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中國社會對於殘疾人娛樂化,雞湯化的問題?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殘障:我和少數人的生活,更多「身障人士(殘疾人)」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剛剛看到一個腦癱患者不脫襪子用腳彈奏出「美妙音樂」的新聞。很難理解人們看到這種消遣殘疾人的新聞的時候不會感到難堪嗎?正常人看到瘸子跑馬拉松,聾子唱歌的新聞時是什麼感受?鼓吹消遣正常人能做的殘疾人也能做觀點的人,難道不考慮對於殘障人士的二次傷害?
殘疾人被「雞湯化」,「勵志化」的現象並不僅僅發生在中國。雞湯化,勵志化在個人主義盛行的西方也十分流行。少數殘障人士被社會貼上勵志典型的標籤,並被人們消費。這種消費我暫且叫它「文化消費"。文化消費現象其實在今天十分普遍。我們買衣服不再只是為了好看,也是為了構建我們的身份。森女,小清新,復古,高冷,都是一種身份認同的標籤,供消費者去選擇。
當選擇的是衣服和style的時候,我們不會覺得有問題。但如果消費的是一個群體,那麼就可以算是物化了一個群體。把「人」當做「物品」來消費叫做物化(objectification)。 和物化相反的,則是主體,個體(subject)。那麼我們來看看西方社會發展過程中殘疾和殘障群體是如何被「物化」和「消費」的:
(圖為一個雙腿截肢的殘疾運動員Pistorius和一個小女孩一起跑,配圖文字為「生活中唯一的殘疾就是一個不好的態度」)
暫且不提這位運動員後來不負媒體眾望殺害女友被判刑,引來社會一片嘩然,這樣的圖片在幾年前的美國十分流行。我想那時候臉書上,這個圖也有很多人轉發。但問題在哪呢?問題在於圖片中的殘疾人是個特例,這個特例在無數正常人失落消極的時候被當成「少壯不努力」一樣的「消費」著,甚至這些正常人在生活里看到殘障人士出門的時候都會對他們說「You are so inspirational!」你好勵志啊!這還不算最差的。我系裡以為用拐杖的女教授,出門總會被人喊「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聽起來挺溫暖的,但是我們的女教授是無神論者啊,不需要陌生人把自己對殘疾的刻板印象和她自己並不相信的上帝保佑打包送上。
除此之外,西方世界因為宗教信仰的原因,慈善事業也都是基於很多基督徒的信仰來走的。每年到了聖誕節期間,都會有很多慈善募捐晚會。同樣的,一些服務殘疾人的NGO也會做募款,美國著名主持人Jerry Lewis每年的勞工節都會帶一些有殘疾的兒童到他的節目中來,利用人們的可憐和同情來募款。這樣的強調這些殘障兒童的可憐,並不能讓他們建立一個「自己在合理支持下也可以和他人一樣獨立生活」的態度。憐憫和可憐,出發點就是這些人比我們差,需要我們的可憐。
(圖為Jerry Lewis 勞工節籌款晚會上一個小男孩坐著輪椅,Jerry Lewis親吻他的額頭)
聯合國殘疾人公約對於殘障的定義,並不是認為有殘疾的人就比其他人差,需要同情。而是反過來的邏輯:他們在有足夠的支持和合理便利的情況下,也可以和其他人一樣上學,工作,戀愛,結婚,生子。我想我國對於殘疾人的看法類似於二十多年前的美國,盲人聯想到的只有按摩,聾啞人聯想到的只有千手觀音,輪椅使用者最先想到的是張海迪。這幾個勵志典型支撐著我們對8500萬殘疾人的印象。因為:
我們上學的時候,他們被學校拒絕了
中國8500萬殘障人士,1/3是文盲, 中國不僅僅不將視力障礙,聽力障礙的兒童融合到主流教育中,還在大力投資特殊教育學校。這些特殊學校的學生參加高考,考上大學的機會少之又少,全國只有0.5%的殘障年輕人考上大學
我們出門的時候他們因為外面的世界無障礙不夠完善被困在家裡
中國8500萬殘障人士,大多數困住無障礙更差的農村
聯合國殘疾人公約委員會給中國的2011年的年度報告的回應是,我們鼓勵中國對城市無障礙的發展,也希望中國可以對農村殘疾人出行引起重視。
我們工作的時候,他們只能做限定類型的工作
小人王國,盲人按摩,聾啞人歌舞團,這些限定的渠道根本不允許他們選擇
我們戀愛結婚的時候,他們被認為「不適合」
由於傳統傳宗接代的觀念根深蒂固,很多適婚年齡的殘障人士被分類為不可以結婚的對象
媒體報道的時候,他們從來不是主體,而是客體
細心觀察一下,除了樹立勵志典型的新聞,常常是「某某明星/領導 關愛 某某群體兒童」主體往往是明星公關,政府項目,客體才是殘障兒童,殘障群體。
這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人生經歷,對於殘障人士來說,都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即使自己有心出門,也常常會被家人的觀念束縛,怕麻煩,怕他們照顧不好自己。所以一個整個社會都不怎麼熟悉的群體,拿來娛樂和雞湯化,因為 他們「弱」,也自然不會反抗。就像美國喜歡拿「印第安人」娛樂消費一樣,一個弱勢群體,被消費反映著社會對這個群體的態度。最後,獻上 Stella Young的Ted 演講。聽我說過一萬遍Stella的朋友不要嫌煩(我也是如此bug我們的本科殘障學學生滴)
(圖為Stella Young,已去世年輕殘障女作家以及她的一段話「那句』人生唯一的殘障是不好的態度』為什麼很扯呢,因為無論你對這一層台階如何微笑,台階也不會變成斜坡。無論你對眼前的書架如何釋放正能量和積極態度,書也不會變成盲文的」-Stella Young
細心的朋友也許會發現,我有意識的在圖片裡面加上文字描述,讓有視力障礙的朋友也可以用讀屏軟體「看到」圖片的內容。如果你有心,不一定非要同情和可憐周圍的殘障朋友,告訴他們你願意提供幫助,並且在問過他們同意之後再提供他們想要的幫助比廉價的同情心更有價值。
國際殘障人士日之際,希望大家停止對殘障人士的物化,娛樂化,雞湯化,不要對他們有低的可憐的期待,真誠溝通才能認識一個朋友。
微信:shaoshupaishuo
專欄:殘障學討論
這其實不是殘疾人的問題,這是東北亞大陸的民風問題。
東北亞大陸的群眾喜歡獵奇,喜歡傳奇,最喜歡看逆轉的故事。有道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當殘疾人握著一手爛牌依然打出了一條青龍的效果,這是東北亞群眾最喜歡看的勵志故事了。
但事實上殘疾人所處的惡劣環境有一大部分是東北亞的執政者和群眾一起造成的,他們並沒有想要改變這個環境。而是摘出了殘疾人群體裡面尚不那麼悲慘的個體作為典型,挖掘他們的故事,給他們貼上「身殘志堅」的標籤來勵志他們自己。
東北亞大陸的家長經常教育他們的小孩的一句話就是 你看某某某,他還是殘疾人,學習都比你好,你知不知羞恥。
這樣勵志的故事在東北亞大陸流傳著,成為了殘疾人群體的主流故事。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的,殘疾人內部也出現了分裂。一部分殘疾人群體裡面獲得了社會地位的人,開始不願意承認他們曾經因為殘疾人身份而面臨的困難,他們更願意講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奮鬥。他們也和東北亞的圍觀群眾一樣認為那些不勵志的殘疾人是因為他們不努力,他們蠢。
而一些普通的殘疾人因為這些勵志故事的存在,而變得好像沒有資格發聲。又或者他們的不優秀不勵志成為了他們的發聲被忽視的理由。
就像東北亞大陸的群眾經常喜歡說的一句話,「你又不是霍金,你憑什麼要求這麼多,你要求這麼多,也沒人理你。」
總比沒有好吧,從某種角度上看,算是給予身障人士一種關注或展示平台。我雖然很討厭「色情勵志」這類節目與報道。
殘疾人娛樂化能吸引眼球,博得關注是沒錯,有機會在商業上獲得成功也沒差,但問題是這僅僅是屬於商業行為嗎?
不全然是,這還涉及到我國體制和催化正能量的民風。
我國的綜藝節目能不能像日韓那樣大玩惡搞類?大概是不能的,連《極限挑戰》這種耍智商的綜藝都被說是負能量爆棚、沒有教育作用的,試問我國綜藝節目的創作能不受到限制?節目組能不想方設法增加正面宣導環節嗎?
殘疾人本身自帶悲情背景,但假若其有一技之長,馬上能夠在人們印象中從帶有缺陷的負分提升至高位正數,比起普通人的0分起步,實際上前者所激發的跳躍是較為明顯的,也會帶來更多的掌聲、支持和關注。這一方面符合了我國要求的正能量宣導,另一方面有更大機會獲取商業成績,試問娛樂化、雞湯化能不普遍嗎?
這是國情特色,不完全是商家的有意行為。因為單從商業角度來看,殘疾人在後期的商業開發潛力要更低,這並不利於整套商業計劃的運作。而且當各類節目都擺出了殘疾人來助陣時,實際上能帶來的商業幫助也會變得有限,慢慢微博討論少了、電視節目收視率下降了,口碑只會更加不堪設想。
至於對殘疾人本身,這種社會現象對其有好有不好。好的方面是,首先自身能夠贏得關注,尤其對於一些出於貧困家庭、需要大量救濟資金的朋友來看,這固然會是快速籌得資金的最佳方法,這是對自身有用的、有需要的,社會應該給予正視。
另一方面,娛樂化、雞湯化即使會在節目上有點「難看」,但不能否認的是,這在目前缺乏關心的社會裡面,能夠激起更多人的關注,尤其當我們的愛心輔助沒跟上財富積累的節奏時,能啟發到一個人的良知就盡量去激發吧。
不好的是,有些殘疾朋友確實不愛高調、不希望借自身的悲情來博得關注度、在節目裡面獲得偏駁。儘管我們作為觀眾也能理解到這類想法,但實際上很難成行的,畢竟你上了舞台,自然一切都會暴露在聚光燈下,不能強求其他人要怎麼怎麼地來關注你,也不能要求自己不成為節目當中的一個亮點。因為你也是選手,既然你參加了遊戲,遊戲規則裡面怎麼運作自然也得去遵守,所以被娛樂化,這不是刻意要去針對你,只是你相對特別的身份,被觀眾的眼光放大了而已。
如果僅僅是因為國情需要、領導需要而要在節目裡面加入殘疾人角色,我認為這是全國民眾感到悲哀的一件事,因為這樣不健康的商業行為居然是從上而下地實施下來,這對誰也不好。
如果是殘疾人朋友主動投身到綜藝節目、展示自己魅力和努力,我認為這是值得支持的,絲毫也不會覺得反感。畢竟這的確是值得讚揚的行為,回到本源說,這也不過是人人平等參與的一件事而已,我們作為觀眾去討論誰、支持誰,都是正常不過了。
今天是世界殘疾人日,偶然看到了圓桌聚焦殘疾人相關的生活、工作,教育等各種生存形態,尤其最近兩天瀏覽知乎時明顯沒有以前那麼費勁,在希望知乎能夠持續下去做wep網頁端兼容讀屏的優化的同時,也明確的感受到了來自知乎的技術恆溫。在零下的寒冬北方里,答主感受到了來自知乎的愛。
自從有了人類,就一定會產生殘障人士,在向前細數個千八百年前,那時候對於殘障人的關注度一定沒有現在高。拋開國外是何種情況,拿國內對殘障的稱呼歷程就可窺探一二。
早期對殘疾人籠統的稱呼是殘廢。相信在即使目前,中國某些地區仍然在延續著這樣的稱呼。
中國的漢字是非常淵博的,一般每個字詞都能夠非常形象的展現出對某現象或事物的態度。而殘廢一詞,大體說明了當時普遍對殘障的認識。
在那時候人眼中,殘,就意味著成為廢人。高度依賴農耕和機動性的勞動人民是不會想到有什麼辦法令肢體障礙的人仍然發揮其應有的價值。這點從很多影視劇里就不難看出,具體鏡頭我就不拿來刺激眼球了,感興趣的請自行百度。
那麼古時候殘疾人都是如何生活的呢?基本上都是需要靠他人供養或施捨的,因此顯得殘疾人一直都無法得到正常的人格尊嚴和社會參與度。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如此,那些相對能力非常卓越的,會掌握一門手藝,起初儘管苦難,不過最終卻往往能夠征服自己的服務對象以換取相對優渥的生活,例如算命先生。
相信小時候八十或九十後農村地區的孩子,多數都有盲人算命先生的身影。同時如盲人按摩般,算命這一行業同樣被殘疾人印上了殘疾人作對應工作更加出色的成功標籤。
從這樣的生存狀態其實你不難看出,不論是殘障人士還是所謂的健全人,我們都只是生存狀態不同,但作為人來講,大家都一樣,能力各有不同,成就大相徑庭。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逐步更加理智的看待那些身體某些方面不是很方便的人,也開始意識到殘廢一詞貌似有些不妥,於是就有了直到如今仍然十分普遍的殘疾。但在答主的回答中你有看到殘障一詞被我多次引用,而這個是新時代人們覺得更為貼切的對生理缺陷人的統稱。意為——殘疾,是疾病,是個人且主觀的事,坦白講就是你殘是你的事,與社會無關;但殘障卻是你和社會共同的事,及障礙,但凡是障礙都是可以被克服的,也就是說,理論上通過較為理想的無障礙優化後,殘障人士是可以與每一個你一樣的進行各種自由的活動的。
如今,引領科技潮流的各大互聯網商共同聯合發起並成立了中國無障礙產品聯盟,聯盟內成員幾乎遍布了你能夠使用到的各種應用的身影。而這一切,本質上都是社會關注與聚焦的成果。
將殘疾人超人化,媒體報導又總想極力把殘障人打造成自強模範,不排除他們有奪取眼球,激勵普通人向上的目的,但其中又如何沒有讓不了解殘障人的普通人,尊重殘障,理智的對待殘障,拒絕歧視和異樣眼光的意思呢。
如今社會多數人對於殘障的理解仍然有誤差,例如偶然看到殘障者會僅僅的盯著對方根本不顧及其本人是否覺得你沒禮貌;又如過渡的幫助和過激的熱情;在如因為不了解但又總認為自己很清楚的字我認為...
期待與題主共同看到有一天,殘障者可以被所有人認為那只是不同的一種生存狀態,殘障本身與高矮胖瘦獲得相等不被重視的地位。任何人對於殘障都不覺得陌生,更不會過度無能或神化
如果在路上遇到一個殘疾人,有的人會盯著別人看,有的人會投去同情或者其他的目光,我一般都是裝作沒看見,把他當做一個常人來看,沒神馬特別之處的,我覺得不當成另類才是最他們最大的尊重。
也許我笑點高,從小到大都不覺得拿殘疾人寡婦開涮的笑話哪裡好笑。以趙家班為代表的小品最喜歡拿殘疾人和寡婦當笑料,還屢次出現在春晚上,不知殘疾人朋友看到這種笑料,在合家團聚的除夕夜晚心裡是什麼感受。記得看過一個網友寫的自己幼年喪父,他和母親在春晚看到小品演員提到到寡婦門前是非多類似的話時,默默的起身回屋。這些人本身承受了正常人無法想像的苦難,卻還要被拿來取樂,並且還不許他們生氣,如果生氣了對方也許會說這點玩笑都開不起。。。
很正常啊,把殘疾人當正常人看,那才是大大的不正常。
視她們與普通人一樣
我是一個精分患者,在參軍的時候,就得了。在這種集體環境中,不可能大家不知道。我在沒有查出精分之前,有一段很自閉的生活。我最不喜歡的別人對精分觀注。但是還是得了病。不由得自己。幾十年我終於敢正視我的病。這種給別人太多好奇,而自己完全一種痛苦。我苦撐著我的病,也害怕我未來生活。但是我戰勝自己膽怯。面對這種羞辱。我滿懷希望的創造的新生活。和疾病做一種不同其他人的鬥爭。我不是希望觀注,因為那是恥辱,但是我希望理解,能使他人認識到我也是堅強的。
沒必要過度理解。
他們是正常人,只是身體有缺陷。如同 面貌、身材、性格、心理等有缺陷的人一樣。
- 不要歧視殘疾人!殘疾人就不能出現在公眾面前了?非得以蓬頭垢面,低頭喪氣的形象?
- 自願行為。出台 就要承受公眾議論,無論是殘疾人,還是政客(刪帖是心虛吧。。。)
- 自食其力。相對來說,他們工作賺錢的機會較少。
- 這觀點太 中國化 、零道化
首先這要感謝現在的網路技術和影像技術,讓這個世界的角角落落都能展現在世人面前。
為什麼殘障人士能被娛樂化、他們的成長曆程能被雞湯化?
1、殘障人士像產品。
2、殘障人士有市場。
3、社會上流動著一股股的「資本」。
三個要素合在一起,放在鏡頭下,筆桿里,散播到世界各處,呈現在你我的眼裡。但飯吃多了會撐,真人秀看多了會審美疲勞,再多的身殘志堅的故事,你也覺得不過如此。一排的乞丐等你施捨,你也會覺得這世上是不是真的有陰謀論。
所以,我們一直提倡理性消費,不要過度消費。
這可能是健全人自我安慰,好像我們沒有對他們很差。
等級社會獲得尊重的方式不基於平等,放在現代社會來看很彆扭,其實是古代殘留。我認為這不是勵志,而是告訴殘疾人殘酷一個現實:
在中國,如果你是殘疾人,你最好能像電視上那些人一樣努力,否則,你就躲家裡別出來。
ps:說中國是因為我生活在中國,其他國家我不知道,想比爛的就不要評論了。中國在街上很少見到殘疾人是有原因的,殘疾小朋友在學校受到嘲笑擠兌也是常態。
媒體覺得這是一個可以炒作的點吧,他也是為了爆眼球而已跟博士回鄉養豬,大學教師去攤煎餅一樣的。
有關注總比不關注好。而且除了北京上海廣深等沿海城市,其他地區的殘疾人福利並不多高。
因為人們喜歡看弱者逆襲,類似於主角光環,而殘疾在某些方面確實和正常人有差距,所以很容易成為勵志的雞湯典範
還有不要啥都帶中國,外國那個四肢全無的勵志哥,雞湯夠你喝一輩子推薦閱讀:
※古代對「殘疾人」群體的委婉稱呼有哪些?以及對聾者、盲人的委婉稱呼有哪些?
※聾人如何考取國外研究生?
※給盲人講電影有什麼技巧?需要注意什麼?
※你想對殘疾人朋友說些什麼?
※一隻眼睛瞎了,算不算殘疾?
TAG:身障人士殘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