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樣理解「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這句話的?
羅素講到:「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我是這樣理解的:參差多態一方面是社會的多樣性,人們各式各樣的生活構成了充滿活力、純潔與邪惡、正義與黑暗的社會,人們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世界,每個人的幸福都來自於這種參差與多態,有時困苦,有時歡樂,但痛苦本身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參差多態另一方面說的是不完美,有瑕疵,有缺點本身就是完美的,就像維納斯的斷臂,所有不完整的東西才是最美的,人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有優缺點,正是這樣才有了人生百態,才有很多不完整,才有很多由不完整衍生的幸福。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因為我們的幸福來源於生命的點點滴滴,來源於眾生浮世形形色色的人與事。不知各位是怎樣理解的,求指教。
借用武志紅老師的一篇文章來間接回答你:
分,分,分,誰的命根?
自我有兩種:真自我,假自我。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心理與行為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有假自我者,他的一切是圍繞著別人的評價而構建。
有真自我的人,他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即便他沒要到什麼,他仍然有一種內在的自我價值感。
有假自我的人,不管他的慾望看起來有多強,其實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他要的,是別人都要的,只是,他希望自己要得更多更好,若實現了,他就覺得自己有高自我價值感,若不能實現,他的自我價值感就崩塌了。
一個社會中,若無數人有真自我,他們的行為都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而每個人的感覺勢必千差萬別,於是,他們的行為也就千差萬別。於是,就有了哲學家羅素所說的那種境界——「須知參差多差,乃是幸福的本源」。
中國文化大批量地生產假自我,所以,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理行為,都不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相反,他們要大家都要的,並期待自己要到最好的。
由此,就形成了高考獨木橋。
高考,表面上是嚴重影響著考生的未來,但更根本上,是決定著一個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一個家庭的「面子」。面子,即「我們」在別人眼中的價值感。後者是更為深刻的存在。
我聽了成千上萬的故事,很驚訝地發現,在中國,無論是什麼樣的家庭,都對孩子的考試成績特別在意。即便做父母的,自己是高考的失敗者,但通過其他的路取得了極大成就,他們仍然特別在意孩子的考試成績。
並且,哪怕是父母以新意識自居,頭腦上說,自己不在意孩子學習成績,但事到臨頭,他們還是會發現自己嚴重地被孩子的學習成績牽扯。
去年四月底,參加高中同學畢業二十周年聚會,期間和兩個同學深聊。我們高中是省重點高中,而我們三個都是重點大學畢業。他們兩個對我說,自己意識上,真的是希望孩子快樂就好了,但是,就是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在乎,一看到孩子的好成績,就開心,一看到壞成績,就難受。孩子的學習成績帶來的開心與難受的程度,勝過了其他一切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他們也不解。但聊著聊著,事情逐漸清晰了。他們的事業都發展的不錯,家庭也和睦,「自己的人生也沒什麼好追求的了,就這樣了。」但孩子的成長,卻有著無限的空間,所以,將目光盯到了孩子的學習上,而學習成績是對於「追求」與「成長」的最佳評價標準,於是,孩子的成績不可避免地成了自己人生遲滯的他們的最在乎的點。
那一刻,我想,天啊,孩子的成績,竟然成了父母的信仰。
今年四五月的時候,和一個來訪者做諮詢時,更進一步地明白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她是一位媽媽,孩子上小學二年級。她也是,意識上覺得,孩子是否快樂才是最重要的,成績不重要。但是,孩子的成績就是嚴重地牽扯她的心。
現在的老師們都懂得這一點,於是,每天給家長們發簡訊,告訴家長們你們的孩子表現如何成績如何,成了全國範圍內的普遍做法。一次,她收到孩子老師的一個簡訊,說,你的孩子這次考了95分,而全班平均成績是97點幾分,你的孩子是倒數多少名。
看到那個簡訊的那一剎那,她第一時間產生的是羞恥感,這份羞恥感只是一閃現,然後轉化成對孩子的生氣。她去問孩子怎麼回事,孩子說,哦,我有點馬虎。馬虎這個詞,讓她更生氣。於是,她對孩子發了一通脾氣。
分數,對你來講意味著什麼,會讓你想到什麼?我問她。
她脫口而出說:成績好,一切都好。
這是什麼意思?我再問她。
她想了想說:成績好,老師會喜歡你,同學羨慕你,家長高興,一切都變得順利而簡單,但成績不好,你會失去這一切。
如果失去這一切又會如何?我繼續問。
她說:那太可怕了。我一次數學考了三十幾分,我立即想到死,不僅僅是想到死,而是有了生不如死的感覺。
這段對話讓我明白,她的自我也是經典的假自我,她的自我價值感,構建在外界評價之上。學習時,成績就是評價她的自我價值的標準,工作後,這個標準就變成了成就、收入與社會地位。
並且,工作後的標準,雖然也就那麼幾個,但不容易簡單量化,而且多少是參差多差的,但學習時,儘管我們也說德智體美勞,但實際上,只有成績才是可量化的指標,才是最顯而易見地評價標準。所以,它成了絕對的、壓倒性的標杆。
世上必然有無數條道路可走,但我們的應試教育體系,弄成了只有高考獨木橋一條路可走,這並非是客觀事實的呈現,而是普遍是假自我的我們的集體之心所創造出來的。
今年的高考已過去,成績如願的,祝福你們,願你們在這條路上找到自己的真自我。
成績不如願的,甚至高考失敗的,同樣祝福你們,願你們能找到自己的路。
作為高考失敗者,你可能正處於痛苦中,你對這樣的說法會說:狗屁!但仔細覺知你的痛苦,看看這份痛苦是什麼。
我的新浪郵箱收到了幾萬封信,其中約三分之一是中學生,諮詢中也遇到不少考生,我發現,他們的痛苦中,列第一位的,絕不是高考成績,而是高考失敗後不知道如何面度父母、家人、老師、同學和朋友。他們覺得,自己已無臉見人。
最嚴重的,高考失敗直接撕裂了他們的自我,他們乾脆從此閉門不出,躲在家裡,而且一定是一個小房間的世界裡。
這根本不是客觀事實上的失敗,而是,他們以成績或別人評價為核心的假自我破碎了。
若家有失敗考生,希望做父母的意識到這一點。相信你們也會覺得面子上過不去,但請不要再將你們的挫敗感傳遞給孩子,這個時候要理解與接納孩子,並告訴孩子,真是抱歉,過去我們讓你形成了考試成績就是一切的心理,現在我們看看,怎樣可以破了這種心理。
並且,我們真心希望,和你一起去看到,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多樣性的優勢:一旦A處失靈、損壞、停滯、僵化…,可由B替換、彌補。A、B均不行了,C可以頂上……;各個分支都有可能有突破性的進展,主體持續發展概率增加。遺傳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一個物種所包含的基因越豐富,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基因的多樣性是生命進化和物種分化的基礎。
文化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同樣關係到我們的健康和這個星球的健康。
每當我們失去一樣物種,我們就失去一項對未來的選擇。
學術多樣性文化具有多樣性,才能帶來相互間的互補與互相參照。
如果能夠保持文化多樣性,那麼如果有一天主流文化失靈,也還有其他有用的資源填補上去。
……
在任何一個時代,當然要有幾個主流的領域,以便集中人力與資源進行突破。但是,並不是所有重大的學術突破都是線性的,有許多是「旁行斜出」,或是在與別的領域、別的線索互相交流、引會時所得到的成果。
所以把所有的資源與注意力都放在一個時代最受矚目、最主流的議題,並不是最好的理念,應該要部分集中,同時維持學術多樣性。
南方周末 - 文化多樣性
(昨天 08:09)
——————————————據評論補充2013-11-12 8:05:16——————————————因為多樣性的這些優勢,所以人們嚮往多樣性。得到嚮往的東西,也就趨近幸福了。人們也嚮往穩定、自由……這些也是幸福的本源。羅素這句話只是表達了多樣性是人們追求(需要)的東西之一。
原句:(?)To be without some of the things you wan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appiness.得不到渴望得到的一些東西是幸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參差多態這個詞翻譯得真是好。幸福原本就是一種私人的感受,不必依靠他人指定的生活準則和行為模式,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是旁觀者無法代替的,擁有一切的人未必幸福,山迢水遠走到最後,任何人的歸宿都是自己。
1.我曾經挺討厭這句話的;
2.我現在挺認可這句話的。兩個點:承認不同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承認同一個體自身是存在變化的。而這種個體差異與自身變化,在範圍廣度與時間長度上,同時詮釋了世間百態,參差不齊。
放到人身上,就是你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去臆測他人,你也最好不要用固化的思維去決定自己的未來。
因為人與人是不同的,每個人有權利過自己覺得對的生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在不影響自身生活的前提下,不要橫加干涉。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你覺得好的未必是他人喜歡的,同理你覺得不好的對別人來說也未必糟糕。
又因為人是在變化的,所以永遠不要對自己的未來下定言,這隻會畫地為牢,成為自己以後發展的阻礙。你以前喜歡的東西你現在未必喜歡,你現在不喜歡的東西以後也未必討厭。既然如此,對當下喜歡的事物認真對待,即使以後不喜歡了也不會為此遺憾;對當下討厭的人事也勿一言否決,寬容以待,畢竟世事無常,未來誰知道呢。正是因為世上存在這種變性,所以事物的發展才會存在萬千變化,人生才不會一眼望穿。不悔過往,珍惜當下,期待未來。看過 阿道司·赫胥黎(對,就是生物界那個赫胥黎的孫子)寫的《美麗新世界》的小夥伴滾過來回答。書中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所謂的幸福」。他們從還是精子、卵子時期就被操控:思想、情感、性愛、職業,乃至一生。從嬰孩時期,他們被培養成沒有自我意識、遠離一切未知危險和好奇心的人。每個人的意識都高度統一、每個人都樂得其所。就像是:全世界的人,都在過同一種人生......比楚門的世界還要絕望。沒有苦痛、沒有自我意識——這種人生,你們要嗎?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我想,世界就是因為多樣性和可能性,所以才值得我們探索吧。好的壞的,我全部接收。最後,你們難道沒有一瞬間,懷疑過這個世界的真偽嗎?我們的價值觀、世界觀、所有的一切,可能都是被操控的哦~
須知參差多態:
無論你覺得自己多麼的不幸,永遠有人比你更加不幸;無論你覺得多麼的了不起,也永遠有人比你更強! ——約翰·庫緹斯
我從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中傳送而來。
很簡單啊,花樣多一點,幸福就會多一點,不要機械的活著,鼓勵大家去嘗試新鮮事物,體驗更多與眾不同的生活樂趣。
自由主義將價值觀的自由選擇作為人幸福的基礎之一,個人認為可以看看自由主義的論著
之前讀這句話也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最近想著,暫時會這樣理解的,人與人之間,萬事萬物之間都是不同的,大家外在不同,內心追求的東西更是不同,比如張三要的幸福是自己內心的豐富,李四要的幸福是功成名就,所以他們的行為模式不一樣,大家各行其道,參差多態,但是都是對於他們內心都是在追求幸福。
他們所謂的階級,其實就是參差多態。他們說要消滅階級,而我們認為參差多態是幸福的本源。
當人類解碼了自己的思想意識,可以成功製造與人類並無區別的人工智慧時,剖析自己構造,看到了本質,我們可能就再也體驗不到幸福。只會給自己注射多巴胺、腎上腺素,給自己刺激電信號。
提問者的理解和我想的最接近
包容和理解多樣性,才會更幸福!
這麼複雜?不就是說所有存在的一切就都是合理的么。
有大才有小 有區別才個性
我覺得就是 林子大有好多的鳥。。
推薦閱讀:
※我們為什麼愛美得東西?
※如果說群眾是盲目的,那民主還有什麼意義?
※什麼樣的價值觀可以被嚴格證明正確?
※如果把快死的人記憶轉移給健康人體的話,算不算續命?
※客觀世界有一個比人的精神更高明的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