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州的麵館多?

1、去了蘇州以及周邊,發現街上很多麵館,蘇州是水稻種植區,為什麼麵館那麼多呢?

2、那種細面,為何有人喜歡吃?(相比北方,陝西、山西等地出產勁道的面)


1、江浙地區水稻和麥子都可以種,實際上很多地方是一季稻一季麥的,再加上商賈雲集有很多麵館不奇怪

2、食物的口味因人而異,我的四川朋友對一些上品粵菜嗤之以鼻,曰:一點味道都沒有

就物理結構來說蘇州細面也是有優勢的,口感細膩、更容易入味


蘇州的面,就跟北京的豆汁一樣。家鄉人~家鄉味。不喜勿噴。


這個必須來

面是一絕啊 我從小吃到大 那麼多的麵館 一直吃不厭 蘇州人早餐吃面是一種情懷了 老蘇州對面的講究多到我都不能全部講出來 重青 面清 緊湯 爛面 硬面

蘇州的面絕對是一種文化了


蘇州人愛吃面,對面本身要求不高,都是機器面,講究的是澆頭。


作為蘇州人,對面的情感自然很高。

來碗楓鎮面鎮樓…

做回搬運工,這篇文被轉載多次,如有知友知道原作者,可以聯繫我。

--------------------------------------------------------------------------------------------------------------------------------------------

蘇州的面

提到面,很多人會立刻想到山西、想到蘭州,然而許多走南闖北,經過大風大浪的人,蘇州絆住腳步的兩樣東西里,除去評彈,就是蘇州的面了。

面,在蘇州的吃食里好像也同它的地位一樣,是司空見慣地不咸不淡。也許蘇州有太多令人驕傲、自誇的東西,所以對這日日相見的麵條縱然知道是好的,卻並不大

張旗鼓地喧揚,況且,有客自遠方來,請去吃一碗並不昂貴的面,總不是好禮數的蘇州人的作派。這點,日本人卻不計較,客來請吃面的做法再通行不過,葷葷素

素、鮮甜咸香盡收其中,主人家還省時省心省力!就從這小處看,就已知日本人的精明。

蘇州人也精明,蘇州人的精明用在怎樣做好一碗面,怎樣招徠生意上,所以蘇州人雖不爭這名號,骨子裡卻是知道自己這碗面的好的。常常有大師傅態度平和地吐出一句:其實,蘇州的面是最好的。這,恐怕不只大師傅,更是坊間盡知的真相。

(一).評面

    蘇州人吃東西講究,面,也不含糊,這裡有很多竅開。  

   煮麵

   吃到嘴裡的東西,除了衛生外,還是講究個吃口,吃口好不好,與煮的過程有極大關係。

   面身

 粗線條地講,面有寬、細之分,製法也分手工和機器。南方的店,多用機器制面,好面,往往要來回軋好幾次,軋的次數少,則面沒有韌勁,影響吃口,影響

湯色。麵店里吃面時,總一窩蜂地擠,往往是遞了籌就算,也不向師傅提要求,其實,寬面、細面還是可以選擇的,但不說的話,師傅通常給以細面。也是,闊面雖

爽滑,卻不及細面貼合蘇州人的脾性,撈起來滿滿的,嚼起來不費多大勁,湯味也容易伸進面里,掛在面身上。否則一碗簡簡單單的陽春麵也不會風行古今。

   下面

  下面講究冷水點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過冷河,它最大的作用在於醒面,另外,面吃久了也不容易混。

   撈麵

  撈麵是手指間的技巧。君不見,彎彎排一條人龍,要的份量各各不同,但是你要幾兩面,師傅便給你幾兩,不多不少,功夫全在那筷子一挑間,一筷下去,要幾兩便是幾兩,比秤還精到。這便是技巧。

裝碗

 裝碗是門藝術。要求不拖水,不潑湯,抖翻時要像觀音頭,入碗中要呈鯽魚背。面起水,夾在筷子上,手腕輕輕一擰,往小爪籬中一頓,抖兩抖,翻兩翻,卷

緊,做成觀音頭,一邊動作,一邊往碗上湊來,要不拖水,一轉腰間完成全部動作。然後,筷子輕輕一擋,面便垛到碗里去了,這時要不潑湯。面,紋絲不亂,象碼

過一樣,中間微微拱起,其狀,行業里稱為鯽魚背。蘇州人的細緻、細膩、小情調,全滲透在這點滴間。   

   好了,端到這樣一碗面,便可以開吃了。

   食麵

  煮麵的程序和方式再講究,如果吃口不好,難免淪為瞎講究,被人笑。所以吃客只以放進嘴裡的結果,論這面的好壞。對於吃客來說,一碗面的優劣只看兩樣:麵湯、澆頭。

   麵湯

  再沒有比蘇州人更注重這麵湯了。能拴住眾路食客的,這麵湯,功居奇偉。

   湯味

 原湯以骨頭、雞殼、肉皮、蟮骨等加入各種調料,連番熬制而成。煮麵的地方,常常可見並排放兩口大鍋,一鍋煮麵,一鍋便是煮湯。煮麵的火為大火,所以

一直處在沸騰狀態,而湯鍋的火為小火,稍注意一下,可見鍋沿周圍一圈冒著小泡,行話稱之為「躥邊」。躥邊使湯既保持高溫,又保持適宜的濃度。

   原湯本無色,有色的是助汁。

  助汁鋪在碗底,只有一匙的樣子,深褐色,在窗口拿面的人是不容易看到的。它是五花肉經過數小時的燒制燜熬出來的的汁,絕對的精華。所以,單一碗麵湯,就有七葷八素在裡頭,蘇州人的智慧和吃的門檻當真非同一般。

   湯色

  雖然是葷湯,卻要一清見底。有的地方的麵湯,就是混,但原料用得其實都一樣,這裡面有門道——投料的先後順序不同,另外還與面起水後的抖翻有關。湯混了,蘇州人便不認為它是碗好面。因而,那些好看的姿勢,可不僅僅是用來看的。

澆頭

 說起澆頭,能一下子報上來的便有四十餘種,在這些澆頭中蘇州人尤以燜肉為傲。 燜肉曾經因為技術上的改革,一度變為蒸肉,事後發覺,只有用老法子做

出來的肉才好吃後,這種做法才一直被沿襲下來。只是現在的肉好像缺了松木香,也許是保護森林的需要吧,如果是這樣,我們便也不好苛求了。但唯其如此,這塊

肉,也還是一極棒的。

  燜肉是紅燒的,只是看上去並不紅,膘肉最正宗的色澤應為象牙色,肉皮才呈棕紅色,帶著透明,精肉的色澤更暗些。夏天,整塊肉的顏色還要淺淡,但味覺並無變化。  

 香

  「上風切,下風香」,是對燜肉之香最根本的說法。一次吃面,對座之人還未開吃,只是把燜肉往麵湯里撳,下風口便聞到一股千迴百轉之香,無法形容,無以名狀。因之,香也是無處不在的。   

   味

   味之一道,行家用八個字形容曰:入口即化,酥爛脫骨。現在很多人因富貴病的滋擾,對肥膘敬而遠之,連帶敬畏起這燜肉來,於是損失了不少口腹之歡,其實,燜肉經幾小時的歷煉,早已今非昔比,油不可說沒有,卻呈去勢了,入口酥爛,一抿就化,實在是沒什麼可懼。

   佐面

   現在買面時,帳台上通常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個小碟子,這些便是除了澆頭外,另外用以佐面的小料。

薑絲

 吃薑在民間就異常盛行,俗話說「早吃薑來夜吃卜,郎中見了卟卟哭。」意思是說,人人早上吃薑晚上吃蘿蔔的話,就能常保健康,使得郎中都沒有生意做

了。由此可見,吃薑的傳統由來已久。姜本來就是廚房裡廣為使用的調味品,用在面上也不稀奇,稀奇的是與面結合後,出來的味道,直叫人慾罷不能。因此小小一

碟薑絲,5角錢,老吃客還是想也不想的就會要一份。   

  蔥往往是店方先灑好的,選擇餘地不大,但是愛吃的人還是會在遞籌的那一刻關照一聲「重青啊」。的確,熱面拌上青蔥,立時香味撲鼻,胃裡已先就翻騰開了,而且色澤也悅目喜人。小小一碗面,做得當真是一點都不馬虎。

紅油、醬油、米醋、胡椒粉

  這幾味小料,以前是放在桌上供食客自取的,如今也要買了,大約每份3角錢。但是這種吃法多少有點破壞原汁原味之嫌,所以店方也不極力推薦,只看各人

的喜好了,多是口味重的人才作此種選擇。其實,味道要濃些,只需關照一聲緊湯就行,大可不必破壞面之本身的風味。店方配出那樣的味道,自有它的道理所在。

要吃重口味的面,可選蘇式面以外的面品。當然,對於拌面而言,醋還是少不了的。   

   (二).品面

  品面,似乎講得有點玄,不過一碗填飽肚子的東西,何必說得那麼嚴重,但別忘了,面這東西只是現在才司空見慣了,舊時,那可是有錢人才吃得起的東西,談到品,可一點不為過。

   四燙

 好面要四燙:面燙、湯燙、澆頭燙、碗燙,此四燙是為了確保面的良好口感而為之的。前兩樣都容易做,只這後兩樣,隨著吃面人群的壯大,已很難做到了。

冷澆頭,更象是自助餐的做法,卷在熱面熱湯中溫吞。所幸,並不是所有的澆頭都這麼做,如果吃些上好的面品,比如爆蟮,那便一定是現炒出來。現在的澆頭還有

一種做法,便是過橋。一份一份盛在小碟子里,給食客時,是一碗光面,一碟澆頭,隨客人的把它當小菜或者拌在面里。對於蝦仁這種很散的澆頭,這倒是一種不錯

的做法。碗燙,似乎也沒什麼人在意了,可是,地道的做法是要把碗用熱水先燙一下,只是這種做法現在連食客都要覺得是臭講究了。

   頭湯麵

  面要吃頭湯麵,這時煮麵的水不濁。如果是中間去吃,那麼最好選吃拌面,因為用來拌面的面總是那一鍋中的頭鋪面,而不會在裡面滾過很久,以至爛糊。

   湯純

  湯,頭一口和最後一口吃著的味道應該是一致的,是為湯純。雖然是葷湯,卻應該不膩不混。

   吃法

 現在吃面,至多只會問要幾兩的面,食客也不做什麼要求。殊不知,一碗面可以做成硬面、爛面、拌面、湯麵、緊湯、寬湯、減咸、增咸、重青、免青、免紅

等很多種。陽春麵或澆頭面上桌,要先挑和麵條,然後啜湯、吃面。細面容易吸湯,味道容易鑽進面身里,三、五分鐘里吃完,吃到的面就原汁原味的,時間一久,

吸湯過多,面就爛了,口感自然變差。   

    (三).說面

  大凡久經磨歷的東西,都會形成自已獨有的文化,面業,這舊時被稱作油膩飯的下層行當里,在人們還沒有認識到它的有些作為也是一種文化時,便因為種種原因消失了,比如,響堂;比如,傳說中的楓鎮大面。

   舊時響堂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古裝戲中,前臂搭塊毛巾在店堂里招呼客人的堂倌,他們便是響堂。吃油膩飯的都是些窮出身的人,沒有什麼文化,但是身為響堂,個個都有絕活,本領大得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玲瓏巧言,鑒毛辨色只不過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已。   

  響堂的嗓門都很大,中氣十足,聲音不僅店裡聽得到,店外也要聽得到才好,這是老闆做生意的門檻,頻繁、熱鬧的喊聲,不正說明生意的紅火嗎!那時候,顧客落座後點吃什麼,什麼要求,都由他們一聲吆喝,傳到灶上,而且喊來有聲有調,抑揚頓挫,別有一功。  

  響堂在喊時,總要先拉長一聲「要末來哉……」作為前語,如果兩個顧客要四兩魚肉雙澆面,就接上一句「魚肉雙澆兩個兩兩碗,硬面減咸,免青寬湯……。」最後一字必也是拉長的,餘音不絕。那時忌四,所以四兩面被稱做兩兩碗。   

   響堂的算帳本領也是讓人稱奇的。舊時總是先吃東西再付帳,顧客吃完後離座去賬台會賬,響堂只需瞄一眼,便即時心算出,然後報出確數,任你吃了多少,

怎樣一個繁複了得,報賬時絕不會出錯。遇顧客之間代為會鈔的,響堂就呼「今朝某先生請某先生,總共會鈔多少多少。」有時顧客指認某先生的賬由自已付,如果

被指認的顧客先吃完,響堂就呼「今朝某先生請某先生客,歡迎明朝再來!」   

  響堂還要像表演雜技一樣端面。兩手一次端八碗面是最常見的現象。早幾年觀振興的響堂兩手一次端二十幾碗面的盛競。這麼多的碗,份量、澆頭、要求各不相同,但是響堂卻可以一絲不差地端到各人座前,這份記憶,當真令人驚嘆。   

  如今的麵館里,響堂是看不到了,起碼在蘇州。這種流失的文化、消失的風景也只有在電視電影中才能重逢,然而縱然重逢又如何,遙遠地不真切,越看越嘆息!

楓鎮大面

  楓鎮大面的名字有時還是可以在少數麵館帳台後的流水牌上看到的,然而,又有幾個能說自己的楓鎮大面就是傳說中的楓鎮大面。

 這面的歷史可追溯到乾隆下江南時。傳說乾隆到了楓橋鎮,腹中飢餓,便去敲一戶麵店的門,誰知這店主倆兄弟是賭鬼,無心經營,以致店內已無現成可吃的

東西。兄弟兩個於是瞎弄一氣:沒有醬油就用鹽代替,沒有肉骨吊湯就捕黃膳取而代之,酒沒有怎麼辦,看見酒釀,便拿來權充作酒用,如此馬馬虎虎地湊合成一碗

面。乾隆哪曾吃過這樣的東西,竟止不住地叫好。楓鎮大面便如此不經意間誕生了,而且名聲遠揚,兄弟兩個從此發達。   

   楓鎮大面具有很強的時令性,非得大熱時才有,唯有用黃蟮吊湯才正宗,但也因此極易變質,鬧不好就吃壞肚子,而且,這款面做起來費時費力,頗有點吃力不討好之嫌,現在

已沒什麼麵店敢做和願意做這款面了,縱然做,方式也必有變化。能保持傳統做法的朱鴻興麵館,也只在東大街分店才在盛夏時供應一個月,不知今年可有機會吃到。

最後附上一個我看到這篇文的鏈接吧,蘇州的面 - 松風寒的日誌


蘇州自古便是商賈匯聚之地,江南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麵食文化在中國各地都存在,蘇州有全國人流彙集,所以麵食成為當地的一種常見飲食不稀奇。

蘇州小吃聞名天下。麵食也是本地美食之一,朱鴻興、陸長興等都是百年老字號,很多人大清早都會趕著去吃「頭湯麵」。此外,崑山的奧灶面、木瀆藏書羊肉面、雙鳳羊肉面都有較高知名度。

蘇州的面多為細面,甚至是龍鬚面,是鮮美熱湯+勁道面+花色多樣澆頭的精緻組合。或許跟蘇州的精緻內涵有關係,不像北方那麼的粗放。


本人手殘,身在異國買還不到合適的原材料。

有一天特別特別特別想吃面,就做了如上圖一碗。

發到Facebook以後各種老鄉同學們呼號想吃根本停不下來。

我想就是這種感覺叭,一碗麵條的含義也可以有很多很多。


蘇州人吃面是一種信仰,和美國人吃熱狗一樣。

另外贊數第一的答案的圖,不是正宗的蘇州面,蘇州面不會放一根青菜在裡面


有種說法是:蘇州人的早上是從一碗面開始的。老底子講究的人會吃頭湯麵。以前很多麵館會分紅湯和白湯。夏天會有風扇冷麵。我是蘇州鄉下東山人,我們那冬天會吃陽春麵,在加二兩白切羊肉,白切羊肉是東山特產。


作為遊客覺得蘇州的面,重點是湯,其次是裡面的配菜,麵條本身基本上可以忽略


蘇州紅湯麵一大特色。蘇州人特別鍾愛。


這不是一個關於美食的問題,你要反思下問出這樣的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你覺得細面應該是沒人吃的,很難吃的,我還覺得北方的面也就那樣,也搞不懂北方人天天吃那樣的面不比死還難受嗎????

有一次,我在蘇州的一家飯店裡吃飯,跑進來一個外地人問服務員,「你們這有肉夾饃嗎?」,服務員回答說沒有。那人一臉的不信,走到門口的時候,我聽過他抱怨的說,「怎麼這麼大的飯店連肉夾饃都沒有呢?「

我們覺得這樣的事應該感到可笑還是可悲呢??

我請廣州來的朋友吃蘇州的面,他吃了兩口就吃不下了,說實在太甜了。他買的西式巧克力蛋糕,我吃了一塊也吃不下了,同樣是太甜,而他吃了五塊。我們都很理解!!

有些人不吃羊肉,有些人不吃香菜,有些人不吃榴槤,有些人不吃魚。這樣很多人奇怪,可這不是很正常嗎?

中國的南方人吃米飯,北方人麵食。歐美人呢,則以肉類為主食,難道我們要去問美國人你們為什麼不吃米飯?

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思想也不同,是人類的最大的敵人。在中國有南北方的衝突,在世界有東西方的衝突,如果我們不能以包容心來理解這些,那麼維持世界和平的將永遠是武力。


全部樓上都沒達到點上,麵條好吃是一點.重點,麵條是快餐.快餐就是說明這是城市,生活節奏快.從古代就是這樣.


1.蘇州很多人喜歡吃面(比如我)

2.蘇州很多人喜歡吃這種面(比如我)

所以麵館就這麼開了啦。。。


一面一品,有好有壞,吃遍姑蘇麵店,好吃的或者說耐吃的都在巷子深處。為了早上一碗面,上班都不開車,騎上小電驢走街串巷。


記得第一次吃到蘇式麵,喝了第一口湯:怎麼那麼甜!!接著吃下第一口麵:怎麼沒煮熟!!!

後來經過當地同事告知,點餐時要交待是要爛麵,覺得甜就加一點醋

照著這個吃法吃了一段時間,現在吃麵也不要求爛麵了,醋還是一樣會加,解膩...

蘇州這裡的人愛吃麵,麵館也很多,好吃的不好吃的都有,

最討厭的就是那些打著老字號,一碗麵賣的貴死人,然後味道比連鎖麵館還糟的店,

塔X路某間新開的麵館,自開業到現在每天都看到排隊的人潮,

我趁週末起早湊熱鬧,排了近半小時的隊終於吃到了,吃的我心裡萬匹草泥馬奔騰呀

同桌幾個老年人吃的直搖頭,還聽到他們說:"招牌是老字號,煮出來的麵對不起這個招牌"

說真的,這個價位得到這種品質,還不如到星爸爸喝咖啡吃蛋糕,至少還能裝一下文青

回覆的有點文不對題,還請見諒啊

蘇式麵的確有它的魅力所在,可以說什麼時間點吃都很好吃(前提是找到合乎自己口味的麵館)

不過我有一點搞不懂,為什麼大部份的蘇式麵管都打烊的那麼早,有時想吃個宵夜都吃不到


不知道粗面怎麼吃


蘇州人,這個鍋不背,面要硬要滑,澆頭不能和湯混一起不能影響到湯的味道,湯要鮮,其他都是次要的,吃不慣只能說不喜歡江南的風格吧。


反對說快節奏的答案和楓鎮面的答案。有種吃法叫過澆,很多老年人一早點碗過澆面再來幾兩黃酒能喝一早上,等快走了喝剩的黃酒吃剩的澆頭面里一倒再吃完。楓鎮面對於蘇州面來說是很特殊的一種,應該單獨拿出來討論。

總的來說麵館多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澆頭菜色選擇性多,自由度高,二是傳統根生地固受祖輩影響大,受眾多好賺錢,很少看到正宗蘇式麵館倒閉的


超愛吃面,出門旅遊回到蘇州第二天早上就是去一家喜歡的麵館吃一碗燜肉面。但話說回來,現在的各大麵館,味道都大不如前了


推薦閱讀:

麻辣小龍蝦是不是成為了夜宵文化的代表?
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飲食上的嗜好?
帕尼尼這種食物為什麼這兩年越來越多進入大眾視野?
為什麼《舌尖上的中國》總讓人看著看著就熱淚盈眶?
一般說的早午餐Brunch到底是什麼時間吃啊?

TAG:城市 | 飲食文化 | 蘇州 | 麵食 | 飲食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