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桓溫?
桓大司馬是我於東晉一朝最喜歡的人物。除了長相上不太符合我的審美,另外的都非常不錯。
桓溫出身譙國桓氏,是真正的東漢高門,而且還是詩書傳家,世代經學的門第。比起他的出身,琅琊王,陳郡謝,也不過是新出門戶。只不過他家在西晉的時候涉及逆案,遭到了牽累,所以聲名不顯。但是他父親桓彝已經位列江左八達,他年輕之時得尚公主,所以他有非常正統的世族教養。在世說新語里,涉及桓的段子很多,哪怕是清談,他也並不落下風。桓溫雖然因為以軍功著稱而被當時很多士人鄙視,但是他不是將門,了解這個背景這對於理解他後來的很多作為有非常大的作用。
我最喜歡桓溫的一點,恰恰是他的糾結。孔子說過,小人而無忌憚。桓溫的糾結正反映了他忌憚敬畏之心。朱熹說過這樣的話,我覺得很有道理:「謝安之待桓溫,本無策。溫之來,廢了一君(海西公)。幸而要討九錫,要理資序,未至太甚,猶是半和秀才。若他便做了二十分賊,如朱全忠之類,更進一步,安亦無如之何。」後來的劉裕恨不得將司馬家誅殺到無遺孑,就是做了二十分賊。什麼士族的牽制,對他都是沒有作用的。桓溫的可愛,正是在於他身上還有貴族的驕傲。他廢海西公,而讓他終享天年,如果最後他真的能得到天下,文武之道也不至墮於地太甚。有人認為既要奪權,又要溫情脈脈,是虛偽,而我卻認為,那是對傳統的尊重。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毫無畏懼的人,一旦登上皇位,那才是撻伐天下,無所不至。對於上位者來說,最難得的就是敬畏之心。他要的不是虛名,而是名正言順。
桓溫的事功也令人欽佩,畢竟在那個談玄論道的大環境下,這太過於難得。他西征滅蜀,北伐關中,實行土斷,掌握上游。他曾經因為打獵遭到嘲笑,但是他說,如果不是他這樣的人,那些清談之輩,又如何能夠逍遙呢?的確,桓溫家學淵源,他不是不可以做一個擁爐飲酒,拿著麈尾清談的人。但是,神州陸沉,天下事終究要人擔當。他選擇了一條最艱難的路。以東晉當時的內耗程度以及中央集權乏力程度,雖然桓溫有一些手段,卻仍然不足以取得北伐的勝利。桓溫應該也能預見得到,北伐勝利的可能不是太大,但是他還是想要一搏。有名位的考慮,也有匡濟天下的考慮。最後桓溫北伐的失敗,與其說是軍事的失敗,不如說是後勤的失敗。終究,那樣的時代,不能完成以南勝北的大業。
桓溫是一個深受士族教養影響的梟雄,這其中的矛盾,讓他在歷史上進退失據,當不得忠臣純臣,也做不得反賊,好像最後面子里子都沒得到,但是,我卻喜歡這樣的人。桓溫的悲劇是性格悲劇,因為出身沒那麼好,太在乎時議清名,想篡位又不想臟自己的手,哪有遺臭萬年的氣魄?看劉家寄奴這種無產階級就不怕。王謝這種門閥世家只顧自家利益,清談誤國,人恢復故土在後面時掣肘,不被你們逼成權臣才怪?
可人,可人!東晉浮華,南渡士族沉溺在安逸享樂縱慾之中,盡皆苟且偷生之輩。值得稱道,奮發有為的寥寥無幾,其中灼灼者,桓溫,陶侃而已。
記得有文章專門論過桓溫。可以找找。就個人而說,覺得桓溫,類似曹操一流的人物。
桓溫告訴胡人「北極朝廷終不改」
不知道是不是桓范的後代。
推薦閱讀:
※为什么同样亡于外族,北宋的靖康之耻被视为奇耻大辱,而西晋皇帝被俘受辱而死就从来没人提起过?
※王導為什麼不奪取司馬家的天下?
※為何東晉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這幾年為什麼突然吹起冉閔了?
※為什麼淝水之戰時謝安還有心思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