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國以外,還有那些國家或地區是以農耕文明為主的?
舊大陸河谷文明都是農耕文明,,,
凡是叫文明的都是農耕文明。從來沒有什麼喜克索斯文明、雅利安文明、匈奴文明的叫法。腓尼基人也是要種田的。
但凡獨立發展出自己文字系統的文明,基本上都是農耕文明。
斯巴達,高盧,古日耳曼,古羅馬,羅斯,法蘭西,這幾個都是歐皇里的費拉。
謝邀~首先要明白的是,自從約一萬年前,人類第一次培養作物開始,即使是地理上互相隔絕的,不同地區的文明,都是向農業文明的方向發展的——或者至少有這個意願向農耕文明發展。造成這一點的原因是,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壓力要求每個部族或酋邦以更少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口,而這種訴求,正是讓採獵人口轉化為農民或牧人的動力。
以亞洲早期農業為例,除題主所說的中國地區(主要是黃河及長江沖積平原)之外比較先進的農業地區就有西亞的兩河流域和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後拓展至恆河流域)。這些地區為什麼能在人類文明早期就成為耕作農業的中心呢?原因就是該地區水熱等氣候條件滿足耕作農業的發展,同時該地區比較適合工具原始,生產力低下先民開墾耕作。以中國為例,為什麼農業產生在黃河而不產生在珠江呢?這是因為黃河流域的黃土較為疏鬆,其毛細作用利於作物吸收水與養分,容易發展耕作,而珠江流域雖然水熱條件滿足了,但此地當時為森林瘴氣覆蓋,沒有利器的先民難以砍伐森林發展大面積的耕作農業。因此在先秦時期,珠江流域一直為百越民族所佔據,中原的農耕文明無法傳播到此處,直到戰國以後,鐵器普及,秦朝才有慾望和可能性徵服這片土地。早期農業文明發展大致如此。
那除了這些農耕中心之外,不適合農耕地區的人,其文明又是如何發展的呢?答案是也會盡其可能發展出一種「類農業」形式的文明。比如漢代最著名的游牧民族匈奴,其實也是一個「類農業文明」的民族。先不說在其南界有一定的耕作農業,就是畜牧,相比起漁獵的先民來說,都是一種進步,一種向農業化文明發展的趨勢。因為即使是畜牧,相比起漁獵經濟,也是一種集約化的生產,也是一種用更少土地養活更多人口的努力。希臘同樣,表面上是一個海洋貿易的文明,實際上也是一個類農業文明,先不說斯巴達城邦的耕作農業,就是其餘不適合進行生產的山區或碎片化的平原,都種上了橄欖樹等經濟作物,以便與耕作文明交換糧食。同時,在這些惡劣地區生存下來的人,都有佔領或掠奪富庶的耕作農業地區的傾向,比如匈奴向中原的侵攻,雅利安人各種佔領摧毀亞歐農耕中心的行動,大月氏人侵佔北印度建立貴霜帝國等等——這些都昭示著亞歐各民族向農業化文明發展的努力。從古代到現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耕區域的面積是越來越大的,但總有一些地區因各種因素,不適合發展耕作農業——而這些地區往往是農業文明發展的邊界。農業文明無法有效利用這些土地——只有當工業化的時代到來,這些地區的價值才重新為人們所重視。如果只說前期的農耕文明中心,大概有以下幾個:東亞中國地區,西亞兩河流域,南亞印度河恆河流域,北非埃及地區。歐洲的話雖然發展較晚,但羅馬帝國建立以後帝國各地的農業都有所發展,如高盧地區在併入羅馬帝國之後,其農業發展有了極大長進,廣大歐洲地區也逐漸成為農耕文明的中心之一。而美洲方面,農業發展雖然晚於亞洲,但也發展出了別具一格的耕作農業,擁有與亞歐大陸不同的農作物——西紅柿,馬鈴薯等。傳統的耕作農業核心地帶是中美洲(瑪雅——阿茲特克)和南美洲秘魯一帶(印加帝國)。以上~具體的史料因電腦不在身邊無法查閱,有機會會補充的。這個話題好大啊。
因為沒有時間限制....
如果說到近代工業化以前
人要活下來,啥都可以沒有,不能不吃飯啊。
所以只有三條路可以走。
- 放牧=游牧(南半球的海民也算是游牧)
- 種地=農耕
就這麼2個流派,其實都不是自願的。
能種地誰不願意種地啊,游牧的都是沒有辦法,你冬天站街上20分鐘風就知道游牧有多苦了。
環境不適合農耕沒辦法才游牧的,比如北半球的寒冷地區,耕地面積稀少的太平洋諸小島,撒哈拉到阿拉伯半島的廣大幹旱地區。
刨掉上面這些地方,剩下的其實都是農耕文明。包括但不限於:
亞洲降水充分氣溫合適幾乎所有地區。
非洲降水充分氣溫合適幾乎所有地區。
美洲降水充分氣溫合適幾乎所有地區。
問題不嚴謹,農耕文明自身也能分成N多種啊,而且,沒有哪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文明形態是一成不變的啊。
基本都是。
日本 南亞印度新馬泰 南美...........非洲奴隸部落制度地區除外
兩河流域農耕文明出現的早,黃河流域就不提了,另外中美洲的文明在農耕方面也比較有成就。麥是兩河流域出的,薯類玉米是中美洲出的,稻和黍是黃河長江流域出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日本文藝社出版的《歷史新聞》系列?
※為什麼說隆美爾是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矮子?
※中國海參崴何時回歸中國?
※第二次希土戰爭希臘失敗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