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論《傅雷家書》?
希望有新穎的觀點。
一句話總結:《傅雷家書》向我們全面的展示了具有現代精神的中國傳統書香門第的精神世界。
書香門第 這個詞現在已經被用爛了,家裡略有幾本書,父母讀過大學,或者父母是老師的家庭,經常被稱為書香門第。實際上,在《門第溯源》中,書香門第的門檻非常的高。
書,泛指是四書五經。有三教智慧的傳承的書。
香,指的是家裡有祠堂家廟,家譜。
門,指的是,家裡的地位在社會上得到認可。
第,指的是家裡每100年,就出一個對社會有重大責任的人。
這樣的家族可以稱得上是書香門第。
按照這個標準,中國大多數人家其實是不能稱為書香門第的。而在民國時期,差不多達到這樣標準的家庭則有很多。舉例:
浙江海寧查家,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亂遷居海寧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來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約、查秉彝、查繼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人學者,及近現代著名人士查人偉、查猛濟、查濟民、查良釗、查良鑒、查良錚、查良鏞(金庸)等均為其族人。
福建林家:這裡單舉林長民家庭(林徽因的爸爸),父林孝恂,光緒己丑科(1889年)進士,林長民長子林桓是美國俄亥俄美術學院院長;孫女林瓔,林桓與張明暉之女,2010年獲得美國國家藝術獎章,在美國白宮接受美國總統頒獎;女兒林徽因和女婿梁思成就不說了,三子林暄,1919年生,後任鄭州大學教授;堂弟林覺民,《與妻書》的作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廣東梁家:這裡指梁啟超家族,梁啟超不說了,大大有名的學者,公車上書的主要倡導人。長子梁思成,中國建築學奠基人;次子梁思永,考古學奠基人,第一屆中國院士,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三子梁思忠,畢業於西點軍校,可惜英年早逝。次女梁思庄,圖書館學家;四子梁思達,參與編寫《中國近代經濟史》;五子梁思禮,中科院院士,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航天事業早期開拓者之一。
民國時期很多著名的姐妹花,宋氏三姐妹,張氏姐妹……這些家族,連女兒都教導的如此知書達理,宋美齡、宋慶齡姐妹當年作為國家第一夫人,今天世界各國第一夫人,又有幾個比得上?
這些書香門第的子孫,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教育資源、經濟基礎、見識眼界、人格教導和藝術修養。他們不僅受到了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文化的熏陶,也潛心學習了西方的現金科學技術文化哲學歷史知識,是真正的學貫中西。(某種程度上說,這也造成的教育的極大不平等。)
然而改革開放之後,一系列的運動,讓這些書香門第摔倒了泥里,讓他們和我們這些祖上八輩子貧農的孩子,摔倒了一個水平線上。
於是,傳統的書香門第精神開始消亡。從今天的大陸人身上,我們很難看到傳統文人的精神風貌了。所謂的立身立心,風骨氣節,遙遠的像是故紙堆里的神話。高曉松說,我媽曾經說過,生活不是當下的苟且,生活還有詩和遠方。相信我,她這裡的「詩和遠方」絕對不是指歐洲十五日跟團游。
然而,《傅雷家書》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傅雷家書里內容駁雜,父子談話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宗教、戲曲、音樂、文學、哲學、繪畫……
還包括一部分理工科知識。
我們今天的父母,有多少能和孩子,哪怕簡單的說一說康德、崑曲、維瓦爾第、塞萬提斯和莫奈?
還有做人做事的道理,如何安排時間,如何處理感情,如何拜師,如何安排生活……這些都是太過難得的財富。
傅雷家書絕對不是 簡單的 父愛如山。父愛的文章一大把,想要看感動,還不如去看朱自清的《背影》(不是黑,我喜歡這篇)。傅雷家書,可以作為中國親子教育的範本,絕對比啥《哈佛女孩***》要靠譜的多。
中間棄讀兩次,終於在2016年結束前,在差一點兒棄第三次的時候讀完了。
這本書里收集的家書,由於缺少了許多傅聰的信與回信,使它看起來更像是單方面來自父母連篇累牘的絮叨。
這些絮叨在書的前大半部分都基本可以分為兩類:
1. 作為父母教育孩子2. 作為老師和長輩討論藝術和生活傅雷的信充滿了許多依賴孩子,以及無法處理好自己情緒的父母特有的邏輯上的自相矛盾,他反覆給孩子講各種don"t worry的道理,自己親身示範的卻是無處不在的worry。
沒收到兒子回信時各種操心,人與事不在自己可見範圍內就處處擔心揣測。一旦有了迴音就立刻歡天喜地,又是自我檢討又是各種讚許。
在如何教育孩子上來講,父母子女關係和學富五車才華橫溢之間恐怕並沒有大家以為的那麼多的必然聯繫。嗯,父母也是需要成長和不完美的普通人,就事論事真的很重要。
我看到的是一個與孩子相隔千里的凡人借著寫信發泄自己的焦慮與思念,也許也是自言自語地尋找安慰與出口。
傅敏同意把家書整理出版,本意是寄託哀思紀念父母,而並不是給別人做教育參考書吧。想把這本書作為教育範本,恐怕南轅北轍。
而書中可讀性最強的部分,私以為是不以父母角度而是旁觀者角度客觀討論藝術與生活的部分,一旦就事論事起來,確實有不少金玉良言(讀者就別想著用這些來教育孩子了,教育自己倒是不錯的)。佩服這些審美格局和藝術情操,真正的一肚子墨水,確有文人風骨,非常鼓舞人心熱血沸騰。
而最後的部分最特殊......
文革與遺書的部分言語不多,卻催人淚下。可憐他們這樣才華橫溢的一家,卻沒有匹配的安穩年代讓他們享受普通人的生活。
看到傅敏的【獻給一切「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們】時,不禁潸然淚下。感謝我活著以來曾經度過的這些沒有內外動亂的年代。讀完《傅雷家書》會驚訝於傅雷的藝術審美力,不僅僅是對音樂,對繪畫、建築的審美趣味都很高,看得出是在行的。
不過傅雷的心思太過細膩婉轉了,兒子稍晚些回信,夜裡就翻江倒海。想到錢鍾書,一貫的冷冷淡淡而後小小的沾沾自喜,才能挨過文革。唉,所謂的悲劇是時代悲劇,也是性格悲劇。我只想說傅敏谷歌去吧真正就心疼他
說實話 從小到大 有無數老師推薦過這本書 但是我最近買來後 看了一半沒到就不打算繼續了 傅雷是偉大的翻譯家 但是沒有人願意有這麼一位家長吧!!?傅雷在很多方面對於傅聰的管教過於嚴格 傅聰已經長大成人成才後 傅雷卻依舊苦口婆心 衣食住行 生活大事小事無不插手 如把傅聰往自己早就規劃好的路上引 恨不得自己替傅聰活 這樣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有點病態? 這種教育方式下的成功是借鑒不了的. 真的替很多以本書來教育孩子的家長感到後怕。一本老太太啰哩啰嗦的教育自己的孫子的書咱們看得下去嗎?
為傅敏感到不平對傅雷傅聰印像不好看完了書我不說什麼大道理,什麼父愛,還有什麼藝術造詣啊!其實就是很無聊要不是學校要求讀我才不會讀感覺傅雷挺自以為是的也找不到什麼好句子摘抄反正很無趣
以上就是我的評價,也只是我的評價(包括我們班同學)
目前看到150頁,先來佔個坑。
截止到現在,內心有一種很強烈的想法:每個有小孩或者打算生小孩的父母都應該讀一讀。
在藝術中談論人生,在人生中談論藝術。
家裡有本被外祖父批註珍藏的 傅雷家書 經三代傳給我 初中讀過數遍 另一本是 約翰克里斯朵夫 。這本書教給我 什麼是風骨 什麼是忠貞不渝
一千個人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看書的角度可能跟人的性格,心境等有關。
在家書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傅雷先生,對他的孩子傅聰為人處世上的指導,藝術的討論,生活上的關心,精神的交流,理解,同理心,平等,尊重,不僅是父親,還是soulmate。
在一段很孤獨,低谷的時光里,每天中午在圖書館趴桌上睡午覺前,花半小時看傅雷家書,讀傅雷先生與他的孩子書信交往,受到更多的感動和鼓勵!在外學習工作的年輕人與父母之間的親密的聯繫,想到自己每周都會和爸媽打一次電話,雖然我覺得很難像傅雷一家那樣,跟他們交流自己學業上,人生選擇上的困惑,不過聊聊家長里短也是一種親情的溫暖,尤其在不順的時候一絲心靈的慰藉。滿滿的父愛
張愛玲有篇小說叫殷寶灧送花樓會,原型是傅雷。樓主可以去看看
剛好在看,四個字形容:滿滿的愛!爸爸的教導,媽媽的嘮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