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在古今中外,民間具有那麼高的知名度?

抱歉,因為設備的原因沒能闡述清楚自己的問題,現在重新說一下。為什麼獨獨是諸葛亮被老少咸知?#刪,提人名果然容易撕逼#隨便說說,不做排名,有些人也可以重疊,只是為了說明三國人才濟濟。但是這些人,都是在我入三國圈前所不認識的。荀彧?名字都不會讀。龐統?他是哪邊的?周瑜?赤壁開了掛之後難道不是回家睡覺去了嗎?以上,是我讀三國志之前對於這個時代的模糊印象。唯獨諸葛,談笑縱橫一千年,即使我至今沒讀完《三國演義》,也不得不記住了他的事迹。隆中三分對,七星借東風,白帝托少孤,殞命五丈原。大家仔細想想吧,這些事你都是幾歲知道的?但是我的一個同學告訴我,在被強迫讀三國演義簡版前,他對陸遜一無所知。而私以為陸伯言出將入相,完全不遜於諸葛亮。啊,當然不只是演義的原因。明朝的成書時間在那擺著,跟滔滔中華歷史相比,它的歷史實在是太短了。而且演義不捧別人偏偏捧諸葛,肯定有它的理由。羅貫中就算是個腦殘粉也得吃別人的安利啊。那麼問題來了,是誰給他吃的安利呢?民間風評。於是諸位就知道我的問題是什麼意思了。問題的起因,是我做一篇語文閱讀,主題關於雲南的茶樹,其中一段說「雲南的大茶樹,傳說是諸葛亮率軍南徵到達此地時,士兵們多有病癆,諸葛亮把自己的手杖插在山上,化為這株茶樹……」云云。更甚的是,關於這點出了一個題目,答案是「體現了南方少數民族對於中原文化的嚮往。」我x!諸葛亮什麼時候成中原文化代表了?

#刪,我的錯_(°ω°」 ∠)諸葛亮沒去那是文章里說的,然而這並不是重點#

#於是後面的也沒有意義了?#


知乎三國話題某些人(我不是說題主)的論調很有趣,他們認為【諸葛亮如今名氣這麼大,被吹的這麼厲害,完全是《三國演義》的功勞】,這樣的論調時常出現在我三國回答的評論區。

每當看到這種論調時,我就會陷入深深的思考,他們真的學過初高中語文么,難道知乎真的已經被小學生佔領了么?

不知道是不是教材問題,有兩首詩他們好像沒有聽說過,一首是唐朝杜甫的《蜀相》,還有一首是南宋陸遊的《書憤》: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遊《書憤》

這兩首詩沒必要多解釋,明顯是表露了杜甫和陸遊兩位大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

我從不否認《三國演義》出現之後,諸葛亮在民間的名氣更大了。然而大多數知友都應該知道,我們平常所知曉的將諸葛亮嚴重神話的《三國演義》是成書於明朝,而即使是作為《三國演義》原型的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也是於元朝方才出現——很明顯,杜甫和陸遊兩位大詩人都無緣讀過這兩本書,那麼他們是為何會認為諸葛亮值得尊敬和崇拜呢?

答案只有一個:歷史上的諸葛亮,確實值得尊敬和崇拜!

———————————————————————————

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在三國時期知名度高我們是可以完全理解的——但更多的歷史人物會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那諸葛亮在三國之後的時代多有名氣呢?

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說道:「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看吧?司馬炎在感嘆如果他有諸葛亮輔佐,攻取天下就不會這麼費力了——這不僅顯示了諸葛亮的名氣,更顯示了他的王佐之才!

西晉開國名臣傅玄說道:「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入無餘力,出有餘糧,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鎮之。」——這不僅顯示了諸葛亮的名氣,更顯示了他的治國與治軍才能。

西晉秦州刺史張輔說道:「諸葛孔明達治知變,殆王佐之才」。

西晉史學家常璩說道:「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這同樣顯示了諸葛亮的才能與名氣。

十六國的前秦丞相王猛,輔佐苻堅掃平群雄,功高至偉。苻堅將其比喻為自己的諸葛亮,可見諸葛亮在南北朝時期的名氣是如何?「語及廢興大事,異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

至於隋唐時期,更可以看到諸葛亮的名氣有多大了!

隋朝經學家王通說道:「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這又可以見到諸葛亮的又一才能。

唐代詩人杜牧曾注《孫子》,可謂明韜略之人,其將諸葛與十數位名臣並稱,並評價為「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唐肅宗時期建【武廟】,姜子牙為武成王,另將唐以及唐以前的歷代名將(不是名臣,這些入選人士均在軍事上有建樹)入廟祭祀,從春秋戰國至唐朝一千餘年,只有七十四位入選。這七十四位又分為【十哲】與【六十四將】,諸葛亮入選了【十哲】,與其同時入選【十哲】的還有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這九位,哪位不是戰功赫赫?就算是張良少涉統帥之事,其謀略也是對劉邦建立大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難道唐武廟會把一個只會治國的人和這九位並列,不怕鬧笑話?

所以,唐朝【武廟】根本不存在因為諸葛亮治國厲害而入選的可能,而只是說其軍事;雖說唐武廟自然含有統治階級色彩,然而不能否認其意義。

宋代也有武廟,人數雖微有變動,然而諸葛亮還是穩作【十哲】,與管仲、孫武、樂毅、李勣、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等人並列。

這顯示了唐宋兩代,諸葛亮能力受到了肯定,名氣之盛也是必然的。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因為在治國與軍事方面的能力傑出,使得他在古代那些名臣名將中的名氣很大,知名度高。

————————————————————————————————

皇帝之中,還有康熙乾隆兩祖孫都非常推崇,康熙曾說:「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乾隆則說:」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也就是說夏商周之後的第一流人物,乾隆爺給諸葛亮送的這高帽子我非常喜歡。這讓我想起了清代史學家趙翼的一句話:

惜是時人才已為魏、吳二國收盡,故得人較少。然亮第一流人,二國俱不能得,備獨能得之,亦可見以誠待人之效矣!

可見雖然乾隆把趙翼強行從狀元弄成探花,但他倆在諸葛亮的問題上還是有部分共識的。

當然君主如此推崇諸葛亮,還是更看重於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含有一定的統治階級意識的。

———————————————————————————————

然而又有些人要說了,這只是說明諸葛亮在官方統治階級上層的名氣大,並不能說明他在民間的名氣就大啊?

唐代官員孫樵曾說道:「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諸葛亮死後五百餘年,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的人還在為他祭祀,這說明了什麼?還不能說明諸葛亮的名氣?

故而,諸葛亮有名氣主要還是因為他對百姓的良政,《三國志》本傳有雲【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如此之政績,古今少有。

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當時三國已然統一,諸葛亮已經去世了五十年,然而【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可見諸葛亮對百姓的影響有多麼深遠,百姓也是世代傳送其恩德。

桓溫征蜀的時候,遇到了諸葛亮時候的小吏,問諸葛亮如今有誰能夠相比呢?小吏回答道:「葛公在的時候覺得沒什麼,他去世之後就感覺沒人能和他相比的了。」此記載出自南朝殷芸《小說·卷六》:

桓宣武征蜀,猶見諸葛亮時小吏,年百餘歲。桓問:「諸葛丞相今誰與比?」意頗欲自矜。答曰:「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正不見其比。」—— 《殷芸小說》引 《雜記》

此材料真實性略低,因諸葛亮於234年去世,而桓溫征蜀是346年——小吏既然能對政績前後對比,可見諸葛去世時其至少有二十幾歲了,那麼遇到桓溫時期他至少得一百三十幾歲,如此高齡還能對答——不過這也反應了中下層吏民對諸葛亮的景仰。

————————————————————————————————————

其實說到這裡,題主的問題已經差不多了。諸葛亮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無論是官方,無論是民間,其名氣都是毋庸置疑的。

雖然我說了這麼多,說了諸葛亮是很有名氣的——當然還有些人會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做出質疑,認為都是《三國演義》吹出來的:

然而曾經有一位宋代的名人,他是沒有看過《三國演義》的,但他卻如此評價諸葛的用兵:「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龍也!」

他是誰呢,是蘇軾。

當然又有人要說了,那些官員文人說話沒技術,他說會打仗就一定會打仗?

唐朝開國名將李靖在後世輯本中的《李衛公兵法》如此評論,注意不是所謂有宋代成書嫌疑的《李衛公問對》:

或曰:「兵之情雖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敵將多謀,戎卒欲輯,令行禁止,兵利甲堅,氣銳而嚴,力全而勁,豈可速而犯之耶?」答曰:「若此,則當卷跡藏聲,蓄盈待竭,避其鋒勢,與之持久,安可犯之哉!廉頗之拒白起,守而不戰;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進,是也。」

——《李衛公兵法》引《通典》卷一五四

李靖對諸葛亮評價為【戎卒欲輯,令行禁止,兵利甲堅,氣銳而嚴,力全而勁】,並讓司馬懿【抑而不進】,這還不能說明他的軍事才能?

後世經史大家與軍事家,對諸葛亮的讚譽可謂連綿不絕,如陳壽常璩,如屈大均曾國藩等,錢穆曾說道:「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可見推崇啊!

——————————————————————————

當然有些人是不見那啥不落淚的,說,諸葛亮有戰績么?

此時我就笑了,破曹魏名將郭淮,殺曹魏名將張郃,同時將曹魏統帥司馬懿搞得【甲首三千,龜縮不出】,這居然在他們眼裡都不是戰績了?這些人說諸葛亮不會打仗,豈不是在說郭淮張郃和司馬懿都是辣雞么?

然而,他們還會傲嬌的問一句,諸葛亮有攻取過一座城池么?我知道跟他們講那些戰績也是沒有用的,跟這類人講諸葛亮北伐戰略是沒有用的,跟他們講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是最沒有用的(他們只會說,到頭來還是司馬家得了天下):

這類人,只能用史料給他,希望他們能看懂:

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當然他們中的一些人會沉默,還有一些人會叫囂道:「那不是諸葛亮親自打下的,是陳式,不是諸葛亮親自打的就不算他的功勞...」

完。


曾經有這麼一個人,不居高位,不處廳堂,只坐一棵樹下,聽民告冤,援筆判案,來往告訟之人,無不稱服,他死後,流出一首歌,歌以他所倚靠的樹命名,叫《甘棠》,這個人叫召公。後來這首歌采入《詩經》,成為斷獄明鑒而後世追思的典範。

曾經有這麼一個人,鑄刑鼎,革制度,身居高位二十六年,不內欺,不外騙,死的時候,丁壯號哭,老人兒啼。這個人叫子產,在他生前,老百姓為其作歌到「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死後,老百姓又為其哭到「子產去,我死乎!」

三國志 諸葛亮傳載: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1]

以「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而言「無以遠譬」,可見丞相在歿後,為什麼能不斷感召百姓「因時節私祭」。

「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2]

甚至到了唐代仍舊不斷,形成一股風氣。

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3]

所以當看到這樣一個題目的時候:

所以當我看到這個題目下凡是先吹丞相「忠」/"神"的,我就陷入了深深的疑惑。

民間,難道不是指的民眾?民間,難道不是指的被統治階層?

你拿因為「歷代統治需要」這種東西回答,真的不是丞相黑么?

============(分割線)==========

丞相之所以能夠在民眾間得到歷代祭祀,甚至追慕不斷,直到形成了雜曲、評話、小說演繹而民眾依舊津津樂道,難道不是丞相本身治蜀深得民心么?

「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4]

"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鍊,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5]

我想很多人沒搞清一個過程。丞相是先得到民間的讚揚,反過來影響了統階,而後再由統階推廣宣傳,把民間的美譽擴大化,最後又影響了民間,民間關於丞相的神乎其神的實際的附會,也就在這樣的相互影響中,逐層累加,隨著時間的積累,越積越重。然而,這些累積,完全是證明了民間對丞相是有多喜愛啊。這樣的積累,又怎麼成了所謂的丞相的「黑點」呢?

秋,魏徵西將軍鍾會征蜀,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採。

鍾會滅蜀,都知道要保護丞相之廟,並且祭祀之,這樣一種行為,無論政治意味(安撫蜀漢民眾和蜀漢舊臣)還是私人意味(敬仰諸葛亮)都能夠充分體現吧?

歷史上評價丞相的有三個面

第一個是民眾,愛之敬之歌詠之。

第二個是知識階層,崇之拜之追懷之。

第三個是君主,稱之譽之褒揚之。

民眾愛其恤而清明。知識分子崇其堅忍而多才,當然還有其際遇。君主稱其忠而勤恤。無論哪一面,都是未有前人在其先,未見來者在其前!

想到丞相臨終的上表: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6]

和最近的BIL比一比,杜甫詩曰

萬古雲霄一羽毛!

真是再無還有比其更確切的稱讚了!

丞相千古!

推薦一波:

【葛平唱諸葛亮】向天再借五百年

【葛叔丞相虐原唱】牽絲戲之諸葛亮的一生(感動向)

【真三國無雙MV】蜀相

【偽·三國群像】天命(性轉!全是女孩子!我為何管不住造雷的手!)

(仿大神)女版三國蜀國群像

真三國無雙群像混剪MV——《御龍吟》 剪輯:Claudia.F_GMV_遊戲_bilibili_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

御龍吟---94版《三國演義》群像

引用資料:

[1]三國志 諸葛亮傳(下稱「本傳」)載陳壽疏

[2]本傳 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3]孫樵 刻諸葛武侯碑陰 孫樵集卷八、唐文粹卷五十五、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五

[4]本傳

[5]本傳載陳壽論

[6]本傳載諸葛亮上後主言


我反倒覺得,諸葛亮在演義那麼神,是因為受了民間的影響。

而不是民間傳說受了演義的影響。


當然是三國演義的功勞啊,什麼李靖,什麼蘇軾,什麼杜甫,什麼苻堅,什麼司馬懿,都是他喵的演義黨


其實最最關鍵的大家都沒說到,就是諸葛亮是古今唯一一個有機會立不世之功的人,他的機會太難得,或者說:歷史給他的機遇太難得,古往今來,作為臣子,很少人能第二次遇到。

哈哈,愛誰誰,略輸文采;不管你誰,稍遜風騷;你是誰也沒用,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吧你們,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

  • 當時很亂,諸葛亮如果成功,他一個人就可以比肩張良、蕭何、韓信、霍光合起來的功績,還不止,因為他還在危難之際挽回了漢朝的天下!真乃古今一人,他全面負責軍事、政治、後勤,這都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個人做的事情。臨危扶持弱主,不貪圖權位,這又是霍光再世。
  • 請問:古往今來,誰能遇到亂世,拯救一個朝代,還能扶持弱主而不奪權、不驕奢淫逸。平時要麼亂世,要麼和平,沒有一個人有機會完成這麼大的功績,而諸葛亮遇到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 為什麼諸葛亮這麼拚命,因為他的機會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留名萬世而不朽,換句話說就是實現自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人生價值,英雄的目標夠宏偉吧,哈哈!
  • 可惜,這個難度太大,縱有天才,也沒能回天,但是這種機會帶來的,對於天才的悲憫和欽佩,沒有其他人能夠代替,每當普通人想到諸葛亮在滄海橫流中顯本色的時候,我們每個人普通人難道不也是把他作為了自己的寄託,希望自己也能成就事業,像個英雄一樣,但是如果我們失敗了,諸葛亮還是我們的寄託,他站在三國時代最強的男人,都不能回天,真是感慨萬千。普通人能有一方面的才能就很不錯了。

難度太大,力不從心。無所謂了,鞠躬盡瘁(干到哪)死而後已(算哪)。。。

+++++++++++++++++++++++++++++++++++++++++++++++++++++++

附:諸葛亮在《三國志》中的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鍊,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諸葛孔明萬世英名,都毀在易中天手裡。(一群跟風 ,似乎不說諸葛是吹出來的就不能表明自己有文化)


這個問題,最貼切的答案是方北辰教授以前的一篇文章《諸葛亮何以名垂宇宙》:

杜甫有詩云:「諸葛大名垂宇宙」。要論贏得後世人們的普遍讚賞和衷心景仰,要論生平事迹在後世廣大民眾當中的熟知程度,曆數中國古代的歷史人物,能與諸葛孔明並肩媲美者實在不多。這不僅在中國本土是如此,而且在境外的日本、韓國等國也大體是如此。諸葛亮的形象何以會這般深入人心,流芳千載而光輝不減呢?簡要說來原因有三。

首先,諸葛亮具有極其完美的個人品質,以至於後世的各種人群,都能從他身上找到自己最為欣賞和傾心的方面。他的優秀品質,細數起來有忠誠、勤勉、智慧、幹練、謙和、細緻、公正、廉潔、高尚、文雅、大度、志向高遠、能文能武、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循循善誘、重視親情、教子有方、一表人材等等。後世的君主,最欣賞他的忠誠、勤勉。普通民眾,最欣賞他的公正、廉潔。知識分子希望象他那樣能文能武,並且受到「三顧草廬」、「白帝託孤」一般的知遇之恩。婦女希望有他那樣重才輕色、一表人材的穩重丈夫。兒女希望有他那樣循循善誘、重視親情的慈祥父親。下屬希望有他那樣以身作則、賞罰分明的正派上司。戰場上的對手希望碰到象他那樣以「攻心」為上不嗜屠殺的征服者。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如此完美的品質從而受到各個方面人群欣賞的政治人物,真可謂鳳毛麟角。他是對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道路進行認真實踐的最佳典型。他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最大貢獻,其實還不在他的功業,而是在於樹立了一個政治家的楷模形象,讀書人的楷模形象,而且這一形象的影響極其深遠。

其次,諸葛亮的人生結局又具有極大的悲劇性。杜甫有名句云:「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便是為其悲劇性結局深深惋惜。不過,出師未捷只是其悲劇性的基本成份。古往今來,壯志未酬的人物何其多矣,所以單有基本成份,只能算作一般的悲劇性人物了。但是,諸葛亮的悲劇性不僅具有基本成份,而且具有另外三種特殊成份。他的品質完美,志向高遠,而且他的遭際也是完美的,受到非凡知遇,執掌一國朝政,能夠充分施展抱負和才華。如果說悲劇是美好事物的毀壞,那麼被毀壞的事物越是美好,悲劇性就越濃厚。諸葛亮的這種雙重完美,正是其悲劇性特殊成份之一。諸葛亮當初隆中對策,設計了從荊州、益州兩路夾攻曹魏以興復漢室的戰略方針。荊州若不丟失,這種戰略還有成功的可能。在關羽喪失荊州之後,單從益州出兵要想攻滅曹魏,在軍事上看已經非常困難,何況蜀漢的綜合國力還大大弱於曹魏。所以諸葛亮的多次統兵北伐,可謂是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而戰,是為了對劉備臨終的承諾而戰。出於理想和承諾,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種悲壯之舉,是其悲劇性特殊成份之二。悲劇性的歷史人物,最能打動後世人們的心靈。忠於君主卻受到放逐的屈原,志行高潔卻酷刑加身的司馬遷,精忠報國卻慘遭殺戮的岳飛,都是如此。但是屈原、司馬遷、岳飛的悲劇,都是由他人造成的。後世在深深惋惜他們的同時,還找得出具體的「債主」來指斥泄憤,從而減輕心中的憤懣。可是造成諸葛亮悲劇的並非明確的他人,而是模糊難料的命運。後世在惋惜他時,竟然找不到能夠泄憤的具體「債主」,所以憾恨鬱積於心難以消減,這是其悲劇性特殊成份之三。三種特殊成份與基本成份混合,諸葛亮人生結局的悲劇性就變得極大極大的了。假如諸葛亮真的攻佔了中原,興復了漢室,功業圓滿,兒孫滿堂,以大喜劇收場,他未必能在後世人們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第三當然是《三國演義》的大力傳揚。諸葛亮的生平事迹,主要記錄在陳壽《三國志》中。《三國志》是文字艱深的史書,一般人閱讀有困難。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其性質是小說,雖然取材於《三國志》,卻又進行了大量藝術加工和虛構。因其文字通俗,情節生動,形象鮮明,所以在普通民眾中廣為流傳,由此衍生的其他藝術作品更是不可勝數。諸葛亮是《三國演義》最為著力刻劃的正面人物,廣大民眾對諸葛亮的了解,大都是從《三國演義 》及相關藝術作品中得來。可以說,沒有《三國演義 》等諸多文學藝術作品的大力傳揚,諸葛亮的形象也不可能如此深入人心。


光前《出師表》就是古文巔峰了好不。


因為我武侯的一生充滿了淚點,而且還很少黑點


首先諸葛亮本來在民間就有高知名度,我想主要是得益於諸葛亮治蜀有方,深得民心,蜀人愛戴,口耳相傳。

神馬私祭於道,神馬「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歿後,不見其比」,可見一斑。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三國志》)

於是民間故事傳說,出於劇情的需要,樂於誇大和增加各種神話色彩到諸葛亮身上。

同時呢,諸葛亮身上又非常符合士大夫理想的修齊治平,感概的壯志未酬,也自然會對民間加以正向引導和宣傳。

再加上葛公確實是各方面的全才,非常適合yy,所以形象也越來越神啦~


饅頭是北方地區的主食之一。


我去,題主你這樣改題目說明,讓我們這些回答的人情何以堪啊!!???

--------------------------------------------------------------無恥分割線--------------------------------------------------------------

以下問題是回答題主關於:「諸葛亮根本去不了雲南的描述的,可惜已經被刪」

我不知道題主所說的雲南那地方諸葛亮根本去不了的依據是什麼?華陽國志裡面寫得可是有板有眼的,華陽國志成書於晉朝,應該算是可信的吧?引一段華陽國志·南中志吧。

建興三年春,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巂。別遣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以犍為太守廣漢王士為益州太守。高定元自旄牛、定笮、卑水多為壘守。亮欲俟定元軍眾集合,並討之,軍卑水。定元部曲殺雍闓及士庶等,孟獲代闓為主。亮既斬定元,而馬忠破牂柯,李恢敗於南中。夏五月,亮渡瀘,進征益州。生虜孟獲,置軍中,問曰:「我軍如何?」獲對曰:「恨不相知,公易勝耳。」亮以方務在北,而南中好叛亂,宜窮其詐,乃赦獲使還,合軍更戰。凡七虜七赦。獲等心服,夷漢亦思反善。亮復問獲,獲對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

越巂在今天四川西昌,卑水在今天的涼山,而益州郡就是在雲南。

雲南各地今時今日都還存在各類諸葛亮崇拜,這種個人崇拜綿延近兩千年。雲南保山現在還有武侯祠,合著諸葛亮去不了那裡,當地人還建一武侯祠遙拜一下么?雲南各地留下的關於諸葛亮的歷史遺迹還有很多很多。題主如果對此有興趣可以去網路上查一查。諸葛亮代表不代表中原文化,我不知道,我想諸葛亮自己也從來沒想過自己能代表中原文化吧。但是諸葛亮為雲南的文化還真做過點貢獻呢。

其俗徵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盟詛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許致生口直。又與瑞錦、鐵券,今皆存。每刺史、校尉至,齎以呈詣,動亦如之。


士大夫對於君臣關係的嚮往

孔明與昭烈皇帝的君臣關係可謂千古之典範,歷代才子能人如杜甫,陸遊,甚至清朝的曾國藩等,無不嚮往。

真正建立了建立不世之功

先主敗當陽,走夏口,幾乎無容身之地。依靠諸葛公的戰略,竟聯孫抗曹,奪取荊益兩州,三分天下。後期北伐,使魏國號稱善用兵者司馬懿畏縮不前,還使得曹魏丟失兩郡和一名將,其軍事才能,雖然不能如演義那麼出神,但絕對稱得上傑出。內政才能,更是無與倫比。

統治者需要一個楷模

像當代需要雷鋒叔叔一樣,統治者需要為自己的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的士大夫。歷代託孤大臣,先帝屍骨未寒而篡權亂政者比比皆是,而諸葛孔明,傾心輔佐後主,以謝先帝三顧之恩。

百姓的傳頌

諸葛公治蜀,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蜀漢連年征戰而民力不匱乏,蜀民安居樂業。以至於丞相逝世時,出現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場面。若不是深得百姓愛戴,怎會如此?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臭皮匠功不可沒。


讀一讀《出師表》、《誡子書》你就知道這是多麼偉大的一個人了


他是個好官,好領導,好下屬,然後還是個好人!


中國自古人才輩出,宛若星漢

奇峰異葩,各有建極

然盛德者稀

諸葛七擒孟獲,化而不傷

宮府一體,內外咸同

存民恤兵,政治昌明

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有(盡心報知遇)

無睚眥之私怨

千古無兩


諸葛亮的品行與功績符合封建社會主流價值觀,適應仁人志士的政治訴求。

一生坎坷得到廣大文人群體的同情。

諸葛亮確實造福一方。

當時地方利益群體利用輿論在中央力量下的自我保護。

文藝作品、民間傳說神化歷史人物。

懷念周相。


丞相確實沒法黑,我更好奇為什麼關羽的名氣能這麼高,就憑一句威震華夏?


我作為一個從來沒入過三國粉絲圈的人,都大概知道你列的這些名字,粗略了解他們的生平,因此你之前對他們聞所未聞,只能說明你受的通識教育太差了。也就所謂的要多學習。

當然嘍,你學習了,這是好的。只是,作為一個普遍意義上的小白,歷史你見得太少了,哪個朝代你都沒了解過,現在猛地對三國萌生了興趣,讀了一番三國志,就會喜歡搞大新聞。比如說,說武侯沒什麼特別的,不過是羅貫中欽點的智妖,正史里誰誰誰比他強多了,云云。

實話說,這就你們的慣有問題:容易從什麼不懂的一個極端走向覺得自己比別人都懂的另一個極端。往往以己度人,覺得別人和自己一樣,連龐統荀彧都不知道,需要自己這個終於看明白的人來教化。即使讀了很多東西,觀點卻依然極其容易走偏,會趨向於全面否定自己之前什麼都不懂時的印象。因為你對你終於【懂了】這件事還是相當得意的,那麼就會覺今是而昨非。有人說,極左和極右往往一線之隔,即是如此。

有人看山是山,有人看山不是山,有人看山還是山,思維的深度不同,對山是山這個結論認識就不一樣,你自得地看山不是山了,就急切地跑來想把看山是山的人批判一番,卻未曾想有這麼些看山還是山的人以及山本來就是山。你還是太年輕,sometimes naive。

我今天就要得罪你一下。


推薦閱讀:

協助滿清入關的漢人是漢奸還是祖國統一的功臣,抵抗清軍的明臣,是愛國英雄還是抗拒統一的罪人?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皇帝是通過不人道的非正常傳位獲得皇帝的?
張萬年去世有什麼影響?
總是看到說當時趙高,李斯,胡亥三人私自篡改始皇詔書使得原本由扶蘇即位,變為了胡亥為二世,想問下這在史書上有確鑿的證據支持么?還是民間典故傳久了就以假亂真了。
元成宗去世後,卜魯罕皇后為什麼要迎立非真金系的安西王阿難答為帝而不是其他真金系諸王?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三國 | 諸葛亮 | 三國演義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