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評論富士 fujifilm 對比其他品牌相機的優劣?

富士對比其他相機品牌的優劣在哪?富士早點沒預見全畫幅的普及一直堅持apsc是為何?如今直接跳過全幅出中幅的目地又是什麼?


終於有個可以裝?的話題了,本人09年進入富士膠片,2016年離職(非本人意願),2012年外派赴日學習當時富士第一款微單X-pro 鏡頭製造測試,直到離開參與接觸不下10款鏡頭製造,測試,產品標準,從這個角度來說算是典型利益關係。

先mark下,富士優劣分析稍後送上。

TMD,中午回來寫了一大堆,存草稿後,打開看一下啥都沒了,啥心情都沒了,回答個

由於受到之前草稿被破乎系統沒了,再次答題,這感覺特別不爽,尤其是作文從來不打草稿的我。謝謝提醒,現在用便簽先寫的。

承蒙各位關照,再次整理一下思緒,將我了解的富士膠片分享,如果有文不對題的地方請各位海涵,還是特別懷念在富士膠片的日子。

大家看來我所在的富士膠片是家怎樣的企業?

員工:外企,待遇好,女生多,按勞動法

職員:輕鬆,工作氛圍好,平等,年輕人多,幾乎不外招管理人員(公司沒有職員說法,為了區別我硬加的)

本人:工作壓力小,公司都是年輕人(查看HR給出的數據有一年評論年齡21),做自主品牌不用受氣(這點很爽),平等,全員平等這點真的很好。

富士膠片跟富士康什麼關係?

富士膠片是做膠片的嗎?

以上兩點幾乎從進去公司到現在提起別人都會首先問的兩道大題,也是大多數同事的共鳴。(側面反應出富士的品牌宣傳還要加強)BTW希望各位不會提以上兩道題了。

以上是一些我在富士一點感受。

說正事

富士相機相對其他同類的劣勢

關於富士的劣勢,我還在富士的時候跟高層交流就提出過這個問題,並且給出我的分析。

1.製造成本高

得益於我工作崗位的便利,公司所有部門資料和工作流程幾乎都很熟悉,特別是製造和品質。

X系列FUJINON 鏡頭中最多的由200多個零部件(部品)組成(可能更多等我回去看看BOM),由於富士推行本地化採購策略,非核心部件均從中國採購,本來本地化採購是一件降低成本的改善,但是問題就出在這本地化採購上。由於鏡頭生產廠並沒有選擇供應商的權利,所有供應商有日本方面指定,每當部品出現品質問題時,工廠不能直接聯繫部品供應商,儘管有的供應商就在公司附近。必須先聯繫日本總部方便,日本總部在聯繫供應商業務部門,約好了時間,再由日本總部指示跟供應商如何處理,光這一套走下來,時間就耽誤不少,更嚴重的是在此期間供應商還在生產有品質問題的部品,毫無疑問這些成本最終會轉嫁到商品定價中。這個問題富士也意識到,在2013年開始導入新的管理系統,成立了供應鏈管理部門,但我認為沒有把許可權下放,這些問題還是繼續存在。

先更到這,沒想到大家如此期待,我回去把資料過一遍,爭取分享些相機技術資料。

2.品質過剩

這裡要說的不是真的品質冗餘,而是人的原因,如上面所提到的富士幾乎不外招管理人員(校招除外,不過校招也非常少),那麼所有技術,管理都是從員工提拔,這點最大的益處莫過於員工激勵,因為他們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晉陞為主任,課長,所有人都相信這點。但該模式帶來的弊端顯而易見,晉陞為管理的人職位提高了,其該職位需要的管理能力,專業知識沒有相對應提升。說出來大家可能不相信,某些管理人員連啥是光圈,等效焦距都不知道。

那麼重點來了,怎樣才能做好工作呢?聽話,按時出貨,投訴來了學會撇開責任(可憐了背鍋俠供應商和新員工)。

有些管理者根本沒有意識到從用戶角度考慮,也不會想為了減少自己責任解體報廢品帶來成本。

2012年本人負責一款新品長焦機的性能及可靠性測試,產品都要上市了,最後說包裝盒有質量問題,起初以為是什麼大的問題,要來資料一看,就是彩盒上有些印刷點而已,而且這些點不用燈光仔細看根本看不出來,重要的是它根本不影響質量和使用,可能有的人會說檢驗嚴格,可在我看來這就是為了怕擔責任帶來的負面影響。差點讓供應商印刷的幾千作廢,最終還是請示日本方面才採用。當時供應商方面負責人很無語。如果該批作廢毫無疑問供應商肯定會把成本加入進去,最終還是消費者買單。

同樣看來無語還有製造環節,由於前面說到管理者水平有限,對於性能的陌生,一般就在產品外觀和零部件上體現。產品及零部件有問題正常做法找品質或者技術商量解決,有些卻是讓上級判斷,判斷的標準就是感覺,你問他什麼問題,他說感覺不行。由於富士推崇的是所有部門都為製造服務,既然說有問題了那就反饋,叫供應商選別,換貨,供應商還沒來他又說好了,哪裡好了,感覺好了。無語O__O"…

產品最第一接觸的是外觀,明明富士總部已經制定了檢驗,可這些管理者硬是要按照自己辦法去做,無故增加成本,比如一點點變焦環劃痕,符合標準要求,但他就是怕反饋投訴,都是成品狀態了,硬是解體拆解,看著好幾千鏡頭,我都心痛。(放心吧,各位的富士鏡頭外觀 )這些成本的增加都是削弱品牌競爭力重要因素。

不過這些問題在2015年後有改善,同事跟日方品質主管溝通過程中他也強調以上問題,如果體制不變很難起到治根作用。

3.宣傳跟營銷

這點談不上劣勢,因為同類型企業也做的一般,算是當成個人的看法吧。

關於宣傳跟營銷,大多數日系都不是讓人覺得做的很成功,或許是日系風格,也有跟日系所做的產品有關。 日系在產品的宣傳跟營銷向來都是很保守,這個保守指的是相對於非日本同類企業,就事論事,相比去年發布小蟻相機,作為當時工作在富士的一名員工,感受到了日系攝影整個行業的危機。

不得不承認目前無論是產品還是技術,攝影行業幾乎由日系霸佔,但是由於互聯網時代及新技術帶來的變革,日系這種「保守」宣傳和營銷策略,在國產廠商的攻勢下非常被動,我敢斷定只要國產相機技術取得突破,或者下一次有國產廠商參與的攝影技術革新,日系業績會很慘。索尼手機,日系電器的就是很好例子。

說個自己親身經歷,2011年前富士極度依賴諾基亞訂單(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諾基亞手機鏡頭是富士提供),當諾基亞極速衰落後,富士光學事業部收入大減,直到2015左右手機鏡頭部門徹底裁掉。看著那些被裁掉日本總部員工(40-50多歲),拿著不多的補償金,又受到年紀和競業協議的限制,時不時抱怨生活艱難,著實可憐。但造成這一切原因在我看來就是總部對手機行業的判斷失誤(後來高層在談話中也有反思),雖然後面有跟安卓行列進行合作,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手機鏡頭部門最終還是沒了。

同樣的還有在營銷方面,本來在該問題下有關於富士的問題應該有富士相關部門解決,然後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很難發現富士在微博,微信,知乎發揮出它本來具有的優勢。

雖然在公司內推行FF WAY看見了很多業績改善,但作為富士一員和產品使用者覺得還不夠。(這裡沒有指責市場部同事的意思)

很高興在評論區看見有自稱富士粉絲,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富士推薦一本富士CEO 古森重隆 著作《魂的經營》

對於想更多了解關於相機和鏡頭知識的朋友,分享下自己之前收集的CIPA 、GB標準。

以上是關於對富士相對劣勢的簡單分析,對於種種的問題,在本人能力範圍內也做了相應改善,作為富士曾經的一員特別希望富士越來越好。

2017年3月7日更新

因工作原因耽誤進度,現接著聊我認為富士有優勢的部分。

1.相機感受

作為很多人入手的第一部相機,同時我自己也這樣認為,富士微單拍照第一印象就是所見既所得,特別是跟單反對比。

當然拋開產品生產公司來談產品我覺得也沒有什麼不可,但由於相機行業的特殊性質,很少有人談及主要的廠商情況,由於本人很幸運進入富士,且所做的工作得以相對的從較高的角度,來觀察各個過程和要素,所以在正式聊富士產品優勢前,我想再談談富士公司,我相信優秀的產品大多來自於優秀的公司。

1.品控系統

評論區也有朋友發現,我所說的劣勢方向,都是跟成本相關,平心而論日系在產品質量管理,員工品質意識教育方面在業界真正標杆,關於這塊可以參考豐田及很多日系,這裡不多言。舉個代表性例子,現在風行的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在國際標準委員會投票中日本是投的反對票,原因是日系本來具有極厚的質量管理系統,以及大師級質量管理專家。所以在國內做質量認證的幾乎很少看見日系公司。

部門間良好的協作關係

這裡之所以要提這一點原因先說明一下,在製造業公司做過的都應該有感受,就是品質部門跟製造部門關係幾乎都很差,因為在組織架構中的角色定位使得這兩個部門一個處於監管一個處於被監管,正常看來這也合理,但是問題就出在監管過程。品質部門每發現一個問題製造部門相關人員業績就會受到影響,直白點就是發現問題扣錢。那製造部門的人肯定不爽,就直接認為是品質部門的人讓他收入減少,品質部則認為這是公司制度,發現問題不報領導就認為品質部的沒做事。本來大家私底下都挺好的,因為這種制度的原因,久而久之不但私人關係淡了,更嚴重的是部門之間相互抬杠,想要做點改善,品質提升計劃根本無從下手,帶來的最終結果就是品質問題。

但這點在富士我讓我明白了優秀的公司不但提供優秀的產品,它還輸出優秀的價值觀。在富士品質體系中沒有罰款或者扣績效之類的規定,這點到時對我來說是比較震撼的,不過事實證明正因為這樣管理使得富士製造部門跟品質部門合作很融洽,特別是要做改善及問題點跟進,各部門都很配合。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想說明一點,塔尖的穩定來自於塔基的穩固。

無論是千萬級別出貨量手機攝像頭時期,還是德系蔡司最嚴標準,我認為得益於富士膠片頂層設計時的考慮。

關於品控的例子還有很多以上只說個我認為比較突出的地方。

2.關鍵件的掌控

如各位所知,數碼時代相機最重要的零部件,感測器跟鏡片,那感測器富士主要來源於東芝跟索尼(行業內東芝感測器悶聲發大財),在鏡片製造行業富士在上游布局,出資跟鳳凰光學建立生產廠,以至於尼康等友商都在這家公司購買。加上富士獨有的EBC鍍膜技術,突然想起16mm/1.4那款頭,這應該是我接觸富士鏡頭腹膜技術的極致。(插句話,說到鳳凰光學挺傷感的,當年長者說中國相機看鳳凰,到現在卻成了競爭對手的供應商,看會議記錄時當年它們那個厲害的女老總還來過富士交流,結果幾年時間她又西服換囚服,痛心。)

3.產品定位

按道理一般說到這都要把友商或同類產品列出來,但由於本人利益關係,就按照自己作為一個用戶及工程人員簡單分享。

①當初作為X-PRO1第一批赴日學習人員,我接觸到它我認為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外觀,同行人員大多也一致認為。這點我認為跟手機一樣,進店去買東西,當人覺得好看,他才會有拿起來用的慾望。

②現在作為買相機的朋友,特別是第一次買,幾乎都沒有使用經驗。對於我來說富士第二點就在於即拍即所得,這點女性朋友更加在意相比於單反。

③相對優秀的性能表現,由於本人負責了鏡頭企業標準編寫,由於富士推出鏡頭相對其他廠商要晚,在做市場可行性對比時,能拿到部分對手數據來對比,故富士鏡頭性能相對超出點。還有相對較輕的機身重量。(說到企業標準也挺無語,國內太多的產品國家無法制定國家標準,只能靠企業自己制定備案,更無語的是一旦出了問題,根本沒法檢測,全憑企業說了算。國內相機和鏡頭檢測實力最強的就是杭州照相機研究所,如果各位真的有什麼問題可以委託這家)

特別喜歡一點,日系產品宣傳不拿貶低友商來作為噱頭。

以上就是關於富士的回答,有文不對題的地方請各位理解,抱歉沒有回答評論區朋友的問題。

最後:因為工作原因拖到今天,斷斷續續才寫完,期間內又想起以前在富士的日子,七年時間,我自己對一起的同事說,三年高中,四年大學,都從富士膠片畢業了,只是當時來時沒有告訴畢業時間。

很感謝在富士時光,人生有很多個七年,有一天富士膠片會忘了我,但我永遠不會忘記富士膠片。


換門富士不到兩個月,先上幾張吧 有人看再補 (黑白片噪點和暗角很多都是後加的,不反應畫質)除了風光的幾張,基本都是直出jpg+手機後期.

人像 :

56 1.2

x100f 虛化手機加

x100f 虛化手機加

56 1.2

56 1.2

10-24 f4

18-55 f2.8-4 虛化手機加

56 1.2 還是 35 1.4記不清

56 1.2

35 1.4

掃街:

x100f

x100f

10-24 f4

x100f

x100f

23 f2

x100f

x100f

56 1.2,截了很多

這些是旅遊拍的,平時掃街愛用膠片,跑題就不傳了

風光:

10-24 f4 拉前景陰影直接lr畫筆粗弄 痕迹明顯也懶得再搞一次了

三陽 18 f2 跟上圖一個前景 漲潮了腳架被浪沖了好多次 糊了不少 星軌就斷了 紅色光污染+滿月的執著星軌

x100f

嘮一嘮選擇富士的原因和感受~想到哪說哪 天生語言混亂莫怪。

入門上的5d4,背著去了一趟青海之後(1635 f4, 2470 2.8, s20 1.4 長焦沒帶都感覺不會再愛了) 生無可戀回來馬上滅門,

所以也奉勸各位如果入門玩攝影隨便買個你第一感覺最好的,不到你預算一半的,還不清楚自己需要的什麼,很可能會折騰。另外,別配狗變(入門選手用狗變會被人說成是手機拍的,打擊自信) 配個35或50定,再不濟也有個焦外不是?

換門第一考慮:輕,小,畫質不低於5d4的80%(個人評分)。基本鎖定索尼和富士沒考慮底太小的奧巴。索尼誘人,但全幅機身鏡頭還是黑大硬,而且高中時買過索尼一個mp3,不到一年自然死亡,沒什麼好感(雖然後來事實證明相機生產線上索尼品控要高於富士),索尼out。膠片控,富士的膠片模擬無法抵抗,確定富士,接著考慮x-t20還是x-t2,一半的價格買一樣的感測器和處理器,也就是一樣的畫質,機身更輕,多出來的功能我個人完全沒用,拍板xt20+1855狗變。後來陸續上了35 1.4,三陽 12 f2,10-24 f4,55-200,56 1.2,23 f2。好了先說缺點。

缺點:

  1. 虛化。如果是毒德畢業的,選c幅要謹慎,量上確實差了1檔多,富士我用過的虛化可以跟全幅比的只有56 1.2,而等效85掛機比較尷尬。35 1.4聽起來很美,用起來一般,虛化等效52 f2.1,室內人像半身的話 虛化量不夠,全身基本沒戲。除了以上兩隻還可以之外,其他我用過的包括x100f,拍糖水基本是要手動虛化的,手機facetune就行 騙騙贊沒毛病。
  2. 擴展性。大到閃光燈小到快門線,跟C/N/S這些大佬比起來可以說弱爆了。然而我暫時不玩燈(不會)
  3. 寬容度/動態範圍。沒做過ab比較,也沒找到確切數據,但確實有幾次實戰有點失望,高光拉不回來,大光比請自覺開直方圖,或者hdr三張。感覺最多跟5d4持平。上周某公眾號有個後期比賽,d810的raw,讓我明白了寬容度之終極奧義。索尼感測器真的厲害,富士仍需努力。
  4. 對焦。新鏡頭還好些,老鏡頭暗光拉風箱是不可避免的。
  5. 高感。這裡說的不是噪點,噪點方面其實還算滿意,個人感覺比5d4差半檔左右(5d4高感個人感覺也很一般,下面插兩張5d4在青海的銀河自己參考),3000w像素的全幅和2400w的C幅比本身不公平,富士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不爽的是iso不準,一樣的iso快門曝光會比別家暗,最明顯是索尼 差一檔左右,也就是想獲得一樣曝光你要比索尼高一檔iso,在本身控噪就不如a6500的情況下,差距明顯,不過我個人還可以接受。

5d4, S20 1.4。iso800 25s。四張拼接全景

5d4, 50 1.4。iso3200 8s

優點:

  1. 體積重量。再好的畫質也敵不過肩周炎。機身+小三元,不用扛著,手拿都不累,再加上兩個定焦,爬山無壓力,輕的不是一丁半點。對我來說就這一個優點就夠覆蓋所有缺點了。業餘用單反的應該都經歷過「今天到底要不要帶出門」的心裡掙扎,沒法帶出門的相機就是一堆參數。
  2. 直出。雖然用的越久,越感覺塗抹感重,有些審美疲勞,但是騙騙贊唬一下妹子不要太方便。尤其acros,陰影+3 高光-1 顆粒感中,確實很像迫沖400的acros。要自然漂亮的彩色直出,首推徠卡,別黑,m8現在不到一個紅圈的價格,誰用誰知道。
  3. 鏡頭。雖然除了三陽等良心廠沒有副廠支持,轉接跟索尼比弱爆,而且容易進塵(說到這都不知道是在說優點還是缺點)但是!富士自家鏡頭單說素質還真不虛蔡司,價錢也有所體現,新出的80 2.8微距,夠買兩個c家百微?選擇一個系統也就是選擇了鏡頭群,富士龍的光學素質不會讓你失望。
  4. 外形。一想到單反就是景點老法師和穿導演背心的猥瑣約拍男。你問妹子她喜歡的文藝男神平時約個會是背著lowepro+d810+2470 2.8好看,還是肩上挎個棕皮肩帶的x100好看。在手機成像這麼好的今天,若非專業使用,大相機顯得太過刻意和笨重。並且絕大多數人看到單反對著自己的第一反應都是警惕,懷疑你拍他的動機,有什麼目的。小微單則低調的多,x100的葉片快門聲音跟電子快門沒差多少,大多數時候甚至不會被發現。

太晚了明兒再寫吧,點個贊啊老鐵。


APS-C畫幅微單方面:

X-trans是忽悠人。

感光度虛標到了極致,ISO200和別家100差不多,ISO400和別家200差不多。對外大肆宣傳富士微單高感媲美全畫幅。

用的索尼的感測器,在各種官方、准官方渠道宣稱自家微單畫質媲美、超越全畫幅。我都不知道你一個用索尼感測器的相機哪來的勇氣說這話。

如果說富士的優勢,那就是偽旁軸的XPX100T系列很漂亮,復古外形的XT XE XA系列也很好看,對比索尼微單,顏值更高。鏡頭雖然貴,但焦段覆蓋齊全,可選擇的鏡頭也有很多,鏡頭的素質也很好。

自帶的創意濾鏡非常好,可以取代絕大多數的後期處理,對於懶得後期、不會後期、追求簡單後期的攝影愛好者、一般家庭用戶來說,買富士的微單可能會更容易感受到攝影的樂趣。

如果富士在以後的發展里注重差異化競爭,將自己的優勢「直出優異、外形美、相對小巧」發揚光大,在相機行業肯定會佔有不小的份額,尤其是攝影越來越受大眾喜愛的今天。

中畫幅的那個不太懂,就不提了。


利益相關:XT1 XT2、XT20 X100F機主、其他NSSOP品牌的器材就不列了,繁瑣。

或許我是個喜歡操作感的人,習慣了NIKON F90x、F6的操作邏輯。過渡到富士幾乎沒有什麼學習成本。

我喜歡它的直觀,改變光圈環就要在鏡頭上操作,改變快門速度就在頂蓋上操作。不需要開機就能了解現在的機身鏡頭狀態。當然你需要CPU幫你做一切的時候,都切A即可。

同時我也喜歡他鏡頭的外觀,除了代工的那兩個蔡司T頭。

在電氣、機械方面富士偏向保守,很多鏡頭依然是老舊的DC馬達,參數不好看,價格也高企。所以性價比倒數是沒跑的了。

在如今的市場,能夠讓參數黨High的還是SONY。

拉回來,說說優劣。

站在參數黨、性價比黨的角度來看的話,富士相比其它主流品牌劣勢明顯,參數不漂亮、價格高、品牌知名度低。

優勢?性價比黨眼裡富士沒有優勢。啥,逼格?還好吧,這價位的器材能有什麼逼格。逼格這東西是性價比黨要考慮的首要項目么?

既然市場上有參數黨,就有非參數黨。性價比對於他們並非那麼重要,他們眼裡的擺在第一位的項目可能無法由參數表體現。至於價格,他們覺得沒和同級體積的CNS差多少,差價屬於細枝末節。

富士有了生存空間。

在下淺見,還是消費觀不同吧。

舉個例子,國內現狀,兩台車:VW 的Golf GTI 2.0 Turbo、Mazda 的 MX-5 2.0 NA。

精細計算了售價、加速、後排空間、尾箱裝載能力、保養後,參數黨馬上就知道哪個划算了。

然後另一個就成了他們口中毫無性價比,十項裡面九項輸的LOW貨。

So................精打細算是好事么?是好事。

對於玩具的選購,把我在乎的項目,複製出來,硬讓你、他、她也在乎。誰不在乎、誰不符合,就說是「劣」、誰做到了、誰符合了,就是「優」。

這一點、我目前還做不到,但我表示尊重。


被人邀了幾次,我都不敢答,聽說@少女心零壹被人刪答案了,那就來答一發吧。

你們說的那些虛標、x-trans什麼的我不知道,我只回答題主問題。

1,我覺得富士樣子好看。

2,不要認為自己比一個廠家聰明。富士不是沒預見,而是衡量了投入產出後,知道自己在哪個領域更能賺錢。

3,所謂「如今跳過全幅出中幅」,那隻能說你對富士了解得太少了,富士搞數碼中幅根本就是很久的事情,不是「如今」。

所以,這時候問題來了,我上面三點是表揚還是批評呢?

請自己領會。


富士最尷尬的地方就在於可能機器各種好看好使,可能鏡頭各種素質騷,可同樣價錢能買索尼全幅機了呀。。。富士很難受的一點是感測器一直被大法卡著脖子,大法給啥才能用啥,1600的cmos用了多少年,大法重心放在全幅上以後才把2400的cmos給富士,結果cmos速度又被大法新的2400欺負,再加上稀爛的閃光系統。。。。

反正在乎性價比在乎硬指標的不用考慮富士,買大法錯不了,投靠富士的都是清楚機器優缺點知道自己要啥的。。。。


xtrans的事情不吐槽了,這幾天大家說得夠多了。

但是關於GFX50s,這個我還是有一句說一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誠意滿滿的產品。注意很多人在說富士「進入」中畫幅市場。

這個說法很明顯是錯誤,至少是不準確的。富士一直就是中畫幅市場的重量級玩家,甚至可以說是中流砥柱級別的,GFX50S只是一次數碼時代的回歸。(數碼中畫幅嘛懂的人自然懂)

比如我的摯愛

EBC鍍膜,F3.5超大光圈,6x9超大(中)畫幅,黃斑聯動對,鏡間快門,居然還讓你能買得起拿得動。

之前富士645 6x7 6x8 6x9的產品線也是非常完善的。

甚至哈蘇的Xpan(富士的tx1/2)雖然使用135膠片但是也是實實在在的中畫幅像場。

新的GFX50s在數碼時代算是真真正正在把中畫幅數碼相機向愛好者群體開發。

不僅僅只是價格和體積重量上,更多的是系統和操作邏輯上。但是也依然有完善的系統架構,大量工作用戶也會認真考慮。這次推出的轉接環,也能鞏固之前持有中畫幅鏡頭的用戶。雖然33x44是一塊很小的中畫幅底,但是相對於全畫幅來說,有質的提升。

槽點也是有的,比如現在的14bit。。。

雖說全畫幅也都14bit,但是後背都是16bit,這一點很多商用用戶肯定很介意。(不過也不急,估計後面更新會出16bit)

沒有鏡間快門,這個不完全是壞事,需要使用閃光燈的用戶肯定有所顧慮,但是焦平面快門帶來的鏡頭設計上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之後完全可以再想辦法推出轉接或者原生鏡間快門的解決方案。


富士是個非常誠信的廠商 從來不幹RAW ISO虛標兩檔來跑分然後JPEG強行提亮銳化隱瞞問題這種事。 官方從來不宣稱自己的2400W索尼感測器的機器畫質超越搭載索尼3600W全幅感測器的機器。雖然沒有原生ISO100但是ISO200下畫質全面超越別家ISO100。並且ISO200起跳才讓1/8000的快門速度有了用武之地,白天使用1.2 1.4鏡頭時剛好可以不過曝。

富士擁有領先業界的-1秒合焦速度(因為對焦超越光速時間倒流)領先友商一百年。以及獨有的相當於0.8pitch低通卻超越物理極限不影響畫質的X-trans。並且從不會把它宣傳成「無低通」。

由上面種種事迹可以看出,富士主要有兩大優勢。

1冠絕業界的技術力

2誠信 極端的誠信

光說優點也不好說說缺點吧。

XT2賣的比D500這樣的低端機貴不了多少性價比太高逼格太低太傷用戶感情


喜歡就買,但千萬別做腦殘粉


一個iso虛標。便宜鏡頭太少(比如想入富士玩玩連一個1000以內的頭都沒有)。鏡頭素質還是很強的。


1 會作市場,號稱「日本的徠卡」。

2 作工考究,真是不惜成本。比如數碼的X系列,工業設計討巧,細節考慮的很周詳,拿到手裡就算不攝影,只是把玩都夠資格。

3 色彩獨特。

老機 X20 ,總是隨身帶著,直出供參考。

4 測光準確度一般……外型適合文藝青年,但是真用起來更適合老司機……光線條件複雜的時候新手不太容易hold住,需要用一陣子熟悉一下才能適應。

5 工藝是考究了,但是品控沒有達到工藝的水平,有的時候會出點兒小瑕疵,比如卡槽的壽命,碰過幾台了,都是卡槽卡不住了……


中畫幅我們不說了,因為離開普通用戶是蠻遠的。

相比Sony,缺點是沒有全幅(畫質),機身偏貴。優點是操作更好,鏡頭便宜,色彩比較討巧。

相比Olympus,缺點是機身偏大,對焦速度沒那麼快。優點是,嗯,面對4/3,APSC的畫質能揚眉吐氣一下。

相比CN,缺點是機身價格太貴。優點是APSC鏡頭群遠比CN給力,CN你要接餅乾頭才值得買,否則你接CN家一個比一個大的單反鏡頭,這無反的體積優勢瞬間湮滅了,可是餅乾頭的素質拼不過富士龍鏡頭啊。

顏值么,每人的審美不一樣,不過確實富士的樣子,大部分人還是覺得好看的。


跟徠卡長得差不多,但是比徠卡便宜。


謝邀

這個問題有點大,我只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首先,富士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對於色彩的研究和經驗,從膠片時代積累至今的色彩見解在早期與尼康聯姻時候的特推出的數碼機身S系列中就已經看到,而至今富士的色彩都是令人讚美的主要方面,這也是這個品牌對於其他品牌的一點很重要的區別。是優是劣,則是個人的看法。

此外,富士X系統誕生的那天,這個品牌就自帶著一種叫做「情懷」的東西,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

2011年,X100作為x系列開篇,令人耳目一新的混合取景器帶給人們驚艷的數字旁軸體驗,到機身復古、傳統、經典的物理旋鈕操控,都給了當時的市場一個耳目一新的感覺。凡是玩過些時日器材的朋友,大概都會覺得富士X系統開了個好頭,直至今日,X100系列仍然是專業便攜機的首選。

Xpro1的上市,仍然延續了x100的路線,旁軸混合取景、物理操控;同時作為第一款可換鏡頭的X機型,搭配了等效28、50、90的三款鏡頭,背後投射出來的是非常清楚的產品思路,而其後一步一個腳印地按照產品路線圖發布鏡頭,無論是焦段、規格,都看得出背後清晰的產品邏輯。

富士的鏡頭群開發至今已經相當飽滿,雖然無法和單反陣營媲美,但是在無反領域已經是非常完備,而且從光學設計方面富士也有極高的造詣。

而去年xpro2、xt2的推出讓這個系統瞬間成為變得非常耀眼,在富士自己堅定的產品設計和功能取捨背後,作為富士用戶看到的幾乎都是改進,而且是仔細聽取用戶意見的改進,這一點對於相機系統是很難能可貴的。

而在軟體方面,這一點也尤為明顯。富士上市以來一直以刷固件著稱,幾次重要的固件升級都會讓手裡的相機感覺獲得了新的生命,例如xpro1對焦速度升級或者是xpro2對焦點升級等等。在這個方面富士很積極地聽取用戶的意見,同時用戶也可以有所期待,這是一個很好的反饋過程,也讓整個富士系統變的更可愛一些。

總之,我感覺富士機身背後是一個非常懂攝影、懂攝影師需求的團隊,而且始終保持著一種虛心採納的態度,並且積極地對產品進行優化,這一點在眾多品牌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談到劣勢,其實也有。

首先,富士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都停留在1600萬像素感光元件上,雖然途中刷新了幾款中間定位的機身,但是對於看像素說話的市場環境,始終給人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感覺;這也是富士受制於與索尼在感光元件方面合作關係的緣故,缺少自主能力會令富士顯得略為被動,當然這個問題在新的2400萬像素感光元件啟用之後就不會在是問題,至少接下里的2、3年內這顆芯還可以支撐住。

此外,在早期鏡頭馬達的選用方面,富士也算是棋錯一招,背後原因不得而知,但是相對噪音較大的鏡頭馬達,造成的拍攝噪音和對焦速度略慢,使得早期的鏡頭在這個4k視頻橫行的年代顯得不那麼好用。當然從後期富士的鏡頭上這個問題已經解決,尤其是新推出的23、35、50 f2系列都有極高的性能,富士仍然需要刷一輪鏡頭來解決以前鏡頭的問題。

除此之外,硬挑毛病的話,富士系統還沒有一款在100mm左右的微距鏡頭,對於微距攝影,1:2的xf60/2.4難以勝任,而zeiss touit 50/2.8的焦距又太短,所以目前產品路線圖上的XF80(等效120)就很令人期待。

如果用富士對比其他品牌的話,就會更複雜一些,因為每個牌子下都有不同定位的機型,所以很不好說。

對比單反陣營

富士和其他無反一樣,在體積方面略有優勢,但是在對焦方面仍有距離,鏡頭群方面的差距仍然較大。

對比無反陣營

富士的設計和操作體驗獨具一格,傳統復古的操控、獨立的鏡頭光圈都讓這個品牌深得「傳統」攝影師的喜愛,Xpro2的旁軸體驗是獨一份,XT2在對焦性能方面(尤其是對於對焦系統的自定義程度方面)也達到了無反的新高度,X100F仍然會延續這個價位上無可取代的地位,XT20的推出肯定還會佔領一定的市場份額。

比索尼,富士的系統感覺更像是懂攝影的人設計的,然而索尼在感光元件開發的能力是目前富士不能企及的,這也是為什麼富士正在努力的尋找感光元件方面的出路,與松下共同開發自己的感光元件。此外,索尼一直有一個極其給力的合作夥伴,蔡司,讓索尼在光學設計和市場推廣方面受益良多(當然不好的一點是,索尼的鏡頭都會略貴一些),同時第三方加入E卡口陣營的廠商越來越多,讓富士在鏡頭生產方面單打獨鬥的劣勢更加明顯。當然索尼對比富士的最重一拳就是索尼崛起的全畫幅微單,在這個全畫幅受追捧的市場趨勢下,富士自然會顯得的規格略小。

比M43,富士的優勢是畫幅帶來的優勢,APSC對比M43仍然是有較明顯的區別;劣勢則是M43的奧巴和松下兩大廠牌聯合搭建的M43鏡頭群實在是無懈可擊,而且在機身性能方面無論是靜態拍攝(EM1II),還是視頻拍攝(GH5)都要勝過富士的旗艦機型。

比佳能,品牌親和力差太太太太遠,目前看來這是富士唯一的劣勢,但是也是最致命的劣勢。

以上是比較籠統的概括。

關於富士選擇APSC畫幅這件事

我個人認為並不是因為富士沒有預見到,正相反,他們能看到的東西比我們多得多,他們要考慮的事情比很多很多攝影愛好者們看到的東西要更全面,市場佔有率、份額劃分、機身開發成本、鏡頭開發成本、體積、性能等等;作為攝影愛好者,隨便高呼「非全副不入」無非就是一句話而已,但是對於一個公司來說,需要有很多全局考慮的方面。

所以我更相信,如富士的開發人員所說,他們選擇了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能夠讓他們專註在APSC畫幅,無論是便攜性、成本、市場切入點等等,都會讓他們更有競爭力。

而且與其說去預見「全畫幅的普及」,我到認為富士預見到了"APSC畫幅畫質的提升",沒錯,APSC畫幅的畫質相比全畫幅仍然有大概1檔的差距,然而幾年前這一檔的差距的起始點大概是ISO1600左右,而現在的起始點則是ISO6400左右。也就是說,在實際常用的ISO範圍內,APSC和全畫幅的差距越來越小。

我能理解很多人還「深深地」認為全畫幅在畫質方面有"巨大"優勢,我的建議是有機會的話自己親自試試對比一下,我對比過,我個人認為,相比畫幅的區別,我更在乎整個系統和機身性能,因為這兩個畫幅之間的區別確實可能沒你想的那麼大。有興趣的可以閱讀:http://lensmo.com/reviews/xt2-a7rii-high-iso/

關於富士跳過全畫幅出中幅

目的很明顯,躲開混水,開闢新戰場。

全畫幅爭奪戰現在是尼康、佳能、索尼大打出手,前兩家都有了健全的高中低產品線以及多年積累強大鏡頭群,索尼雖然略有區別但是也佔據了1000-3000美金的價格檔,而且視頻機、畫質機方面做的相當飽滿,鏡頭群也是有巨大的進步。

隨著整個相機市場份額的縮水,這個市場還能允許另一家全畫幅廠商加入進來嗎? 富士給自己的答案肯定是「不」。富士也確實在這方面沒優勢。

然而中畫幅市場仍然是靜悄悄,高端Phase One,哈蘇仍然是令人難以企及,低端賓得645還走在傳統中畫幅的路線上而且面世之後也死水一潭,除此之外這個市場幾乎就沒有競爭對手了。

以富士GFX至今公布的信息、在X卡口上給人一如既往的信心、以及富士本身多年積累的中畫幅鏡頭開發經驗,很顯然中畫幅對於富士來說是一個更安全可靠的戰場。

以上零零散散,僅供參考。


Fujifilm,X系列大部分機器有速度盤,自動對焦的鏡頭有光圈數值選擇

這很像Contax G2,在合適的模式下,可以單手操控,同時保留了大量手動功能

當然,X系列轉接s35的鏡頭,能夠達到Leica等無測光手動機器的近似感覺

其他的話,很有型,直出JPEG適合直接發圖

劣勢的話,閃光燈的問題,尤其是高速同步(LS快門無所謂)

還有一個私有RAW的問題,一張X-Pro2的RAW(14bit RAF)和轉成的DNG,巨大無比

如果說其他的東西,Cabrio鏡頭、Fujinon大畫幅鏡頭、Fujinon放大頭,嗯,都很穩定,買/租了不吃虧,好用


從第一代產品X100發布上市直到現在,仍在富士中國工作。參與了每一代產品的發布、上市工作,見證了整個X系列產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直至整個X系列相機系統搭建完成的過程。從問題來看,絕對絕對的利益相關,這裡並不想被人認出,所以匿名了。看完了所有的回答,有非常中肯的,有個人偏見的,有吃瓜群眾被網路言論帶著走的。針對題主的問題,以及目前網路上的一些爭議,我想想,怎麼客觀的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有想問問題的朋友,可以先留言。先佔個坑。


Xpro 1/x100用戶來回答一下,入坑前,入門用的是佳能550d,後面換過賓得k5,用x系列之中還用佳能5d3。最近剛剛換了sony a6000試試,用了兩次,我馬上決定出了,等xt20+50 f2上市。

xpro1從上市用到現在,用過18/35/60,習慣了18和50的視角,所以35/60都出了,常用18拍風景,50轉接賓得的1.4,手動很累,但是富士的色彩真是太棒了!最近想出手,但是價格太低了,不如留著當廉價版的萊卡monochrome(看入魔有感)

x100我用的是s,在錄音棚里拍過一次學生活動,f2 ISO6400,比5d3好,個人感覺,不喜勿噴。x100有靜音功能,完全不影響錄音。5d3我只能在休息間隙拍,得不到我要的瞬間。

富士真的是膠片機過來的,為攝影師考慮很多。膠片機很多好的設計,其它廠家都沒有用,實在浪費。富士的鏡頭帶光圈環,轉盤帶快門速度,PASM轉動幾下即可,比其它操作系統快幾倍,高明!用過以後,真心想把sony砸了,完全是電子廠作風。後來a7系列就抄富士了,曝光補償也是我最常用的,富士之後,sony先用了,現在佳能也跟進了,早幹嗎去了?

再說說我最喜歡的機內編輯,現在人哪裡有那麼多時間去電腦上p圖,lightroom是輕便版的ps,富士機內編輯就是輕便版的LR。旅遊出門,晚上回賓館酒店,幾下即可出圖(前期!前期!前期!)

看看富士出的幾個鏡頭,套機都比別人有心,18-55 f2.8-4,旅遊就可以一機一鏡走天下了。

富士絕對是懂攝影師的,就一個缺點,那就是太貴了……我希望多一點人能認識富士的好,然後買買買,然後富士就可以降價了

一點看法,歡迎交流

附:為啥不用5d3而用xt20,我已過發燒階段,目前只想保護脖子,輕便上陣,日常拍拍老婆拍拍娃就好了,夠用就好,畢竟沒有人看相機,最終都是看照片效果的


這兩天富士簡直慘不忍睹

aps-c畫幅

又沒有iso100,又虛標。

RAW虛標,來保證在吃瓜網站測評當中高ISO跑分可以懟全幅;JPG自動用處理器Boost,來保證大部分用直出拍片的富士用戶不會發現哪裡有問題,甚至簡單的AB對比也不一定能發現什麼。(轉自蘭拓)

中畫幅

給老法師機子出的片就不說了,慘


依我看,富士是想做成數碼相機界的蘋果,但是暫時搞成了個羅鎚子。

有時間展開講。


富士的aps-c,就是一圈情懷機,相同價位區間嚴重不推薦買這東西。。。

ps:來自曾經的一位X-E1 X-Pro1患者


推薦閱讀:

想入索尼微單,選擇A6000還是A7呢?
索尼A7 A6300和佳能80D,新手該如何選擇?
微單市場是不是索尼一家獨大了?
小米最近開售小蟻微單相機 套裝2999 那麼同價位的攝影產品有什麼推薦嗎?
5000 元預算,索尼 RX100 M3 和奧林巴斯 EM10 那台更適合新手?

TAG:攝影 | 單反相機 | 微單相機 | 富士Fujifil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