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處理小孩子的「為什麼」?

小朋友快三歲了,最近很喜歡追問「為什麼」。

大部分的問題我都會試圖耐心的去解答,

不過有一些問題確實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好,求指教。

摘抄部分對話:

(補充下:以下對話是我個人覺得回答有問題的,但該題不是為了詢問應該如何回答這幾個具體問題,詳見下面我的總結。)

為什麼這根勺子是彎的?

-- 因為工人叔叔製作的時候設計如此。

為什麼叔叔這麼做?

。。。

為什麼這個勺子這麼短?

-- 因為是給小寶寶用的。

為什麼是給小寶寶用的?

-- 因為怕寶寶沒有勺子吃飯啊。

為什麼寶寶沒勺子吃飯?

。。。。

自己總結了下,小孩子的問題應該有這幾類吧:

1. 大人引導後孩子可以自行尋找答案的

2. 孩子的知識還不足與得出答案,但大人知道的

3. 孩子和大人都不知道的,但可以學習到的

4. 某些公理

5. 人類未知問題

最近遇到的問題比較多的是4...

希望大家聊聊分別如何處理。

-- UPDATE

在猶豫是否要把問題限定為2~5歲學齡前幼兒的,這個階段很多問題其實他們是沒能力去實驗或通過實驗去理解的。


看到評論中的評論,我在這裡聲明以下幾點:

1.不是所有孩子在所有的條件下都能用我的這個方法

2.不同的操作者對同一個孩子使用同一個方法也可能效果不同

3.不可能對某一件具體的案例直接生搬硬套我下面的方法,父母需要有一點舉一反三能力和創新精神。

4.沒有誰有能力將教育小孩的方法分析透了嚼碎了再告訴父母如何真正教育孩子。我在下面分享的只是觀點和一般性實操方法,具體如何做最好,還需要父母自己現場摸索和考量

===========================以下是正文==================================

部分贊同 @馬小弱的看法。不過我想在這裡從另一個角度補充一下。

馬小弱的答案可能在孩子比較大了,需要鍛煉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時候來用可能會好很多,但是三歲的孩子如果給他說上網去查找可能還有點早。當然,解釋清楚之後也可能是可行的。這個沒有驗證過,不敢妄加評論,只是猜測。

而從另一個角度,讓孩子更好的理解這個問題可能往往比直接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要來的更有深遠的意義。

我認為,孩子在學齡前到學齡中期都是處於一個前概念階段就是對一個事物無法理解它的抽象的概念。例如,孩子不一定理解什麼叫「溶解」,但是通過做實驗Ta會記住白色的鹽放到透明的水裡會變消失。

那麼對於一個問題,家長如果給出一個抽象的回答,或者無法令孩子完全理解的答案,孩子就會容易繼續刨根問底。

所以在這個時間段,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也許應該是體驗式的教育。即——對於難於讓孩子理解的問題,可以讓孩子通過自身的體驗來得到令Ta滿意的結果。這樣更有效率,而且更容易激發孩子的探索慾望和發散思維能力.

具體操作如下:

下面我用兩個我親身諮詢過的兩個例子來簡要解釋一下我的教育理念:

一、勺子為什麼是彎的問題

—— 勺子為什麼彎的?

—— 直的更方便吃飯啊

—— 為什麼直的更方便吃飯啊?

—— 那我們掰彎一個吃飯試試(於是真的掰彎一個勺子)

——今天晚飯我們寶寶就用彎的勺子試一下好不好?

—— 好!

結果——①彎勺子不方便,體會到勺子為什麼是直的

②彎勺子也不會不方便,繼續用咯,還能增加生活情趣。

這裡用的體驗式教育和逆向思維模式——如果為什麼是直的不好解釋,那就讓孩子體驗勺子彎的時候會怎麼樣,於是就知道為什麼勺子是直的了。

二、為什麼餃子要煮熟了才能吃?

—— 餃子為什麼煮熟了才能吃啊?

—— 因為煮熟了才好吃,不熟不好吃還不衛生

——為什麼不好吃啊?

——你要不要嘗一嘗?

——將信將疑的嘗了一口生的餃子,吐了

這種體驗式教育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給對抽象概念還沒有能力理解的孩子解釋一件事情的意義和概念甚至是後果。

這種教育其實會有很多好處,比如,在第一個勺子的問題中,很可能孩子的天真爛漫會給勺子增添更多的藝術色彩,甚至會打破我們的定式思維(說不定彎的勺子不但方便用,還很美呢)。到時候,到底是誰跟誰學習還真的說不準呢!

而它最大的好處是,借用NLP中的一句話:人對一件事物的真正接受永遠都不是靠理解,而是靠感受。

其實,只要方法得當,體驗式教育對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是最有效和最快的教育手段。

以上就給出這一點想法,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正如我剛才提到的馬小弱的回答,也是個很好的方法。但是不同的方式方法要用在適當的時候才會最有效。

希望我和其他網友的答案都能幫到題主。請其他網友也給與我指正,多謝。


認真的對待每一個問題,儘可能的用自己的知識來給予最好的回答,不會回答的來知乎提問,絕對不能糊弄自己的孩子。

我自己還記得很小的時候,每天都不厭其煩的問外公三國裡面的八卦,這個打的過那個嗎,這兩個哪個厲害,諸葛亮騎馬過嗎。外公每次都很認真的跟我分析,解答,至今想起來還是感動的很,誰知道趙雲和關羽誰打的過誰?但是認真的分析一些他們對戰過得將領,來看他們武藝到底誰強,挺有意思的。


我對付小朋友的流程一般是這樣的。

後來,她真的自己找答案去了,然後找到了還真跑來告訴我。現在好多事情她都會自己去找答案先,然後沒事就講一個沒事就講一個。我有時候都覺得她懂的比我多,現在大多數問我為什麼都是屬於考我,搞得我跟文盲一樣,次奧。


個人覺得你列舉的這些回答都比較討巧,沒有真正回答孩子的疑問。建議學習這個回答:

知乎上的「名人」是如何寫出高質量答案的?

比如說,孩子問「勺子為什麼是彎的」的時候,他/她有可能其實想知道「為什麼不是直的,或者其他形狀」。「設計如此」沒能解答這個疑問。問「為什麼是給小寶寶用的?」時想知道的可能是「為什麼短的就是給小寶寶用的」「小寶寶為什麼不能用長的」。這跟「小寶寶不吃飯」沒什麼關係。

當然要能準確而簡單地回答孩子的這些「基本」問題並不容易。但是在作出回答之前先明確孩子的疑問究竟是什麼可能有助於按照孩子的思路去解答。有時候看起來簡單的事物背後的道理不簡單。比如勺子是彎的可能是為了放在碗里的時候不會滑落。勺子短是由於槓桿原理,長的在使用時需要比較高的支點。口頭描述可能不清楚,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個實驗看看。或者不方便做實驗,那就只好說「等有空的時候我們做個實驗」。說不定孩子很快就忘了……


看到題主的問題,真的忍不住要表示一下深有感觸。在小區遛娃20分鐘,經常讓小屁孩的問題問到大腦可以直接進入需要重啟的狀態……

兒子:「媽媽,為什麼要洗澡呀?」

我:「因為身上髒了。」

兒子:「為什麼身上髒了?」

我:「因為我們玩得出汗了。」

兒子:「為什麼出汗了?」

我:「……」

兒子:「媽媽,為什麼泥頭車裝泥泥,還可以裝石頭?」

我:「……」

兒子:「媽媽,為什麼這裡沒有』enou』?」

我:(這是個什麼東西?)「什麼是』enou』?」

兒子:「我在問你呀。」

我:「……」

兒子:「媽媽,你為什麼是媽媽?「

我:「因為你是我生的。「


兒子:」為什麼『你是我生的『「?

我:「……」

有時候,聽到兒子這數不清的「為什麼」,我真想把這些問題全部放到知乎上面,看看有沒有人能夠給我列出點贊量高高的答案。以免有時候被問得是啞口無言……

怎麼正確應對孩子的「為什麼」?

如果要搞清楚為什麼孩子有這麼多的「為什麼」,可能得從孩子的大腦發育開始找原因。有研究告訴我們,孩子的大腦中根植著一個「探索」系統,日常生活中的新鮮事物時刻在激活著這個系統,當這個系統處於活躍狀態的時候,孩子的大腦中會迸發出各種大人聽上去稀奇古怪的想法。所以,孩子會努力地去尋找答案,「為什麼「則是尋找答案的其中一種好辦法。

我不確定有沒有真正「正確」的方法去對待孩子成長中的這些好奇心,不過,「接納孩子的提問」是父母、家長要做到的第一步。哪怕是被問得非常尷尬,哪怕是被問得啞口無言~~接納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的第一步。

再來,我現在也學聰明了,不再絞盡腦汁去回答兒子的所有問題(因為確實智商不夠用),我會想辦法嘗試著給他思考的空間:

我會反問他:「那你說說看。你說泥頭車為什麼還可以裝石頭?」

兒子說:「泥頭車很大,(所以)裝石頭。裝石頭的時候是石頭車。」

這時,會發現,其實孩子的「為什麼」,也會有他自己的答案,而且有時候他的答案會給我帶來更多的驚喜。

……………………分割線…………………………

我每月會在我的育兒交流群講1次微課,寶爸寶媽對親子早教、親子閱讀、親子遊戲方面有興趣的,可以加我的小助手微信號:ibaybay01,會拉你入群,請備註「知乎」。


很多時候孩子問為什麼時其實自己有答案,我通常會反問:"你說呢?"於是他會非常開心地和你分享他的天馬行空的想法,我會就他的認識慢慢引入一些知識一一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和方式。你會發現"為什麼"是種很好玩的遊戲,我和孩子從他開始說話時起就樂此不疲,彼此收穫良多。人生與生活如此多元,重要的是思考而非答案。有些父母急於給出或尋求標準答案,反而使孩子喪失了自己尋求答案的能力和興趣。

補充一句:我家小朋友今年四歲。很小開始就對海盜、骷髏、骨架、殭屍、木乃伊、死亡感興趣,不停地提出相關問題、自己的想法及解決方式,我呢對他的提問做出積極反應同時,給他灌輸了點關於維京人、加勒比群島、埃及的地理、歷史知識以及火藥製造和人體構造,當然都比較淺顯,不過效果很好。


和我家的情況簡直是一模一樣。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求知慾特強。孩子的好奇心總是和探索精神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當孩子用特定的言語組織提出這個問題時,其實他對這個問題已有了一定的思考,他正在通過提問和獲得答案的過程來肯定他的感受、體驗和思考。

父母不要懼怕孩子的問題,更不要嘲笑孩子的想法可笑,應善於傾聽孩子的問題,積極肯定。父母正可藉此因勢利導,使孩子養成最寶貴的自動自發的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

父母應認真對待、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一、知道確切答案的,就耐心詳細地解答,盡量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形象、具體、生動地加以解釋說明。有時也可用比較專業一點的術語回答,我覺得,即便寶寶沒聽懂也沒多大關係。

二、盡量揣摩孩子真正的困惑在哪裡,他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爾後有的放矢,孩子就會「恍然大悟」。不讓回答成為死循環,否則會讓寶寶更加迷糊。

三、有時會先說:你覺得呢?你認為呢?寶寶就會作冥思狀,爾後煞有介事地說:「嗯……我覺得……」

四、有時回答得很痛苦的時候,就說:1.你提出的這個問題太好了,爸爸媽媽也不知道,等你長大了,學的知識多了,告訴爸爸媽媽;2.回頭想想,等爸爸媽媽知道了再告訴你。

綜上,對於孩子的「為什麼」,認真對待之,善待孩子的求知慾,保護好孩子的探索精神。父母經常回答孩子的「為什麼」,一方面利於親子關係的融洽,一方面利於孩子學習、思考能力的培養。


源自HBO停播劇Lucky Louie,作為對@臧文浩答案的補充:

視頻封面欠揍天然小蘿莉與她爸的經典對話視頻


你已經做的非常好了啊!小朋友提問,你就回答。最重要的其實不是答案,是你的耐心。

就如樓上所說,你知道的就回答正確的或者符合邏輯的,你不知道的就說我們一起去網上查一下(這個適用於他真的想知道答案)。有時候小朋友不停的問為什麼就是單純覺得好玩或者覺得引起了大人的注意。(尤其是連續幾個為什麼的後面幾個為什麼)。但是相對還是要鼓勵小朋友繼續問,因為三歲的小朋友提問的時候一定在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時還鍛煉了語言能力。

另外這個時期不會持續超級長,耐心順利渡過。


哇,我家也正好有個三歲多的十萬個為什麼。

針對他的所有的為什麼,如果我知道答案的我一定一五一十的講出來,不管他能不能理解,但我一定確保我講的是正確的答案,哪怕需要我引用量子力學的內容也在所不惜,因為他今天不能理解以後終究會理解,但如果今天提供的是錯誤的答案可能會對他將來產生很不好的影響。

如果我不知道答案的我就說爸爸也不知道,寶寶認為是為什麼呢?


回答問題要認真嘛,比如我吧。

這個寶寶問的勺子:彎的、短的,大概就是這種。

為什麼這麼設計?想知道標準答案很簡單——去淘寶上搜一下,馬上就有N個店鋪會告訴你為什麼會這樣啦。

嗯,那我就不多說了。


我感覺題主對問題的分類不合理。應該這麼分:

1. 容易回答的。

2. 能夠回答,但無法用兒童能理解的方式回答的。

3. 暫時不會回答的。

沒有「沒有意義的問題,或者這不應該成為問題,或者本來就是這樣的」這一類型。

能回答的適當拓寬;不能回答的就告訴他真不知道,但是可以給點相關的知識和思路。對能夠描述的清楚的問題問谷歌、問知呼、甚至有些可以成為自己的業餘研究對象。等有進展了,可以再和他聊一聊。

既教育了小孩,又充實了自己。兒童的天真往往會給我們很多啟發。

----

就具體問題:

為什麼這個勺子這麼短?

-- 因為是給小寶寶用的。

為什麼是給小寶寶用的?

-- 因為寶寶手小胳膊短,小一點用著才舒服。

勺柄越長則越難控制。

可以讓寶寶嘗試用大勺子體驗下。

甚至給寶寶講一下關於天堂和地獄的那個故事。


說個沒有幫助的答案

因為大人不把小孩子的問題當做問題,只是用一些常識的「公理」來回答。這些公理對於小孩子來說根本就不是公理。

成人之後別人告訴你這是公理,很多人就不再追問了,就跟當年說地球是方的一樣,幾千年了很多人都認為是方的。我覺得這個是成年人的悲哀。小孩子好奇心要一直保持。

舉個LZ的例子:

為什麼這根勺子彎的?

-- 因為工人叔叔製作的時候設計如此。 這個答案顯然就是敷衍,根本沒有真正回答孩子的疑問。想想咱們在公司裡面寫個方案做分析的時候做的多麼詳細。

我比較認同07:26 匿名用戶的回答。

要是我的孩子我肯定怎麼回答,假設勺柄是彎曲的:其實有很多勺子是有很多形狀的,也有直的,每個人喜歡的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工廠的叔叔通過製作勺子的機器做了各種形狀的勺子,我當時看到這個勺子覺得你會喜歡,就買給你用了。

寶寶問為什麼最好耐心+引導,最好不要用咱們認為的公理強加給孩子。如果確實不知道無從解決,我覺得就告訴孩子不知道也沒什麼。


大約從3歲開始,

小孩就開始沉迷於通過各種「為什麼」,

來探索這個世界,

探索的範圍大到讓很多成年人崩潰。

「為什麼會下雨呀」

「為什麼天空不是粉紅色的」

「為什麼我一定要去幼兒園」

「電視機為什麼會發出聲音」

……

如果你回答他,

電視里的聲音是提前錄下來然後做成節目的,

那他一定會繼續問:

「為什麼要錄下來啊」……

大人說的每一句話,

似乎都可以用「為什麼」來反問,

很多問題在成人看來可笑又荒謬,

因為根本沒有答案可循。

但小孩會用呆萌而認真的眼神看著你,

渴望你解答ta所有的「為什麼」。

孩子為何如此痴迷於「為什麼」?

很大一部分原因緣於他們局限的表達,

和匱乏的辭彙量,

強大的好奇心讓他們很渴望跟媽媽不斷對話

但是有限的表達能力和辭彙量,

讓他們不能靈活地運用各種疑問句型。

「為什麼」作為一個百搭前綴,

完美地解決了孩子表達能力欠佳,

但好奇心爆棚的矛盾。

所以無論「為什麼」之後的疑問是否真的有答案,

小孩總會反覆使用很多的「為什麼」。

其實,他的潛台詞可能是:

「媽媽,你能再多說一些嗎?」

「解釋得再詳細一點,我還沒有聽懂。」

不過,很多時候,孩子的這些「為什麼」,

未必能得到家長的耐心回復,

我相信不少家長都曾用「你哪來那麼多為什麼」

來回應過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你真的這樣回應過,

那希望你在看了這篇文章之後,

能學會好好善待孩子的「為什麼」,

因為你的不耐煩可能正在扼殺ta的求知慾

如果若干年後,

他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就退縮,

對新奇的內容都缺乏興趣,

分析問題缺乏發散性思維,

那你千萬別責怪他,

因為他痴迷於用「為什麼」來探索新事物的時候,

曾被你打擊過。

很多時候,堅持和放棄之間,

可能就差了「多問一個為什麼」的探索。

不難發現,

那些沉迷於網路或者遊戲的孩子,

在社會功能上或多或少都有退縮的表現,

究其原因,

這些孩子往往在童年早期就缺乏父母的關注,

也缺乏足夠的交流,

直到他接觸到網路或遊戲,

這些讓他突然發現,

原來在網路上所有提問都可以很快得到響應,

他所好奇的東西,

幾乎都能通過搜索得到答案,

都能通過網路的互動得到滿足……

於是,早年的匱乏感,

促使他形成了沉迷的超補償行為。

所以請好好呵護孩子提的每一個「為什麼」,

孩子眼睛裡看到的世界比我們都更純凈,

或者說每一個孩子觀察世界的視角,

都像是一個小小哲學家,

不要小看那些「為什麼」,

跟著孩子一起去觀察世界,

好好呵護孩子那珍貴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原創,來源微信訂閱號:zzxlpsy


同意黃辛的答案。

都是從那個時候過來的。

首先大人的態度非常重要,不要不耐煩,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受重視,嚴重點兒的會影響到之後的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坦誠也很重要,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說願意一起學習,手機裡面裝上維基百科之類的應用。另外除了知乎和各類百科,果殼網也是不錯的知識源。


買套十萬個為什麼吧,當年我家也是這麼對付我的。


誠實說答案可以鍛煉小孩的求知慾,思考能力,提高智商。

糊弄他孩子長大以後明白怎麼回事的時候,就掌握了忽悠的原理,提高了情商。

不過太小的時候提高情商在青春期就不那麼容易成長,對孩子不好。

所以還是誠實的說答案的好。


最近在電影院認識一個媽媽,和她的三歲半小女孩,小孩超級可愛,有點早熟,她媽媽說的

她媽媽說有時候很多問題不會回答,或者回答了一半了不知道怎麼回答,或者不方便回答等等

就用「你猜啊」

小鬼就會很認真的去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


把上面提出的所有問題先放在知乎上面吧!

我習慣的方法就是:先自己去找答案,教他們搜索,別從小就開始做伸手黨。

再大一點兒,讓ta上知乎好了。


「你猜猜看?」


推薦閱讀:

當孩子做了什麼,稱讚他才比較合適?有一個衡量的尺度嗎?
為什麼有的寶寶一見到陌生人就哭,一些不會,還有一些見到就主動要求抱?
如何根據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培養他們良好的飲食習慣?
兩個孩子間隔幾歲比較科學合理?
在孩子建立性別認同的時候,告訴他社會規範下「男性」應有的樣子有錯嗎?

TAG:育兒 | 兒童教育 | 發展心理學 | 教育心理學 |