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索尼Sony A7 II (第二代Alpha 7)?

2014年11月20日發布的Sony Alpha 7系列第二代


索狗忍不住了。

這次主要屌的地方在於五軸防抖:

CMOS越大,其重量就越大,在防抖時需要做補償的時候移動難度就越大。

之前關於可更換鏡頭系統,是鏡頭防抖還是機身防抖效果好的爭論一般結果都是,最新的鏡頭防抖效果更好,直到奧巴五軸防抖橫空出世。

但奧巴那個是m43的cmos,體積小,做五軸防抖容易。大法直接拿過來放全副上了。。。

所以不少人大呼卧槽,買買買!

上日本官網查了查參數,支持720P下的120FPS,並且支持S-LOG2,寬容度提升800%

11.21 updated

CMOS就是A99上那塊內嵌相位對焦點的。

不過A99的表現大家也都看到了=.,=

最後,希望這次CMOS防抖在視頻錄製過程中別過熱。

要是能不過熱,再放到A7S上。


好巧!!!!!前天剛剛跟小夥伴裝逼說剛買的a7怎麼怎麼好,怎麼怎麼輕薄牛逼你這6d簡直傻大粗,當下朋友就表示要低價買我的a7,給我一陣跪舔,我就答應除了二代肯定低價賣給他。。。。。。果然昨天就出了。。。。。。呵呵。。。


來啦。

一樣的感測器

一樣的2.5FPS/5FPS(12BIT-RAW)

對焦性能提升30% (轉接黨在乎這個?)

金屬屁股(聽說第三方廠家換屁股幾百塊的樣子)

五軸防抖(不知道大法厚道不厚道,很有可能就直接不支持轉接鏡頭 除非學賓得加個轉接鏡頭手動輸入焦距這個功能)

評價呢?


今年一月份入的,說點上面回答比較關注的問題的使用體驗,關於五軸防抖的。

1.晚上沒有帶腳架,1/5秒的我也經常拍,只有少數情況會有抖動的模糊,當然我拍的次數多了,手持還行吧。

2.耗電量,因為買之前用過同學的A7,比較了,電池差不多,基本在200張以內,已經買了三塊副廠的電池,基本只能勉強拍一天。

下面放一些晚上用1/5秒拍的(有的用了sony自帶的AUTO ISO,同時拍幾張合成的,類似於HDR的效果,不過即使對比一下沒什麼區別。)


有點忍不住了,大法用戶剛剛看到新聞,來談談吧。

其實我覺得,這次固然最重大的更新是五軸防抖(看樓上回答貌似支持手動頭?不知道轉接之後支不支持。要是轉接之後也支持那真是碉堡了。)和對焦,但是事實上吧,對於我這種手持A7和R鏡頭是FE2470,5518的用戶來說這貌似沒太大吸引力(因為對2470來說防抖中最重要的兩軸由鏡頭完成,而其他三軸可以後期。至於5518的話,額。。。開大點光圈也能彌補防抖了,反正那爆表的解析度,全開一點不虛。),但是這按鍵布局的改變倒是有點吸引人。粗略地看了一看新聞,貌似是把主撥輪和副撥輪都換了,估計手感會提升很多。而且MENU和C3的位置放在了凹進去的斜邊上,應該是索尼聽取了用戶的意見,把這兩個按鍵的位置做了改動,相信會比A7好按很多。對焦性能和防抖的效果怎麼樣暫且不知道,但是這按鍵手感提升倒是實實在在的。就是這個重量重了一些倒是一個倒退。。。

表示不知道會不會出Sony A7 II R,要是出了,然後加上個前簾快門和相位對焦和五軸防抖(嗯,原諒我在YY,但是索尼黑科技誰知道呢?)那我真的也要買買買了。。。

最後表示手持A7R的升級慾望不強,只不過在考慮要不要把A7出了換II。。。


作為一個非專業攝影師但又是一個對畫質挑剔的設計師,我想說:要是A7的鏡頭體積能平均做小2倍,我就果斷入!作為一個有兩孩子的爹,其實我最想要的是APSC畫幅的RX100M4/5。


FView 索尼 Alpha7 II 微單相機 消費者報告

主筆:易碎

這,是索尼α7 mark2可換鏡頭無反相機,2430萬有效像素,內置五軸防抖,全金屬機身,支持索尼E卡口鏡頭,全畫幅CMOS感光元件。

這一天終於來了——FView的第一期數碼相機評測。一切都始於大陸歷第二紀元2014年,偉大的魔導師,炎魔先知穆罕默德·彭道夫的一句話「FView總有一天要出相機的消費者報告」。為了體現我們對於這一全新品類的重視以及FView的科學、公正與客觀性,我們請來了一位非常合適的全新主筆。

大家好,我是沒有特定品牌傾向,毫無主觀感情喜好的易碎。初次見面請多多包涵,攝影這個事情是一門特高深的學問,屬於已經半隻腳踏進玄學大門那種,我們呢作為一幫低端的器材黨,也搞不出非常科學嚴謹詳實的報告,α7 mark2,或者通俗一點叫a7m2,又是一台很有意思的機器,所以這一期我們就聊聊這台相機,順便講講那些老司機們懶得講,新手又看不明白的相機知識。

天天聽人扯什麼全畫幅中畫幅半幅殘幅,到底什麼是畫幅?所謂畫符呢,就是道教符法的一個重要環節,你得先取一張長條形的黃紙,當然顏料也不能用什麼英雄派克一得閣,得用正宗的硃砂……好吧,所謂畫幅呢,其實指的就是相機感光元件的面積。如果你和我的年齡差不多呢,小時候很可能在家裡玩過這個,或者這個(拿出膠捲)。那時候相機里沒有什麼CMOS啊CCD的,負責感光成像的東西就是你塞進去的膠捲,膠片每張就是這麼大,大概是36mm長,24mm寬。後來歷史的車輪開進了數碼時代,相機里負責感光的變成了一塊晶元,新起點新發現嘛,晶元的尺寸也就又從小起步。我們熟悉的有1/2.3英寸,1/1.7英寸還有1英寸什麼的。還有現在松下和奧林巴斯用的M43系統,再往上有微單里常見的APS-C畫幅,尺寸是24.9x16.6mm,也就是老鳥們口中的殘幅半幅,不少入門級的單反也用這個。再往上,終於和當年的膠捲一樣大了,也就是我們說的全畫幅。順便一提iPhone的CMOS尺寸大概是1/3英寸,也就是這麼點。如果一個電子元器件的任務是服務我們的感覺器官,那基本上可以適用一條簡單粗暴的原則,就是……

誰大誰牛X。比如發聲單元大的音箱和耳機通常聽感更好,面積更大的手機屏幕看起來就更震撼,這個道理在相機這兒也成立。全畫幅比指甲蓋畫幅的直觀優勢,三點:高感、虛化,和係數換算。這三點a7m2都能提供給你。這次的高感樣張有點嚇人大家湊合看看,ISO1600,殘幅的a6000已經有些吃力,而兩台全幅機的照片都非常乾淨,3200,a6000拍出的小丑臉部已經像是被容嬤嬤扎過,兩台全幅則依舊處於可用範疇,6400,a6000的小丑臉已經成了月球表面,兩台全幅的畫面也開始綳不住了,a72的照片粗看起來比a7的噪點要多一點,但仔細觀察小丑的嘴唇、領結和手裡的骷髏頭部可以發現a72其實比a7保留了更豐富的細節信息和色彩層次感,ISO12800和25600的照片也印證了這個結論,雖然如此之高的ISO也已經讓照片不再可用。全畫幅在高感上的優勢可謂相當明顯,而a72則是在a7之上更進了一步。

虛化,這個大家都知道,就是人為製造出更淺的景深,突出被攝物體,「刀銳奶化毒德大學」里的前四個字就經常是用來形容虛化照片的,所謂焦內如刀割般銳利,焦外像奶油般化開嘛。最近手機廠商對機器的拍攝能力越來越重視,大家肯定也都跟著學了不少知識,啊想要虛化好,上大光圈嘛,或者……是這樣嗎?(…………對比手機…………)。虛化是一個挺複雜的事情,其中的決定性因素是光線在感光元件上的成像擴散而成的一個擴散的圓形投影,學名叫做彌散圓,或者模糊圈什麼的,我們常說的景深就是通過彌散圓直徑大於人眼鑒別能力後對一定範圍的物體產生的模糊效果計算出來的,所以說景深影響虛化是有點本末倒置了。總之我們只要記住這幾條結論:鏡頭光圈越大,實際焦距越長,鏡頭與被攝物體距離越近,背景離被攝物體越遠,虛化就越好。啊你問這些跟全畫幅和a7m2有毛關係?當然有,全畫幅的優勢就在於我們剛才說的第三點,係數換算。

這個事情看起來複雜,理解起來也很簡單。比如我們在全畫幅相機上擰上一枚變焦鏡頭,在35mm焦距的時候,光線通過鏡頭然後在膠片上成像,於是我們就得到了一張35mm焦距視角的照片。現在把機身換成M43畫幅,為了得到一張相同的照片,我們開始擰鏡頭,擰到70mm焦距發現,誒,照片視角一樣了。所以如果以全畫幅為標準,那麼M43系統的鏡頭焦距就需要乘以轉換係數2,才能得到和全畫幅一樣的畫面。也就是說M43系統的鏡頭焦距轉換係數就是2。35mm的鏡頭在M43畫幅系統上的等效焦距就是70mm。所以說等效焦距這個說法其實不夠科學,應該叫做等效視角。

麻煩的事兒在於,到了數碼時代,感光元件的尺寸從小起步,但鏡頭上的焦距標示還是沿襲了膠片時代的那一套,也就是真的以全畫幅為標準,所以你買相機配鏡頭的時候就一定得記住這枚鏡頭在你的相機上實際得到的視角是多大。誒,還是它,a6000,APS-C畫幅,轉換係數1.5,有的用戶拿著它,擰上一枚E口20mm焦距的鏡頭,覺得自己總算有了廣角定焦鏡,開開心心地拿出去拍山水風景,殊不知自己用的其實是30mm視角,還不如手機攝像頭廣。所以如果你的CMOS面積是全畫幅,那就完全不用管什麼焦距什麼換算,鏡頭標多少就是多少,光圈調多少就感多少光,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說全畫幅虛化比小畫幅要好,比如這兩台機器,當你用APS-C畫幅的a6000獲得和全幅加50mm標頭一樣的畫面的時候,它的鏡頭實際焦距是不到35mm,所以虛化始終還是要比全畫幅差一檔。

順帶一提a72的寬容度和色深表現也很棒,翻譯成人話講就是能提供給你更好的高光和暗部細節以及細膩立體的色彩表現。於是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不要因為它是無反或者說微單就擔心它的畫質比同價位單反差,你更需要關注的是鏡頭,這個事兒我們一會再說。

說到這兒畫風好像有點不對,肯定有不少人要說我是個腦殘全幅黨了(其實我就是啊),實際上上面說過的這些優勢也確實不夠決定性,如果你用M43或者APS-C能夠拍出一張好照片,那全幅也不能讓你一下變成能上國家地理的大師。像一燈大師Zack Arias這樣的專業攝影大牛也整天跟我們絮叨說全幅和APS-C之間的差距就是negligible,這些消費級和半專業級設備的CMOS在什麼4X5啊8X10啊面前都too
small。當然你可能會說Zack就是個富士自干五,喂APS-C袋鹽,他人嘛挺糙的,嗯我也挺糙的,但這個道理可不糙。

事實就是這樣,這條曲線大家肯定都熟悉,通常我們在一款設備或者一個領域上的投入和獲得的提升在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不呈正比線性增長了,越到後面增長得越慢,你可能需要成倍地增加成本才能獲得一小步的前進,也就是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遞減。從手機到微單,你能很輕易地體會到照片質量上飛躍性的提升,而從殘幅到全幅,除非你經常在苛刻的拍攝條件下拍照,然後拍RAW文件在電腦上慢慢後期,畫幅上的區別對照片畫質帶來的影響很可能不那麼明顯。

但是,我們要說但是,當一個真正的攝影愛好者第一次看到a7和RX1R的時候,心中肯定還是難免激動萬分,能夠把全畫幅感光元件塞進如此輕巧的機身,還保持了相當低廉的售價,這無論如何都是人類的一大步,我期待著數碼相機和全畫幅數碼相機這兩個名詞可以划上等號,人們再也不用思考買到的鏡頭在自己的機身上等效多少視角的那一天,那時候你們把我的臉打腫都可以,就像當年我們一起打那些叫囂著「1080P無用論」和「視網膜屏幕無用論」的手機專家一樣。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既然這台機器叫做α7 mark2,那就說明一定會有前代產品。同樣是2430萬像素全畫幅CMOS,為什麼α7就沒能拳打富士腳踢奧巴吊打理光松下呢?為了探究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還是得先來一台α7。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補償心理,就是說一個人在對自己的某些方面感到自卑的時候,為了克服這種自卑而在其它方面加倍努力取得成就。這個道理在評價產品的時候反過來看也經常奏效,一台設備在某個方面特別優秀特別突出,那其它地方肯定相應的就有縮水,除非是售價高得嚇人的超高端貨。這條邏輯,在a7這款產品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搭眼一看,這兩頭貨長得還是相當像,稜角分明的機身,高聳的軍艦部,厚實的大手柄,索大法家的簡約風格,做工也都非常棒,如果你看膩了傳統單反那個傻大黑粗的樣,又不喜歡這幾年流行的復古造型,那這個基本就是你的終極歸宿了。它倆細看下來不同點還是很多的。這個機身表面,a7的前面板是塑料的,整體處理和索尼自家的中端微單a6000差不多,有那麼點亮面的感覺,手柄和軍艦部也更胖一些,而a7m2機身是全鎂合金材質,表面跟常見的單反相機一樣做成了蛤蟆皮,手柄和軍艦部有所收窄,搭配上緊湊紮實的機身,各種密密麻麻的轉盤和按鍵,a7m2一上手就給你一個非常沉穩精悍的印象,就感覺這塊鐵疙瘩是一台嚴肅高效的機器,而a7的時尚氣息就顯得更濃一些。

說到材質,a7這個卡口是塑料的,這個被用戶吐槽挺多的,你要給它擰個24-240或者70-200什麼的感覺分分鐘都要把這個圈給墜下來。a7m2上面這兒終於也是金屬的了,好評。手柄和軍艦部的改動,影響的可不只是觀感,這就是「當我們談一台相機的外觀時,我們到底在談什麼」——談的是它的手感和操控。a7m2的手柄比a7略瘦高了一點,兩個手感都不錯,屬於微單裡面最舒服的那種,非常適合手指著力,a7m2這個可能對手小的用戶更合適一點。

重點在這,這個瘦高的手柄頂端面積更大,所以快門就從a7放在機身頂上的這個位置挪了過來,而由於軍艦部收窄,機頂右手邊就有了更多的空間可以……知道你們想什麼呢,不是肩屏,要什麼自行車——放下C1和C2鍵,這一系列改進就使得a7m2的手持拍攝體驗比a7上了一個大檔次,食指再也不那麼擰巴了。不過a7m2的前後撥輪被改成了類單反的細齒輪外形,雖然位置更合理了一點,不過外觀和手感比a7反而都倒退了一些,也沒了自己的造型特色,挺可惜的。看看後面,a7的這個menu和C2鍵是機身上的另一大槽點,幾乎都快傳為笑談了,你看這兩個按鍵又小又扁,索尼居然把它們嵌在在和機身平行的一個凹面上,這我要是手指胖一點或者剛剪了指甲,用摳的都按不到,每次去夠它倆你都會深深地懷疑工程師是用小腦做的決定。到a7m2上這個地方做成了一個斜面,手感一下就好了很多。所以還是那句話,不要忽視每個細節,有時候一個小細節給用戶帶來的瞬間強烈印象就能讓你給一款產品直接判死刑或者愛到骨子裡。

後面板上依然有一塊安全區讓你放大拇指,手感很不錯,就是這個錄像鍵的位置讓人忍不住又問候一下工程師的小腦,而且a7m2的快門是不能直接用來開始錄像的,看來索尼是無論如何都不希望我們像用手機一樣單手抓著相機錄像了。其實這台機器的視頻功能一點也不含糊,最高可以拍攝XAVC S格式1080P 50FPS的視頻,拍攝過程中光圈、ISO、快門都可以隨時調節,有峰值對焦輔助拍攝,機身介面也很齊全,還有S-Log2色彩模式,這個和尼康D750那個FLAT模式有點像,就是拍出色彩比較平看起來灰濛濛的視頻素材,但是最大限度保留了畫面細節,方便後期調整,這個功能也是從自家的高端機型下放的,相當良心。

說到按鍵,a7m2機身上一共有4個自定義按鍵,1個FN鍵,AEL撥桿,前後兩個撥輪,曝光補償轉盤,模式轉盤,還有一個速控轉盤,這個配置在無反相機里絕對算得上豪華套餐,把這些按鍵設成自己常用的功能之後用它拍照還是相當舒服的,不會覺得比專業單反差多少。屏幕依然是3英寸,可以向上90度向下45度翻折,而且從a7的96萬像素升級成了123萬像素,強光下可以調高亮,效果挺棒的。電子取景器,236萬像素,100%視野率,0.71倍放大倍率,在無反相機的世界裡算不上最好,但也是非常好用了,亮度和色溫也都可以調。取景幾乎沒有延遲,當然弱光下還是會有點卡,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你在電子取景器上得到了更豐富的信息,更方便的構圖,那光學取景器的省電和0延遲就不可兼得了。不過有一點要吐槽的是EVF旁邊這個感應器實在是太敏感了,你看,稍微一靠近它就自動切換成取景器,這個感應距離還不能調。你看,你在街上看到一個姑娘,想偷拍一張,於是把翻轉屏摳開,就這麼很自然地偷偷取景,然後發現屏幕沒影了,唉。

開機速度(對比a7),測光模式,多重,中心,點測光三種沒變,最高快門速度1/8000秒,一樣,都屬於高端單反水平,連拍,都是5張/秒,中規中矩,還有……還有……哦!對焦,其實a7的對焦系統作為一台全畫幅無反相機來講已經很不錯了,有117個相位檢測點和25個反差檢測點,a7m2剛發售的時候官方說比a7有了30%的提升,於是有人猜測會不會是把a6000上面那個超一流的對焦系統搬過來了,事實證明……索尼還是挺老實的,宣傳4D對焦都不把a7m2給算進去。看完廣告我們還是來看看療效(通過「打地鼠測試法」可以看到a72的對焦速度比a7是有肉眼可見的提升,但對焦成功率似乎稍有下降)。找差別……繼續找差別……其實真挺難找下去了,CMOS還是那一塊,處理器也還是那一塊,畫質和功能也不會有什麼決定性的差異。那我們買a7m2多花了3000快,總不能就只換來操作提升吧?

那當然不是了,你看,a7m2不只更貴了,它還更重了呢!額,我的意思是這個。機身內置五軸防抖,真正的黑科技,我們就拿沒有防抖的a7和它對比一下(原理說穿了就一句話,通過CMOS的位移來抵消手的抖動,在鏡頭本身有防抖的時候,上下和左右擺動的兩軸防抖處理會交給鏡頭本身的防抖系統,所以不用覺得白花錢買了防抖鏡頭,而且這個時候防抖的效果要比五軸全交給機身來的更好。為了印證它的效果,我們的節目組專門租用了一處非常專業的測試場地。由專業人員手持錄製了視頻,可以清楚地看出防抖給視頻效果帶來的極大提升,而機身防抖+鏡頭無防抖的效果還是要比機身無防抖+鏡頭防抖效果稍差)。好消息是這個東西居然還沒怎麼影響a7m2的續航,保持了和a7幾乎相同的水平,壞消息是……a7的續航本來也不算好,按照CIPA標準大概300來張,所以出門還是揣塊備電吧。

說起五軸防抖這個東西,其實更多人會先想到奧林巴斯,em-5和em-1上面那個五軸防抖系統確實讓人印象深刻,而索尼剛好又是奧巴的大股東,所以各種陰謀論也就層出不窮。其實糾結這個都沒必要,千千闕歌其實是翻唱自日本歌曲《夕焼けの歌》,但這也不妨礙它成為華語樂壇的經典,這個五軸防抖確實非常好用,尤其對於一台高像素的全畫幅相機意義更是重大。它真正的問題在於把a7m2的重量從a7的400克出頭直接提到了550多克,這個重量已經十分接近佳能尼康的全畫幅入門單反,而且還讓它比a7厚了一圈,如果你以「微單」的便攜性標準來衡量a7m2,那它就顯得太大太重了一些,所以你看,我們又繞回來了——你獲得了優秀的防抖拍攝體驗,那就一定會在體積和重量上付出代價,一切還是得看你需要一台性能優異的相機還是一台輕巧便攜的工具記錄身邊點滴。

高感不錯,對焦出色,又有防抖,於是我們得出的結論是a7m2大幅提升了手持夜拍能力。照理說這幾個參數不錯的機器也應該有不錯的手持偷拍能力,可惜a7m2在快門上面功虧一簣了。a7上面那個吵得驚天地泣鬼神的快門完美地遺傳給了第二代,一摁下去嘩擦一聲,不知道的還以為自己勁使大了把裡面晶元按折了。開了電子前簾會好一點,不過也沒好哪去,比如你在路上看到一個奇葩,發現自己沒有長焦頭,想過去偷拍一張,結果還開著多幀降噪,然後就……就沒有然後了。聽快門聲音能聽到高潮的瘋狂器材黨請自動無視這一段。

最後是評價一台相機永遠也繞不開的一點,就是它的鏡頭群。這也是a7當年最大的命門。我們曾經說過,伴隨著一個新鮮的系統和平台成長是一件悲壯的事情,而現在到了a7m2這兒,情況看起來就好了不少。FE卡口的鏡頭群索尼栽培了一年多,現在大概是擠進能用這一行列了。算上蔡司小藍標,一共5枚變焦頭,9枚定焦,2隻廣角附加鏡,還有一個28-135的電影頭,看起來不算少了,想想當年a7不轉接連個超廣角都沒有。而且這些鏡頭素質也都不錯,基本沒有對不起售價的。但說實話離「豐富」還差得遠,售價也普遍偏高,隨便一隻55mm標頭水貨都要40張紅票起步。大三元,一個沒有,副廠鏡頭,也基本沒有,意味著不管你選擇什麼焦段,除了市價一千多的28-70套頭之外基本沒有什麼便宜的玩具能讓你練構圖。

單就這台相機而言,9000多塊的售價和其它兩家的全畫幅入門單反比,仍然有一定優勢,但加上鏡頭,你就又得在高質高價和廉價可玩之間做取捨。而且它們畢竟是全畫幅鏡頭,人類的科技還沒牛到能扭曲自然原理,想要覆蓋全畫幅的像場,又保持不錯的光學素質,鏡頭體積就很難做小。從近年的動作其實可以看出來索尼作為一個攪局者對FE這個系統相當器重,就想拿它作為自己的旗艦產品跟傳統單反拼正面,現在機身性能是趕上來了,差的就是高素質的扛把子鏡頭和豐富的選擇,不過這事也急不得,索大法加油吧。當然還有一群人根本不在乎這個,a7系列法蘭距,就是這個卡口到CMOS平面的距離很短,這個導致FE口鏡頭長度都不短,但如果你裝個轉接環,然後來個年代久遠的老鏡頭,那倒正合適。

比如這個,賓得smc 50 1.7,600塊錢的大光圈標頭,光圈環,在鏡頭上,對焦,也在鏡頭上擰,反正你裝機身上也不識別沒法自動對焦。總之就是讓你後悔花錢在機身上多買了兩個撥輪。如果你手裡有很多這種老鏡頭,只是需要一塊全畫幅數碼晶元和不錯的機身讓它們在數碼時代復活,那a7m2再合適不過了,這個五軸防抖系統接老頭也可以正常工作,只要進菜單選擇鏡頭對應的焦距就可以,調整範圍是8-1000mm,絕對夠用,夫復何求啊。

該到總結的時候了。說老實話,我喜歡a7m2,它和a7就像是今天心寬體胖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當年泰坦尼克號上的那個傑克·道森。發福了的李子已經沒有了當年的英俊瘦削玉樹臨風,但卻成長為了一位更成熟更從容的准影帝。或許還有這樣那樣的小缺點讓他和小金人失之交臂,但現在的萊昂納多無疑在表演張力上帶給了我們更多的驚喜,正如a7m2成為了一款性能強悍而全面的優秀相機。

愛否FView:帶給你最真實的產品體驗

微信:FView

微博:FView消費觀

FView reLife 高品質閑置寄售平台 http://re.fview.cn


作為a7用戶表示:

五軸防抖吊炸天(如果是奧巴的技術,那就連手動頭也能防抖,對於轉接黨來說太可怕)。

對焦應該就是a6000/5100的技術,話說用a7一年最鬧心的就是對焦,對不上的時候真心捉急啊,這個短板填上實在是好頂贊。

按鍵布局重新設計,增加了一個自定義鍵,不過我是覺得a7的操作對我已經夠用了。

比a7重了四分之一,加狗變基本上單手已經不能隨意玩耍了。

所以……有a7的同志還是等下一代吧。希望下一代能把體積和重量還原到a7的水準,加個全向翻轉屏和內閃就更好了。反正確定了一年一出的頻率,不怕等。


你們都說好,作為真正的A7ii用戶,給你們說說這個相機到底哪裡不好。

1.記憶卡槽很松。

不知道是我單台的緣故還是所有都這樣。因為設計在手柄上,抓機器的時候會自動按住所以影響不大,但真的是很松。。。。

2.雙滾輪手感不太好,很軟

滾輪轉起來沒有明確的斷落感,這可能是因為滾輪較小,再緊一點就不太好轉了。使用得時候曾有一次後滾輪轉了一半卡住,於是表現為曝光補償不斷往負方向跳,多轉幾下後才恢復。

3.曝光補償那個單獨的轉輪設計有點多餘。

因為已經有前後雙滾輪了,可以分別操控光圈和快門,這個單獨的曝光補償滾輪就顯得多餘的很。

4. C3放大鍵太遠

這個鍵真的太太太遠了,怎麼可以這樣鄙視姑娘的手小呢?按到AF/MF已經是極限了!!

5.據1米8的朋友說,手柄還是太小了

這個機身本身就小也是沒辦法的,誰讓你們手大呢?聯繫第四點就是手大手下都不讓你舒坦。

6.取景器的近視調整沒有0位標示

這讓戴眼鏡又有強迫症的小朋友很是糾結。

7.明顯沒有腦子的顯示屏和取景器切換

顯示屏和取景器切換隻有三種選項:自動,顯示屏,取景器

選擇自動,顯示屏還是會開得,可是要是選擇了取景器,顯示屏就會徹底關閉,什麼都要在那麼小的取景器裡面選,拍照是,回放是,連選菜單也是!!你這是致敬leica那個沒有顯示屏的數碼相機么?!

8.只能關機充電

如果用USB線充,就只能關機充電,不能帶著電線用,開機會顯示usb連接界面,而不是拍照界面。要帶電拍攝,必須買sony專門的線!而且這貨電量還不給力!買電池?這貨還不帶外置充電器!

9.手柄材質

手柄材質很奇怪,天氣潮濕會有粘粘的感覺,有點噁心。。。

更新:已經確認手柄膠質材料在一年後開始脫膠,這質量太差了

10.自動iso快門下限不能調整

11.原廠電池放著貌似會有自放電現象,每次出門前要作很多準備

--------------------------------------

暫且先說那麼多,想到了再填坑


SONY, 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


防抖、可邊充電邊拍照、多了一個自定義鍵,波輪手感更好了。遺憾的就是控噪上沒有升級。我覺得一款數碼相機最關鍵的部分就是控噪和對焦,如果這兩個地方不升級那機器升級的意義不大。


簡單的說,算是相當的令人失望.

我原本是RX1+M9+一系列M口leica頭的用戶(21SEM, 35cronA, 50luxA, 50noctiA),因為上不起M240,一直惦記一個高感好可以轉M口頭的全畫幅機身.之前就進了NEX5N轉接,所以從A7還被稱為全幅NEX的時候就持幣待購,發布後第一時間買進來.後來又陸續進了FE55和FE24-70/4,以及ZA135/1.8和與之配合的LA-EA4.考慮到這些經驗,算是個有資格發言的A7用家了.

那麼一路用下來,A7讓我最不滿的是對焦不靠譜,尤其在FE55上.精度尚可,但速度和對焦成功率都相當令人不滿,和幾乎不能用的RX1的AF比也不過是略好.用來抓拍親朋家的小朋友,基本上不要想能抓到剛好的瞬間.

其次,是轉接廣角旁軸頭時的紅移問題.

再其次,是和RX1相比,無論A7還是A7R,做工都沒那麼用心.但無論如何,相機么,幹活第一位,能幹活就算不那麼精緻也沒啥.

好的地方,雖然體積和RX1比還是大不少,但比單反系統小很多了,也輕得多.電池續航可以而且便宜(和NEX通用),翻轉屏很方便,wifi很方便,內置的很多電子功能做的也貼心,比如全景和多張曝光合成等等.而且因為短法蘭距,轉接各種器材都方便,比如我同時還利用FE-F轉接環來轉接nikon的ED82A fieldscope,可以實現35mm等效1500mm的超長焦進行拍攝.

同時,我還用過幫朋友買的後來發布的A6000,可以說對AF系統非常滿意.我已經做好的打算就是如果A7二代的AF水平和A6000持平,那麼就出掉手裡的5d3+24-70ii+70-200ii系統,完全轉投sony家.

可結果呢?加了個防抖.這玩意或許不容易實現,可考慮到A7本來高感表現就很好,而轉接鏡頭本身又是大光圈/超大光圈,本來就不咋需要這功能.

反過來,最需要提高的AF,居然從press release來看沒有質的提升,尤其是明明從A6000來看SONY手裡是有更好的技術的.

說明什麼?說明SONY開始像CANON/NIKON這樣不把最好的東西都扔出來,而是一點點吊消費者胃口來擠牙膏下放好的技術了.

之前無論是進RX1,還是A7,都覺得這點是SONY最厚道的地方.就算做不好,也是因為sony作為後進能力不足,態度是沒的說的.結果現在也變得這個操性.

這實在讓我的愛少了不少.

最後再多說一句,本來上微單就為了輕小,A7的體重尚能接受,到了A7II又多了一百多克,這是什麼情況?!


上個月 剛買了 a7 套機

買了就降價了1k多

現在 a7-2 馬上就出了。。。。怎麼評價????

除了 欲哭無淚 還能說什麼~~

打算 等 a9 什麼的上市 再換機身了,現在即使有錢 也先買鏡頭了


索尼大法好,退佳入索保平安。


有些比較實在的提升,比如五軸防抖,還有操控。五軸防抖非常實用,如果實際效果是三檔的話就意味著在相同的光圈下,感光度從3200降到400,畫質提升巨大。

但同時比較噁心的一點是,感測器的寬容度居然比A7有明顯的下降,不知道是不是防抖機構造成的。


性價比最高的全畫幅機身!


入手A72一年多,還在學習,不過遇到兩個比較鬱悶的問題,一是對焦慢,尤其是大光圈下拍近物,目標明明在畫框中間,愣是對不上。。。。。。二是手機遙控的時候照片的格式竟然自動改變了,本來是raw,一用手機遙控就變成了超精細格式的jpg,畫質下降一大截,不知道是不是內置軟體的原因,浪費了我N張好照片,心都碎了。


已用,爽哭。因為續航的原因買了原廠手柄雙電走起!


索大好


推薦閱讀:

單反與手機相機的區別?
如何經營一家攝影工作室?
加了後期的照片還能被稱為「照片」么?這和畫作有什麼區別么?
攝影師經常上哪些網站?
如何選購照片印表機?

TAG:攝影 | 相機 | 微單相機 | 索尼Sony | 索尼alpha單反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