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有社交恐懼症?

我只想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好難過。

就像《被嫌棄的松子一生》,松子童年缺少父親的愛,所以終其一生她都在尋找缺失了的愛,所做一切全是為了別人,她缺失了自我,根本不會不會愛自己。

我們也是,缺失了自我,沒有做人的「理所應當」,不懂得也無法愛自己,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小時候到底遭受了什麼?有遇到哪些共性問題嗎?


暫時先不刪以前的回答了,我終於找到答案了,找個時間再來回答~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等了很久,沒想到第一個回答的人竟然是自己。

我想呀想呀,我們為什麼就成了這個樣子的呢?一次不經意的閱讀讓我恍然大悟。我就像剛回過神來的孩子,但這一回神,足足花費了我20年的光景。

我是一個特別極其無比害羞的人。在我的20年里,這樣的感覺經常伴隨著我:

人生是如此的艱難,舉步維艱

低人一等的劣等感,不敢接近看起來不錯的人

毫無存在感,沒有任何氣場 ,別人總是聽不到自己說話

凡事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不敢表達自己的主張

經常搞砸一切,深深的無力感,總是那個出醜的人

自己跟別人是兩個世界,被世界遺忘的感覺

別人誇我臉會紅到脖子根 燙手

不值得被愛

除了家外界對我來說草木皆兵

生而為人 對不起

幾乎都是社恐的癥狀,當然我也不全是這樣。

在熟悉的朋友和親人面前,我可以說是另外一個人:

我愛搗蛋,幽默,有創造力,聰明,可愛,有趣,

這與我平時面無表情,呆悶,無趣,出錯的樣子截然不同。

我從來沒有把兩者聯繫起來過。

直到……

《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 叢非從

摘錄:

有趣並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表現領域。我們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人群的時候,就是會有不同的表現。

所以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個有趣的人,在合適的情境和合適的人面前。

那麼我們在什麼人和什麼情境面前會變得有趣呢?

你的有趣程度和你的放鬆程度幾乎是成正比的。

比如在熟悉的朋友面前,在擅長的領域裡,你的有趣值是非常高的。我會在我的課堂里變得有趣,在陌生人聚會裡無趣就是如此。看過咪蒙的一個採訪,記得她說她在生活中有些敏感,非常介意別人說她的缺點。但是在文章里她卻敢大膽調侃自己。因為讀者、文章對她來說都是非常容易駕馭的群體。

這就很好理解,為什麼你會在一些人面前十分無趣:

放鬆不下來。

不能完全放鬆下來,是因為環境不夠安全。環境不夠安全有兩個因素決定:

●你對環境的駕馭能力。也就是你自身的能力、水平、知識等,這些硬體水平決定了你是否能輕車熟路靈活自如信手拈來360度搞笑或嚴肅的表達。

你對環境安全感的感受。你是否相信環境和他人是願意接納你的,允許你犯錯的。你越是相信你在環境里是被允許的,你感受到的安全感就越高,你就越能放鬆下來。

因此成為有趣的人至少就有這兩個方法:

1. 提升知識和能力,你的熟練程度決定了靈活程度。

2 .放開自己,允許自己自由發揮,相信自己一直都是被接納的。

你的放鬆程度,決定了你能做自己的程度。你做自己的程度,就是你有趣的程度。一個能做自己的人,會活在當下,充分調動自己本能,跟著自己的感覺說話,那本身就是很放鬆的。你觀察小孩子,小孩子就很有趣。因為它不知道什麼對錯,不知道什麼危險,所以他活在當下,能夠做自己,總是給人很多出其不意。然後我們用「童言無忌」原諒了他。

當你開始把注意力從討好別人轉移到表達自己的時候,你的生命力就開始綻放了。你最真實的自己就開始出現了,你的存在感也開始出現。專業術語叫:敢於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和力比多。當我們存在了,就是個敢於做自己的人,就是個能放鬆的人,就是個有趣的人。

敢於釋放攻擊性和力比多,來自於你曾經被愛的經驗。!!!

如果你得到過很多愛,很多允許,很多認可,很多溫暖,很多讚美,你會相信自己,相信環境,敢於表達。你對自己的認可和環境的評估會越來越樂觀。相反,你在一個控制的環境里,在一個隨時可能被懲罰、拋棄的環境里長大,你就是容易小心翼翼無趣乏味。

因此,一個有趣的人,一定會被深深的愛過被無條件允許過。讓他敢於做自己能夠做自己。

我在陌生人面前無趣,因為小時候每當我和陌生人見面,我的媽媽都是:叫叔叔,叫阿姨,叫舅舅,叫……,不許拿糖,不許亂跑,不許……

我在陌生人環境里被允許過的很少,所以第一次見面的環境里,我會內向緊張,那是潛意識裡對自己表現不好的恐懼。

長大後,如果有人願意帶你體驗那種安全和被接納,體驗的越多你越有趣。如果你依然是沒人疼沒人愛,你依然會是在人群中深深渴望歸屬渴望被愛,而不敢彰顯自己的生命能量。

人都是先歸屬,然後彰顯。

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原文閱讀

直到在火車上讀到這篇文章,可以說,我覺得人生一下子光明了許多許多,我再也不必維持從前的樣子了。我知道自己一定是缺失了愛,才不敢做自己,甚至不敢有「我」存在,原來如此。

回想以前的種種表現,原來我一直擔心害怕的是這些東西,這些因為缺愛缺失了的力量。不過現在好了,我都明白了,我可以放心做自己而不害怕別人怎麼看,我就是我呀,就是這樣一個宇宙唯一特別的存在。

你們看完這篇文章有什麼感想呢?你認同這個原因嗎?

----------------------------------------------------------------------------------------------------------------------

更新一下回答

朋友看了以後覺得我想的太簡單了。我沒有從心理問題分析,也只是理智的理解,加一點情感上的共鳴。我想想也很迷惘,雖然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但這篇文章對我有很大幫助,這很棒。

----------------------------------------------------------------------------------------------------------------------

2016年4月6日更新回答~

在微信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見過世面的孩子,什麼樣?

文中提到,見過世面的孩子不怯場、活潑開朗落落大方。

因為見過,因為了解,因為熟悉,所以能夠很大限度上的緩解焦慮和害怕。即使面對不熟悉的事物,更多的也是敞開心態去迎接而不是逃避和拒絕。而這種「落落大方」背後,需要的是強大的安全感做支撐。孩子被大人教過正確的禮儀和可能遇到的事情的處置方法。同時更是清楚的知道,他是安全的,是被保護和愛著的。

這大概是上次回答中我理解的「缺少愛」,大概就是缺這麼個玩意兒——安全感。所以我們以後要做的,就是怎樣建立這種安全感吧~新的一年,加油小夥伴們~~~


社恐人的童年都過得不好。(╥﹏╥)


想快速走出社恐的看進來(解決社恐的三個步驟)一定幫到你

不論什麼事情,出問題了應該怎樣解決?社恐就像我們得了一場大病一樣,我們社恐人出現問題一直在找尋解決社恐的方法,這沒錯,但我們首先要清楚我們為什麼得社恐,就像得了大病我們要知道我們得的是什麼病,這個病怎麼得的,然後才能對症下藥,社恐也是一樣。你先要清楚我們為什麼得社恐。

(一) 我們為什麼有社恐。很多人都不清楚,以為自然而然產生了,其實換句話說,換別人是你,有你這樣的環境也一樣的社恐。那我們看看我們為什麼得社恐。

社恐屬於神經症的一種,社恐人幾乎都有「疑病素質」(容易懷疑自己有問題)在這種人格的基礎上再加上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很容易使得一個人得社恐。我們一定會有這樣的家庭,家庭教育非常嚴格,父母經常控制我們的生活,比如1,從小父母告訴我們做事不能猶豫不定,要有主見,但是我們做出決定了,他們就會反對,一邊告訴我們決定另一邊打壓我們,批判我們什麼都做不對,這樣你就會懷疑自己,之後就變得不敢做決定,2,我們小的時候就不像別的孩子那樣特別大方,去親戚家,別人給東西,也要看父母的態度,輕易接受回家就會擔心挨打,3母親或父親也是這種敏感多疑在意別人想法的人,這樣他們的做法會影響我們,我們也會按著他們的做法迎合他們,這樣就慢慢的形成了我們的個性,也就是性格,我們做的大不部分事情都是被打壓的,很少被表揚的,這樣父母一直打壓我們,我們慢慢成長就會把這種習慣內化成我們自己的人格,我們對自己,對自己做的事情也會以這樣高的標準要求自己,覺得自己這裡不好,那裡不好。一直否定自己,過於完美主義,對自己不滿。這樣的環境下其實是必然導致我們得社恐的,只是時間問題,有些人會有一些觸發事件,突然出現癥狀,然後開始打壓癥狀,癥狀不停反覆,我們就更加關注,(精神交互作用)這樣癥狀越來越嚴重。開始泛化,讓我們生不如死。

清楚了社恐產生的原因,你就會減少一些對自己的打擊,減少責怪自己,這樣就會留出一些能量來解決你的問題。

為什麼產生癥狀——因為你曾經對抗過癥狀——為什麼對抗癥狀——因為癥狀出現我要自我保護(本能,防禦機制),(臉紅了,我們拚命去打壓癥狀,導致我們內心的矛盾越來越多)。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知道原因了,我們也就沒有那麼責怪自己沒用了,我們的癥狀是因為我們打壓自己產生的,那我們要想解決癥狀,就應該從根本下手,不去打壓癥狀,認可焦慮,能夠允許她的存在。說著容易做到很難,我知道,大家聽我說,我們必須這麼做也一定要這麼做往下看你就清楚為什麼了。

(二) 和癥狀和平共處(不管癥狀,讓它來去自由)(重中之重)

出現癥狀,這個過程會很難受,我們還會拚命的打壓,但是這麼多年了,你發現了,你打敗他了嗎,他是不是像彈簧一樣,你越是壓制它,它就會越反彈那?這就是我之前說過的我們的方向走錯了,我們不停地壓制癥狀,導致我們越來越嚴重,那我們應該怎樣做那?

(事中)我們出現癥狀了,不能等著他消失,等待消失就是在關注癥狀,我們應該找事情做,做我們當下應該做的事情(為所當為),這時就看你的心指向哪裡了,關注所做事情,你就會癥狀減輕,如果還是糾結癥狀,只會越來越嚴重,我現在發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能專心關注一件事情,關注癥狀就會耽誤做其他事情,關注事情就會忽略癥狀。你可以嘗試一下。這個事中有點難,因為當時出現癥狀我們真的是想死的心都有,沒法控制自己,沒關係,事中我們要是控制不了我們可以控制事後和事前。

(事後)有些人出現癥狀後不能把全部的經歷放在時候做事情上,不停地反覆的想剛剛出現癥狀的情形,不能做好當下的事情,覺得不想就不安全,「如果不想癥狀以後就會泛濫,一發不可收拾怎麼辦?下次遇見他再出現癥狀怎麼辦?下次遇見他我改怎麼說話,還會不會出現癥狀,」不想就會感覺自己少了什麼,就活不下去的感覺。朋友們注意了,這就是我們走錯方向的所在點。你越是想,你的潛意識就會越來越記住這個事情,等到再次遇見你一定會出現癥狀,這個你發現了嗎?它就像一個陷這個事情也沒那麼深刻了。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除非你不想走出社恐,,之後我會用一個圖更加清楚來給大家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

(事前)我們就會不停地焦慮,比如出門前就會想,我會遇見誰,遇見了說什麼話,會不會臉紅,餘光表情不自然,出現一系列癥狀。他會不會認為我沒用。以後不和我好了。我能不能剋制住自己不去出現癥狀,我們的腦海里會出現亂七八糟很多想法。這是你的防禦機制在起作用,在偽裝的保護你,你以為你想了就會安全一些,就 不會出現癥狀,結果那?沒有出現嗎?這麼多年過去了,你認為這樣的做法有用嗎?我告訴你,你又被那個小壞人勾引到陷阱裡面去了,只要我們預期思考,你就立刻打斷自己。不去想。這樣潛意識對於這件事情印象也不會深刻。遇見事情了我們盡量做事情,但是一開始不要有完美主義。我們可以一邊有癥狀一邊做事情啊,慢慢的你就抽出多的經歷做事情。慢慢來。這個事急不得。

本想寫的簡單一些少寫一點的了,可是我發現這個事情說清楚簡單寫不明白。好累啊 ,大家估計也看累了。

(三) 接納

情緒會一直存在,但是我們方向走對了,看見陽光的那天就更近了,離社恐好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了,我們清楚原因知道社恐大部分原因是因為長期的錯誤教育導致的。我們出現癥狀,這個癥狀就像杯子里的水,長期形成的已經是滿滿的一杯了,在不去干預的情況下,他慢慢的流沒,也是需要時間的。

這一杯水就是我們的癥狀,正常我們不干預,出現的時候不去打壓的情況下就會順著排水口慢慢的流淌直到不會出現癥狀。自然來自然沒。可是當我們癥狀來的時候我們就會不停的按壓,癥狀越會強大,這個按壓就好比有源源不斷的水流,越是按壓水流越多,癥狀越泛化。社恐還有兩個強大的水流口,就是事前焦慮,和事後思考,你越是焦慮思考水流就會不停的注入,這樣不僅水杯里的水越來越多,水槽里的水也越來越多。你就開始不停地泛化,怕朋友到,怕親戚,到怕老師,怕閨蜜。那我們的正確做法是切斷這三個出水口。不去打壓,不去事前焦慮,不去事後思考。這個杯子沒有水流供給,就是無水之源,慢慢的癥狀就會流淌至枯竭。不過這個流淌過程也是需要時間的。不過你這樣做了,很快你就會看到效果,癥狀出現的少了,慢慢的就不出現了。看著很多,讀了也很累,但是我們要做的也有一些艱難。一開始,慢慢的你會習慣的,不去對抗不去焦慮,不去思考。看起來要很久,但是這是一條最便捷的道路,也是很多走出社恐人認為最快速的道路,這條道路沒有彎路。直接通向治癒。不過這個過程還需要我們配合改變我們的錯誤認知。這個也很重要。


推薦閱讀:

從一個無趣的,比較正經的人變成一個健談,逗逼的人,是什麼樣的體驗?
醫生說我是中度抑鬱,怎麼辦?
對諮詢師來說,「來訪者不脫落」有多重要?
有虐待自己親生孩子的衝動,怎麼解決?
非常不喜歡跟人同床共枕,這是種心理障礙嗎?

TAG:心理諮詢 | 自我認知 | 社交恐懼症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