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直聽人說建安風骨,究竟建安風骨(或建安精神)是什麼?

讀不完的三國


生處亂世,建功立業,彪炳青史,是謂慷慨。時局艱險,興亡倏忽,朝不保夕,是謂悲涼。建安風骨,存於漢鼎傾頹,三國未定之時,昨日千軍易辟,今日冢中枯骨,道盡慷慨悲涼!毋復言!


吶 說一說我的理解吧

建安文學指的是漢末黃巾起義(184年)到魏明帝太和六年(232)曹植去世。(曹丕繼位以後把年號改為黃初了)主要的詩人包括三曹和建安七子,還有女詩人蔡文姬等。

建安風骨是建安文學的標誌,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離亂,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這一時期文學大多反映在亂世之中渴望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和人民苦難的時代風貌,慷慨多氣。我覺得建安風骨不只包含這種宏大高遠、雄健遒勁的藝術風格,也代表了寄寓在這些文人身上的慷慨宏大的個性氣質。

"風骨"的概念最早是劉勰提出來的。他說"《詩》總六藝,風冠其首,其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乎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劉勰的比喻十分玄妙了。通俗理解呢,"風"是一種可感不可見的東西,大致是指詩中的情啊韻啊這些。"骨"是可見的,比如文辭等等。如果把"風骨"放在人身上來說呢,"風"就是這個人的氣質和精神,"骨"就是他的骨相和皮囊。曹操的詩骨直悲涼、質樸慷慨,以"風"為勝。曹丕便娟婉約、清麗華美,以"骨"為上。曹植是建安文學的最高成就,基本可以做到風骨相協,即"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建安時期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意境宏大,筆調朗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徵,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


推薦閱讀:

如果郭嘉不死,三國會不會被曹操統一?
「在野武將」是什麼?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人名字絕大多是都是單字的呢?
陸遜為何會捲入東吳太子之爭以致身死?
魏延是否真的想造反?

TAG:歷史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