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制播分離?
我理解的原因在於「物盡其用」。比如一個公司,一開始它既做平台,又做內容,後來它發現,其實這樣是對內部資源的浪費,做平台的能力突出,那留著做內容的人就等於白吃白喝,做內容突出,那留著做平台的人就顯得浪費,就像一個生物的進化,慢慢的那些用不到的功能就會減掉,而變得更「專門化」起來。於是,索性咱分家吧,做平台的專門去做平台,做內容的專門做內容,如果有足夠的實力兩者兼顧,那一般都是超級企業。製作分離就是這麼個意思吧,是電視台體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我電視台就專門播內容,至於誰來製作內容,可以是電視台控股的下屬企業製作公司,也可以是市面上的製作公司,電視台來競標,買優質內容播出,劣質內容被淘汰。所以,制播分離對於優化資源、提升行業水平是有極大好處的。但是我個人認為,在中國,制播分離帶來的到底是好還是壞,這個非常值得商榷。按照事物發展規律講,制播分離是利大於弊的,但是很明顯,我國歷史上被公認的優秀影視作品或綜藝欄目,幾乎都是在制播一體的時代問世的,原因在於「社會主義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不要小看這句政治術語,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制播分離後,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本來的目的之一是資源優化,但是反而因為製作環節落實的不完善,出現層層洗錢的現象(這幾乎是個普遍現象),造成資源浪費,劣幣驅逐良幣,與本意背道而馳。
所以,別的國家咋樣我不清楚,在中國這邊,制播分離後帶來的結果到底是好是壞,起碼是值得商榷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責任落實到位」
中宣部的規定,為了便於控制。
謝邀!
制播分離本來就是很正常的做法:電影院難道會自己拍攝電影?國外電視台最初自己製作節目是因為當時電視行業還不發達,專業人員缺乏,而且電影行業也不大願意讓電視網路取代影院院線(所以HBO直到家用錄像機普及了以後才有可能推出)。等電視行業發展成熟後,播放渠道(電視網路)的經營模式必然和節目製作的管理模式無法協調,如果硬要捆在一起,只可能大家都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和發展,所以最終大家採用了制播分離的模式。在經濟領域中,絕大多數消費產業,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是完全分開的。
完全垂直銷售的行業,案例接近於零。不是專業人士,僅談一下個人見解。制是產品生產,播是渠道銷售,制播分離本身是社會分工的一種方式,是媒體市場化的體現,這有利於分工的精細化,各司其職,有利於提高媒體內容的製作水平。而且分離後的兩個部門會引入市場機制從而彼此制衡,比如播出部門是直接接觸市場的,當收視率下滑他們會將壓力反饋給製造部門,使得製造部門不斷探索更好的節目內容;同時如果播出或發行方不給力,強勢的內容部門也可以尋找更好的播出方,從而讓播出方有動力越做越好。然後這些體現在從業者身上,就是優秀的人才得到好的待遇,垃圾被淘汰。只有這樣,傳媒業才能進入一個良性互動,行業有活力觀眾也能看到更好看的節目。
第一財經借寧夏衛視上星是一個制播分離的很好的例子,可以參考一下。
畢竟不是專業人士,不對的地方敬請拍磚!
慣例,三分鐘電梯演說版本:
題目是「為什麼要制播分離?」我覺得這個題目實際上要拆開來說,變成「從世界範圍看,電視行業為什麼要制播分離?」和「廣電總局為什麼要下發文件,推動制播分離?」?前者來講,制播分離是行業慣例,它體現了在市場經濟當中,資源優化的需求。後者來說,既可能是順應潮流,也可能是被逼無奈的選擇。------我是無奈的分割線------
然後是正文,廢話X10版本:
一、電視行業的制播分離是大勢所趨。
這一點,我覺得我的描述更準確一些,另一個回答說的「物盡其用」稍微差一點:制播分離是行業慣例,它體現了在市場經濟當中,資源優化的需求。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播出單位降低了成本、降低風險。
這裡面先發一個鏈接:
從日本NHK制播分離的成功經驗看電視台的機制改革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這樣的:看過了一段時間的美劇之後,得知美劇是制播分離的,結果就是湧現了大量精彩的劇集,但是同時殘酷的競爭,也讓一些製作水準尚佳,但是收視不理想的劇集斷檔了。(請允許我哭一分鐘,《紐約傳說》只有一季,《不死法醫》第3季也沒有續訂。)研究了一段時間日本娛樂、文化產業的情況(個人興趣,沒有資金,只能通過互聯網收集資料,所以請當我這個理由是瞎編的),這期間我在想日本的電視劇是不是也是制播分離的呢,如果不是的話,是不是採用制播分離的方式可以挽救一下日劇的頹勢呢?一直到剛才,我決定搜索一下「日本 制播分離」。然後找到了很少的資料,其中一個還是鏈接到了這裡上面的鏈接,只是提到了NHK是採用了制播分離制度進行運作的,對於其它5大民營電視台,則沒有涉及。重新搜索「日本電視劇 制播分離」,結果不錯還,是找到了一個直接證明日劇也是採用制播分離的形式運作。日本電視劇制播制度分析也就是說,在美國、日本這樣世界上最發達、最成熟的電視行業實際上制播分離其實是很普遍的現象了。其實是經過最近二、三十年的市場經濟洗禮,大家已經明白了,作為接近最終用戶的銷售環節,往往都會往平台化發展。通過平台化,商品成本控制就完全集中到了生產環節。同樣,電視劇、電視節目在市場經濟當中也是一種商品,這些商品面向用戶的平台就是電視台、視頻網站了。這是從商品的普遍屬性當中,可以分析出來的結果。同時,電視劇、電視節目,本身又是同時具備文化、娛樂的雙重屬性。作為文化產品,容易受到潮流的影響;作為娛樂商品,又容易受到觀眾口味的影響。舉個例子來說,就是在日本曾經出現過,因為富士台的電視劇、節目特別偏重於韓國,而遭到日本民眾的抵制。另外就是娛樂圈沒有常勝的英雄。一個明星、一個團體可能會火那麼一陣,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觀眾就審美疲勞。一種類型、一種風格可能特別適合某個時代,但是誰也不能斷言這個「時代」到何時結束。由此可見,作為商品,電視劇、電視節目,時刻在與市場風險對賭(其實電影也一樣,但是電影不在這個話題討論範圍之內)。與些同時,風險時刻存在的情況下,還要面臨著成本不斷膨脹困境。以眼下娛樂新聞風口(老實說,現在很難分清哪些是新聞,哪些是宣傳)上的《太陽的後裔》為例,投資據說有8500萬RMB。在播出之前,誰也無法預料最終的收視效果。而制播分離的模式下,就可以把風險更多的放置在生產環節之上:與風潮口味的博弈讓製作單位去猜,不斷高企的成本讓製作單位去化解。總結一下,就是NHK的成功經驗說明,制播分離可以降低成本;而於電視劇或者大型電視節目來說,可以降低風險。
二、中國國營電視台(印象當中不存在民營的電視台)為什麼要制播分離——廣電總局為什麼要下發文件推動這個。
這裡面已有的資料是這個:關於制播分離的幾點思考這個本身並沒有太多可以挖掘的,知乎不是強調理客中么?沒有根據的引申,那是對自己寫的東西不負責。所以,本來想討論的一些話題,想來想去還是略過了。但是鏈接上的文章提到的成本上升,我認為並不正確。基礎的理論部分上面我已經說過了。這裡就分析幾點被誤解的地方:1、單純評價數字,結論可能是錯的。市場才是決定價值的唯一標準。實行制播分離,成本的數字上升了,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市場環境下,才能真正反應出商品的真正價值。2、只比較交易數字,並沒有計算隱性成本。如同NHK決策的原因一樣,未分離之前,電視台要負擔生產環節相應份額的培訓、管理費用,還要承擔保險安家等等長遠的支出,這些並沒有在直接的交易當中體現出來。PS:寫著寫著發現,寫得太垃圾了。就這樣吧,以後有機會了再好好整理。韓國沒有制播分離,結果韓劇越來越牛國內製播分離,結果各製作公司為了賣劇,把精力花在搶明星上
推薦閱讀:
※大陸有那些演技很好,顏值也不錯,但還不怎麼火的演員?
※你認為極有天賦的演員有哪些?
※河神到底誰是聖童?
※知乎是不是能上傳視頻?
※一部不狗血,不噁心、暴力,並尊重史實、有意義、讓人反思的抗戰片是怎樣的?
TAG: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