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如何看待「現代藝術領域中只有不到5%的藝術家是女性,卻有85%的裸體是女性」?

對回答中的質疑的回應:「現代藝術領域中只有不到5%的藝術家是女性,卻有85%的裸體是女性」這句話並不是一個統計數據,它來源於著名的女權團體——游擊隊女孩(Guerilla Girls)在1989年印製的海報——《女人一定要裸體才能進入大都會博物館嗎?》

我只是想知道這句話反映的「女性藝術家普遍少於男性藝術家而題材是女性裸體的藝術作品卻遠遠多於題材為男性裸體的藝術作品」社會現象以及其存在的原因和如何看待這一現象,謝謝大家的質疑的聲音,的確是我提問的時候考慮不周。


寫邀。問題的題幹部分的解釋 @李宸瑋 說得很好,我就不贅述了,請看 @李宸瑋 的答案。這裡就放一張游擊隊女孩的照片,開個頭。文章有點長,見諒。


「現代藝術領域中只有不到5%的藝術家是女性,卻有85%的裸體是女性」這句話出自當代藝術團體游擊隊女孩設計的海報《女人一定要裸體才能進入大都會博物館嗎?》。這句不準確的斷言,道出了女性藝術家少,女性裸體藝術品多的藝術現象。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就現代藝術而言(不包括當代藝術)確實差不多,但時至今日,現狀已經有所改觀。

本回答將闡釋女性藝術家為何少的問題?至於女性裸體為何多,作為歷史事實不需解釋,有男性主導的社會,生產能填補男性焦慮的藝術作品,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同時我們也不用對這些為滿足男性情慾而做的藝術品報以多大的敬畏和讚美,對它們的收藏者而言,那些作品就好像土耳其後宮裡的3000美女,只是用來賞樂和生產(通過交易生產價值)的工具而已。

1)女性藝術家還少嗎?

2017年的中國美術高考獨木橋,又一次迎接了百萬大軍的錚錚鐵蹄。中國美術學院作為全國美術教育的最高學府,接受了6.5萬人報考,其中只有1588名優秀學生通過測試,合格率40:1。這之中一半多的考生是女孩。不過,入學新生的男女比例更是誇張,高達2:5,美女如雲。

不僅在報考人數上,女性比男性多,就連錄取率上也是女性比男性高,達到了1:1.6。如此看來,坊間流傳的女生更容易學好藝術的說法或許是條真理。我本人也是美院畢業生,學的是油畫,教室里同樣擠滿了女同學,男生反而不多,成績也不見得能比女生好。更要命的是,女同學們各個人精,還沒畢業就紛紛有了著落。真是陰盛陽衰啊!

但是,這可不是國美特色,也不是中國特色,看一眼西方或東洋的美術學院,就能明白全世界的美院大多是女多男少。弔詭的是,即便常年如此,世界範圍內的女性藝術家數量遠低於男性。這種現象也不難解釋,都是些老生常談的內容,

2)藝術不是好飯碗?

K是少有的敢於回爐重鑄的女藝術家。原來學的是服裝設計。本科畢業後,在法國老闆開的工作室做助手。不消兩年半,就在深圳那家小工作室里擔任副手,自己出系列,賣的也還行。不過,她一直有個藝術夢,想要成為當代藝術家。前兩個月她和我說,已經辭職在學英語了,準備去美國讀攝影,如果當不了藝術家,學好攝影做回老本行或許錦上添花。這讓我好奇,如果真喜歡純藝術,何不一開始就學這個呢?

我出國學美術前,啟蒙老師和我媽交代:「學純藝術才是真貨,別學什麼設計,那還不是從裝飾藝術分出來的學科嘛。就他的水平,真要改行就去設計公司混個幾年,出來後一定接活接到手軟。現在去學以後一定能成的事兒,就浪費了!」

不過K的老師並不這麼想,她回答了我的疑問:「畫班老師不讓嘛,和我媽說什麼女仔還是學設計好,以後方便找工作。」

看起來,我的老師更希望學生能出去闖一闖,畢竟靠美術混口飯吃並非什麼難事,如果還有追求,那就試試看。不過,也就是針對優秀一點的男同學,他對女學生的態度還是學設計保險,或者學美術教育。除非遇到天資卓越的女生,他才會建議試試看純藝術,如果不行就趕緊換,免得錯過最佳生育年齡。確實,這也是他的心頭痛,同為藝術家的前妻就沒能懷上孩子。

二胎政策剛出來沒一年,我在朋友圈裡看到朋友L曬了一張孕婦照,旁邊儼然還有一個嬰兒。這讓我很詫異,因為這該是她準備本科作品的日子,怎麼就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呢。問了才知道,頭一年暑假她認識了現在的丈夫,他倆進展很快。第二年春節還沒過,男人就求婚了,讓他退學做家庭主婦,空餘時間也正好創作自己的作品。可能是為了趕時髦,也許還為了傳香火,結婚兩年來就忙著生產,沒停過。

她說:「先把孩子照顧好,畫畫的事等他們上了學再說,畢竟油畫顏料是有毒的。」她丈夫一旁打趣地回應道:「現在的孩子比咱這代人聰明多了,而且有你這樣的好老婆從小培養,他們長大一定能當大畫家。」我在一旁陪著笑,也不知道說什麼好。

但這樣的尷尬不是第一次碰見了。學生S在出國學美術前,她母親找上我,要我們培訓學校勸她女兒換成文化課專業,最好還是語言學系。因為她仔細研究了我們的留學材料,發現在義大利學現代語言專業,本科讀完就能精通5門西方語言,其中還有一門拉丁語,覺得這樣定能做到收益最大化。雖然收著家長的錢,但我們從沒逼過S改專業。

入學考試前,我們例行要檢查學生的作品集,不過S再三推辭說她還沒有完成。後來一問才知道,她在大學報名時,早就給自己換了學校,聽取了母親的意見。又怕辜負我們的指導想把作品集趕在最後一刻交上的,所以一拖再拖。等到檢查工作的最後一天,她遞上了自己的作品,還和我說:「老師,你一直說這件作品設計的好,我把她送給你,你代我去展覽吧!」那一次,我也不知道說什麼是好。

「爸爸媽媽讓你學美術就是為了陶冶性情,不是叫你去當藝術家的,回來找個工作,好好嫁人,別讀研了啊!」在本科答辯結束後,N的父母照例撥開視頻,見證孩子的重要時刻。不過這通視頻讓N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之後,她回到上海報了夜大學了會計,在一家私企當出納,空閑時候問我們還在外國的捎點vintage古著回來,在淘寶上開了個季節性的小店。

這些事不斷發生在身邊,但第一次經歷時,還是會感覺今日女性承受的社會壓力並不比男性小。作為社會安定的粘結劑,每個家庭中的女孩兒或多或少都被要求朝向穩定、保險的目標發展。即便小時候,我們覺得想當畫家的女孩很可愛,這工作也挺適合,但到真正要作出選擇的時候,學純藝術卻變成了「最最危險的一條路」。雖然我們會認為女孩子從小的夢想不免受到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當護士救死扶傷,當老師誨人不倦。但等長大了再問同樣的問題,她們有時會說,最大的夢想是環遊世界,去西藏朝聖,或者直言不諱藏在心裡的真正夢想,要自由,要實現個人價值。

3)哪來的女性氣質?

在實現個人價值的道路上,好朋友Y走了三年多。從考上美院研究生到出國交換期間,她陸陸續續做了不少工作,全和藝術有關。最近她要和我策劃一場展覽,希望能作為畢業後的首展,向藝術世界扔出第一塊磚。

辦展覽是很難的。不是把作品放進展廳里就能完事,起碼要講出作品之間的關係,每件作品背後的故事,或者說觀念,否則藝術世界是不會買賬的。不過對於女性藝術議題而言,Y又不想隨波逐流,拿女性主義藝術到處說事兒,這就讓展覽主題遲遲無法推進。因為,這年頭標榜女性主義總是政治正確的,同時也是一大賣點。

女性主義在藝術圈早有了星火燎原之勢。2016年夏天在龍美術館舉辦的國際女性主義大型群展《她們》首開「女性之夜」,在燈紅酒綠的喧囂中昭告著女性藝術的成果。這場展覽確實不錯,但也有她自身的問題,即我們讓性別研究佔據了女性藝術討論的前線陣地,而忽略了女性藝術家作品本身的價值。其中不少作品仍然乏善可陳,流於女性主義保護傘的庇護之下。

不過問題出在哪裡?Y想了一會兒說:「我認為男女兩性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很少有女性堅持不懈地追求男性定義的那套客觀真理......也因此作品少了點男性世界的那種宏偉、深刻的感覺。」這一見解切中了要害,女性主義認識論在反對男性以理性、客觀性和中立性建構的認知神話時,給不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替代方案。同時,這種反對本身又好像建立在原有的性別刻板印象上。

Y拒絕貫徹女性主義藝術的創作原則,是因為她不想僅憑感覺、情緒和詩性說話。畢竟女性也是有理性的人,而不僅僅是以身體、感覺器官和神秘莫測的巫構建起來的東西。與那些在畫布上肆意潑灑純色顏料的女性藝術家不同,用女性視角去解讀色彩的意義,為現有色彩名詞添加性別註腳的這類行為,Y並不感興趣。她試圖探查語言辭彙背後的聯繫,挪用歷史和文化領域的象徵物去重構一幅世界圖景時,又不得不用上所謂的男性思維。

在《她們》展覽的採訪中,我們發現不少女性藝術家像Y一樣拒斥「女性主義藝術」的提法。顯然,這禁錮了她們的創作。在高唱女性藝術的殊異時,女性主義藝術批評家首先以性別意識來考察作品,並定義女性創作手法的行為,事實上為女性藝術家打上了刻板印象的標籤。當這種性別意識成為思考女性藝術作品的前提時,形式主義的僵化氣質就泛濫無邊了。殭屍形式主義這一概念的提出者大衛·海基(David Hickey)就指出,今天的學術界過度聚焦在女性主義、跨性別等性別問題上,從而「當女性、跨性別者、同性戀群體和有色人種想要進入藝術世界,不被主流藝術邊緣化時,就必須向主流展示其「他者的」一面,這看上去像個笑話,而這套規則正在毒害新一代藝術家。」

因此,我問Y,你選擇當一名女性嗎?她的回答是選擇當自己,因為她覺得自己並非是純粹的女性。當然,女性絕不是男性的反義詞。但現狀並非如此,要不展現出那份異於男性的女性氣質來,不拿出那份婀娜多姿、捉摸不透的女人勁兒來,就兩邊不討好。如果你做不到和我們一樣好,那就必須證明(或吹噓)你有與我們相異的藝術價值。女性藝術家遇到的問題同中國藝術家的一樣,然而這種要求卻毫無邏輯。

「真不想表現得像個女人?」

「我們先是人,然後才是女人。人就該有人所為人的屬性,這不是性別問題能磨滅的。」

有關女性藝術家少的現象,請在留言區告訴我你的看法。

-----------------------

幾冊 | 開啟深度閱讀

「幾冊」開啟深度閱讀的藝術公眾號,花五分鐘讓世界重新上線。

微信搜索公眾號「幾冊」或 ID「 jiceart 」,關注我們。

推薦閱讀:

《至愛梵高》將在大陸公映,沒自殺!

國慶節如何優雅生活:展覽-電影推薦,告別人潮擁抱藝術

你不必看懂當代藝術,因為你也不配成功

微信成為博物館藏品,但不是你唯一用過的藝術品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需要細細展開

首先:——「現代藝術領域中只有不到5%的藝術家是女性,卻有85%的裸體是女性」這句話並不是一個統計數據,這句標語來自於著名的女權團體-游擊隊女孩(Guerilla Girls)在1989年印製的海報-《女人一定要裸體才能進入大都會博物館嗎?》

Guerilla Girls是一個戴著猩猩面具進行活動的女權組織,活躍在藝術領域。游擊隊女孩的大猩猩面具運動始於1985年。當時,七名女性戴著大猩猩面具出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門口,以抗議博物館新場館首場展覽中的性別歧視。那次展覽展出了169位藝術家的當代繪畫及雕塑作品,然而,這其中僅有13位女性藝術家。

之後因其特立獨行的作風

精緻的推廣

以及一些效果極佳的海報

還有貼海報

廣泛得到關注

漸漸成為了藝術領域女權組織的一大代表

而題中的那句——「現代藝術領域中只有不到5%的藝術家是女性,卻有85%的裸體是女性」也成為其最廣泛流傳的作品,出現在該組織的各個活動上。

該組織雖然很多創作計劃都很「博眼球」,都是簡單羅列一些數字上的現象,但是不可否認其在女權藝術運動中的強大推力。

現在我們回到關於題上那句標語的討論,這裡我只能大概說幾點,拋磚引玉

1:「現代藝術領域中只有不到5%的藝術家是女性,卻有85%的裸體是女性」這句話雖然並不是精確的統計調查,但是女性藝術家所佔的比率和女性裸體在裸替作品中的比率確實十分不平衡,這是甚至無需精確統計就能知道的事實。

2:但是,美術館在規則上,甚至在「不成文的規則上」也不存在更願意接受男性藝術家參展的條例。

3:但是的但是,「作者論」的批評方式帶來的影響,會使藝術家的年齡,背景,種族,性別。。成為藝術批評的一部分,尤其是性別。

4:但是的但是的但是:藝術並不是政治正確,藝術有其內在自律性質,而且藝術的他律性也不應該通過政治正確來體現。

5:但是的但是的但是的但是...............

這樣的討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無止境的,如果不停地進行下去,最終只能是屁股決定立場。

美術館與女性關係的現狀,是一個歷史的,實在的現象,有其歷史的因素,也有其實在的原因。我們不能對這樣的問題視而不見,也不能簡單粗暴的在規則上照顧女性藝術家。所以如果問如何看待這樣一個現象——

。。

——辯證地去看吧。


先套用知乎上的一句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評論區有人糾正問題來源於某個女權組織,感謝。

———————————————————————

以下為原答案

先上一個健美的男人

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男女藝術家所佔比例分別約為54%對33%,但還有13%的比例比較特殊:這部分藝術家屬於合作性質或者是男女藝術家合作。不知道你的5%怎麼來的;

本人是美術專業本科,準備考研,經常畫裸體模特,模特大多是退休,收入不高的老年人,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85%的裸體是女性」的結論也不知道題主是怎麼統計的,有可能是由於藝術家男性多於女性,審美更偏向異性,但決沒有85%,又或者只是題主對藝術缺乏了解罷了

最後建議,問「為什麼」之前先問「是不是」,不要用偽命題誤導大家。


意思是有95%的藝術家是男性,而85%的裸體藝術作品是女性裸體?

這說明男性裸體的藝術價值遭到忽視,這是社會對男性的歧視。

或者說喜歡男性裸體的那幫人消費能力不行。


男性裸體不好看啊,

我老婆都只喜歡看女人


95%的男藝術家才畫了85%的女性裸體,他們超額貢獻了10%的男性裸體作品!!

你還想怎樣?

想怎樣?

怎樣?

正經說,這個題可以換成:

「為什麼只有5%的科學家是女性?」

「為什麼只有5%的政治家是女性?」

「為什麼只有5%的哲學家是女性?」嗯,我覺得那個猩猩組織應該從兩性特點,社會學,人類學等等去找答案。現在看她們就是瞎胡鬧的組織而已╮( ??ω?? )╭


決定內容是裸體女性的,不是藝術家的性別,而是消費者的性別。

畢竟消費者里,85%的有錢人都是男性。大富豪買個光屁股的男的回家,算怎麼回事兒呢?


營銷口號,為了讓義憤填膺的女人乖乖掏錢購買女性向的藝術品


那是因為很多女性藝術工作者並不被社會上的女性認可為藝術家。

不僅不認可,還說她們是雞。

嚴重的時候,個別男性看了她們的作品,配偶都會鬧離婚。

所以,對女人最狠的,只有女人。

沒有最狠,只有更狠。

蒼老師和武藤老師是偉大的人民藝術家,屬於全人類共有的瑰寶。


我們男的也不介意裸體被畫成藝術啊,問題是你們看么?


首先這比例不是事實。

其次裸女多,並非因為女性地位更低了(雖然現在絕對值還是低,但相對裸男藝術品風行的時候,已經高了很多)。

藝術界「好男風」的時代,盛產了一大批經典男性人體作品(然而肌肉都很發達卻並沒有大丁丁,具體原因是當時貴族們認為「屌大無腦」…)

即使出現女性,也是肌肉強健勻稱,小腦袋小胸的女神。

當時的主張是:和女性之間只有生殖,男男之間才有真愛。

女性完全沒有被當作可以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對象,並且肉體也不優美,不值得進行描繪。

柏拉圖提倡的愛情,指的是不去和美少年肛交,只談戀愛。和女人沒啥關係。

當然現在含義變了,男女之間也可以這麼說。

在那個年代,如果一個男性宣稱自己愛女人,欣賞女人的肉體,很顯然會被認為非常低俗,

就像現在的娘炮一樣被主流社會鄙視。

如今裸女多,一方面是可以並願意公開欣賞的人更多了,創造的自然也就多。

另一方面,優美的女性裸體在目前的人類社會中,可以說是雅俗共賞,男女都喜歡,並且很多人不羞於把她們掛在牆上,

掛個甩著大丁丁的裸男,總覺得怪怪的……

畢竟有很多女性認為,看到這種東西,就已經感覺被冒犯了(我甚至認為這才是裸男藝術品極少最重要的原因)。

女權運動可以搞,但不是這麼個搞法。

脫離實際心理狀況,強行讓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無論男女)都不欣賞的作品,按同等比例登上大雅之堂,

是對藝術最大的暴力。

愚蠢行為就是愚蠢,不能說它是為了一個正確理念而進行的,就不蠢了。


說明只佔5%的女性藝術家卻可以看佔總數15%的男性裸模,充分證明了女性地位高和女權的勝利。


說實在的,比例我不質疑,但是大多數女性應該覺得畫畫的顏料都很臟吧?做雕塑很累人吧?


非專業亂答一下。

女性藝術家數量5,裸體數量85,不覺得這個數據不對稱嗎?

按理說,人類應該只被異性的軀體所吸引。應該是95以上的裸體作品是女體。

所以說,有一部分男性藝術家,他們拋開了性別的偏見,壓制了性慾的衝動。忠實地記錄了優美的男性軀體。

這不是很好的嗎?


以前畫人物速寫時對著自己全身摸來摸去,畫人頭照鏡子就在想怎麼畫,畫人體就自己洗澡時多摸摸骨頭,默寫起來也沒什麼問題emememe....然後要畫妹子時怎麼辦?可惜我沒女朋友啊!

好吧正經回答:我個人認為女性更加美麗。畫畫最基本的要有畫畫的慾望,嘛85%的男性總不能大家都是基佬吧。


說實話,我覺得男女的身體都非常的美。。。這個比例應該還是有問題,大概很大程度上跟性慾相關吧,多數人還是荷爾蒙佔主導的。。。

像是古希臘好男風,男性雕塑就很多,很多……後來的米開朗基佬的雕塑就大多數是男性,其中相當著名的大衛的蛋蛋都雕刻相當細緻的一高一低一大一小。。。

也沒啥大毛病,畢竟真正去創作的時候,是沒有任何性慾在過程中的,而且性本來就很美不是嗎?

男女體不同的美感,無關性慾的時候,也一樣很美,只是能發現美的眼睛不多


作為男的,我說我喜歡裸女貌似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一個女的說她喜歡裸男就很可能被人側目了。所以我看來還是觀念的問題。


瞎幾把寫的數據你也信


快直男癌,偽女權們快撕起來!

反正真正懂藝術的人根本上知乎,

上了也懶得回答這種問題。


這個連接詞為什麼是「卻」呢,感覺可以用「因為......所以......」。


推薦閱讀:

國內很多美術場館、藝術館或私立博物館的運營模式是怎樣的?怎樣做到收支平衡或盈利?
當代世界頂級搖滾樂隊有哪些?
你所做過的最好的手工 DIY 是什麼樣子?
在藝術上是否天賦勝過努力?

TAG:藝術 | 藝術家 | 美術 | 現代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