱歌和畫畫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就不用說了,遠非一般的培訓班能教出來的。小孩子自身的性格也非常重要,有些小孩子性格內向,不喜歡說話,2歲左右說好自己的母語都費勁,你如何指望他們能多學幾門外語呢。尤其重要的是,在小孩子說好一門語言之前(除非是混血寶寶),不要一下子用多種語言進行教育。如果父母實在是心痒痒,可以採用潛移默化式的教育方式,比如讓孩子聽外文兒歌,或者聽外文童話故事,讓小孩子給自己的寵物或者畫筆下的動物起英文名字。但一定要讓寶寶知道,他/她所學的是另一種語言。
在兩歲到六歲之前,都是學習外語的黃金期,喬姆斯基老爺子曾經說過,兒童內部都有統一的語言轉化系統,不管是中文、英文、法文、德文,他們都可以自覺得理解並抓住這些語言的語法基礎,進而能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在這段時間內,父母雙方中,最好有一方,在絕大部分時間內,只對孩子講某一種語言。當然,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請有資質的外國老師來家裡教,或者送孩子和老師進行小班的訓練。我個人認為,如果父母能力和時間都足夠的話,父母來進行教育是最好的。
我還要提醒一句,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是童年,別太早來用大人的眼光來判別孩子的優劣,順其自然最好!
在英文環境下,單從語言角度來說,英文比中文容易,我女兒4歲半英語o基礎剛插班進幼兒園的時候,我擔心她不會溝通,跟老師說回家我會多和她講講,老師卻要求回家必須只說中文,否則後果就是三個月後只講英文了。
遺憾的是小朋友初期不會說,孤獨地在教室的動物區喂兔子逗松鼠,寧可跟不會說話的動物用眼神交流,也不願意開口和人說話,哪怕是老師特地安排的華人孩子。根本不願意和土澳一起,每天去幼兒園都是十分抗拒,先是哭,再是躲,然後寧可反鎖房門不吃不喝,也不去幼兒園。一到周末就開心地說這說那:我最喜歡放學的時候可以跟Lucy婆婆(學校里的華人營養師)要cookie,我攤著手說one more她從來不會說no more!(原話,她就是這樣一點中文+一點英語來表述的)就這樣周一到周五自閉,周末變回天使,我怕她從此厭學,帶回中國了。
沒想到回來以後,她去英語課,兩個學期下來每次都是第一,每次課都是樂呵呵跟我說:媽媽,這個在3Apples的時候老師教過的!我以為她在那裡只是哭腫了眼睛,沒想到居然學了很多,也許那會兒狠心一點,她就繼續沿著當初的軌跡走下去了。
用什麼語言,都只是交流的工具,母語是英語,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在中國大陸讀書,只在低齡期看起來高大上。你設定的方向,她能走就走,別逼著孩子怎麼怎麼做,心理陰影面積大於體表面積,就算混個MIT博士回來又如何?我失敗的經歷,只能安慰自己也提醒大家:靜待花開!認識一個朋友,父母都是中國人,但從她出生開始,爸爸永遠和她說英文,媽媽永遠和她說中文。現在中英文自如
看了樓主的描述我覺得可行,只要你們兩口子保證英語和洋人講的一回事兒就行。語言學而論,小孩兒小的時候的語言學習能力最強,這時候學外語(純正的)是非常好的。因為過了一定階段後,記得老師說的是十幾歲,語音和變位的習得能力就比較有限了。很多中國的或中裔的英語大學問家,對英語的把握比洋人都好,但是語音和卻很難有相應的高度,原因就在這兒。當然,做學問無謂語音,但生活中還是想說的更洋氣對吧~中國有些家庭,本著與世界接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以極其有限的發音和語法水平教孩子說英語,這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如果題主自信英語水平過關,並不會在諸如主謂一致的問題上犯錯,這是沒有問題的。加拿大有很多英法混講的小孩兒,不還是健康成長嗎。。。語言學過去一學期了,要忘光了。。。
是這樣的 孩子的語言知識體系在5歲之前形成,12歲左右基本完善,所以,題主如果想要對孩子進行雙語教育,在學習語言期開始,看起來似乎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是問題又來了,題主也說過,孩子在長大之後會不會造成語言的混淆?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答主從小在方言區長大,對這一點感觸很深,方言區的孩子如果父母一方說方言,一方說普通話,孩子在幼齡期形成的語言習慣就會是【在普通話基礎上有方言的部分口音,從而造成普通話口音生硬,方言也說的不大地道】所以答主的建議是:先讓孩子在基本語言期,也就是1歲半以前學說普通話,在1歲半以後再開始雙語教學,這樣其實效果會更好,當然在1歲半之前也可以給孩子聽聽英語磁帶啊歌曲什麼的,但是重心依然放在普通話中文上。如果孩子以後不是非要移民,或是非要去留學的話,其實國語教育還是很關鍵的。良好的國語基礎教育會讓孩子這一生都受益無窮,因此最好在孩子幼兒園畢業(6歲前)掌握3000以上漢字。
樓主的想法很美好,能力也很達標,我覺得完全可以實現。
一、這不是什麼「方言式」的英語教育,這就是給孩子提供雙語的環境。二、孩童時期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想想我們小時候只花了兩三年就熟練掌握了一門語言,多牛掰的事情。對於學習雙語的孩子呢,早期就給他一個雙語的環境更加重要,因為小孩子會擁有若干套不同的語言系統,他們可以在不同語言中來迴轉變;可是如果你學習第二語言的年齡較晚,在學習第二語言時你會試著套用第一語言的發聲系統和思維習慣。小孩子的模仿能力一級棒,所以在小時候就給他這樣的環境他模仿的就是最純的發音、最純的表達、甚至是最純的英文思維方式。不是經過轉碼後的。原汁原味的東西當然好啦。
三、至於如何做到,那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你要堅定地灌輸給小孩子,跟爸爸一定要說英文的語言環境。樓主應該在國內,所以中文環境肯定大於英文環境,小孩子的中文肯定會比英文學得快,這時候他就會在表達時選擇最簡單的方法。那你能不能堅定地對他說No呢?甚至不理他。他用中文傳達給你的信息你一概要當做沒收到。
四、至於會不會影響中文口音,會不會用中文溝通融入困難,樓主低估了小孩子的聰明程度。
我以前有一個學生,爸爸媽媽都是新加坡華人,從小定下規矩,跟爸爸說中文跟媽媽說英文,我教她的時候是小學一年級,英文中文都超級溜,沒見他說羊肉串中文,也沒見她說changlish.上課遇到我不知道用英文怎麼解釋的詞語,她就經常幫我做翻譯,轉成英文解釋給中文差的小朋友聽,毫無障礙。她的習慣都已經養成了,一見到爸爸自動中文模式,一見到媽媽自動英文模式。一家人在一起英文溝通。但是她的爸爸也說重點是要堅持,小時候她也會圖省事用英文跟爸爸說話,爸爸就當做聽不懂、聽不見、不理她,有時候是會很忍不住,但是還是那倆字:堅持。五、祝樓主快點生孩子,然後給他拾掇拾掇,讓我們看看成果如何。很久以前 看過一個報道 大致意思是 從小從雙語環境下成長的兒童 不但沒有語言混亂 反而更有優勢 不過 你要保證你的英語真的能達到很高水平 即母語水平。不然你發音不準 你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拐不過來。你語法混亂 你孩子可能一輩子也拐不過來。
我表弟,媽媽是廣東人,爸爸是河南人。然後,剛學會說話時。一句話三種語言,廣東話,河南話,普通話。現在能分清了,講的都特別6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