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一以貫之」中的「一」當作何解?

讀文獻,多是從「道」「貫」去解釋。其中的「一」和「之」該如何理解。有哪些文獻可以參考閱讀。求推薦。


吾道/一以貫之。

一以貫之連讀,一作一貫解,貫作貫徹解,之是代詞。至於一以貫之的是什麼,那一的前面不是說了么,道,道不可說,但德可說,故說「忠恕」而已。


如果不是做學問,儒學已經沒有太多的經世之用,主要價值是以仁道來保守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體會夫子仁道精神才重要,雖然夫子微言大義,但也沒必要細瑣到這般地步。

如果是做學問,那麼我覺得可以和擇善固執相參。儒學的價值就在於所本的人性中那點善,夫子發揚為仁道,奔走呼號於亂世,也正因為亂世行不得仁道,夫子於顛沛造次中對仁道的認識也才能日益惟精惟純,不因當下的紛亂煩擾而變易己道,可稱之為一。惟精惟純,矢志不渝。


多了叫路,一才是道。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古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曾參啊!我的道是始終如一的。」曾子回答說:「是。」孔子走了,曾子的學生問他:「什麼意思啊?」曾子說:「夫子所說的道,就是忠恕之道罷了。」

這段場景很妙。

讀《論語》,應當和場景和人物結合起來,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孔子回答的內容不同。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場景,其回答的方式也不同。這是論語的魅力所在。

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對曾子說的,孔子知道曾子是能聽懂的。所以,他點到即可。說到這裡,我想起了子貢說過的一句話:「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遍觀論語,孔子講得最多的是人道——即君子之道,孔子這麼做,是覺得人道是基礎,學生們連君子之道都沒有修好,天道又怎麼能明白呢?可對於曾子這樣悟性高的學生,那就另當別論了。而君子之道修成了,天道不用講,老師看火候到了,只要一句話你就明白了,所以孔子這時候就對曾子說了一句「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這裡的一以貫之,即可理解成孔子所宣講的道的內核是貫通的,也可理解成孔子的人道——仁道——乃至天道,其本質是延承的。人道不成,無法理解仁道與天道;人道成了,仁道與天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孔子對曾參說了一句話,曾子就知道了。

接下來看曾子對自己學生所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明白了,他的學生問他,他不說,不是他怕學生知道,而是至道是無法用語言所表述的,是靠自己悟的,自己不悟,講一輩子也不明白。

所以曾子這樣回答,他的意思是:學道要從基本做起,就是從人道做起。他讓學生好好做人,人道修好了,再回顧今天的場景,你自然就理解了。

有人以為夫子之道,只不過就是忠恕之道,如果認真地照著做,也好!


子貢背後評價孔子讀了很多書,並且腦子好能背下來。這對於聖人來說是很糟糕的評價,孔子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書櫥,於是大呼,非也!吾道一以貫之。我是有中心思想的!我所有的說教是有核心價值的!我是從頭到腳都已經想通了的!

那孔子的志向是什麼----少者懷之,朋友信之,老者安之。這是什麼過分的,天花亂墜的,不切實際要求嗎?不像啊,就是關懷,信任,安養罷了。可古往今來從沒實現過。

那麼這個"一",就是孔子倡導的核心。它即是規範個人行為,以達到人類社會共同輝煌的基石,也是個人實踐過程中,向上提高自己行為規範,提升自己的德行與追求的通路。這絕不是忠恕,而是仁 。


謝邀。這是個好問題。

這句話我給你翻譯一下。

「吾道一以貫之」

我講述並身體力行的道理,用「一個中心思想」就可以把它們「融匯貫通」在一起;

我講述並身體力行的道理,都發源於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些的源頭,就是「」;

有人問什麼是「一」?

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本源,一是對本源的觀察和概括,可以稱為法、法則。

道的本源是虛無,其形冥冥。

道生法,由道創生的萬物都依據某種法則,或生或死,法則就是「」;

因為有了法則的存在,那麼就有了生與死,陰與陽,恩與害,禍與福,這就是陰陽以「」分;

有了生與死,陰與陽,這些只能描述靜止不動的世界,但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就引入了「變化」的概念,即生可以變死,陰可以變陽,反之亦然,這就是「」;

由於確定了一、二、三,所以我們可以用整個「道」的體系去認知世界,描述世界,這就是「三生萬物」。

我說的這些道理,其實說透了很好理解。

《道德經》並不玄虛。


很簡單啊,《中庸》開頭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吾道一以貫之的道當然就是率性之道了,當然其中也包含修道之教。

吾道一以貫之可以斷句為吾道/一以貫之,也可以斷句為吾道一/以貫之。前一種經常有人說,後一種可以解為「吾道一,以(心)貫之」,後面的「之」就是前面的「道」,一就是性或是心。

曾子解為忠恕也是有道理的,盡心為忠,如心為恕。

盡心者,盡己之心也;如心者,如人之心也。

人皆有心,但一人之心不可代千萬人之心,一己之私不可代千萬人之公。

「吾道一以貫之」說的是孔子之道,以人心貫之。這個「心」不只是孔子一個人的心,更是天下千萬人之心。一人之心所生出的道只會是小人之道,質野之道。千萬之心所生出的道則是公道,聖道,大人君子之道。這也是孔子被稱為聖人的原因。


重點在於"一以貫之",如何解釋。

我認為是"一,以貫之","以"後面的賓語被省略了。應該是"吾道,一,以(一)貫之"。

翻譯一下:我的道就是"一"和把"一"貫徹始終。

相同的省略還有:

"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腦補了語境

時間:12月12號,距離期末考還有9天

地點:課堂上

參:孔老師,快要末考了,畫個重點唄

孔老師:小參啊,考試題目我平時都講過,還要畫什麼重點

參:哦(心想:wtf)

下課之後

參的同學甲問參:你平時最認真了,我都沒怎麼聽課,你給我畫個重點

參翻開甲的書,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標題上畫上圈圈。


道不可須臾離也


中國的哲學是以辯證法的一元論的宇宙觀為基礎的。太極生兩儀,然後blabla。辯證運動的法則是對立統一律,正-反-合,也就是陽-陰-合。

首先我們假定整個宇宙是存在的,這個一個根本的未變易的東西,那麼宇宙就是一個虛無的一,是太極。人的生命是一個虛無的一。

這個好理解,你對自己的生命不就是自以為是一個一嗎?你並不能知道自己的生命里有什麼,他只是一個存在的一個神秘的未能解析的東西,是先天的揚棄了生命中的各種內在的矛盾的東西而合成了這個一,這個一就是精神,是宇宙的一個辯證發展的嘗試維持自己持續存在的一個「自為」的存在。這個是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的生命觀。

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脫離了超感官世界也就是思維世界,在感官世界也就是現實世界去定義生命的一,就是一個現實世界的一,一個「物質」的「肉體」的一,而共產主義理論就是以此為基礎闡發的。

辯證法認為一切東西都是宇宙的一個一辯證發展而分裂出來的又必然回歸的一個一。

一以貫之的意思就是辯證法的方法論:

要把一切對立的東西認識成一個統一的東西以後再去分裂。

白話說:

當你認為一個東西是什麼時他就不是他而是別的,無限往複前進又回到自己。

當你認為應該這樣做的時候就不應該這樣做而是做別的,無限往複前進又回到自己。

具體的方法:

首先是抽象,把不同的東西抽象成為所謂的陰陽符號,中國把他叫做勢,也就是把現象抽象成為本質。這個如果是用陰陽學說(樸素唯心辯證法)抽象,或者是五行學說(樸素唯物辯證法)抽象,各自有一套規則。

其次是推演,辯證邏輯是已經總結的固定的邏輯盤(易經就是這個邏輯盤,五行也是這個邏輯盤),只要抽象成了勢,然後套入易經或者五行的框架,根據這個既定邏輯去推演預測事物之間的未來的變化趨勢。


推薦閱讀:

《滕王閣序》好在哪裡?
自古以來,中外優秀的檄文有哪些?
壘址於淵 種蠣固基?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什麼意思?
古文經中為何出現了偽書?又是如何辯偽的?偽書古文經又有哪些價值和危害?

TAG:古漢語 | | 古文 | 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