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是否從小缺愛的人長大後就會嘩眾取寵?


小時候缺愛,長大了有可能不知道怎麼去愛


是的 總想得到別人的關注 有時還會不惜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博取關注和愛。個人經歷 就是這樣


渴望接納

渴望認同

走出缺愛的第一步,把悲傷轉化為憤怒

為什麼不憤怒?

你媽不愛你你為什麼不憤怒?

你媽不容易?

你一個屁大小孩就容易?

道德?

吃人的道德

悲傷很複雜,羞愧,別人應該什麼什麼,為什麼我沒有,誰來救我啊,很亂

憤怒是直接單純的能量

去憤怒!!

把任何情感轉化為憤怒!!!

憤怒是唯一有療愈作用的情感。

中國太過於注重客觀公正,因為缺少

而生命力本身才是最大的善!

憤怒!

恨是扭曲了的憤怒!

區分恨和憤怒的標準是什麼?

恨里有挫敗有悲傷。

憤怒是行動

沒有對自己的批判和自憐

沒有對父母的憎恨,有的是表達自己為自己需要行動的力量。

憤怒的方向指向父母還是父母的行動還是自立?

單純的憤怒是解決缺愛的唯一寶丹!

吃吧。

在憤怒之火中重生、涅槃!!!!!!!

讓受傷的小孩在火里重生,發現你的本質

獅子、老虎、高山、大海、太陽、神

在里生命里被悲傷覆蓋的

在火中點燃

在火中燒去你自己

讓你自己成為宇宙之火

發現你的神聖本質

你就是神!

把神的榮光和力量帶入世界!

神是什麼?

賦予肉體以生命的生命力。

不憤怒的松子被吃人的社會吃了,吃完還被美化為上帝。

真正的上帝不會同情她。

甚至鄙視她!

社會,何其強大的絞肉機!


缺愛的人,得到別人的愛的時候就會很作,會想把以前沒有的都要回來,比你們都幸福,然後愛就給作沒了


是的,缺愛的人從小沒有體會到真正的愛,長大後也不知道如何去愛,當有社交需求時,就會通過嘩眾取寵來獲取愛,存在感和認同,但這樣的社交又是很不如人意的,親身體會,


個人經歷看,感覺是這樣的 - - 匿了。


見過很多嘩眾取寵的人,他們不見得是因為缺愛。身邊也有很多從小缺愛的人包括自己,行為舉止不說優雅也算是低調!

對知乎上這種問題真的是夠了!


缺愛的人容易自卑,認為別人都不愛自己。當有社交需要時,因為怯懦,沒有辦法表達真正的自己,但又需要其他人認可,所以就嘩眾取寵了。


我不會 我也不知道怎樣去愛


因人而異


缺愛的人幼稚期會嘩眾取寵,成熟期會自卑敏感不會愛人。

個人經歷,已經單身狗多年。


大概是這類人的心聲吧:

只有嘩眾取寵,他人才能以笑容對待我。我為你著想了、讓你開心了,請你也讓我開心些吧。求求你考慮考慮下我的感受,我也是人啊?

( ̄^ ̄)ゞ匿了。


打了好多字,又刪了,這是啥心理.,


我會 我有個朋友我很喜歡她 我喜歡她到了一種我也不知道怎麼辦的地步

我有時候會故意捉弄她 纏著她 但是她其實很討厭這種相處模式

她跟我說 你是幼兒園小朋友吧 總想獲得關注 怕別人忽視你嗎

我是怕啊 我想來想去 我真的好怕啊

我出現在你的眼睛裡 不知道是什麼姿態 我怕你忘了我

我沒有一點信心你會記得我

我小時候很乖 也很缺愛 我最不理解就是 為什麼我都這麼乖了 還要不喜歡我呢

所以我後來覺得 大概是我太安分

我真的很想獲得別人注意 希望被喜歡 即便以很幼稚的方式


會,想努力變得比別人更好,這樣在人際交往中才有安全感,才覺得自己值得被愛,否則,就會陷入精神的泥沼里無法自拔。看起來性格好強,很女漢子,其實內心敏感脆弱,不堪一擊,用堅硬的一面來保護自己,害怕受傷害,柔軟的一面只有自己知道,難過的時候只會自己癒合,偷偷的哭,不敢讓別人看見自己弱小的一面,偽裝成刀槍不入,百毒不侵的樣子。


渴望認同的心理,源於與成長相伴的長年的被否定(可能家長或老師的威嚴和獨斷,嚴苛的教育方式等),或者在長期的認可中遭遇某段長時間的打擊和不被認可,所以強烈的渴望認同,任何有對比的競爭會更加突顯否定的色彩而使得自己變得爭強好勝、嫉妒心強,為了勝出而重新得到認可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其他(比如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開心等),委屈求全僅僅是為了在人群中獲得更多的認可來安慰自己不停擔憂不被認可和喜歡的感覺,然而可能這一切都是自己的臆想,都是一種成長導致的性格缺陷。


漸漸長大了就不會了,因為發現人們大都不愛嘩眾取寵的人。


缺愛的人很低調的,低調細膩敏感。

不缺愛的人分兩種,一種是圈子的親戚朋友都不缺錢,家庭親戚朋友富足。這種人性格沒咋地。

另一種是圈子的親戚朋友缺錢,唯獨他家富足,嘩眾取寵的是這種人。暴發戶這個詞語是在這用的

匿了。身邊就有這種人


嘩眾取寵是因為博取存在感

戀愛中也會嘩眾取寵,其實有時候是為了表現自己戀愛的狀態

這不是一個好現象,容易讓人失去獨立的意識。戀愛中也很容易讓人厭煩。


並不能說是嘩眾取寵

但我確實比其他人更希望得到大家的關注和認可


推薦閱讀:

申請美國心理學博士該如何準備?
為什麼在國內上學的時候不怎麼愛學習成績也一般的孩子,一出國「狀態」就都變成了自己在圖書館上自習,有很多功課要趕,自己很忙,導師儘管很變態但是我依然愛的這麼種情形?有什麼心理依據嗎?
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比較正確,還是別人對自己的認識比較正確?
哪些心理障礙(或問題)的外在表徵會引發拖延現象?如何界定?
為什麼很多人下雨天也還穿著跑步鞋之類表面很多網眼的鞋,是裡面腳不濕還是濕了無所謂?雨天如何選鞋?

TAG:心理學 | 缺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