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驢得水》?
預告片:驢得水
你覺得開心麻花的第二部電影會和當初的《夏洛特煩惱》一樣成功嗎?
先行版 (中文字幕)
我寫的這個不算是評價,就當是一個介紹吧。
我和劉露這次想做一部大家沒見過(或者說是很久沒見過)的電影,希望能兼具商業性和藝術性。更確切地說,我和劉露所學習的藝術體系本來就要求作品面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們所追求的藝術性本就不是背離市場需求的。我們不會將「藝術性」和「商業性」分開對立起來,也不會在追求藝術之外單獨去考慮商業性,我們相信只要一心一意遵循我們的藝術標準,作品就一定會兼具商業性。
《驢得水》和商業電影的共同點是都追求「好看」,追求讓大眾看懂、看過癮。而我們並非通過堆砌明星或追求大場面來達到好看的目的,而是通過不一般的精彩故事和不一般的鮮活表演。
《驢得水》和藝術電影的共同點在於都具有強烈的風格感和創作者的個人表達。這部電影強烈的戲劇化風格繼承自《辦公室的故事》、《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醜八怪》等這些我和劉露非常熱愛的電影,但這種風格或許與大家心目中藝術片「詩化的風格」是截然相反的。
詩化的藝術電影注重意象、感覺,強調鏡頭語彙的表達。而我們強調極致的戲劇性,鏡頭語彙是故事和演員表演的載體而非電影的主要表達方式。我們力求用簡單質樸的手段,表達豐富的故事和情感。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民國,取材卻是來源於我和劉露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幾乎每個人物都有身邊人的原型,我們希望通過這個作品和觀眾交流我們對於人類某些共性的思考。
我和劉露相信商業和藝術並不一定那麼涇渭分明,我們不做沒營養的垃圾食品也不是寡淡的養生料理,我們想做一道好菜,讓食客覺得好吃的同時得到營養。
附長文:不靠譜的《驢得水》
我和劉露這部叫《驢得水》的電影,從開始做到最後做成經歷了漫長的7年時間,一度困難重重,只能靠自籌資金啟動。業內那幾年對這件事的認知是:一個很靠譜的項目,遇到了兩個不靠譜的人。
這個項目有多靠譜呢?自從09年《驢得水》的電影故事在我和劉露的討論中誕生,聽過它的人無不嘖嘖稱奇,12年和至樂匯合作將它改編成舞台劇之後一夜爆紅成為「神劇」,就連史航這樣的專業編劇也數次在觀劇過程中驚嘆「沒想到」、「不可思議」。所以說這並不是一個無人問津的項目,而是一個業內俗稱的「優質IP」,但讓不少人覺得惋惜的是,這樣一個好IP卻毀在了兩個極不靠譜的新人手裡,這兩個不靠譜的人就是我和劉露。
當一波波感興趣的投資者和製片人來與我們洽談《驢得水》這個電影項目的時候,會提出一些他們非常關心的問題,而我和劉露總是給出他們不想聽的答案。
比如最常見的問題是希望我和劉露「開個價」。也就是說,我們把故事賣給對方,由對方去組織創作團隊。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往往會認為這個提議是很難被拒絕的。首先他們給的價格不低,在他們看來,幾百萬這個數字對於兩個畢業不久默默無聞的年輕人,應該是很具有誘惑力的;另外,對方所承諾的創作團隊,也可以說是如雷貫耳,我們沒有理由拒絕。但在我和劉露看來,作品就是我們的孩子,給你多少錢你賣孩子?把你家孩子給別人養你願意嗎?
第一個問題過後,大約走了一半的投資者。留下來的決定冒一次險啟用新人導演,於是提出了第二個問題:「準備用哪些明星?」我和劉露倒是不排斥明星,只要明星能配合我們的工作就行,說起來也就四個要求。
一是先試戲——因為我們希望用最像角色的演員來扮演角色,我們不希望發生選了一塊雞肉做牛排的悲劇,只有當演員本人性格特徵中包含了角色的性格特徵,人物才能塑造得自然真實生動,而這是需要通過試戲來判斷的;二是排練一個月——我們需要在排練場里和演員共同修改劇本,讓角色的行為語言變為演員本人的行為語言,這樣也是為了塑造出的人物更加自然真實生動;三是體驗生活一個月——我們的拍攝場地是一個實景,演員在裡面通過一個月的生活熟悉周遭環境和規定情境,同時進一步互相熟悉建立情感,也是為了表演的自然真實生動;四是實拍順拍兩個月——順拍要求演員在兩個月的拍攝周期中始終在現場,這樣雖然不夠經濟,但有利於演員更順暢地梳理充實自己的內心,還是為了表演的自然真實生動。
每次我和劉露說完這四個要求對方都大笑:「哪有明星願意這麼干?」僅要試戲這一項或許就被認為是對明星們的不尊重。那就只能不用明星了。不是我不想用,畢竟我和劉露是新人,沒理由要求明星們信任我們,付出那麼多時間精力。而且在我和劉露看來,要把電影做成,工作關係絕不能亂,對的工作關係是劇組裡所有人一起遷就藝術,能接受的工作關係是大家遷就導演,不能接受的工作關係是導演遷就演員。
數次關於明星的討論過後,「不靠譜二人組」已然聲名遠播,而還能留下的投資者便寥寥無幾了。不過確實還是有一些致力於藝術片的人士對我們感興趣。新人導演新人演員正是他們所尋找的,只要你足夠有個性、足夠有風格、足夠另類小眾,就正對他們的口味。
可我和劉露開口第一句話就讓他們失望了:「我們想做一部商業電影。」或者說是大眾電影,或者說是娛樂電影。反正不是那種只有少部分人才能欣賞的電影。說實話我不喜歡那種沉悶晦澀故弄玄虛的所謂「藝術電影」,我自己都不愛看的東西我拍給別人看?我有那麼變態嗎?
我和劉露就想把《驢得水》拍成一部從掃地大嬸到大學教授都能看的電影,首先讓大家都覺得好看、好笑、好玩,其次才是希望人們能從中得到一些觸動。然而不觸動也沒關係,觀眾只要笑了驚了嘆了,也就對得起買這張電影票的錢了。
所以我們決定用盡量簡單易懂的手段來拍攝這部電影——最平實的敘事方式,不打亂、不顛倒,不瞎玩解構,不故意讓人「燒腦」;最質樸的鏡頭語言,不亂虛、不亂晃,不亂出語彙,不故意讓人「間離」。《驢得水》的故事就好比一隻大閘蟹,適合最簡單的烹飪,任何炫技加料都是添亂,都不會比直接蒸熟更好吃。我們希望觀眾的注意力能夠完全被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吸引,不要在觀影過程中跳出來理性判斷,看不到導演語彙就是我和劉露的導演語彙。
而且我和劉露之所以堅持要將已經在話劇界獲得巨大成功的《驢得水》做成電影,就是因為話劇太小眾,而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去見更大的世面,所以如果把《驢得水》做成一部只有幾十萬人看的小眾電影,那意義就不大了,我們要做的就是面對千萬觀眾的院線大電影。我們要請大師級的攝影師,要用最好的攝影機和電影鏡頭,我們要和業內頂尖的團隊一起慢工出細活——用半年時間搭景、用半年時間排練拍攝、用一年時間做後期。我們雖然剩下了請明星的錢,但在其它地方我們會比別人花費更多的錢。
這一切決定了我們不能成為那種重評獎輕市場的藝術片,而應該是一部商業片。只是不同於一般的,我們是有強烈個人風格和藝術堅持的商業片。可即便影片各方面都將極其獨特,我們的目標受眾仍然是最廣大的普通老百姓。
「你們要這麼搞是吧?」對方說:「又要大製作又不用明星是吧?又要拍商業片又不走工業化流程是吧?那我告訴你沒人會給你們投錢,你們自己出錢拍吧。」
這個建議不錯啊,我和劉露心想。不如我們先自己出錢做起來,因為雖然我們堅信自己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前景,但如果不開始做,我們永遠看起來不靠譜,只有我們真的開始做了,才會有人相信我們不是開玩笑而是認真的,才會有人發現我們是對的!
於是我和劉露以及身邊最緊密的幾個小夥伴自己成立了一家製片公司,我們依靠各自以及各自父母親屬的積蓄啟動了這個項目,並按照我和劉露認為最正確的方式一步一步推進了下去。大多數人那時仍然認為這是一次極其不靠譜的冒險,甚至有人嘲諷說:「你們是準備拍完了刻幾張DVD發給親戚朋友看嗎?」
但沒過多久,我們迎來了第一位同行者——李安父親三部曲的攝影指導林良忠老師。他喜愛我們這個故事,也驚嘆於我和劉露自己開著車跑了小半個中國才找到的明朝古堡實景。同時林老師平實質樸而又暗藏功力、充滿質感的鏡頭運用方式,也與我和劉露的追求不謀而合。之後,林老師又為我們邀來了業內頂尖的美術和燈光團隊。再之後林老師的學生請到了楊德昌、侯孝賢信任的剪輯師廖慶松老師為我們擔任顧問把關後期剪輯。不靠譜的我們就這樣慢慢走上了正軌。
14年我在一次婚禮上遇到開心麻花創始人之一張晨,這才得知這家我09年就曾合作過的舞台劇公司竟然也開始做電影了。後來在與麻花負責影視的劉總的溝通中,我驚喜地發現我們的所有理念幾乎完全一致,那有什麼理由不共同前行呢?
沒過多久我們又遇到了貓眼影業、微觀娛樂、影行天下,又遇到了許許多多發自內心相信我們、願意全力幫助我們的人。感謝這些夥伴,才有了電影《驢得水》目前為止僅上映三天就收穫的6000萬票房和200萬人次觀影(最終總票房1.74億,影院及網路觀影人次破千萬)。可以說我們共同完成了一次中國電影史上的小嘗試——是否可以在完全不用明星、完全堅持創作者的個人風格的情況下,完成一部商業大電影。
但我也要感激曾經「不靠譜」的日子,感謝那些曾經輕視、嘲笑、欺騙過我們的人,是他們激勵了我和劉露,同時也替我們關上了錯誤的門、堵上了錯誤的路,一步步引導我們走上了正確的道路、遇見了正確的夥伴。
我們的創作衝動永遠從生活中來,作品的主旨也源自於生活感悟。我們這部電影的主題是關於底線的,想說:不能為了一個美好的目的而去做錯誤的事,不能將美好的願望作為突破自己的底線的借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確並堅守住自己的底線。電影中的人物沒有守住底線,所以把喜劇變成了鬧劇;而電影之外的我們守住了自己的底線,在真實的世界似乎會有一條喜人的故事線。
每個曾經特立獨行的人,都拋棄了曾經的自己。
每個曾經想改變中國的人,都被中國所改變。
今晚看了《驢得水》,一部被噎得說不出話的片子。
電影故事的情節很簡單,幾個心懷夢想的教師,為了改變當時中國落後愚昧的環境,來到了一個缺水的鄉村,他們養了一頭驢挑水,可是教育部不同意出養驢的錢,於是校長將這頭驢虛報成了一名叫「呂得水」的老師,用虛假身份老師的工資來養驢;最後教育部的特派員來視察的時候,大家只能拉來一位銅匠湊數,編造各種借口,沒想到為了圓一個謊,不得圓更多的謊,最後局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這是一部打著喜劇的旗號,演著悲劇的影片。
我相信這些教師最初一定是抱著滿腔的熱血走入鄉村的。當年民國南京政府曾統計有600多個團體,在各地建了1000多個教育實驗區,裴魁山、周鐵男、張一曼、孫校長,四個人。 他們就是其中的一員。
一 或許,有另一個世界
或許,有那麼一個世界,孫校長能有足夠的資金籌辦教室,購買教具,發放獎學金,他能夠有足夠多的學生,讓他去真正實現自己的抱負。那個世界裡,孫校長的學校中坐滿了學生,讀書聲琅琅。真的有學生因為知識真正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成為教師,成為醫生。或許,在孫校長曾經的想像里,他可以憑藉一己之力去改造當地的環境,實現教育的夢想,改造他們認為的落後愚昧的農村,讓中國實現復興。—— 「不要忘記我們來這裡的初衷是什麼。」
或許,在裴魁山的想像的世界裡,在那段真誠的表白後,張一曼會被感動得落淚,此小鳥依人依偎在他的身旁,不再放蕩,一起遠赴西南聯大。那個世界裡,裴魁山會為張一曼寫下自己的詩集,張一曼為詩集歌唱,成為眷侶。被後人所津津樂道。——「我說我喜歡你,我想娶你,我想跟你過一輩子。」
或許,在另一個世界裡,沒有人會向周鐵男開槍,周鐵男能堅持自己的原則,一直挺著自己的脊樑。——「誰敢從我這裡過去?」
或許,在另一個世界裡,張一曼能夠得到周圍人的包容,獲得自己的自由。—— 「我就是放蕩,我喜歡這樣,我願意。我就想活的自在點。」
或許,在另一個世界裡,銅匠獲得了知識,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去鄉鎮,去城市,改變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下一代能夠獲得教育,不再受人欺壓。——「我記得我第一天來這兒的時候,校長就對我說,有教無類。」
二 所有人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然而,沒有什麼想像,也沒有什麼另一個世界。
所有人都在一步步自我妥協,最終走向無可挽回的深淵,從攜手進退的摯友變成殘害同伴的兇手。
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孫校長失去了教育的夢想,他越滑越遠,他默認了張一曼用身體交易的行為,他默認了裴魁山的謾罵,他親手剪去了張一曼的短髮,他用下跪的方式逼女兒說謊。—— 「辦大事者不拘小節!」
裴魁山失去了愛情,美好的期待支離破碎,變成了得不到就毀掉的佔有慾。他看著張一曼與銅匠上床,心裡在滴血。最終他指著張一曼的鼻子百般羞辱。—— 「你就是一個婊子!」
周鐵男失去了原則,失去了熱血。權力可以讓脊樑彎曲,可以顛倒是非黑白。周鐵男真正明白了強權,明白的拳頭的橫並不能和死亡的橫抗衡,他向權力低下了自己的頭顱。——「我認識的周鐵男哪去了?就是那一槍!」「你知道子彈從臉上飛過去是什麼感覺嗎?我以前不比你橫嗎佳佳,有用嗎?我告訴你,當你被人拿槍指著頭的時候,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人了。」
張一曼失去了自由,她再次淪為到當初的那個環境之中,沒有人包容,沒有自由,被任意凌辱,任意踐踏。沒人在意她的花。——「別踩我的花!」
每個曾經特立獨行的人,都拋棄了曾經的自己。
每個曾經想改變中國的人,都被中國所改變。
三 唯一堅持的
婚禮的最後,銅匠的老婆出現了。與前一次出現不同的是,這次,面對銅匠老婆醜陋的面龐,我再也笑不出來了。
看到影片的最後,還能笑出來的是浮在故事之外的觀眾。
銅匠的老婆,又丑又凶又臟。可她才是最始終如一的人,她才是從未傷害過別人的人。
即使是孫佳,最後也被迫說謊。
面對銅匠的背叛,她依然選擇維護——「你們才是牲口」。
面對婚禮上的槍口,她選擇的是奪槍。她是整部劇中唯一不懼怕武力的人。
她破壞了婚禮,最終揭示了這場鬧劇。
然而,那又怎麼樣呢?沒有人喜歡她。教育部失去了羅斯的資金,學校減少了贊助,銅匠也不會再回來。
教育部依然存在,學校依然存在,孫校長依然存在。之前的事情,就像是一個笑話。
片尾的最後,孫佳去了延安。張一曼選擇了自殺。
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離開了那個環境。
只是離開了,又能去哪?
現實中,哪裡有延安。
這是我看過的中國當代第一部把熒屏前的所有觀眾老爺一個不剩罵了個遍的電影。無一倖免。
發在:知乎專欄前言:
王小波曾自問自答:什麼是知識分子最害怕的事?
答曰: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後侃侃而談道:「所謂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頭認罪,承認地球不轉的年代,也是拉瓦錫上斷頭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殺的年代,也是老舍跳進太平湖的年代。"
電影《驢得水》,是繼姜文《讓子彈飛》《一步之遙》之後,又一部成功的商業化和政治隱喻相結合的荒誕喜劇。
因為出自話劇,演員表演過火、站位等,觀看的時候很齣戲。
但我依舊給他高分,為什麼?
諷刺力度之大,近幾年來最大,令人咋舌。
所以叔來幫大家,盤點一下劇中那些微妙的細節吧。
開頭動畫提到的兩個戲劇工作室:
導演周申和劉露創立,北京寶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2007年成立。
公司下設「斯立戲劇工作室」,專註話劇。
以斯坦尼體系為基礎,探索心理現實主義的演劇方法在各種戲劇體裁中的運用。
北京開心麻花娛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03年成立。
全國首創「賀歲舞台劇」概念,成為國內舞台劇領域最具市場號召力的喜劇品牌。
2011年,開心麻花被評為中國話劇演出機構「三強」之一。
梳理一下一脈絡:
故事概括:
明線:講述三民小學,四位老師因一頭驢和特派員的到來,不斷去彌補謊言。
暗線:1942年民國時期,為了中國救亡圖存,不同知識分子在不同境遇下的選擇。
時代背景:
明線:1942年,落後的一個農村面貌。
暗線:1942年,國民黨執政、抗日戰爭、偽滿洲國、河南饑荒、反法西斯同盟、延安整風運動等。
1942年,這是個缺水缺糧的饑荒時代。(推薦馮小剛電影《1942》)
蔣介石國民黨執政時期。
奉天(瀋陽)、新京(長春)當時為偽滿洲統治地區,處於抗日,人民流離失所。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成立,美國援助中國。
1942年,延安,投奔「大哥」,暗示國民黨的倒台。
但不幸的是,當時處於延安整風時期,知識分子受到殘害。
背景的地圖,暗示中國現狀。
地點:
明線:內蒙古和東北交界、三民小學。
(影片大部分外景地在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場所為明朝古堡實景。)
暗線:孫中山「三民主義」為綱領,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所統治的舊中國。
柱子:振興中華;
「校長」: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後有此稱號)
(此處背景說的是孫校長,但鏡頭卻一直停留在畫像上)
背景的校歌,其實就是整部片子要說的。
目的:
明線:改造中國農民的貪、愚、弱、私,幾個男性卻最終難逃國民劣根性。
不能為了一個美好的目的,而去做錯誤的事;不能把美好的願望作為自己突破底線的借口。
暗線:知識分子拯救絕境中的中國,最終以失敗告終,農民起義成功。
每個人要守住自己的底線。
勵志改造中國農村。
依次出場人物:
知識分子: 孫恆海、裴魁山、周鐵男、張一曼、孫佳
軍權官僚:特派員、侯警官
底層民眾:銅匠、銅匠老婆、特派員秘書
西方勢力:羅斯先生
開頭的驢棚失火已經在暗示,知識分子最終命運。
孫恆海瞎指揮,好意辦壞事;裴魁山害了張一曼;周鐵男有勇無謀。
僅靠熱血學生的杯水車薪,救不了整個戰火燃燒的中國。
01.孫恆海(孫校長,國文老師)
一意孤行,瞎指揮,好心辦壞事,振興教育,最終失敗——愚
結合三民學校,似孫中山,革命興起,軍閥混戰,為了推翻清朝,不惜答應列強種種條款,以確保革命的成功和列強的支持。
卻最終「三民主義」崩壞,國民黨又內部腐敗連連,成殘兵敗將。
眼鏡壞了,可以修,眼鏡瞄準的方向卻跟現實相反,怎麼修?
多次用親情、感情、憐憫逼迫大家,共同完成這個極端的夢想。
其實,人性中第一眼看不到「惡」的是,恰恰是孫校長。
生活中常見的不是惡人,而是好人。
但其實校長一家的身份不簡單。
一個兒子在延安,一個女兒在重慶,妻子在香港。(刪減片段)
校長和三個子女的合照。
左邊可能是其妻子。
最終的物是人非。
02.裴魁山(歷史老師)
順境風平浪靜,一遇到逆境,保全自己,貪圖金錢——私
他正在讀的是《資治通鑒》,毛主席的最愛。
《資治通鑒》一書,是本供統治者參考的書籍,裴魁山熟讀歷史書,知曉歷史規律。
每到關鍵時刻都要腹瀉,逃避。
他"硬「不起來。
有沒有發現:劇中的男性的名氣都取得很威武:臨海、魁山、鐵男,可都"硬「不起來。
(當然,現實中,這些名字都是導演的朋友的真實名字。)
放假兩個月期間,他經歷了什麼痛苦,沒人知曉。
當穿上貂皮大衣,包裹自己,成了套中人,徹底對自認為的愛情絕望。
轉而變為殘忍地利益私利者,將潛意識的自私徹底擴大化。
開頭他依舊保留一顆奉獻的心,卻逃不出人性的自私的弱點。
本性大變。
成了披上禽獸皮衣的人。
誰披上這衣服,誰就失去了人性。
03.周鐵男(科學、體育老師)
有勇無謀、盲從、死心眼,遇到極權,表現出骨子裡的懦弱——弱
清末洋務興起,民國發展,「強身健體,保衛祖國」口號傳遍大地。
可身體即便強壯,精神沒有鍛煉,一樣抵擋不了政權的淫威。
兩種人不怕子彈,一種不知子彈為何物,一種精神上的勇士。
其實劇中還有一條愛情線,刪去了。
周鐵男用球當定情信物表白,佳佳不答應,但後來兩人坐在鞦韆上,相吻。
最後滿地的球,表示兩人的戀情曲終人散,也表示孫佳希望的破滅。
一是象徵播撒了希望的種子,二是表示五顏六色的單純時代已經破裂拋棄。
孫佳是否會重新走其父親的路,沒人知道?
04.張一曼(數學老師、會計)
劇中唯一的人性閃光點,代表部分受壓抑的知識分子女性的命運——瘋
原型猜測對應時期:張愛玲、趙一荻、陸小曼新式女性。
家庭殷實,受過良好教育,對性的解放和不避諱。
就算逃出桎梏的舊社會,能逃過新的政權嗎?
最後的命運卻是被逼瘋。
知識分子被迫害,往往是被強權所迫害。
瘋狂的年代,都是吃人的社會。
頭髮,是精神的象徵。
頭髮可以重新長出來,尊嚴、自信、樂觀、美麗,回不來。
往往這類女性主動追求愛情,性觀念開放,被人誤認為「淫蕩」。
也許當年也有個男人「說出我養你」的時候,她很感動。
可結局往往並不是童話一樣的美好。
她想要尋找「硬」的男人,大多數的男人都不「硬」,沒有氣節。
她的命運和當年上海灘的周旋一樣,一生沒有幸福的婚姻。
唱《夜上海》的周旋,也瘋了。
不是每一時代,每一個人,都會很幸運地當上亂世佳人的。
大多數的女性,都只是被人踩在腳底下的那一捧花朵。
所謂的愛情早已被踐踏。
(注意桌上擺放的是一對同性戀人的照片,暗示她的性觀念開放)
(鬧鐘已經歸零,油菜花已經枯萎,梳子對自己也沒用了。)
05.孫佳(教會女中的學生,18歲)
熱血青年,不懼強權,天真善良,受過良好教育,得過啟蒙——純。
大多革命首先從學生運動開始興起,代表中國新興力量,雖力量微薄,但可燎原。
可是往往意味著流血,魯迅先生寫過《紀念劉和珍君》一文。
一心想留在中國,怕留學歸來,中國沒了。
(刪減里有一段歌詞大意:人之初性本善……等,其實就是校訓。)
提到教育、人性、希望人民團結對外,貢獻自我。
軍權官僚:01.特派員(政權,教育)
國民黨衰敗原因之一,內部腐敗所吞噬——貪
歷史上暗示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腐敗,當下暗示教育機構出了問題。
一個軍隊出身,留學造假,不懂裝懂的人,怎樣坐上教育機構高管的職位?
還有一段直白的刪減片段,就可以知道他的身份。
當年,國民黨實行「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失守。
東北王張學良被迫執行,被東北人唾棄。(這裡有錯誤,我修改一下,張學良晚年承認自己是為了保全實力,才沒有抗日,感謝指正,足以說明我上學的時候,教科書的居心叵測,好一個反諷。)
最後實在忍不了,和楊虎城,兵諫蔣介石。
最後的氣節沒了,與同僚同流合污,然後還要為自己的行為辯解。
他附庸風雅,學著泡茶和談吐,拔高自己,為自己辯解。
心急之下,說出實話。
他的真名:李大洋。
大洋,又一個看上很威武的男性名字。
02.侯警官(軍權)
誰有槍,誰有權,誰就有天下——權
孫中山建立黃埔軍校,是為了建立中國的武裝力量,卻最終淪為統治者鞏固自己力量的手段。
歷代循環,可以保家,也可殺害同胞。
「槍在手,誰就有話語權。」
他們也是紙老虎。
底層民眾:01銅匠
一旦掌權和有了話語權,每個人都會是銅匠,歷代農民執政都如此——根。
權力讓天使變成惡魔,教育讓單純變邪惡,到底是荀子的「人性本惡」論,還是因為教育出現了問題?
結合裴魁山,兩人對張一曼的仇恨,是來源於男權社會對自身尊嚴的維護。
男人尊嚴和女性貞操也是其中一條暗線。
張一曼的性教育啟蒙了他學習的激情。
當享受上層的優越感和感受到自己的受辱感後,他會學會去佔有和侵害別人。
就如同給落後的村莊通了電燈,看似美麗。
但電路一旦短路,會燃燒,帶來災難。
他的改變恰恰是知識分子對底層人民的輕視。
人的尊嚴,不應該被踐踏。
一旦農民底層上位掌權,他就會對知識分子進行大規模的屠殺。
因為當年的那一個「耳光」,那個冷眼,以至於發生了那場浩劫。
02銅匠老婆
區別知識分子的女性,代表原始的本能,敢愛敢恨——根
雖然潑辣,但關鍵時刻卻維護老公,敢愛敢恨,沒有顧慮。
與知識分子比較,她沒有那麼多的痛苦,無知即無謂。
只想守護自己的愛情。
為了追回銅匠,寧願從山上滑落。(刪減片段)
03特派員秘書:
在長官底下做事,時刻維護長官,不輕易流露感情,關鍵時刻卻有人性的溫存——藏
當陸一曼被剪花禿時,眼角閃過淚花。
當陸一曼被強姦時,出手拯救。
他也是一類知識分子的代表,猜測其受過良好的教育,出過洋。
但依舊保留本性,沒淪為走狗,但又無可奈何,矛盾。
特派員淡定地回應秘書的一臉詫異。
秘書應該是懂洋文的,可他並沒有揭穿謊言。
西方勢力:羅斯先生(美國)
看似好心,實則有弊端——弊。
教育部為什麼要重點發展英語?一定重點將英語老師作為帶頭人?
教育部看中的是「英語老師」這個身份,所以來此地。
歷史上美國出錢為國民黨提供資金、軍事武器、建學校,興教育。
一方面援助,一方面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而中國恰恰應該在當時發展的是:科技。
可惜,沒人重視。
基本上,大家都變了。
走出這門,都不一樣了。
「學做人」是本片的主旨。
介紹完主要的內容,下面重點盤點細節和為大家科普劇中知識:
「天上最亮的是星星,勒勒車上最亮的是釘子,馬身上最亮的是馬鞍子,那邊的新郎官是禿子,也亮著光,再看新娘的頭,也禿了好幾塊。」
內蒙唱詞。
歌曲《夢中的額吉》
蒙語《月夜》,演員本身是內蒙人,這段是即興發揮。
其實……張一曼後面做出的行為就可以解釋了……
故意賣弄成語,但錯用。
右下角拍照的是導演周申。
非常害羞,始終不露面。
《武訓傳》剛解禁,有什麼含義,自己體會。
剪輯做的很到位,裴魁山這個動作將這部電影分成兩個部分。
剛好出現在整部電影時長的最中間50多分鐘左右,呈一定對稱結構。
細節到位,背景中養起了金魚。
眾人得到了「水」,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浪費:洗澡、養魚等。
「水」也是金錢的象徵。
但銅匠不要金錢,他只要尊嚴,所以倒掉了水。
教室的」水紋「已經成為」金錢紋「。
雨神廟,沒有神像,沒有畏懼,沒有信仰,人就會迷失。
三次轉變:
三次聚氣:
團結、樂觀、奮鬥
看看上面一排字:團結、奮鬥、樂觀。
你對我不屑的「呸」。
我還你,你還不是一樣。
銅匠「葬禮」上的哀樂是民國國歌《三民主義歌》。
銅匠一聽到美國人要帶他走,就「活」了。
在美國證婚人主持下,被他的東北原配攪黃了。
歷史上美國等列強起初主持大局,縱容法西斯日本侵佔中國。
而蔣介石受到東北張學良的兵諫,才決定一致抗日。
教會女中。
先進教育的家庭,紛紛將自己的女兒送入教會女中。
歷史上林徽因等。
打扮很靠近當時的學生服裝。
引用一段話點重心:
我們認為對於戲中的情境,唯一可能的解決方案和希望是信仰。
劇中人把「理想」、「理念」、「信念」錯當成信仰,但那些究竟不是真正的信仰。
往往越是美好而正當的願望和目的,越是容易讓世俗的道德底線變得浮動模糊,而人一旦習慣於喪失原則就必然迷失墮落。
信仰不可能拯救每一個人,但起碼能給向善之人一個可靠不變的指引和底線。
同時,沒有信仰也就無法真正面對死亡,無法面對死亡的人只能著眼於眼前利益,
不可能有更高的情懷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例行的思考題目:
01.孫佳的是否會,重新走其父親這些知識分子的道路呢?
02.教室為什麼要故意布置成神廟的樣子?
03.是不是我們學了這麼多年的教育,始終只學會了那三句英文?
04.當下,教育,該怎樣走?對於貧困地區,他們的做法,對嗎?
愛吃棒冰的魚。
那位電影細節殺手,一個殺人,殺豬,專殺電影的大叔。
(歷史文章為了方便大家,放在微信,做了一個集合)
1.一開始覺得裴魁山不錯,很痴情,然而後面變成了那個樣子。2.繼而覺得銅匠還可以,挺單純,結果後面變成了那個樣子。3.於是覺得還是周鐵男好,蠻熱血,可是後面還是變成了那個樣子。4.當周鐵男都跪了的時候,發現只有孫校長還有點良心,不過猛一想起他才是造成這一切的始作俑者,而且直到這時他仍在促進事情的惡化。5.仍然保持著好感度的只剩下了張一曼,可是我還記得,在故事最開始的時候,我並不喜歡她,那時我覺得她濫情,而且又不好看。6.當裴魁山對張一曼表白,張一曼拒絕,並且說「我沒想到你會這樣想,我以後再也不招你了」的時候,是我開始喜歡她的時候。這時我才知道她只是單純地喜歡性,並無牽扯感情的意思,這與濫情是兩碼事。張一曼在裴魁山和銅匠對她表達愛意的時候都快刀斬亂麻地選擇了收手,雖然方式有待商榷,但總比用感情來綁架別人好得多。7.對,我說的就是裴魁山和銅匠。而比用感情來綁架別人更惡劣的,是用道德來綁架。8.對,我說的就是周鐵男和孫校長。9.裴魁山說過,不要用你們的道德來綁架我的利益,就是對著上面的兩個人說的。10.一開始不討我喜歡,後來好感度卻直線上升的最典型的角色不是張一曼,而是銅匠老婆。11.隱藏在銅匠老婆背後,另一個擁有這種特質的,是特派員的那個副官。12.這樣看來,整個電影里從頭到尾都很壞的,就只有特派員了。哦,還有他手下那個拿槍的。13.綜上所述,這電影果然是打臉狂魔。14.人性並不是善變,而是有很多面,裴魁山、銅匠、周鐵男前後表現出來的差距那麼大,不是因為他們變了,而是本來就藏在他們內心裡的東西冒了出來。裴魁山表白的時候,銅匠唱歌的時候,周鐵男跳舞的時候,他們恐怕連自己都不會相信幾天後自己會做出那樣的事情。然而許多東西是有端倪的,比如說裴魁山表白時的那些話語,充滿了封建時代書生對風塵女示愛的套路,他感動了自己並且希望對方也能被感動,其實只是大男子主義者的一廂情願。而周鐵男,是的,道德綁架真的玩得特別溜。15.他們沒想到自己後來會變成那個樣子,那種「心底里的另一面」是突然爆發出來的,所以他們「變了」的時候,看起來好像很突兀。16.孫校長卻不是,他好像一直都是這樣,心底里的兩面同時共存著。大概是因為他經歷了不少事情,早就知道自己的心裡其實並不是那麼乾淨。17.那個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變化的孫佳,到後來還一副根正苗紅的表情。周鐵男後來對她說的話雖然無恥,但並不是毫無道理——孫佳沒有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不像另外幾個主要人物那樣始終都站在風暴中心。在冒充銅匠老婆之前,她一直都處於事件之外,屋子裡發生了什麼,她都不參與,不了解,更不可能知道屋子裡人們的感受。是的,影片最開始大家救火的時候她也不在,火燒驢棚後她一個人在那裡大呼小叫用那點水去澆火,又完全不肯聽其他人講話。18.鍵盤俠孫佳,真的要她全程參與整件事的話,不知道會是怎樣的表現。19.是的,我覺得我自己常常就是孫佳。20.看這個電影我笑不出來,所謂喜劇,是將醜陋的事物暴露出來給人看。暴露別人的醜陋,為別人的醜陋而發笑,我做得到。可是如果被暴露出醜陋的是自己,要我去笑話自己,並且還要笑得很開心,只有傻瓜才做得到。21.我無法信誓旦旦地肯定,如果自己身處於那間教室里,如果自己就是裴魁山周鐵男,我就不會變。22.這個電影我不想看第二次,我怕裡面那個穿著貂皮絨的胖子,怕裡面那個下跪的瘦子,什麼時候突然變成了我自己的臉。
本科上我們「女性文學」課程的老師說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她奉勸各位在座者以後千萬別考驗自己的男女朋友,妻子丈夫,那樣你會後悔的。
年過四十的她,曾經也青春年少,對於自己、對戀人、對這個社會滿懷理想。有些道理,只有經歷了的人才會懂。沒經歷過的人,再講太大的道理,終會流於淺薄。
正如我現在寫這篇文,不過還是由於我太理想主義罷了。真正明白的人是不會說的。佛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看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里,林先生說了中國有一種「老滑頭」,他們明白一切,但是卻不會說破。這些算是大智慧了吧!?有些智慧是頗具中國特色的。正如電影《驢得水》尾聲美國人羅斯所感嘆的:incredible China(不可思議的中國)。所以沒有了解中國國情的老外,對於中國亦是理想主義的。
理想主義者,多憑既有認知去認識、理解這個世界。
那影片中的孫校長、周鐵男、孫佳亦同樣是理想主義者。
孫校長是個知識分子,希圖憑自己的力量對中國農村的教育作出一絲貢獻。然而他又是現實的,現實即所面臨的一些經費問題,物質方面的問題。所以,才編造了一個謊言,用一頭驢去頂一個老師的工資。他至少已經是過不惑之年,一方面充滿理想,另一方面大半輩子卻又浸泡於社會大染缸之中。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在他身上都得到體現。
周鐵男,亦算得上知識分子。然由於年輕氣盛,不經世事,故滿腔熱血,易衝動,充滿正義感。可是後半部分的故事徹底顛覆觀眾的既有認識,當他拿著一把剪刀想要與拿著槍杆子的警衛相抗衡時,我身體中湧出一股熱流,但幾秒鐘之後,他匍匐在持槍者腳下求饒一命的場景比他死了還令我難受。
之前有朋友和我聊時說並不喜歡韓國電影那種考驗人性,充滿良心正義的電影。「為什麼要去看那種燒腦的,令人窒息的,難受的電影,還不如看點輕鬆愉悅甚至在大家看來都很腦殘的影視」。魯迅關於悲劇的那句話真是戳破真相,真相是血淋淋、赤裸裸的,你願意看嗎?你能接受嗎?
孫佳,孫校長的小女,還未成年,和周鐵男一樣。雖然她直接用言語和行動和這個黑暗的社會抗爭,然而她還是讓她落敗於父權之下最終嫁給了銅匠。
至於其他幾個角色,張一曼屬於歷經世事滄桑的人,即便年齡不大,但閱示頗深,深深看透世間人和事。又或者說,她什麼都沒看透,她只是被誤解過深,因而躲避。遵從內心、追尋自己自由的人。外表雖風情萬種,內心卻單純可愛,
裴奎山,典型的見利忘義,見財起意者。但此人真那麼簡單嗎?並不是。每個人都是複雜的,單一的或幾個標籤並不足以概括。
至於銅匠,就是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不起眼,不受重視,甚至還受到不公的待遇。但為人也樸實,無多大花花腸子。誰對他好,他也許記一輩子。誰瞧不起他,一旦他得到機會,或許會加倍報復。沒什麼特別。但卻塑造得最成功。我想大部分人都會在銅匠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吧!相反其他角色,仔細分析或許有臉譜化的嫌疑。
再回到周鐵男的角色上面,這是本部電影令我最難忘記的一個角色。前面說了,有臉譜化的嫌疑。但實際上,又並非臉譜化。只是他的身份地位頗為特殊。之所以說銅匠塑造得好,乃是因為大部分人的角色和銅匠類似,故能引起共鳴。知識分子,畢竟還是少數。在電影的最後,學校的圍牆上寫著三個大字「學做人」以及一副對聯:進來彬彬有禮,出去步步生風。另一個鏡頭是破敗的神像以及寫著「奠」字的白色燈籠被扔在角落。這是否暗含傳統文化的衰落?我不知導演是否有意為之?
之前看到說大陸「四大無恥文化人」分別是郭沫若、馮友蘭、臧克家、老舍。據說台灣也有,國學大師錢穆居然位列其中。我不曉得這是誰提出的。台灣的因為我不甚了解,故不姑妄言之。至於大陸,最出名的莫過於郭沫若。如果是一年前的我,提到郭,還是會「聲討」之。這四人,單從文化學術上來說皆是一等一的大師,因自孟子以來國人喜歡談「知人論世」,也就是說學做人比做學問更重要。所以大家批評郭沫若等人的「無恥」、「沒有氣節」等等。但我現在只想問一句,如果歷史重演,你們這些批判他人的人經得起考驗嗎?
或許我們該反思的是那個時代。為什麼要考驗知識分子?為什麼要考驗人?考驗了我們是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人啊人,是經不起考驗的。人性本就脆弱,不做壞人已經很難了。
結尾我就引用幾句網路大神的話吧!
@左先生在1995: 這電影可以逗笑你,刺痛你,撕碎你。我們都是混蛋,你不信?我來睡服你!!!
@牧逸: 生活是千手觀音,一遍又一遍扇你的臉,她不停地換著揮手的姿勢方向力度,你不斷地為羞辱找理由找借口找台階,你憤憤不平,你惶惶不安,你委屈求全,你沾沾自喜——你總是能自圓其說。早晚有一天你能明白,即使終其一生你都糊塗,又有什麼區別呢?
@Funfollow:英雄之所以被稱為英雄,可能只是第一槍打中了而已。
註:本文系我寫的影評,原標題為《為什麼要考驗人性?它本就那麼脆弱》
結果到最後我算是看明白了,我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做個特派員副手那樣的人,混進他們裡面去,然後在關鍵的時候儘力做個好人。
《驢得水》簡單點看,就是「驢棚著火」的故事,也就是電影開頭寓言式的伏筆。
驢棚著火的時候,五個人的舉動,一一對應了後面的人物的命運走向。
周鐵男沖在第一個,拿掃把滅火,結果掃把著火了,引火上身;
張一曼見在外面救火無果,直接跳進了驢(火)棚(坑);
而裴魁山則是在外面不停地往裡面,也就是給張一曼不停地埋土;
校長出現說來一切聽他的指揮,結果驢棚全都燒著了。
校長的隱射比較隱晦,卻很尖銳,他是負責人,是指揮者。在整個事件中,校長一直阻止其他成員攤牌,並不斷用不同的謊話來遮蓋前一個謊話。最終釀成越來越嚴重結果的人,正是校長。
孫佳見到已經完全燒著的驢棚,不顧反對要去滅火,甚至揚言揭發驢得水的事情,因為父親無奈妥協,任由驢棚被燒光,對應的便是最後的那場婚禮鬧劇。
而這黑色幽默式的鬧劇之下包裹著的,是一出無比殘忍的現實主義悲劇。
如果說「驢棚著火」這場鬧劇關鍵性推動人物是校長,那麼被這場大火吞噬的最厲害的人,便是張一曼了。
很多從藝術角度荒誕搞笑的事情,拿到法制層面說,是非常嚴重原則性問題,比如吃空餉的事情;而拿到道德層面說,就是飽受爭議的話題,比如「睡服」的事情。
校長雖然善良溫和,但客觀來說,他的確是整個事件的始作俑者。「I have a dream」的出發點沒有錯,但是手段卻錯了。在這期間,他不止一次地用「夢想」對身邊的人進行綁架,甚至自己的女兒,一錯再錯。
而張一曼的悲劇里,拿各種髒話侮辱她是裴魁山,但拿起剪刀給她剪頭髮的是校長。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當然,殺死張一曼的「兇手」,並不止校長一個。
對,你可能覺得說校長太殘忍,明明更大的兇手是銅匠。
銅匠是個很有象徵性的角色,他甚至沒有名字,只有「銅匠」來作為稱呼。因為他是誰一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代表著誰?
他代表的是我們最原始的動物性,與之對應的是接受教育的社會性。
他除了被稱呼銅匠,便是「呂得水」,而這,其實是一頭驢的名字。張一曼的那句「你在我心裡就是一頭牲口」,無疑是點名了他的象徵性。
所以殺死張一曼的,是人們最原始的動物性,它代表著慾望、貪婪和仇恨,是我們心裡都住著的那個魔鬼。
影片中,銅匠要求所有人罵張一曼,並剪了她的頭髮,那一段,看得實在太艱難。如果不是時間放在了民國,應該很難過審吧,至少我理解的它隱射的某個不可描述的時代,那個烏合之眾的魔鬼被集體放出的黑暗年代。
故事中的這些人身上,你都能看到最原始的慾望和本能。張一曼「是個男人就行」的自由主義,某種程度就是動物本性;周鐵男生命受到威脅之後暴露的軟弱,是我們都有的求生本能。
只有孫佳是一個符號化的存在,是正能量是主旋律,但可以理解是社會屬性的平衡。
在這些魔鬼里,裴魁山的魔鬼最引人注意。亦舒師太曾說:「最下流的男人,才說女人是非」,而他是當面侮辱,他的「無能」和「壓抑」,讓那一刻,大約成為最爽快的釋放。
關於裴奎山和張一曼,毫無疑問很有爭議,並不是張一曼自由主義的思想過於前衛,而是因為她是女人。同樣性質的問題,男人是風流,女人是放蕩,被指摘的程度就會削弱很多。關於愛情、性與道德的命題,實在過於宏大,在此也就不贅述了,只是表達我自己的觀點:任何年代,任何人,都別用「性」來綁架別人,也別綁架自己!
張一曼的悲劇並不是特定的年代才會發生,也並非性與道德才是主題。新時代背景下,網路暴力依舊每天都在上演。陳凱歌的《搜索》,日本的《白雪公主殺人事件》反映的無疑都是這一問題。隔著互聯網的一層屏幕,我們的動物性表現的更加猖狂,那些生活里遭受的不快,全部無所節制無所顧慮地釋放,口誅筆伐,一刀接著一刀。
回歸根本的問題,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答案就在電影設定的場景——學校。它是教育的象徵,是與動物性對抗的強大力量,但教育不僅僅包括學校教育,還有家庭、社會,以及自己。
優秀合理的教育幫助我們塑造穩定而正確的價值觀,辨得清黑白是非;學會擁有平穩的情緒,暴躁時平息,消極時開解。
說到底,我們都是影片中的「驢得水」,它是一頭驢,卻又是一位老師。動物性和社會性每天在我們身上交叉上演,就看,誰能勝的過誰?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yingshika
現實我懂,可是你別說出來啊,真的會哭的。
我本來想帶著喜歡的姑娘去電影院大笑一番,送她回家的時候認真告訴她我喜歡她的。
可是看完之後我倆一路上都沒說話,到她家樓下,說一聲早點休息,她說開車注意安全,我們就分開了。
電影里的老裴對著一曼微笑著說我喜歡你,配合場景和BGM我真信了。我以為不管一曼怎麼做,老裴都會在他身邊陪著,等一曼愛上他。
這個女孩也是,她比我大一歲,就沖這點她就對我們的以後有了顧忌。我當時就想著像老裴一樣告訴她,雖然你比我大一歲,但是你在我眼裡的感覺就像個小姑娘,我一定會好好對你,等到你接受我的。
這種處理很恰當有沒有,這個計劃很完美有沒有!
可剛表白完呢沒多久,老裴就尼瑪啪啪打自己臉了,整體黑化,到最後破口大罵一曼的時候我一大男人都覺的特么的絕望,什麼狗屁愛情!都是自私罷了!
不僅如此
我還像銅匠一樣唱過歌給她聽,像鐵男一樣說過要保護她,像校長一樣和她高談闊論過我的理想。
可是這部電影就這麼啪啪啪啪啪按著我抽了一個多小時耳刮子
這種氣氛渲染下我還表白個毛啊!!
感謝評論區小夥伴們的慰問
真被這部電影騙了我個人認為『驢得水』整部電影是個大隱喻,映射的是中國近代史,或者說符合大陸政府書寫的中國近代史,每個人物都是一群人的代表。
孫校長,孫中山。三民小學,三民主義。裴魁山,虛榮、自卑、偽善的知識分子。周鐵男,年輕、衝動、走極端的學生。張一曼,追求自由和小資的中產階級。銅匠,無產階級。
如果你能看出這一點,你會發現他們說的每句話,做的每一個決定、每一次的妥協、每一個場戲,都是曾經真實發生的歷史重現。
驢棚救火,象徵著當時的中國,大家都在救火,卻都不得章法,孫校長喊了一句大家都別瞎弄了,聽我指揮!結果火燒的更大了。
其實是在說,孫中山當時有心救火,但是能力不足,最終失敗了。
很多人說孫校長人很壞,沒有原則,我認為其實他是最有原則,也最無奈的人。孫中山那一代革命人,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是因為基礎教育太差,中國農民的貪愚弱私,造成了這一群人沒有起來革命的動力,大家沒有足夠的力量推翻腐朽的軍閥集團。
他們希望能通過教育來爭取農民的支持,孫的所有選擇,都是為了這個目標的實現,他接受了所有的現實,如果不是他的虛與委蛇,委曲求全,這個攤子早散了。
可是農民們並不買賬,入學率不斷下降,只剩6個學生了,甚至電影開篇孫還提出用『獎學金』來提高入學率,不過,正是這種過於理想化的思想,註定了孫中山革命的失敗。
周鐵男所代表的年輕學生,雖然十分堅定的跟隨孫校長,但是通過修鈴鐺還跟鈴鐺罵起來,就能看出,這些學生只能咋呼咋呼,喊個口號,連個基本生活技能都沒有,大字不識的銅匠都比他動手能力強。
這是在說,他們在革命過程中,發現知識分子、學生、中產階級雖然願意革命,但是並沒有什麼卵用,卻發現無產階級有著巨大的能量,可無產階級既不懂什麼大道理,也沒有改變自己生活的動力。
於是,張一曼代表的中產階級小資出馬了,想用更美好精彩的生活啟發和吸引無產階級來合作,雖然結果是有效的,但卻讓單純簡單的銅匠走上了一條誤會更深的路。
之後的劇情,大家按這個思路去套,會發現無數的細思極恐的事情,特別是周鐵男被象徵軍閥的護衛開槍後,直接從一個大無畏的革命者徹底變慫了,真是那個時代很多學生的寫照。
他的那句:我只能先打入他們內部,然後從內部改變他們。
不光近代史上出現過多次,20年前那次廣場事件紀錄片里,也出現過,真佩服電影編劇,太敢寫了,而且竟然還沒被剪了,我也為審核人員點個贊。
電影最後的一句話,很值得玩味,孫校長的小女兒沒去國外,而是去了延安找她大哥。
我覺得,這個電影最後能上,能是現在這個樣子,都虧這句話啊。
這一句話,把電影中所有的隱喻,全都圈截在1945年之前了,而且指出了電影中唯一個沒什麼大錯的佳佳,去了延安投奔大哥。
這個延安大哥和重慶二姐的設置也是十分精妙,至今海峽兩岸還尊稱孫為國父,他表示中國近代革命出自孫中山,卻分裂成三派,大哥代表延安,二姐表示國民黨,三妹代表了其它中立觀望的人群,在經過了這麼一場鬧劇後,他們最終投奔了延安,延安代表什麼,不用我說了吧!
真是非常不錯的一部電影,如此敏感的話題,可以在現有審查條件下,用一種幽默的隱喻表現出來,知道歷史的可以看到歷史,不知道歷史的可以圖個開心,比一本正經跟你講歷史的紀錄片高明多了。學習了!
如果說有什麼建議,我認為應該至少安排一個觀眾熟的面孔在裡邊,就像《夏洛特煩惱》,男女主角都是春晚常客,至少臉熟。這樣可以確保觀眾的第一印象不是太陌生,買票時也有點底,影響力也會更大些。-------------------------------------------------11.04更新------------------------------------------------------
10天過去,得了1700多贊,又惶恐又感動。這段時間一直在趕期中的各種作業,沒工夫更新,今天好不容易閑一些,再補充一點觀點,回應一些問題。
1,我過度解讀了嗎?
有些人留言說我把他們心裡的話都寫了出來,有些人說我是過度解讀了。對於前者,我想說,看完一部電影能想到一塊兒去也是一種緣分,說明我們的知識譜系、生活經歷或者其他什麼地方有一些重合的地方,能被你們認可很開心。對於後者,我想說的是,你可以覺得我是過度解讀了,但是在我的詞典裡面,已經沒有過度解讀這個詞了。
還記得本科時候在廣院聽了很多電影方面的公選課。聽王黑特老師講金基德和姜文,聽杜彩老師講「偉大的帕索里尼」,還有美麗動人的陸嘉寧老師和另一個忘了名字的,一個學期只講了《驚魂記》和《羅生門》的老師。還記得自己聽到王黑特老師從「阿廖沙」這個名字裡面詮釋出中蘇之間複雜關係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懵逼的——這也太過度解讀了吧。但是後來隨著越來越多被這些分析所吸引,因為它呈現出了許多我本沒有想到的思想和情感,歷史和現實。羅蘭·巴特區分了「可讀文本」和「可寫文本」,事實上在這個多元的社會裡,任何一個文本都是可寫的文本。當一個作品完成的時候,它就不再屬於創作者本人了,每個人都可以拿自己的思想和知識去解讀這個文本。
有些作品,比如姜文的電影,明顯是留了很多供你遐想的線頭,大家盡可以去解讀,也不會擔心過度。但是這些諱莫如深的隱喻已經影響到故事的推進,太過藝術性以至於無法兼顧商業性。都說姜文好,但除了《讓子彈飛》之外,往往叫好不叫座。這部《驢得水》,按照樓上導演之一的 @周申的說法,「希望能兼具商業性和藝術性」,也就是說,這個文本的開放性並不如純粹的藝術片,所以我們的解讀,尤其是試圖比較深入地挖掘隱含意義的解讀,是不太可能做到嚴絲合縫的。在評論里也有知友補充了一些印證我觀點的細節,也有知友提出了質疑,大家都辛苦了。
2,另一個角度:銅匠去哪兒了?
相信看電影的時候,大家代入的都是這群知識分子的角色,被他們身上的美好所感動,也為他們的軟弱而嘆息,更為他們所受的摧殘而痛心。尤其是在周鐵男磕頭、孫佳被迫嫁給銅匠以及一曼自殺的時候,心裡的那種沉重真的是無以名狀。所以當我寫這篇影評的時候,我也是從知識分子的角度去寫的。
但是隨著時間慢慢推移,我發現自己忽視了一個問題:電影的最後,銅匠去哪兒了?似乎沒人會關心。因為編劇和導演是知識分子,而看電影的人,也是(至少是自認為的)城市中產階級和學生,銅匠的命運,大家是沒那麼在意的。這個階層掌握著文化,也就掌握了話語權,而那些沒有話語權的農民,是這個國家永遠沉默的大多數。
很有可能,他被自己的老婆拽著老老實實過日子了。在三民小學的這段經歷只是恍如一夢,再被知識分子和國家機器垂幸又出賣之後,他們又回歸了早已被寫好的命運。就在現在,他們也許正在田裡勞作,正在城市裡蓋樓,正在寫字樓里做保安和保潔。他們無處不在,但是又從未被真正在意。
但是銅匠不是普通的農民,他是個受過教育的農民,而且還是個很有天賦的農民,他知道沒有知識就會被欺負,而他不想受欺負,於是他發奮學習,終於考上了985/211。
他很快就發現,沒有知識會被欺負,但是有了知識,不一定真的就能實現階級躍遷。他會發現自己能夠獲得的最高榮譽,是一個叫做「鳳凰男」的標籤。他會發現自己無論是在校園還是在職場,都顯得過於平庸而不起眼。他既無能力取得世俗所認可的成功,也無法真正讓自己甘心——從小接受的教育,已經讓他篤信知識改變命運。
於是《一名非典型985畢業生的大學簡史》、《我上了985,211,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 | 或者,也不能這麼說》這樣的文章才能那麼瘋狂地刷屏。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知識分子」這個群體已經遠遠不止當初所定義的「小地主、城市小資產階級」了,它包括了大量的出身社會下層、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既是知識分子,同時又是銅匠。
3,關於去延安
去延安是不是為了過審,大家爭論很多,我只是猜測。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導演對延安並無好感。因為在話劇版本中,銅匠和老婆是分別拿著鐵鎚和鐮刀打鬥著上場的。後來鐵鎚和鐮刀被塞到了羅斯先生的手裡。羅斯先生髮出那句「incredible China」的時候,手裡正拿著鐮刀和鐵鎚。
所以,你還覺得延安是逃離這悲慘世界的天堂嗎?
很多時候,我都感覺到,我們表面上生活在同一個現實世界裡,但是事實上,卻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觀念世界裡。不同知識背景和生活經歷的人,對於世界的認識的差別,實在是太大了。(所以,再次要感謝給我點贊的諸位)對於歷史來說,也是如此。尤其是我們的近代史,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簡直不能坐在一起好好聊天了。
不過我還是歡迎大家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在我看來所有的理論和觀點都只是解釋這個世界的嘗試,而不同的觀點則可以幫助我們更豐富多面地認識它。
--------------------------------------------分割線,以下是原答案-------------------------------------------------
25號在百講看的點映。看完最大的感觸是,在我們走進電影院的時候,都被那張馬戲團式的海報給騙了。本以為這會是個很黃很暴力的喜劇片,但是它的有種與有料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笑也笑了,哭也哭了,寫個影評,留個紀念。
講個笑話,你可別哭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它對人性的諷刺,這種沉重好幾次讓百講里近兩千人屏息。然後突然爆笑,然後又屏息,直到最後那一聲槍響,和山坡上滾落的綵球。人性的剖析,放在任何一個社會條件下都成立,不過因為我對20世紀中國歷史的興趣,所以不自覺地總是會往這個方向去聯想。我覺得這電影很多地方都體現出來知識分子,農民與國家機器這三者的關係,而他們的關係顛來倒去,便左右了國家的命運,組成了我們20世紀的一出悲劇。
知識分子
這部電影最成功之處,便是刻畫了一群知識分子的群像。知識分子抱著改造農村的信念,下鄉支教,這在民國時期,並不少見。其中尤為著名的,當屬上世紀二三十年的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人,他們希冀改善農村落後的狀況,尤其是落後的教育。五四以來,啟蒙精神在中國知識分子中產生巨大的作用,他們躊躇滿志,要改造這箇舊國家,掃除依然桎梏人們的蒙昧。
「全國三萬萬以上的文盲,名為二十世紀共和國的主人翁,實為中世紀專制國家的老愚民。當今世界為民族智識的戰場,以目不識丁的民族和飽受教育的民族相競爭,瞎子鬥不過明眼人,這是何等顯明的事理!」(晏陽初)
在轟轟烈烈的鄉建運動中,據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的統計,先後有600多個團體,在各地建設了1000多處試(實)驗區。主人公們也許就是無數抱著理想投身農村的知識分子中的幾個吧。
知識分子群像然而如果都是熱血沸騰無怨無悔的奉獻者,這部片子估計要拍成《嫁給大山的女人》了。可惜並不是。在屋頂上的聚餐中,我們知道,這幾位支教老師,都是「有污點」的。這裡的污點,它的意指可不止吃回扣這種事情。這種污點,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知識分子與農民和國家機器的關係上。
知識分子與農民
對於農民,他們是有啟蒙與幫扶的熱情的。但是現實往往比熱情更複雜。驢得水老師的工資,可不僅僅是花在了學校上;美國人的捐贈,每人每月可以分到兩千法幣,是他們工資的十倍。在幫助農民之外,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欺騙農民,利用農民,踐踏農民。這些在他們對銅匠的所作所為中體現得不能更明顯了。美國人的捐贈是一大筆錢,然而銅匠一直是被蒙在鼓裡的,給他的報酬電影中沒有明說是多少,估計也是少得可憐。這是物質上的剝削(可以這麼說吧)。更要命的,其實還是尊嚴上的踐踏:張一曼略施手段,便騙得了銅匠的惟命是從,而當銅匠為了她而不惜反抗自己妻子(妻子是農民本身恐懼的對象,大概是象徵農民的懦弱與劣根吧)時,卻得到張一曼一句「你就是個牲口」。
頭髮的落地標誌著農民與知識分子的決裂自古以來,農民都是被固定在土地上,做牛做馬的群體,除非日子完全過不下去了,才會揭竿而起,大部分的時間裡,都是「做穩了奴隸」。而終有一天,他們發現了自己悲慘的命運——他們的被欺騙被利用被踐踏,作為小地主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要負很大責任,而他們的覺醒,恰恰也是被知識分子所提醒——便再也不肯專心做奴隸了。
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在這一刻便決定了。
知識分子與國家機器
特派員是政府的代表——這恐怕沒人會反對。身份上,他就是政府權威的代言人,形象上,鋥亮的大光頭,緊身的制服,讓人忍不住聯想起蔣校長。知識分子對於國家機器,是一種依賴的關係。這種依賴,在近代以來更大大加強了。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下,知識分子政治上構成了統治國家的文官集團,經濟上是土地的主要擁有者,文化上是意識形態的掌控者——總而言之,就是國家的主人,區別只在於是大主人還是小主人。但是近代以來,尤其是軍閥混戰時代,知識分子——尤其是缺乏政治經濟實力的小知識分子——的地位大大下降了。政治上的合法性不再需要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闡釋——相對而言,槍杆子的粗細和列強的支持似乎更有力一些。把握政治權力的人,更多的是會用「good morning」跟你說再見的偽知識分子。而知識分子們的人身與財產安全,卻要依靠國家機器來保護。
熱烈歡迎電影中,老師們的工資要從國家拿,要虛報個「呂得水」來騙國家的經費,要小心翼翼防止被政府抓住把柄丟掉工作,一聲槍響鐵男便徹底慫了,就是這種依賴性的體現。用唯物主義一點的說法來說,就是,知識分子群體(或者小地主小資產階級階級)本身具有軟弱性與依賴性。
現在,知識分子們已經兩頭欠賬了。
農民:翻身做不了主人
特派員是個務實的人。他風塵僕僕兩次來三民小學,費盡周折還挨驢踢,只是為了給教育部撈錢,讓這架機器繼續運轉下去。大家可以細想一下,第一次來時,電影中是沒有農民的。知識分子和國家機器互相忽悠一番,就把事兒辦了(老師們假扮了一個「呂得水」,特派員吞了一大部分錢),銅匠拿了點報酬,便把自己賣了。看過一點民國歷史的人都應該了解,農村和農民是蔣校長和他的黨一直以來的盲點,大資本大買辦和小地主小資產階級一合計,事兒就齊了。至於被傷害和出賣的農民,who cares?
有人care。從特派員第二次來三民小學開始,特派員就不僅僅是蔣校長的國家機器的代言人了:他發現銅匠才是自己真正應該合作的夥伴。
這就是特派員第二次來三民小學的背景:時代變了,農民成了舞台上舉足輕重的角色,國家機器的運轉要依賴農民的同意。那麼,拿什麼來交換農民的同意呢?
「階級鬥爭一抓就靈」
當銅匠穿著貂走進教室的時候,整個百講爆發出一陣大笑。接下來應該就是三方合夥騙老外的喜劇了吧。皆大歡喜。
但是很快,我們都被銅匠仇恨的眼神給嚇壞了。時代真的變了,國家機器和農民(更全面地說,是社會底層的受壓迫者)一商量,就把事情辦了。無權者一旦突然間掌握了生殺予奪的大權,其殘酷與冷血是難以想像的。法國大革命中的斷頭台是如此,太平天國的燒殺搶掠是如此,而建國後的各種文鬥武斗,又何嘗不是如此?對於農民來說,其所受到的各種剝削與欺辱,更直接地來自於身邊的小地主與小資產階級,事到如今,還債的時候到了。
銅匠自始至終都是被利用的在不能給農民多少實質好處的條件下,狠抓階級鬥爭,就成了獲取農民支持最簡單有效的辦法。知識分子的地位跌到了谷底:合法性不需要你們論證了,我們有一整套嶄新的意識形態;經濟上知識分子對國家的依附更深了,單位即國家,一切衣食住行都逃不出國家的掌控;政治上,領導階級已經換人了,又有革命性又有軟弱性的知識分子們,老實一點還好,不老實的話,分分鐘就有被專政的風險。
當權力地位徹底扭轉之時,知識分子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銅匠身上的貂,怕是裴奎山的吧?
銅匠要報復張一曼,讓幾位老師罵張一曼,這個場面不陌生吧?
銅匠要剃去張一曼的頭髮,還記得文革中給知識分子剃的「陰陽頭」嗎?
在這裡,作威作福的是銅匠,但是在身後力挺銅匠的,還是特派員先生啊。
「這一槍可不會打偏了」
被閹割的與被毀滅的
周鐵男趴在特派員腳下苦苦求饒的畫面,讓人心裡像壓著千斤巨石。他已經是這個群體裡面最硬氣的那個了,現在他已經被閹割和規訓。更不要說本來就「做大事不拘小節」的校長和市儈的裴奎山了。更入木三分的刻畫是,想通了之後的周鐵男,想得特別通,直接成了特派員的忠實僕從。這種從憤青到老油條的蛻變,快得不可思議,又是如此自然,以至於隨處可見。
鐵男的轉變,劇烈而又自然被毀滅的,是張一曼。在我眼裡她不僅僅是知識分子的一個代表,而且是代表了這個群體身上的美好和理想主義。只不過這種美好,在這樣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度,太過脆弱和奢侈。她身體的自由,也許因為她是思想解放的新女性,但是還有別的可能嗎?她與裴奎山這樣的知識分子有過,但是勢利的裴對她的感情幾分真幾分假我們真說不清楚,她與銅匠有過,但是顯然二者並沒有任何可能性,她還面臨軍警的侵犯,此處要感謝編劇和導演的手下留情。瘋掉的她躲在屋裡什麼也別聽,什麼也別想,然而當校長被困在窯洞里像驢一樣嘶吼的時候她又怎能不聽怎能不想?
於是那一聲槍響便不能避免了。這一槍所終結的,不僅僅是一個人或是一個群體,還是這個國家的許多可能性。
沒有倖存者
這部電影是討論人性的,但是它比很多更深邃更偉大的電影,更讓我感到一種壓抑,這種壓抑在於它不只是發生在架空的時空中,而是真真切切地發生在我們20世紀的歷史中,而歷史也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社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讓人如芒在背。
片中的孫佳,是完美無缺版本的張一曼。這個角色代表了五四以來的精神與道德,她對是非善惡的判斷始終與我們相一致,而且還保有著難得的天真與反抗,成為所有壓抑之下唯一的一點希望。
不過我更傾向於認為,電影加上她投奔延安的字幕,只是為了過審。
要知道,那可是1942年。
懲前毖後,治病救人Incredible.
Incredible
China.
看到前面的回答,有人從階級角度評價了電影,正好我這次的作業是寫驢得水影評,就先在知乎捋一捋,然後寫了交給學姐吧~
從道德和法律的關係來評價電影《驢得水》
看完電影之後,很多人估計和我心裡有一個一樣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明明在城裡受夠了流言蜚語並且不當回事的張一曼最後會選擇自殺呢?很多男性觀眾捋一捋自己的情緒,然後猜測說也許她曾經受過情傷最後變得放浪形骸,其實這又進入了劇中老裴的思路——一個人道德敗壞是有原因的。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很享受道德拯救一個人的過程,所以動畫片和小說和影視劇里永遠逃脫不了感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嘴炮。而道德拯救也同樣作為基礎教育出現在了我們的小學課本、學生行為守則上面,甚至我爸曾經在我看希臘古代神話的時候對我說,這些都是以暴制暴,宣揚復仇,和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大慈大悲的觀念不太一樣。
對,在中國,特別是古代中國,有著不少以道德來決定法律的例子,小到民間的恥辱鏈和浸豬籠,大到宋代禮法嚴明通姦判刑,都是在用國家的強制力來審視個人的道德問題,而道德理應是道德,而不應該是可以決定懲處一個人的法律。面對道德敗壞的人,我們可以用言語去教育甚至辱罵他們,但是卻不可以用強權來懲罰他們。
回到影片,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在檢察員和銅匠妻子的兩場戲中,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卻被非常明顯地對比出來了。
銅匠的老婆來找張一曼,是因為她睡了自己的丈夫,她心中憤怒。在張一曼承認是自己睡了銅匠之後,他的老婆說著類似「小娘們你有種跟老娘來」這樣的話對她罵罵咧咧,甚至要動手打她,當然最後還是被攔下來了。這是對張一曼這個道德不容的女人做出來的道德上的批判,我相信應該沒有人會覺得她做的不應該,頂多就是覺得這女人忒兇悍,但是卻不覺得她錯了。而特派員來的時候,他卻是以一種強權凌駕的方式在主持大局,他本人代表著專制,而在民國那種明顯人制大於法制的地方,他的話就是法律。這個時候戲劇的衝突出來了,那就是他以專制的名義來對張一曼的道德問題進行了審判,而荒唐的是,同樣因為道德原因,銅匠和其他人都沒有說出來到底張一曼做了什麼。特派員對張一曼的懲戒也是在銅匠的說法上,銅匠也用了自己的道德標準評價了張一曼,不知道編劇和導演是不是有意,這正好是一個道德凌駕法律審判的一個戲劇性的轉變。包括最後銅匠要求剪掉張一曼的頭髮,這更是赤裸裸地諷刺地告訴觀眾,這種審判是基於銅匠個人的喜好的,可是在這個荒誕的故事裡,這種個人喜好被用來成為了審判懲罰一個人的標準。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來小時候看的電影《鏢行天下之深宅大院》,小時候只感覺飛燕長得真好看啊和這個故事有點恐怖,後來大一重看了一遍,突然覺得三觀好像不太對,由此心生憤怒再也沒看,現在再看,又覺得三觀沒有問題了。相反同樣是有意無意間,編劇把道德和法律糅合在一起,創造了類似於張一曼這樣的兩個,在道德上千夫所指,法律上卻沒有任何罪過的人。
(沒找到梅娘和陸顏青的圖,用海報代替了,畢竟飛燕真好看啊)這個故事講述了曾經一堆相愛的戀人梅娘和陸顏青因為梅娘家中變故所以分開,婚後由於梅娘的新婚丈夫曾經在外面亂搞而不育,所以家中老夫人為了香火得以延續默許了梅娘和陸顏青的來往,甚至生下一個孩子。而梅娘的丈夫發現之後怒不可遏,連夜殺了陸顏青全家,最後自己也死在被燒傷臉的陸顏青手下。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梅娘和陸顏青都是在道德上千夫所指的人,梅娘身為人妻卻與人通姦,陸顏青一屆文人也勾引有夫之婦,這兩個人在當時的環境下完全是可以被浸豬籠的,我也並不對他們抱有讚賞或者同情。可是他們卻不應該受到法律的審判,起碼在現在的普世觀念下,放蕩的女人不犯法,到處約炮的渣男不犯法,你可以罵他們,但是你不能懲罰他們。所以在《深宅大院》裡面,最後老夫人決定開槍打死梅娘和陸顏青(最後還是死了)的時候,飛燕一把打掉了她的槍,說自己是替天行道,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再次回到電影《驢得水》,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張一曼為什麼會自殺的問題上面來,我想,除了朋友的背叛,喜歡自己人的辱罵,老校長的無奈以外,還有一層,那就是現有法律制度的荒唐和黑暗。而前朝的法律是不是真的這麼荒唐黑暗呢,我沒看過民國其他的東西,唯獨在中國電影史的學習過程中看了大量的民國電影,所以如果電影反應的是現實的話,那麼,是的。
《馬路天使》中,周璇要被琴師夫婦賣掉走投無路投奔趙丹,趙丹和魏鶴齡兩人去尋找律師卻發現自己根本請不起,甚至最後趙慧琛飾演的她的姐姐被流氓頭子打死都得不到昭雪。《夜半歌聲》中,被人毀了容貌的演員宋丹萍只能藏在閣樓里,冤屈無處聲張,只能隱忍十年等待自己報仇,當然報仇之後自己也蹈海而死。《桃李劫》中,企圖強姦黎麗琳的豬頭一樣的上司沒有得到懲罰,偷了錢的陶建平卻被判處了死刑,可見刑事上有多麼不公和荒謬。所以,張一曼最後的毀滅和自盡,並不僅僅是朋友的背離,而是一種黑暗的病毒一樣的統治籠罩在自己的頭上,逼瘋逼死她的是法律的荒唐。而那種絕望其實設身處地想一下就會覺得壓抑,試想,討厭你的人在堂上,用他的想法來左右你,來審判懲戒你,這如何不是滔天的憤怒與恨意,而這一切竟然是事實。
更可悲的是,這種道德凌駕法律的事情在建國以後雖然有所好轉,但是依然沒有得到根治(不過我本人是抱有希望的)。到現在,文藝方面依然沒有全面開放,不僅僅是廣電因為民意和自己想法封禁,還有很多蔓延到枝枝葉葉的細小的方面,人們自己也還沒有接受法律和道德的關係。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小學,小學有自己的校規,可是公然無視校規用自己的行為準則懲罰別人的老師比比皆是。
用道德審判人是最簡單的方法,因為道德本來就是人們心中自己的一桿秤,聰明的有聰明的想法,蠢人也有蠢人的想法,而法律是死的,是一個規定固定的東西,要從法律上面來審判,首先要了解法律,試問不是這方面專業的有幾個人看過憲法的……反正我沒看過。
回歸主題,我不知道導演的用意畢竟我沒看過原話劇,但是我認為《驢得水》中張一曼的自殺,很大程度是對民國法律制度的失望透頂。巧的是,這裡面的兩個女孩,其實都是講究法律的人,孫佳要舉報特派員是法律方法,張一曼也不是一個太過於在意道德的人,雖然沒有孫佳那樣義憤填膺,但是她並沒有明確對於貪財的裴魁山作出什麼要求。幾個男人如校長,是一個「成大事不拘小節」的人;如周鐵男,看似暴躁,其實也是在用自己的價值觀念解決問題;如裴魁山,更是一個頗有幾分「愛好勸失足從良」的想要滿足自己道德需求又好事佔盡的偽君子;如銅匠,是一個有朝一日有了地位身份就會利用這種身份地位來頤指氣使了結私人恩怨的蠢貨。所以最後男人們留了下來,而兩個女孩,一個出走,一個死亡,都離開了那個怪圈。
所以,《驢得水》中,校長看成敗,張一曼看喜悲,周鐵男看強弱,裴魁山看貧富,孫佳看對錯;所以校長是保守派的幫凶,張一曼是受害者,周鐵男是懦夫,裴魁山是偽君子,銅匠是狐,特派員是虎,孫佳是理想派。這幾個人的悲喜明滅中,某種程度還是美化了民國的政治,畢竟以我的了解和想法,殺了銅匠讓他成為一具真正的屍體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同樣,雖然我認為現有的制度還沒有到理想的那一步,可是到底還是比民國完善許多,不信你看天天在新聞評論區叫囂的婊子該死出軌該閹的那群人,沒有人給他們像銅匠一樣的頤指氣使的機會。
看著新聞區天天法律黑暗這個制度剝削那個的,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電影開頭,裴魁山曰「我們就是要改造農民的貪、愚、弱、私」
知識分子俯視農民,自詡精英,要教化萬民——好了,已經不是影射了,這是赤裸裸的歷史與現實。周鐵男在槍響以後果斷認慫。
軟弱性與鬥爭性的矛盾統一。銅匠的蛻變
誰說勞動人民就一定勤勞樸實?這和勞動人民就一定奸詐狡猾一樣,是唯心主義;為什麼說要做先鋒隊?因為確實需要一股力量引導。孫佳和張一曼:
用女性去代表美好,真是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可惜最後一個自殺,一個遠走——我們性格里美好的一面,是怎麼被環境打磨殆盡的。還好故事還有結局,還有希望:
孫佳去了延安。那是那個時代的燈塔,是知識青年的嚮往,是希望之所在。最後,我覺得廣電中出了一個共諜。每個人都愛張一曼,卻沒人在意銅匠媳婦
1
張一曼活得瀟洒漂亮
她敢愛敢恨,主動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人
她敢作敢當,睡了銅匠敢於承認
她自有分寸,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她做了很多人連說吹牛逼時都不敢說的話
但是,她騙炮
她睡了銅匠,欺騙銅匠的感情,只是為留他下來拍照,為了學校的利益和學生的教育去騙炮,這是一個正經的不能再正經的理由,校長默許了,可是在得到了利益以後,突然翻臉不認人了,指責她是蕩婦,說她不知廉恥
呵呵,炮是我騙的,可是讓我騙炮的是你們啊
2
銅匠老實,只是因為他窮
他知道自己沒文化,想生活只能老老實實的幹活,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如果沒有這次意外,他可能做一輩子銅匠,他可能一輩子都會因為怕死而不拍照,他可能和老婆生一輩子只用一個姿勢
但是,和張一曼做愛以後,他的世界觀被顛覆了,他發現女人和性愛原來可以如此美妙,他發現原來做愛是可以獨立於感情之外的,他無可救藥的愛上了張一曼
解鎖更多姿勢以後,老實人不在老實了
他不再努力幹活,整天學聽不懂的外國話,他不再聽老婆話,心裡想著法子接近張一曼,甚至他可能都不再愛自己老婆,明明是自己出軌,卻在自己老婆面前護著張一曼,這一幕實在太讓人心寒,老實男人嘗了一點甜頭,真的可能變壞
忽然發現,那些口口聲聲說著「想要過平淡生活」的人,其實根本沒體驗過什麼是紙醉金迷
3
銅匠媳婦在觀眾眼裡只是一個笑話
她並沒有做錯什麼
她不騙人,不會說那些冠冕堂皇的場面話
她愛銅匠,發現銅匠不見了她發瘋了似的四處找
她善良,從軍官手中奪過槍以後,她沒傷人
她堅強,知道銅匠出軌以後,她一直沒有哭
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爺們去了一趟學校回來就不幹活
她不明白,為什麼女人勾引有婦之夫可以這麼光明正大
在她樸素的價值觀里,她沒有錯
人們笑話她,因為她俗她丑
燈光聚焦於張一曼因為她光鮮亮麗,燈光聚焦於銅匠媳婦因為她像個小丑
4
每個人都不能免俗
電影就像現實,根本沒有什麼好人,有人像校長為了自己的夢想犧牲別人的利益,有人像銅匠睡了漂亮姑娘就忘了自己老婆,有人像教育部指導員衣冠禽獸壞事做盡
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銅匠媳婦,菜市場賣菜的可能是銅匠媳婦,辦公室里打掃衛生的可能是銅匠媳婦,街上掃大街的也可能是銅匠媳婦,然而我們看不上她,我們笑話她俗,我們笑話她丑,沒人在意她們,因為我們的目光都聚集於張一曼,去操一個比自己逼格高的女人,可能深深的寫在每一個男人的骨子裡的原罪
我們都是銅匠,睡著炕頭的銅匠媳婦,意淫遠方的張一曼
三年前生日的那個晚上,我裹著大襖子橫穿半個北京城去九劇場看了話劇《驢得水》,當時它已經百場歷練,口碑票房皆是翹楚。但那時年輕,看戲少,又運氣好,所看的許多戲到而今依舊是心頭愛,《驢得水》便夾雜其中顯得姿色平庸。直到後來,成長了,看的爛戲越來越多了,我才知道它實屬上乘。今晚,再看電影版,在幾個莫名其妙的地方涌淚。緊密的情節交織,絕不浪費的台詞,讓人後知後覺的設伏。該是多細膩多柔軟的心才可以把一個窯洞拍得這樣揪心。半年前我去辦了健身卡,到而今,已有三月不踏足健身房。每個辦卡會員的初心都希望自己練就一身好身材,可能堅持下的寥寥無幾。正如每個走進戲劇影視圈的人都幻想自己的作品可曠世,可泣歌。最後,卻都成了接活。電影驢得水,像一個沒有贅肉,肌理曼妙的姑娘。它不一定能讓你心驚肉跳,但你知道,她對自己負責,用心。你去過健身房你才能知道,那些身材的背後需要多少汗水與咬牙。你在這個圈子涉足過,你才能知道,這樣的細膩有多奢侈。謝謝兩個話劇導演,讓我見到了電影導演該有的樣子。
這個話題,不必邀。
我已經回答過了,直接看專欄文章就可以了。是不是因為我寫了專欄文章,所以邀請呢?
看過專欄文章的,不必看後面的內容浪費時間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211723
《關於教育與社會結構》
劉邦向來看不起儒生。
一度喜歡向儒生的帽子中撒尿,並以此為樂趣。
後來,做了皇帝,卻重用儒生。
陸生時時前稱說《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色。
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制。叔孫通之降漢,從儒生弟子百餘人,然通無所言進,專言諸故群盜壯士進之。弟子皆竊罵曰:「事先生數歲,幸得從降漢,今不能進臣等,專言大猾,何也?」叔孫通聞之,乃謂曰:「漢王方蒙矢石爭天下,諸生寧能斗乎?故先言斬將搴旗之士。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漢王拜叔孫通為博士,號稷嗣君。叔孫通因進曰:「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臣共為儀,原陛下官之。」高帝悉以為郎。叔孫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賜諸生。諸生乃皆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知 十二漢九年,高帝徙叔孫通為太子太傅。
儒家,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百無一用,卻有利於統治。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獨尊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
經過大浪淘沙,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統治階級御用的統治工具,是封建帝王年代教育的主流內容。
從那時開始,推廣儒家教育就是各個封建王朝的政治正確。歷史上的明君,大多推行教化。誰是推行教化最大的受益者,毫無疑問是儒生。歷史的解釋權在儒生手中,推行對儒生有利的政策的人,自然是明君。
封建帝王,推行教育的目的至少有幾個:第一,傳播有利於封建王朝統治的思想。第二,培養一批統治階級的基層觸角。第三,選拔個別出身貧寒的優秀人才進入統治集團。第四,培養一個有利於鞏固統治的利益集團——沒錯,就是儒生集團。
今天,剔除了儒家,推廣教育仍然是政治正確。許多人的觀念之中,推廣教育,社會矛盾(尤其是階級矛盾)就自然而然的解決了——知識改變命運,所有人都有了知識,所有人的命運就都改變了。
教育,包括教和育,教是為了育,育是為了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人。
任何一個階級社會的統治集團,都不會對新一代社會成員的培育過程放任不管。統治階級決定教育的內容、方式、範圍,以及受教育者的出路——這包括職位、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同。
只要教師需要資金支持,需要服從法律,就要服從於統治階級的意志。哪怕遠在天邊,對來自統治集團的控制,無論這種控制來自校董會,還是國民政府的教育部,也是誠惶誠恐。
教育只是一個行為,還要包括教育的內容。
統治集團交給普通人的教育內容,自然有利於其統治。
但是,這些內容真的有利於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獲得良好發展嗎?
某不可明言之宗教,有免費教育,小孩從小學念經,牢記某某胡阿克巴,長大成為人肉炸彈。
中國傳統教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還有今天復活的女德教育,也未必比這種不可明言之宗教傳授的內容,高尚到哪裡去。
當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也會宣傳自己高人一等,比如經天緯地,知書達禮。好像自己既有能力的優勢,又是道德楷模。
不過,其他人往往對他們是另一種看法,比如「百無一用是書生」,比如「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總是讀書人」,比如「文人無行」。
幾位老師在當時算得上高級知識分子,他們的生活質量,完全取決於特派員,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為了彌補經費不足,不得不吃空餉。特派員給他們增加經費絕不是因為他們才學過人、工作努力、吃苦耐勞,而是為了騙美國人的捐助。知識分子依附於統治階級,並不是有了知識就能提高社會地位、改變生活質量,而要看統治者打算怎麼安排知識分子。
工業化社會,普及教育。
普及教育,不是工業化的原因,而是工業化的結果。工業化以後,各國之間日益需要義務兵和具有初級知識的勞動者。於是,開始普及教育。
顯然,統治者推動普及教育的目的,絕不是為了給更多人更多的社會產品份額,削弱自己的權利。
所以,對多數人來說,即使接受了教育,他們命運依然悲慘,該是炮灰還是炮灰,該是工蟻還是工蟻。他們的命運仍然受統治階級的控制。
他們之中,多數人生活條件的改善,絕不是因為教育普及的結果,而是生產力發展加全民皆兵的結果——生產力發展為統治階級改善被統治者的生活提供了物質條件,全民皆兵讓統治者不敢對被統治階級階級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將來出現AI武士以後,平民不再掌握武裝,結果會如何?可想而知。
解放前,有那麼一些人理解不到這一點,認為推廣了教育就能改變多數人悲慘的命運。他們的努力,結果如何?電影雖然誇張,但也陳述了基本事實。
校長的小女兒,最終放棄了鄉村教育,去了延安。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_百度百科
鄉村建設運動_百度百科
改變多數人命運的,繞不過顛覆原有統治階級的統治。
改變多數中國人命運的,不是推廣農村教育,而是解放戰爭。
記住,教育平等或不平等,不是社會階層差距和貧富差距的原因,而是結果。
統治階級根據其需要決定教育的範圍和教育的內容,決定教育是否要平等,以及受教育者的待遇和社會地位。
統治者絕不會主動放棄統治地位,被統治階級也絕不會因為獲得了教育就與統治階級平起平坐。個人的命運也許可以因為接受教育而改變,成工人貴族、監工甚至統治階級,但是群體的命運卻無法改變。否則,統治階級去統治誰呢?
在某些時代,甚至連個體的命運都難以通過接受教育而改變。
原先覺得吃虧是因為沒讀過書,現在好了,大學擴招了,庸人都能上大學了,社會平等了嗎?
什麼叫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
85後江蘇首富嚴昊:總結我人生只有三個字 生得好
天津:研究生當送貨員_高清圖集_新浪網
覺得受教育就能改變命運?照樣玩死你。
有些人連這都沒領悟到,這就是教育的功勞。
改變歷史的,是鐵與血,而絕不是議會的選票和票箱,當然,也不會是教育。
當然,有些愚人永遠也不會接受現實的。
其實這部電影的正確片名應該是:《老實人挖你家祖墳了?》
銅匠:
前半輩子我只想修點鈹銅爛鐵,過著吃著火鍋唱著歌的日子。突然有一天,你來到我面前,把我頭髮梳成大人模樣,穿上一身帥氣西裝。對著我眉目傳情解鎖新鮮姿勢,教我說洋文送我頭髮。這種秋天的菠菜,怎能不打動一個少男的心扉。 你要說這不是愛情,還還他娘的什麼是愛情。後來我還想來學新姿勢,但是你叫我滾,那麼對不起,我滾遠了。你上嗨了我,還一笑而過,你長得那麼美麗我那麼齪。老裴:
初戀不成功,無非兩種兩種情況,一是異地二是ED,很不幸,我是後者。你不抽煙你不喝酒你不紋身,我知道你是好女孩。我想用愛情睡服你,你卻只想用用自由說服我。孫校長:
子曾經曰過:一切聽我指揮。驢棚燒了就燒了嘛,不是還有驢呢。魁山你女神讓人睡了就睡了唄,咱不是能應付檢查了嘛。 一曼你頭髮剪了就剪了嘛,銅匠不就能是高興了呢。驢殺了就殺了嘛,外國人不是還會給我們錢嘛。女兒你要走就走吧,我不是還能繼續當校長嘛。我這可都是為了大家好啊。周鐵男:
愛教育,愛佳佳愛抗爭,愛朋友也愛給驢吃響聲丸我不喜歡妥協我只是一個正直勇敢的光芒少年只是這位大哥,有話好好說求求你不要用槍指著我我是周鐵男我喂自己帶鹽孫佳:
媽蛋,你們都做了什麼,我還是個孩子啊!張一曼
我和他最接近的時候,我們之間的距離只有負五公分,我對他一無所知, 五秒鐘之後,他下了床,但他依然很喜歡我。因為五秒鐘,我們會是五秒鐘的好朋友。人世間難道就沒有純潔的肉體關係嗎,為什麼非要談情說愛的?如果你很猶豫,我會睡服你,如果你愛上我,對不起,我會用睡服其他人的方式來說服你。銅匠老婆:
三民小學,三民小學!最大的小學要倒閉了!王八蛋老師張一曼跟著校長吃空餉!還他媽把我老公拐跑了!我沒有辦法!只有上門評評理!原來都是老老實實幹活的好小伙!現在活也不幹了,天天整本破書看看啊!還學會了啪啪啪的時候咬我耳朵!王八蛋張一曼,張一曼王八蛋!你還我好老公!你還我好老公!羅斯:
啊,高原反應好可怕。啊,詐屍好可怕。啊,女人好可怕。啊,動刀動槍的好可怕。秘書:
我以前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特派員:
就是因為你們,讓我失去了一個做好人的機會。驢得水:我他媽還能說什麼?===============================最後,為大家獻上我最喜歡的主題曲《我要你》我比較認同的人有兩個:
第一個是特派員,是真的三觀比較正。理由和某個高票答主的一樣:
1 殺銅匠明顯比裝死要好,但他沒有殺2 鐵男叫板時也沒有殺3 銅匠老婆大鬧婚禮,還是他喊的不要開槍4 銅匠折磨一曼的時候,他其實在解決問題,反倒是鐵男的態度才會有對立5 其實他一開始就來硬的,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一曼不被強姦就不錯了。鐵男和銅匠會秒變慫炮,校長捆起來丟到柴房去,校長的女兒必然服從。裴老師屁都不敢放。但是他沒有。他希望通過講道理來解決問題。當銅匠無理取鬧,要人罵一曼的時候他也是試圖調解,而不是直接拔槍頂著銅匠的頭。擁有暴力而不輕易使用暴力。真·秩序的守護者。第二個是秘書,簡直是心軟的好人,剪頭髮時不忍看,一曼被強姦時救她。希望以後能守住自己,不要黑化。
價值觀不太認同能夠勉強接受的:
校長:理想主義者。理想是教化農民。連累了一大幫人。
一曼:性觀念比較開放是沒問題的。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想怎麼用就怎麼用。這都OK,但是前提和底線是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一曼和裴老師睡,都是未婚,談戀愛,OK的。但是銅匠是已婚的,她和銅匠睡,就給銅匠造成了傷害,也給銅匠的老婆造成了傷害。事實上埋下了災禍的種子。她以為她可以通過被銅匠的老婆打一頓來解決問題,但是顯然不能,她對形勢判斷極其錯誤,她的這顆災禍的種子直接導致了整個生態圈(小學校)的團滅。
裴魁山:對一曼因愛生恨,比較小氣。小心眼,性格不敞亮。但是也沒做什麼壞事。就算是拒絕捐出自己的的分紅(3000元),我覺得也是正常的。理由正如他所說,憑什麼用你的道德標準來損壞我的利益?比如印尼海嘯,我不想捐錢,如果有一個同事挑釁的說,我捐整個月的工資,你也必須和我一樣!我肯定回應:你是不是有病?
鐵男:被槍指著就慫了。可以理解,英雄烈士不是誰都能做的。
校長女兒:標準鍵盤俠。心底無比純潔。要求所有人所有事都必須一塵不染。評價她,在劇里鐵男有一句台詞說的好:我以前不比你橫?有用么?你被人用槍崩過么?
銅匠老婆:自己男人出軌,她罵一罵。並沒有做其他壞事。可以理解。銅匠睡一曼肯定是對不起她。現代社會婚姻關係要先離婚,古代社會婚姻關係要正房同意。古今她都是受害者。而且她也沒幹壞事,只是大鬧婚禮,毫無黑點。
美國人:因為不理解中國。想做好事。但是搞得一團糟。
我感覺很討厭,完全不能接受的:銅匠
銅匠是舊時代小農的典型,愚蠢,自私,忘恩負義。淳樸是因為傻和窮。在一點點機會面前,在一點點利益面前,他可以放棄任何東西,做任何壞事。數一數他做的事:睡一曼(對不起他老婆),吃驢(最愛這隻驢的孫佳整個假期一直教他念書的),娶孫佳(他不是愛一曼么?他不是為了一曼要拋棄妻子不回家么?他明明知道當時他坑的一曼當時已經瘋了,還tm惦記著娶另一個新老婆?)大喊要去美國(毫無團隊精神,破壞了整個計劃),精神凌辱一曼(這點我最看不起他,一曼罵他牲口,他百倍奉還。好,那按照這個邏輯,他睡一曼時對不起他老婆,他老婆能不能把他吊起來打?他吃掉孫佳最愛的驢,還要強娶這個黃花大閨女蹭一張去美國的船票,孫佳能不能閹了他?)看完這個電影,最大的感觸就是不要給銅匠機會。
當槍在特派員手裡的時候,他不是好人,但是整個生態圈(電影里是這個學校)是有秩序的。套用DD規則是守序邪惡。如果槍在校長/一曼手裡。他們不會作惡,但是他們的善良、愚蠢、自以為是的價值觀會把生態圈弄的一團糟。套用DD規則是混亂善良。如果槍在鐵男/校長女兒孫佳手裡,他們會用非常高的道德標準要求所有人,比如動不動就捐所有工資。並不一定是理想社會。套用DD規則是守序善良。如果槍在美國人手裡,他會要求自己做好事,但不會要求別人。套用DD規則是中立善良。如果槍在銅匠老婆手裡,她只求過好和銅匠的小日子,誰也別招惹他們。套用DD規則是絕對中立。如果槍在銅匠手裡,我了個大槽,按照劇情發展,他會殺掉所有欺負過他的男人,吃掉所有他看見的動物(驢),睡所有的女人:凌辱一曼,強娶孫佳,拋棄原配,把自己老婆踹的遠遠的,死皮賴臉的要求美國人帶他去美國。整個生態圈崩潰。套用DD規則是混亂邪惡。總之,只要銅匠不拿槍,一切都還好。日子都還能湊活過。創建於 14:22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最讓我唏噓的人物是孫校長,他看上去最善,實為最惡。他的自私是包裹著無私、理想外殼的自私。這樣乍看過去毫無問題,反而還有點高尚的自私最是無恥。
需要銅匠拍照的時候,他用一句「大事不拘小節」就默認了一曼用身體交易的行為。
當銅匠老婆找上門的時候,他用保住學校的說辭對一曼道德綁架,逼得一曼不得不站出來。
當銅匠對一曼展開報復,他默認裴魁山對一曼辱罵而不加以阻止。
當銅匠要求剪掉一曼那捲卷的頭髮,他親自動手剪去了一曼的頭髮。
甚至不惜用向親女兒孫佳下跪的方式,對佳佳進行道德綁架,逼得佳佳不得不承認自己就是銅匠的未婚妻。
他有的不過是用善之名美化的惡,連自己都騙,自己被自己感動。
他的惡來自,為了實現他所謂的理想,他會犧牲掉周圍所有的人,包括身邊的至親的朋友和家人。
這樣的人多可怕。
另一個人物,周鐵男大難不死之後那撲通一跪,讓我有些不可名狀的難過,當時想的是,這個電影怎麼不按套路出牌?
但是又細一想,啊,這就是人性啊,電影演的一點都沒錯啊。
在見到那把真的可以殺死人的槍之前,周鐵男一直是一個正直的少年,會為了一曼出頭,會為了驢得水出頭。不知者不畏,知道外界險惡之後突然就變了一個人。他變得畏縮,阻擋佳佳舉報,甚至要求心上人佳佳為了大家的性命,假扮銅匠的未婚妻。
最後的最後,孫校長為了理想,周鐵男為了保命,而裴魁山為錢,某種程度上殊途同歸。
三民小學。
最後也就從四個老師,變成了三個老師。
一曼的《我要你》真好聽。「我講個笑話,你可別哭」
從前有個教育夢的校長到邊遠山村開了個只有四個人的學校,後來卻為了金錢不斷妥協,為了利益成了攪屎棍,為了女兒犧牲了自己和女兒本身,也促使合伙人走上了不歸路。
從前有個個性和性都很自由的文化女青年,唱好聽,會英文還會做衣服。但在瀟洒的甩了兩個男人後被他們瘋狂詬罵瘋狂侮辱,被迫剃頭後瘋了,最後為了自己的自由和信念自殺了。
從前有個熱血男青年,為了愛的姑娘奮不顧身,為了正義為了同事出頭破口大罵,為了教育事業願意犧牲自己。但在看到槍口和子彈的殘然後給敵人哐哐哐磕響頭變成最聽話的走狗,你還沒法罵他,因為你懂他的無奈,換做是你可能連他的氣節都沒有。
從前有個有理性有文化的男老師,真心喜歡上一個女老師,但被傷害後開始黑化瘋狂侮辱對方。在金錢面前可以不要任何尊嚴和道義。沒太大能耐但特別喜歡顯擺裝逼,格局不大脾氣不小,最後也沒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從前有個銅匠,誤打誤撞變成了英語老師和別人賺錢的工具,被女老師睡了就耿耿於懷直男癌爆發,自己老家媳婦也不要了開啟瘋狂上位之路。想要所謂的尊嚴想要出國,不惜裝死假結婚,最後還是被人當成牲口毫無尊嚴。
從前有個單純乾淨正義但脾氣很爆的姑娘,因為自己的幼稚和無能因為自己的孝順不得不像父親妥協,像敵人妥協,像婚姻妥協,不斷不斷妥協一切。後來走向了戰場。
全篇一開始驢棚著火就已經預示了所有人的性格和結局:
熱血男青年沖在第一個,結果引火上身。文藝女老師直接跳進火坑,救不了火也救不了自己。
裝逼男老師在外面不停鏟土熄火,其實最後把女老師給埋了。變相害死別人。校長說一切聽他的指揮,結果是驢棚的火燒的更旺了。但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結果。
諷刺,荒誕,黑色幽默,每個人看這部電影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一部好電影最牛逼的不是自己,而是它給觀眾帶來的解讀比它自己一開始預想的多得多。就好像我們學魯迅的文章,可以解讀到把魯迅驚呆活過來一樣。到底多深刻,多隱喻,多值得探討,這才是電影贏的地方。
2016最好國產片,不為過。
講的很完整,節奏也不錯,再增加些電影的可看性就更好。
最喜歡的是音樂,聽了一次就久久不能忘懷。
瑕不掩瑜,絕對值得一看。
推薦閱讀:
※看《哆啦 A 夢》時,怎樣排除「為什麼不用 XX 道具」的想法?
※如何評價電影《菊次郎的夏天》?
※如何評價電影《雪國列車》?
※如何評價泰國恐怖片《鬼影》?
※如何評價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的電影《母親!》(《m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