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雪國列車》?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071441/
離我們越遠的,才是我們渴望得到的。
影片中,總共展示出18節車廂,按故事發展,從最後到最前分別是:底層人居住的車廂 → 監獄車廂 → 軍隊車廂 → 製造食物的車廂 → 砍人車廂 → 水源車廂 → 植物溫室車廂 → 水族館與生魚片壽司的海洋生態系統車廂 → 肉類車廂 → 學校車廂 → 牙醫裁縫商店車廂 → 餐廳美容院車廂 → 游泳池車廂 → 桑拿房車廂 → 酒吧夜店車廂 → 吸毒車廂 → 引擎車頭。
一個疑問一直在我腦中。從常識來判斷,孩子、學校(教育)為何不安排在靠近車頭的地方?孩子、未來、希望難道這不該是最優先被保護的嗎?但為何卻排名在享受與放縱之後?
我們每人心中都有一列火車,離你越遠的車廂,才越是你追求的目的,離你越遠的車廂,才是你真正希望得到的。。
革現階段的命,還是革未來的命?
承認吧,包括我自己。我們沒有那麼高尚。我們追求奮鬥的動力,只是對比當下慘淡的物慾。關於電影的評價我寫在之前如何評價奉俊昊的答案里了。
如何評價奉俊昊?只是看到 @張維重 和 @羅登 的答案,突然想感嘆幾句題外話。
那麼多人嚷嚷著快拍《三體》,覺得故事我們有,錢我們有,技術可以花錢找好萊塢買。而事實上時機完全不成熟。《雪國列車》在文化跨度的局限和塑造架空世界上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就是我覺得為什麼現在不能拍《三體》的原因。請摺疊。這並不是一部科幻電影,也不是一部「反烏托邦」電影。
前者容易看出來,環遊全世界的列車,永動的引擎,自給自足的生態科技,只是承載主題的背景而已。導演甚至連懶得將火車設定打磨得嚴謹精緻一點。挑科幻硬傷的同學,你們辜負了導演的一片苦心啊。
《雪國列車》整個敘事都是按照「反烏托邦」的經典模式展開的,但我們不能就此認為這是一部反烏托邦電影。
反烏托邦社會中是"理想社會"的反面和對照,但是在雪國列車上,理想社會並不存在。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是必然的,它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處在一個可以不斷拓寬的生存環境中。可以想像,如果人類的始祖沒有發明用火的方法,讓我們得以征服黑夜,或者他們沒有發明出獨木舟,讓我們可以衝破陸地的封鎖,我們今天的文明形態將不復存在。
或許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假設,在環境恆定的情況下,人的總體自由也是恆定的。這個假設的一個令人不安的推論是,只要存在人性的弱點,在人的總體自由恆定的情況下,人的受壓迫和異化就是必然的。
如此一來,我沉痛地意識到,雪國列車中存在的秩序,無論是自發形成的(乘客一窩蜂用上列車,搶佔能搶到的最好位置),還是由恩主設計出來的(電影里那樣憑票上車,對號入座),總會發展到一個糟糕的穩定狀態。導演還提醒我們,列車周而復始的行程並不安全,鐵軌上的積雪、一場大雪崩以及老化的零件,都會威脅到列車。可以預想,隨著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車上的文明程度只會繼續惡化。
同樣,威爾福德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老大哥」,他並沒有剝奪民眾選擇的權利,因為只有他和吉列姆清楚事實上沒有選擇。威爾福德所做的,只是盡量維持引擎的運轉,確保列車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不至於崩潰。政治學上有個概念叫「必要的惡」,威爾福德是惡的,但卻是必要的。
柯蒂斯和威爾福德,表面上看處在烏托邦社會的兩極,但他們各自的激進和保守在精神上卻有內在的親和力,所以威爾福德和吉列姆一致認為他是接管列車的最佳人選。
回到影片的主題,我認為,這部片真正想討論的,是人與客觀世界的關係。
影片開頭,世界各國為了控制被自己糟蹋的氣候,像大氣中釋放了CW7氣體。這代表了處理人與客觀世界關係的第一種方式,就是人對客觀存在的絕對控制和征服。幾行字幕匆匆交代了後果——文明和物種通通被毀滅。
威爾福德和吉列姆代表了另一個極端,他們將列車視為神聖而不可冒犯的,不惜用威權、洗腦和殺戮來維持列車的正常運轉,這代表了處理人與客觀世界關係的第二種方式,就是人對客觀存在的絕對服從和適應。正如上面談到的,這種方式將以文明的持續退化和人的異化為結局。理想的雪國列車只是一個會跑的蜂巢而已。
韓國工程師在影片中作為攪局者出現,只有他一個人的目光超越了列車,他第一個看到了積雪逐漸消融,發現了重返外部世界的可能性。可以說南宮民秀是一個先知,是盜火的普羅米修斯的化身。他代表了處理人與客觀世界關係的第三種方式,就是拋棄舊世界,發現新世界。
我不能同意 @負二的觀點,韓國人並不是正義的化身——不是威爾福德,不是柯蒂斯,而是南宮不顧後果的暴烈行動,導致了列車的覆滅——舊世界被摧毀了,可是新世界未必如想像中美好。
三種方式在現實中都能找到與之相對應的人:貪婪的能源巨頭、極端環保主義者、將征途永遠指向星辰大海的冒險家。奉俊昊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站在造物的立場上,審視,而不是審判。
剛剛跟同學推薦這部片,他讓我概括一下劇情,我想了一下告訴他:
「這是一個硬座斗軟卧的故事。」- 這是一部政治隱喻電影,想看科幻、動作、懸疑等待的觀眾,要失望了。也請不要以這些類型片的角度來評價它。
- 電影的設定,就不要吐槽了。看了一圈下來,很多人的欣賞水平很堪憂,不懂得區分藝術真實和客觀真實。任何文藝作品,有的是貼近客觀世界的,有的是天馬行空的。就好比繪畫里,有寫實的學院派,也有普通人看不懂的立體主義。重要的是領會作者要表達的意思,而不要太過苛求其表現的世界到底是不是合理。按照上面一些人的說法,卡夫卡的《變形記》就是一爛作品。
- 奉俊昊的電影,很喜歡夾塞政治的東西,這次他算是找到一個地方來表現一番。從結果看,不太好,想把說教和商業結合起來,需要很高明的講故事的手段,這次他沒做好。
- 這部列車,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映射,但被變形處理過了,客觀環境極端惡劣,矛盾空前激烈。我覺得導演想借這個高壓鍋社會,來探討一下革命的問題。比如,底層民眾發動的革命到底如何。由於自身起家底層暴力革命,我們的教科書對所有類似的革命都是比較美化的。事實上,這類革命的過程往往醜陋不堪。還有,結尾那個到底炸不炸,反映了對革命本質思索,你到底是為什麼要革命?這當中的代價你願意付多少?到底是生存重要還是尊嚴重要?……這些問題,其實沒有絕對的答案,留給觀眾自己思索,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 總體而言,你要是不喜歡政治隱喻,那這部電影其實沒多大看頭。
雪國列車不是一部「反烏托邦」電影,而是一部「反反烏托邦」電影。轉來我很久前深夜看完電影臨時寫的一個影評(後來了解該導演的政治觀點,更加讓我相信自己的理解):
標題:雪國列車的馬列主義解讀
雪國列車這部電影,本人給它打十分。
倒不是因為本人認同該作的全部價值觀,而在於它極為藝術化、戲劇化,充滿濃烈情感的表達手法。
這些話不多說了。接下來解讀一下這部電影的各種政治隱喻。
一、列車
毫無疑問,列車隱喻著人類歷史上的一切階級社會。電影劇情對這個隱喻已經展示地比較直接了,從車尾到車頭:
*尾部車廂,象徵著階級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最為凄慘,也最具GM性;
*蛋白質塊生產車廂,象徵著給底層社會提供生活最底保障品的最下服務階層; *維護列車秩序的軍隊,象徵著國家的暴力機器,他們在最底層的邊緣; *植物區、水族館等,象徵著技術勞動者的中間階層,相對於底層而言待遇稍好,但對社會變革無所適從,他們既服從於統治階級的權威,又對底層勞動者懷有同情與恐懼; *高級乘客車廂:象徵著腐朽的統治階級,越往車頭走,墮落地越徹底 *引擎車廂:象徵著階級社會最高統治者,一直控制人類社會方向的最少數這些隱喻展示地已經很直接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電影高潮部分的一段台詞反而過於直白:「這列車就是世界,我們就是全人類」。如果講究留白的美感,不用這麼直白
關於列車的第二個隱喻,「方舟」哲學,這個後面再講
二、列車的暴力機關
在電影中出現的列車統治機關,象徵了階級社會中幾種代表性的專制暴力。
例如最開頭出現的士兵,完全按照美國大兵的形象打扮。其實很多裝備細節都是多餘的,如此形似的形象,就是映射現代資本主義「民主社會」里的暴力機關。
注意一個細節,那些大兵在執行秩序時,對婦女會說「mam」,女士,用詞還顯彬彬有禮。和接下來的暴力相比,之前的偽善昭然若揭。這就是暗示現代民主社會裡名義保護人民,其實是捍衛階級社會秩序的國家機器。
那個戴眼鏡,口含假牙的女頭目,形象打扮讓人一看就聯想到1984。這個形象毫無疑問,是影射所謂「斯大林主義」下的極權官僚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作者的政治傾向或許更偏向托派和第四國際。不過,從此引發的理論派別爭論,無法掩蓋這部電影自身的GM性。
水源車廂前的蒙面軍隊,則一看就讓人想到當代的極右納粹民族主義者,軍國主義(注意蒙面人還用日語喊了萬歲),以及各色法西斯。用的武器也充滿了血腥和殘忍的意味。他們當然象徵著歷史上極右的極權暴力統治機關。
從美國大兵,到極權官僚,到法西斯屠夫,這個排比順序,揭露了作者對階級社會偽善的認識。階級社會的秩序是第一位的,底層的勞動者反抗越激烈,統治階級的偽善面具就私下越多,他們的本質是極右法西斯式的。
三、人名
我個人確信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有符合西方歷史文化的隱喻。但個人知識太差,說不出內在的聯繫來。這裡就跳過
四、老人導師吉列姆
老人吉列姆的形象,與托洛茨基非常相似。在電影中隱喻的是GM先知。
圍繞吉列姆有兩個關鍵故事,一個是割肉飼人,一個是他和列車發明者wilford是好朋友。都需要詳細解讀。
五、導師吉列姆和列車長是老朋友
先說老朋友的問題。社會GM的先知,馬恩,自己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甚至本身就是統治階級一員。最早研習的絕大部分思想,都是統治階級用於維護統治的工具。他們本該是統治階級在底層群眾中最直接的宣傳工具。
吉列姆和wilford是老朋友,就是這種關係。此外,列車長說老吉列姆經常和他長談。這個是符合歷史的,因為GM的先知很大一塊的精力用在與舊的統治階級哲學和理論對話、辯論,比如資本論。
六、吉列姆走向GM的新生
老吉列姆從列車長的協助者,變成GM的先知,有一個關鍵點,就是他割下了自己的肉讓別人吃,以此來阻止尾部車廂的自相殘殺。是人民的痛苦,尤其是孩子(象徵著人類的未來),讓他覺醒了。割掉自己手臂,絕對不是計劃的一部分。
這特別像恩格斯。恩格斯本來是工廠主的兒子,當初讓他去工廠是為了學習管理技術。可恩格斯親見工人的苦難,反而成長為堅定的GM者。
此外,托洛茨基本來也是富農的兒子。他看不慣父親對僱工的剝削,萌芽了GM意識。當然,毛更為典型,毛自稱第一個GM的對象就是自己資產階級的父親。
七、周期性的GM
列車長wilford說,自己和吉列姆老朋友商量好,讓他到列車的車尾,定期煽動GM。利用GM來削弱底層和上層人口,使列車保持平衡。
列車裡周期性GM的隱喻,直觀地象徵著階級社會裡周期性的社會危機。
列車長GM周期性的解讀,也恰恰是剝削階級自己對GM的解讀。許多anti-revolution理論,尤其是馬爾薩斯主義為代表的統治哲學,就把歷史上的社會危機和GM,解釋為人類發展過剩,而生產力不夠,導致的混亂(chaos),是混亂(chaos)而不是進步(revolution)。這種混亂削減了人口,也削減了與生產力的矛盾,從而又讓社會重新回到穩定,當然是階級社會秩序的穩定。
而馬克思主義看待經濟危機,卻認為是剝削的直接結果,社會不公平,尤其是經濟上的不公平,導致經濟危機周期性發生。
八、列車長送出的紙條
電影中,列車說自己是周期性GM的締造者。這個隱喻恰恰是符合現實的。在階級社會裡,無論是天災還是經濟危機,剝削階級的最高層其實都是看到了危機的發生的。他們不去試圖阻止危機,他們的選擇是利用危機本身牟利。糧食饑荒時有投機倒把,股票跌落時可以唱空,金融危機時進場抄底,戰爭中倒賣軍火等等……
他們不僅掌握了更多的信息,看到了社會危機的到來,還會想盡各種辦法在社會危機中獲取更多的利益。
在當代陰謀論中,更是有一種觀點,認為統治世界的極少數寡頭們,策劃製造一系列的災難事件,讓全人類人口下降至五億左右以維持他們窮奢極欲的生活,也不至於讓地球環境滅亡。
電影中一個貫穿的謎團,就是在蛋白質塊中的紅紙指令究竟是誰發出的。結局告訴我們這反而是列車長親自發出的。
九、老吉列姆利用紙條掌控GM的節奏
按列車長的說法,吉列姆是知道GM背後的目的。他如果不是與列車長合作實施陰謀,為何還要按紙條的指示指導GM,而不是揭露它呢?
這個隱喻恰恰符合馬克思主義的GM原理。剝削統治階級知道社會危機、經濟危機的來臨,把溫和的反抗當成減壓閥,同時當成剪羊毛的重大機遇。但同時,對底層勞動者的GM者而言,也只有在經濟危機、社會危機的關鍵時期,才迎來GM的高潮機遇。因此吉列姆覺醒了之後,也是要偽裝成和列車長配合,以促成GM的。即便以犧牲為代價
十、老吉列姆的兩重性
這種對GM的污衊,主要的論據就是歷史上不成功的GM。這個也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一個前提和對立面。在馬、恩、列之前,gm的意識分為兩種,一種是奴隸翻身做奴隸主,農民翻身做皇帝(後面會詳細分析)。另一種是有限的鬥爭,典型代表是工聯主義等。這些鬥爭雖然也轟轟烈烈,但只是爭取底層個人的、一時的利益,卻不能顛覆階級社會的根本秩序(不能打碎列車)。客觀上反而成為統治階級的幫凶。
馬列主義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就是反對工聯主義、修正ism、社會GM黨、費邊社、墮落後的社會黨國際等等。這些派別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第二國際的社會民主黨。
這些思想或者主張用溫和的反抗,爭取統治階級的讓步;或者主張盲目的恐怖主義,以發泄對剝削統治的仇恨。但都不懂得重建新秩序的必要性。
老的吉列姆,就代表這類GM者,同時也是列車長(最高統治階級)的協作者。更具體一點,他象徵著馬克思恩格斯等先驅創建的社會民主黨。所以吉列姆稱自己「I am the shadows of shadows」。
吉列姆被殺,也是很有趣的隱喻。列車長說他沒能控制住GM的步伐。這也隱喻了當代社會黨在階級社會裡的地位。他們代表底層群眾,在社會危機爆發時進行有限度的鬥爭,此時他們的地位是得到統治階級認可的。一旦社會黨變得更富GM性,就會被統治階級視作背叛者,無窮的扼殺。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作為社會民主黨中最進步的領袖,在旗幟鮮明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人槍殺,非常相似。
十一、老吉列姆和新領袖柯蒂斯的關係
社會民主黨由於理論的不夠徹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了反GM力量。但另一方面,社會民主黨也孕育了ccp.。後來的以列寧為領袖的俄國ccp,最早也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一派(布爾什維克)。
精英化的社會民主黨孕育了群眾性更強的ccp,這和電影里老吉列姆培養的男主角柯蒂斯的過程是一致的。相比於老的社會GM黨,列寧式的ccp更主張吸收勞動人民中的進步者,尤其是工人中的進步者加入。
領袖從吉列姆向柯蒂斯的過度,也隱喻著社會GM從精英知識分子主導,向底層人民自己主導的GM進化的趨勢。
柯蒂斯最後的決斷讓他徹底超越了老吉列姆。新的GM者不僅站立在他們肩膀之上,還要以相反的方式超越他們,不再成為最高統治階級的協助者。
十二、柯蒂斯的原罪
到電影的末尾,我們知道,柯蒂斯在剛上車陷入饑荒後,是吃過人的。他甚至知道嬰兒的味道最好。這是柯蒂斯內心最深處的原罪。
這個恰恰是對階級社會最深刻的分析和揭露。在一切階級社會的最頂層,人民過著最為窮困窘迫的日子。天災人禍之後,人相食的悲劇是切實發生過的。電影中的人相食是一個特彆強的隱喻,在人相食之外,底層社會的窮人們也陷入互相欺詐、搶劫之中。用劣質的食物騙錢,搶劫,偷竊等等。
權貴階層以此來批判最底層。用教育車廂小孩的話說,他們是吃自己拉的屎的豬。可別忘了,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剛一上車,士兵就收走了我們的全部財物」。這才是人相食的根本原因。
而底層勞動者臟、亂、差,互相爭鬥的悲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剝削階級對把底層剝削到無法生存又無力反抗的地步。底層的人民往往陷入不去掠奪其他窮苦人,自己就會死的道德絕境。而與此同時,剝削階層卻過著富裕的生活。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而底層社會人相食的慘劇,是靠最早一批理想主義者,以割去自己的肉來保護他人的方式終結的。他們的大無畏奉獻精神,讓底層人的人性覺醒,從而學會團結起來而不是互相爭鬥,共同反抗階級社會。
十三、柯蒂斯說,要奪取列車的引擎
柯蒂斯認為過去的GM者不夠成功,是因為他們走得不夠遠,沒有去奪取引擎。他要下決心奪取引擎。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隱喻。引擎就隱喻著國家的最高權力。
前面說過,歷史上代表底層群眾的反抗者分為兩種,一種是溫和的反抗者,他們的錯誤就在於「沒有去奪取引擎」;另一種反抗者,他們的明確目標是「奪取引擎」。在馬列主義的譜系裡,奪取引擎意味著「無產階級專政」。社會民主黨、形形色色的其他反抗者(尤其是資產階級與小資民主黨派),和ccp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是否試圖「奪取引擎」,用暴力GM實現無產階級專政。
十四、柯蒂斯最後也沒有奪取列車的引擎
這個隱喻暗示了社會主義最核心的爭論點,對待「國家」的態度。馬克思他們寫的「法蘭西內戰」,和列寧的「國家與GM」,要點就是講述這樣一個道理。對無產階級而言,奪取國家到手之後,它本身就成為最大的禍害。必須要打破國家機器,使它進化到新的形態
電影中的隱喻非常精妙。當柯蒂斯終於走到列車頭部的引擎車廂時,他才看到了全部的真相。所有人都依靠這個列車在生存著,「我們都是這量列車的囚徒」。只有保持列車的前進,同時保持列車內「生態系統」的均衡,大家才能生存。更殘酷的真相是,列車的零件損壞了,要讓列車繼續前進,必須要靠尺寸合適的小孩子做機械化的奴隸去維護它的運轉。
當柯蒂斯終於走到列車的頭部時,他才發現即便控制了列車,也永遠無法改變列車的黑暗秩序。這就相當於GM者爬到社會最頂層時才看見的問題,舊的國家機器要延續下去,他們就必須做新的剝削統治階級,不是去終止階級社會的秩序,而是維護它繼續運行下去。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無不如此。即便是ccp領導的社會主義GM,也許多都走向了修正ism,讓階級社會復辟。所以列車長才如此自信滿滿地說服柯蒂斯,要讓他做列車新的領導者,就像讓農民起義的領袖做新皇帝,或讓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去做新的壟斷剝削階級一樣。
十五、雪國,列車,方舟
現在要再次介紹列車這個隱喻的更深層含義。世界陷入雪國,人類大部分滅絕,只能生活在一個賓士的列車裡。這寓意著人類社會的起源。原始社會更早的時期,人類是在一個叢林法則的世界中生存。他們組建了國家來保衛自己,獲取資源繁衍,以及改造周圍的環境。
當階級社會出現以後,剝削階級最大的統治意識形態就是這樣:世界是一個難以生存的世界,而國家是全人類共同生活的「方舟」。一旦打碎了國家,如同打破了方舟,所有人都要滅亡陪葬。這就是影響最深的anti-revolution理論,讓許許多多的人無論自己生活多麼慘痛,卻不敢顛覆整個秩序,害怕連被剝削的人生都在亂世(chaos)中失去。
這種共同體關係,電影中用非常戲劇化的場面來表達。就是列車通過葉卡特琳娜大橋,度過新年時,廝殺中的雙方居然停止砍殺,集體倒數,歡呼「happy new year」。如此超現實的畫面,就暗示著階級社會中用國家興衰來綁架被壓迫的人民,以此來維護階級社會的「秩序」。
十六、環形鐵軌
環形鐵軌暗示著歷史周期率。既然毀壞引擎導致人類的滅亡,而保護引擎又意味著GM者稱為新的統治著,就說明用我國的話說,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環形鐵軌遍布全球,隱喻著如果不打破列車本身,GM也無法改變階級社會,周而復始的歷史,將是全人類所有文明的共同的宿命。暗示GM的唯一出路,不是奪取引擎(政權)而已,而是打破列車(階級社會)本身。
十七、凍死的七個人
凍死的七個人是最早GM的一批人。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在冰雪天地下生存,然而卻凍死了。這隱喻了第一批試圖走出階級社會的先驅。而他們的出逃與凍死,直接隱喻了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之所以失敗,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下,是因為他們既缺少科學的理論指導,更缺乏建立社會主義的客觀條件。
而這個「客觀條件」,在電影里表現為冰雪終於在逐步融化,而隱喻的理論概念,當然是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里,正是到了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時代,才使得科學的社會主義真正能夠實現。這樣的觀點寫入了ccp宣言。
包括柯蒂斯在內,面對這個預言(韓國人想要炸掉列車的門),第一反應也是你瘋了吧?這隱喻了在打破一切階級社會的科學社會主義預言面前,舊時代人們的驚訝和不敢相信。
十八、列車長
列車長最早是賢人,最偉大的人,他預料到雪國的來臨,並建造了永動引擎的列車,拯救了許多人。列車長隱喻了國家的起源,他也象徵著人類文明最早的賢者。然而這些最初的賢者,卻慢慢演化成了階級社會的最高統治者,蛻變成了剝削階級。如果放在中國歷史上,列車長則是伏羲氏、包犧氏、軒轅氏、神農氏等。直到大禹治水之後,他的兒子成了夏朝的第一代君主,從此國家不再是天下為公,而是為了統治階級的一己之私。
而統治階級最終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構建、維護一個階級社會,使之變成了全人類的牢籠。
柯蒂斯越來越深刻地了解列車和歷史之後,對列車長陷入兩難情緒,也象徵著這樣的疑問:最有利於人民的領袖,蛻變成了剝削壓迫人民的罪魁禍首後,怎麼辦?
十九、破壞列車
列車意味著階級社會,鐵軌意味著周而復始,永動的引擎也意味著永遠的剝削秩序。GM變成了屠殺人民以實現「生態均衡」的工具。最終要打破這個周期率,不是靠奪取引擎,而是靠破壞整個列車。這當然就隱喻了從ccp宣言,法蘭西內戰到國家與GM中的最高理想和唯一出路,改造國家機器,終結階級社會。
破壞列車造成的後果,是遭遇雪崩而車毀人亡。在馬列主義的視角里,這當然是一個很悲觀的論調。一定會引發影迷們的討論:該GM,還是放棄GM?
但主角柯蒂斯做出了他的選擇。當他了解大部分真相時,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中,不知道自己是否要去維護這個殘酷至極的剝削社會。但他看到孩子被當成零件奴役時,被毒舌蒙蔽的良知徹底覺醒了,為了保護孩子,不惜造成列車的覆滅。
這是柯蒂斯的選擇,隱喻了ccp人GM精神的源泉和堅決性。這種最徹底鬥爭精神總是與被剝削壓迫最深重的階層同在。中國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句名言:「日曷喪,吾與汝偕亡!」
質疑這個結果的觀眾,最好也思考一下《三體》中的一句名言「給文明以歲月,還是給歲月以文明?」
二十、關於結局
結局帶有強烈的末世情懷和宗教色彩,反映了作者的悲觀面。這點是本人比較不喜歡的。
二十一、其它的一些隱喻
電影中,GM者藏起武器,害怕給小孩不良的印象;而特別和藹可愛的懷孕女教師,卻當著學生面悍然拔槍殺人。而分發新年禮物貌似慈善的仆佣,其實是大屠殺的執行者。這兩個隱喻的意思不言自明。
電影中,兒童象徵著人類的未來。有三種兒童,一種是底層勞動者中倔強生存的兒童;一種是權貴階層被深度洗腦的兒童;第三種是最終被當成列車零件,機械化地維護階級社會秩序的兒童。這也象徵著人類的三種未來。
導師吉列姆是因為兒童而覺醒,他割去了自己的手臂作為贖罪,走上了徹底GM的道路。遙相呼應,柯蒂斯最後也是為了保衛兒童而徹底地GM了。
火在電影中有許多次應用。一次是照亮黑暗的火炬,一次是點燃炸藥的火種。它的意義也是不言自明的。《無人區》的一句話特別適合用在這裡,「我認為人類和動物的區別不是放棄自私,而是人類會使用火」非常遺憾的一部電影,觀賞結束齣電影院的心情和看完朴贊郁的《Stocker》一模一樣。
要不怎麼說呢?西方文化的東西,不是東方導演輕易能玩的。這種反烏托邦題材,以我有限的觀賞廣度來看,東方還真的沒有過。反體制,反烏托邦,恰恰是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式的產品,東方導演來處理,就算你的電影手法再牛逼,從小的教育和思維方式限制了發揮。最大的特點就是,這部電影特別啰嗦。
人家西方類似題材的電影用幾句話說清楚的事情,奉俊昊非要說上一大段,前後有好幾段這樣的戲:梅森部長關於「人應該有自己的位置」/鞋和帽子一大段,此段一看就是剛開始玩西方話語語境導演的心態----這麼酷的台詞,多拍點吧。還有Ed Harris最後的那一大段,這都是沒有必要說那麼多的,因為這些所謂的「體制化」、「平衡「、」反抗者實際上就是施暴者「、等等,都是西方類似電影玩殘了的東西,看的時候,我真有點覺得Ed Harris是不是有點捉急啊,這種類似的台詞早在《Trueman Show》裡面講過一遍了的。還是不自信和新鮮感的問題,怕觀眾不明白,怕台詞沒說清楚,怕觀眾看不出來深刻,這都是很能理解的毛病。
論電影技巧而言,我也是感覺沒有什麼驚喜,殺人之前弄條魚的橋段,真是感覺為了設計而設計,耍酷專用,運火那一段,充滿了設計感,有點硬來的感覺。那一群帶黑毛線帽子的打手,哎,怎麼說呢,一點也不酷,沒有製造暴力機器的感覺。
反正,動作場面強差人意,沒有聊的興頭。邏輯上其實硬傷也比較多,始終不明白,全世界的人都凍死了,那環球一周的鐵軌早就應該殘破不堪,這十七年來為啥一點事都沒有?
大Boss輕易被一拳撂倒,毫無還手之力,手下肥胖金髮玩尺子的女秘書沒有存在感,宋康昊的角色看不到太多內心,既然是自己設計的火車系統,為啥通道門就用電線搞定,出去的門非要用炸藥?男主角最後目瞪口呆有點沒到位……好萊塢拿手好戲的小人物出彩這種特點,此片完全沒有,小人物還就真成了小人物……
劇本在許多方面是存在問題的,也許是我們對好萊塢式的敘事和世界觀太熟悉,都火眼金睛了。
我在想,諾蘭拍會怎樣?馬丁拍會在怎樣?斯科特拍會怎樣?芬奇拍會怎樣?門德斯會怎樣?如果說好萊塢導演拍東方文化浮光掠影,得不到精髓,那有理由相信,東方導演去拍西方文化語境電影,即使貴為奉朴二人,也不能創造奇蹟。唯一能兩邊都橫跨的,也只有Kurosawa了。很多精彩,很多遺憾
《雪國列車》的故事近似基於模糊背景下的一種極端射會試驗,被鎖在鐵罐頭車裡的微縮人類世界,擁有階ji與不公,也需要在發展與空間的掙扎中獲得一種所謂的「平衡」。這樣的世界構架於設定似乎在《飢餓遊戲》等類似電影中也有翻版模子,但是《雪國列車》中所瀰漫的黑色和怪異誇張氣息在科幻片算是少見,而其中所包含的宏大命題,也給這個添加了故事更多的負重感,相對於習慣娛樂化、展示化的商業大片,《雪國列車》給影院添加的是幾份需要思考的沉重黑色感。人類自身的階層矛盾、生產與發展空間的掙扎,長期以來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向前發展,而《雪國故事》里的世界構架,便是濃縮誇張化的一個人類微縮模型了,能不能在兩個小時內保持個人風格下又做到知微見著,引申出宏大的命題,對於好萊塢首役的奉俊昊確實是一次挑戰,雖然在此之前他一直很擅長刻畫人物心理,並在此中表達出深刻的命題。此次在《雪國列車》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奉俊昊非常個人風格化的展示,也能明顯看出他在好萊塢體系下的水土不服。從科幻電影的角度來說,《雪國列車》確實是一次非常大膽出色的嘗試,但是基於奉俊昊之前的作品來說,《雪國列車》雖然在技術上得到大幅提升,但是在內容上似乎喪失了些奉俊昊之前的敘事水準。
《雪國列車》結尾部分的倉促和急燥表現得較為明顯,在漫長出色的鋪墊後,迎來一個不怎麼出色的結尾讓人較為沮喪,整個故事的濃烈政治寓意在埃文斯最終曖昧的姿態中變得缺乏力量,而結尾的孩子女人的古典科幻尾巴也顯得有那麼點俗套和蒼白,這預示著希望和信心的象徵有時候是最好的東西,但是也經常讓人感到厭倦。奉俊昊個人對於電影的掌控能力和技巧讓這部電影的漫長鋪墊和小高潮變得非常具有含金量,他濃烈的個人風格和執導能力在這部好萊塢電影中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表現,《雪國列車》可以被當成是一部可以反映導演功力深厚,但是電影本身不足夠完美的嘗試性作品。竊感此片在構架和概念上的缺憾最終影響到了此片的最終效果,雪國列車世界構架和概念上的模糊、清晰的處理尺度把握得並不合適,導致邏輯瑕疵眾多,而這最終反映到了人物的塑造上,奉俊昊在《殺人回憶》、《母親》等電影中對於人物性格塑造極其推動故事碰撞的犀利與精密似乎在《雪國列車》之中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影片的埃文斯缺乏分明的角色性格,而一干配角也缺乏很強的辨識度,這個黑色深刻的世界設定最終變得較為曖昧無力。
除了結尾的鬆弛,影片其他部分的段落質量均屬上乘,隧道砍殺等段落充滿鏡頭美感,戾氣十足,奉俊昊對於電影語言的獨特審美讓人記憶深刻,他高超的執導能力理應得到稱讚,但是《雪國列車》劇本上的缺憾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世界設定上的限制與處理影響到了故事本身,可能是因為水土不服的緣故,雖然本片在整體性上依舊可以讓人看到韓國黑色電影風格,但是韓國電影對人物性格塑造的精髓並沒有得到良好的繼承,這扁平的人物性格就像這部電影的宏大深邃主體一樣,有樣子,但是還是不夠到位。奉俊昊與好萊塢的首次碰撞,所得與所失都表現在了電影之中。
這小鐵籠里類似於極端射會試驗的產生的那些對立如:階級與公zheng、生存quan與空間、失衡與秩序,均是人類漫長歷史中不斷掙扎與組合的對立元素,而在這個微縮的人類世界之下,這種掙扎與對抗表現得較為誇張,而這一切宏大命題的匯合之下,最終又回到了人性本身,這錯綜複雜的歷史與人類的掙扎,最後可以在人內心深邃的慾望之中解開,分解人類天性成三個部分:佔有慾、權力欲、創造欲(羅素),車主威爾福德由最初的創造欲轉變到權力欲可以看到,而扁平化的革ming者埃文斯渴望的公平之下,其實缺乏人性上的顯著紋理,顯得有點無zheng府主義,而細觀此片無產者的革ming之旅,確實是蠻力有餘,思想不足,這種自上而下的變革與再次的重組平衡,和王朝更替區別不大,而這生存quan與生存空間之間的矛盾將一直困擾人類的歷史輪迴,作為一部這樣的科幻片,展現便可,不見得也絕不可能提出什麼解決方法,歷史上最偉大的wuchanjieji怒吼,到最後又何嘗不是一個扭曲的輪迴夢。電影最後這猛烈的一炸,看到的希望也是鏡中看花,或許這只是下一次龐大輪迴的開始。其實摒除奉俊昊電影本身的個人風格魅力,《雪國列車》對於這些龐大問題的微縮影像表達比較簡單粗暴,但是這種略顯單薄的宏大展示,聊勝於無。
《雪國列車》是奉俊昊的野心之作,他的個人水平毋庸置疑,《雪國列車》也是一部有價值的科幻佳作,但是離完美還很遠,韓國導演們善於用鏡頭勾勒細微的人物紋理,但是一旦他們抬起頭望望天空,小國寡民下的中二病真是很容易暴露,雖說如此,他們的一次又一次嘗試,一次又一次顛覆,一次又一次的腦袋一熱,也足以讓人敬佩,因為他們對這眼前的一切尚且擁有足夠的熱忱。
結尾如果能像《殺人回憶》一樣開放式結局(把觀眾憋死)就好了,不過這樣一來肯定會有很多處女座打一星的。
=============================================奉導之前的作品都是小格局的,小鎮,小村子,小區,環境不大,主要角色也少,每個角色可著墨的地方也多,加上沒有文化交流障礙,奉導調教起演員來得心應手,片子拍得很順。這次的背景雖然看著也不大,只是在一輛加長列車上,但是是人類社會和歷史的縮影,一不小心玩兒大了,而看完片子我覺得奉導還是在用拍小格局的思路在拍雪國。其實這是一個問題,也不是一個問題。
有些鏡頭,如果是好萊塢導演,肯定就很快就切了,比如黑人大媽死的時候,一般來說撐死了眼部特寫5s吧,奉導擱在那裡10s還多,手法一點都不好萊塢,這就造成了觀眾的分歧。比如我這樣看過韓國電影並且對奉導抱有好感和期待的觀眾,看到有些時間過長的特寫,節奏緩慢的打鬥等還是很有接受度的,可是據不怎麼看韓國電影的小夥伴反應,這片子節奏太拖沓,一點都不好萊塢。
是的,它一點都不好萊塢,但它足夠奉俊昊。
=============================================為什麼說「其實這是一個問題,也不是一個問題」呢?
有個段子,說普通人畫畫,型不準那就是型不準,大師畫畫,型不準那叫風格。
拍電影也是。奉俊昊的風格帶進好萊塢,喜歡他的人接受他的人多了,拖沓也是一種風格,接受不了的人多了,那他就是火候不夠。=============================================
男主在引擎里跪下哭那場戲太韓國人的思密達了。最鬱悶的是男主哭的還沒有思密達們那麼動情!讓我感覺這分明應該是個思密達來演的場景但是被一個歐美人演了而且還演得不夠思密達…………這種憋屈的感覺你們誰能理解我!(大猩猩捶胸
============================================總體來說我對這個片子評價還是比較高的,四星。在看豆瓣前,先來點純的個人觀感。
1、《雪國列車》可以說是一部封閉版的《進擊的巨人》。世界上大部分人死於嚴寒世界上大部分人死於巨人;車廂抵禦嚴寒城牆抵禦巨人;嚴寒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巨人是人類搞出來的;列車居民崇拜永動引擎牆內居民崇拜城牆;為了保證人口平衡大老闆忽悠末節車廂乘客反抗借勢殺死了七成人口為了減少人口壓力王室忽悠平民奪回瑪利亞之牆;主角團要推翻大老闆的等級統治主角團要推翻王室的等級統治; 男角很容易被忽悠小女主有特技小男主幾乎沒思想小女主是超人;列車外的世界並非全無生命牆外的世界並不一定沒有活人……
2、 劇情主線很像闖關遊戲,每一關都要完成一個任務,要完成任務必須找到關鍵人物或者道具。例如找到前安全系統專家,使用火柴,抓住眼鏡大媽,收集克萊姆,找到小男孩……
3、最後的爆炸引發雪崩摧毀了列車,恐怕所有人都死了,人類只剩下吸毒的韓國小蘿莉和被洗腦的小黑人,當真要扮演好亞當夏娃的角色嗎?韓國人為了歐美市場生硬地加入了宗教元素。
4、最後一幕,小女孩看到不遠處山上有一隻北極熊,明白了他歐巴的話是真的:外面的世界已經適宜人類生存了。但是,且不去管北極熊是怎麼漂洋過海爬到某座山上的,小女孩和北極熊,他們相互在對方眼裡恐怕都是食物吧。
5、大老闆只設計了列車和軌道,列車內的社會架構並不是一開始就設計好的,充其量只設計了是一個構想:嚴格的等級制度。試圖讓每個人都處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不允許他們越級,這樣車內社會就能保持平衡,一如某節車廂內的水族館內的魚。
6、但這一設想在執行的十八年內不斷地出問題,大老闆只能不斷地補位。比如最重要的引擎雖然永動但配件跟不上損耗,只能用人力代替,這一細節呼應之前蟑螂膏生產車廂的自動化系統故障。還例如高級車廂的人需要技術人員和服務人員,例如小提琴手、園丁、廚子、裁縫、牙醫和服務員。這些人如果無法從高級車廂內產生就只能從末節車廂的人里找,於是有手藝的人就能升級,根據手藝獲得不同等級的生活。這就等於承認了人可以憑本事改善生活環境,但這和大老闆信奉的「為了秩序的穩定每個人都應該固定在一個位置上」是矛盾的。
7、末節車廂的人對列車和大老闆有何意義?首先列車是一個全封閉自循環號稱永動的環境,大致分為窮人、工作人員、富人和大老闆。但真正維持這個環境運作的只有掌握核心技術的大老闆,和在中間各車廂從事生產和監管的人。末節車廂和前端車廂的人都不工作,不產生社會價值(沒看過原著小說,僅從電影情節看)。前端車廂的人是花最高價買車票的,每天就是喝酒桑拿和吸毒。既然之前花了大錢,現在坐享其成勉強說得過去。末節車廂的人也沒有從事苦力,每天等著點到、領蟑螂膏然後琢磨反抗。有趣的是,這兩節車廂都是全封閉看不到外面照不到陽光的。回到開頭的問題,什麼都不做的末節車廂的人為何還要留著?肯定不只是提供五歲小孩兒那麼簡單。竊以為,養著他們的意義就是維持富人們,尤其是中間勞動階層的優越感。
8、 教室車廂的孩子被告知,末節車廂的人都睡在大便上。小孩子對此很鄙視,可以推斷他們的家長乃至所有乘客都這麼看。於是就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哪怕還有比我生活在更前車廂的人,只要我不淪落到末節車廂,生活就能令人滿意。小提琴家就是最好的例子,能穿燕尾服給孩子們演出,逢年過節有雞蛋吃就很開心了,完全忘了老婆。中間層有了優越感就會安於現狀,就會本分,否則人人想著往上爬,大老闆的平衡就無法實現。所以當末節車廂發聲人吃人現象後,大老闆開始製作蟑螂膏,讓他們繼續活下去。
9、我原以為製作蟑螂膏是應對食物短缺,但其實列車上的資源雖然有限,食物還是足夠全車人吃的。眼睛大媽在吃壽司時說過,魚夠吃,刀斧手也用大魚擦斧刃,說明糧食不缺,之所以一個月只提供兩次是為了平衡,即讓中間層的乘客只處於剛剛好溫飽的狀態。
10、 但社會底層不全都是順民,而且人類的繁殖速度也僅次於蟑螂。於是大老闆想出了誘惑他們暴動,藉機屠殺的主意。編劇通過這一設定解釋了為何人類總要打仗——通過消滅同類來節約資源。電影中提到的三次反抗都是大老闆在幕後策劃的。
11、韓國人是設計列車安全系統的,照理應該是列車最核心的人,為何會被關在監獄車廂?他曾說七日暴亂的領頭人是愛斯基摩人,是前端車廂的服務員,曾教過他雪地里生活的知識。但是片中韓國人是通過爆破的方式從列車裡出去的,十年前那七個人怎麼出去的?可推理的解釋是,韓國人是當年七人外逃的參與人。因為某些原因,例如女兒太小扛不住凍,他幫七人開門後自己沒有出去,於是被抓關起來。門也被改裝成他也打不開的狀態。殺不死的胖子執意要殺小蘿莉,可能是在那時看出她超級聽力的苗頭,知道這是最大隱患。
12、雨傘柄老頭見過首節車廂的大門上有個M,並且提醒男主一見到他立刻割舌頭不要被嘴遁。而他又說男主衝到的供水車廂是史上最靠前的一次,上一次暴動的人在供水車廂前敗在刀斧手之下。既然男主是史上沖的最前的,那麼他又如何知道大門標記和老闆為人呢?我推斷,老頭恐怕是最早反抗的一批人,並且成功殺入首節車廂,但被大老闆嘴遁,心肝情願回到末節維持整個系統的秩序,甚至幫大老闆清理人口。可能後來想想又後悔了,也可能男主對他無比崇拜,想臨終前賭一把。如果男主過不了刀斧手車廂,那麼自己又完成一次任務,如果過得了,就有可能成功逆襲,無論如何他都有得賺。
認真地看了三個回答,我非常不同意adam zhang的觀點,在我看來,奉俊昊的《雪國列車》這次完全是在所謂「維護體制」。
社會學教育出生的奉俊昊很喜歡將複雜的道德倫理命運困境融入進驚悚題材的商業片外殼中,堪稱韓國版Frank Darabont。而具體到奉俊昊熱衷的道德倫理困境究竟是什麼這一問題,我個人覺得就是反英雄的底層人物角色在晦暗無助甚至絕望的處境中在其自身的人性缺陷(如自私)和外部環境的惡化逼迫雙重作用下做出的一個morally-ambiguous的抉擇,而結局往往是絕望迷惘中的角色並未完全逃出黑暗、得到解脫。
首先,《雪國列車》是一部觀賞性較好的商業電影,因其劇本一定的想像力和幾段暴烈、推進節奏但節制的動作戲(不知道是不是朴贊郁做監製的因素)。例如,在故事剛開始,起義的末等艙民眾利用鐵桶一步步推進隊伍,其中一個男子踩著滑板在滾動的鐵桶上向前滑動,以及最終在黑夜裡眾人如接力賽一樣將火把一個車廂一個車廂向前傳遞,這裡的剪輯幹練,使用平穩但快速的移動鏡頭跟蹤拍攝,基調躍動刺激,」第一人稱「的鏡頭極具代入感。而在電影的一個高潮中,反叛力量和維繫體制的力量在拳肉和斧頭間展開,奉俊昊使用了在《骨肉同謀》(??)的結尾拍攝母親的鏡頭處理方法,去掉四周多餘的噪音、緩慢的鏡頭、遠遠的探視,令這場搏殺如畫卷一樣展現在面前,讓角色隱去身份藏在「反叛者」這個集體里,場面壯觀但極度殘忍和驚心動魄,非常震撼。
因為是奉俊昊的電影,無法避開其劇情的影射。奉俊昊的電影一貫傳遞的都是相對客觀、理性和冷靜的中立諷刺批判態度,例如在處理底層民眾的悲劇命運的命題時,奉俊昊在設計劇情時清晰地將外部環境的殘酷、絕望與咄咄逼人乃至體制障礙(《殺人的回憶》(??? ??)里將兵力都調去鎮壓民主運動而疏於治安的80年代軍政府;《韓流怪嚇》(??)中對內恫嚇民眾、對外懦弱地諂媚美國的韓國政府;《骨肉同謀》里冰冷和不負責任的司法隊伍、不完善的社會救濟制度和蒼涼凄苦悲慘的底層人物命運)和人物自身人性的弱點瑕疵(《殺人的回憶》陷入內心矛盾的個人,無法堅守法律準則上私刑、懶散而效率低下的警方,民眾的冷漠疏離情緒;《骨肉同謀》里被護犢心奪取了理性,自私的母親)同時展現,而最終無一例外都是用殘酷的事實(《殺人的回憶》里兇手成謎、警察意識到自己也是扼死那些花季少女的一員;《骨肉同謀》無法承受的事實讓母親因愛走向極端,喪失理性,雙手沾滿唯一的目擊者——拾荒老人的鮮血)完成了對體制和個人「各打三十大板」的工作,在這其中強調作為受害者的底層民眾進行自省、承擔責任(例如《骨肉同謀》結尾,母親在看守所與被栽贓的、替自己兒子背上命案的智障兒見面,在得知這個被推上刑場、但其實無辜的孩子身處在殘疾、雙親撒手人寰、比自己家庭還要凄慘的命運時,母親為自己自私、不道德但無奈的所作所為感到心如刀絞,受到強烈的良心上的譴責,於是在獄中悲傷到不能自已、失聲痛哭。這裡導演非常用心地設計出了幾塊審訊室玻璃窗的遠景,一環套一環,像是對母親的罪和命運苦楚的象徵),而非簡單地把問題推給體制。因自省的過程不是復仇慾望簡單地釋放,所以奉俊昊的電影非常壓抑。
回到《雪國列車》,這列車廂讓我想起張愛玲的小說《封鎖》,奉俊昊和張愛玲都有把一個社會的縮影投射在一列車廂里的野心。我們可以在這班末世列車的前世今生、人員的分布中看出一個社會、甚至是人類革命史循環往複的困境。故事的起因是懸殊的生活待遇和殘暴的壓迫激起了最後一列車廂的底層民眾揭竿而起的決心,他們要奮力抵抗、不斷向前方的車廂推進、扼死人們口中」殘暴「的統治者Wilford。在起義的過程中,Curtis和他的同伴們與揮舞著武器殘忍施暴的統治機器對峙、綁架「傳聲筒」Mason作為籌碼、目睹了老師用不真實、偏頗的內容對幼童進行灌輸洗腦、最終被自己激進的革命行動炸死。劇本簡單地囊括了一個社會的縮影:階層分化、統治階級和他使用的統治機器、維護統治而進行的輿論操縱、對未成年人的教化洗腦、政治喉舌、被飛揚的政治模糊了的歷史書寫、為了消除階級而進行的血腥革命、奪權後違背革命承諾又建立新的統治秩序的循環和因此提出的問題:激進的推翻社會階級和溫和的改良主義,絕對的平等和相對的平等,如何選擇?
在電影的最後,溫和的統治者Wilford和怒火中燒的革命青年Curtis對面而坐,Curtis無法認同Wilford通過屠殺維持列車生態系統的平衡、通過犧牲孩童維持人類唯一的希望——末世列車的滾滾向前的做法,而Wilford則相信其通過這種殘虐、不人道的行為、犧牲一部分人、維持更多人類繁衍生息的做法的正當性。是暴力地推翻階級還是溫和地改良現有的階級?」階級「何去何從?如今,當我們享受著飛機分為頭等艙、商務艙、經濟艙各取所需、各不打擾的安逸,實際上認同了階級分化的合理性,並等待著社會在這一格局下的自我提升,如何為《雪國列車》提出的問題給出回答,實在是個難題。因為誰知道一個推平了階級的社會,會不會像一列充滿著瘴氣和污濁、各階層混雜的火車車廂一般令人不適?誰知道一個推平了階級的社會,又會不會產生新的階級,激起新的革命,引起更多普通的無辜民眾的流血?
所以,在看到了這樣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時,倒回去回想那些在革命里犧牲的男女老少,自然會對激進主義產生懷疑,而一點點倒向保守的改良陣營。
《雪國列車》的人物形象依然是」奉俊昊式「的多面反英雄路線:Curtis勇敢、足智多謀的領導者面孔下藏著飢餓時食人的「懦弱」一面、南宮看似沉溺於精神藥物然實際上確是為了逃出列車這一生態系統而積攢炸藥、喉舌Mason不斷倒戈的虛偽、老師的變臉、把觀眾拉入思維困境並和傳說中的形象不符合的溫和面孔統治者Wilford以及一個很值得捉摸的人物先知Gilliam。Gilliam在此前對Curtis說遇到Wilford的第一件事就是割下他的舌頭,但是Curtis沒有照做,令Wilford卻道出了Gilliam實際上作為他的隱秘同僚、挑動階層矛盾、利用革命的實情。但事實是否如此?因為Gilliam的死已經死無對證,這不由得令人想起被勝利者篡改的歷史面龐。
階層和許許多多社會問題,如今的民間輿論和官方實際上是互相推諉、互相指責對方的,尤其在民粹高漲的當下民間,將政治粗暴簡單地理解,將權力階層簡單地妖魔化、抽象化、概念化、臉譜化,這種不負責任鼓吹憤青思維的理性主義的缺失非常令人擔憂。我想奉俊昊藉由《雪國列車》希望民眾自省階層和規則存在的合理性、人類的革命政治史、革命的意義,並強調改良主義的重要性,各自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最後,我還是建議奉俊昊以後盡量少接手這類探討政治的劇本。因為這樣的作品若激進,則淪為消費民粹的幼稚的反獨裁話題電影(也就是所謂」神作「的一種);若溫和,雖建設性,但常會被譏笑為懦弱的保皇而被討伐的口水淹沒,分寸很難把握。作為科幻題材,劇情漏洞不少。奉俊昊最擅長的還是圍繞著清晰的個體悲劇展開的社會寫實題材電影作者:影視毒舌女鏈接:知乎專欄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一直把韓國電影視為港片的繼承者,肆無忌憚的缺陷,和俗套里走新路的優勢都一目了然,讓人又愛又恨,儘管有語言文化上有的些隔閡,但毒毒還是蠻喜歡看韓國電影的。但這部自誕生之日起就噱頭無數的「雪國列車」和以往的韓國影片有很大區別:全片英語、國際明星陣容、主打全球市場,無論從製作理念還是思路走向,都算得上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最終獲得了7.2的豆瓣評分,風評不算差,不過顯然不及之前「殺人回憶」「母親」等作品的口碑。
從導演到演員都有點「反常」
老實說,有三個韓國導演,毒毒實在罵不出口,畢竟能力和視野足以甩開一些國產片五條街。其中,李滄東導演的風格不太伺候觀眾,頗有一種「愛看看,不看滾」的高姿態;朴贊郁導演的腦洞比較大,影片風格也很大尺度,以至於他的影片喜歡和不喜歡的兩極分化相當嚴重(詳見之前寫過的電影「小姐」;奉俊昊導演跟上面這兩位相比,就比較親民了,不玩風格文藝,也不故弄玄虛,向來都是用最基本的辦法來拍電影。
與以往獨一無二的原創故事不同,這部「雪國列車」改編自曾獲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大獎的作品。導演將這部漫畫處理成了通俗又好看的科幻災難片,順便展現了一把細膩高超的講故事技法。
除了故事講的好之外,影片中的幾位實力派演員前所未有的熒幕形象也很吸眼球。作為男主的「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Chris Evans)在影片中造型邋遢還留了絡腮鬍,看起來滄桑感十足,但演技依舊沉穩,尤其是自述末等艙醜惡現象的長串對白,把反抗軍首領演得逼真可信。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演員是在「納尼亞傳奇」中扮演「冰雪皇后」的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此次飾演的大反派區別於以往的女王形象,不光戴上眼鏡和牙套,還換了個很矬的髮型。不過,對底層平民的冷酷和對獨裁者的崇拜卻被詮釋得入木三分。
奉俊昊導演的老搭檔宋康昊與「漢江怪物」中的女兒高雅星再度扮演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女,成為主演陣容中唯一兩個韓國人。宋康昊不愧是韓國影帝級的人物,把因吸食毒品而變得神志不清的工程師演繹的惟妙惟肖。高雅星的氣場也很強,不用講台詞就很有戲了。
劇情詳解
很特別的前提設定
大製作的科幻動作片,一般都會遊離在腦殘和莫名其妙之間。本片有一個很特別的前提設定:在一次大災變後,人類賴以生活的環境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被冰雪覆蓋,倖存者不得不集體苟且在一列火車上,被威爾福德統領長達18年。
火車上一節節的車廂相對完整地複製和強調了現代社會的秩序,位於末尾車廂的底層人民一直飽受「上層社會」的奴役和壓迫,為了爭取權利,他們也曾發起過多次暴動,但無一例外均以失敗告終。
於是,男主終於在18年後的某一天在坐擁底層人民愛戴的長者鼓勵下,帶領一幫熱血青年殺向前車廂。影片中間的大部分情節設計成了過關打怪式的敘事結構,有點古龍片的味道。不過影片中車門後隱藏的並不僅是什麼新的怪物,而是一個更為完整的世界。
過關打怪式的敘事結構
在「美國隊長」的領導下,隊伍成功找到了藏身在冷凍車廂的列車安全工程師宋康昊,並「引誘」他加入隊伍,協助此次的升級之旅。此外,還捎帶附贈了一個擁有心靈視界技能的女兒。第二關沒什麼難度,不過作為本關守關boss的伙夫,卻告訴了男主一個驚天的秘密:他們一直賴以生存的食物其實是用蟑螂做的。
第三關損失愛將無數,本關的對手是一群裝備精良且酷愛切魚的斧頭大軍,戰鬥場景是一條完全黑暗的隧道。末尾車廂團隊完全不敵這群有夜視儀的對手,節節敗退。但在這關鍵時刻,男主採取「火把戰術」鹹魚翻身,不光碟機散了黑暗還給敵軍造成了極大殺傷力。最終成功通關還俘獲了對方的女部長。有了她的幫助,隊伍順利通過了風景最美的兩節車廂,還順帶補充了體力。然而,好景不長,在學校車廂中隊伍不慎被偷襲,老弱病殘相繼遭到屠殺,隨後被男主奉為精神導師的老先知也壯烈犧牲。在一系列車廂之後,先前幹掉老先知的副手追了上來,雙方在桑拿室展開了慘烈戰鬥,團隊最終以三人存活險勝。
既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的結局
其實,男主一路走來逐漸開始明白了列車統領者威爾福德一直維持的秩序:要維繫列車中的小社會就必須各司其職來維持相對的平衡。於是,他不知不覺融為秩序中的一員,差一點就被永動機感動了。
但當他發現那個永動機下的孩子時,才終於了解了這個秩序本身的殘忍和不擇手段。在男主的轉變下,迎來了這個既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的結局:男主角拯救了一個孩子,也同時毀滅了這個有著醜惡秩序的列車。
在劫後餘生的大陸上,只剩下男主救下的孩子和擁有心靈視界技能的女兒,北極熊回眸一笑,全劇終。
所能想到的一些細節隱喻
影片中主線情節的推進過程伴隨著世界觀描述的逐漸完善,也引起了觀眾對革命、階級、人性的思考,在此僅談談一些細節上的隱喻。
影片從一開始大概花了40多分鐘來表現底層人的生存狀態,擁擠不堪還備受折磨。前面車廂中只有整部列車5%的人,卻掌握著車上95%的資源,還對本身就資源匱乏的底層人民不斷壓迫。
隨著男主的「起義」路程,中間經過一節又一節豪華車廂里,穿著華麗的人們可以吃牛排、蒸桑拿,而並不是跟底層人民一樣只能靠用噁心蟑螂做蛋白塊的食物謀生。
影片邏輯認為,無論放到哪個社會,都會面臨這種局面,也總有人要被犧牲。犧牲最大的也向來都是處於生物鏈底層的人,如果用革命取代和平,就意味著還會有更多的犧牲。
影片中之前備受欺壓的男主在通過層層障礙看到巨大的引擎後,其實也差一點就選擇跟著大BOSS一起幹了,畢竟這個時候的確也意識到了社會的規則:平衡才是最終的狀態。
套用到現實中其實這個隱喻並不費解,這種心態跟中國類似太平天國這些農民起義的領袖很相似,活不下時會選擇揭竿而起,而一旦有天得到江山或是有一定的小成便會小富即安,而且瞬間就很自然的轉換了自己的角色。
豆瓣上不少網友斥責影片的結局相當俗,是一部「爛尾」的作品,其實不然。導演試圖用整部電影來否定列車中的秩序,否定了那個為得一己私利可以出賣任何人的女部長,和將拯救本身當做維繫秩序手段之一的男主。最終,他寄希望於一個沒有技術支持、沒有奇怪秩序、只有動物本能的原始社會,和兩個還沒有學會殺戮的善良孩子。
影片內含各種挑戰三觀的設定,以及重口味的表達,吐槽影片漏洞和破綻的影評不佔少數,但卻很少有看過本片後完全不喜歡的觀眾,畢竟無論是宣傳還是影片本身都符合了絕大多數人的胃口。
總體看來,與同樣和好萊塢合作過的韓國導演朴贊郁相比,奉俊昊的作品難度較大,但答卷還算令人滿意。電影雖沒變成一個純種好萊塢動作大片,卻暗藏了相當多的隱喻供觀影者思考,希望留下的諸多劇情上的疑問能在續集中解決。
金融界不務正業的電影發燒友一枚
專註於各式影片毒辣點評
關注「金融毒舌女」微信公眾號,來一起玩兒吧!
一場來自底層階級的革命暴動。他們的革命目的是什麼?不過是為了推翻頭等廂【統治階層】的領導。這場革命的目的,不過只是取而代之,而不是體制推翻【沒有摧毀火車】所以革命領袖差一點就被領導者同化了。然後再來看那部環繞世界循環疾馳的列車,看看我們曾經走過的歷史...
原文:這不是一部深刻的反烏托邦電影
從去年到今年,韓國導演奉俊昊首闖好萊塢的科幻電影《雪國列車》是我最為看重的一個片子,美法韓三國合拍,韓美泰等多國演員加盟。「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韓國國民影帝宋康昊、《楚門的世界》里住在「月球」上的「上帝」艾德·哈里斯、11年美國講述黑人種族故事《幫助》里的最佳女配奧克塔維亞·斯賓瑟、以及《猜火車》中的「屎霸」艾文·布萊納等演員的加盟。都令我有種頗為心動的感覺。
我很少能夠在一部非中文的片子里對如此多的演員臉熟甚至可以說是熟識,更何況,這部電影全程都是在一輛火車上完成故事的講述的,自電影以來,火車就是一個戲劇與故事高潮走向的最好場所,電影和火車碰撞,本身就有種讓人神往的力量。而這部電影故事主題又是壓迫與反抗,革命與自由的經典命題。所以,這一年來,《雪國列車》在我心中確實是分量不小的。
但俗話說的好,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奉俊昊的這部反烏托邦電影《雪國列車》始終令我無法滿意,儘管它的整個故事脈絡很清晰,甚至在講述的過程中還有著一種一波三折層層遞進的階梯關係,而主人公也完成了反抗和自我救贖,結局時甚至做了一個極其艱難的決定,但通篇電影看下來,內心世界始終覺得寡淡如水,對這整個故事未有入之感,既沒能在跟隨主人公如同過五關斬六將式的反抗中感到振奮人心,亦沒能體會出劫後餘生的男孩女孩重返大地的豁然開朗。
《雪國列車》的整個故事設定在一個世界末日的大環境下,隨著溫室效應加劇,世界各國在2014年發射了代號CW-7的冷凍劑,誰料這卻讓人類步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整個世界成為一座「冰雪王國」,人類瀕臨滅絕,倖存的為數不多的人被安置在一列裝有「永動機」的行駛不休的列車之上。最前端住著的是以威爾福為首的富人階層,最末端是飽受壓迫的窮苦人民。
火車成為整個世界,火車上的「流浪者」成為了整個人類,正如整個人類史總是包含著壓迫與反抗一樣,這個微型的世界也伴隨著一波又一波的窮人們的起義和富人們的鎮壓。窮人們希望取得更多的利益,希望同富人們享有平等的權利,而富人們作為既得利益者,希望火車的整個形態保持平衡,以免自身的利益被人類生來的生存慾望和野蠻力量絞碎。
而這,就是火車上深層次的人類矛盾,一次一次的起義和反抗,本該是以克里斯·埃文斯飾演的柯蒂斯這類下等人謀求自身自由權利的壯舉,而在艾德·哈里斯飾演的威爾福這個列車上絕對的領袖者看來,這不過是用來控制人口平衡生態的最好工具。那些一再被柯蒂斯等下等人緬懷和仰望的猶如人類鬥爭史式的未成功的「解放運動」,其實只是一場又一場被火車兩端的絕對領導者達成共識用來平衡人口的陰謀。
這是一個世界觀的問題,是一個極其宏大的問題。牽扯著人性、社會、政治、歷史等因素。你無法去否定柯蒂斯之於反抗者的這種衝破壓迫解放自由的流血鬥爭;也無法駁斥威爾福這種站在人類制高點上講述的那一番「可持續發展」其實也不乏有自我私利的因素在裡邊的偽善理論。美國許多電影都曾經試圖提出過這樣的命題,《黑客帝國》、《1984》,甚至那部講述追求個人自由的電影《楚門的世界》,都可以通過過度解讀而觸碰到類似這樣的終極命題上來。這樣的電影基本最終都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正如這部《雪國列車》一樣,雖然這個看似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的烏托邦世界最終坍塌,但戛然而止的故事,也表示著劫後餘生的兩名倖存者重建世界會有著許多的可能性。
這樣的故事,是我很感興趣的故事,但這部電影,我卻不那麼滿意。
我不滿意這部電影,是因為這部電影中人類的設定太過極端,非富即貧,處於社會中的那些絕大多數人集體失蹤。電影中窮人和富人的矛盾體現又太過稀少,一開篇便醞釀這樣的生死反抗未免有些唐突。電影作為商業科幻片,花了太多的篇幅去展現動作場面,去展現列車中五花八門的生態世界。最重要的是,電影中太多的劇情鋪墊和人物性格轉換重要的反轉劇情都是通過人物台詞展現出來,這都令我有些失望。而且,整部電影中還穿插著許多莫名其妙的設定,終年生活在列車之上,為什麼只有南宮注意到天氣在回暖?片末那幫富人們突然化為一股殭屍般的力量來阻止南宮破窗也太突兀了吧。
好在,這部電影的演員都很贊,但也不得不說,電影的大部分演員其實都在延續著他在其他電影中的角色,只能說這部電影的選角真的很到位,克里斯·埃文斯保有他在《美國隊長》中作為美國隊長的那份美式英雄主義及反抗強權的力量;艾德·哈里斯也延續著他在《楚門的世界》里的那套形而上的理論和偽善的救世主面孔;奧克塔維亞·斯賓瑟依然是同《幫助》中一樣的角色,而艾文·布萊納也一如既往的負責一些不合時宜的幽默和搞笑。
雖然不那麼滿意,卻仍然對奉俊昊導演抱有期待,能夠在好萊塢的一部主流商業科幻片中講述一個這樣的故事,又能夠保有韓國片中那種凌厲的味道,挺好的。19號看完,20號就分手了,且說呢?
輕度劇透。
個人認為,這是奉俊昊迄今完成度最差的一部電影。時間比較緊,草草寫就,慢慢完善吧。
奉俊昊是一個紮根在社會環境/社會文化的導演,和金基德/朴贊郁有很大的區別。
他之前完成的優秀作品,統統都是植根於韓國文化和社會圖景中的。在奉俊昊的電影中,《母親》和《綁架門口狗》對人物關係的刻畫相對複雜些;而在《怪物》、《殺人的回憶》中,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一直不是敘事的核心。不管是在前兩部的小題材抑或後兩部的大題材中,他都在努力通過電影中的人物折射更全面的社會圖景和深層的社會困境,而在這樣的敘事中,人性的困境其實是被導演擺在第二位的,即便是在《殺人的回憶》這樣幾乎毫無漏洞的作品中,我也認為,因為在影片中把行兇者消隱掉,在把行兇者融入社會時代背景——甚至每個人心中——的同時,卻稍稍減輕了本來行兇者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人性價值。往深了說,這有東西方文化區別的問題;往淺了說,探究人物內心在劇本和導演兩個層面,都更難一點點。當然,完成社會折射也不容易。要完成這個得一管而窺全豹的過程,導演首先要有情懷,而後是錙銖必較地摳細節,這是奉俊昊的優勢。之前扯得有點遠,看回《雪國列車》。
《雪》是架空歷史、社會的題材,且跨種族、跨語言。題材很酷,但這讓奉俊昊失去了敘事的根基。詳細說說:1,首先,建構階段,尤其是商業電影在開局階段的故事背景的建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個過程,直接影響到觀眾的入戲。對於奉俊昊這樣的「風景畫家」來說,這個過程更是絕對重要。《殺人的回憶》的經典開場不說了,《母親》開場在稻田裡曼舞的段落,《怪物》開場的幾個跟怪物出現有關的片段都完成的很好,可是《雪國》這一點就很差,室外的鏡頭寥寥兩個,轉內景,便已經進入了故事——這等於完全沒交代。這對別的片子可能不算大問題,但對這部電影,卻是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直接影響了後面的敘事。
2,其次,人物。接上文,直接進入故事也還好,不一定完蛋。但《雪國》一開場,敘事的層次就出了問題,怎麼說呢?特別著急,沒耐心。這個本來就是架空的環境觀眾本身就不容易進入,人物再難進入的話,還看什麼?事實上,我從影片開始到最後,都沒有真正進入柯蒂斯這個人物,因為缺乏細節。前10-20分鐘的極度缺乏細節,尤其是人物生活/情感/性格細節的全面缺失直接導致了人物的失敗。一般來說,開場創立人物,要不是靠情感靠細節,要不就是靠戲劇衝突(爹死娘家人外星人光顧撿到武功秘籍等等),能看出來,在這部片子中,奉導是想用第二條路,但是架空環境+上文說的環境建構的缺失問題導致了這個過程根本沒實現。
事實上,直到倆孩子被搶走,接著有一個配角的手被凍掉,這個反抗軍的故事模型才建立。這是劇本的問題。後面的敘事中,導演一直在梳理邏輯和人物關係,在完成敘事的同時很努力去做情緒,但是這個時候人物還沒建立呢啊?除了知道他叫什麼,觀眾對他一無所知,導演沒有敘事的支點,怎麼完成情緒氣氛的渲染?灑狗血也得有人灑啊。所以,《雪國》的人物是巨大敗筆。因主人公立不住而導致影片失敗,這對奉俊昊這個級別的導演來說,不算少見,但絕對算失常。這是奉俊昊之前從來沒有過的問題。我覺得還是和架空環境有關,但是架空環境不是理由不是借口,只是誘因。離開熟悉的韓國社會,又犯懶不對新的影片空間進行細緻的推敲和思索,想像力基本沒發揮——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3.其他問題不多說了,故事的漏洞/節奏不好這些說起來也沒意思。有人關注這個問題的話的話,再補充好了。
總之,我認為奉俊昊選了一個他很不習慣的題材和類型,這個題材讓他完全發揮不出自己的優勢,而劣勢盡顯。他強於用基於小人物的社會事件打開很廣闊的電影空間,但卻沒有在這部影片里把很廣闊的電影空間安放到小人物身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過程,前者是利用觀眾的通感,豐富影片的世界;後者呢,則是要利用更加標準的電影語言,引導觀眾的好奇心,把觀眾帶入已經進行了完全設定的世界。
前者韓國已經能完成的很好,和好萊塢差距不大;但是後者,好萊塢建設架空世界的工業水平現在還是遙遙領先的。因為還要去工作的原因,很難寫透。請諸位輕拍。評價一部有問題的電影,能說的太多了。更何況是自己非常喜歡的導演。最後吐個槽,韓國電影工業的水平和好萊塢的差距除以一百,就是中國電影工業的現狀。秩序是保障了人性和人類生存,還是秩序毀滅了人性和人類生存的意義?這是一個太究極和形而上的命題。導演和原作給出的答案是如果秩序把人性囚禁在了一個鐵籠里,那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這個一個過程殘酷結局卻樂觀的答案。一個更加殘酷些的升級版的《動物莊園》。
給電影洗一下地。
說這部片不夠科幻的,似乎就像說伊索寓言故事推理不夠嚴密,說是童話又太暗黑,說是神話又太不嚴肅,云云。我只覺得這就是一部寓言電影。科幻神馬的都不過是商業標籤,非要拿這個說事較勁那也沒轍。至於認為作為寓言也不合格的,另算。但是,至少我看的還算很爽,這種形式的故事體驗也很新鮮(原諒我見識淺薄)。然後再吐一下槽。
就算說不是科幻,只是一部寓言,有個扯淡的地方仍然讓我不吐不快。(下有劇透!不喜者速速退散!)……………………威爾福說歷次的暴動和鎮壓其實是早策劃好的,只是為了保證人口數量的均衡。貌似有點道理,但經不起推敲,暴動和鎮壓暴動死去的乘客,都是精壯男子為主。每次暴動並不是簡單的均勻分布地死去74%的人口,或者只有老弱病殘的死去,大多數亡者是人類繁衍的核心人群,這是一個逆淘汰,殘酷得沒有一丁點意義。當然,這可能是直接援引原著的,沒有修改調整。但就是覺得即使是寓言也不合邏輯的地方。好吧,我就是裝逼型的觀眾。帶著調研科幻片的心理預期是錯的。
很多人拿雪國和《駭客帝國》、《銀翼殺手》比,說永恆引擎科幻設定有些荒誕,茫茫雪國只有一輛火車每年無休止地運行——背景欠說服性。雖然雪國被貼上科幻類型的標籤,在我看來,那不過是為了商業運作罷了。奉俊昊在漫畫店意外翻到那本法國漫畫時,我想他心底那份為基層人民訴說的情懷又使勁翻湧了。
很可能他衝出漫畫店,老淚縱橫,顫巍巍地和老朴客打了個電話:
奉俊昊:老朴,是我,我終於找到它了。朴贊郁:呵呵,你的夢?奉俊昊:是的,我終於遇見了真愛。這個劇本太棒了,你一定要幫我。朴贊郁:阿西吧我預見我可能會拍斯托克啊,只能幫你搞定版權。奉俊昊:阿西吧我還拍著漢江怪物呢思密達。朴贊郁:我很貴的。奉俊昊:什麼都別說了,掛鳴謝。朴贊郁:監製。奉俊昊:鳴謝。朴贊郁:監製。奉俊昊:鳴謝。朴贊郁:監製。奉俊昊:鳴謝。朴贊郁:咱倆聯手,幹掉金洪李。奉俊昊:deal。所以,擅長將小人物的悲鳴上升到現實意義的奉俊昊,遇上,特別會運用鏡頭釋放信息量的朴贊郁,絕不是北京遇上西雅圖,應該是克萊諾遇上火柴——砰!製造出雪國這一出雜糅了奇幻色彩的,寓言電影。
那它到底寓言了什麼呢,在這部電影里,我居然看到了魯迅、看到了毛爺爺、看到了奧運會、看到了法西斯、看到了唇齒相依的Revolution和
Freedom。總之是看到了倒退的歷史和逼仄的現在(這些都不可意會只可言傳,萬一被禁了就不能愉快地上知乎了呢)。有人說看到了微型社會,有人說看到專制集權,還有人說奉俊昊就是一傻逼,上來那一個大飛踹的過氣梗還要用多久?
幽默。嗯這部戲裡從頭到尾充斥著幽默。就說一點,比如面罩男集結出現時,Teamleader突然拿出了一條魚,輪流用斧頭削砍。這是什麼安排?
坐我前排的女性觀眾,突然鬆開捂住的雙眼,大叫一聲:喔他們只是為前排車廂供應食物,弒殺深海河鮮的屠夫呀。呵呵閉嘴。碧池你不懂奉俊昊。這是一種儀式美,一種「四喜丸子紅燒帶魚糖醋排骨,你準備好了嗎,我要開吃了喔」的形式。再比如那條死魚被隨心所欲的丟在了地下。柯蒂斯在打鬥中,無意中踩到,溜了一腳。這是什麼安排?拍攝現場,柯蒂斯一定與奉俊昊有過殊死對抗。
柯蒂斯:讓我摔個仰八叉?我這麼帥氣的男一,怎麼可以踩上一條死魚,我不!奉俊昊:這是一種失誤的美。柯蒂斯:我這樣的正面人物,只可以有道德上的瑕疵,不可以有行為上的Stupid,我偏不!奉俊昊:我的電影里不允許絕對臉譜化。柯蒂斯:我不,我偏不,我就不!奉俊昊:從最開始,我在頭等艙,你是尾箱,認準自己的位置!不然給你減十場戲。又比如雙方對峙中,敵方停下,高呼新年愉快。MotherFucker我又老了一歲。嘆息完接著開打。這又是什麼安排?
「搞什......」。不待我前排的女性觀眾收音,我先發制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地笑出聲來,笑地她轉過頭,怒瞪著我。呵呵,你沒辦法發表愚蠢的看法了吧?閉嘴。碧池你不懂奉俊昊。......
這些鬆緊有致的節奏、收放自如的冷幽默,就是我的克萊諾,支撐著我一路達到高潮。
所以,我看雪國的時候全程保持著一種熱血狀態,每隔半分鐘就要說我操來抒發一下我的觀影五感。
即使分別從敘事、人物設定、節奏、價值觀云云分別剖析,在我認為都是過度解讀,看電影,看客終究還是拋開那些電影領域內各種專業術語,以最普通觀眾的位置,獲得心理上的愉悅。這一點最重要。
如何評價電影《雪國列車》?看樓上這樣嚴肅正經的評價,我覺得他一定不開心。而我是歡愉的,渾身打顫般余尿排盡後的歡愉。好像是我的血,它又熱了起來,滾燙,灼人,可燃上大半輩子,也對得起我們對中國電影漫漫路的自卑堅持。封閉的社會(朝鮮),艱苦環境下底層人民苟延殘喘的生活(底層朝鮮人民),相對應的是上層奢靡的生活(上層朝鮮統治者),對人權和生命的漠視,洗腦的教育下神話的領袖(金xx)和嚮往自由的人悲慘命運(脫北者),沉迷於毒品也因它而毀滅(核彈),活下來的朝鮮族人預示毀滅之後的希望。總之,我覺得棒子導演在映射朝鮮...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泰國恐怖片《鬼影》?
※如何評價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的電影《母親!》(《mother!》)?
※《港囧》中都有哪些致敬香港電影的梗?
※有哪些類似《致命魔術》《禁閉島》《孤島驚魂》這種懸疑電影?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要怎麼做才能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