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如果在北大數院或清華基科會是什麼水平?

與清華北大頂尖天才們相比會被碾壓嗎?


如果高斯出現在清華,那麼即使百年後,清華的天才們提起「碾壓」這個詞還會心有餘悸。

==========================

2014.12.26

摘錄高斯的一段話(出自普林斯頓數學指南(第三卷) (豆瓣)):

帶來最大歡樂的並不是知識,而是學習的行動;並不是佔有,而是達到那裡的行動。當我弄清楚了以及搞完了一個主題以後,我就離它而去,以便再回到黑暗之中;永遠不滿足的人就是這麼奇怪——如果他完成了一個建築,這並不是為了能和平地住在裡面,他會去建造另外一個。我想像,征服世界的人想必也是這樣感覺的,他才征服了一個王國,就把武器伸向另一個王國。

2015.8.15

這個答案今天又得了贊,讓我有點驚訝。趁此再補充一段話,或許對其他讀者有所助益。(內容來自於 數學在19世紀的發展(第一卷) (豆瓣))

可能有這樣的人,他們疑惑,何以高斯花那麼多精力於已經解決了的問題,何以要在沒有引導或幫助之下,去重新克服所有那些困難,而這些困難早已得到克服本是這門科學的基礎知識。我反對這個意見,而要最強烈地祝福對於獨立發現的祈求。正是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學到一個教學上的真理:對於個人的成功發展,獲取知識所起的作用,比發展能力所起的作用要小得多。高斯對於遵循已經確定的道路極為執著,作為一個常規,他總是不計一切地選取最陡峭的道路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在這裡顯現出來的年輕人的衝動——正是這些艱難的考驗加強了他的力量,使他能夠不計一切得失地大踏步跨越一切障礙,哪怕前人的研究已經去除了這些障礙。

2017.11.28

剛才無意中看到了朱任傑:高斯如果在北大數院或清華基科會是什麼水平? ,裡面有Atiyah和Singer兩位的評論。


考試的時候應該是這樣:

這個我證過。

這個我研究過。

這個我提出來的。

這個以我名字命名。

我們那裡管正態分布叫高斯分布,我不是正太。


這麼多贊有點受寵若驚,承蒙各位厚愛,19號再更新點吧……

--------------

當年我剛到學校,excited,興沖沖跑到食堂吃飯,遇一人在四人桌吃飯,周邊三丈之內座位全空,心裡暗暗一驚,這莫非是傳說中絕頂高手在修鍊時為了集中精力所散發出的空氣牆,讓看他的人均退避三舍,俗稱「霸氣」的一招?

雖然我也不是等閑之輩,但是還是無法直面如此強大的功力,我看好他位置,倒退著朝他的方向走過去。就在這個時候,我造出了一個成語,「芒刺在背」,供後人使用。

近五尺之處,再退不能,我卯足了氣:「這位兄台您遠遠望去已氣宇不凡,日後當乃人中龍鳳,小生初來乍到,尚不知有如此藏龍卧虎之士。能否收了霸氣,供小生在這尋個可休息的地兒。」

高斯輕輕一笑,霸氣已收:「不用叫兄台,我們估計差不多大,19歲,也今年剛到。「

我搬動著自己的肩膀和腿,強制轉過身來,作揖,道:「小生乃數學系,不知高人貴系?」

高斯:「哦, 我也數學系的。」

我:「幾班的??苟富貴無相忘!」我露出了市井小人之態。

高斯:「教授。」

我:「……」

第二天我翻開報紙《高斯教授昨日當選為最年輕院士》

上課第一天,函數,我才知道,從今年起,系裡的所有教材將會是內部教材。

「咦那我向學長拿的老教材還能用么?」,我心裡不免嘀咕著。

好消息是,能用。

壞消息是,僅限於第一節課。

因為下課後老師說了這麼一句:

「啊我們勉強把第一章講完了。」

系主任在門口叫他,他回來後,對我們說:

你們下課複印一下這些手稿,

我以為這只是偶發事件,形勢還卜嚴駿。

第二門課,幾何,直接就是「老教材不用了,用新教材」。

我隱隱覺得不妙了

果然,第三周,這種事情又來了一次,我有點受不了:「老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可是院士的最新成果,其他學校還沒有呢。」

到了期中

系主任說就是口試,學生先選幾個話題,高斯院士挑一個聽你扯,他覺得行你就行。

整個班只有黎曼同學過了。

同學們紛紛表示要轉系。

可以透漏的傳言

1 他在19歲時「決定了要搞數學」才成為數學教授的,之前並不是實力不夠。在當上院士之後,數學頒獎學界正在苦思冥想新的榮譽稱號。

2 去年被納入高中奧數的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是他小學搞得玩意。

3 他家不是很有錢,但是他小時候在北京有個政府官員的後台供他讀書 。

4 後來他每個學期都和系主任表示自己又發現了三個數學分支,求開課,系主任說:"你上個學期的手稿我們還沒搞懂,沒人能講你的課啊。"

高斯表示自己講課,被系主任一句:「還有更多領域等著您去發現,請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今年的學生身上。」高斯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新手稿交給系主任。

10月19日更-------

5 在數學界的一句話叫做"高斯會給後輩點機會"。

是說其他人獨立發現的「新定理」,說不準就是高斯在十年前已經記載在手稿的東西。

「我也懶得爭到底誰先發現的,反正我肯定名留青史。」

洛必達臉上一紅。

-------------------腦洞與現實的分界線----

差不多就是這樣。

===10月十九日==

我們老師說過一番話,我沒背下來,於是修改了下。

「頂級數學家挖坑,給後來的數學家創造飯碗,一流數學家填坑,得到榮耀,名留青史,而我們呢,就在灌水。」

我當時就找到了我的定位,是陪讀。

既然評論中出現了「高斯大魔王」字樣,那我也拿乒乓界來「勉強地」比喻一番吧。

高斯死後,整理遺物,發現了很多牛逼的東西。

可以勉強理解成:張打贏全世界,退役十幾年,大家才發現張其實是左撇子,右手握拍,只是覺得「完全不需要用左手」那樣。

高斯也「讓球」,非歐幾何算是讓掉了。

還有些其他的比如

高斯-博內定理

It is named after Carl Friedrich Gauss who was aware of a version of the theorem but never published it, and Pierre Ossian Bonnet who published a special case in 1848.

高斯早發表就沒博內同學什麼事了,後者只是提了個特例就被冠名。

高斯-塞德爾迭代法

「It was only mentioned in a private letter from Gauss to his student Gerling in 1823.

A publication was not delivered before 1874 by Seidel.」

高斯的東西超前世界整整51年(我知道我誇張了)

還有高斯-馬爾科夫定理,統計學生肯定繞不過的。

高斯死於1855年,馬爾科夫1856年出生。這定理明顯是從遺物流出來的。

最後,瘋人院/饑渴班學生都是有自知之明的。

就是這樣。


美國數學學會維護了一個網站叫做Mathmatics Genealogy The Mathematics Genealogy Project (數學家系譜), 基本涵蓋了大部分數學為基礎的西方近代科學師承關係,這其中當然也包括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信息學等其他數學衍生領域。

數百年來,以歐洲大學為學術中心並向全世界輻射,形成了近現代科學傳承的「道統」。從數學家系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科學是如何隨時間而逐漸演進的。網站首頁這張圖片就足以例證其中一支偉大科學家的譜系了:

從大樹的左枝開始說起吧,最上面就是神童高斯,19歲就拿到了博士,成就就不多說了。他的學生之一古德曼這一支出了魏爾斯特拉斯(1854年哥尼斯堡大學博士,現代數學分析之父),魏爾斯特拉斯以其重視培養學生出名,包括富克斯(1858年柏林大學博士), 柯尼希貝格(1860年柏林大布倫斯(1871年柏林大學博士,測量學奠基人),基靈(1872年柏林大學博士),柯瓦列夫斯卡婭(1874年柏林大學博士,歷史上第一個女數學博士,第一個女科學院院士),龍格(1880年柏林大學博士,數值分析學家),肖特基(1875年柏林大學博士,真空管發明人華特肖特基的父親),並且開枝散葉到了俄羅斯(布加耶夫,1866年莫斯科國立大學博士,1891-1903年俄羅斯數學學會主席)。

魏爾斯特拉斯的徒孫中著名的就更多了,富克斯一支有策梅洛(1894年柏林大學博士),朗道(1899年柏林大學博士)等,施瓦茨一支出了匈牙利數學一脈的宗師費耶爾(1902年羅蘭大學博士),費耶爾的學生中有大名鼎鼎的馮諾依曼(1926年羅蘭大學博士),埃爾德什(1934年羅蘭大學博士)。柯尼希貝格一支有胡塞爾(1881年維也納大學博士,哲學家,現象學之父)以及沃爾夫(1888年海德堡大學博士,天文學家,天文攝影的先驅)。布倫斯一支有費力克斯 豪斯多夫(1891年萊比錫大學博士,拓撲學創始人之一),再傳弟子普朗特(1899年慕尼黑大學博士,近代力學創始人),以及普朗特的學生馮卡門(1908年哥廷根大學博士,空氣動力學宗師,錢學森,郭永懷,林家翹,胡寧的導師),鐵摩辛柯(1907年基輔理工學院博士,現代工程力學之父)等。

龍格一支出了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馬克斯波恩(1906年哥廷根大學博士,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以及再傳弟子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1927年哥廷根大學博士),梅耶(1930年哥廷根大學博士,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彭桓武(1945年愛丁堡大學博士,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程開甲(1948年愛丁堡大學博士,中科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章得主)等。魏爾斯特拉斯的俄羅斯弟子布加耶夫也算是數學家中的一朵奇葩,娶了個白富美,生個兒子是俄羅斯著名的作家別雷,他與他的徒子徒孫們成為俄羅斯數學界的壟斷力量,包括葉戈羅夫(1901年莫斯科國立大學博士,1921-1930年俄羅斯數學學會主席),盧津(1915年莫斯科國立大學博士),葉戈羅夫和盧津的學生亞歷山德羅夫(1927年莫斯科國立大學博士,1932-1964年俄羅斯數學學會主席),以及盧津的再傳弟子概率學大師柯爾莫哥洛夫(1925年莫斯科國立大學博士)等。布加耶夫門下弟子被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的達到十幾名之多。

高斯的另一個學生格爾林,雖然並不顯名於世,他的學生普呂克(1823年馬爾堡大學博士,陰極射線的先驅),以及再傳弟子克萊因(1868年波恩大學博士)為高斯開拓了另外一股龐大的分支。在他長達53年的教授生涯中,克萊因一共指導了64名博士生,包括林德曼(1873年紐倫堡大學博士)、弗普爾(與布倫斯一起指導,1886年萊比錫大學博士),比伯巴赫(1910年哥廷根大學博士)等。其中林德曼門下三位大神:希爾伯特(1885年哥尼斯堡大學博士),閔可夫斯基(1885年哥尼斯堡大學博士)和索末菲(1891年哥尼斯堡大學博士,量子力學的大宗師),對20世紀初的數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希爾伯特一共培養了75個學生,至少有科朗特(1910年哥寧根大學博士,在紐約大學有個以他命名的應用數學中心),外爾(1908年哥寧根大學博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最早的教授之一),讓哥寧根學派在美國繼續發揚光大,以及日本現代數學的先驅高木貞治(1903年東京帝國大學博士)。閔可夫斯基的學生包括卡拉西奧多里(1904年哥廷根大學博士,變分法的發明者)、柯尼希(1907年布達佩斯技術大學博士)和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作為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索末菲雖然自己從未拿過諾貝爾獎,他的徒子徒孫中拿諾貝爾獎如探囊取物:德拜(1908年慕尼黑大學博士,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拜的學生昂薩格,1935年耶魯大學博士,196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泡利(1921年慕尼黑大學博士,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海森堡(1923年慕尼黑大學博士,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海森堡的學生布洛赫,1928年萊比錫大學博士,195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愛德華泰勒,1930年萊比錫大學博士,氫彈之父;),漢斯 貝特(1928年慕尼黑大學博士,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以及楞次(1911年慕尼黑大學博士),赫茲菲爾德(1914年維也納大學博士)。赫茲菲爾德的學生約翰惠勒,(1933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黑洞概念的提出者)又有三個著名的學生,分別是費曼(1947年普林斯頓大學博士,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1965年普林斯頓大學博士,電影星際穿越的理論指導)和休 埃弗雷特(1957年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從系譜學的角度來看,克萊因是個連接兩大流派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通過他的另一個博士導師利普希茨(1853年柏林大學博士),可以上溯到他的導師狄利克雷(1827年柏林大學博士),以及他的導師泊松(1800年巴黎理工博士)和傅里葉(巴黎高師博士)。泊松和傅里葉師出同門,他們共同的導師則是拉格朗日(泊松還有一個導師是拉普拉斯)。拉格朗日在當時受到了大數學家歐拉的指導。歐拉作為近代數學的先驅(1726年巴塞爾大學博士),他的博士導師是約翰伯努利。約翰伯努利在巴塞爾大學是他的兄長雅各布伯努利的學生,而兄弟倆又都是萊布尼茨的學生。萊布尼茨以前么……還沒有微積分呢……

再比如說下面這張著名的1927年索爾維會議合影, 比較著名的參與者包括:

埃倫費斯特,薛定諤,泡利,海森堡,拉爾夫福勒,布里淵 (後排)

德拜,布拉格,克萊莫,狄拉克,康普頓,德布羅意,馬克思玻恩,玻爾(中排)

普朗克,居里夫人,洛倫茲,愛因斯坦,郎之萬,查爾斯 威爾遜,歐文理查森(前排)

29名參會者中,17人是諾貝爾獎得主,陣容堪稱豪華!要從師承關係上說來,基本都在三服之內。

前面說了,德拜、泡利、海森堡哥仨是同門師兄弟。 薛定諤是他們同門赫茲菲爾德的另一位老師哈瑟諾爾的學生,而愛因斯坦的老師閔可夫斯基和哥仨的老師索末菲又是同門師兄弟。湯普森是郎之萬、布拉格、玻爾、馬克思玻恩、威爾遜和理查德森的老師,而郎之萬又是布里淵和德布羅意的老師、理查德森又是康普頓的老師。拉爾夫福勒是狄拉克的老師,埃倫費斯特是克萊莫的老師。所以么,對這些大神們來說,這只不過是一次同學會加謝師會罷了。


題主太小看高斯了。

我看了下維基百科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感覺高斯碾壓北清的學生完全沒有壓力。

首先進入大學,要學習數學分析:

他導出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將其成功的運用在無窮級數,並發展了數學分析的理論。

別的學生還在啃課本呢,高斯已經可以把這本書好幾個章節-數項級數函數項級數-全部自己推一遍了,算不算碾壓?

還有一門課是高等代數:代數學基本定理的嚴格證明就是高斯給出的。

這個定理是多項式理論的基礎,沒有這個定理對矩陣特徵值的刻畫幾乎無從下手!順便提一句,這個證明用到複分析的結論,所以高斯順便在複分析上又可以碾壓一下其他學生。

再要學習解析幾何:

當高斯12歲時,已經開始懷疑幾何原本中的基礎證明。當他16歲時,預測在歐氏幾何之外必然會產生一門完全不同的幾何學,即非歐幾里德幾何學。

在他19歲時,第一個成功的用尺規構造出了規則的17邊形。

在這部著作的第一章,導出了三角形全等定理的概念。

高斯在幾何方面的天才簡直無法形容。

修正:高斯證明了可以用尺規做出正17邊型,這個證明的難度比單純畫出17邊形難度更大,參考Heptadecagon -- from Wolfram MathWorld。

引用摘自維基頁面,有些許錯誤請見諒。

數學專業的孩子還要學習初等數論:

在他的第一本著名的著作《算術研究》中,作出了二次互反律的證明,成為數論繼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次互反率主要用來判斷一種特殊的二次同餘式是否可解,在數論里極其重要。而這個定理的證明非常巧妙,高斯可以獨立給出這個定理的證明,相信北清大部分學生都做不到。

還有學概論論和數理統計:

18歲的高斯發現了最小二乘法,並猜測了質數定理。通過對足夠多的測量數據的處理後,可以得到一個新的、概率性質的測量結果。在這些基礎之上,高斯隨後專註於曲面與曲線的計算,並成功得到高斯鐘形曲線(正態分布曲線)。其函數被命名為標準正態分布(或高斯分布),並在概率計算中大量使用。

分分鐘碾壓全學院,順便碾壓下學校的教授們。

接下來要學微分方程,實分析,泛函分析,抽象代數,拓撲...

這些領域蓬勃發展的時期高斯沒有趕上,不過這不能成為高斯無法繼續碾壓同學們的理由。事實上以上大部分課程都會依賴於數學分析和高等代數,其中微分方程和實分析是數學分析的應用與擴展,泛函分析研究的是比高等代數更加寬廣的無窮維空間,抽象代數的基礎理論理想論是高斯的學生戴德金做出了大的貢獻的地方。在這些課程里,基礎能力極其以及超級優異的高斯將在大學剩下的時間裡繼續碾壓同學。

此文目的在於總結高斯在數學方面所作的貢獻,一切引用來自於維基百科,內容並非面面俱到而且維基上很多內容並沒有給出引用我也默認確實屬於高斯的功績,望諒解。


你搞錯誰碾壓誰了


看到輕鬆碾軋我們的人也被別人輕鬆碾軋著,開始覺得有點高興,想了一想,又覺得悲傷。


終於找到了這個段子的具體描述了,鏈接"三糊塗"李政道成代課老師

1941年12月8日,上海完全被日軍佔領,成為淪陷區。當日軍坦克進入上海市區的時候,路上的行人必須向日軍鞠躬致敬。李政道當時15歲,他受不了日本佔領上海後的屈辱生活,毅然與二哥李崇道於當年12月22日寒冷的冬日,離開溫暖舒適的家,想到江西贛州聯合中學去讀書。但是到了贛州卻又發生一件讓他難忘的事情。這所中學當時還沒有改名,叫江西臨時中學。但是它規定不接受轉學的學生。李政道對此非常不滿,加上年輕氣盛,一氣之下就到省教育廳找一位姓阮的廳長「告狀」。這位廳長盤問了一下,發現這個少年並沒有什麼後台,就把他打發走了。不過後來李政道還是設法進入了這所中學。後來認識了吳大猷教授以後,才知道這位阮廳長居然是吳大猷夫人阮冠世的弟弟,不過李政道也從來沒有向吳大猷提起過這件事情。

  李政道在聯中讀書時,條件極其艱苦,沒有教員就只好自學。讀高中二年級時,聯中缺乏教員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有一天,聯中訓導主任把李政道叫到辦公室,說有事情。開始,李政道嚇了一跳,以為出了什麼意外的事情,結果訓導主任對他說:「不少老師都說你的學習成績很好,特別是數學和物理,尤為突出。學校考慮再三,想請你給低年級學生講這兩門課,不知你意下如何。」

  李政道驚訝得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旁邊一位數學老師連忙勸說:「當老師對你的學習很有好處,而我們也實在請不到比你更好的老師了。希望你能同意,以解校方燃眉之急。」

  李政道對師長的信任非常感激,於是點頭說:「我一定努力干。」就這樣年僅是16歲的「三糊塗」竟然成為了聯合中學的老師。

———————————————————————————————————————————

這個段子我得回去查查。這個段子來自於我小時候看的一本書,好像叫做《諾貝爾獎獲得者童年趣事》,剛搜了一下,似乎應該是李政道在入聯大前在江西讀高中的時候發生的。但不論如何,這兩位不遠萬里跟隨聯大求學的表現還是比在偽中央大學學習的某位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高斯的個人努力固然重要,不過多多少少還是應該考慮他所在的歷史進程,依然可以產生full stack mathematician. 有人說最後一個全棧數學家是龐加萊,也有人說是柯爾莫哥洛夫,總之都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楊振寧在聯大的時候,因為很多老師跑得不夠快,不少課沒法上,系裡讓他教他的同學專業課,楊說:你們還是另請高明吧,我實在也不是謙虛,我一個本科生怎麼就成了任課老師了?系主任跟他說,系裡已經撅腚了,你來代那些課,於是楊念了兩句詩: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師不必賢於弟子,就去代課了。他每天晚上點著油燈自學課程內容第二天給同年級的同學講課。

各位大概能夠猜想出如果高斯在北清會是什麼樣了吧。


作為自我認證的高斯資深粉絲說兩句話吧:

雖然,高斯是我的偶像,但我也反對過度神話高斯。看樓主問題潛台詞大概是高斯本科時相當NB!其實,根據掌握的資料,要論本科時

的水平,黎曼和伽羅瓦應該比高斯更厲害。高斯其實牛在兩點:1、活得足夠長壽;2、持續高產到終結。

為了解高斯年輕時代的數學工作,從他的那本《146篇數學日記》入手比較好,這本日記部分覆蓋了高斯19歲-37歲的數學工作。這本日記的

英文版見《 Gauss: Titan of Science》的附錄。據說,德國還曾出版了高斯數學日記的解讀版。

高斯是1798年獲得博士學位,年齡是21歲。博士論文證明了代數基本定理,這篇論文的核心內容中文譯文見《數學珍寶》。

高斯對代數基本定理給出了三個不同的證明,但三個證明實質上沒有用到複變函數典型方法。除了博士論文外,另外兩個證明一個是偏代數方法,一個是偏微積分方法,

後者化為累次積分,然後交換積分次序計算結果不一樣導出矛盾(證明見《大數學家的思維方式》)。

也許高斯已經洞悉了複變函數,但是那個時代的「嚴格性」要求他只能用那個時代接受的方法來證明。支持高斯是複變函數理論創立者之一

的證據來自高斯與Bessel的通信(詳見《古今數學思想》第三卷),信中高斯本質上給出了複變函數里的柯西積分定理∮φ(z)dz = 0.

不過高斯那時已經34歲了(1811),應該不是本科生了。

按照樓主的題目,不妨考察高斯21歲(1798)以前的數學工作。從《數學日記》內容看,大體是兩部分數學工作:1、建立初等數論理論體系(反應

在《算術探索》中);2、橢圓函數論(主要是雙紐線函數)。按照克萊因的說法,高斯超越阿貝爾和雅可比的地方在於發現了模函數,時間可能在

1800年附近。

而高斯在微分幾何奠基性方面的工作開始於大地測量,那時他已經39歲了(1816)。

高斯15歲時曾經設想存在非歐幾何。但這種設想不能過分誇大,就好像當初有人認為素數定理存在初等證明一樣。數學史學家認為高斯深度思考非歐

幾何的證據是他與友人的一些信件。(英譯本見《Gauss and Non-Euclidean Geometry》,可在網上找到),信件是從1799年(22歲)開始的。

就說這麼多吧。其實我個人覺得,高斯好比楊過,本科時很牛,但也沒有逆天。估計楊過本科時見到張無忌和令狐沖也得叫聲大神,膜拜ing

不過楊過牛在持續穩定地上升,且自創絕世武功黯然銷魂掌,最終超越張、令二人。楊過牛在本科以後。

其實我的偶像高斯很多NB工作是在21歲以後做出來的,包括鮮為人知的快速傅里葉變換FFT。高斯這個例子說明搞數學研究長期持續穩定上升時多麼重要啊,活得長壽也同樣重要。

------------------------------------------

另外,有位網友整理了高斯大部分重要數學文章(幾乎都是中譯文章),編輯了一本電子書《高斯核心數學工作相關文章彙編》,可以到新浪微盤裡下載。這些文章包括,代數基本定理,橢圓函數,AGM,微分幾何奠基性文章,146篇數學日記等,推薦看一看。


補充兩個少為人知的事實:

1. 高斯在發展橢圓積分理論的時候,已經搞出來模形式(Modular Form)這種東西了。這是在Poincare與Klein系統研究這類問題近八十年前;

2. 高斯知道二次域的類數公式是在1801年,領先Dirichlet三十六年。

[另外高斯還帶出來兩個博士生:Dedekind和Riemann]

從這兩個例子看,到底是誰碾壓誰?

P.S. 我還忘了,高斯本人就是人肉計算機呀。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歸到「高中校隊能否碾壓9人巴薩」一類。


提這種問題的題主一定不是清華基科或北大數院的……


借用一個回答:這是目前高斯在知乎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題主是覺得平時系裡(院里)當大神把我們碾壓成的渣渣還不夠細么?

非得碾成粉末才行么?

還讓不讓人好好當學酥了!


人類歷史上不存在能碾壓高斯的人。

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很難有。


一群數學家在一起開會討論排名,高斯說第一名你們誰愛要誰要,第二我要了有意見么?大家嘀咕了一下沒人站出來反對,丘成桐說高斯前輩既然第二我第三好了數學家們笑瘋了一半。。


我覺得高斯應該不會碾壓那些清華基科或者北大數院的學生的,

應該會是碾壓清華基科或者北大數院的教授們的


無知真是一種幸福

他們或許永遠不知道清華大部分人與小部分人之間的差距,不知道清華小部分人與世界上小部分人的差距,世界小部分人與歷史上小部分人的差距,而這個差距,已經遠遠超過人與水熊蟲之間的差距……拿高斯來比,是以為自己活在那個時代就可以像高斯一樣牛嗎?真是too young。學得越多,越能感受到那種深刻的差距,可以說,我們正在被高斯隔著幾百年的光陰虐殺.


只有我一個人關注為什麼是清華基科和北大數院嗎?

基科明明是物理系好嗎?清華又不是沒有數學系。。。

稍微開開腦洞,如果高斯來到了基科(物理系)

我是無法想像對他來說大一一年的數學基礎課(微積分高等代數等)意味著什麼。大概也就是大一發了兩篇paper吧。

哦,如果他感覺數學比物理有意思,很可能就放過了物理狗們,轉去碾壓數學系的學生了。

當然也不排除他數理雙修然後把全人類碾壓一遍的可能性。


很有可能很多很多年後這兩個大學的數學學院還能被人記住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為高斯在那裡呆過


推薦閱讀:

近十年來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新趨勢是什麼?
十三歲女孩患有抑鬱症,厭學拒絕看醫生,該怎麼辦?
小孩子應不應該參加葬禮?
7歲的孩子,總離不開她的毛絨玩具,是徹底不讓她看到這個玩具,還是繼續讓她保持現狀?
五歲孩子比較懂事但是似乎有委屈不說?

TAG:數學 | 卡爾·高斯CarlGause | 天才 | 兒童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