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的宇宙飛船or火箭總是會爆炸呢?

美國獵鷹9火箭發射後爆炸 今年兩次回收均失敗

像以前的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等等,也是發射失敗。

為什麼國內就從來沒聽到過類似的新聞呢?是因為美國技術不到位?還是因為美國發射航天器的基數大所以個別事故就特別多?


麻煩以後發帖之前先搜索一下問題:為什麼總感覺中國發射火箭穩穩的,而美國發射火箭失敗好多次? - 航空航天


反對某高票答案。

誰說衛星發射失敗不會報道?

我國"實踐十一號04星"發射失利

資源一號03星發射失利

「帕拉帕-D」通信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好,你可能要說,這是極為有限的報道。好,那我問你,中星-20A通信衛星發射成功你知道嗎,實踐十一號03星發射成功你知道嗎,這些同樣只會在新聞頻道下面一行小字帶過。

至今,中國運載火箭發射次數206次,成功196次,成功率95.15%[1]。

至於其他國家的成功率,可以參考為什麼總感覺中國發射火箭穩穩的,而美國發射火箭失敗好多次? - KC Li 的回答以及為什麼總感覺中國發射火箭穩穩的,而美國發射火箭失敗好多次?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他們講的很詳細了。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所以,如果媒體偏向於報道這類失敗的案例,你自然是會覺得「總失敗」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他們成功打上去了多少火箭呢?


女士們先生們:本來,我打算今天晚上向你們宣讀國情咨文,但今天早些時候發生的事件讓我改變了計劃。今天是哀悼和懷念的日子。南希和我為「挑戰者號」太空梭的悲劇感到至為痛心。我們知道全體國人人同此心。這真正是全國人的損失。

十九年前,幾乎就在今天,在一次可怕的地面事故中,我們喪失了三名宇航員。然而我們從未在飛行中喪失過宇航員,從未經歷過這樣的災難。也許我們已經忘記,太空梭機組人員需要多麼大的勇氣;但是挑戰者七壯士深知其中的危險,他們堅忍不拔,出色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我們悼念七位英雄:邁克爾·史密斯、迪克·斯科比、朱迪恩·倫斯尼克、羅納德·賣克奈爾、埃利森·奧尼祖卡、格雷戈里·賈維斯、克麗斯塔·麥考利夫。我們舉國哀悼失去的英雄。

對於這七個人的家人,我們不能百分之百地像你們那樣的感受這場災難的打擊。但是我們感受到了損失,我們認為你們一定也是這樣。你們的親人勇敢無畏,他們的特殊姿態和特殊精神告訴我們:「把挑戰給我,我要滿懷喜悅的去迎接。」他們渴望探索宇宙,渴望揭開宇宙的奧秘。他們希望盡職,他們做到了。他們為我們所有的人盡了職。

這個世紀,我們對奇蹟已習以為常。很難有什麼會使我們讚嘆不已。但是美國航天計劃二十五年來做的正是如此。我們對太空計劃已經習以為常,也許已經忘了我們不過剛剛起步。我們仍然是開拓者。他們——挑戰者號全體機組人員是開拓者。

我要對觀看太空梭發射直播的美國學童說幾句話。我知道後者難以理解,但有時像這樣令人痛苦的事確實會發生。這些都是探索和發現過程的一部分。這些都是承擔風險、拓展人類世界範圍的一部分。未來不屬於弱者,未來屬於強者。挑戰者號全體人員把我們推向未來,我們將繼續追隨他們。

我一直對我們的航天計劃充滿信心,並懷抱敬意。今天發生的悲劇決不會削弱它。我們沒有隱藏自己的航天計劃。我們沒有保密和隱瞞。我們堂堂正正地公開實施它。這正是自由的方式,我們一分鐘也不會改變它。

我們將繼續探索太空。我們將有更多次航天飛行,有更多宇航員,更多志願者,更多平民,更多教師進入太空。一切都不會到此為止。我們的希望和我們的旅程不會停步。

我還想說,但願我能和為國家航空航天局,或者為完成此次使命而工作的每一個人談話,告訴他們:「幾十年來,你們的奉獻和敬業精神令我們感動,讓我們銘記在心。我們了解你們的痛苦。我們感同身受。」

今天是一個巧合。三百九十年前的今天,偉大的探險家佛朗西斯·德雷克勛爵在巴拿馬附近海面的一條船上死去。在他生活的時代,最大的疆界就是海洋。後來一位歷史學家說:「他生在海邊,死在海上,葬在海里。「今天我們可以這樣對挑戰者號乘員說:像德雷克一樣,他們的奉獻是毫無保留的

挑戰者號太空梭乘員的生命歷程給我們帶來榮耀,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也不會忘記今天早上最後一次見到他們,那時他們正準備上路,揮手告別,「掙脫大地粗暴的束縛,去觸摸上帝的臉」

謝謝各位。

請各位在心裡默念下面一段。

他們渴望探索宇宙,渴望揭開宇宙的奧秘。他們希望盡職。

這些都是探索和發現過程的一部分。這些都是承擔風險、拓展人類世界範圍的一部分。未來不屬於弱者,未來屬於強者

我們沒有隱藏自己的航天計劃。我們沒有保密和隱瞞。我們堂堂正正地公開實施它。這正是自由的方式,我們一分鐘也不會改變它。

像德雷克一樣,他們的奉獻是毫無保留的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也不會忘記今天早上最後一次見到他們,那時他們正準備上路,揮手告別,

掙脫大地粗暴的束縛,去觸摸上帝的臉」


就這麼說,我們搞航天首看可靠性,技術再牛逼,沒有經過一兩次的搭載(就是上天,但不靠做主份使用,只是測試),是萬萬不敢用的。因為出事情一批人要負責任,擔當的總設計師可能這輩子的航天路就止步於此了,我們的航天事業是不允許失敗的。

所以一般會碰到這麼個情況,開方案評審會,總師問,這個東西國外用過沒?如果回答是沒,基本上這貨就懸了,得費一堆口舌說服;如果回答是用過,那一般沒什麼問題。

於是,我們其實是在美帝拿無數失敗開拓的道路上行走的,在相關性能指標和技術落後十幾甚至幾十年的情況下,如果成功率還達不到現在這種程度,我覺得我們是對不起納稅人的。

航天科技集團某員工,還是匿了吧……


因為美國發射數量大,發射成功的,不算什麼新聞,我國當然也根本不會播。

發射失敗的自然要大播特播。


我來側面的回答這個問題

那是我很小的時候,難得的央視六台晚上放動畫片,中途廣告我就無聊換幾個台,發現央視其他頻道毫無徵兆的突然直播火箭發射。

那時小嘛,沒看過火箭發射,於是就看唄。結果和你猜的一樣,boom,飛的肉眼還看的到就炸了,然後沒信號,所有的台都看不了。

當時後悔的要哭了,我天真的認為就是因為動畫片放廣告,電視台怕我無聊放個火箭給我看。我要是老實等廣告火箭就不會飛了。


有開創性的航天探索總是很坎坷的,你去看看蘇聯的,登月那個,叫N1啥的。其若干次發射過程基本是這樣的:

三、二、一,點火!duang!

三、二、一,點火!升空!duang!

三、二、duang!duang!duang!

堅持不懈從頭炸到尾,炸出風格炸出氣勢,最後一次順帶把發射場也給炸了。。。

一開始想笑,後來想哭。

對手成功了一筆帶過,失敗了大肆渲染

輿論導向而已,國內外都這麼干,國內幹得更不要臉罷了

例如在絕大多數人印象中,美帝的反導系統也是個半吊子工程,聽的最多的報道就是第N次試驗失敗,殊不知早已大規模部署形成戰鬥力。。。

之前俄羅斯潛射洲際導彈遲遲無法通過測試,嚴重影響北風之神服役的事兒就從來不提對吧~


火箭,宇宙飛船這一類運載工具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系統。裡面不乏各種火工零件,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並不能做到100%可靠,只能無限接近。有時,一個小零件的失效會造成整個系統的崩潰,並發生事故。哥倫比亞號也是因為起飛時脫落的隔熱泡沫擊中機身機翼造成損傷,在返回途中解體的。只要涉及到一個系統,人們就沒法避免悲劇的發生。


因為美國必須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


首先,中國的火箭發射成功率的確很高(用的老產品,技術成熟),偶爾報道出來可能你也忽略掉了。其次。。。中國這年頭媒體還不是特別喜歡報道外國的那些破事,火箭失敗當然應該好好宣傳一下揚我國威。美國人有錢,用新技術,會折騰,新產品當然出問題概率會相對高一些,你要讓外國人也都和中國一樣用老產品,照樣成功率很高很高


勇敢問姑娘要電話的人才會被拒絕。


在這方面索馬利亞比較厲害,從來沒發射失敗過!


因為美國經常研究新技術,所以發射失敗的概率更大


新聞上關於北大學生就業情況的報道我只看到過一個賣豬肉的,所以PKU畢業生主要去向是賣豬肉?


很簡單,發射的多,自然爆炸的就多。發射100次,爆炸30次,和發射5次,爆炸1次,你覺得哪個比例好點?


長點心吧,老毛子美帝打火箭量大,造完一個就往外扔,我們呢?模樣初樣式樣正樣,做完了還要層層複查,層層評審,一年就打那麼幾個,掉下來就是加班複查,你敢不成功?算了,再多說就要扣保密費了


發射次數多。相對失敗就自然多了。加上國內失敗的報道少


作為中巴發射失利歸零的親歷者,真的希望這些不要被報到,可惜還是報了;

作為200發成功紀念的親歷者,真希望這些能大書特書,可惜還是沒有。


我又想起這個梗:

某個印度人在網上說進口的中國產品隨時都會爆炸,並附上圖片,引起熱議及熱評。

這件事引起了中國官方關注,於是派出調查組調查事件真相。

最後發現,該印度網民進口的中國產品

是煙花爆竹。


推薦閱讀:

中國會限制像胡振宇(火箭少年)這樣的人開創中國航天方面的事業嗎?
為什麼航天器的使用壽命常常大於設計壽命?
飛行員,作為除宇航員以外離外太空最近的一波人,你們有沒有遇到過一些不同尋常不可思議的事?
北斗系統現在成熟了沒有?
應該如何部署深空通信?怎麼解決跟蹤、定位問題?

TAG:科技 | 航天 | 宇宙飛船 | 運載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