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文章都說,國內汽車市場不成熟,消費者不懂車,那麼請問,懂車了買什麼車?什麼叫懂車?
之前看過很多篇文章,都說國內消費者只關注外觀、油耗、價格、品牌,所以得出結論,國內消費者不懂車。那麼請大牛幫忙介紹介紹,怎麼算是懂車?怎麼懂車之後才能買到自己需要的車?關注哪些方面?
真正讓我覺得消費者不懂車的點就是公關說什麼我們信什麼。。。說燒機油表示發動機先進有人信說ESP不能完全保命暗示某日系車全系沒ESP可以接受,我朋友圈裡有人轉過ESP反而害死你之類的屁話說踩車門表示車安全性能好也有人信
請幾個車評人說4缸車也可以很平順,DSG檔位清晰(就是很頓挫)不是都有人信嗎
電動車=0排放 電從天上掉下來的,發電廠的水泥平地起的某田萬轉紅頭就是吊其他全是渣美國車笨重費油直道王彎道亡日系三大脆啥啥啥的渦輪增壓就是好,又讓馬兒快快跑又讓馬兒不吃草一堆考研智商的說法都有人信有人轉發有人傳播 這個市場能叫懂車嗎?謝邀,@宋文博北京
其實這是一個過程,我總結了一下可以分為 認識、了解、理解、掌握 四個步驟,伴隨著這個四個步驟我們的選擇不同,就比如我們選衣服一樣,由外觀變成了內涵,由買來給別人看變成買來給自己用。你不會做飯,但你閉著眼睛都知道大蒜是什麼味道,洋蔥是什麼味道,拔絲地瓜是要放鹽還是放糖。每次下館子,朋友問你你喜歡吃什麼,你張口就能答出來,因為你吃過,你知道那道菜的味道符合你的口味。那,我就認為你懂吃。
你不會買衣服,但你閉著眼睛就能知道阿迪是什麼風格,七匹狼是什麼風格,打籃球是要穿西服還是穿褲衩。每次逛商場,女朋友問你喜歡什麼牌子,你張口就能說出來,因為你穿過,你知道那個品牌的衣服適合你。那,我就認為你懂穿。
回過頭來說汽車,看了上面幾個答案都過於理性,通常都是說三大件,其實想想也不全是。三大件果真那麼重要嗎?
我們不了解馬自達5這種高轉速發動機車輛的駕駛感受,因為我們只在乎最大功率最大扭矩。
我們不了解Golf 這種底盤調教偏運動轎車的駕駛感受,因為我們只知道大眾,大眾的車好。我們不了解軒逸採用無級變速器對家用做了哪些改變,因為們只知道軒逸省油,買的人多。我們不了解寶馬後輪驅動和奧迪四輪驅動的區別,因為這兩個品牌豪華,在我們看來沒區別。我們不了解哈弗H6是名副其實還是徒有其名,因為這個車大而且還是SUV。說我們不了解汽車根本沒有冤枉我們,我們不知道這麼多汽車裡面哪些適合我們,哪些是我們應該看重的,哪些是不應該看重的。
因為我們都沒開過,別以為去4S店試駕下就算自己開過了,遠遠不是。開車跟找媳婦一樣,時間長了我們才能慢慢了解對方。所以,當你買了車或者換了車之後,你就慢慢懂汽車了,你就明白自己需要什麼車,因為你駕駛過,開過了。
什麼叫懂車?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車,並能做出正確選擇,選中符合自己要求的車。
我朋友喜歡開高轉速發動機的車子,他選擇的時候就會選擇馬自達跟法國車子,因為他知道這幾款車是高轉速,或許他不懂德國車、日本車,但是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車,所以他也叫懂車。
我老闆喜歡開賓士,每次跟我說賓士的駕駛感受如何如何,或許他不懂寶馬、奧迪,但是他知道他開不慣寶馬、奧迪那種風格,這也叫懂車。
有些人對獨立懸掛熱衷,法國人卻固執的採用扭力梁,但是又有好多人對法國人的扭力梁感興趣的緊,這都是懂車,因為他們知道兩者的駕駛感受。
不懂車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你沒有開過!時間長了,慢慢接觸了,都開過了,技術類的東西不懂無所謂,感受是自己的,記住感受,你就是汽車達人!
美國人、日本人就懂車嗎?不懂!起初誰都不懂車,但是他們從小就接觸汽車、駕駛汽車,所以當他們成長到我們二三十歲的時候,已經駕駛過很多汽車了,而我們才剛剛購買人生的第一輛汽車,相比之下我們就不懂車了。
在掌握了駕駛感受之後,你就會明白是汽車上的那些部件、哪些部位造成了你現在的這種感受,於是新技術與老技術的區別、什麼叫後程乏力、什麼叫渦輪遲滯、什麼叫起步動力不足,你慢慢都會體驗出來。從此之後,那些奸商再也不會忽悠我們了。
懂得了駕駛感受之後,或者說親自駕駛了汽車之後,你就不會再有美系車耗油、日系車不安全、德系車小毛病多的疑慮了。但凡能以偏概全的用「美系車油耗高做工粗糙」「日系車不安全」評價某一系列車型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不懂車,因為無知者無畏。
那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下,我們買車的那些要求,要求便宜、要求省油、要求大、要求好開,看看這些要求你就明白,我們的確不懂車。
關於好吃:
女:你想吃什麼,你最喜歡吃什麼,我請你!男:我喜歡吃沙縣~女:SB好失敗,最後的問答很多人都不明白,其實就是說,關於好開都是個人感受,別人認為好的東西,你不一定認可音響、電腦、汽車、各行各業,無論在哪個國家,無論何時,只要處於社會分工的階段,我們都只是在學習而已。
對於消費者來說不需要知道非常專業的知識,因為整個社會的市場分工就是如此。
我要去買音響,去問賣音響的,去論壇看,去問家裡有好多設備的發燒友
我要去買吉他,去問賣吉他的,去論壇看,去問談吉他談的好的我要去買筆記本,去問賣筆記本的,去論壇看我要買手機,去問賣手機的,去論壇看
我第一次穿正裝,需要怎麼穿也不知道,去問別人我第一次上大學,不知道哪所大學好,去查所有這些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都是學習的過程,只有部分的消費者在某些方面知道的很多。我們只不過是在不斷重複這個過程而已。因為有一天,也會有人問你同樣的問題。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一個普通消費者漸漸學習變成非常明白的消費者,但是他也仍然是消費者。即便知道了汽車高轉速、大扭矩、獨立懸架、全時四驅、一鍵啟停、油耗低,但是你也不清楚氣缸壁的加工精度、ECU參數設計邏輯演算法,感測器的使用壽命,金屬漆塗層溫度如何控制等上游汽車知識。同理也涉及到其他行業,我們處在社會分工的時代,對於其他行業的社會分工以及產品都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
各行各業的發展,每個行業的前端技術都在生產那些產品的企業手中,在精細的市場分工中。消費者不斷的去接觸這些技術去學習,去了解。
這是一個社會分工的時代,消費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什麼叫懂車?個人認為,消費者可以憑藉自己對車的了解做出自己的選擇和判斷,而不被廠商和網上的鍵盤車神們組團忽悠,這就是懂車。
自認為懂車且以幫助別人懂車為職業的,來回答一下這個話題。
「中國消費者不懂車「,這話我也說過。
中國消費者與歐美消費者之間的區別,我認為並不是基礎知識、機電常識的多少,這類知識除非有學習興趣,否則要做到精通其實很難。中國人以鋼板厚薄論安全,歐美也有。加上當前汽車產品的同質化,歐美日汽車集團的合縱連橫,韓國車穿美國馬甲,掛歐洲標賣美國車,歐洲人打造的日系車,用著日本變速器和渦輪的歐洲車屢見不鮮,購買者已經很難從產品層面上比較出絕對差異。能忽悠中國人的坑,歐美人一樣掉進去。
中國消費者究竟哪裡不懂車?我認為是因為對汽車體驗不足導致的狹隘盲目。作為汽車消費的新興市場,汽車在中國家庭普及也就15年上下,絕大多數購買者處於人生的第一部車或第二部車的階段,擁有過三部車以上者按比例來看寥寥。因為缺少對不同品牌、車系、技術的深度體驗和評價積累,絕大多數購買者確實只能從外觀、價格、配備上做簡單衡量,從車托或鍵盤車神那裡接受過濾信息,選擇標準狹隘,購車需求盲目。這導致中國乘用車行業出現了一個很不好的風向——營銷主導代替產品主導,拼定價打折代替拼工藝品質。造的好不如忽悠的好,質優價優被湊合便宜代替,尤其在30萬元以下、C級車以下的中低端市場,定價成了鬼門關,只許跌不許漲成了車企的死命令,4S賣車賺不到錢就靠售後坑蒙拐騙車主。國產大眾的轉變就是例子,這種風向對自主品牌和消費者從長遠來看都是有害的。
歐美消費者在這方面就成熟許多,從襁褓起就坐著父母的車長大,高中起就開始自己駕車,大眾化的汽車也不是高大上的象徵,而且周圍人人如此,他們對汽車體驗的深度和豐富度確實有優勢。這方面,中國的95後,00後們應該能趕上追平,等他們長大時,」中國人不懂車「這話肯定會作古的。
是不是對自己要買哪部車有清晰自信的理由?
雖然有品牌偏好,但是不是能公正、不偏激的看待其它汽車品牌?是不是願意為服務溢價買單?是不是在使用中得到了自己購買前預期的好處?這是我眼中區分懂不懂車的四個標準。打個比方,都說年輕小夥子不成熟,不懂女人。年齡大了,有經歷了,見過處過的女人多了,就知道世上女人有哪些種類,自己喜歡什麼女人,怎麼跟女人交往,於是就叫做懂女人了。此處把女人換成車,是同樣的道理。懂不懂女人,想不想懂女人,懂不懂車,想不想懂車,關鍵看對女人對車有沒有足夠的興趣。至於懂到什麼程度算懂,自己體會吧。
國內個人汽車消費正起步,很多人沒開過車,或者只開過很有限種類的車(這裡只討論家用車),對車的體驗確實比較缺乏。想像一下我們的下一代,他們可能從小就坐家裡的車,成長過程中家裡可能還換過幾次車,青春期的時候,周圍的小夥伴各自交流家裡的不同品牌類型的車。他們那個時候對車的了解和體驗,跟現在大部分正準備買或者正在開自己第一輛車的消費者,不可同日而語。也許那個時候就叫懂車了。這個鍋還真是不知道該給誰背…
大眾要真這麼次,那麼多人買肯定是妖法
日系車真那麼好,銷量次肯定也還是妖法
各打五十大板唄
但是有一點對於某些答主我是真不認同,說一下個人觀點:搞車評的和搞技術的肯定是兩撥人,你一黑黑兩撥人,忒也不地道
真正搞技術的跟消費者講起來從工況到EGR到懸掛的cast camber toe到缸內塗層亂七八糟的,肯定滔滔不絕,而且搞不好越講越興奮…但是估計消費者看兩眼就得關了頁面,而且肯定還得罵你有病…
大家說的不懂車是這個(即不尊重知識)
當然了,在大家都忙,都沒時間看細東西的時候,簡單粗暴的肯定更受歡迎:)
舉個例子
同樣是講車的文章,一個名字是「論內燃機可變氣門升程對油耗及動力的影響」;另一個是「驚!日本車/德國車/美國車竟用瑕疵品糊弄中國消費者!」你說你爸媽會更想看哪個?
別說媒體不可信,到現在把報紙當金科玉律的大有人在
有人一聽到人說中國市場不成熟,立馬就跳腳,覺得是在罵他,其實不成熟根本不是壞事,不成熟的地方才會有競爭,競爭才能出現好的東西,市場成熟往往意味著選擇固化,也就是看牌子買車,美國就是很明顯的例子。美國車市選擇很少,不論是品牌還是車型,根本沒有國內這麼眼花繚亂,一個車型分兩家賣的只有通用才這麼干。拿豐田舉例,皇冠普拉多威馳雷凌神馬的根本沒有。再看研發速度,凱美瑞混動這兩年基本油耗外形內飾操控神馬的都被其他競爭對手趕超,但豐田就是不緊不慢,TNGA平台今年剛剛問世,只有一款車型,其他的還得繼續等。再看中國,花冠雷凌分開賣,帕薩特寶來分開賣,雅閣思鉑睿分開賣,產品線分得細的不能再細了,各種遍地開花,再挑剔的消費者也基本能滿足了。
說中國市場不成熟,因為大多數人買車,是買人生甚至祖上三代的第一輛車,碰到的問題所就是:不知道各種名詞的概念,比如質量,比如操控,比如舒適性等等,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想要什麼,更不知道AT、MT、DCT、CVT,渦輪、自吸等等等等各種不同技術的優缺點在哪,在這種情況下,面對各種天花亂墜的宣傳,早已耳朵起繭心理面混亂的一B,大部分情況最後看的是「緣分」。有的人買了一開始自己喜歡而後後悔的車,也有的人對某品牌嗤之以鼻但無奈被種種原因逼迫只好買這個但最後又發現其實並不差。其實買車和談戀愛是一樣的,起碼兩到三個之後才能知道自己喜歡哪個類型的,想要過什麼樣的日子。買車你起碼試過不一樣的類型之後才能知道各個車型的優缺點,和自己關注的部分和底線在哪裡。比如我,第一輛車98年的凱美瑞,之前完全是大眾粉,目標車輛高爾夫,買這車完全是當時急著用車所以就買了,外形顏色內飾都不咋喜歡,但是開了一年多都沒有出啥毛病,舒適性也不錯,給我一個觀點就是車都這樣。後來聽說德系質量不太好,朋友的大眾奧迪賓士都出過各種包括打不著火的毛病(都是二手8年以上的),也坐過甲殼蟲,體驗過車內嚴重的機油味和彈射起步一般的換檔頓挫,但就沒聽說過誰開豐田車出過毛病的,至此對德系車粉轉黑對豐田路轉粉,以後換車優先考慮質量好的,至於操控因為沒多少體驗所以就不怎麼注重。第二輛車是4代普銳斯,去年醉心於混動技術,決定換一輛混動車,一開始選擇的是雅閣混動,結果本田不給力,根本買不到,無奈準備選凱美瑞混動,試駕都試駕了,回頭就發現4代普銳斯年初上市的消息,看完介紹和測評直接被吸引,上市後果斷買了。記得13年前,2000年,當時計算機的內存停留在64M,CPU為奔騰III的時代。擁有計算機的家庭屈指可數,可以上網的人寥寥無幾。會玩遊戲的同學,算是懂電腦。當時我的一個初中同學對我說,他盼望有一天可以用到頂配的內存128M的計算機,我對他投來無比欽佩的目光:他太懂了,而我完全聽不懂他在說什麼。
2003年,計算機開始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處理器升級奔騰IV,內存進駐256M,很多人開始為自己家裡購置電腦。很多人不知道是品牌機好還是組裝機好,所以請來專門修電腦的親戚朋友來幫自己參謀,買哪一種電腦划算,自己配什麼樣的配件性能最好。大家不知道電腦能來幹什麼,甚至覺得上網會把小孩子教壞。那時,來修電腦的大叔為機子裝上了一個叫做千千靜聽的東西,全家向大叔投來欽佩的目光:他太懂了!
2006年,記得那一年聯想推出鋒行系列,內存晉陞到512M,這次修電腦的大叔卸掉了瑞星,取而代之的為機子裝上了一個新的軟體:360。大叔說這個軟體很給力。我相信大叔,因為大叔是行家,他很懂。
不知不覺,家家有了電腦;不知不覺,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在短短4年里幾乎迅速進駐了千家萬戶。越來越多的人上過了大學,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越來越多的人賺到了更多的錢。但是不知為什麼,消費者反而開始爭吵起來:360總是流氓,騰訊只會抄襲,小米吹牛逼,百度競價……
至於汽車,現在大約停留在電腦時代的公元2003年。這一年,有一群人為他們的汽車裝上了千千靜聽,他們說他們很懂。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答到點子上,所以我決定來當一下最佳答案。
實際上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兩句話就能說清,那種一寫好幾頁的都是話癆。
「懂車」實際上就是兩點:
1,你對自己的需求有非常清晰的認識,或者說,你能提出完整明確的需求。2,你能將自己的需求分解到具體的實現方式上,了解各種實現方式的區別,並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取捨。以下為補充解釋部分,如果看懂了上面這兩點,以下文字均可忽略。
準確的說,上面其實是對「懂」這個字進行了定義。具體到購車上,第一條是初級要求,需要全面了解「車」可以提供的各項功能,並從中選出自己所需的功能,建立自己的購車模型,90%以上的購車者無法達到。第二條則是高階要求,需要明白「車」的實現原理,了解各部件的功能,知道各個部件的多種實現方式的區別,並引入成本概念,從而將購車模型細化到具體的配置上,到這個時候,可供你選擇的車也就那幾輛了,挨個去侃價吧。不管什麼商品,絕大多數消費者都是外行,而且是純外行那種。汽車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就算很多覺得自己懂車的,也大部分是鍵盤車神。說起某個車來頭頭是道,然而問點專業問題,比如什麼叫RPS點,什麼叫形偏,什麼叫匹配,什麼叫橘皮什麼叫流掛;什麼樣的工藝比較複雜,什麼樣的簡單?什麼材料性能好但是貴,什麼材料便宜?恐怕根本沒幾個人能說得上來。而汽車從業者,由於受自己的工作限制,難免對某些品牌有個人的利益相關,或者成見,也很難做到完全客觀。所以說,僅以買什麼車來區分是非常幼稚的。買車首先要看自己的需求,定一個大致的範圍,然後根據偏好,你是更看重可靠性,行駛品質,做工,靜音,空間等等哪些因素,最終選出自己要買的車。ps:汽車這麼複雜的商品,肯定是一分錢一分貨。任何一個主機廠都是以賺錢為目的,沒有哪個廠是有良心的。沒有法律約束,誰都能上天。如果某個車評人說某某品牌有良心,那一定是被充值了。
用以前寫給別人的一段評論回答似乎很適合這道題目。一個人的喜好不應該被噴,喜歡什麼是個人的自由。但是你的喜好不代表你的選擇是理性的。很多人說什麼國人不懂車並不是說國人不配懂車,只是在說一個客觀事實,即我們第一次買車與第二次第三次相比,並不成熟理性,有很多幼稚觀念。這些都是需要隨著時間去了解的。開過至少兩萬公里,有一定的思考總結能力。就會知道車子的一些基本好壞。里程至少超過六萬,長期駕駛車子超過兩輛,就能體會出車與車的差別。在這個時間段,如果具備膽大心細,多動多試的心態,你會有機會駕駛到更多的車子,品味到他們的自吸和渦輪加速時候的差別,減速時候各廠剎車調校帶來的不一樣腳感與實際剎車距離的區別,並不是一句太賊或者硬能形容的。過彎細節,懸掛軟硬,各轉速各檔位發動機出力大小與聲音,關乎視野的座椅高低前後,後視鏡的位置大小。前驅與後驅在雨雪和正常天氣下以及轉彎時候的差別。一時說不完整,但這就是一些基本的東西吧。至少懂得這些才能算稍微入門,也不能說是懂車吧?駕駛過足夠多各類型各價位的車子,能夠明白他們的優缺點而不是比較他們紙面數據,並且具備一定理論知識。然後了解車子發動機變速箱懸掛底盤件等基本件構成與原理,會識別車內各種電子信號,具備車外鈑金件漆面知識並且能夠實際看的出來,買輪胎不是分品牌,而是挑型號。在生活中實際使用下,各配置對生活品質的提升究竟有多大,從而了解到哪些配置可以縮減哪些是自己特別需要的。比如我東北座椅加熱是神器。指南針多功能方向盤對我就是多餘。
為什麼很多人和文章說中國汽車市場不成熟,說中國人不懂車,其實主要的原因是,市場的表現遠遠偏離於他們的預期,他們不去深入研究形成這樣情況的成因,就一律機械呆板的歸結於「國人不懂車」,說白了就是「錯的不是我,錯的永遠是這個世界」。
1、其實這些懂車的人,真的懂車嗎?汽車是商品,不是藝術品,拋開市場需求說懂車,就是耍流氓。
但是吧,說美國市場,美國市場皮卡永遠雄踞汽車銷量榜首,這幫懂車的,誰去買皮卡開了?說日本市場,日本人偏向KCAR,這些人又有誰去買了?話說回來,皮卡有操控可言嗎?有所謂的駕駛樂趣和運動性可言嗎?有某些懂車黨口中一切的懂車要素嗎?皮卡在美國流行,跟美國人的性格和使用習慣有關,美國人民就是喜歡周末倒騰這麼個傻大黑粗到處跑,你能咋地?就像國內五菱小面銷量屌炸天,你說一千道一萬,架不住這車就是能拉著我國偉大的貧困勞動人民奔向致富小康路,不得不服啊。
至於歐洲車市,不好意思,儘管汽車基本就是歐洲人民發明的,歐洲車市也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車市,歐洲車標近乎全球最為苛刻的標準,但是由於歐洲車市不是日系車雄踞榜首,所以歐洲車市的口味一般是不考慮的,並且歐洲車市還要被嚴肅的批判貿易保護主義。
2、看到有的答主說,美國人很小就開始玩車,國人一般三十歲左右才買人生的第一輛車,能有美國人懂車嗎?我倒不否認,美國汽車文化圈已經發展的很發達,但是僅限於汽車文化圈而已,大部分普通美國人和中國人沒有任何區別,什麼汽車知識都不懂,買車也就是坐在4S店裡聽著銷售一頓忽悠。
日系車能夠雄踞美國車市,知道豐田究竟花了多少心思在研究美國市場么,豐田深耕美國車市的癖好,就跟大眾對中國車市一樣嫻熟於心。
而且開過的車多,還真不代表懂車,不然為什麼這幫懂車帝們,往往會非常喜歡批判那些在國內開了十多年車的老司機的建議,因為這些老司機推薦的是大眾嘛,不得不說,有了桑塔納,走南闖北都不怕,簡直就是一代中國老司機共同的回憶。當年我有一親戚做生意發了有錢,開桑塔納2000,那風騷勁,賽過今天法拉利。
順便一說,按照這套理論,日本人民其實也特別不懂車,因為日本人出行更傾向於選擇公共交通,日本人買車和大部分國人差不多的年齡買人生第一輛車,而且也是全家都要坐。
3、某些答主覺得,買車看顏值,看品牌溢價是中國人不懂車的表現,是中國人買車撐面子的劣根性使然。其實這樣的答主本身就比較逗,事實是全世界的車市消費者,都非常看重汽車對身份的體現。
如果說買車不看顏值,不看品牌溢價,豪華車存在的意義直接就被否定了好不好,沒有吃過豬肉,起碼見過豬跑吧,美劇看過沒,富叼出場不是豪車就是超跑,窮叼都是二手破爛貨滿足滿足剛需。不單是美劇,車這玩意兒,在幾乎全球所有影視劇中,都是角色人物的身份體現。
如果說,車市不講品牌溢價,豐田為什麼要做雷克薩斯,甚至一開始將雷克薩斯和豐田品牌嚴格區分開來,還不就是因為豐田在美國的形象就是廉價車,有點身份的都不好意思開豐田。即使是國內某些日吹,懂車帝,甚至是豐田腦殘粉,抱著三十多萬的預算,首選考慮不也是雷克薩斯入門而不是豐田旗艦的皇冠。
要我說,買車看顏值,是非常正常,非常懂車的表現,為什麼,因為一個你連看都看不順眼的車,你是沒有慾望開的。看看各大車企一直都在投巨資做車型設計,現在還搞家族化設計語言,如果顏值真的不重要,車企吃撐了投這些錢?
4、說到汽車顏值,其實還可以說說很多答主認為,中國人非常不懂車的一個特點,就是試試關車門的感覺。其實我覺得,試試關車門的感覺,這是非常正常的。
講手感很奇怪么?手感是很重要的好不好,現在買個手機,手機廠商每天都在研究視覺感受和握持感受,而不是直接把一個電路板丟給消費者,甚至為了視覺感受和握持感受,搞非常「不懂技術」的金屬機身,因為金屬機身是會嚴重影響信號的,帶來的只有視覺和手感的提升。
應該說,中國市場的消費者,如此顯而易見的市場偏好,車企實現起來毫無困難,為什麼有的車企就是不願意去滿足消費者這點小小的手感願望呢?這除了說明車企對這個市場需求的傲慢以外,其實沒有更多的解釋了。
其實說到這裡,「這個車比較高級」,真的是一個笑話嗎?工業設計,本身就要追求品質感和高級感的營造。某些品牌,坐進車裡一臉的大塑料,彷彿回到九十年代,你跟我扯他的發動機如何如何叼,都是沒有價值的,大哥我就是搞個買菜車,不上賽道,我想要有檔次感的內飾,我想要坐著舒服,我想要車跑的時候安靜一點,起碼跟副駕的妹子聊騷的時候不用扯著嗓子。
5、好好正視國內車市的表現吧,看到熱銷車型,好好研究研究車型熱銷的原因,隨便一句「營銷」,一句「中國人不懂車」是很沒有意義的。
一款車型熱銷,必然有多個原因促成,日系車在國內市場不是沒叼過,但是前些年日系車在國內車市整體衰落的原因真的很難理解嗎?現如今,一些日系品牌在國內第一時間投放了針對性強競爭力強的車型,銷量不也追上來了。
要知道,現如今國內車市競爭非常激烈,張嘴就說「營銷忽悠人」毫無意義,搞市場營銷,哪家投錢少了?也只有38號能說出不重視營銷那麼滑稽的理由。其實哪怕在日系日子最難過的時候,日產軒逸仍舊銷量驚人,為什麼?不就是因為軒逸契合了國內市場的需求。
其實日本企業因為忽視中國市場需求,導致丟失大量市場的情況並不少見,不單單是汽車。大家可以回憶回憶,九十年代,大家能用上日系產品感覺都比較有面子,「這玩意兒比較高級」。現在除了幾個特定領域,比如攝影,否則日系產品多少都在淡出大家的視線。我不否認這有一定的民族情緒的原因在其中,我不支持砸車搞極端,但是人花自己的錢,有「不選擇」的權利,無可厚非。
而且某些人,也要收起自己的傲慢,賣車是做生意,大家都是老百姓,買的是買菜車,不是跑賽道,情懷不適用。那些吹自吸情懷的,30萬以內的破四缸自吸,你扯個屁的自吸情懷?現在豐田和本田誰沒玩渦輪?玩了渦輪好賣了,早幹嘛了?情懷多少錢一斤,能當飯吃?
至於扯開不壞的豐田情懷的,豐田剎車門才過去多久,嘲笑完大眾逗逼的DSG,豐田CVT又搞了一個嘯叫門,嘴臉比大眾又好到哪裡去了?再說了,就卡羅拉那車子,有一點懂車基因?
6、我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四川人民愛吃火鍋,某些懂吃帝就要跳出來指責,你們懂吃嗎?
吃的本質是補充能量,要講究效率,講究健康,講究性價比,味道要考慮,應該偏後,而且必須要說明的是,非常成熟的美日餐飲市場,重口味的辣都是非常讓人難以理解的味道。
火鍋,除了口舌刺激以外,哪樣有突出優勢?而且油水那麼多,簡直要死!你們這幫四川人根本就不懂吃!
原因其實也簡單,某個三年,四川據說餓肚子的人最多,四川人飽飯沒吃幾年,哪像美日老爺都吃了上百年飽飯了,對於吃的理解,那當然是陳舊和落後的,還在講究要大量的油水充面子,沒把吃飯回歸到補充能量這一本質,將來四川民智開了,火鍋這種靠營銷和噱頭忽悠人的東西必將滅亡,並進一步意識到刀叉才是吃飯的最完美工具。
最後,送給題主買車的建議,買車最大的建議就是不要聽任何人的建議,自己去車托之家,按照自己的預算和預期的級別來看照片,挑幾個備選的,去4S店試駕試駕,覺得可以就出手買之,買東西,有錢看中就出手,猶猶豫豫,挑來挑去,安照我的經驗最後還是回歸原點。什麼技術參數,什麼懂不懂車都是扯犢子。只要記住,掏10萬買的就是10萬的貨色,掏20萬買的就是20萬的貨色,你再懂車也不可能10萬買出20萬的享受來,而且一二線車企的主力產品,只要不加價,也買不了多吃虧,那幫多少預算張口就是建議買飛度的不要理,那幫加價的飛起還一臉正經告訴你可以買的不要理(沒錯,說的就是38號吹新思域,新思域是好車,如果加價是加給工程師加給生產工人,我倒樂意考慮,加給4S店中飽私囊,呵呵)。買車就跟買很多東西一樣,買的就是自己開心,自己開心了,開著就是舒心的。不要為了什麼懂車,去挑一個自己覺得彆扭的車型。明明就是一甜黨,最後買了咸黨尊享,這不是找自己不痛快?記住,100分的咸對於甜黨而言,都等於零,懂你自己,就是懂車。1.首先談一下消費者不懂車這個問題 大叔大嬸們說神車好是有原因的,20年前通用福特豐田比之大眾不可謂弱小,唯獨大眾看準了中國這個市場勇於吃了中國市場這個大螃蟹,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只有桑塔納,奧迪100,那就是最可靠的代表。消費是需要習慣的,當我們經過長時間的只能消費「大眾」並且其也給我們帶來的不錯的體驗(沒法比較),我們自然認為他好於其他,或者換一種說法叫他至少比較讓人放心。這是消費習慣問題,也是消費經驗問題。2.那些自認為懂車的又真正懂多少? 現在懂車的無非看汽車的三大件(發動機、底盤、變速箱),「懂車黨」們一般來說都是數據黨,xx發動機多少馬力多少扭矩,xx底盤後懸掛簡配前懸是雙叉臂,xx變速箱沒有頓挫換擋迅速。我們不是排斥新技術的產生,但是一位追求技術不一定符合用戶的需求。絕大多數國內用戶追求汽車的第一品質是穩定,我寧願捨棄百公里3秒的加速時間也希望3000公里「先進的」變速箱就漏油了,一會兒又svs了,一會兒後備箱又漏水了。品質穩定省心絕對是大多數消費者最在乎的問題,車把我送達目的地是第一位的,車的性能、舒適性、科技型都是在穩定性之後。 話說回來,每個廠商每款車有自己不同的特點,就看你看重的點在哪,不能容忍的點又在哪,選擇一款自己最喜歡的就OK了,錢是自己的,管別人說這麼多幹嘛。
我覺得買車不一定要懂車的部件。
因為如果說是質量的話很多修車的會懂哪種發動機好,哪個變速箱好。舒適感的話全屏自己感覺。你想要買質量好的,舒服的車。只需要一個中立的,你確定不是水文,被贊助,請喝茶,日吹,德吹,美吹的文章。實際上這是最難找的。
我現在在加拿大,我一直是很相信consumer report的。他們給出的分數都是最中立的。可能不是最符合你標準的,但是絕對不是水文。
我最驚訝的就是國內黑德系和吹日系的。奧迪燒機油,前幾年是這樣,但是這幾年奧迪質量越來越好,美國銷量逐步提升。但是你從德吹和德黑中完全沒法分辨出哪個在說實話。
日本本田,就今年車的質量下降,因為不成熟的cvt和總體全新的設計。日吹也不會提起這種事。
美國車質量差,impala天天修質量差,科魯茲質量卻在中等偏上。這咋解釋?「美國車質量差」一棒子就把所有車都打死了
很多傳言都是真的,10年前是真的。但是現在科技進步的快,好事傳不開,壞事傳千里。
我現在買車要質量也要科技和舒適和價格。買車這四個都要平衡,最不希望看見的就是四個都糟然後被10年前傳言騙了吧。
所以要懂買車,要從可靠的信息開始,否則懂得也是錯的。要懂車的部件,那網上找視頻就行了,知乎上面也有很多大v解釋。所謂懂不懂車,其實就是汽車文化是不是發達,汽車消費觀念是不是成熟。汽車文化發達就是跟汽車衍生的相關的文化產業比較,比如說一提起美國大家都想得到在車輪上的國家。有汽車旅店有汽車餐廳,各種各樣的汽車拉力賽,公路賽,方程式,汽車音樂,汽車類型電影、甚至包括變形金剛汽車人,都是汽車文化的一個延伸。上述所說的各種類型你都可以在美國文化裡面找到,這就說明美國的汽車文化是非常發達的。第二個就是汽車的消費觀念成不成熟,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兩千零四五年的時候,我在海爾上班,那個時候,如果誰買了某品牌的汽車,想買車的其他同事都會問,你買的這個車質量怎麼樣呀跑起來好不好呀,舒不舒服呀?作為購買第一輛汽車的消費者,汽車對於他的生活品質是一個極大的提升,他也沒有開過其他的汽車根本沒有比較,所以他的結論就是很好,一切都很好。於是大家在他的推薦影響下,都紛紛買同一個型號的汽車。而且買了車以後,首先是要花很大的價錢,去做美容,貼膜,各種各樣的靜音隔音,買各種各樣的所謂的配件等等。每次開車都是小心翼翼,生怕颳了蹭了。能不開車盡量不開車。每次去做保養都用最好的零配件,不到公里數就早早去做保養。4s店說換什麼就換什麼。感覺買了一輛車就是供起來了,沒有給人帶來太多便利,而是給人帶來了很大的負擔。汽車其實就是一個工具,能夠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工具。什麼時候?汽車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回歸到了工具的本質,人們買了車以後也不會說去花很大的價錢去做各種各樣無謂的美容和保養,也不會是必須到4s店才能去保養車輛,有些小的問題自己就能動手解決。能夠非常高效地處理日常的各種各樣交通事故,買車的時候有自己的主見,而不是人云亦云,對於二手車也開始慢慢的接受,這些才能說明汽車的消費觀念逐漸成熟。
作為一個稍微有點實踐經驗的鍵盤車神,我對車子的口味發生了三次巨大轉折:
剛剛開始走上鍵盤車神之路的時候,我只服大眾,卻不是因為他們公關做得好,而是因為我表哥的捷達給我留下了極好的印象,當年不錯的高速穩定性,表哥行雲流水般的換擋在年幼的我心裡埋下了愛車的種子。高中時代生活在吉林省的我,耳邊聽到計程車司機對捷達的評價出奇的一致,那簡直是完美啊!捷達這個車還有個本事,,,就是因為隔音差,它在時速五十的時候給駕駛者的感覺就像時速八十,八十像別的車一百二,超過一百二,像敞篷車。。。後來表哥出國了,我買下了他的捷達,這輛車陪伴了我很久,直到後來我姐夫開了個專修大眾奧迪的汽修廠,賺的盆滿缽滿,我才變成了08年以後生產的大眾黑。再後來我有智能手機了,學會用百度了,也認識了很多能客觀評價大眾的朋友,我對大眾的評價又變得中肯了起來。高三時代的我開始關注汽車上更為具象化的東西,比如三大件,懸掛形式,安全等級,各種高科技配置等等,高價低配的大眾車離我越來越遠,再加上家裡地理位置特殊,滿地都是韓國車,我在愛車的路上迷失了自己,起亞K5的第一眼驚艷到了我,邁銳寶一個中級車上1.6T震驚了我,長城哈弗H6運動版剛出的時候,去4S靜態體驗的我差點感動的哭了出來,當時我覺得,上一次中國人這麼揚眉吐氣還是在1949年!
我開始成為鍵盤車神界的不良少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當年的我做了多少惡?細數一下大概是七宗罪:噴日系漆面薄,噴美系費油,噴德系車性價比低,噴法系車設計反人類,噴韓國車樣子貨,噴國產車動力總成差,誇義大利車可靠性好(因為當年的平民車型貌似只有派力奧,這車沒什麼可出問題的,結構太簡單了),這些事我都干過,現在想想中國網路環境是真的挺好的,除了挨兩句罵我也健康快樂的長大了。
這個狀態持續了很久很久,除了我個人學習水平有限,還有大環境的原因,當年所有論壇,貼吧基本都是這個論調,小強實驗室橫行霸道,鍵盤車神界風起雲湧,空腔注蠟牛逼,自行車撞碎日本車的帖子層出不窮,叫好又叫座。。。我個人認為,08年到12年是中國鍵盤車神歷史上最黑暗的四年,就是這四年讓很多像我一樣不明真相的寶寶走上了用鍵盤開車,靠軟文懂車的不歸路。接下來是一輛車改變了我,讓我完成了從鍵盤車神到實實在在日吹的蛻變,那就是知乎神車飛度的親戚,加屁股版本飛度,10年的時候我爸買了個不起眼的風範,手動精英版,買的太早當時落地十一萬。
這車到現在,六年了,除了機油三濾什麼也沒換過,空間完全夠用,提速一點不虛,油耗感人,快趕上混動車了,隔音差是真的,除了這個非得吹毛求疵的話,高速過彎的極限挺低的,估計是麵條胎和懸掛調教的問題,但是日常使用真的是完美啊!經歷了鋒范的六年,我徹底成了一個安分守己的本田粉,基本不提紅頭機。再後來我又被豐田震驚了,在大學裡做接待工作,校長的老凱美瑞14年了,一滴油都不漏!就是這貨!!!再後來,就業處的老師出差把他的雷克薩斯ES300h託付給了我,我的天,這緊實的駕駛感!這毫無瑕疵的內飾!這逆天的油耗!這悶騷的外觀!那一刻,坐在ES的駕駛位,我想起了當年那個靜態體驗哈弗的自己,腦海里浮現出四個字 [大清藥丸] ,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某個國家的工業設計製造水平比我們強多少,而是甩了我們半個世紀的企業還在不斷創新,我們卻在變著花樣的騙補和玩鈑金!什麼WEY啊,我都沒眼看了。。。至此,我徹底走上了日吹的不歸路。現在,任何人問我買什麼車,我都只有一句話,有錢買雷車,沒錢買本田,除了凌派,都行!對了,前兩天跟表哥視頻,他說他買了一輛V6雅閣,賓士在洛杉磯的公路上,無比愜意。詫異的我問了一句:"怎麼不買個大排量的打死奧拓,那不是你年輕時候的夢想么?"
「哪天你來我這看看就知道了,修車太貴!」我相信真正懂車的人就不會被大眾的營銷騙局(
雞撞日本車,雞沒死車破了這種低端 )忽悠。我相信真正懂車的人就不會相信所謂的皮薄就是沒安全性,皮厚就是安全。成天叫嚷著抵制日本車。我相信真正懂車的人才會明白你把安全帶系好了比多幾個氣囊有用的多。
都在買自己的第一輛車,當然不可能太懂。開過的車多了,就懂了。
那些文章中提到的不懂車主要是指:
1、中國消費者汽車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對於每次汽車廠家換代改款後的車型了解不夠,不能準確理解哪些汽車廠商做了較重要的變化而"非常厚道",哪些汽車廠家為了壓縮成本而變得「非常冷血」。2、中國消費者汽車文化觀念普遍較弱,品牌認同度低,對有些小眾品牌認可度不高,盲目跟風銷量。但我認為,消費者作為買車的,我關心那麼多汽車文化、品牌內涵、改款車型幹嘛,我只是想買一輛能開的舒心的車而已,我只需要選我喜歡的,或者是外形好看,內飾精湛,或是動力充沛,調校良好。我又不是賣車的,我了解那麼多幹嘛。我只選我願意買的,就因為我根據自己的喜好買了你不喜歡的品牌和你不喜歡的車型,就要被指責「不懂車」?
這是自己的選擇,為什麼要佔領道德高地,冠之「國內消費者不懂車」的惡名。
主要原因是一部分自認為很懂車的人對一切沒有購買自己喜歡的品牌或車型而忿忿不平。
其實更應該反思喜歡的產品在推廣過程中的問題,如果產品更好,為什麼銷量上不去,一直拿著市場不成熟的幌子來欺騙自己,不會有出路,消費者都不是傻子。
PS:不要用你複雜的心機來曲解我單純的購車想法。歡迎摺疊~!推薦閱讀:
※三缸發動機真的那麼不堪嗎?看寶馬三缸被這麼多吐槽的,還值得購買嗎?
※請問除了特斯拉,還有什麼新能源車型可以選擇?求推薦,本人上班往返90公里,一周3.5個來回?
※4s店大廳裡面放置的展示車值得買嗎?
※offer比較,廣汽研究院or南方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