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四大名著都是小說而不是別的體裁?
不單是四大名著,幾乎所有的世界名著都是小說。
小說在通俗文學(對於大眾)和專業文學(對於學界)中佔據怎樣的地位?相比小說,散文隨筆哲思類作品可以脫離故事框架,從而能更詳盡更輕鬆的表達作者的思想吧。從先秦百家爭鳴到近代京派海派文學,其中顯然不乏大量的優秀思想作品,例子就不舉了。而思想類作品不正是啟發民智,豐富精神需求的必需品嗎?是因為散文隨筆詩詞歌賦受題材和篇幅限制級稍顯散碎,而哲思類作品又難以通俗流行起來的原因嗎?另外,為何四大名著又偏偏是這幾本呢?請大家解疑釋惑。
四大名劇:《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
四大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牛郎與織女》、《孟姜女》
四大專著:《齊民要術》、《農桑輯要》、《天工開物》、《農政全書》
四大絕句:《出塞》(王昌齡)、《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涼州詞》(王翰)、《涼州詞》(王之渙)
樂府雙璧:《木蘭詩》、《孔雀東南飛》
四大賦:《河東賦》、《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
四大楚辭:《離騷》、《天問》、《九歌》、《九辯》
四大文集:《周易》、《詩經》、《莊子》、《楚辭》
四大名註:《水經注》、《世說新語注》、《文選注》、《三國志注》
資料不在手邊,簡要回答。
名著里,荷馬史詩、莎翁悲喜劇、浮士德、《神曲》都不是小說。十八世紀前,稱得上「名著」的小說
屈指可數.中國四大名著,原型當是「四大奇書」,私意認為可能是《金瓶梅》描寫太不委婉,而以相似的《紅樓夢》取代之。網上有一個說法,五十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一批古典文學,而將這四部定為「四大名著」,這實在是現代人追封的。「奇書」與「名著」還並非一回事,奇者,特立獨出,既不凡,同時也不循正道——小說直到清末,一直不過末流雜耍而已,經國之大業,還得看詩文。
詩文偏重個人,或抒幽發微,或陳志立言,而小說在其發端之時,則更偏重總體敘述,描寫眾生相,刻畫社會,進而將整個歷史與現實整合到有頭有尾有因有果的敘事中,這也與民族國家之建立有關。哲思類作品固然思想深度不弱於小說,但讀起來總覺得於己無關,難以感同身受,而小說則讓我們都成為「大陸的一部分」,不再是「利索群居的孤島」。
P.S. 題主問題不好回答,層次太多,本質其實涉及到小說的地位及其如何登上現在這地位的歷史問題。P.P.S.京派與海派兩家主要成就也在小說,尤其是海派P.P.P.S.思想層次高,未必便是文學名著,沒人會否認康德三大批判的思想成就,但估計也沒人會稱其為文學名著。為什麼四大美人都是女的呀?
其實吧,我們所說的四大名著缺少定語,實質上是(小說)的四大名著。
手機打字,就個人看法簡單說說,供大家探討。
首先,四大名著的全稱為古典文學四大名著或者四大古典文學名著。這文學二字就把經史典籍給刨除在外了,比如《史記》《左傳》《資治通鑒》等。
再說文學,題主提到先秦文化思潮的百家爭鳴,產生併流傳至今的諸子百家著作,大部分都是這些先賢們的思想言論由其弟子們彙集成冊,語錄體的形式也很難稱為「專著」。詩經,再往後漢樂府,五代十國,隋,唐詩,宋詞,元曲,元雜劇及話本等各種文體雖然都湧現出數不勝數的大家,但是流傳後世的作品觀其形式更適合稱為文集。
直到明末,我國小說創作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湧現出了太多的優秀作品。也是同時期,開始有了四大奇書的提法,一直延續到清中晚期後,六大奇書的說法開始通行。建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在50年代出版三,水,西,紅四套書時,用了四大名著的說法,從此定名。
所以我的觀點是,作品形式,也就是文體,決定了,小說更適合稱為文學著作。更早期的作品形式,更適合稱為文集。
再一個問題,外國名著也多是小說,也是這個原因,比如詩歌,比起名著這個稱謂更適合稱為名作。
還有就是題主沒在名著前加定語,如果是學術名著,那可就不是小說這種文體形式了,比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比如埃米爾·迪爾凱姆的《自殺論》,比如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道德情操論》,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等等。這個名著,其實是簡稱,應該是文學名著名著何意?字面意思就是有名的著作嘛,那麼何為有名呢?眾所周知的有可觀的讀者數量的基礎既有名。小說,因為其通俗性和可讀性,所需的知識水平並不高,不需要什麼專業知識。看的懂字,跟著文字的描述腦補劇情什麼的就可以了。並且小說,又因為其有劇情有故事,所以讀者能體會到「聽故事」的快樂和其他情感。故事寫的好看,精彩,那看的人自然也就多,就算看不懂字這時也沒關係了,還有說書的、戲劇什麼的嘛~ 這樣其知名度和傳播就可以跟滾雪球一樣,經過幾百年積累起非常可怕的人數了,都要達到「全民普及」了。現在有了名的定義,那麼著作呢?蘊含較高的藝術價值或者其他價值都可以,而四大名著之所以是四大名著,便是文字本身承載著的故事中有著非常多可以挖掘的東西,蘊含了很大的內涵「文化、歷史、政治、地理等等」再從另一個角度看,光有知名度沒有藝術價值,能被稱為名著么?不能啊,小時代知道的人多,社會承認它是名著么?沒有吧。 再來如果「價值」沒通俗性沒知名度,能叫名著么?也不能,知道的人都沒多少自然存在名的概念了,舉個例子,我從口袋中隨手掏出一本《易經》,然後給農民伯伯看,說這可是寶貝啊,裡邊的文字可深刻了。人家沒罵傻逼就不錯了…畢竟人家根本就不知道這東西寫的是啥,人家也搞不懂。當大多數人都看不懂、沒見過的時候,這東西還能稱為「名著」么?自然也不能。
所以四大名著都是小說的原因就在這了,小說好傳播嘛,傳播成本不算高嘛,畢竟大多數人知識水平在那擺著呢。
針對樓上的熱門回答。
只針對一點:四大奇書和四大名著並不存在「原型」的關係。四大奇書這個名詞有兩個人提出來過,第一個是明代王世貞,他提出的四大奇書指的是《史記》《南華經》(就是《莊子》)《水滸傳》《西廂記》;第二個是明代馮夢龍提出來的,他的四大奇書指的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四大名著是個約定俗成的概念,由於這四本書名氣大且意義非凡,所以大家公認就把那四本書合稱為「四大名著」。四大奇書和四大名著這兩個名詞是沒有直接聯繫的。至於為什麼兩個人兩次提出四大奇書的概念但卻都不包含衍生了「紅學」的世界級巨制經典《紅樓夢》?原因很簡單,因為紅樓夢是曹雪芹寫的,曹雪芹是清朝的。而上面那兩位是明朝的,他們壓根沒聽說過紅樓夢。至於為什麼匿名?那當然要匿,我針對了樓上答主,過意不去。鞠躬哈哈哈,我想說,小說也很委屈啊,萌芽之時一度被外國學界質疑是否能算作文學體裁,現在又被題主質疑為啥(感覺)接觸到的名著全是小說?就像寫新聞一樣,編輯的目的肯定是吸引讀者,那麼就得寫些吸引眼球的文。同理,小說的接受度高傳播範圍廣,說明它這種人物,情節,環境的構造是大家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家愛看了也就有名著的分量了
and《金瓶梅》也很精彩啊,也能列得上四大名著了
國外我不太清楚,但是對中國文學史稍微有點了解就會發現,長篇章回體小說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晚成熟的一個門類。中國古典文學的發展呈現這各順序當然有很多原因,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古典長篇章回體小說實際上很大程度上集成了中國古代包括駢文(賦)、散文、詩詞幾乎所有的主要文學形式,以至於只有在其他的文學體裁和表現手法都基本成熟後才能夠出現這種水平的長篇小說。清人張書紳曾評價西遊記「詩詞歌賦,學貫天人,文絕地記,左右迴環,前伏後應,真奇文也」(書沒在手邊,憑印象網上找的,等什麼時候拿到書再校對),就很明顯說明了在當時知識界就已經意識到了這類較完善的的長篇小說所包含的文學體裁的廣闊性。當然,四大名著中的詩詞駢文都無法與其各代表時代的最頂級作品相比,但是我們可以說它們的平均質量是足以代表中國古代各文學體裁所達到的一般水平,也就是說這四部長篇小說是足以代表中國古典文學的整體水平的。
另一方面,從中國古代文學史整體來看,中國古典文學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其一是先秦至魏晉,這是以先秦古口語為基礎的古代漢語文學(這裡的古代漢語取王力四卷本《古代漢語》的定義)的形成和成熟時期,奠定了古代中國上層文人的情趣和欣賞習慣的基礎。在這個階段,雖然下層群眾也對文學成果的積累做出了貢獻,但是這部分當時的「通俗文學」在後世是被作為高雅文學吸納到審美系統中的。第二階段是唐宋至明清,在此期間中國民間文學開始更加引人注目地蓬勃發展。在此期間,由於生產力、印刷技術和商品經濟的發達、科舉制度的確立,市民階層對文藝娛樂的需求開始逐漸旺盛。對應地,通俗(口頭的、白話文的)文學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市民階層的審美習慣所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強大。到了宋元時期,「說話」這類民間藝術使用的底本,即長篇話本小說就已經基本完善了。而四大名著中的三部(或者說「明代四大奇書」)都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由接受過正統儒家教育、接受了一般被認為「高雅」的文人審美情趣的讀書人在此前話本小說(民間文學)的基礎上整理修改而成,這樣也就同時集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兩大發展階段所形成的兩大審美情趣。從這個角度來說,以這幾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代表也是基本妥當的。
1因為既然說是名著了肯定要肩負著 有一定的文學意義能夠反應人民想法的 同樣也是通俗易懂的。所以小說是最好的載體,否則你來個報告文學,趣味性太少有誰回去看,沒人看怎麼配的上名著的「名」字
巴赫金認為體裁是一種藝術地把握現實的理想範式,小說這種體裁在本性上相對於其它體裁更具有變化性和尋求多樣性,它滲透著人的參與性和對世界的理解。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因為我們總能透過它看見一些什麼,它的可解讀性要比普通作品層次更多,也就是它身上具有一種未完成性,而越是在價值紛爭的時代,對人的定義具有風險的時代,小說這樣的體裁越能生長。
小說傳播比較廣泛 屬於大眾都認同 比如有一些都是在小眾傳播
小說是記敘文的文體。既然是記敘文,必然同生活會產生聯繫,真正能讓人留下印象的,就是那些傳神的描述和美好的畫面,誰會捨得忘記呢?
難道不是因為小說易讀所以流傳廣嗎?
沒有任何一本書可以媲美四大名著 它可以反覆閱讀反覆推敲 而且每次讀都是不一樣的體會 就好比我們寫作文 只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鳴 但是它是每個人讀每個人都有共鳴 這就是區別 至於載體 我認為有故事情節更容易讓大多數人通俗易懂 而且願意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小說《白鹿原》中的「鹿兆鵬」這個人?
※如何評價一部作品的文學性?
※如何看待從《悲慘世界》到《九三年》雨果對情與法觀念的變化?
※如何評價貴志祐介?
※如何看待網易雲音樂那些扎心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