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音樂人林海?


作為一個多年的林海樂迷,說說我對他的印象。

音樂天賦極高

  1. 音樂聽覺好:幼年時就被父親(也是作曲家)發現有聽辨絕對音高的能力(有一次小林海和父親去買西瓜,說,敲熟西瓜是某某調的,敲生西瓜是某某調的)。而哪怕是學音樂的人當中,有「絕對音準」的耳朵的人也很少。另外據他自己說,中學時代他扒帶子研究爵士樂,爵士樂的節奏調性和聲往往變換隨性複雜,可見他聽力果真不錯。

  2. 鋼琴演奏天分:他讀中央音樂學院(不知道念附中的時候是不是這樣)的時候是出了名的偷懶不練琴,老師都說他「最有天分卻最不用功」。但是大學時為了參加范克萊本鋼琴大賽,他僅練了一個月的鋼琴,就入圍準決賽。當然也可以說這是因為他童子功好,但不是有句老話說么,「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何況參賽曲目技巧極高難度極大,平常偷懶臨陣磨槍就能入圍國際鋼琴賽事準決賽可不是童子功可以完全解釋得了的。

  3. 即興創作天分:林海六歲時便嘗試創作曲子(他履歷上寫的)。十二歲接觸爵士樂,讀音樂附中時自己鑽研爵士樂,同時也搞一些創作,經常「引來周圍同學的一陣讚歎」。大學時參加樂隊擔綱鍵盤手,到處跑場子做即興演奏或伴奏。他主修的是鋼琴專業,即興演奏並非主幹課程,對於一般鋼琴專業的人來說難度不小,他能憑自己對爵士樂的領悟就練到了可以用即興伴奏賺錢的地步,只能說更多是天分所致。

僅憑天分和學院背景,林海怕是要被埋沒的,是他的聰明機警幫助他在保證生存的同時盡情揮灑他的才華。

他在大學畢業前一直走純正的學院派路線(從中央音樂學院附小讀到中央音樂學院),但是音樂天賦基本上都揮灑在個人興趣[爵士樂/(即興)創作和表演]上,玩票之餘還不忘以此營生——中學時代開始賺錢,富到可以支付假期往返機票(當時是八十年代,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學生來說應該算很能賺錢了吧),大學時便是「比較有錢的大學生」。他被李谷一看中,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輕音樂團,但立刻發現凡體制內都講究論資排輩,即便自己有很好的學院背景也無處施展才華,於是他工作一年後就立刻辭職,下海。那是93年左右的事,捨得如此讓人羨慕的鐵飯碗,可見他是很有主見和魄力,也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和音樂市場很有把握。

下海後林海雖然默默無聞了十幾年,但也做出很多明智的選擇:

  1. 維繫內地音樂圈的業內口碑和同儕關係。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和內地音樂人合作,負責歌曲的編曲和作曲。直到九十年代末林海給《大明宮詞》做配樂,算是開闢了自己的影視配樂事業,並且一發不可收拾。林海在內地音樂圈很受歡迎,加上編、作、制、錄、混、鍵盤樣樣精通,所以好機會一直有。內地音樂圈相當於維持他生存的根本保障。很多樂迷是從他的影視配樂認識林海的。

  2. 和台灣唱片公司合作(BMG和風潮),轉型New Age,出道早期便在台灣音樂市場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好評。我們現在看到有關林海風格氣質的描述都出自BMG的樂評人以及風潮唱片企劃之手筆,這兩個公司對他的定位或多或少也左右了林海日後的創作風格以及樂迷印象。台灣唱片行業比內地要景氣,從策划到製作到宣傳都很到位也算得上是精良,即便帶有商業氣息。林海目前的個人專輯中,除了近幾年的影視配樂,都是台灣唱片公司出版發行的。和台灣唱片公司合作,林海發揮才華創意的自由度相對大一些;大膽假設,若無這兩個公司的定位包裝,他的音樂形象也不會如此完整立體深入人心。

並非專業,只說說我對林海作品的感受。

個人專輯:

《城南舊事》《日月西東》《貓》這三張專輯是林海的早期作品,都帶有很濃厚的學院派色彩,一板一眼,中規中矩,動機發展起伏得當,編曲卻不失爵士化的靈動和古典的優雅,有點專業學生交作業的感覺。尤其是《日月西東》,的的確確配得上樂評人的「左手西方,右手東方」,一支曲子能從民歌小調過渡至似曾相識的古典復調,不露痕迹亦不突兀,可見他對音樂的理解與把玩實在了得。可這三張專輯是樂迷評分最低的三張專輯,我想大概是因為很多樂迷嫌它們不夠豐富不夠「洋氣」不夠抒情。但這三張專輯恰恰是我特別偏愛的。我認為這三張專輯蘊藉了林海最樸素的音樂靈感與情感,雖是狀物寫景(《貓》這張專輯也多為記敘咪咪的情狀),所呈現的生動的畫面感和敘事感,以及音樂中自然流露的情緒,都是渾然天成的。

林海在2000年後出版的專輯中,製作與編曲技巧日臻成熟,我最喜歡《流動的城市》和《愛情風華》。《流動的城市》算是林海用純鋼琴描繪風景的頂峰了,色彩紛呈,畫面感極好,編曲相較前三張專輯更自如些,每個樂句都穩紮穩打毫不含糊。《愛情風華》為抒情和追憶,個人認為是林海的編曲頂峰,弦樂和鋼琴配合恰到好處,其他評價和《流動的城市》基本相同。《蝶舞》也是我偏愛的一張專輯,作曲很美別具風情,編曲也精緻,林海改良了揚琴音色,也很值得品味。

實在不明白為什麼《琵琶相》是林海的最受好評專輯,這個大拼貼在我看來實在是太糊弄了,編曲大都很浮躁,僅一點簡單旋律靠一堆樂器人聲撐著,或者靠midi營造效果,除了《歡沁》和《聲聲思》還不錯。

心靈鋼琴系列的《月光邊境》和《遠方的寂靜》,林海自稱是偏商業的風格。意境營造很好,有的曲子很別緻,自在隨意。我的感覺是,這兩張專輯更多像隨性而作,林海沒有全心全意投入到這兩張專輯創作中,無論是心還是技巧。

影視配樂:

《大明宮詞》是林海最初的配樂作品,也是最好的。林海的編曲才能在此發揮到極致。配樂其實只有幾段旋律,同樣一段旋律在他手中可以變換出各種各樣的畫面、甚至相互對立情緒,從哀傷到喜悅,從沉寂到壯烈。《大明宮詞》以後的林海影視配樂也留意過一些,沒有太多驚喜,但總歸是林海式的,平靜的旋律中浮現些許靈巧。最讓我失望的要數《我的青春誰做主》了,幾乎完全沿用《遠方的寂靜》旋律,編曲更是乏善可陳。

歌曲編曲和作曲:

聽的不多,但凡是聽過的差不多都是驚喜。我一直覺得林海的編曲才能絕對是他吃飯的本錢,他自己也說,歌曲的作曲很簡單,他一天能做十幾首,但編曲才是一首歌成敗的關鍵(大意),而且編曲絕對要有專業功底。林海的歌曲編曲很精緻很見功力,不是簡單的和弦重複,如果你仔細聽,有的樂句幾乎可以獨立於歌者的演唱而自成曲子了;可妙就妙在林海的編曲並不喧賓奪主,而是很懂得協同延伸歌曲的意旨,彌補作曲的不足。即便是處於次要地位的歌曲配樂,他一點也不含糊,弦樂的層次感非常好,鋼琴也很有古典或爵士況味。很喜歡他給丁薇編的《那一片花》(作曲是林海,編曲和演奏是畢曉笛)《隨意》,劉沁《新年》,尚雯婕《小快樂》,當然了,還有眾所周知的他前妻王蘭演唱的《長相守》。

《愛情風華》至今,林海有近八年沒有出個人專輯了,影視配樂倒是如火如荼地做著並計划出版著。他自己上傳的近期製作的配樂片斷幾乎沒再給過我驚喜。有點擔心他是不是靈感用盡,只剩下編曲技術了。作為老樂迷,難免失望。當然,他的兒子快上學了,謀生很重要。內地唱片業一直不景氣,即便樂迷樂迷眾多,也難保都買他專輯。年初,林海通過微博透露,《琵琶語》的女聲和音是龔琳娜,於是那條微博被轉發上千次,受到的關注遠遠超過他的其他微博。許多樂迷驚嘆不已,都說沒想到這樣特立獨行的龔琳娜居然和他們最喜歡的《琵琶語》有交集!我只好苦笑。這種驚訝恰恰反映了林海的很多樂迷壓根就沒買過他的CD,這些信息在CD文案上都寫得很明白啊。

也覺得悲哀,若不是做過影視配樂,林海的才華恐怕永遠默默無聞。他的微博自我介紹也是強調配樂作品,是這些作品讓他聞名於眾的。他吃盡了唱片業沒落的苦和盜版音樂的苦,影視配樂算是最給他實實在在的希望的事業吧。

————————

2015年4月3日補充:

1. 斯人已去,故刪去倒數第二段。謹此懷念一下她的聲音以及年輕的生命。

2. 一個勘誤:丁薇的《那一片花》作曲是林海,編曲和演奏是畢曉笛。

3. 此文個人情感捲入嚴重,遠不夠專業,承蒙大家錯愛,多謝多謝!尤其是後文,也懶得大刀闊斧地改了,還是期待更為多元的視角和解讀吧:-)


如果在日本,他就是另一個久石讓、菅野洋子。

如果在美國,他就是另一個漢斯季默、約翰威廉姆斯、詹姆斯霍納。

如果在義大利,他就是另一個尼諾羅塔。

就算在中國,他也有不輸於譚盾的才華。只是太過低調的他,有著譚盾的才華沒有譚盾的命。

不得不說,中國是個埋沒人才的地方,若要在各行各業成為大師,太難,也太簡單了。

說太難,是因為在國內你安安心心的做事,後台的永遠沒有前台的名氣。林海的作品很多人其實都耳熟能詳,唱他的作品的人大家也大多都知道,但知道是他做的人卻屈指可數。

說太簡單,不管你做的作品有多爛,只要得到國際上的認可,得個國際大獎,回來立馬身價倍增,要是能得個格萊美、奧斯卡啥的,更是一躍成為世界頂級大師什麼的。但這些東西機遇可能比能力更重要。

林海是國內少有的能玩轉各種風格音樂的大師。

他的作品風格很多,而且風格轉換圓轉如意,甚至同一個作品中出現多個風格卻聽起來不衝突。但可惜的是,最出名的卻是商業化色彩更濃些的作品。琵琶語算是個例外,這個是因為另一位女歌手而出名的,而同樣諷刺的是,這位女歌手的水平同樣很高,但讓她家喻戶曉的卻是那首被大多數人當做另類的《忐忑》,沒錯就是龔琳娜。

近年來林海開始向商業妥協,有不少以前的粉開始轉黑,但大家應該理解下他,畢竟得吃飯。。。


林海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有創造力的新世紀音樂家。

他的作品我們不單單可以聽到通常意義上的「好聽」,他還追求那些有趣的音響。

《城南舊事》和《貓》中我們可以聽到他運用了真正的「中國風」的東西在樂曲里,是王健中和儲望華等作曲家為中國風格鋼琴曲寫下過的經典模式。我甚至和朋友聊天時說,以後鋼琴專業考試要求上中國作品時也是可以考慮那麼幾首的,因為他的寫作方法真的是「嚴肅」的,是有技巧的,不是「流行」化的。

而在他最著名的專輯《遠方的寂靜》與《月光邊境》中我們還可以聽到德彪西拉赫馬尼諾夫以及薩蒂等作曲家的音響,這一點讓我想到了日本的黃永燦。古典樂中的音響風格有技巧的出現在新世紀音樂中是很有想法的,也聽得出他音樂功底的深厚。

總之,林海不僅是一位通常意義上的新世紀與輕音樂家,還是一位善於從嚴肅古典樂中借鑒汲取養分到自己鋼琴曲(小品)中去的很有想法的音樂人,可是把他過譽跟譚盾等大作曲家同等的地位是不妥的。

按照久石讓在自傳開篇的文字來說就是:有些作曲家的職業是創作藝術音樂的,有些是創作商業(通俗)音樂的。林海顯然是後者。


視頻封面精品音樂欣賞:林海音樂系列——櫻花雨視頻

櫻花雨。視頻不是原版的,因為沒法分享歌曲flash。

我覺得林海比較厲害的是,能一筆一筆的用樂符像畫莫奈的印象派一樣,把意境和想像逐步繪製得栩栩如生。而且很多時候,你只要看了樂曲的標題,就能「通感」的理解到那個場景了,這點非常牛。其它一些樂曲,換個名字,你可能聽也是那麼回事,也就是不那麼一對一的匹配吧。

當然,大明宮詞不用說了,如果音樂和畫面已經成了不能分離的片段,應該算很厲害了吧。(參見,小太平在夜市見到男神的那個片段,主題音樂起,然後這輩子太平就陷在裡面了)


春新夏寂,

秋暖冬翠。


很多年前被《大明宮詞》里的插曲驚艷到,像《母親》,《死亡》,《長相守》,從初中開始聽,伴隨著我的年少成長。只是當時還不大懂《大明宮詞》,唯覺得劇風和台詞都很唯美,再加上配樂常用笛聲絲絲、簫聲嗚咽、偶爾穿插滄桑的旁白,美到無法形容,所以印象特別深刻。

後來高中和大學階段聽了更多林海老師現代點的作品,《守候》,《什麼》,《咪咪》,《關於愛情》等等,都很喜歡。他的音樂特別細膩,特別溫柔,彷彿每一首都能聽出其中的故事,關於那隻叫作咪咪的小貓的、關於愛情的美好和無奈的、關於四季變幻、城市與現代生活的……因為我本人還很喜歡姚貝娜,《釀愛》這首曲子里也能聽到她的聲音^_^每次聽這首歌都覺得好親切。

我的網易雲音樂里專門建立了一個林老師作品的歌單,經常聽~

只是有點可惜林老師一直都是作品比人火,說到《琵琶語》和《歡沁》都被各個電台和廣告盜用爛了(T_T)然而說到作者知道的人卻並不多。林老師微博現在也不怎麼發了,關注者寥寥……

希望林老師繼續堅持創作美好的作品帶給大家,也更加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他、支持他!

——來自一個小樂迷的心聲


非常喜歡。非常非常喜歡。對不起只是一個小小的業餘樂迷所以沒辦法好好評價。

最開始接觸的是《琵琶語》(雖然其實應該是《大明宮》)。 在穿越小說《綰青絲》裡面看到的。那段時間聽到這首歌真的會哭。

後來寫一個小劇本,寫楊貴妃的。所有音樂全部都是從林海的作品裡選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曲茶爐暖色》。雖然同學們都表示這首歌沒啥,但我感覺到了一種曖昧,對,深深的,深入的,曖昧。曖昧到我要硬了。

然後在逼死楊貴妃時用的音樂是《踏古》。

最後唐玄宗一個人孤獨地在空蕩的大殿里,用的《盛世·大明宮》。

想把他的音樂全部用進去。

在聽到《故宮的記憶》時會對自己說,沒有事呀,我們還有林海呢。

嗯,我又什麼也沒答。


看看


在我心裡,能讓音樂和我的內心對話至淚流滿面的,除了《kiss the rain》的李閏珉,另一個就是林海。

第一次接觸林海,是在徐靜蕾的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聽到的,《琵琶語》作為它的背景音樂。之後,把它下載下來,一個靜靜聽的時候,琵琶聲聲泣泣,凄清惻婉,纏綿悱惻,琴弦的每一次撥動,音符的每一次跳躍,都像是琵琶在和我訴說它的心事,我記得我當初在圖書館的角落裡單曲循環這曲子時,淚,靜靜地流……和第一次聽《kiss the rain》時如出一轍

能讓音樂和聽眾對話的音樂人就是優秀的音樂人,林海當之無愧。


作為一個名播音系的學生,林海老師簡直解決了百分之90的朗誦配樂問題,感激涕零。


風格太 New Age 化,新世紀音樂追求悅耳但有點太通俗。


林海先生的作品很早有聽過,但一直沒太注意,可能是聽了琵琶語之類的純音樂作品後覺得沒什麼特別,要說好聽當然是好聽的,但不耐聽。

看了 @顧惜 同學的回答,特地細聽林海中早期的作品,感覺真的是頗有味道,專業素養顯而易見。比如最早的《城南舊事》里的那首點題作品
Childhood/Ii. Growing-Up/Iii.Farewell,就是一首成熟的古典風格作品,調式轉換信手拈來,色彩變化無窮,毫無違和感,時不時還透射出巴洛克的韻味。在《日月西東》的專輯裡,甚至能聽出一些藍調的元素。即使是商業化早期的《流動的城市》,仍然是一張高水準的專輯,裡面12首精緻小曲風格各異,既有印象派的朦朧美(城市流光),民族五聲風格(彩雲之南),也有巴洛克的瘋狂對位(夜之聖母),經典的流行曲風(風華),更不乏華麗變奏的趣味(蘇醒),真的很不錯,音樂素養不到一個境界是不可能創作並演奏這些作品的。

相比之下,後來進一步商業化後的作品就多少有點簡單和稍欠誠意了,原因也不難想到,也完全可以理解。反正,更欣賞他較早期的作品。


天才,編曲技法爛可以學(雖然說實話能做到學紮實的都很少= =),天分是外力沒辦法代替的,你可以說他編的東西簡單,但同樣的器材交到你手裡,我相信你不會往他的創作思路上去想,不知道大家有沒聽過最早風林火山樂隊的《梨花香》,和林海前輩改編後的春哥版本對比下,馬上就能體會到庸人和天才在配器思路上的天差地別

林前輩那種EP+PAD+民樂的配器方式可以說影響了無數8090後的青年音樂人,而且就算已經功成名就,前輩仍然能努力尋找NEWAGE配樂里的新思路沒有懈怠,這讓我覺得挺難得,其中《黛玉傳》的《弦月》我覺得就是一次很成功的嘗試,華麗夢幻,但很可惜的是,國內音樂人在NEWAGE上的想像力也在某種意義上被林前輩帶來的太成功的模式給扼殺了,對比下年輕音樂人們的中國風NEWAGE作品,可以發現他們只是在重複著先輩的老路而已,突破與創新都不見了


瀉藥。

對於林海,這位憂鬱的天才音樂人,讓我想起了高曉松,嘿嘿,他倆是基友。

不過看了大家對林海的介紹,讓我對他的了解更深入了,就一句話,人家有天賦,又低調,又勤奮。

我對林海不是忒熟悉,但是我用古箏彈過他的琵琶語,錄了一段小視屏,感興趣的可以點開看看

需要譜子的我也可以發給你。

http://www.iqiyi.com/w_19rsrcstod.html#vfrm=2-3-0-


《流動的城市》無需多言,拿過金曲獎

《遠方的寂靜》真的很寂靜

《琵琶語》 在琵琶逐漸消失在樂壇的大背景下,依然能有如此優秀的作品,而且充滿古韻

《歡沁》 讓你刮目相看,確實很歡樂

《月光邊境》安靜祥和,閉上眼睛就能看到月亮

《晚秋》 林海對自然和城市的感悟,真的是大師級別的

《對歌》濃濃的民族風,遙遠,古老,深邃,震撼

林海是非常低調,但是有才華的音樂人,能夠既保持傳統又不失現代的作品風格,五星推薦


他的踏古很好聽。


比較喜歡林海《大明宮詞》這張專輯。比如其中的大氣磅礴的《盛世.大明宮》、調皮歡快的《長安夜市》還有苦愁酸澀的《一曲茶爐暖色》。


能打那些跪舔久石讓坂本龍一說中國出不了牛創曲家的人的臉


贊同一樓,《愛情風華》之後還沒聽到比她更精彩的暫時,愛死這張專輯了!!整張專輯有學院派的嚴謹,卻寫意抒情到爆,旋律讓人心緒澎湃簡直是青春回憶的最佳之作


初識林海當然是因為琵琶語,但聽過他的其他作品後才覺得琵琶語實在中規中矩,反而輕佻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趙季平及其電影配樂作品,與同時代的國外電影配樂作曲者相比呢?
錄音師,混音師,聲音設計師和片場舉桿的哥們,他們都能掙多少?
你最捨不得刪除的 MV 是哪部?
有哪些圖片會讓你想到一句歌詞?
指彈中右手技巧應如何進階?有什麼合適的曲目推薦嗎?

TAG:音樂 | 音樂人 | 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