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了後期的照片還能被稱為「照片」么?這和畫作有什麼區別么?
覺得照片就是鏡頭看到的東西,鏡頭的意義就在於還原真相(當然也包括美麗的景色,不加後期和濾鏡就能得到的美景難道不是更美么),一旦被做了任何的修飾(濾鏡,美圖秀秀,各種高難度ps調校)就不能被稱為「照片」了。個人感覺稱為「利用鏡頭和計算機軟體作弊的繪畫作品」可能更為合適,不知各位有什麼樣的看法。
我都能靠著這個答案活了。哈哈哈 總有人這麼問
不後期?所有數碼照片就會是這樣的。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小清新的膠捲負片就會這樣。這次是我拍的膠捲了。其實各家的jpg文件已經做了後期
照片的目的,不是在寫真,不是要去描繪當時真切的情況
(想去追求真切還原,首先,來吧,賣掉房子,這樣你至少有60W了,勉強可以開始)而是記錄,用光記錄or用波記錄「照片就是鏡頭看到的東西,鏡頭的意義就在於還原真相」
鏡頭會因為結構不同,鍍膜不同而成像有所不同這些會造成真相的不準,比如魚眼鏡頭?(還記得某些鏡頭玩家追求某些號段的鏡頭嗎,火石玻璃blabla,最好鍍膜blabla,瘋了都)
還原的真相指什麼呢?你所看到的?你所看到的東西也經過了視錐細胞接受後給大腦才能呈現呢(數字相機的結果,RAW也好,TIFForJPEG也好,是需要呈現的)「一旦被做了任何的修飾,就不能被稱為『照片』了」
MDZZ,扯淡拍下一張,所得到的灰度信息還要用拜耳鏡分一分原色,濾波器捋一捋信號,ICC印一印打樣,轉存(可能還有:可選1、色溫配置表對一對色溫,可選2、用戶配置文件中調節對比、色度、銳化)只不過RAW和JPEG交到你手上,你可以繼續處理,滿足你期望的表現,也可以停下不搞,直接出片省時這不應該成為行為決定歧視鏈的似乎這是一些人的遮羞布,用直出、毫無PS來顯示一種優越性,這是不可取的選擇了做修飾,改了對比,加了反差,是為了表現力結果保存還是JPEG、TIFF,只是和機器機內設定出的相片,有那麼一點不同罷了
至於更多濾鏡的功用,我認為是讓色彩看起來更討喜
以大多數人接受的審美教育,尚不能做一個好的領悟瞎調的結果自然是,catastrophic,不過,至少會在那一刻讓自己眼前一亮那些很少有審美訓練的人,這是一個展現不同的方式我一開始也喜歡用重色的,不過,對於數字相機來說,滿足鮮艷和顏色良好的過渡,impossible,氧化銦錫的CCD也不夠直出黨Instax 拍立得最適合你參考寶麗來的不可靠富士,去買買買日經貼,說白了就是不了解相機又不會後期又懶得學又羨慕的人在瞎BB。
首先糾正你一點,後期不等於偽造真實,因為有些人後期是為了儘可能還原真實。
所以你對真實的定義是什麼?
如果說,你指的是膠片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可以不作修改,最接近真實的話,可以告訴你每一種膠片都有不同程度的偏色,有自己特有的一套色彩,而這個色彩並非跟現實生活中的顏色一一對應的。再加上數碼暗房技術,不同的藥水配方、處理時間和處理溫度,得出來的照片也不一樣,而且負片拍出來的完全是黑白顛倒的照片,跟真實世界更沒得比。綜上,你的結論不成立。
(圖片來自網路)
如果說,你指的是數碼相機(比如單反、無反、攜帶型相機或者手機)拍出來的jpg照片不處理最接近真實的話,可以告訴你,每一個相機廠商都會在相機內置一套演算法,對照片進行處理,所以才會有所謂的「佳能紅、尼康黃、賓得綠和徠卡的德味」這種討論,說白了直出的jpg格式照片就是已經被相機內部後期過一遍的圖了。綜上,你的結論不成立
如果說,你指的是數碼相機(比如單反、無反、攜帶型相機或者手機)拍出來的RAW格式數碼原片不處理是最接近真實的話,那麼我可以告訴你,因為RAW格式本身存儲的信息並非傳統的圖像信息,所以也需要配置文件來讀取,一般相機會內置一個配置文件,但是你導入電腦上的軟體之後,軟體自身(例如Adobe Lightroom)可能有自己的配置文件,在不同的配置文件下,同一張照片顯示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再追根溯源,從RAW格式信息的讀取和數碼相機成像原理來說,現在普遍使用的拜耳陣列CMOS是每四個像素組成一個陣列,光電二極體智能把光的強度信號轉化為電信號,為了記錄顏色,就給這四個像素上分別蓋上「紅綠藍綠」的微透鏡來記錄顏色,如下圖:
(圖片來自網路)但是問題來了,每個像素都只能記錄紅綠藍三種顏色中的一種,怎麼辦?解決的辦法就是通過演算法算出每個像素上的其他兩種顏色,是算出來的!所以並非對真實場景的忠實還原,其中也有「偽造部分」喲。
再進一步追溯的話,就像左坷說的一樣,你得到的所謂原始信息,只不過是一堆二進位碼「100001010101001010101010100010111111010000001010010……」罷了。跟你想要的真實沒有啥關係。
最後,終極追溯,談談你說的鏡頭裡看到的東西以及視覺。首先你說的所謂「在鏡頭裡看到的東西」我理解為在取景器里看到的東西,而現在取景模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單反所用的光學取景器(OVF),一種是中高端無反以及高端數碼相機所用的電子取景器(EVF),最後一種是屏幕取景,我就不欺負你了,後兩種明顯不適你想說的真實,我們略過不談,就單說光學取景。說到光學取景就得說到人的視覺,人的視覺形成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我只說幾個容易理解的東西:
- 人視覺的感知範圍很大,但是能真正看清楚的範圍很小,在中央凹(黃斑)附近,能感知顏色的視錐細胞才最密集。
- 人平時觀察事物,看清楚一個事物是通過眼球的不斷掃動,再經過大腦處理合成來實現的。
- 人的視網膜上,視錐細胞分辨顏色能力強,但需要一定的光線強度,視桿細胞在弱光下的光線感知能力相對較強,但因為只有一種,不能識別顏色,所以在黑夜裡我們很難分辨顏色。
- 人的視覺並非對光線的線性感知,對光比大的環境,視覺信號經過大腦處理,能讓你看清亮的地方和暗得地方,通俗點說就是大腦幫你實現了HDR。
- 人在不同亮度情況下,能看清的動態範圍是不一樣的。
- 人只有三種視錐細胞,分別感受近似紅綠藍三種波長的光,算是哺乳動物里比較牛的了,然而我們也只能看到這麼多色彩,而雀尾螳螂蝦有16種視錐細胞,能感知16種不同波長的光線,它能看到的這個世界的色彩我們永遠無法想像。(當然,人眼的中央凹視錐細胞的密度特別大,所以得到的細節信息也多,這點許多動物還是不如的。)
- 我們看到的不發光物體顏色並非它本來就是那樣的,而是因為我們看到的是物體反射出來的特定波長的光線,也就是說,沒有光,顏色這個概念其實不存在。
- 我們無從得知人類對顏色的感知是否是一模一樣的,可以設想,你眼睛裡的叫藍色的顏色,可能跟我眼睛裡叫藍色的顏色並非一個感覺。
- 人對顏色的感知本質是對不同波長的光在大腦里產生的不同刺激而形成的,其實我們看見的是光的波長而已。
所以題主,你還在糾結後不後期的問題嗎?希望你不要開始思考是否在想把最牛逼的後期設備——大腦 給拿掉,或者開始懷疑這個世界。
(以上結論可能並不嚴謹,僅供參考,如有漏洞,歡迎提出)
禁止轉載,有事私信類比一下,
改了輪轂的車還叫車不?裝修過了的房子還叫房子不?貼了貼紙的電腦還叫電腦不?淋了辣椒油的水煮肉片還能叫水煮肉片不?不能因為聞過一些不怎麼樣的泡麵就覺得大家煮麵都不能放調料了呀。
以及,鏡頭的意義在於匯聚光線,感光元件的意義在於記錄信息;把記錄到的信息變成可以看的照片,就叫後期處理。直出 jpg 是相機幫你套上了工程師預設好的後期流程。
另外,頂級數碼後背的 raw 直接轉 jpg 的話,灰得不能看。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對辛勤畫畫的畫手們的冒犯。和用PS畫畫的畫手比,攝影師的後期只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
不知道拍風光會不會有過這種想法:我要是會畫畫就好了。。。。
其實拿二進位數據說事挺沒意思的,誰不知道那是原始數據。相信題主糾結的也不是這點,而是過度數碼後期的問題。
不過既然說到「過度」,那就首先得來定義一下這個「度」。
大概打個比方,比如說把二進位的原始數據定義為「0」,把完全是用軟體繪製的圖像(如設計作品)定義為「100」,後期程度越大,則數值越高。
這樣的話,RAW文件大致應該在30、40左右的位置,相機直出的JPG文件,可能在60、70左右的位置,數值只是個人的大致感覺,沒有實證。
所以大多數人糾結的其實就是「度」的衡量,也就是標準。有人覺得>60以上的作品就是不太可以接受的,有人接受程度比較高,90左右的也可以接受(對應的應該是創意合成作品)。相信不會真的有人覺得30以下的作品可以接受吧。
至於這個標準到底應該放在哪裡,真的就是因人而異的,有人覺得合成就是犯規,有人覺得未嘗不可,無可厚非。自己接受程度在哪裡,就按照自己的標準去拍就好了,但是想拿著自己那套標準強加到別人身上就很不合適了。
喜歡直出的人不必妄自菲薄,但更不要覺得這是攝影真諦,後期都是作假;喜歡後期的人,也沒必要嘲笑不會後期的人,人家覺得內容更重要也沒錯。
重後期的大師很多,數碼合成的大師很多,直出JPG的大師也不是沒有。
說到底,攝影的核心還是內容,技術只是達到所要內容的手段而已。
PS,我個人的接受程度應該在80多。
放兩組個人後期前後照片。分別是RAW直出和後期之後的照片。
不知道這個程度的題主能否接受哈哈。
很多時候,後期並不只是還原肉眼所看到的「真實」,更多是來闡釋作者的心境。你眼睛能感受到紅外線嗎?相機的cmos就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你所見的真相還不如相機見到的多。
我初中的時候也是這麼想的,直到高中我開始接觸攝影雜誌,看了很多樣片以後才醒悟了,後期是攝影的一半。
這麼說吧,現在用單反拍照的沒幾個不是用的raw格式吧,這種格式不用ps或者lr導出為jpg是沒法往網上上傳的(不上傳怎麼裝逼?)。而在導出的過程中,又幾個人敢保證沒有動過那些參數?
即使你不用raw,用jpg直出,不好意思,那更不能算原圖,因為那是相機幫你p過的結果。真正的原圖是raw下的樣子。
並且,即使你用raw,lr只做導出,不改任何設置,拍出來的景象就是真實的嗎?快門,光圈,iso各種參數有千萬種組合,不同參數下拍出來的照片千差萬別,哪種是真實的?我不知道,看起來爽就行了。
放幾張raw下拍攝,然後通過wifi直接傳到手機上的照片,這應該就是題主所說的原圖,但和人眼看到的還是區別很大(那個光線是飛機)拿化妝簡單比喻後期是不準確的。
因為沒有後期的照片是這個樣子的。準確點比喻是——「不後期」=躲在娘胎里不出來。「直出jpg"="相機自動後期」=生出來了不洗澡不理髮也不打扮。"機子裡面調調參數"=往河裡一跳,好像乾淨了那麼一點。「攝影師的日常普通後期」=正常的洗個澡理個髮。「攝影師的文藝及2b後期」=畫個妝。「朋友圈後期」=所以題主心中想表達的是,「殺馬特髮型這麼奇怪,這說明理完頭髮的人就不能叫人了」。這個認識本身就是由於不懂攝影才造成的。而且因為不懂,題主連這個小白問題都沒有正確表達出來,實際說出來意思更加的奇特——「人從子宮裡跑出來還能叫人嗎」。如果再計較一點,這個問題可以上升為「身上都是泥巴的原始人和剪掉了身體一部分(指甲頭髮)甚至有些還會化妝的現代人,哪個更接近「真實的人」這個概念"我不是攝影大師,也不是後期達人。拍完照後不後期是個人自由選擇的權利,只要符合你想表達的意思就行。but,後期的必要性就如同,人的衣著和妝容,能體現多樣性和豐富性。如果女人都不化妝,你啥感覺?女性都不穿 比基尼,你啥感覺?維密天使就是人們對衣著和妝容後期的最高追求。 !個人感覺二次構圖就像人搭配穿衣,磨皮、去污(不需要去污粉)就像人粉底化妝,僅此而已!
有一種攝影叫「創作」,還有一種叫「紀實」
人家就算大白天扣個月亮掛天上也沒毛病。首先攝影是門抽象藝術,其次後期可以達到更真實還原的效果,最後你要是以為不後期就不能拍的面目全非那麼你該加強學習了。孟子曰:攝影不後期 就是大傻逼(有意見找孟子去,哪個孟子?孟德斯鳩啊!沒讀過西遊記嗎?)
覺得照片就是鏡頭看到的東西 鏡頭的意義就在於還原真相
這句話 按照攝影觀念來說 是錯誤的真相是無法被還原的 只有你站在那裡 親眼所見的 才是對你來說的真實任何通過鏡頭落在底片 ccd coms上的的像都和真正的真實無關膠片時代 曝光手法可以控制畫面 顯影技巧可以改變畫面 暗房技術可以改造畫面數碼時代 所謂不經過後期的的照片 也都是經過機內預設調整過的 見樓上答主圖不需要畏懼後期 要明白 後期是攝影的一部分 (? ??_??)?1、攝影是一門藝術,核心在於表達,而不是還原,後期可以讓你的表達更充分。
2、有時候一些特殊的效果必須要靠後期來完成,常見的如懸浮。
3、直出並不意味著真實,沒有相機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所拍即所見。
4、單反的最大價值在於保留更多細節以及更為出彩的畫質,而這一切本就是為後期準備的。
5、很多人所謂的後期其實還不如原片。
化了妝的女人還能叫做女人嗎,這和整容有什麼區別?
以前我也這麼認為,直到我用單反拍了人像。
拍照不就是為了通過照片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嗎 如果不後期 不通過修飾來表達
那乾脆在家看電視咯就搞不懂有些人拍照不好 還很自豪的說一句 無後期原圖這樣 難道人家多掌握了一門技術還有錯咯
拍照是件很私人的事兒。推薦閱讀:
※攝影師經常上哪些網站?
※如何選購照片印表機?
※如何評價索尼 RX1R II?
※哪張照片最能反映出真實的你?
※有沒有拍攝紀錄片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