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精釀啤酒」?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啤酒新世界,歡迎關注討論。
感覺大家對這個概念的定義都不是很一樣……
誠如銀海所說,精釀啤酒Craft Beer如何定義在世界各地都是個難題。美國的部分和中國的部分請參見銀海的解答。我補充一些日本的情況。
日本是亞洲最大的精釀啤酒國家,目前各種小廠有近200個,頂峰時期有300個左右。但我喝過的40個酒廠共計125種日本精釀啤酒中,真正特別突出的並沒有太多。因為日本在一開始發展精釀啤酒的時候走的就很奇怪,或者說微妙。
1994年以前,日本酒稅法嚴格規定開設啤酒廠,年產量最少要2000000L,否則不能辦理營業執照。所以當時能夠生產啤酒的全都是大財閥,也就是朝日、麒麟、三得利、札幌這些傳統啤酒公司。1994年政府將酒稅法中的最低年產量降低到60000L。這才有了所謂日本「精釀」啤酒。
但是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那個時候所誕生的小廠並不把這種啤酒叫做「クラフトビール」(Craft Beer),而是叫「地ビール」(可以理解為地方特產啤酒)。換言之,這些酒廠大部分都不把自己生產的啤酒當作精釀啤酒,因為大多數人沒有這個概念。他們只把他當作一種禮物,一種外地遊客來旅遊帶回去的紀念品。而且這種概念在很多小酒廠的意識裡面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去年在門司港喝酒時他們把6瓶包裝外賣的啤酒稱為「お土産」,就是土特產。
土特產有時候是可以不顧及質量的,「我們村產的東西就這樣,就是這種口味!」,因此在政策放開之後的新鮮感一過,很多酒廠就沒銷路了。難喝,還貴,不是旅行的季節當地人也不喝,慢慢就淘汰了很多村建酒廠。
日本啤酒面臨的問題其實也是文化的問題。一個懂禮貌的國家,出門旅行總要給親戚朋友帶些土特產,這才使日本精釀一開始就走的比較奇怪。另一個問題是日本人本身就是清酒燒酒文化,有一次我在日本坐火車,生生看著一個日本老頭在兩個多小時的旅程里把一瓶燒酒喝完。啤酒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上班族下班後的一杯「消遣」,而不是用來品味的東西。所以引發了一個性價比的問題,誰願意對日常的消遣花更多的錢,有錢就買好清酒喝啊。再加上低麥芽含量和沒有麥芽成分的第三類啤酒這種「假」啤酒的便宜貨存在,更沒人願意再精釀啤酒上花錢。
當然,也有一些留學美國或者歐洲的人是清楚知道什麼是Craft Beer的,因此這批人其實極力主張把「地ビール」變成「クラフトビール」。有這些背景的酒廠或者比較早做出口生意的酒廠的酒品質量都會比較有保障,而我也傾向於把這些酒廠稱為真正的精釀酒廠,不過他們現在也叫地ビール。
既然還是地ビール,就會面臨銷售渠道的問題。就像北京上海還好,但到了蘭州,西寧能在超市買到的好啤酒數量就局指可數了。日本也是一樣,很多小酒廠都出不了本省,酒再好也沒人知道。
綜上的種種原因,對於日本和美國在是否有非精釀酒廠控股時的態度,現階段我恰恰與銀海相反。我倒是覺得以日本的現狀應該有一些大廠參與進來,然後利用大廠的資源先來幫助更多的日本人認識什麼叫Craft Beer,然後再提純粹性和精釀文化可能會更好。我在日本喝過麒麟下屬一個精釀小廠的酒,那款Stout的質量簡直和大阪獲得過WBC金獎的箕面的Stout不相上下。說明如果他們想做出好酒,完全沒問題,而且他們也正在這麼做。
上面說了這麼日本,其實是想說連日本這個亞洲精釀啤酒第一大國都沒真的弄明白什麼是精釀啤酒,或者說他們發展了20多年其實也是精釀啤酒的新型國家。日本靜岡縣Baird Beer酒廠的老闆Bryan Baird是個美國人,他在2011年是這麼評價日本啤酒市場的:日本啤酒市場目前還是在起步階段,所以有很多平庸的啤酒存在。日本的啤酒消費者想法很複雜,或者說有些難理解……不過現階段日本總算有10-20個酒廠還是值得關注的,未來還是一片光明。
說回中國,我相信大廠是不願意改變像麒麟一樣做那種好喝的啤酒的。因此才會把發展精釀啤酒的任務交給了這些現在為之努力的人們。那些堅持個性,提升酒品的小型酒廠酒屋們。
至於什麼是精釀啤酒,或者是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精釀啤酒等他們去定義吧~到底什麼是精釀啤酒?她和所謂「商業」啤酒到底是什麼區別?這可能是現在聊啤酒最常見的問題,也是我被問的最多的問題,也是現在啤酒文化中最本質的問題,但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
精釀啤酒,Craft Beer,不止是在中國,在國外,也各種定義,各不相同,有人說,當你喝下一杯酒後,願意再來一杯,去聞她,去品她,就叫精釀啤酒,有人說,不加大米玉米等輔料,用傳統方法釀造的,就叫精釀啤酒,有的人說,小型酒廠產的小批量啤酒就叫精釀啤酒,還有人說,只要好聞好喝口感好,管她哪裡產的,就是精釀啤酒,或者,不是嗎?
現代精釀啤酒的發源地,美國,有個釀酒師協會官方的關於精釀啤酒廠的嚴格定義,並已延用了很多年:
1.
年產量最多不多於600萬桶。(給大家個直觀感受,燕京的產量是這個是十幾倍)
2.
酒廠不被或是低於25%的股份被非精釀啤酒廠控制。
3.
至少有一款主打產品,或是超過50%的銷量中,沒有使用輔料來釀酒,或者用輔料也是為了增加風味而不是減少風味。
這個定義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意義和作用?美國人為什麼要這樣來定義精釀啤酒?回答這些問題以前,我們先來看看那些常見的一些「民間」的定義和說法。
最普遍的一種定義,「好喝」的酒就是精釀啤酒,首先,「好」字是沒辦法定義的,比如說,受到民眾,特別是啤酒愛好者追捧的酒,就是精釀啤酒嗎?美國有個Goose Island釀酒廠,美國非常牛比的「精釀」啤酒廠,其產品有相當高的口碑,在全美和世界各啤酒比賽中斬獲無數大獎,每年年底都會推出限量版的各種啤酒,上架不到半小時就能被搶購一空,甚至許多愛好者會在高速路上等著酒廠出來的送貨車,跟著送貨車到送貨地點,馬上搶購~!你說這樣的酒廠產的酒是好酒嗎?當然是好酒,但是對不起,它卻不是美國釀酒師協會官方承認的精釀啤酒廠,因為她在十年前已經被百威集團收購,而百威並不是精釀啤酒廠,所以也得不到美國人的承認了。
那不被大酒廠控股,產量不高的小型甚至作坊式的酒廠,就一定是精釀啤酒廠了嗎?當然也不是,發達國家還好,在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很多微型酒廠,啤酒自釀酒吧,產量少,甚至全手工手產,但質量卻很低,粗製濫造,明顯有怪味,與宣稱的啤酒風格嚴重不符,有的雖然酒品稍好,但酒品沒有任何特色,土鱉式的商業氣息非常明顯,酒品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創造,舉個極端的例子,比如一些所謂「德式自釀啤酒」,號稱「純正」德式啤酒,宣揚遵循德國啤酒純凈法(這個法有多麼的無聊和愚蠢,有機會我會講到),明明是個中國啤酒專賣中國人,卻象達芬奇傢具這樣的土鱉企業一樣假裝一個洋背景,在當前全世界都在以生產本地特色啤酒為榮的時候,還守著個德國老古董不放(而且還學得不象),這樣的酒,就算好好做了,又怎能稱得上精釀啤酒?
那用傳統方法,優質的傳統原料釀造的就一定是精釀啤酒嗎?或者說,精釀啤酒必須使用傳統方法和原料進行釀造嗎?當然也不是,從精釀啤酒運動誕生起,創新就一直是和她相伴的,特別是在美國,創新精神本來就在他們的基因里,所以,不管是從原材料上,釀造方法上,甚至整個的啤酒理念和營銷方式都有了巨大的革新和創造:釀酒的原材料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豐富多彩過,不僅麥芽,啤酒花,酵母的種類極大豐富,各種其它前端後端的原材料都已用在了啤酒釀造中,各種各樣木桶,各種各樣的細菌,各種各樣歷史上都不曾出現的香料,辛料,和瓜果蔬菜,可以說現今的啤酒原料,只有想不到,沒有釀酒師做不到的了。釀酒的新方法也是層出不窮,特別是各個美國的精釀啤酒先驅大廠,開創了很多過去想都沒人想過的技術,各種創新,各種反傳統,難道能說,他們就都不是精釀啤酒廠了嗎?
那麼,到底怎樣才能叫精釀啤酒?為什麼被大酒廠控制了就不能叫精釀了?跟原料工藝都沒關係,那怎麼定義呢?讓我們還是回到美國人的做法。
美國人的定義里,最不好理解的就是前兩條,也被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不認同,常見的觀點就是,只要認真做,不偷工減料,好喝,就是精釀啤酒,管她酒廠的年產量或者管它股東是誰做什麼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想明白,我們為什麼需要給「精釀啤酒」,這樣一個新興的,小眾的事物一個明確的定義?舉幾個例子,我們接下來會介紹到的聞名全球的頂級精釀啤酒,比利時的修道院啤酒,這種啤酒要求,只有由信仰Trappist教的修道士在修道院內以慈善生產為目的生產的啤酒,才能稱得上修道院啤酒,才可以在酒瓶上打上「Authentic Trappist Product」 的字樣得以認證,你可以想想,要沒有這種出於對文化的保護來進行的這個認證,市場上Trappist Beer 早就泛濫,這也再也不是一種質量,特別是文化的象徵。你再想想,只有香檳地區產的起泡酒才能叫香檳,只有干邑產的白蘭地才能叫干邑,在茅台產的茅台才能叫茅台,每一類產品的定義,都是為了保護這個產品,和與之相關的文化。
所以,為什麼要提出「精釀」啤酒,是因為我們想把某一類「啤酒」獨立出來,更好的發展她,保護她,而為什麼要保護她?因為天敵實在太多太強。
道理很簡單,大型的資本,大型的工業啤酒集團,他們天生就是精釀啤酒運動抵擋者,他們天生就是殺手,這是資本和生產的本質決定的,他們無法接受這種強調多元化,精品化,和本地化的新興事物,而所有的精釀啤酒廠,至少她的起步一定是小型的,很多酒廠因為她的特色化,永遠也只能小型化生產,而這些小型的啤酒廠,就算完全聯合在一起,也根本無法在廣告上,法律上等各個層面,和大型工業集團做任何競爭,所以,只有隻讓小型的獨立性啤酒廠有資格享用精釀的名字,才能更好的保護和推廣這個運動,把「精釀」定義為小型的獨立啤酒廠,也許會讓一些「好酒」被排斥掉,但這樣卻保護了小型的獨立酒廠,保護了這個運動。
一個很有名的例子,2014年,美國國內的精釀啤酒銷量總和,首次超過了百威淡啤,成了一個歷史性的標誌事件,隨即,在當年的美國「春晚」:超級碗決賽的廣告時段中,百威的一條廣告直接抨擊精釀啤酒,暗示愛喝精釀啤酒的「都是裝逼的老頭」,而與此同時百威卻在私下加緊收購一些精釀啤酒廠,對此卻從不宣傳。這樣的廣告,就是精釀酒廠湊在一起,也沒錢去做,這就是資本的力量,和反撲。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精釀啤酒運動,哪怕在美國這樣信息透明自由流動的國家,也需要名義上的保護,才能保證這個運動健康和持久的發展。
那回到這個定義,前兩條強調了精釀啤酒廠的小型和獨立化,那第三條是什麼意思?用不用輔料有什麼影響呢?
前面其實也講過了:在任何一個食品飲料生產企業,都必須工業化的超大規模生產,才能降低成本,但要超大規模的生產,就要降低自己產品的口味,去瞄準最低的底線,具體到啤酒廠,那它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做出盡量讓更多的人至少能接受的口味,什麼樣的啤酒能讓最可能多的人至少能接受?那當然就是冰水了,所以國內的啤酒都是一個水味,做得不好的還有尿味。在把啤酒做成水味的同時,還能進一步降低成本,那就更好了,所以,大米,玉米,甚至澱粉,被大量的應用到了很多工業啤酒的生產中,他們能讓啤酒更象水,同時還比麥芽便宜,一石二鳥。所以美國人定義的第三條,就是強調,如果你大部分的產品,為了降低風味而大量添加輔料,就不是精釀啤酒廠。
所以,美國人這個定義看似簡單,實則有很深的道理,化大繁於大簡,可以說,美國精釀這三十年能從零到世界老大,爆髮式的發展,除了歷史的決定性這種因素外,這個定義居功至偉,她讓「真正」的精釀啤酒廠得以正名,在市場上得以蓬勃發展,美國人在這個定義里也自己解釋到,精釀啤酒就是一種創新精神,而要推廣這種創新精神,就需要很多本地化的小型酒廠的共同努力,而要保護這些小酒廠,就需要這樣的定義。
美國這個定義是很好,我們中國可以拿來直接用嗎?先來看看我們中國的國情。
在中國,從法律到官方到民間,完全沒有小型酒廠的概念,中國現行法規甚至明文規定要淘汰小型啤酒廠,這就導致全國都被一種鳥味的水啤佔據了幾乎所有的市場,國人只能高價購買進口啤酒。同時,國內有一些大型的啤酒集團也開始注意到國外這個新鮮辭彙,開始使用一些初級的,高質量的國外原料,生產所謂「精釀啤酒」,迷惑了不少人。我們做任何一個關於「衣食住行」的消費,如果沒了文化和靈魂在裡面,這個產品,又怎能和「精」字掛勾呢?
此外,中國還有一個和美國極不相同的地方,在這裡,土鱉和裝逼犯比較橫行,社會信用嚴重缺乏,我們還欠缺推廣精釀最重要的一點:誠實。怎麼樣誠實,最基本的一些,比如不做假的或有誘導性的宣傳,比如有的酒雖是在國外生產,但其實專賣大陸,但卻號稱當地知名啤酒,這樣的事在各種商品中,中國人都幹了不少,專騙中國人。另外,最重要的誠實,也是推廣一種文化必須的,就是不抄襲,不模仿。而這是在中國最難的,也是被很多人忽視的最重要的一點,在美國,或是任何一個文明國家,他們都沒有這個問題,哪個土鱉想去模仿抄襲會被所有人鄙視,加上健全的法律保護,會死得比翔還慘,而在中國我們都知道,越抄可以活得越嗨,無數的傻X人和公司,靠抄襲發家致富,然後洋洋得意的以成功人士身份向大家忽悠成功之道,無恥無畏到極致,卻不妨礙他們在人心中的「成功」形象。這樣的文化已經毀了不知道多少產業,傷害了多少天才。精釀啤酒遠不止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創新和一種美好的生活態度,這是和抄襲格格不入的,流氓文化只會毀了精釀。
所以,在中國,我認為的精釀,就是小型獨立的酒廠或啤酒屋,以誠實的態度生產的特色啤酒,強調創新,強調多元化,本土化,符合這個精神,就可以被稱作精釀啤酒。
之前對這個概念有諸多挑剔,覺得釀的是黑白黃不算精釀,都搞不清什麼風格的不算精釀,用拉格的工藝釀的艾爾不算精釀,叫原漿的不算精釀。
後來接觸多了已經越覺得自己狹隘,精釀世界博大精深,不是多看了幾頁書就能標榜自己是正宗的。只要是原料工藝不偷工減料,別人一樣是在辛勤勞作為何不能算呢?你可以覺得的不好喝,但不能否認別人的付出不是嗎?
拿風格說事也站不住腳,Craft Beer倡導的是自由創造。首先,歐洲家庭婦女們當年在家熬麥汁的時候,可不知道什麼是BJCP,什麼是金色烈性艾爾。其次,現在牛逼的大廠從來不缺那些紙面看來不知所謂,腦洞大開的作品。
那既然如此又有什麼理由說那些用這個酵母搭那個麥芽的行為呢?
所謂原漿不過是一個包裝的概念罷了,目的也是為了賣酒。精釀圈裡為了賣酒包裝的概念也不少。可以批判這個概念是錯的,免得不明就裡的老百姓被引導壞了。但是就此把別人就不算精釀了也有欠考慮。
還有多插句嘴,那些覺得什麼資本吧,有錢的,大廠的不算精釀的。我問個問題大家思考下,不要求有答案。假如哪一天國民老公王思聰玩遊戲玩無趣了發現精釀挺好玩,私人拿個幾個億十幾個二十個億弄個精釀廠玩玩。上最好的設備、美國請最好的釀酒師、用最好的原料、賣很便宜的價格、請最好的渠道人員、上最火的媒體做廣告。那他算不算精釀呢?這麼做對整個行業有利還是有弊?
如果有錢是罪的話那麼公平又是什麼?Stone Brewing,Brewdog之類的目前也不比誰沒錢。他們的某些行為正在無限接近他們曾經排斥過的那些大廠。他們的目標也是成為那些曾被他們當作靶子的巨無霸。
還有在說香檳以及修道院認證的,那都是有非常明確的標準,香檳就是在香檳地區產的氣泡葡萄酒。修道院起碼是Trappist協會(The International Trappist Association, ITA)成員,並且產品符合標準。這裡不做科普。拿這兩者來舉例子說要定義精釀標準,定義了有意義等等等,這根本就是兩碼事。香檳和修道院更是一種品質、場地、質量認證。而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怎麼能把這個不同的事情扯一塊的?
這是最近對什麼是精釀的一點小思考和困惑,我自己也沒答案,沒關係。反正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能思考就好。
最後說一句,如果不能上升到立法的層面還是別定義的好:
一來沒什麼屁用定了,誰也保護不了你。
二來淪為定義者的工具,可以拿這個去攻擊異類。至少在天朝發生這樣的事太正常了。這本來是回答三樓貓君的「精是否可以釀酒」的精神病答案,半夜編輯實在精神至極,遂張貼於此,以記當日病情。------------------------以下是回答----------------------如果要仔細掰掰精是不是可以釀酒,我想就要說到釀酒所需要的必備物質,我們先來看看精的成分,精90%來自附屬腺體分泌物,其中含有隻有5%左右的活性細胞,剩下主要是水,果糖,葡萄糖,蛋白質和多肽,甚至神奇的是我們還發現精里還有一部分酶(前列腺素),無機鹽等。我們知道一鍋未投放酵母的麥汁中必須要含有的是可發酵糖和水分,另外麥芽還會提供豐滿酒體所需的蛋白質,酒花會提供豐富泡沫的油脂和啤酒特有的苦味,水分中還要含有酵母發酵時必備的金屬離子,所以一目了然的我們知道精當然是可以釀酒的,只要在煮沸過程中適量投入啤酒花,就可以冷卻接種了。鑒於人類釋放精的量(每次1.5-2ml),我們再來計算一下產能,一個健康成年男子一周的健康產精量約為6-10ml,按照家釀最小批次5gallon(約19升,煮沸量按8升計算)計算,l 27000ml/10mlx7day/365 l=52年,也就是說想釀造一鍋「精釀」需要你從16歲那年的雨季開始一直堅持不懈的積攢直到68歲的人生巔峰才能釀一鍋真正屬於自己的「精釀」啤酒(大約可以裝52瓶,真諷刺),這可真是用生命來釀酒。另外精的保存要格外注意,你最好要有超低溫冷藏箱,不然辛辛苦苦積攢的精華變質染菌發霉可就是浪費生命了。----------------------------------------------------------
上班路上,突然想到,精中的營養物質主要是來為精細胞提供養分的,也就是說精細胞是可以消耗一部分糖和蛋白的,這很可能致使「精釀」降低成酒後的酒精度與酒體厚度,所以在投入使用前,一定要進行煮沸。
想到再補充。原意來自英文craft beer。在美國,2008年前,微釀(microbrews)這個說法幾乎壟斷了啤酒界。由於微釀的勢力迅速變大,廠房也加大,所以只好逐漸放棄微釀這個名字,再推出精釀啤酒這個名詞。在2011年,在我寫書的時候,我在度娘上能夠收集到的中文名稱是,手工啤酒,工藝啤酒,微釀啤酒等,均不能符合原文的匠心,精緻等概念。最後我把它翻譯為精工啤酒,我的新公司名字也叫南京精工啤酒有限公司。
2012年7月,中國酒協擬成立一個管理全國小型啤酒屋的機構,當時為了確定機構的名稱,業內大佬們的代表爭論了一個多小時,討論了手工,工藝,精工,精釀等各種名詞,最後確認以「微釀」作為名稱。
2012年10月,在南京心之旅的花園裡我們舉辦了第一屆最草根的全國自釀大獎賽---大師杯。閑聊時,小辮和銀海專門來和我們商量craft beer到底應該怎麼翻譯的問題。他們認為應該就叫「精釀啤酒」。這個提議好像一下子捅破了我多年的。。。窗紙。隨後,在大師杯的開幕儀式上,我當著在場40多位屌絲們宣布,以後將統一使用精釀啤酒作為我們的名稱。屌絲們熱淚盈眶,全場鼓掌通過。
(路人甲心想,你們麻痹是誰啊?說得算嗎?呸一聲就走了。)
在這個小圈子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討論,到底什麼是精釀啤酒?在說到底什麼是精釀啤酒之前先說說目前精釀啤酒認知的幾個誤區。
精釀啤酒的誤區1、BA的三個標準定義了精釀啤酒
美國釀酒商協會(Brewers Association簡稱BA)的三個標準「小的、獨立的、傳統的」廣為啤酒愛好者所知,很多人認為就這是精釀啤酒的標準 ,這是非常錯誤的認知。BA是一個釀酒商行業協會,它的這三個標準定義的是美國精釀酒廠、美國精釀酒廠、美國精釀酒廠。
2、精釀酒廠生產的是精釀啤酒
這句話應該說沒有錯,不過反過來的是,非精釀酒廠生產的啤酒就不是精釀啤酒了嗎?BA根據產量對釀酒廠的分類有craft(包括Regional Craft Brewery、Microbrewery、Brewpub)、LARGE NON-CRAFT、OTHER NON-CRAFT。 G20峰會奧巴馬送給卡梅倫的禮物是是一瓶鵝島312,因為產量原因鵝島已經不屬於craft brewery的範圍了,重度啤酒愛好者垂涎欲滴的鵝島 Bourbon County Brand Stout(BCBS)每次發售時限量還要排隊,國內的售價已經到了500塊一瓶(你沒有看錯是500人民幣),你能說BCBS不屬於精釀啤酒嗎?還有一些沒有精釀酒廠定義的國家,比如比利時,他們的酒就不是精釀啤酒了嗎?
3、加了輔料的啤酒不是精釀啤酒
這個說法的來源是BA的第三個標準「傳統」,大部分人信息來源都是12/13年左右翻譯的版本,「超過50%的產量中,沒有使用輔料來釀酒,或者用輔料也是為了增加風味而不是減少風味」,很多媒體也還在抄這個版本。其實稍微動動手指去BA官網看看,第三條「傳統的」的定義在14年3月做過修改了,刪掉了釀造過程中使用輔料的限制.
什麼是精釀啤酒Traditional:A brewer that has a majority of its total beverage alcohol volume in beers whose flavor derives from traditional or innovative brewing ingredients and their fermentation. Flavored malt beverages (FMBs) are not considered beers。
說了這麼多再來說什麼是精釀啤酒,精釀啤酒的來源是英文craft beer,在被翻譯成精釀之前,曾經叫過手工、精工等。那我們去看看製造craft beer這個詞的美國人怎麼說的。BA旗下的網站http://craftbeer.com有一段話:當我們試圖定義什麼是精釀啤酒時,每一個啤酒愛好者都有獨特的詮釋和故事可以分享。每個品牌都自成一派,使得我們難以對精釀啤酒進行統一定義。
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精釀啤酒的定義,在我看來,精釀啤酒代表個性,獨特,代表了釀酒師對啤酒品質的追求。
拋開行業的嚴謹定義,我認為:
精釀啤酒,就是一些有追求的大師、小酒廠用真心、真料(這兩點是大啤酒廠不可能做到的)釀造出來,真正值得去品嘗的好啤酒。與之相對的就是有無限產量、價錢/口味和水差不多的工業淡拉格——後者是喝漲之後用來吐的。
在99.9%的人看來,啤酒,就是一種無趣的廉價水,難聞,難喝(至少不好喝)。提到它,往往更容易想到『爛醉如泥』、『兄弟情深』——完全是某種特殊場景下的助興(性)道具。
然而,總有那0.1%的人,他們熱愛啤酒,熱愛啤酒本身。
他們知道現在的啤酒(尤其是中國)就是為了迎合上述場景,而刻意做低廉、做清涼、做淡口味,好讓人們可以一口吹一瓶,吹完這瓶還有三瓶……(所以雪花啤酒連續N年銷量那麼高)。
他們開始接觸,開始『想要喝更好的啤酒』,於是先試試所謂的『大牌』百威、嘉士伯、喜力、朝日,哎,覺得是比國產的要好了些;
後來去燒烤店,喝到了別人口中的『德國黑啤』和『德國黃啤』:喲,這這個像咖啡的味道,這個有點麥香,很不錯啊!
後來專門上京東,發現好多德國啤酒牌子,比如瓦倫丁、奧丁格、愛士堡什麼的,很便宜,甚至比很多國產啤酒便宜——趕緊買買買!買回來隨時喝著很不錯!
再後來,去了進口啤酒店,前幾次喝了自己熟悉的小麥啤酒,比如教士、柏龍、艾丁格,嗯,口感是比京東買的還要好,而且那貨竟然用了一個那麼高的杯子,太有逼格了。
第二次,他嘗了兩瓶比利時的:Chimay和Duvel——畢竟接觸多了,發現這兩款大家都在提,不喝一喝怎麼行呢?喲,這個味道比小麥重多了!有點烈,有點苦,第一口還真不好接受。等等……怎麼慢慢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這可不是『後勁』,這明明就是舌苔上慢慢滲出來的很討人喜歡的味道!
下一次,嘗了傳說中的『羅斯福10號』:哇!原來啤酒的度數都能這麼高,原來啤酒喝下去也能有這麼複雜的味道,原來所有的好啤酒,都是顏色深厚,甚至倒完瓶子里有一堆沉澱物(想到這裡,覺得那些不斷宣傳「清涼」「淡爽」的國產廠商真是不要臉)——從此,再也回不到以前了,因為『我喝的啤酒』和『你們喝的啤酒』,根本不是一個東西,只是恰巧名字相同了……
越鑽越深,又嘗試了很多新東西,比如各種IPA、雙料三料甚至四料、世濤,越來越發現啤酒世界的大而奇妙。再去想嘗試各種新奇的、小眾的、珍貴的啤酒,去了解這些酒廠背後的歷史、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他們有什麼特色……嘗一瓶期待已久的酒,做足了各類準備,就像某種儀式一樣——只為最後入口的那一瞬間,深深地體會它的主人裝滿330ML瓶子的誠意。
再往後的境界,應該就是想自己嘗試釀了——體驗了這麼多世間極品,當然自己也想做出牛逼的啤酒,讓別人來稱讚啊!可能,這才是掉到了真正的大坑裡面吧~似乎我還差很遠 -_-||
這0.1%的人,希望通過分享讓另外99.9%的人品嘗到:真正好喝的啤酒。首先,精釀啤酒這個詞的來源是對英文craftbeer的翻譯(此事譯者已經出來親口承認了,值得說的並不多)。但是我想這是在中國,我們探討的是關於啤酒在中國的問題。因此當我們在討論精釀啤酒的問題我們應當參考而不局限於craftbeer的內涵。關於啤酒的運動和潮流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在美國有craftbeer,在英國有real ale(有時會翻譯為真麥運動),現在輪到了中國的精釀。我們發現無論是"精","craft"以及"real"都有代表更好品質的意思。因此我們可以首先認定精釀啤酒應當具有較普通啤酒有著更好的品質。那麼我們再來思考精釀啤酒在中國出現的背景。(先鋪墊一下craftbeer在美國出現的背景是一部分人受夠了大酒廠們千篇一律的啤酒風味和寡淡的味道,希望以小酒廠的方式尋求更為多變的啤酒風格和口味。因此在美國人給出的craftbeer的定義中嚴格規定了craftbeer酒廠的產量和大酒廠控股比例)。再來思考精釀啤酒在中國出現的背景。是在國內啤酒產業主要被幾大啤酒集團所壟斷,啤酒口味千篇一律並且品質並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在一些先行者的努力下應運而生的(和美國很像,不過由於中國的啤酒消費者甚至是從業者對於這種大工業啤酒以外的啤酒所知甚少因此這個"拓荒"難度可能會更大)。經過上述思考我們大體知道了精釀啤酒應當具有更好的品質並且區分的對象主要是工業拉格。但是經過思考我們會發現這個結論仍然有值得推敲之處。首先什麼是好,這是個很主觀的判斷。就像什麼樣的女人是美女,具有什麼品質的人是好人一樣難以有絕對的統一觀點。但是我們可以有一個大體的用來評定啤酒好壞的標準。在這方面美國BJCP的標準可以給予一定的借鑒和參考(不能照搬過來)。其次,工業拉格也沒有那麼狼藉不堪。搞精釀啤酒是為了可以有更多的啤酒消費方式和選擇,而不是為了去反對推翻舊有的格局。工業拉格和精釀啤酒是兩種不同的選擇每個人都可能任選其一甚至可以腳踩兩條船。任何事物甚至主義都是可能會變的。精釀啤酒的概念也不例外。早先在中國出現精釀啤酒主要是為了與工業拉格完全不同的啤酒(可能是中國市場的啤酒風格類型太不豐富了,中國消費者多年以來喝工業拉格喝得膩的不得了了。所以一些中國人知道精釀啤酒之後對於工業拉格啤酒的抵觸顯得異常的強烈)。但是工業拉格也不完全是如此不堪(之前說了國產大酒廠的啤酒品質是難以恭維的。而事實上喜力虎牌等工業拉格口味還都不錯)。加之隨著精釀啤酒在中國的發展,自身也出現了魚龍混雜品質參差不齊的情況。因此在我看來現階段對於精釀啤酒的定義應當是區分於並反對劣質啤酒(包括但不局限於劣質工業拉格)。以上是本人至今為止對於精釀啤酒這件事情的理解。最後,我覺得精釀啤酒的定義還是會變的。他在中國才剛剛起步我們既是觀察者也是經歷者。套用一句話俗而自認為理不太俗的話說,中國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精釀啤酒道路。啤酒領域發達國家的經驗和理念值得我們借鑒,但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件事情的主旨是中國市場上啤酒商品風格品牌的多樣化以及品質的提升。只要抓住這個主旨這件事情就不會大的出現偏離。
目錄
1 | 精釀啤酒到底是啥?
2 | 兩萬精釀品種親媽
3 | 精釀Vs工業
4 | 精釀啤酒核心價值
5 | 精釀啤酒上位史
6 | 精釀啤酒種類與品牌推薦
1 | 精釀啤酒到底是啥?
字面意思——精釀啤酒,craft beer,字面上翻譯過來就是,手工啤酒。這下簡單易懂多了,這個詞更能體現釀酒者的匠心——堅持傳統對味道的高要求,對原材料的堅持,對傳統釀酒精神的繼承。
權威解釋——美國釀酒師協會(Brewers Association, BA)對精釀啤酒的定義是↓
成分體現純粹——精釀啤酒成分是:水、麥芽、啤酒花、酵母。(好單純好不做作.jpg)
麥芽
麥芽所含的糖分在發酵過程中,會給啤酒帶來二氧化碳、乙醇與甜味、焦味和堅果、咖啡等香味;不同品種的麥芽,對啤酒的顏色與口感有不同影響。
啤酒花
啤酒花是一種藤蔓植物,是天然的防腐劑,它替啤酒帶來苦味與香味。和咖啡豆、巧克力豆一樣,啤酒花的風味取決於種植地,大多帶有水果、青草、柑橘香味。啤酒花的品種超過120種以上,不同的組合配置,就可以調配出千萬種不同的風味。因此可以說精釀啤酒文化是一種創新運動。
酵母
酵母將糖分分解出酒精與二氧化碳,不同的酵母會在不同的溫度下,產生風味各異的效果。精釀啤酒的酵母有三種:拉格酵母、艾爾酵母、天然發酵(如拉比克啤酒Lambic的酵母菌就是空氣中自然形成的)。不過常見精釀啤酒里艾爾和拉給發酵的數量較多,發酵後的酵母,上浮在酒液上,稱為上層發酵(Ale),往下沉澱,則稱為下層發酵(Lager)↓
2 | 兩萬精釀品種親媽
(艾爾拉格)
全世界約有2萬多種各式各樣種類、口味、特色的啤酒。有遠從古羅馬時代就開始釀製的修道院啤酒,有農場家庭式每年會出固定產量的精釀啤酒,還有突破傳統的丹麥啤酒等,要解釋精釀啤酒的種類,可能要寫一本書那麼厚。
不過,我們大致可以按照發酵方式,把精釀啤酒分為三大類:艾爾啤酒、拉格啤酒、自然發酵啤酒。而精釀啤酒種類多集中在前兩者也就是艾爾和拉格↓
3 | 精釀Vs工業
啤酒發酵需要時間,工業啤酒為了節約成本,大幅縮短釀造時間、增加產量與穩定風味,一般會大米、澱粉等代替麥芽,有的還會有其他添加劑,大規模流水線上的工業啤酒,味道寡淡而單一。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從這張精釀啤酒與工業啤酒的對比圖中看出他們的差別↓
4 | 精釀啤酒核心價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支撐社會發展;同理,把精釀啤酒再次推上啤酒之巔的,就是精釀啤酒核心價值。多元精巧、獨立以及兼具傳統與創新特質就是精釀啤酒的核心價值。對,精釀啤酒就是釀酒師的Freestyle,這種自由度和創造性,是千篇一律、快節奏大批量生產的工業啤酒沒有辦法比擬的。
精釀啤酒堅持在天然的素材中創造出各式各樣不同風味的啤酒,不使用添加物,無法事後彌補失誤,這非常考驗釀酒人的技術與配方。而對我們來說,多如繁星的個性化啤酒比起工業啤酒,更有細緻、特別的體驗感,也更能品嘗到真正無添加的麥香與啤酒風味。
5 | 精釀啤酒上位史
(精釀啤前世今生簡介)
1516年,《德國啤酒純釀法令》規定,啤酒釀造只允許用麥芽、啤酒花、水和酵母以上四種原料。這種對原料的純粹要求與現代的精釀啤酒理念契合。
修道士為什麼要釀啤酒?
如果說,站在啤酒頂端的是精釀啤酒;那麼站在精釀啤酒頂端的就是修道院啤酒。修道院啤酒怎麼來的?修道士不應該去念經嗎,為什麼要釀酒?
其實,就像中國和尚會練武術一樣,外國的修道士們不練武術,他們釀酒。修道士們有需要齋戒的時候,公元1664年,法國的LaTrappe修道院放寬了規定,允許修道士們喝點酒來充饑,畢竟是用麥芽釀造,還是很有營養的。
不過,啤酒的生產必須是修道士們自食其力。一向肯吃苦又專註的修道士們當然不會為此感到為難,想必這也是修道院啤酒品質頂級的原因之一——由堅持匠心的修道士們親手釀造。
就這樣,整個歐洲紛紛效仿,修道院啤酒整起來~ 沒過多久,修道院啤酒的美名便已風靡於歐洲乃至整個世界。
目前,修道院啤酒又分為Trappist(左)——由修道士親自釀的酒,Abbey Beer(右)——由非修道院酒廠被授權釀的酒↓
目前獲得ATP(Authentic Trappist Product)認證的修道院啤酒全球僅有11個↓
(從左至右分別是:Achel、Chimay、Gregorius、La Trappe、Orval、Spencer、Rochefort、Tre Fontane、Westmalle、Westvleteren、Zundert.)
精釀怎麼火起來的?
(當代精釀運動)
別看現在,大家都開始追捧精釀啤酒,其實精釀啤酒也有段辛酸往事。在工業革命爆發後,精釀啤酒一度失寵。又經歷社會變革、戰爭、「禁酒令」等等,精釀啤酒走的是一路坎坷。
終於有一天,精釀啤酒又見到了曙光——有些堅持喜歡精釀啤酒的人們,覺得精釀啤酒很好喝,希望安利給更多的人,於是這些人團結起來搞起了推廣,精釀運動就這麼來了!老規律,和很多歷史運動一樣。這次運動也是起源於歐洲,在美國發揚光大,繼而推向全球,最後登陸中國↓
6 | 精釀啤酒種類與品牌推薦
在了解種類之前,你得知道的幾個關鍵詞是啥意思:
殺口感——酒中二氧化碳帶來的刺激感
ABV——酒精度
IBU——苦度
今天講的這些都是比較受歡迎的種類,它們只是精釀世界的冰山一角。在精釀啤酒裝逼界,鄙視鏈可能是這樣的↓
精釀啤酒 工業啤酒
艾爾啤酒 拉格啤酒
修道院啤酒 一切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要讓鄙視鏈變成你探索精釀啤酒的枷鎖。
想知道更多美食知識與測評?請搜索沒牌子公眾號:mei-paizi
「精釀啤酒是什麼,這個目前沒有明確定義,只能等待國內精釀啤酒協會的成立,由一個政府批准的公共機構來完成對精釀啤酒的定義,筆者以為這才能是最有權威並讓人信服的。當然這裡面肯定會因為有各個集團和群體間利益的衝突,而需要很多商討和妥協。這個過程會持續一段時間。儘管精釀啤酒脫胎於美國的Craft Beer運動,但是目前應該還不能把國內的精釀啤酒和美國Craft Beer 的文化劃等號,有道是,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按照國內精釀啤酒圈的說法,2012年10月在南京心之旅的花園裡舉辦的全國自釀大獎賽---大師杯中,由小辮和銀海兩位釀酒師提出應該將craft beer翻譯成「精釀啤酒」,後來由大家推廣開來。這個脫胎於美國手工啤酒的舶來品在中國登陸以後,瞬間水漲船高,受人追捧。
craftbeer 字面意思其實是手工啤酒,美國人厭倦口味單一的美式拉格啤酒,所以就產生了craftbeer文化,他們最大的特點是創新和實驗,順應craftbeer的浪潮,美國出現了很多新型培植的酒花,比如哈密瓜氣味橘子味的酒花,工藝上面那更是五花八門,加果汁就不說了,加巧克力,八角,五香,大奎,茴香辣椒,更有甚者加烤雞和火腿,……」
節選自微信公眾號:GoldenExpress
IPA的誕生
IPA最早是由英國人帶到印度的,由於最初的船隻都是從倫敦離岸,倫敦的酒廠的在出口啤酒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中George Hodgson的Bow釀酒廠位置靠近碼頭,它們October Beer的一度成為供應印度市場的最大啤酒,它們想辦法提高了酒精度,並且加入大量的啤酒花,而且讓啤酒至少在桶里發酵幾個月時間,消耗掉所有的糖份,這種啤酒的酒精含量都比較高一點,一般在7%以上,大量的啤酒花帶來非常強的苦香,這些都能極大的延長啤酒的保存時間。
美國人把它推向世界
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美國精釀運動的起點就是IPA,美國人剛開始做精釀啤酒的時候,想到的第一個可以模仿的版本就是英式的苦啤酒。
1975年,舊金山的Anchor酒廠在獨立日推出一款特殊的啤酒以慶祝《獨立宣言》發表200周年,同時紀念美國著名的愛國人士Paul Revere。為此當時的酒廠老闆Fritz Maytag特意前往英國考察,在走訪倫敦、約克、伯頓三地後它得到了一款濃烈的Pale Ale的配方。
大學主修食品,和德國某學校共建專業啤酒工程,學習過一些相關知識。對於精釀啤酒,目前暫時沒有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對於啤酒花,水,其他相關原材料的規範,包括精釀的定義,都沒有一個基本的規範,目前只能說市面上的精釀對不起這個精字,只能稱之自釀啤酒。
俺認為Craft Beer用不著裝精(對不起,武漢話),它在於製作者的匠心和對各類原料、工藝的具體應用,是技巧、科學和技術的藝術結合。不管是大鍋還是小罐,工藝啤酒似乎更貼近它的實質。
當然自產自銷的micro-, nano-, pico-brewery是craft beer業內的最活躍最能創新的一個部分,但它們的影響十分局限。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吸引、影響消費大眾。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可能讓釀師碰巧做出幾款有意思的啤酒。但商業社會要求產品的量產和品質穩定。這一點自釀愛好者是難以做到的。而且商業生產是要核計成本的和盈利的,所以作為生產製造者,滿足各類需求(消費者、投資者、社區、地方政府)的道路還有很長的一段要走。唉,還是得普及啊……
有個金屬戰士,同時還是跟國產IPA嬰兒肥有千絲萬縷聯繫的傢伙,給自己的樂隊釀了一款同名啤酒,叫做「英水帝江」,好喝得很。這個傢伙是合肥的韓快,我2014年巡演路上跟他邂逅了三回。一喝大,他就抱怨一個玩意兒,「工業水啤」。泱泱大國一眼望去,飯館裡夜店裡大排檔上,大家信誓旦旦喝著這樣水不是水、啤不是啤的玩意兒。
時代都開放到這樣兒了,大家能用最新科技的手機穿最新面料的褲衩,卻喝著舊時代的應付貨,煞有介事,真是像極了買發燒音響聽眼保健操OST的樣子。
精釀啤酒在國內最早出現在哪,的確無從考證,可以知道的只是從一開始這高個十塊八塊的價格成為了國人視而不見的理由。 大概不愛學好是人的天性,大家整天說著你看老外泡吧也就是拿瓶科羅娜晃一晚上。我說你怎麼不學點兒好呢,屌絲到這樣的老外你還真當回事。我並不能喝,但是因為射手座比較幸運,我有幸品嘗過不少國外精釀啤酒。然後我知道了啤酒是有生命的,就像可口可樂是有情結的一樣。
喝德國啤酒,可以喝到純粹,那是古老的《德國啤酒純釀法令》使然,那是只有大麥芽、啤酒花、水和酵母四大件的作品,沒有這份純粹,就沒有深沉、奔放、熱烈和熾熱。 喝英國啤酒,可以喝到華麗,那是一種派對的精神,那是一種風騷的存在,就像英國的青年,或明騷或悶騷,或囂張或沉鬱,卻總是帶著令人無法忽略的唯美存在感。 喝比利時啤酒,可以喝到愛與和平,修道士們用酒精普度眾生的歷史,或許可以算得上最早的嬉皮精神,無論是其中草藥、香料還是水果味兒,無論是特製的酒杯還是酒瓶,都是開啟新世界的大門。 東歐啤酒的知性、日本啤酒的清冽、義大利法國啤酒的浪漫、美國啤酒的粗獷……這種種品質化為瓊漿玉液喝到嘴裡的感覺,跟工業水啤完全兩回事。舉個例子,《被解救的姜戈》里有主人公在酒吧倒酒喝酒的場景。如果沒喝過美國精釀啤酒的的話,我覺得,這個電影基本上你是get不到點的。啤酒的精神你沒嘗過,白搭。 好的精釀啤酒,心有靈犀朋友們一起喝,非常有意思。什麼酒有什麼酒的倒法,什麼酒有什麼酒的沫,嘴上說著「杯壁下流」的傢伙就一邊兒去吧。什麼酒有什麼酒的配餐,什麼酒有什麼樣的下嘴方式,不是燒烤蛤蜊就一通吃,也不是咕咚咕咚清了就牛逼。點頭之交喝什麼,生意夥伴之間喝什麼,損友死黨之間喝什麼,跟女孩喝什麼,各有講究。眼前混沌不要怕,未來模糊別擔心,一瓶好酒引領你發現自己的內心。 就像苦艾成就了無數藝術家,野格成就了無數明星,作為歷史悠久的精釀啤酒亦擁有傳承整個人類文明的力量。而生活中的我們,吃慣了蛋炒飯,理應嘗嘗黯然銷魂飯。那麼就別拿工業水啤委屈自己了,我覺得你讀完之後還是該找一找身邊兒地道的酒吧,用地道的精釀啤酒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就醬。1. 精釀是個涉嫌違反廣告法的稱謂
商品或其包裝上的廣告宣傳內容涉嫌違反《廣告法》,如,有虛假或引人誤解內容、違法利用廣告代言人作推薦證明的內容、「最佳」等絕對化用語、「馳名商標」字樣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內容等,工商機關可認定為與涉嫌違法廣告直接相關的財物,可依據新《廣告法》第四十九條第一款第(五)項予以查封或扣押。
2. 行業初期,各種偽大師,騙子,機會主義者參差不齊。偷換概念魚目混珠。看看紅酒剛進來時候是怎麼樣的。
3. 「偽精釀滾出中國」?!那精釀本身何嘗不是一個偽命題。
精釀真的是個好名字,但是放到目前的社會環境中,僅僅也就是名字起的好而已,因為誰都可以說自己做的是精釀啤酒,既然稱之為「精」了,那麼如何定義這個精字?憑什麼原漿啤酒就不能說自己是精釀了,如果原漿啤酒是個偽命題,精釀又何嘗不是
聽說,要成立中國精釀啤酒協會了,只能等待國內精釀啤酒協會的成立,由一個政府批准的公共機構來完成對精釀啤酒的定義,筆者以為這才能是最有權威並讓人信服的。這裡面肯定會因為有各個集團和群體間利益的衝突,而需要很多商討和妥協。相信這個過程會持續一段時間,有知情人出來透露一點嗎
精釀=craft Beer嗎?仁者見仁吧。精釀也許脫胎於Craft Beer Wave(手工啤酒),但在中國這個奇怪的國度。肯定就不再等同於Craft Beer,橘生淮南則為橘,菊生現在都不是花了。
美國的Craft Beer原意是手工啤酒,為什麼是手工,因為在發展的初期都是一些設備簡陋,生產條件簡陋的小作坊而已。為什麼主要是Ale啤酒,因為設備簡陋,衛生狀況不好,因為生產條件簡陋,溫度也不能控制。
Craft Beer創造了什麼嗎?大部分優秀的Craft Beer作品都只是藉助了在自釀啤酒圈或世界各地傳統啤酒中早就存在的一些好的概念。按照如今能夠提供的更多樣的原料重新釀造而成。
100多年,因為技術進步,如酵母純培養技術,製冷技術使得生產條件大大改善,以捷克的皮爾森啤酒為代表的拉格啤酒因為他們更好的質量,在全世界流行開來。現如今,消費者們又開始厭倦由拉格啤酒統治的啤酒市場,借著Craft Beer 的浪潮,Ale啤酒又捲土重來了
精釀也許是一種移植,或者是以前的自釀啤酒借著Craft Beer Wave中創新運動的一種自我革新。像很多Copy2China一樣。自釀啤酒中國很早就有了,啤酒屋中國也早就有了,但是不夠流行,不夠火。Craft Beer Wave在美國火了,又因為美國人的推廣,在全球都比較火,在美國火的東西都顯得高大上,有bigger。現在崇尚創新,獨特,有個性的文化。很多人天然就覺得新的東西就是好的,喜歡的、接受的人少的東西就是有逼格的。
能取出精釀這樣的好名字,我相信,起名字的師傅肯定是個充滿情懷的人,但是這孩子生下來了,長大了,也就由不得你們這當爹媽的了。。恰恰相反了
精釀啤酒現在真是再商業不過了,不商業,投資圈的人會來嗎?商業得都有些噁心噁心的, 厭煩的程度和國內營銷德國啤酒的人天天惡捧純釀法一樣
所以要把手工啤酒翻譯成精釀真的是要好好斟酌斟酌,到底是不是精心釀製的呢。一個手工釀酒的作坊自稱是精釀啤酒的話,真的必須要衡量下到底是有多精心。
美式IPA是否算得上是精釀?很多都是又濃又苦。酒精度高,苦味高,酒花香味濃,個人以為這樣的啤酒很糙,因為啤酒做到這個程度,就不大講口味和香味的和諧。又濃又苦又香且渾濁,口感極其醇厚酒精度又高,很多不良的味道都遮蓋住了。再濃一點,做成利口酒得了。精釀這個概念中國改頭換面後,想問問,他的內涵和以前的手工啤酒自釀啤酒有什麼區別?是否又只是一個商業噱頭呢?以前德國純釀法這個詞傳播起來的時候,就有很多人說,我們是按照德國純釀法來釀的啤酒,現在精釀啤酒這個詞好,大家就一窩蜂自詡為精釀啤酒了,更有甚者則稱其是按照德國純釀法來製作的精釀啤酒。
但是任何牛鬼蛇神都是要經受市場這個照妖鏡的考驗的,十年前,市場上紅酒還不多,消費者鑒別能力還不強的時候,隨便什麼紅酒都吹牛比吹得震天響。現在喝紅酒的人多了,真正愛喝的人也多了,很多知識也普及了,情況也就好多了。相信啤酒也是一樣。比起以往的進口啤酒以及德國啤酒,精釀這個名詞帶給啤酒行業的確確實實要多多了,在給消費者製造市場教育的同時,普及了啤酒知識,帶領更多普通消費者關注啤酒話題,也為啤酒行業吸引力更多的關注目光。現如今,大型工業啤酒廠,比如珠江、青島也要搞精釀品牌,其實還是蠻好的,但是在缺乏相應正式的行業規範,規定的情況下,盲目追趕熱潮,以後不免落得和~以前的名牌產品~一樣,如果所有的產品都成了名牌產品,那這個名牌產品還有什麼意義呢。注重質量,注重消費者的體驗才是硬道理。
古來起義造反,要打一個名頭響的旗號,比如替天行道,反清復明。壯士出征,文人出仕,好多都要改個威風霸氣的名字來明志,現代小混混出道都要找一個帶頭大哥照應。這麼看來,精釀啤酒也算是中國啤酒行業自我革新,順應消費潮流的一個契機了。
再回頭看看美國人發明推廣的Craft Beer文化,給全世界的行業帶來了很多活力和話題。美國人在啤酒文化方面,正是因為還太年輕,所以也更有活力。在Craft Beer運動中,小啤酒廠提升了自己在行業地位,贏得了名聲。風大了,連豬都能飛。但是大浪淘沙,沉者為金。還是有那麼多的新啤酒,被那麼那麼多人喝過而又忘記了,就像沒有喝過一樣。
說了美國,當然不能漏過歐洲,比如德國,英國,craft beer並不那麼盛行,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啤酒文化,這個文化不叫Craft Beer文化,但是不代表他們的啤酒文化沒有吸引力,他們的啤酒沒有創新。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他們的行業競爭太激烈了,沒有太多精力把自己的視野和聲音投到更遠的地方。
德國英國的釀造師一直在做的事情,釀出好的酒,釀出更有新意的啤酒,他們這樣幹了很久,幹了好幾百年了,只是沒有像Craft Beer那樣的大肆宣揚。所以說啤酒文化的推廣,也是一個話語權的推廣。自然比起德語區,英語區的和中國得交流要樣對多些,比起傳統的英國,美國給中國甚至世界的影響也大很多。
精釀是個有力量有內涵朗朗上口的好名字,希望這個名字能實實在在的為國內的啤酒愛好者們帶來更多更好的體驗。
美國釀酒師協會(Brewers Association)官方定義:
1、產量少於600萬桶;2、不使用啤酒四大原料(麥芽、酵母、啤酒花、水)外的其他輔料,如果使用也是為了增加風味;3、非精釀酒廠所佔股份不得超過25%;這裡可以回答和精釀相關的幾乎所有問題:精釀123 - 精釀入門第一導航站
什麼是精釀啤酒?什麼是精釀啤酒?什麼是精釀啤酒?什麼是精釀啤酒?什麼是精釀啤酒?什麼是精釀啤酒?什麼是精釀啤酒?什麼是精釀啤酒?什麼是精釀啤酒?......精釀啤酒有標準么?標準的制定者又是誰呢?制定了標準之後為什麼非要執行呢?執行的意義在於什麼呢?精釀啤酒是啤酒么?既然精釀啤酒是啤酒那麼啤酒就不是精釀啤酒么?......說了這麼多我們始終繞不過 「白馬非馬」 這個問題。以下是作為在啤酒界只能像 羅斯福 一樣當個入門款的我的理解。按照老美的標準:
1.
年產量最多不多於600萬桶。
2.
酒廠不被或是低於25%的股份被非精釀啤酒廠控制。
3.
至少有一款主打產品,或是超過50%的銷量中,沒有使用輔料來釀酒,或者用輔料也是為了增加風味而不是減少風味。
1.
年產量最多不多於600萬*6=3600萬桶(按人頭來算)。照這樣說燕京啤酒產能不行的時候也是精釀?
2.
酒廠不被或是低於25%的股份被非精釀啤酒廠控制。那到時候千島湖、燕京什麼的都能來控股了?
3.
至少有一款主打產品,或是超過50%的銷量中,沒有使用輔料來釀酒,或者用輔料也是為了增加風味而不是減少風味。中國的高級香精也能用來增加風味啊,四川辣椒算輔料么?中國的小米黑米紅豆玉米紅薯算輔料么?那偷偷摻了點食用香精怎麼辦?
在中國現在拿得出手的也就寥寥的熊貓、嬰兒肥等了。所以這個標準對於中國就是強行加增加難度。說點裝逼的,咱們社會主義,憑啥要用你們資本主義的標準?
在今日頭條(感覺躺槍了)上,對於精釀啤酒的文章下面的評論者,十之八九是沒有喝過精釀,連精釀的大概都不知道的(毫不誇張),然後他們的評論都是呆萌呆萌的:
所以,我覺得中國精釀要想有個定義,首先就是要消滅「文盲」。也就是有一個和普通工業水啤區分的分割線。當然這個標準到現在都還沒被中國的釀酒師們討論出來。每次都是彈藥味升級然後戛然而止。也就是怎麼讓消費者去區分普通啤酒和精釀啤酒。身邊有一堆喝過百威和科洛娜就覺得自己是有品位的人,然後在談及精釀的時候,他們會不屑地說,國外的啤酒嘛也就這樣,殊不知這只是萬花叢中一點綠。然後無論我怎麼解釋都不會再有下文了,所以對於精釀的標準首先要有基本的普及,至少能夠形成區分,沒跨進坎至少要能讓人家看到這之間是有到坎的,這是兩個環環相扣但不一樣的世界,不要讓小白對精釀的追求死在了科洛娜和百威的手裡。然後就是對風格的區分,BJCP(BEER JUDGE CERTIFICATION PROGRAM)對現有啤酒的風格做了一個標準的分類,這就是告訴我們世界有這麼大,你應該去看看。就是你進了坎,發現裡面的世界其實也是挺美妙的,這時候你就要開始探索了,而這本書就相當於世界地圖(但只是有國外啤酒風景的地圖)。標準即對現有啤酒的理解和定義以及對後來者的完善補充。這是一本精釀啤酒最權威的指導,在沒有形成「啤酒中國化」的戰略的時候,只能通過對外來標準的「本土化」才能不對這麼龐大的一個啤酒世界感到迷茫。再然後就是在中國的精釀愛好者足夠多,當人家對精釀出現誤解的時候,有人會出來糾正(對於截圖的那些評論我真的是好無語),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形成了自己對啤酒體系的理解(其實不會有多大,看看紅酒就知道了)並且開始對啤酒創新化,在啤酒身上出現了更多的本土元素和風味的時候,中國的精釀時代就到來了,也就是BJCP 需要將中國人釀的精釀進行分類的時候了。那時候中國人就可以站出來定義自己的精釀了。雖然這還有相當長的一條路要走。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太多糾結在這個標準的問題上,而是更多地討論如何釀出自己的酒,中國人完全有能力開發出令世界為之矚目的啤酒。到時候,讓更多有權威有影響力的人再來討論這個問題不是更有意義嗎?希望那時候我不會再看到一堆無厘頭的評論了。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當我們試圖定義什麼是精釀啤酒時,每一個啤酒愛好者都有獨特的詮釋和故事可以分享。每個品牌都自成一派,使得我們難以對精釀啤酒進行統一的定義。先佔坑,坐等各位客官補充。在我還在上小學時,打開電腦,便認識了一個跟隨我很多年的單詞:Microsoft。其中詞根Micro是小、微小的意思。從那時便有了一種感覺,往往名稱很小的一些公司都能做出影響很大的產品和事件。而中國的公司名稱卻選擇很大的片語來表達,卻在格局上反而顯得小了。
大,意味著全部、廣泛,包羅萬象。而從市場細分角度來看,「大」註定了無法滿足更細微的市場需求,而普適性廣也決定這樣的公司和產品缺乏個性。
很巧的是,我們現在很熟悉的「craft beer」即精釀啤酒之前「Microbrewery」可以翻譯成微釀卻在一些精品啤酒釀造者圈子裡廣泛流傳著。同樣用著Micro這個詞根,來表達釀造出的啤酒所展現出現的「獨立性」和「個人性」。從這個角度看精釀啤酒的核心就是獨立性。
在葡萄酒行業也有獨立酒庄的概念。最早產生於法國南部,全稱為:Vignerons indépendants de France。倡導只有自己獨立種植葡萄作物並釀造葡萄酒的人才可稱為真正的葡萄酒釀造者。而且一般能加入這樣組織的酒庄都比較小,整個酒庄從種植、釀造和銷售管理一般都不會超過30人,所以也決定了這一的酒庄的葡萄酒產量也相對較少,釀出的葡萄酒具有鮮明的酒庄釀酒師特點,其實更為重要的是這群釀酒師能獨立培育葡萄作物、能傳承傳統工藝、又能創新極具個性,所以他們的葡萄酒相對工業大廠品牌葡萄酒有著更強的人文關懷,這也是獨立酒庄的魅力,這一點也是精釀啤酒另一個被忽視的個性,而這恰恰正是精釀啤酒文化高度的精髓所在。有款著名的頂級精釀啤酒:比利時修道院啤酒,這種啤酒要求,只有由信仰Trappist教的修道士在修道院內以慈善為目的來生產的啤酒,才能稱得上修道院啤酒,才可以在酒瓶上打上「Authentic Trappist Product」 的字樣得以認證。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從葡萄有機種植認證走向另一個玄學層面的生物動力種植認證,我想這些組織的努力,正是對人文和獨立個性的保護和尊重。
那何為craft beer呢?我們來看一個美國的精釀啤酒協會對精釀啤酒的做的一個定義:
According to the Colorado-based Brewers Association, craft beer must be small, independent and traditional.
1、「Small」 means the brewery distributes no more than six million barrels of beer a year.2、「Independent」 means that less than 25 percent of the brewery is owned by a non-craft beer brewery (like Anheuser-Busch InBev).3、「Traditional」 means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brewery』s output consists of 「beers whose flavor derives from traditional or innovative brewing ingredients and their fermentation.」 (Sorry, Smirnoff Ice.)
可見小、獨立、傳統,這三個要素決定著這款啤酒能不能稱之為精釀啤酒。其中小和獨立這兩個要素在上面以做分析,而最後一個傳統,需要解釋的是,這裡的傳統指在釀造工藝上添加的新的原料來使這款啤酒所展現出來新的風味是否能被認可,因此傳統和創新是並存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保守主義。我們經常見到一些啤酒里會添加果實的粉如板栗粉,或者植物的香料來增加啤酒的風味,讓釀造出來的啤酒風味多樣具有獨特的個性。
硬廣:India Pale Ale 印度淡艾爾啤酒 500ml 【預售中,接受預定】既然大家都解釋得差不多了,那就讓我甩出一張廈門精釀地圖吧~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喝的啤酒,求推薦?
※世界啤酒行業的老大對老二發起千億美元級別的收購,你怎麼看?
※高大師的嬰兒肥IPA能代表中國精釀的最高水平嗎?
※自釀啤酒倒桶的步驟很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